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带给我的无穷快乐
独处的时光,教会了我许许多多。
小学里有那么一、两年,父母因为工作忙,不放心平时我一人在家,白天把我托付给住同一幢房子的邻居阿姨照管,在她们家吃午饭,直到傍晚他们下班回家。邻家阿姨十分认真负责,她生怕我在外面贪玩,弄脏、弄伤了自己,因此看管得很紧,放学后就不让我出门,找上门来的同学也一律拒绝在外。
于是就有了我的孤独日子。
我家里有很多书,大人的书,小孩的书,小说、画册、科普,都有,当然还有父母给我买的很多连环画。没人和我玩,就只能和书作伴。
有些书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能背出来了;有些书每天去翻翻,专找图画或对话看。记得有几本“禁书”,父亲锁在抽屉里的,觉得很神秘,因为家里就这只抽屉是上锁的,它们和银行存折、各种身份证放在一起。后来终于看到了,不过是一些历史书、半文言的小说、民国作家的散文集,没什么值得敬畏的。
读了这许多书,虽然大多不甚了了,却也有了模仿的愿望。学校里的作文要切题、要按照老师的意思写,没什么意思,我喜欢自己编写故事。父母的空白工作手册,我写了一本又一本,有对话、有情节、有冲突。还特别钟爱那种悲剧性的结尾,自己感动自己。
还写抒情诗,用一些书里看到的花俏华丽的形容词和排比句,每段里都有“啊 ……!”
书看过了,故事也写过了,父母还没回家,还有什么可以自娱的呢?家里有玩具,但要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才有意思,一个人也玩不起来。那就看风景吧。
那时我家住的是那种西式弄堂,也叫花园弄堂的。我们的北窗面对前弄堂,白天很安静,家家门口种着夹竹桃、玉兰树、矮冬青,还有盆盆罐罐里的各种花草。向上看,可以看到天上游动的云;向下看,有邻家的猫咪在那里跟踪麻雀。
对着后弄堂的南窗更有意思,它框着一幅丰富多彩的市井图。阳光下有衣衫被单在那里随风飘荡;晒台上挂着邻家大妈刚做的腊肉和腌鱼;弄堂里有小女孩在跳橡皮筋,有小男孩在喷自制的水枪。家家户户的厨房都在那边,窗开着的时候,煎带鱼、炸排骨、炒鸡蛋,混合着葱、姜、料酒的香味, 逐一飘进房间。
当自行车的铃声密集起来,邻居间的寒暄声热闹起来,我就知道爸爸妈妈就要到家了。天色渐晚,西边的落日斜斜地照在墙壁上,我孤独的下午也就结束了。
*****
这样的情景延续了两年不到,之后我就和别的女孩一样,过起了叽叽喳喳、忙忙碌碌的扎堆日子。长大后把这一段寂寞日子告诉别人,就有人说,那很残酷啊,你不觉得缺失了童年时代里宝贵的两年?
我想想,那时并不觉得特别痛苦,说不定还得感谢邻居阿姨,因为我就是在那一年里学会了独处,不是忍受独处,而是享受独处。在那些每天的三、四个小时里,我还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观察细节的习惯,做白日梦的习惯。
有人问我,你对童年或青年的事情,怎么记得那么清楚?
我说,首先是因为当时观察得仔细。观察过后经常细细回味,常和家人朋友一起回忆,或者用文字描述下来,都是记性好的因素。
无论细心观察,还是事后品味,还是写字记录,都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而独处,就给了我这样一个和自己说话的机会。
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的时间,来整理、归纳、消化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喜欢时时刻刻热闹红火的人,实在不能理解独处和安静的美好。网络是个好地方,因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来选择何时热闹、何时安静。
学会独处,享受独处,给自己留一点和内心对话的空间和时间;弯腰看看身边的小小花草,倾耳听听窗外的细细雨声,一杯茶、一本书、一盆花、一只猫,即使是一小时的宁静,也可以给你带来悠长而自足的快乐。
最近院子里开过的几种花 … …前院的紫丁香:
沙樱 (Sandcherry):
后院的一种野芝麻属植物 (Lam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