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均已布局!全球共振下,人形机器人商业奇点已来!一文读懂全产业链,国产替代和投资机会在哪?

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均已布局!全球共振下,人形机器人商业奇点已来!一文读懂全产业链,国产替代和投资机会在哪?

公众号新闻

当前,特斯拉、英伟达等巨头纷纷入局,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国内,人形机器人已经吸引了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小鹏等大资本的关注,同时,优必选、傅里叶、智元等也在不断推进商业化进程,全球共振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奇点已然来临。

从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来看,人形机器人执行器关键零部件如丝杠、减速器、电机等高端领域的产品国产化率较低。面对2030年全球上千亿元的人形机器人大赛道,小市值公司有望乘风而起,成长为大市值巨头。 
回首21世纪,人类数次以颠覆性技术的极致,给世界以仰望的震撼,智能手机、新能源车都是人类直面严峻现实后的坚定回答,而人形机器人则有望成为下一个颠覆性产品。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从手机到智能手机的时代,智能手机是一项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划时代产品。其达到了全球互联,有效破除了信息壁垒,知识智慧实现全球实时共振,激发和加快了全人类的科技革新。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时代。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对的矛盾是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的矛盾,而能源问题则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车逐渐崭露头角,以其清洁、高效、智能的特点吸引了消费者们的关注,并引领着汽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生命传承生生不息,新能源车的问世是人类应对能源危机的绿色答案。

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是从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的时代。当前,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人形机器人正是最优解。

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看,自19世纪60年代法国最早步入老龄化以来,发达国家一直领跑老龄化进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已全部进入老龄化行列,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陆续走向人口老龄化。目前,除非洲国家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在经历老龄化的过程。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99年,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都将变成老年型。人口老龄化给很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引发财政失衡、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一些国家的高福利制度也受到考验。

我们又一次站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上。面对人口老龄化难题,结合当前最前沿的AI、通讯、硬件等技术,高智能化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来帮助照料、陪伴老年人以及补充劳动力缺口等等,这是人形机器人问世的现实意义。

人形机器人是跨时代的产品,有望开启下一个十年产业大周期。从全球范围看,人形机器人已有商业应用落地,例如巡逻、物流仓储;商业化进程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则有EVE和Digit。在政策、资本以及技术多维度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潜力有望被加速释放。未来的商业应用场景有望渗透进入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马斯克曾表示,他设计特斯拉机器人的远景目标是让其服务于千家万户,比如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等。目前较有潜力的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主要面向制造业、航天探索、生活服务业、高校科研等,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有望实现制造业场景应用的突破,小批量应用于电子、汽车等生产制造环境。

根据2023年5月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报告预测,预计到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中的渗透率有望达到3.5%,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参考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约占全球市场25%的数值测算,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长期看,人形机器人或可达到数十亿量级的规模。

2024年,我们迎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人形机器人是人类科技的又一次极限挑战,也是人类未来文明走向的又一次探索。


01
海外巨头引领,国产跟进,商业奇点已来

当前,特斯拉和英伟达等海外巨头引领人形机器人。

每次科技革命必将催生伟大的企业。正如苹果公司之于智能手机,特斯拉之于新能源车,人形机器人时代的伟大企业正呱呱落地。

在海外,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展迅速,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迭代,完成了开发平台建造、擎天柱(Optimus)产品亮相以及电机扭矩控制、环境探测与记忆、双手复杂任务等能力的实现。在2021年首届特斯拉AI DAY上,其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首次公布特斯拉机器人Tesla Optimus概念图。而在2022年特斯拉AI DAY上,特斯拉公布了Optimus原型机首秀,其实现了自主行走、转身、挥手等动作。2023年5月,特斯拉股东大会提到其自研超算Dojo为Optimus提供算力支持,可加快训练速度并降低训练成本,加快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截至2023年8月,至少有五个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原型已经建成并能够行走,使用的电机、控制器和电子设备均由特斯拉设计和制造。马斯克预计Optimus将大规模量产至“百万”量级,预计其单台成本或将低于2万美元。

而英伟达则下场开发自有大模型,打造虚拟与现实世界中的全能智能体。3月19日的GTC大会上,英伟达发布了全球首款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旨在进一步推动其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方面的突破。2023年英伟达业绩迅猛增长主要来自GPU与算力,而其下一个增长点则可能体现在对机器人开发的赋能上。基于GR00T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可以实现通过语言、视频和人类演示,来理解自然语言,模仿人类动作,进而快速学习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其他的技能,进而能够融入现实世界并与人类进行互动。

