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回忆——游击队文化(前南斯拉夫游击队题材电影)ZF
游击队文化实际上展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不屈的精神,一个不屈的民族。一个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小国,却有一百多万人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牺牲,这个比例同前苏联持平,是中国的三倍。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他们终于将侵略者赶出国土,然而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游击队员没能看到这一天。他们的这种不屈的精神,甚至令他们的敌人都感到震撼,以至于在战后有很多当年敌国的创作人员也加入到了这种游击队文化之中。
游击队文化为什么会诞生在前南斯拉夫而不是其他国家?这是由南斯拉夫的地形特点决定的。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国土是高山,十分适合开展游击战。铁托针对这一特点,将游击队转入山区作战,以此来化解敌军在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他将游击队化整为零,分成七十只小股游击队,遍布全国各地。其他欧洲国家都是在盟军的帮助下才获得了解放,只有南斯拉夫是依靠自身的力量。二战结束后就开始出现游击队题材影片,但数量不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同南斯拉夫建立外交关系,引进了一些南斯拉夫影片,里面都有游击队的内容,但还不是主流,直到六十年代才开始成为主流,但这时中国已同南斯拉夫中断了外交关系。1972年随着中国同南斯拉夫恢复外交关系,我们才有机会欣赏到一系列游击队题材影片。也就是在这一年,铁托总统访华带来了两部影片,这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百看不厌的《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桥》
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69年。影片取材于真实故事,这也是游击队题材影片为什么会让人感觉到真实可信的原因,每一部影片都取材于真实事故,而每一个真实故事又都可以找到依据这个故事改变的电影。
游击队在工程师的帮助下炸毁了一座德军从前线撤退时必须经过的大桥,德军为了报复,将工程师杀害。至今在这座桥的附近还立有纪念这位工程师的纪念碑。但在影片中,工程师已不再是主角,主角是一位叫老虎的游击队长,他的扮演者是南斯拉夫的功勋演员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今年已经81岁了,他一共拍摄过三百三十多部影片,是南斯拉夫乃至世界上参演影片最多的演员,同时也是参演游击队影片最多的演员,他曾多次获得南斯拉夫年度最佳演员称号,也曾在国际上获奖,还曾经竞选过南联盟的总统。他十次来到中国,被称作是“南斯拉夫的中国人”。扮演爆破能手的演员是巴塔的好朋友,他们俩在《苏捷斯卡战役》和《内雷特瓦河战役》中也有合作,但在前南解体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扮演爆破能手徒弟的演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马利士)当年只有17岁,但今年已经60岁了,目前仍在从事老本行,但已转入幕后,2005年崔永元拍摄《电影传奇》时曾来到中国,同时来的还有猫头鹰的扮演者(《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德国尖细、《苏捷斯卡战役》中的英国军事观察员),他曾任联合国“亲善大使”。曼奈的扮演者约·亚尼切耶维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警察、《夜袭机场》中的游击队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去世,工程师的扮演者去世更早。
片中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是一首意大利民歌,至今仍在中国广为传唱。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72年。主人公瓦尔特确有其人,他生于1920年。1940年在萨拉热窝的一家银行工作。1941年德军入侵后,他加入了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营职。1943年被铁托派往萨拉热窝担任抵抗运动的领导人。1945年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至今在萨拉热窝仍然立有瓦尔特的纪念碑。
