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为什么动不动就唱歌跳舞?
印度离我们这么近,
但我们跟它,
完全不熟。
·壹·
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国度
——请问您了解印度电影吗?
——跳舞?
好吧,虽然我们离印度很近,但是我们和印度,真的不熟。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国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车》,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数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或许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那就是跳舞。
虽然舞蹈电影被“宝莱坞”这个词几乎垄断,但即使不是宝莱坞电影,相对严肃的印度电影里也依然存在歌舞内容。
比如史诗巨作《巴霍巴利王》中,依然存在歌舞剧情——
再比如,探讨族群关系的话题之作《我的名字叫可汗》,如此严肃的题材,居然也克制的来了一段歌舞——
因为印度电影实在太喜欢动不动就扭动起来,而且你永远猜不到开启跳舞模式的点在哪里,以至于在看《摔跤吧,爸爸》的时候,里面只有一段情节有歌舞,我都有点受不了……“居然这么少???这不科学!”
印度人到底怎么想的,居然能在电影里无处不在地插播歌舞,难道他们平时也是这样生活的吗?
突然发现,我们对印度,一无所知。
·贰·
印度人,心很大
他们甚至没有历史
印度电影里那些载歌载舞的场景,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大概是认为,印度是一个欢乐的民族。
即使他们的种姓制度严重,下层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他们依然愿意花三个小时以上去电影院看一部欢乐的电影,起码说明,他们心很大。
一个民族的性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印度之所以形成现在这种无所谓的性格,和他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印度还算有历史的话。
马克思说:“印度没有历史”。
“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而我们通常说的印度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历史,印度就在这个一无抵抗、二无变化的社会消极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庞大帝国。”
这是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对印度历史沉痛的描述。
印度支离破碎的被侵略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印度这块半岛,实在是太丰茂了,绝对的风水宝地,风调雨顺,果木繁茂,这样的一个天府之国,很难不被人觊觎。
大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有一支说着“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伊朗高原进入印度次大陆,征服当地民众,创建种姓制度,牢牢把印度次大陆土著民族变成世世代代无法反抗的奴隶。
之后入侵游牧民族就更多了,很多都是起源于中国北方大漠或者西域的少数民族,被中国打跑或灭掉后跑到这里落脚,我们熟悉的塞种人、匈奴人、鲜卑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都入侵或统治过印度。
但这众多的统治者中,对印度影响最大的,还是雅利安人。印度人文化的神奇,就来源于雅利安民族的入侵。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草原上,一场大雪过后,千里银白,之后又是新的草木发芽,所以雅利安人认为,世界是轮回的,人生也是轮回的。
雅利安人把这种轮回的世界观带到了印度,传递给整个印度一种新的世界观,那就是,我们要用有限的一生,活出无限的世界。精神,才是最高层次的追求。
梵天像
印度教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梵天,就是雅利安人带来的神,创世神,他反复强调,这是一场梦,一切都只是轮回。
在自己一遍一遍被侵略的过程中,不祈祷轮回,如何能看淡这一切呢?所以印度人不屑今生琐事,将希望寄托于轮回,也就不愿意记录历史。
慢慢的印度就形成了这样的民族心理,那就是淡然和心大。当他们有一天去修缮史书,发现无可修缮,没有完整的历史可以做精神支柱的时候,他们不是选择努力考究,而是主动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神话题材的历史。
当所有的历史人物都被塑造成神的时候,这个国家就很玄幻了……
哪怕用神话做历史,也比韩国那样因为自己没什么历史,就到处去偷别人的历史要强多了。
《诸王世系》一书中就掺杂着大量的空想与传说,感性成分强过理性叙述,《大史》相对于前者已经算是严谨很多的了,但是依然充斥浪漫抒情与诗意情感,最后历史人物们,竟然在一部史诗中成了神……
在中国,《封神榜》是小说,在印度,就是史记……
无fuck说。
看看印度这玄幻的一元硬币就知道,
他们真的,不care……
每个民族的特性,一定会第一时间反映在他们的文化里,比如德国的思辨,法国的浪漫,日本的绝望,美国的超级英雄……
印度也一样,或许就是因为他们如此看得开如此心大的传统,造就了他们如此欢乐的表现形式?