英伟达构建了包括AI、Omniverse、ISAAC三大平台,三大平台均与机器人产业高度关联。其中AI主要对应DGX系列产品,用于训练和推理人工智能系统;Omniverse主要对应OVX系列产品,用于驱动数字孪生的计算系统;ISAAC Robotic平台对应AGX系列,用于驱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仿真、训练和推理。

在英伟达的推动下,通用人形机器人有望更快地进入工业和消费应用领域。在英伟达强大的GPU算力、完善的AI软件服务、Omniverse数字孪生仿真、ISSAC机器人开发平台的持续发力下,通用人形机器人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期待其在工业级和消费级领域的快速落地。

2024年2月23日,英伟达成立新的研究部门——“GEAR”,全称为通用具身智能体研究(Generalist Embodied Agent Research)。该部门由AI高级研究科学家,AI代理计划的负责人范麟熙(jim fan)和朱玉可(Yuke Zhu)教授领导。英伟达坚信,在未来,每一个能够移动的机器都将实现自主化,机器人和模拟智能体将会像iPhone一样无所不在。

GEAR研究团队专注于四大关键领域,一是多模态基础模型,即开发基于大规模互联网数据源训练的LLMs(大型语言模型),用于规划与推理,“视觉-语言模型”以及世界模型,旨在打通不同模态信息间的壁垒;二是通用型机器人研究,即研发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实现稳健移动与灵巧操作的机器人模型与系统,以提升其在各类实际场景下的普适性与效能;三是虚拟世界中的基础智能体,即创建能够在多种游戏与模拟环境中自主探索并持续自我提升能力的大型动作模型,为虚拟世界的智能交互设定新标准;四是模拟与合成数据技术,即构建大规模学习所需的仿真基础设施及合成数据流水线,为智能体的学习过程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特斯拉和英伟达等海外巨头争相布局,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也获得了资本的关注。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于今年2月29日宣布,获得了来自微软、英伟达、OpenAI以及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等投资人约6.7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这是该公司继去年上半年获得首轮7000万美元外部融资之后宣布的最新融资动态,这也使得该公司的估值达到26亿美元左右。Figure AI表示,将利用这笔新的融资资金加速其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以投入商业用途。Figure AI已经成为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之外最受投资人关注的AI初创企业之一。英特尔的风险基金以及“木头姐”凯西伍德的Ark Invest、Align Ventures和现有投资者Parkway Venture Capital也参与了Figure AI的投资。

Figure AI成立于2022年,该公司已经开发了一款名为Figure 01的通用机器人,其外观和动作与人类相似,目标是能够用来执行替代人类的危险或者无聊的工作,例如在制造、运输和物流、仓储和零售等行业。这些领域被认为是“劳动力短缺最为严重的领域”。Figure AI还表示,将与OpenAI合作,为人形机器人开发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最终目标是让Figure 01能够自主执行“日常任务”。

另一家初创公司是1X Technologies,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位于挪威的专注于开发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其主要有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EVE和NEO。

EVE是1X的旗舰产品,已达成商业化,用于安保。2020年,1X发布了EVE轮式人形机器人,身高186厘米,体重86千克,最高时速为14.4公里每小时,拥有15千克承载及6小时的续航能力。EVE配备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并与之互动。EVE的移动性、灵巧性和平衡性使其能够驾驭复杂的环境并有效地操纵物体,主要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守卫巡逻领域。2022年,1X首次达成商业合作,签署了至少140台EVE机器人的分销合同,为美国商业场所提供安保服务;而该公司网站上显示,其还为医院等机构提供了约250台EVE机器人,用于商业建筑的夜间警卫。

2023年3月,1X获得了一轮由OpenAI创业基金领投的2350万美元融资,成为了OpenAI投资的第一家硬件公司。同时,双方将在AI技术与机器人双向融合方面达成合作,一方面,1X的机器人为OpenAI的AI系统提供了绝佳的物理测试环境,从而增强其泛化能力和鲁棒性(Robustness,指系统或算法在面对异常或危险情况时,仍能保持其功能和性能的能力);另一方面,OpenAI的技术将全面提升机器人的智能程度,通过大模型的应用,有望创造出真正的“Robot GPT”,使1X机器人的学习理解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同时,国产人形机器人也正迎来商业奇点。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中国向新而行》走进相关公司,报道人形机器人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热门领域。人形机器人具备“AI+高端制造”双属性,有望开拓高端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提升我国科技和制造综合实力。长期来看,在我国人口红利减退、劳动力成本上升、各行业加速推进人工替代的时代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必定不会仅局限于一个特定领域,而是应用于制造业、社会服务、家庭服务、养老等的众多场景,相比传统机器人具备对综合性任务的兼容度。

