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千年”第二部《西风烈:西周篇》(二十二)
文丁驾崩,继位的是他儿子帝乙。帝乙在《殷本纪》里可怜到只有一个字“立”,表示他子承父业,连“崩”都省了。《竹书》里倒是有几笔关于乙的记载,不过个别地方有穿帮之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传播技术有限,资源分享不便所致,非作者有意虚构,混淆视听,和刘向之流的胡编乱造性质不同。
司马迁轻视帝乙,姬昌也是。帝乙登位的第二年,宝座还没焐热,姬昌就对商动手动脚了。姬昌在文丁任内一直老老实实的,一到帝乙上位,他马上就喝倒彩,明显不拿新商王当干部,一点面子都不给。这从反面证明文丁还有颇有威严的,姬昌在其任内不敢造次。
《太平御览·卷八十三·皇王部八》引《竹书》:“帝乙处殷二年,周人伐商”,就是说文王替父报仇来了。需要说明的是今本《竹书》没有这句话,这是古本,也即原本《竹书》里的。古本《竹书》毁于南宋,现在的今本是后人从古文疏注里辑集而来,遗漏在所难免。
关于商周第一战,没有任何史料交代战事结果,不过从后来发生的事不难推测,那次商周的“处女战”,谁都没占到便宜,谁也不愿打持久战,双方都耗不起,于是双方决定谈判。他们的谈判是以和亲方式完成的,和亲不论是从前还是以后,都是经典保留曲目,武丁大帝就曾舍身多次和亲—起码和了六十次!
《周易》里的泰和归妹两卦,六五爻辞里均有“帝乙归妹”。“归妹”是嫁女(或妹)的意思,那么帝乙把女儿或妹妹嫁给谁?顾颉刚先生认为娶亲的对象便是姬昌。
这个推测很合理。商周互掐一阵后,双方都发现谁也掐不死谁,都被对方弄得伸舌头、吐白沫,呼吸困难。季历打下的那些夷族一直找机会蠢蠢欲动,周军忙于和大商开战,正是他们的机会;“熊市”的商朝本就乏力,边境的夷族,尤其是东夷、徐夷一直在和商朝玩游击战,势利的诸侯们早早就抱着胳膊站在一旁瞧热闹。一旦商周僵持下去,他们就上去在双方身后补掐,恶劣的没准一边掐还一边对帝乙和姬昌进行人工呼吸,恶心都恶心死了。在那种情形下,商周很容易达成休战的共识,何况和亲是姬昌先生所喜闻乐见的。
帝乙表达了足够的诚意,情愿让女儿或妹子做姬昌的侧室。众所周知,姬昌的正妃是太姒,第三位“太”,前两位分别是她的婆婆太任和婆婆的婆婆“太姜”。下面插播一下姬昌和太姒的浪漫爱情。
《诗经》第一篇《关雎》,前面四句我们都耳熟能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一对水鸟的对唱声中,一位男子对一位美女产生美好的“非分之想”。“逑”不是动词追求的意思,而是名词“配偶”,这位男子看见这位美女就说“你来做我的好老婆”吧,太直接、太性急了,搁现在属于性骚扰。后世通常泛泛把这首诗解读为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但《诗经》的两位大权威,西汉的毛亨、毛苌叔侄不认为《关雎》是泛泛抒情,而是特指:君子指姬昌,淑女指太姒。朱熹在《诗集传》里引证毛传,明确地说:“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
姬昌对太姒一见钟情,醒着睡着都想着她(“寤寐求之”),估计姬昌也没睡着过,因为他躺在床上像烙饼似的翻来覆去不成眠(“辗转反侧”),一边翻,一边低吟:“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