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一个中国符号的诞生
这次G20杭州峰会的晚会上演出了以“梁祝”为背景音乐的越剧和舞蹈节目,优美的音乐和绚丽多姿的舞蹈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我刚来美国在一个大学实验室里,边做实验,边播放从中国带来的“梁祝”录音带。那优美动听的音乐飘荡在空中。在我背后,另一个实验台上也在做实验的Barbara是个classic music迷。她突然走过来问我:这是哪个classic channel放的音乐,那么好听。我告诉她这是中国的音乐“The Butterfly Lovers”,她有些失望。可见动听,美妙的音乐是全世界的共同爱好。“梁祝”弘扬的是真善美的感情,是人性在人间的凯旋
据何占豪的回忆:“梁祝”诞生的年代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年代。当时上海音乐学院为了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他们准备了三个创作选题:《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在这之前他是从浙江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与俞丽拿他们同班,曾经创作过一个小提琴节目“梁祝”。所以在会上为了凑数,提出了这个题目。这三个选题中,因为前两个符合当时的形势,梁祝是作为可有可无的提出来,供领导遴选。谁想当时音乐学院的领导(党委书记)孟波就选中了排在第三位的“梁祝”。又因为何占豪是学小提琴的不懂作曲,所以院领导还挑选了陈钢一起参加。陈钢出身与音乐世家,是作曲系的高才生,可是他不会小提琴。
何占豪和俞丽拿他们在这以前曾经有过下乡,下厂到第一线去为工农服务,演出小提琴。但是演完以后除了几声礼节性的掌声以外,没有得到期望中的热烈回音。可见这些音乐在工农群众里缺乏知音者。他们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班里的6个年轻人凑在一起,目的是想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何占豪是这个小组里唯一的男生。
何占豪的经历和那些音乐学院高材生们有点不同,他出生于农村,从小受的音乐熏陶就是跟着奶奶去看越剧,后来又去文工团学了唱歌、跳舞、演戏、说相声。
为了“梁祝”,他几次到浙江越剧演出现场去观察,发现许多年轻的女孩到演出地等半天就是为了听越剧尹派演出者,在红楼梦“宝玉哭灵”中“妹妹啊”这句唱腔。于是他把这个唱腔加入到“梁祝”中去。还把越剧中的一些过门音乐加了进来。在“哭灵”一段中,运用了京剧的倒板和越剧的紧拉慢唱的结合,谱出了令人动容的曲调。
化蝶一段在原来的初稿里是没有的。何占豪说:他认为化蝶是迷信,没有写。孟波认为这是民族传统在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应该写。于是一个完整的梁祝故事出现在了舞台上。
据陈钢回忆:1959年5月27日,陈钢躲在侧幕后面。一个18岁的女孩站在上海兰心大戏院的舞台上,缓缓拉着一首悠扬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最后一个泛音过后,醉人的旋律戛然而止,现场观众陷入沉默。此时,时间似乎停止了,全场居然没一点动静!大概过了十几秒钟——在陈钢看来漫长的等待后,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轰然而响。演职人员不断谢幕,但掌声依旧不息。于是,俞丽拿不得不返场又拉了一遍曲子。这是俞丽拿一辈子唯一一次演出中完整地拉两遍《梁祝》……
这台音乐会是后来更名的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