Redian新闻
>
低层次父母,喜欢不断挑剔孩子,而高层次父母,只做这三件事

低层次父母,喜欢不断挑剔孩子,而高层次父母,只做这三件事

公众号新闻


文 | 主创团·慢热的喜 · 主播 | 晏娇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教育家爱尔维修有句话说: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然而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多的是不懂教育却还对孩子各种不满意的父母:

有的家长习惯性打击、批评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孩子永远有不足。

殊不知,越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就越是无法长成父母满意的样子。


挑剔的家长
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作家三毛就曾写信给父亲控诉:
“我这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请您欣赏我。


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也总是乐于帮孩子找问题,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点——

这种题都能做错了,怎么这么笨啊!

每天起床这么晚,拖拖拉拉,以后怎么办?

要主动跟阿姨打招呼,怎么这么没礼貌……

多数家长不以为然,但挑剔,很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一位来访者的故事:

来访者是位女孩,女孩的母亲是一名老师,对她要求颇为严格。

父亲是工厂老板,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就算在家,父母二人的交流相处时间也很有限,十分别扭。

在她的年幼环境里,母亲总是挑剔和苛责。

无论学习、生活、长相、性格,在母亲眼里永远都能找到各方面比她优秀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否定甚至嫌弃。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

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


从母亲的镜映中,孩子最早形成对自己的感受。


在母亲眼里,她看见的是满是缺点的自己,于是她也坚信,自己就是糟糕的。

她对咨询师说:
“虽然别人都说我的条件还可以,但是我很看不上自己。”


学生时期,她曾担任班干部,成绩很好,待人接物表现得可圈可点,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个很优秀的人。

成年后,遇到很喜欢她的男生,她的第一反应却是“配不上”。

她说:
“谈条件的爱情,对我来说更踏实一些;

碰上一个什么都不图只想对我好的,比起惊喜,更多的是惊吓。”


孩子从小得到的爱,越是苛刻,越是有条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工作后,面对有挑战的项目,她不认为自己真的有能力完成。

生活中,无论面对朋友还是伴侣,她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也不敢主动付出,怕把握不好分寸,和别人发生矛盾,第一反应是自己的问题,活得畏首畏尾。

父母表现出的不满意,孩子可能不会反驳,但不代表打击和伤害会消失。

这些阴影,会一直贯穿岁月,永远定格在孩子的生命里。



父母越挑剔
孩子越没动力

很多亲子矛盾,大多源于父母的不懂欣赏,也源于大人习惯于用大人的眼光来挑剔孩子。

上周和家人去露营野餐,所有人都围坐在一张桌子上烤烧烤。

吃烧烤的时候侄女因为碗边太烫了,就放在桌子上吃。

筷子里的肉都还没夹到嘴边,她爸爸就用一种十分嫌弃的口吻,当着全家人的面说她:
“抬起碗来吃,十几岁的姑娘了,吃饭没个吃相。


就这一句话,就像一盆冷水一把浇灭了孩子的好心情。

事后侄女找我哭诉:
“大家都这样吃饭,只有我,手一抬就能挑出多少毛病,真的很无力。

到底要我怎么做他们才会满意啊?”


父母对待孩子不好的言辞和行为,会让孩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被分为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原始的冲动、欲望。

超我则代表了道德感。

自我是在两者中间,协调冲突。

当我们的本我有一些冲动和渴望,超我会用它的道德感去压制本我,从而影响自我的行为选择。

如果个体在童年早期,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或其他权威者过多的指责与评判;

超我的力量可能会发展得过于强大,从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

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优秀自律,其实却可以说是一种“自虐”。

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以外部的规范和准则对自我进行评判和约束,不停地指责和贬低自己,对自尊造成伤害。

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这不是挺好的吗?

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要求高,也更容易成功,殊不知,过度要求自己,反而会适得其反。

比如有的孩子平时成绩挺好,但一到重要考试就掉链子,有的会厌恶学习,排斥学校;

有的难以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不愿向父母求助,自己又难以排解负面情绪,变得易怒,情绪失控……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其实是被迫在保持自律。

一旦失败,他们的自我就会被那个虐待性的超我“惩罚”,从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

而负面情绪,会显著影响我们的自制力,反而让自律变得更加困难,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

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所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影响一个孩子变优秀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意志力,而是情绪。

挑剔、苛责并没有给孩子向上的动力,相反,给孩子带来了坏的情绪,而坏情绪,只会让孩子痛苦,朝着优秀的反方向发展。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托举
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我们希望孩子变好,却总是用批评的方式,孩子怎么会去做呢?

