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耶鲁没教会学生的三要点

耶鲁没教会学生的三要点

公众号新闻

【留美学子】3275

10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作者:江学勤

来源《求知导刊》



乔治·布什(George Bush)与副总统理查德·切尼(Richard Cheney)在白宫当政的那八年里,中国人喜欢开玩笑说,从耶鲁(Yale)毕业能当总统,从耶鲁辍学能当副总统。每年都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中国学子争夺几个耶鲁的入学机会,因为他们相信耶鲁文凭能带来一生的成功、幸福与意义。

就像他们在美国与其它国家的同伴们一样,这些中国学生似乎一辈子都在为了进入常春藤而努力。他们每天花两小时练钢琴、花一小时学游泳。他们不仅会解最难的奥数问题,而且还自学计算机编程。

在北京四中、复旦附中或南京外国语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是学生会主席;他们在艾斯特(Exeter)、安多佛(Andover)或者霍奇基斯(Hotchkiss)高中交流学习了一年,在青海的孤儿院当过志愿者,同时还上着最难的课、维持着完美的成绩、并拥有着2300以上的SAT分数。

或许他们缺少睡眠,也没什么朋友;或许他们总是身负压力,并且没有安全感;但他们知道,只要进入了耶鲁就成功了,就不再会感到如此的孤单与忧伤了。

然而,事实真是那样吗?进入耶鲁或任何一所常春藤学校,对一个人的成功究竟有多重要?我们都知道进入耶鲁能获得什么:引人注目的履历;有钱、有名、有权的同学与朋友;以及最好的大学教育。可这一切的背后有没有代价,又需要怎样的付出呢?

18年前申请耶鲁大学时的我,就像今年的中国申请生们一样,相信进入耶鲁就是一切的答案。于是我上了学校里最难的课,在上学与回家的地铁上背SAT单词,加入了足球校队,当上了校报编辑,并且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在最后,这一切的压力与孤独似乎都是值得的,因为耶鲁和我仿佛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在进入耶鲁后,我钻研最深奥的书籍,面对了最苛刻的教授,并且发展出了高度的分析智能(analytical intelligence)——这让我得了不少奖,也备受教授们的赞许。

1999年大学毕业之后,我心中确信在耶鲁教育的武装下,我能够征服全世界。而如今,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成熟之后,我没有当年那么肯定了。

是的,耶鲁让我看到了新的世界,但它也让我忽略了其他的领域。

是的,耶鲁让我明白我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但它也灌输给我一套狭隘的成功定义,这让我注定会失败、孤单与不快乐。

是的,耶鲁鼓励我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它也让我对那些能帮我实现梦想的人们心生鄙夷。

当然了,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有至今的所作所为,并不全因耶鲁。耶鲁录取的学生是广泛而多样的——最终,我们在大学与生活中的经历取决于自身的态度与选择。

许多经济学数据都显示,上哪一所大学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收入、社会地位,以及幸福程度没有多大影响。然而,在仔细回想过后,我认为耶鲁大学是一所自我选拔的(self-selecting)精英主义学府。掌管这所学校的学者们希望将自己的选择与态度复制到学生身上,正因如此,他们没能教会学生三个重要的人生道理。

那么,下面就是三件耶鲁没有教给我的事。

首先,我没能明白,正如哈佛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一书中所说,分析性智能——做数学题、分析书本与写论文的能力——只是许多种智能中的一种。

城市理论家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书中研究了真正具有创新力的公司与城市,他发现这些社区往往开放而宽容,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并由拥有社交技能与同情心的人们维系在一起。正因如此,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情绪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解读并操纵社交情境以及他人情感的能力——在如今比分析智能更重要。

但是,耶鲁却只明白、只欣赏分析智能。耶鲁的招生官注重学生的SAT、AP考试成绩、高中成绩单、以及申请论文,这些都是学生分析智能的体现。耶鲁的教授们偏爱冷血而残酷的竞争性课堂,学生们在其中通过攻击彼此的逻辑而提升自己的思维技能。

是的,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加强。但是,他们的情绪智能却被削弱了。在耶鲁大学,学生们你争我斗,为了得到法学院有限的学位,他们凶残地将彼此对《李尔王》的分析批判得体无完肤。

在这种充斥着个人主义、竞争激烈的氛围中,我学会了如何将冰冷的分析智能作为盾牌,以伪装自己在耶鲁文化中所感到的痛苦与压力、不安与孤寂。在耶鲁大学,大家都认为我很聪明;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却觉得我骄傲自大、高高在上。

