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咖啡的好处不止提神!历经10年研究:喝咖啡能抵消每天久坐>6小时带来的“慢性自杀”问题

咖啡的好处不止提神!历经10年研究:喝咖啡能抵消每天久坐>6小时带来的“慢性自杀”问题

科学

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久坐已成为不少职场人士的常态。电脑前的长时间工作,加上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身体活动量锐减,而这种生活方式已被科学研究证实与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与此同时,咖啡作为打工牛马提神醒脑的丹妙药,常被认为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咖啡中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咖啡因和抗氧化剂,被推测具有潜在的健康效益。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两者联手,会在我们体内上演怎样的故事?


近日,来自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旨在填补这一知识空白,通过对美国成年人群的大规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了日常坐姿时间与咖啡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行为如何独立及共同影响全因和心血管疾病(CVD)的死亡率。


 

该团队分析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U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CHS)。他们初始评估了59,842名成年人的资格,经过一系列数据筛选,最终选出10,639名参与者进行主要分析(图1),整项研究前后横跨了13年。


图1:筛选研究对象的标准及流程


研究团队对参与者进行了体力活动问卷调查,用于测量每天的总久坐时间,包括坐在桌子前、在汽车或公交中旅行、阅读、打牌、看电视或使用电脑的时间,然后将参与者的回答转换为每天的小时数(h/d),将其分为四个类别:0-4小时、4-6小时、6-8小时及≥8小时。


同时,他们从24小时饮食回顾中收集了研究对象的咖啡消费数据,根据咖啡消费量的四分位数,将咖啡消费者分为三组,另加一个非消费者类别,从而分为四组:不摄入咖啡,0.23-326克/天,326-540克/天,大于等于540克/天。


同时,作为调查问卷的一部分,参与者还提供了个人性别、种族和民族、教育状况、婚姻状况以及家庭贫困收入比率(家庭总收入除以贫困阈值;<1.3、1.3-3.5、≥3.5),在体检中测量了腰围、体重和身高,BMI并分为三组(<25、25.0-29.9、≥30kg/m2)。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评估了参与者的诸多生活习惯,如是否抽烟、喝酒,饮食健康程度,是否经常锻炼等等。


在这项研究中,该团队采用的主要是加权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此估算坐姿时间和咖啡消费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同时计算了这些关联的危险比和95%置信区间。他们定义每天坐超过6小时为“长时间久坐”,而每天坐少于6小时且饮用咖啡的人群被用作基准对象。此外,研究还进行了一些特定的分析,比如探讨坐姿时间和咖啡消费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在某些特定人群中这些因素如何单独或共同影响死亡风险。


在长达13年的随访期间,共有945人死亡,其中284人死于心血管疾病(CVD)。结果显示:超长时间坐着(超过8小时/天)的成人死于所有原因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呈现上升趋势。


在调整了干扰因素和体力活动/运动情况后,与每天坐少于4小时的人相比,每天坐超过8小时的人群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比(HR)分别为1.46(95%置信区间,1.17–1.81)和1.79(95%置信区间,1.21–2.66)。同时,与不饮用咖啡的人相比,在咖啡消费最高四分位数中,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分别为0.67(95%置信区间,0.54–0.84)和0.46(95%置信区间,0.30–0.69)。此外,在咖啡消费者中,随着咖啡消费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比显著降低,这也与先前的很多认为每天摄入适量咖啡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1]。


表一:每日坐着时间和咖啡消耗量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系


具体到每个群体,不饮用咖啡且每天坐6小时以上的人,其全因死亡率的可能性比每天坐少于六小时的咖啡饮用者高1.58倍(95%置信区间,1.25–1.99)。有趣的是,久坐和死亡率增加的关联仅仅在不饮用咖啡的成年人中观察到,而在饮用咖啡的成年人中并被未观察到。在按咖啡摄入量分层的分析中,对于不饮用咖啡的人群,较长的坐姿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而在咖啡摄入量最高的四分位数成年人中,坐姿时间与全因死亡无关。当然,这些结论仅仅是基于一个观察性研究得出的,我们仍不能因此武断地得出咖啡摄入量和久坐时间与死亡风险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在这个以快节奏和高压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许正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健康未来。久坐被揭示为潜在的健康杀手,但有趣的是,这项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杯咖啡可能是对抗坐劳病的希望之光。就如同许多办公室工作者午后渴求的那一杯香浓咖啡,它不仅仅是提神的饮品,更可能是我们与现代病症抗争的盟友。


图片来源自:网络


当然,平衡是王道,下次当你再苦恼于“屁股粘椅子”时,不妨站起来动动腿,偶尔换个姿势,再搭配上适量的咖啡,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许就是现代人智慧生活的“黄金法则”吧!