2023年11月2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小鹏等纷纷布局,2023年国内车企入局机器人趋势渐显。2023年10月24日,小鹏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PX5。何小鹏认为,自动驾驶本质上是机器人科学,智能汽车公司最终也会和机器人公司在技术、产品、生态等等方面融合。小鹏现在做的,就是首先将机器人感知、交互系统,同小鹏汽车已经积累的XNGP、XOS拉通,在底层的操作系统、感知能力等实现一定程度的核心技术复用。

  
作为新兴产业的战略领导者和门户看守者,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正在茁壮成长,未来或出现苹果、特斯拉这般带动整条产业链一同成长的龙头企业,中国也正迎来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奇点。

优必选科技成立于2012年3月,总部位于深圳,从伺服舵机研发起步,逐步推出了消费级人形机器人、教育智能编程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产品。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优必选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之一,于2016年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Walker系列,2018年成功推出第一代大型双足仿人服务机器人Walker,成为中国首家实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企业。

随后,该产品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技术迭代,在2019年推出第二代Walker,并在春节晚会上进行了表演,2021年推出了Walker X。该机器人身高130cm,体重63kg,拥有41个高性能伺服关节构成的灵巧四肢,并搭载了多维力觉、多目立体视觉、全向听觉和惯性、测距等全方位的感知系统,行走速度提升到3km/h,拥有复杂地形自适应平稳快速行走、动态足腿控制自平衡抗干扰、自主操作家电、全身柔顺控制、U-SLAM视觉导航、多模态情感交互、智能家居控制等6大特性。优必选还成功开发了机器人操作系统应用框架(ROSA),是全球少数完成小扭矩到大扭矩(扭矩从0.2N·m到200N·m)伺服驱动器批量生产的公司之一。

而国内初创公司傅利叶智能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上海张江机器人谷,是国内康复医疗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推出了30多个系列产品,并服务于全球2000多家医疗机构。

傅里叶智能早期专注于医疗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同时将其在医疗康复机器人领域取得的商业成果与技术积累转向通用人形机器人。该公司在2019年启动通用人形机器人项目,2023年7月发布首款通用双足机器人产品GR-1,并于9月开启预售,商业化进展快速。

GR-1身高165cm,体重55kg,全身自由度54个,采用一体化自研关节模组作为执行器,以及直腿行走方案,模拟人类直膝行走的自然步态,其步速可达5km/h,具备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抗冲击干扰等功能,预计将应用于在工业、康复、居家、科研等多种应用场景。

同被市场所关注的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创始团队包括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彭志辉等业界资深人士,拥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和产业资源。创立仅仅半年,智元机器人就于2023年8月发布了人形机器人远征A1,其身高175cm,体重55kg,全身有49+个自由度,步行速度可达7km/h,整机承重80kg,单臂最大负载5kg。膝盖采用反关节设计,膝盖向后弯曲可以拥有更大的空间,以应对更多的任务场景。

远征A1上搭载的Power Flow关节电机为自研开发,使用了准直驱关节方案,实现了低齿槽转矩设计,搭配10速比以内的高力矩透明度行星减速器、共扼同轴双编码器、一体液冷循环散热系统以及自研的矢量控制驱动器,峰值扭矩超过350N·M,而重量仅为1.6kg。同时,其搭载RGBD相机、激光雷达,IMU以及麦克风阵列。灵巧手指尖集成了基于视觉的指间传感器,可以分辨被操做物体的颜色、形状甚至材质,并且基于算法可以实现近似压力传感器的效果。远征A1搭载了TeraFlops的高算力芯片,具备多模态感知、少样本学习、任务闭环等能力。

远征A1预计将于2024年实现商业化落地,售价将控制在20万元以内,将首先应用于3C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随后逐步走向家庭,协助工人、科研人员和家庭成员完成各种任务。

