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议BP肖像大奖赛
杂议BP肖像大奖赛
1)近几年来,托两个小孙女的福,每年都有几个月呆在伦敦,因此有机会赶上参观过三次BP肖像画大奖赛的展览,并买了7、8本展览图录,和去年出版的展览入选作品汇编画册《500幅肖像作品》。
不管你对这些得奖作品的优劣及评选标准有何不同看法,毕竟这是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可以观察的平台和窗口。有此机会,我们便有可能通过大奖赛的参展作品,从研究的角度来了解、观察和分析一下,作为“写实艺术”的一个特殊门类——《肖像画》当今的发展状况和趋向。
不管你对这些得奖作品的优劣及评选标准有何不同看法,毕竟这是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可以观察的平台和窗口。有此机会,我们便有可能通过大奖赛的参展作品,从研究的角度来了解、观察和分析一下,作为“写实艺术”的一个特殊门类——《肖像画》当今的发展状况和趋向。
2)在当今世界各国中,英国是仍然在始终如一地重视保持和发展肖像画传统的国家。
这可能和英国上层社会(包括皇室)历来重视肖像画的传统有关。如始终维持着以皇室及历史名人肖像为主的国家肖像画廊,同毗邻的国家画廊一样供公众免费参观,这是需要一笔很大经费支出的文化设施,除国家所拨经费外,还需要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资助。
肖像画廊推出的、以鼓励艺术家从事发展肖像画创作所设立的BP肖像奖,它的奖金总额每年是61000英镑,是由命名的BP即“不列颠石油公司”无偿资助的。
在“当代艺术”掌控着双年展、美术馆等几乎所有重要展览话语权、各种“绘画”和“传统艺术”遭到“边缘化”待遇的当今西方画坛,这个试图促进推动传统肖像画样式发展,使之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想法,我觉得还是值得赞赏和支持的。
这可能和英国上层社会(包括皇室)历来重视肖像画的传统有关。如始终维持着以皇室及历史名人肖像为主的国家肖像画廊,同毗邻的国家画廊一样供公众免费参观,这是需要一笔很大经费支出的文化设施,除国家所拨经费外,还需要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资助。
肖像画廊推出的、以鼓励艺术家从事发展肖像画创作所设立的BP肖像奖,它的奖金总额每年是61000英镑,是由命名的BP即“不列颠石油公司”无偿资助的。
在“当代艺术”掌控着双年展、美术馆等几乎所有重要展览话语权、各种“绘画”和“传统艺术”遭到“边缘化”待遇的当今西方画坛,这个试图促进推动传统肖像画样式发展,使之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想法,我觉得还是值得赞赏和支持的。
3)我们可以注意到,得奖者除了获得奖金外,还会接到国家画廊推荐的肖像定件(Winners' Commission)。在定件完成后,当然还会另有丰厚的酬劳。无疑,这对从事肖像艺术的画家们打开市场,扩大知名度,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年青艺术家。(在上述名单中就有好几个学生或毕业不久的年轻画家)
其实,在国家肖像画廊展出本身,已经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不光是得奖者,也是为入选参展的每个画家,提供了一个在社会公众面前被认可的亮相机会,为他今后艺术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其实,在国家肖像画廊展出本身,已经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不光是得奖者,也是为入选参展的每个画家,提供了一个在社会公众面前被认可的亮相机会,为他今后艺术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4)细心的网友还可能会注意到28位头奖得主中,有6位毕业于斯拉德美术学院。康高迪亚大学教授段炼告诉我,这是世界上很有影响的美术名校之一。
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地址,发现2013年我曾专程去过那里。当时是为了参观伦敦大学学院UCL艺术博物馆的藏画。那次由于博物馆恰好闭门维修,碰壁而归,并不知道斯拉德美术学院就在同一院里。
斯拉德美术学院建于1871年,是在Felix Slade遗赠的基础上,按照他办成一个“自由艺术学府”的设想建立的,故命名为斯拉德学院。
斯拉德学院自我介绍说,他是一所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先当代艺术的美术学院。例如作为英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项-《泰纳奖》的许多得主均出自这一学院,便是佐证。
有意思的是:学院也同样培养出了多个传统写实的肖像奖的得主。我想的问题是:他们的写实绘画技巧是从哪里学来的?联想到前两年网上看到关于巴黎美院关闭了最后几个教授绘画的画室的消息,斯拉德学院还在教授绘画吗?我还无法确认。