影片中的瓦尔特依然是由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扮演,但他在这一年已经40岁了,比真实的瓦尔特显得更为成熟,他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南斯拉夫最佳演员。除去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片中还有一位重量级明星,就是吉斯的扮演者留比沙·萨马季奇,他是南斯拉夫最著名的喜剧演员,同时也参演过很多游击队影片,一部影片如果少了他,就会失色不少。同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一样,留比沙·萨马季奇也曾多次获得南斯拉夫年度最佳演员称号,还曾经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影帝称号,2005年崔永元拍摄《电影传奇》时也被邀请来到中国。片中唯一知道瓦尔特身份的是苏里,他的扮演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世,两名因叛徒出卖牺牲的游击队员的扮演者也在这前后去世,还有假瓦尔特(《南方铁路之战》中的议员)的扮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世。看过片子的观众都会被三位德国军官扮演者的演技所折服,感觉他们就像是真正的德国军官,而事实上他们也的的确确是德国军人,尤其是哈根中校的扮演者,曾经参加过二战。扮演冯·迪特利施的演员是德军中的一位话剧演员,在前苏联影片《解放》中也扮演德国军官,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世。扮演比肖夫的演员年纪小些,二战时他刚刚出生,他的结局同片中的结局比较相似,2000年死于一场车祸。老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的扮演者还健在,今年大概有九十多岁了。
这部影片对当时的中国电影都有影响,一时间,“瓦尔特拳”充斥银幕。
片中的主题曲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至今仍被很多观众认为是无与伦比的音乐。
《夜袭机场》
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67年,是部黑白片,情节与《桥》比较类似,但少了许多悬念,更多是展现游击队员的自我牺牲精神。《桥》中的老虎和曼奈再次重聚,同《桥》的结局相同,老虎活着,而曼奈又一次牺牲,牺牲的还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谢德”,在这部影片中他扮演一位德国医生,也是一名游击队员。“吉斯”扮演了一位不守纪律的游击队员,至今印象深刻。
《游击飞行中队》
描写的是游击飞行中队的历史,情节没有前几部紧凑。“瓦尔特”和“吉斯”再次重逢,但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结局不同,“吉斯”牺牲,“瓦尔特”是三个幸存的游击飞行中队队员之一。
《南方铁路之战》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电影制片厂摄制,是南斯拉夫版的《铁道游击队》。“假瓦尔特”在片中改邪归正,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游击队队长议员。
影片的主题曲曲调优美,百听不厌。
《乌日策共和国》(又名《67天》)
描写的是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在乌日策打响了反击德国侵略者的第一枪。德军从临国和意大利调来援军,游击队在坚持了67天后向山区转移。320名游击队员为掩护大部队同侵略者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牺牲。
影片战争场面真实、惨烈,即使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仍不落伍。
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年轻帅气的保皇派军官,如果按照当时国产电影的公式套下去,他最终应该站到游击队一边,他也确实让人看上去似乎有这个倾向,总有沉默不语,又似乎心事重重,当德军杀害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他也在一边默默的祷告,但最终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不但没有站到游击队一边,反倒被游击队的炮弹炸死。正是这些出乎意料,才使得观众对南斯拉夫影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远征伊格曼》
此片紧接《乌日策共和国》,描写的是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从乌日策撤离后进行的一次远征。距离是从罗马尼亚境内经萨拉热窝,然后翻越茫茫的伊格曼雪山,最终到达目的地。这是一部南斯拉夫版的《长征》。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在片中扮演一位老游击队员,出场次数不多。
《内雷特瓦河战役》(又名《铁托炸桥》)
拍摄于1969年,是部合拍片,由南斯拉夫、美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合拍。当年的敌国能够参与合拍,既有对战争的反省,也有对当年游击队的敬佩。来自南斯拉夫、德国、意大利和前苏联等国知名演员参与拍摄,“老虎”和“爆破能手”再度合作,“老虎”依然是游击队长,“爆破能手”是队员,他因为女游击队员报仇而向捷克俘虏开枪被“老虎”处分。“吉斯”带领小股游击队吸引捷克军队注意力,最终战死,为最终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桥》中那位女游击队员在片中扮演了一名护士。