参考文献:

Zhou H, Nie J, Cao Y, et al. Association of daily sitting time and coffee consumption with the risk of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BMC Public Health. 2024;24(1):1069. Published 2024 Apr 17. doi:10.1186/s12889-024-18515-9


撰稿 | 一颗

编辑 | lcc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本文仅用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bioonSir 删除或修改!

精彩推荐:

1、无孔不入的微塑料颗粒有多可怕?最新研究:微塑料在被摄入后能穿越肠道进入血液系统,损伤人体造血功能

2、情绪稳定是你抵抗世界的盔甲!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暂的愤怒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3、不仅仅是美丽的皮囊哦!研究表明:外表高吸引力的人群具有普遍较好的免疫功能,包括更强的对抗细菌入侵能力

4、调休后上六天班疯不疯?研究显示:每周上班时间超过55h与14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有关,而上班时适时“摸鱼”有助于大脑恢复

5、肠道菌群参与决定了你的MBTI?PNAS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社交能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种地先交钱”事件中,被忽略的“农村土地三过”问题睡眠不足危害大!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只睡3-6小时,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41%!关于热搜“慢性炎症真的容易拖出癌症!”清华大学研究显示:做好这两件事情能降低全身炎症——中等LMC含量的食物+体育锻炼库迪咖啡的9块9,为何换来了加盟商的一句“快逃”?研究:喝下"感染禽流感"生乳,老鼠器官验出大量病毒用胶水粘披萨、吃石头获取营养……谷歌的AI产品又“翻车”了,这次还很离谱!背后暴露的是AI行业的“致命”问题泪目!加拿大移民妈妈4次申请永居,和三个孩子分离12年!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一家团聚...久坐=慢性自杀!1个方法可抵消伤害(不是运动)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展馆与展品睡眠与表型年龄呈“U形”关系,要睡在拐点处!最新研究:每天7小时睡眠是最佳“保养品”,过多/少的睡眠时间都会加速衰老今天,你“喝咖啡续命”了吗?值得入手的黑咖啡推荐!刚刚宣布!纽约州所有雇主必须提供给孕妇 20小时带薪病假.......真心建议:少喝咖啡店30多块钱的咖啡!饿一饿,好处不止一点点!不只减肥,还会更长寿!研究发现:每天骑20分钟自行车,就能抵消这一坏习惯造成的危害!《之前的我们》— 文艺青年的骊歌美国旧金山,城市岸景美警方确认:波音举报人是自杀!出庭当天被发现死在车里,“右太阳穴有枪伤”,曾留遗言:“如果我出事,肯定不是自杀”为什么劝你少喝咖啡店30多块钱的咖啡?智利海景,宁静而威严7种特调咖啡的创意喝法,在家就能做 | 喝一口就上瘾工作日被座位封印怎么办?最新研究表明:交替使用坐姿+每天30分钟以上休闲体力活动,可以抵消久坐带来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热门文献解读】每天喝咖啡竟能降低癌症和复发的概率?研究发现:每天喝咖啡的人,结直肠癌复发风险降低32%!30年研究显示:4种超级加工食品提高死亡率咖啡圈顶级人设:你还在喝咖啡,别人已经在攒杯子了久坐>6小时增加12种疾病,竟能用「咖啡」抵消?! 国人研究团队:喝咖啡能抵消久坐带来的“折寿”太现实!Lancet子刊10万国人10年研究:文化程度与过早全因死亡显著相关,收入是主要的中介因素咖啡能否彻底转变成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历经10年,经济浴火重生!却突然“翻脸”过河拆桥?自然林火面积是人工林增长面积的11倍,可能抵消人类努力天壤之别什么,久坐竟然容易痴呆?Science首次发现:久坐者的大脑里存有大量缺氧区,会导致痴呆概率大幅上升!最新研究:每天4杯咖啡,癌症复发和死亡风险降低32%!但有一种类型的咖啡不行......多喝咖啡对皮肤不好?!最新研究:较高的咖啡、猪肉摄入量与皮肤老化风险升高密切相关,而油性鱼类摄入量增加有利于降低皮肤老化风险一周资讯|视频号上线本地生活业务;淘宝、京东今年618均取消预售;​小杨哥复播1小时带货1亿​...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