其次,我在耶鲁没有学会生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趟知识的旅途。事实上,耶鲁教育学生们说,生活的意义最终在于成就与成功——正如前耶鲁教授威廉姆·德莱塞维茨(William Deresiewicz)在发表于《美国学者》(American Scholar)杂志上的《精英教育之弊》(The Disadvantages of an Elite Education)一文中所写的那样。(详细可见:耶鲁大学教授24年的深刻反思:精英教育的劣势

德来塞维茨教授解释说,耶鲁的学生们在高中时往往规避风险、小成即满,这种心态在耶鲁更是得到了加强。但在生活中,成功往往需要人承担大风险、追求大目标,这在大多耶鲁毕业生看来,是件超乎想象的事。

这并不是说,精英大学的学生们在毕业后从不追求风险较高、利润较小的事业。但即便在他们追求这些事业的时候,他们也比其他人放弃得快。这似乎不合逻辑,因为精英大学的学生们在毕业时往往负债较少,并更有机会能靠家中的经济支持过一段日子。

我原本也不知道这个现象,直到有一天我部门里的两名研究生——一个来自耶鲁,一个来自哈佛——提起了这件事。他们在谈论尝试写诗的事情:他们的大学朋友们在写了一两年后就放弃了,可他们认识的一些学校名气较小的人们却还在努力。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来自精英大学的学生们期望成功,并且期望立刻成功。从定义上说,他们只体验过成功。他们的自我认识也建立在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力上。“不成功”这个想法让他们感到恐惧、迷茫与挫败。

1999年5月从耶鲁毕业之后,我在北京的一所高中当英文老师——这是一份我既喜欢又擅长的工作。然而,作为一名耶鲁毕业生,我感到这份工作的薪水与地位都太低了。于是我成为了一名记者。在耶鲁学习英文文学专业的时候,我十分享受写作。然而,我的目标不是享受工作,而是获得成功——这意味着给《纽约客》(New Yorker)与《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等最出名的美国刊物写文章。

作为一名老师与一名记者,我自己过得还不错:我受到学生与同事的尊敬,周游世界,认识了许多有意思的人,同时也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我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才对。然而,身为一个年轻的耶鲁毕业生,我想要立刻成功。于是,当我没能出版自己的书,没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时候,我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我感到迷茫、愤怒,并对这个世界困惑不已。威廉姆·德莱塞维茨说得没错:“不成功”这个想法确实让我感到恐惧、迷茫与挫败。

但我认为, 二十多岁时的我之所以如此不快乐,主要原因在于我将生活看做是一场个人主义的奋斗——这种心态高度体现了耶鲁的精神与态度。

我的教授们、我读过的书,以及我与同学的晚餐交谈都让我确信,耶鲁学生是被选中的一个团体,命中注定要升至社会顶层,去统领那些愚昧而粗俗的大众——这一切应验得有多快,这个社会就有多么公平与公正。我决心要靠自己独立取得成功,以证明我有多么出众——正因如此,我不仅觉得愤怒与沮丧,而且还感到迷茫与孤独。

这便是第三条耶鲁没有教给我的人生道理:幸福与意义并不来自成功与成就,而是来自家人与朋友们的关爱与支持,正如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在《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一书中所写的一样。

虽然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没想通这个道理,我很幸运地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明白了过来,于是我回到了中国教书。这是我一直以来都热爱的工作,在这里,我认识了一群与我抱有同样教育理想的学生、家长与同事。

老实说,耶鲁和常春藤确实有着一流的教授、上进的同学与世界一流的资源。那些有幸被它们录取的学生们一定会经历一场改变人生的教育。但进入常春藤并非一件生死攸关的事,而申请这些学校的竞争却又如此激烈。在一头扎入其中之前,我们应当先理清头绪。

首先,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表明常春藤学位会影响毕业后的收入。研究者发现,虽然常春藤学生与其它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收入上有差距,但是常春藤学生与被常春藤录取但去了其它学校的学生相比,在毕业收入上没有任何差别。这也就是说,如果你既聪明又用功,无论上哪所大学在生活中都会成功。

其次,为了取得成功,一个人能得到的最好的教育来自生活中的困苦与挫折。

最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态度与选择——与人合作的能力,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克服挫折的能力——决定了我们能有什么样的成就。

最后,个人经历告诉我,常春藤教育——因为它热衷分析智能而鄙夷情绪智能,因为它与现实世界的分离与隔绝,因为它的品牌与名望带来太多自负——有时会让学生们无法找到真正的成功、幸福与意义。

如果一切从头来过,我在高中仍会上最难的课程、踢足球、当校报主编。但我会因为自己真心享受这些事情而去做。同时我会确保自己有时间与朋友出去玩,并且保持充足的睡眠。我不会被耶鲁录取,但我会成为一个更快乐、更健康的人。

别误会了:对上了耶鲁这件事,我还是感到很高兴的。每次失败只会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究竟是谁,让我们更努力地奋斗,以成为自己想做的人对于我而言,耶鲁是一场挫败——可到最终,它只让我变得更坚强、更明智、也更忠于自己。

近期发表

来自台大·斯坦福·北大的他走了, 留下这么多...

