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杂记(一):挑战炎热酷暑的旅程
如同候鸟一般,暑假一来,也该是飞回国的时候了。记得去年回国,遭遇上了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本月初,再次回去之前,心里便不住地嘀咕,该不会又要经历一次酷暑炎热的考验吧?好在,临行前的一两天,我们这里也不期然地开启了“烧烤模式”,气温达到90多华氏度,算是为这次回国行程来一次“预热”,做一下适应性的准备活动了。
那天到达首都机场后,乘坐接驳小火车,一阵阵热风从外面吹进来,但因为毕竟还是在开着空调的航站楼内,并不感觉过分热。马不停蹄进海关,过安检,一路小跑赶到去武汉的登机口,看了一下时间,绰绰有余可以赶上转机。不料登机口的工作人员通过广播宣布:由于武汉地区正在下暴雨,航班不得不推迟起飞。心里咯噔一下,该不会要重演武汉“看海”的戏码了吧?那是前年回去时,在武汉刚巧碰上了连日暴雨,洪涝成灾,当地报纸称作是开启了“看海模式”(参看:《武汉“看海”记》)。
在首都机场等待飞武汉的航班。
因为武汉正下着大暴雨,飞机推迟起飞。停机坪上将要乘坐的这架飞机。
耽搁大约三个半小时后,终于登机飞往武汉。还好,到达天河机场时,武汉已是雨过天晴,没见一点洪涝的迹象。进城的路上,跟太太的哥哥聊着天气的话题,他感叹道:前几天还稍稍更热一些,刚才那场暴雨来得及时,运气好啊,预报说接下来几天都不会很热。还说三峡建了大坝以后这些年,武汉气候变了不少,火炉感觉不像过去那么的热了,很多北方城市的气温常常都比武汉更高。
接下来两天,有意识地感觉着气温,看是不是真的比去年凉快些。结论是,分不出高低,最多是稍好一点点儿。去年夏天来时,日复一日艳阳高照,地上被晒得热浪滚滚,像是在冒烟,他们称作“烧烤模式”。(参看:《回国琐记(一):遭遇最热的夏天》)这次呢,连着几天云层很厚,不见太阳露脸,可空气湿度很高,像是有个大大的蒸笼盖在头顶上,他们也有个词儿,叫作开启了“蒸煮模式”,还有人说是“深度桑拿模式”。
每天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成为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在报出气温之前,屏幕上先显现那座城市的名字,而你可以根据你脑子里存储的对这座城市的信息,预测该是怎样的气温。等到听到了报出的气温,你不免会惊呼,怎么可能会这么高呢?以前去过那里的呀,不是四季如春吗?不是避暑胜地吗?
以前对国内的几座著名的“火炉”都曾经领教过,住过南京,呆过武汉,去过重庆,如今可不止只有这么几座火炉了,似乎四面八方到处都是火炉了。他们对此也有新说法,比如:某地未来几天还会持续出现高温,将在“蒸煮”或“烧烤”模式之间自由切换;或者,某地这几天将“火力全开”,好在空气湿度有所降低,粘腻感将有所缓解,由“蒸煮”转为“烧烤”模式... ...
热归热,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而且似乎大家对高温酷暑的承受力变得越来越强大,总能想出办法不畏酷暑,热中取乐。菜场里,每天的采买新鲜蔬菜,一次也不能少;孩子们更苦(酷),虽说是放了暑假,但各种暑期班仍然是照开不误,甚至人满为患,家长的热情比老天爷还要高;小区里的空地上,商场前的广场上,大妈们仍然情绪高昂地舞动着他们婀娜的身姿,跳得很起劲呢。
真的烧烤。
也许是受到这种不畏酷暑,顽强向上的精神的感染,这次回去期间,除了在武汉的几天,花更多时间呆在家里陪伴老人,而在我自己家乡连云港,在从上海赶回来之前,都没少户外活动。有时虽然热得汗流浃背,可心里想,你就是去到健身房锻炼不也是要热得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吗?能跟家人在一起享受亲情,跟同学们一块儿疯,即使再热,也觉得特别开心。
跟家人一起外出吃饭。
跟同学一块儿爬山。
参观核电站
想起了儿时等着吃爆米花的情景。
记得小时候掰过手腕吗?
体验乡村生活。进到这片翠竹环绕,泉水叮咚的清凉世界,感觉暑意顿消,好不爽快。
感受大都会的风采。
入夜以后的浦东,暑热渐渐退去,比白天凉爽了许多,人们这才纷纷外出,欣赏辉煌的灯火,宜人的景色,享受着微风拂面的惬意。
谢谢读帖!敬请参阅以下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