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胆略与智慧
- 电影《华盛顿邮报》观后记
【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和导演,Meryl Streep(左,饰凯瑟琳 或凯特 格雷厄姆),Steven Spielberg(中,导演),与 Tom Hanks(右,饰本 布雷德利)】
话说尼克松总统在位的1971年,民众对远在万里之外,陷美国于进退维艰的越南战争愈加反感,不少人的父兄子弟被送到这个在远东地图上有点像阑尾形状的小国,在那里和殊死捍卫自己国家的越共军队作战。他们有的战死他乡,尸骨未还;有的伤残归国,一蹶不振;有的虽然全身而退,但心中却深藏着创伤。一名国务院的军事分析员随美军深入前线,了解战事的进展,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对战争的怨声与前景的悲观,而政府与国防部的官员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誓要把对立的一方压回到可控范围,继续与现实大唱反调,并一再把成千上万的美国军队部署到战场。实际上,自杜鲁门总统以来,艾森豪威尔总统,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都在延续着一项研究,结果都预示,美国在远东进行的战争,都不可能最后打赢。这个成千上万页并仍在不断补充的研究报告,每一页上都标记有Top Secret,一直作为政府最高级别的秘密文件而锁在国防部的档案柜里。希望有一天,等一切都烟飞灰灭,能够解密时再公布于众。
可是,那位自认为有正义感的军事分析员,后来成了国防部的顾员时,却再也等不及了。他认为美国人民有权力知道战争的真相和来龙去脉,不能让美国士兵的生命作为政治家们夸夸其谈的牺牲品。于是,他伙同志同道合的人,将这份报告“顺”了出来,并联手复印了一份。
他们先设法把报告的内容透露给了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该报刚把部分节选刊登出来,就被尼克松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和危及战场上士兵的生命,以及叛国罪相威胁,要求该报终止刋登文件的剩余部分,并成功地让纽约联邦法院的法官发出限制令。
几乎在同一时间,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的一位记者通过“地下”渠道,秘密地联系上了这位前军事分析员,并使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 本 布雷德利获得了这份报告的副本。但由于这和纽约时报属同一消息来源,同样受到法院限制令的制约。
于是,新闻界与政府各执一词,新闻界受宪法保护的新闻自由,和宪法赋予政府保护国家安全的职责,二者之间哪一方会占据上风呢?在这个关系到华盛顿邮报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该报董事会主席凯特 格雷厄姆女士面临如山的决择。这个时候,是全力一搏做一名捍卫新闻自由的斗士,与资源无限和权力如天的美国政府一决胜负;还是屈服于法律风险和董事会的压力而偃旗息鼓,而因此有愧于美国民众和他们的知情权。这简直就是一场 “To be or not to be” 的博弈 。令人感动的是,其它各大报刋纷纷响应,表示要刋出这份文件,誓以法不责众的既成事实来支持华盛顿邮报。
(决择时刻)
电影用戏剧化手法向观众展示了格雷厄姆作出决定的全过程。在70年代,报纸的排版与千年前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时的方法并无太大不同,只是规模和技术上大有改进而已。第二天的报纸一定要在午夜印好,所以排版,印刷,纸张等一切都在这之前准备就绪。要是在往常,印刷厂会依程序按时开印,折叠,打包,运往全市的各个分发和零售点。而此次印刷非同小可,虽然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印板上已经排好有国防部文件内容的铅字版,但印刷厂的经理可不敢擅自决定,他焦急地守在车间里电话机的旁边,等待着来自报纸高层,总编布雷德利的电话:印刷还是不印刷。
此时已值深夜,华盛顿邮报董事会主要成员齐聚在女老板家中的客厅里,格雷厄姆女士身着睡衣,听着主张见报的邮报主编与反对开印的资深董事之间喋喋不休的争论。时间一秒秒地过去,此刻她的耳畔响起了一句话: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新闻服务于人民,而不是政府。这好像是来自宪法第一修正案)。接着,她问主编,发表这个文件会对战场上我们的士兵有危害吗?主编斩钉截铁地回答:百分之百不会!于是,她字字珠玑地作出了决定:印刷吧!然后,转身朝卧室走去,同时向身后挥挥手:我得去睡了。这时候,影院的观众席里响起了一阵掌声,估计此时的观众已对这位女人刮目相看。最后新闻界与政府双方打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未了,九位大法官以6:3的压倒多数站在了新闻自由这一边,让这个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以尼克松政府败诉而告终。
(在电视机前等待最高法院大法官们的投票结果)
这个在常人甚至资深董事看来要冒巨大风险的决定,华盛顿邮报的这位女老板却依据两个简单的条件举重若轻地作出了,可以说她是穿过层层迷雾而看到了本质,或者说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根据一到两条重要的依据,忽略其他因素,果断决定,不仅是一种过人的胆略,更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