但是史学家站出来了,说你不要臆想!
·叁·
印度电影的舞蹈,
究竟是不是印度传统?
史学家们有点意见分歧是正常的,关于印度电影里的舞蹈这点,出于客观,这里将两种观点简单叙述一下。
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件事与印度传统有关——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只要我们对印度教略有涉猎,应该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一派的存在,因为有印度教,就不可能没有舞蹈。
湿婆作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创立了舞蹈,或者可以这么说,湿婆就是舞蹈的化身,湿婆大婚在天上跳了一年舞什么的这种传说层出不穷,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总之,印度人对湿婆的崇拜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了对舞蹈的热爱,平时生活里各种艺术形式,总有几款是跳舞的~
湿婆是不是超级帅!!
也有学者认为,这件事的起因,与印度传统无关——
仅仅是崇拜神灵,就跳舞,确实多少是有点站不住脚的,于是有人站出来说,印度电影里的舞蹈,和印度教无关!
他们发现,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印度当时的戏剧娱乐方式,和我们一样,就是剧院里看戏,但是当时的印度人是在波斯剧院里看戏的。
印度的波斯人,一般都不是穆斯林,更没有印度教信仰。所以当时被垄断的波斯剧场,出演的剧目,由于是波斯人定的,基本也排除了是印度教的影响。
Bombay: The Reporters Press, 1871
当时的印度,各地方语言不同。波斯剧场为了让更多语言不同的印度人都来看戏,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多用肢体语言。
果然,增加了欢乐的群舞之后,节奏欢快又富有表现力的表演,立刻被不识字,也听不懂的民众们都接受了。大家喜闻乐见,钱自然就装进了波斯剧场的腰包里。
就是这样,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波斯剧场从印度大城市走进乡镇,慢慢变成巡回剧场,规模越来越大,直到走上大屏幕。
看罢,是不是觉得两者都有点道理?这种学派之间的谁对谁错,我们就不要纠结了,留给他们撕去吧……
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无论是印度教影响,还是波斯商人的利益驱动,印度电影的歌舞能够发扬至今,一定与观众的喜欢是分不开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印度人的性格所致。
即使印度种姓制度的压迫与不公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骨子里,但高种姓与低种姓能够和谐地享受同一种艺术形式,就挺神奇的,往上倒倒,还是印度人心大那点儿事儿。
但你还真别说,印度电影里的鼓舞片段,看惯了,居然还挺不错。
·肆·
印度电影更好看了,
但我依然对印度一脸懵逼
如果印度电影加了唱歌跳舞以后难看爆炸,我相信这个模式会快速的消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印度电影好看。
相信我,慢慢觉得印度电影加歌舞好看,并不是因为你得了斯德哥尔摩……
印度电影里的舞蹈,其实早就开始吸收各方文化,再也不是单一的“最炫民族风”了,且随着印度电影制作的水平不断进步,其实很多时候,跳不跳舞,跳什么舞,已经不再重要。
印度电影,已经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我们得承认,起码《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我曾经觉得印度电影一跳舞就low,也被现实打脸,偏见!
每个影片背后,扎扎实实的现实意义,沉甸甸的社会思考,直面社会的选题,和电影里满腔热血改变社会的心情,都是我们所没有的。
印度人挺奇怪的,真的,因为无论我们从苍白的语言中如何去了解,都只能知之甚少,难以和他们产生共鸣,这就是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觉得印度电影是异类的原因。
当然,即使是现在,我们接受了印度电影,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接受了印度文化。
他们开挂的电影英雄,他们军演的摩托车,他们人满为患的火车……
啊,真是“奇怪的”国家。
ps:或许他们也是这么评价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