02
小市值公司有望成长为大市值巨头,国产厂商或将迎来高光时刻

软件决定人形机器人高度,算法需与硬件匹配。人形机器人本质是AI系统落地物理世界的最佳载体,算法是核心,需与硬件匹配。机器人的输出包含了虚拟与物理两种能力。虽然人形机器人从本体硬件上看,存在抗压硬度与灵敏度不足的问题,但更核心的问题在于算法对运动能力的控制,包括本体平衡、行走的步态、手部抓取等规划与控制。这需要成熟的感知系统基础、强大的算法来分解任务和规划动作、大模型不断仿真训练,同时要求算法与硬件相匹配。这要求机器人企业需自研算法,并持续更新迭代。

在硬件方面,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包括核心零部件,例如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传感器、专用芯片等;中游为机器人本体制造,包括设计、制造、测试三大环节;下游为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包括工业制造、仓储物流、医疗服务、商业服务、家庭使用等。

根据Tesla AI Day的预测数据,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2023年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价值量排名前三的是无框力矩电机、减速器和力传感器;2030年无框力矩电机价值量占比下降,力传感器、减速器价值量占比上升,且力传感器将超过减速器,排名第二,三者合计占比仍超过50%。

从单机价值量占比来看,无框力矩电机、减速器和力传感器价值量占比较高;从降本空间来看,空心杯电机、无框力矩电机等降本空间较大;而从国产替代空间来看,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惯导imu等国产化率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大。


高频政策强调下,人形机器人发展有望加速,技术升级、产品发布及产业链验证有望持续出现,机器换人和国产替代趋势下的机器人产业链机遇值得期待。从细分零部件来看,人形机器人执行器关键零部件如丝杠、减速器、电机等高端领域的产品国产化率较低,特别是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六维力矩传感器等下游市场产品,此前国内市场在这些部分大规模布局的企业较少,规模化效应不足。面对2030年全球上千亿元的人形机器人大赛道,无论公司体量几何,一旦抓住机遇,其市值必将乘风而起,得到巨大提升。

03
AI革命赋能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是终极目标

人形机器人是软硬件能力高集成的实体,商业化的核心突破点在于“AI大脑”。可以说,当前的AI大脑在逻辑思维和行为智慧决策层面还需要一段成长空间,其驱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算法的升级与高水平的智能化。

具身智能是人形机器人想要实现的最终方向。具身智能是指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其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物理世界)产生实时互动的能力。具身智能包括三个模块:具身感知(Perception)、具身想象(Imagination)和具身执行(Execution),AI+机器人正是“具身智能”当前的落点。

在机器人领域,有一个“莫拉维克悖论”——人类所独有的高阶智慧能力只需要非常少的计算能力,但无意识的技能和直觉(如辨识人脸、举起铅笔、在房间内走动、转笔等能力)却需要极大的运算能力,即越简单的事情越难,越难的事情越简单。

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要能够像人一样与环境交互、感知、决策、完成任务,其感知层和认知层的能力是非常高的。显然,当下的人形机器人距离这一状态还有巨大的差距。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数量、品类、执行机构复杂程度远高于工业机器人,对控制器实时算力、集成度要求极高。

因此,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以往由于算法模型的局限,机器人难以实现通用化能力,只能通过对于某一个特定领域训练对应的基础模型,达到能够满足特定用途的机器人AI算法,比如工厂车间大量采用的机器人臂、家用扫地机器人等。软件层面的局限性限制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狭窄、可通用性较差,无法充分发挥硬件层面的性能。而大模型的出现,补全了让机器人能力实现跃升的技术基础。大模型的向量应用提供了大脑给机器人,使机器人具备更高的事物处理能力。

大模型的Chat应用把自然语言理解提供给了机器人,机器人首次可以用接近人的语言水平和真实人类聊天,进行基于自然语言的互动。此外,大模型的编程辅助可以明显地减少软件工程师的工作量,产出软件的成本会逐年下降。

大模型的泛化能力让研究者看到人形通用机器人的曙光。以往的AI模型训练完成后,就只能用于其被设计出来的场景中,难以进行拓展,无法实现通用性。而大模型具备强大的泛化能力,让人形机器人离通用这一目标更进一步。人形机器人所面临的应用场景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接近,需要面对多种多样、不重复、没见过的任务,模型的泛化能力就成为了其能否真正实现通用的核心要素。