目前,斯拉德学院的学生总数是260人,(这个数字和老中央美院的学生总数300人相仿) 。 其中四年或三年的全日制学士本科生140名,实行工作室制,选修绘画、雕塑和美术媒体(Painting、Sculpture、 Fine Art Media);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10名,再加上由硕读博学位10名。
从学生的数量来看,还是属于培养精英的做法,至少没有像当今中国许多美院都“改革”成为的那种敞开招生和“放羊式”教学的一般“美术大学”。
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地址,发现2013年我曾专程去过那里。当时是为了参观伦敦大学学院UCL艺术博物馆的藏画。那次由于博物馆恰好闭门维修,碰壁而归,并不知道斯拉德美术学院就在同一院里。
斯拉德美术学院建于1871年,是在Felix Slade遗赠的基础上,按照他办成一个“自由艺术学府”的设想建立的,故命名为斯拉德学院。
斯拉德学院自我介绍说,他是一所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先当代艺术的美术学院。例如作为英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项-《泰纳奖》的许多得主均出自这一学院,便是佐证。
有意思的是:学院也同样培养出了多个传统写实的肖像奖的得主。我想的问题是:他们的写实绘画技巧是从哪里学来的?联想到前两年网上看到关于巴黎美院关闭了最后几个教授绘画的画室的消息,斯拉德学院还在教授绘画吗?我还无法确认。
目前,斯拉德学院的学生总数是260人,(这个数字和老中央美院的学生总数300人相仿) 。 其中四年或三年的全日制学士本科生140名,实行工作室制,选修绘画、雕塑和美术媒体(Painting、Sculpture、 Fine Art Media);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10名,再加上由硕读博学位10名。
从学生的数量来看,还是属于培养精英的做法,至少没有像当今中国许多美院都“改革”成为的那种敞开招生和“放羊式”教学的一般“美术大学”。
5)28个BP奖中除了2010年后有5个奖发给了外国艺术家,(美国2个、南非、德国、以色列各一个)之前的肖像头奖得主都是英国自己的艺术家。
两种可能:2010年前,外国好的肖像艺术家参赛的不多,作品较差;随着BP展国际影响的扩大,外国艺术家更多地参赛了;第二种可能是,评委开始有选择地注意发奖给优秀的国外艺术家,以达到某种“统战”式的平衡或某种“政治正确”(注意,这几个国家都和英国有某种特殊关系),鼓励更多的外国艺术家提供作品参赛,来扩大BP奖的国际影响力及树立BP奖的“国际权威”。
但实际上得奖者主要还都是英国本地画家。我们不可否认在英国本地成长的这几位评委欣赏口味的“英国味”。这个现象和电影的奥斯卡有类似之处。
两种可能:2010年前,外国好的肖像艺术家参赛的不多,作品较差;随着BP展国际影响的扩大,外国艺术家更多地参赛了;第二种可能是,评委开始有选择地注意发奖给优秀的国外艺术家,以达到某种“统战”式的平衡或某种“政治正确”(注意,这几个国家都和英国有某种特殊关系),鼓励更多的外国艺术家提供作品参赛,来扩大BP奖的国际影响力及树立BP奖的“国际权威”。
但实际上得奖者主要还都是英国本地画家。我们不可否认在英国本地成长的这几位评委欣赏口味的“英国味”。这个现象和电影的奥斯卡有类似之处。
6)用评委会评奖的方法来倡导和组织艺术展览好不好,在历史上从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大难题。
设奖、发奖是鼓励艺术创作的好事,尤其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旦金榜题名,社会公众对他的才能就会另眼相看,接着便可能平步青云,前程似锦。但奖也是双刃剑,它同样会造成另一种结果,即鼓励了平庸、投机,扼杀了某些于众不同的天才个性。比如法国100多年的沙龙展,出了不少大师,但将库尔贝、马奈等拒之门外,最后成了现代艺术发展的绊脚石;威尼斯双年展曾将毕加索拒之门外,到毕加索出了大名之后,又请回来搞个展,也很被动。这一类“丑闻”不是少数。
设奖、发奖是鼓励艺术创作的好事,尤其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旦金榜题名,社会公众对他的才能就会另眼相看,接着便可能平步青云,前程似锦。但奖也是双刃剑,它同样会造成另一种结果,即鼓励了平庸、投机,扼杀了某些于众不同的天才个性。比如法国100多年的沙龙展,出了不少大师,但将库尔贝、马奈等拒之门外,最后成了现代艺术发展的绊脚石;威尼斯双年展曾将毕加索拒之门外,到毕加索出了大名之后,又请回来搞个展,也很被动。这一类“丑闻”不是少数。
7)这中间,除了展览及发奖机制、展品评选标准之外,评委也是个关键因素。评委手握生杀大权,不仅你的尺度要公正,还得有好眼力,好精力。大展览动辄上千件作品,最多几个奖,三两天之内,看完就不易,有时好作品云集,你根本无法判断谁更优异。
以今年BP肖像画大奖赛为例,共收到作品2580件,6个评委在一两天内要先粗粗看过一遍,从中挑出200幅左右(淘汰9/10),算是第一轮;然后,看第二遍,四件中选出一件(淘汰3/4),选中的算是入围作品;接着坐下来,评委每人一票,看把奖发给谁。
从BP展落选作品数量来看,它比法国沙龙的3000件要少1000件,但从陶汰的比例来看,却要比沙龙大得多,淘汰率是五十分之四十九。
以今年BP肖像画大奖赛为例,共收到作品2580件,6个评委在一两天内要先粗粗看过一遍,从中挑出200幅左右(淘汰9/10),算是第一轮;然后,看第二遍,四件中选出一件(淘汰3/4),选中的算是入围作品;接着坐下来,评委每人一票,看把奖发给谁。