只有先读懂孩子的内心,父母的教育才起作用。

1. 看见孩子的优点

樊登曾说:
“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去看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


当你不断地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的方法。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吐槽孩子难教育,假期里每天追着打着让孩子做作业。

但孩子很是叛逆,只知道画画,一天能画一幅。


看完孩子的作品,我发现,该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孩子的画作很有灵性,看得出很有天赋,并且对色彩的敏感度很高,用色大胆,线条均匀。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着极高的自律性。

孩子坚持画画的优点选择视而不见,反而只知道批评孩子。

如果这位家长能看到这些优点并且表扬他,孩子会有强烈的被认同感,充满自信也会更愿意接受其他挑战。

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有句话:
“我是一朵秋天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养育孩子,是一门欣赏的艺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才能恣意生长,活出自我。

2. 直接说出需求,调动孩子的胜任感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认识的一位家长,希望孩子假期能学着做家务。

她会每天早上把菜买好,然后跟孩子说:
“今天妈妈有点事情,做饭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买了一些菜,具体x点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把做饭的流程全给孩子说一遍,最后说:
“要是你喜欢做什么你就自由发挥,妈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具体提出要求,孩子才能准确接收到信息从而执行,给孩子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让孩子从中获取胜任感。

要求要具体明确,别让孩子猜你的心思,沟通才能更加顺畅,也才能更好地配合。

3. 注重培养孩子的软实力

心理学家钱志亮说:
“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永远不是短期内的成绩表现。


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长都本末倒置,催着孩子努力考高分上名校。

只是拥有高分也不够,还要多才多艺考级拿奖给孩子施加压力,这样只会导致亲子双方都身心俱疲。

哈佛大学曾经耗时75年,研究个体的成长问题。

追踪了724名男性的家庭以及健康的状况。

研究表明,那些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具备以下四大特征:

一、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有问题意识和钻研心理;
三、拥有极强的独立性格;
四、学习的心理永不止步。

比起分数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品质,真正能成就孩子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以及对目标的坚持追求。

心理健康、自尊自信的建立、人格发展、思维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这些内层能力,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软实力”。

多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拉赫效应”,它告诉我们:

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

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教育孩子,我们都应该懂得一个道理:

不要用父母理想中的完美标准来要求孩子,不满意的高要求背后,是苛求,更是限制。

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把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交到孩子手里,让他自己生根发芽,他会长成自己最满意的样子。

点亮在看,和每一位朋友共勉。



有书倾情打造新栏目“点亮城市计划”,愿与你一起领略全国600+城市的风貌,点击#点亮城市-四川 进行阅读。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今天,有书君精心整理了“名著原创专栏”,希望能帮书友们从书籍中收获成长,点击#共读 进行阅读。


作者:主创团·慢热的喜。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会赚钱的人,大多会做这三件事容易想太多的人,建议只做这件事地方动态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举办高层次归国留学人才走进金山主题活动莫言:一个人最顶级的自律,不是早起,不是攒钱,而是做好以下这三件事越喜欢一个人,就越忍不住做这件事——NZ总理再次强调:减税!“新西兰人会从海外回来!”重点做这三件事……命运组合论 结束语培养成功有韧性的孩子 永远不要做这五件事“学校有孩子从4楼跳下去了”:父母啊,为了孩子,请务必做好这三件事夏日即将上映的“最佳主角”,轻盈“踩屎感”,喜欢时尚的你怎可错过!养育孩子的路上越早做这件事,越轻松,对孩子成长越有利!非共识的机会,只做不谈黄奇帆最新演讲:做好这三件事,生产力就轰轰烈烈地起来了命运组合论 第五章 命运机缘论 第四节高年级妈妈提个醒,孩子上学要抓紧做这件事,越拖越糟糕车辆、商铺还有10栋楼低层被淹!南宁启动内涝一级响应; 钦州小时雨量破历史纪录,滑动60分钟雨量超过郑州720特大暴雨醒世恒言:更喜欢不被捉住的人好望水不做饮料,只做许愿池新大陆 (2)父母越没本事,越喜欢在家做这4件事,毁掉了子女的未来还不自知曝光一所“好学校”:在地图上找不到,只招收天才孩子,而且……报复性出游火爆父母圈:提前做这件事,父母不累、孩子知识量暴涨高层次妈妈,懂得营造松弛感来鹅城的张麻子,办的是哪三件事?高层次的人,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神级代码注释,喜欢的拿去用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是童年被允许做这4件事父母对儿女最大的帮助,不是出钱出力带娃,而是这三样父母越没本事,越喜欢逼孩子做这件事,受苦的是孩子我与《命运组合论》对话赵长江:不做中国版的谁,只做中国腾势80万的生子计划让孩子不惜一切代价学习的父母,孩子可能就是那个“代价”父母越没本事,越喜欢在家做这4件事,苦了子女还不自知惊人的追蛇定律:喜欢“较劲”的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