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和乌稔饭---文化美食1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古老民族.官方名叫畲(拼音shē)族.民间有叫他们畲客,山客的.中国列为第19大少数民族.畲族汉化取姓,很多以四大姓氏钟姓、蓝姓、盘姓和雷姓最多.畲族被认为是古代荆楚民族的後代,在古代時迁入江南,唐宋明朝的时候主要分佈在粤,闽,以及浙江南部山区等.
(本文的research部分来源于县綕)
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山哈」,但该名称,史书沒有记载. 在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以广东省潮洲凤凰山为中心的以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区出现了畲族的先民形成的一个比较稳定的人群.畲族的先民,史籍中被称作为“南蛮”、“百越”、“峒僚”或“畲瑶”等,“畲民”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南宋末年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1956年月日1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畲族为单一民族.「畲」的意思就是刀耕火种,指的是畬族的生产生活的方式.而畬族是有本民族語言的,但沒有书写的文字,通用汉文.古代使用的畲語,現今則大多归属于(汉语里的)客家話.
1990年中国的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畲族超过63万人,其中福建省34.9万人,主要居住在福安等53个县(市),闽北主要分布在顺昌、建阳和建瓯.顺昌县是闽北地区最大的畲族人口聚居地,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11个畲族行政村中.畲族聚落以山地为主.顺昌的畲族,系明末清初从闽西迁入顺昌.迁徙文字记载始见于清道光版县志古籍族普,称之为汀瑶人,谓“女不笄饰.蓬首赤足,裹髻以布,凭山耕植,编荻架茅以居,善猎射.”
福建畲族乌稔饭
其实这“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难,就是把乌稔树叶洗干净,放入水中煮.然后树叶弃用取汁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汁里,浸泡过夜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熟即可.“乌稔饭”颜色乌黑油亮,但异香扑鼻.别有风味---现在看来,算是”黑色食品”里的一款了.
据畲族的传说,唐总章二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暴动),被围困在山中,时值冬天粮绝.畲军只得采摘乌稔果充饥,雷万兴于是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率众下山,冲出了重围.从那以后,每到“三月三”,雷万兴就要召集兵将开宴庆贺那次的突围胜利.并叫畲军士兵采回乌稔叶,做“乌稔饭”,让全军上下饱食一顿.而畲族民众更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乌稔饭”吃,日久相沿,就成为了畲家风俗.在福建的北部东部一带,畲汉混居,人民历代友好相处,互相婚嫁频繁,使得“乌稔饭”成了福建各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食俗.
这里点一下福建畲族的另一道别具风格的传统名菜“龙风呈祥”.它却是一种有寓意的菜名,畲族人民的祖先给这道菜取名时,取合家平安、吉祥如意的意思. 它的原料比较特殊,取童子鸡,活蛇切头去尾留中间,再切成一寸左右节块,节块不要切断一块块连接成条状,这样才有“龙样”.制作的时候先将童于鸡和蛇肉块放在滚沸的开水锅内旺火煮二三分钟取出,把煮好的蛇肉圈放在汤碗底,全鸡蹲放蛇肉上,周围铺放香菇、淡菜干、生姜片,加味精、食盐等调味品,最后放入蒸笼旺火蒸一小时,加入三小杯福建老酒即成.这款菜品难度高,经常是族里的老厨人把关烹制的. 蒸好的鸡和蛇的汤汁互相渗味,加上香菇,淡菜等的香味,实在是芳香四溢,令人口水直流的.
再说乌稔树
它的拉丁名写做Vaccinium bracteatum,是属于杜鹃花科,饭树属.生于山坡,路旁或混生于灌木丛中,是常绿植物树种. 开花在6到7月,8到9月结果.果成熟的时候是紫黑色,直径约5mm,里面有白色种子.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的大门边就有好几棵又大又老的乌稔树.每年都会结很多乌稔果.当地的老乡(汉人)叫它”火烧籽”.校门口常常有”黑衣人”拿萝筐摆卖火烧籽---后来才知道他们就是畲家人.五分钱一盅可以吃老一会儿的.之所以叫它火烧籽,大概是因为吃了它,你嘴巴里里外外都变成黑色(乌黑)了,象”火烧”了一样.那时候没有方便的小塑料袋之类,每次用衣服的兜兜装火烧籽,回家都要挨大人的骂,因为口袋太难洗呀.
学校边的几棵乌稔树,又高大又老旧,树干几个孩子们也围不过来.中间有的腐烂到中空了.我们常常在里面捉迷藏,还有跑跑抓(游戏名),回到家还是挨骂---还是衣服太赃呗.
后来在海外,每次吃蓝莓(blueberry)就常常有想到,因为这两重完全不同的berry其实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许多年以后才发现这”直觉”是有一定道理的.可能自己对食材比较留意吧.
确切来讲,去畲乡演出,最记得的地方,就是这个叫”井垅”的地方了.它位于中国的福建省建阳地区南平市顺昌县井垅村.从县城来此现在方便了(主村就2公里距离),以前是要走山路的,(孩子眼里的)长长的机耕路然后小路.那时候的畲家大部分是着全黑的衣服的.民风淳朴,少语,见外人热情洋溢,笑容美丽.
在海外做乌稔饭,要拿到需要的材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下文接着写.估计,这不是结果,是个过程,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