多模态数据包含更多信息,端到端的算法训练框架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图像、视频等多模态的数据拥有着比文字多许多的信息,采用多模态数据的大模型有助于实现更高细粒度的语义理解、对话意图识别以及更精确的情感分析。综合使用多种数据模式的信息,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因此,端到端的训练方式会在机器人模型领域有更多优势。传统的AI模型训练需要经历对原始数据的特征工程或者数据处理阶段,而端到端训练是指直接以原始数据作为输入,输出最终结果的方法。端到端的训练框架通过缩减人工预处理和后续处理,尽可能使模型从原始的多模态数据输入到最终输出,给模型更多可以根据数据自动调节的空间,增加模型的整体契合度,提升其泛化能力。特斯拉的FSD算法就是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算法,并将这样的训练思路也延续到了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上,特斯拉表示Optimus的神经网络训练是“完全端到端的”,即可实现视频信号输入,控制信号输出。

Figure 01和OpenAI结合,人形机器人和人类自然交流曙光初现。3月13日,Figure发布了一条旗下最新机器人产品Figure 01的演示视频,视频中,工作人员向机器人询问“我能吃点东西吗”,机器人迟疑了几秒,然后熟练地将苹果递给了工作人员。除此之外,Figure 01还充分展示了和人类以及环境交互的能力。它会说会看,还能给人类递食物、捡垃圾、收拾碗筷等。视频本身没有经过任何倍速,就已经达到了比较流畅的机器人演示效果。Figure 01借助了OpenAI的模型能力,为它提供高级的视觉和语言智能,也让人们看到了未来人形机器人和人类自然交流的曙光。

OpenAI则为Figure 01提供关键的语言识别、计划和任务执行能力。Figure01的关键是软件,而软件中让人惊艳的能力又主要来源于OpenAI。Figure AI用机器人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加上麦克风捕获的语音中的文本转录到由OpenAI提供的多模态大模型中,OpenAI的大模型作为大脑,提供视觉推理和语言理解(其中可能包括Sora和GPT-4的能力);Figure01神经网络作为小脑,根据OpenAI的大模型的判断做出一系列快速、低级、灵巧的机器人动作。

当前人形机器人智能等级基本处于L3级。根据2022年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机器人智能等级划分标准,以解放人体、自主完成任务为目标,综合考量机器人的感知、认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将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划分为L1(基础型)、L2(半交互型)、L3(交互型)、L4(自主型)、L5(自适应型)等5个等级。现阶段看,由大模型作为核心“大脑”的Figure 01、Tesla Optimus等通用人形机器人基本已经能实现较为自然的人机交互,无需任何控制装置,仅用自然语言发出指令即可实现指令下达,整体基本达到L3级水平,但距离真正类人的交互还有一段距离。

04
科技奇点或将成为风险

从克隆到人形机器人,人类对于生命起源奥秘的追问从未止步。但是,克隆技术带来了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巨大冲击。高智能化的人形机器人克服了伦理问题,然而在人类取得这一进步的同时,也将面临科技奇点带来的风险。

展望未来,当人工智能的智慧超越人类的智慧,我们将迎来人形机器人的科技奇点,而这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风险。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迅即以席卷之势,在全球掀起巨浪,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发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竞赛,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警告强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生存风险。2023年3月下旬,在 GPT-4诞生两周之际,有1000多名科技界和AI领域的重量级人物签署公开信,其中包括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Stability AI总裁莫斯塔克、AI企业DeepMind的多名研究员。后来,签名者超过了33000名。这封公开信的主要内容是呼吁在6个月内暂停高级人工智能的开发。理由是人工智能实验室陷入了一场失控的竞赛,他们没有办法理解、预测或可靠地控制自己创造的大模型,人类社会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没有做好准备,AI可能对社会和文明构成潜在风险。

2023年5月30日,超过370名AI专家签署公开信《AI风险声明》,信中警告称如果对先进人工智能的发展监管不当,可能会对人类构成生存威胁。这声明只有一句话:减轻被人工智能灭绝的风险,应该与流行病和核战争等其他大规模社会性风险一样,成为全球优先解决的事项。许多签署者在 AI 实验室、大型科技公司担任要职。

技术边界虽会被突破,但是人形机器人将受制于政策边界。2024年3月13日,欧盟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人工智能法律框架,它解决了人工智能的风险。新规则的目的是通过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尊重基本权利、安全和道德原则,并解决非常强大和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模型的风险,在欧洲及其他地区培育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