法国那么多假期 为何还爱罢工?巴黎探秘

这是对中国90后00后深入骨髓的剖析

经典| 回不去的北大八十年代 ...

儿女受益一生的6个气质

爱心老师心血之作 为何父母需要早介入... 

熊猫医生:拥有特斯拉后的9个发现

美国学校不是教我如何做个好学生 而是

陌生人走了| 追忆那场邂逅与撞击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访谈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获了什么

留学安全须知·实用大全

精选汇编 ↓↓↓ 百篇尽收眼底

【名校之路】过来人的教训与秘籍



【陈屹视线】人物篇·我问故我在



【穿越访谈】世界华人系列


【王妃传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轻


好评如潮的《触摸美国》系列



曼哈顿女人的征服《亲吻世界》精选



【极光文学大讲堂】名家璀璨

 【带你深度游世界】

【来自巴黎的玫瑰
喜欢就点“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健康,决定人生的长度。心态,决定人生的广度。阅读,决定人生的深度。格局,决定人生的高度《阴阳鱼》连载第45章:时间如刀,空间如砧板,而你我都不过是鱼肉连续三年耶鲁,今年首枚斯坦福!跟踪鼎石7届毕业生,这群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生胜出了……再读三国偶感之二:汉末三国的政治社会学35年监禁!MIT中国留学生杀害耶鲁华裔男生案终于判了!李放春 晁群|韦伯社会学学说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前帕森斯的学术传播史考察LVMH集团主席 Arnault 为中国创业公司颁发创新大奖,现场解说创业成功三要素吉利血统,新能源起家,这家网约车行业阿三要IPO了实习派 | 马睿淳:耶鲁博士生的实习故事,与学术偶像一起踏浪前行宣判!麻省理工华裔学生枪杀耶鲁情敌,被判35年刑期!栋梁之材成为阶下囚为何脑神经科学如此重要?Alevel生物会学习哪些脑科学知识?叹息!麻省理工华裔学生枪杀耶鲁“情敌”,被判35年!法庭道歉:完全接受惩罚!罢课!绝食!抗议!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学生加入,校园冲突全面爆发!社会学思维:86岁范曾为何还要正式登记结婚?熵泱——第四十六章危机升级!耶鲁、哥大100多名学生被捕!哈佛、MIT等大批名校卷入…数字社会|关于数字社会学的目标和目的的反思美股基本面 - 2024_03_18 * 晨报 * 摩根士丹利策略师Wilson:美债利率逼近重要技术位 将对美股构成考验。小座谈会学习心得野生的李娟,天生的作家 | 从辍学少女到鲁迅文学奖危机升级!哥大“停课”,哈佛“闭校”,耶鲁学生被捕…美国大学抗议潮爆发!35年刑期!MIT中国留学生枪杀耶鲁同胞案终于判了!突发!108位学生被捕后,哥大已宣布停止线下授课!哈佛、耶鲁等多所大学冲突升级.....耶鲁大学教授:情商是天生的能力吗?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接纳和许可最新!麻省理工华裔学生枪杀耶鲁情敌,被判35年刑期!栋梁之材成为阶下囚彻底乱了!耶鲁、哥大100多名学生被捕!哈佛、MIT等大批名校卷入…已停线下课,亿万富豪都跑了!MIT留学生枪杀耶鲁华裔学生:获刑35年!全面爆发!哥大学生被捕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校园冲突升级无须知会学生和家长,美国这州"准许老师携枪上课",望吓阻校园枪击婚姻绿卡面谈,你需要知道的三大要点!70\'s Best Disco, Funk & R\'n\'B Hits Vol.1终于判了!因情感纠纷枪杀耶鲁华生, MIT中国留学生潘勤轩判35年当庭道歉....2024耶鲁中美峰会 | 耶鲁主会场分论坛全揭晓、嘉宾持续更新中闹大了!哥大、耶鲁、纽大近300人被捕, 中国留学生被困NYU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