影片描写的是铁托领导的游击队被数十倍于已的德国、意大利和捷克联军包围,一座大桥是撤退的必经之路,但桥的对面还埋伏有敌军。游击队占领大桥后又接到铁托的命令炸毁大桥,因为医院的伤员没能及时撤出。由于南斯拉夫不是宣战国,战俘不受国际法保护,“不丢弃每一个伤员”是所有游击队员的宗旨,在很多游击队影片中都有掩护伤员撤退的情节。德国以为游击队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游击队却改道跨越内雷特瓦河,并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全歼捷克军队,突出重围。
《苏捷斯卡战役》
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拍摄。 在内雷特瓦河战役的四个月后,德意联军再次集结,以十倍于游击队的兵力将游击队包围在苏捷斯卡。游击队有两万多人,其中包括大量伤员,为掩护大部队撤退,游击队员们在一个制高点上同德军展开了肉搏,最终占领这个制高点。德军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不断向游击队轰炸,一颗炸弹在铁托附近爆炸,随行人员全部炸死,铁托也受重伤。最终游击队终于冲破了敌军防线,包括一位军长在内的八千多名游击队牺牲。
苏捷斯卡战役是二战中南斯拉夫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铁托领导的游击队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关键性战役。苏捷斯卡战役后,德军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在南斯拉夫战场全线溃败。
在片中,“瓦尔特”依旧是游击队的一个队长,“谢德”是一位伤员,“爆破能手”踩中地雷牺牲,“吉斯”再次不守纪律,违反不得携带重武器的命令,偷偷带了钢炮,不过在最后一次冲锋时发挥了作用,一连击毁敌军几辆坦克,被铁托嘉奖。
影片战争场面宏大,动用了大量军队,是南斯拉夫耗资最大的一部影片。
《游击队员》
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的游击队影片,拍摄于1974年,是美国和南斯拉夫合拍片。
同以往游击队题材影片不同,没有人相信这是由真实故事改变的。影片描写的是一个三角恋爱,一个游击队副队长,一个犹太女子,一个德军军官。德军军官同犹太女子青梅竹马,他一直在追求犹太女子,但犹太女子却爱上了游击队副队长,德军军官恼羞成怒,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他杀死了500个村民,又向游击队发起进攻,但却被游击队打死。为掩护伤员撤退,游击队副队长英勇牺牲,犹太女子同伤员一起撤退到了河对岸。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在片中扮演游击队队长,但这个游击队队长是一个最窝囊的游击队队长,早已没有了“瓦尔特”的风采,他冒然追击德军,子弹打光了,却没能打中一个德军,反被德军的子弹击中,白白的丢了性命。《桥》中的曼奈在片中再次出现,扮演一个没有台词的游击队员,相当于群众演员。
《黑名单上的人》
是一部电视系列剧,每集一个任务,类似《桥》和《夜袭机场》,每集至少有一名游击队员或地下工作者牺牲,到最后一集时只剩下两人。两位主演分别是沃伊斯拉夫·博拉约维奇和德拉甘·尼克利奇,都是前南斯拉夫著名演员,尤其是沃伊斯拉夫·博拉约维奇,是前南斯拉夫最帅的男演员,后来还担任过塞尔维亚文化部部长。《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钟表匠谢德的扮演者在剧中扮演游击队队长,医生扮演者在这部电视剧中演反派一号——盖世太保头目这部电视剧播映时,中国的大部分家庭还都是黑白电视,而且只能收看中央和地方两个台,两个台都播放了这部电视剧,收视率相当高,我们班的男生全都是看了两遍。据说在前南斯拉夫收视率也非常高,一连播了七遍,后来还拍了前传和续集。
《巧入敌后》
是《黑名单上的人》前传,一部单本剧,片长类似一部电影,演员依旧是《黑名单上的人》中的演员,依旧扮演各自的角色。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一改瓦尔特的英雄形象,客串一名坏蛋,这是我见过他首次饰演反派,“假瓦尔特”依旧扮演坏蛋。
《黑名单上的人归来》
是《黑名单上的人》续集,主人公是《黑名单上的人》中的两位幸存者,主演还是沃伊斯拉夫·博拉约维奇和德拉甘·尼克利奇,“假瓦尔特”的“吉斯”客串。这部续集没有继续在中国播映。
《卡彼拉的篝火》
已经没有人记得这部电视剧了,即使看到剧名,也想不起是哪国的了,至于内容就更不知晓了。这也是部前南斯拉夫电视连续剧,是在《黑名单上的人》之后播映的,当时大部分家庭也都是黑白电视。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一名战地记者的日记改编的,采用回忆录的形式,大部分场景是在乡村拍摄的,只记得有军民联欢和游击队员进行足球比赛等情节,主演是《桥》中的“爆破能手”。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题材的枯竭加之成本过高,前南斯拉夫开始减少游击队题材影片的拍摄。在整个南斯拉夫历史上,游击队只存在四年,但却改变了南斯拉夫历史,在后来拍摄的四千多部影片中,游击队题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南斯拉夫第一大类型片。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南联盟的解体,游击队题材电影也就成了永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