该法案为人工智能系统定义了高风险、有限风险、风险极小或无风险四个风险级别,并就应用场景、风险监测、技术透明度、生物识别等方面作出了要求,违者最多被罚公司全球收入的7%。这个法案的适用范围虽然目前仅限于欧盟,但大型人工智能公司为了进入欧盟市场,将会做出相应行动。此外,这部新法律预计也将作为其他区域监管政策的重要参考,在全球造成广泛影响。

自从海外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以来,产业链持续快速发展,2023年我国政府部门也出台顶层设计指导意见,以推动机器人产业链快速发展。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宽赛道,并为产业链带来较大市场空间。2024年,随着中期定型量产阶段逐渐临近,从投资角度看,具有更高性价比、更高研发生产效率的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建议关注产业链相关公司。

风险提示

人形机器人进展不及预期:人形机器人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技术路线等尚未完全确定,同时智能化水平与AI的技术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整体的发展进程可能不及市场预期;

政策风险:2024年3月13日,欧盟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人工智能法律框架,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担忧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给人类带来风险,而人形机器人兼具AI+高端制造双重属性,未来或将面临政策不确定的风险;

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目前国内相关厂商的技术与国外头部厂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若技术突破进展不及预期,将影响到国产替代进程;

行业竞争加剧:伴随人形机器人放量以及行业降本趋势下,新参与者可能会增加,产品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行业竞争可能会有所加剧。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本文指导:陈刚(东方证券首席研究总监、研究所所长)
作者:丁昊(东方证券机械设备分析师) 王天一(东方证券研究所军工机械首席分析师) 浦俊懿(东方证券研究所计算机首席分析师) 杨震(东方证券研究所机械负责人) 陈超(东方证券研究所计算机分析师、东方证券-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前瞻首席分析师) 蒯剑(东方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电子首席分析师) 覃俊宁(东方证券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员)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在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特斯拉正在开发“私有5G”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和人形机器人提供连接;宁德时代官宣两款新电池,首发车型或是小米SU7丨智能制造日报2024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盛大开启,全产业链盛会这些看点值得收藏重磅!英伟达发布全球最强 AI 芯片,人形机器人也来了再回首 (十七)2024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附下载)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北京拟最高奖励1亿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丨AIGC日报学什么准备未来(四)环保不在碳排放人形机器人迎来新奇点:特斯拉“画大饼” 波士顿“赚眼泪”波士顿动力新版人形机器人Atlas问世,纯电驱动「月泉仿生」再获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人形机器人技术产品商业化提速|36氪首发阿里投资深圳人形机器人公司;小米投资一新能源公司;中东基金参投AI公司|硬氪纪SK海力士与台积电签署谅解备忘录,合作开发HBM4和下一代封装技术;均普智能预计下半年发布二代人形机器人“贾维斯”丨智能制造日报合唱《深深的海洋》&《将进酒》Atlas人形机器人刷屏!“钮祜禄·波士顿动力”三度易主后终于回归,网友:强到可怕多技术路线与差异化布局,推动实验室仪器及设备的国产替代与全球化竞争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附下载)全球首个!负载5公斤、时速6公里… 中国制人形机器人在北京跑步亮相那个震撼无数网友的人形机器人Atlas,退役了。AI时代来临,人形机器人“科技赛跑”激烈!何时能“到我家”?中美巨头轮番下场,科技风暴席卷,人形机器人的春天已来?这是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不,分明是《午夜凶铃》现实版人形机器人元年开启!波士顿动力电动Atlas惊艳,巨头入局;特斯拉员工讲述被裁;比特币完成第四次减半|一周国际财经核心部件已实现国产替代,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政策利好、市场需求双向助推下快速扩张再见!波士顿动力人形机器人Atlas​具身智能占领中国硅谷?1.23万AI学者集结海淀,填补全球百亿人形机器人空缺黄仁勋甩出最强AI核弹!GPU新架构性能暴涨30倍,首发人形机器人大模型,联手苹果闯MR收藏!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深度梳理RBR50 2024:OpenAI上榜,人形机器人势不可挡2024,人形机器人爆发元年?从难点和时机出发聊聊可能性加速起飞!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有何密码?「月泉仿生」再获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人形机器人技术产品商业化提速|早起看早期逐际动力张力:人形机器人应该代替人类,而不是代替工具 | 中国AIGC产业峰会我的岁月(二十七)财经早参丨南京试点开展存量住房“以旧换新”;杨晓明被罢免!曾带队研发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天工”来了微小说 此情可待成追忆比亚迪 PHEV 续航达1000英里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