从BP展落选作品数量来看,它比法国沙龙的3000件要少1000件,但从陶汰的比例来看,却要比沙龙大得多,淘汰率是五十分之四十九。
附:BP奖评委名单:
Nicholas Cullinan, Director,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Chair) 国家肖像画廊馆长(评委主席)
Sarah Howgate, Contemporary Curator,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国家肖像画廊当代部主管
Michael Landy, Artist 艺术家
Kirsty Wark, Broadcaster and journalist 电台记者
Camilla Hampshire, Museums Manager & Cultural Lead, Royal Albert Memorial Museum, Exeter 爱赛特市皇家阿尔伯特纪念馆博物馆经理兼文化负责人
Des Violaris, Director, UK Arts & Culture, BP 不列颠石油公司英国艺术与文化部门主管
Nicholas Cullinan, Director,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Chair) 国家肖像画廊馆长(评委主席)
Sarah Howgate, Contemporary Curator,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国家肖像画廊当代部主管
Michael Landy, Artist 艺术家
Kirsty Wark, Broadcaster and journalist 电台记者
Camilla Hampshire, Museums Manager & Cultural Lead, Royal Albert Memorial Museum, Exeter 爱赛特市皇家阿尔伯特纪念馆博物馆经理兼文化负责人
Des Violaris, Director, UK Arts & Culture, BP 不列颠石油公司英国艺术与文化部门主管
(评委照片)
(评委,艺术家Michael Landy和他的作品)
分析一下上述名单,便可看出,真正起着决定作用的是肖像画廊的馆长和“当代”主管的“口味”和标准(话语权)。
分析一下上述名单,便可看出,真正起着决定作用的是肖像画廊的馆长和“当代”主管的“口味”和标准(话语权)。
8)每次我去参观入围展,五十余件作品,认认真真看一遍下来,发现往往我最喜欢的不是得奖作品。
于是就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我是评委之一,或者换一拨评委,得奖者还会是这几幅作品吗?答案竟然是否定的。
三年前,我在国内的两家艺术专业网上作了一个测试,题目是《今天让你当评委》。
那些被一审淘汰的作品什么样,已无从知晓,但入围作品的55幅图片是可以看到的,为了简化程序,我从中挑选出36幅,按次序编了号,贴上博客,邀请专业画家网友来参加这一实验:今天你就是评委,请你在这36件作品中选出一件你认为应该得奖的作品
由张怡、薛志峰、毛春红、张琼飞、孙传彪、起点、爱艺浓等13位热心的专业网友组成的新“评委”,各自“独立”地给36幅作品投了票。
投票结果非常分散,原大奖赛三幅得奖作品1、2、3号全部落选。只有4号有两人推举,其他11幅都只有1票。看来,要想得到共同的结果,恐怕还要费上许多周折去协商。
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大仓库中,2000余幅画,全多靠墙立在地上(现在一审已改为在电脑上浏览数码图片),让你匆匆从头看到尾,从这么多画中选出200幅作品作为一审,能保证它们一定比没选上的好吗?
实际上,看下来已属不易,更难谈掌握好统一的“标准”,只好全凭评委“个人口味”的眷顾了。
可见评奖之难和发奖中偶然性之大。
9)作为一个13亿人口、5000年历史,名人辈出、同样有着自己肖像画传统的泱泱大国-中国,在未来,是不是也可能出现一个供大家免费参观学习的“国家肖像画廊”呢? 恐怕很难。
不是钱的问题,是“政治标准”难拿,不定因素太多。有了肖像画廊,画谁不画谁,挂谁不挂谁;谁为主,谁位次;今儿挂,明儿摘;有些事,怕文化部长都做不了主,何必惹此麻烦呢?
于是就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我是评委之一,或者换一拨评委,得奖者还会是这几幅作品吗?答案竟然是否定的。
三年前,我在国内的两家艺术专业网上作了一个测试,题目是《今天让你当评委》。
那些被一审淘汰的作品什么样,已无从知晓,但入围作品的55幅图片是可以看到的,为了简化程序,我从中挑选出36幅,按次序编了号,贴上博客,邀请专业画家网友来参加这一实验:今天你就是评委,请你在这36件作品中选出一件你认为应该得奖的作品
由张怡、薛志峰、毛春红、张琼飞、孙传彪、起点、爱艺浓等13位热心的专业网友组成的新“评委”,各自“独立”地给36幅作品投了票。
投票结果非常分散,原大奖赛三幅得奖作品1、2、3号全部落选。只有4号有两人推举,其他11幅都只有1票。看来,要想得到共同的结果,恐怕还要费上许多周折去协商。
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大仓库中,2000余幅画,全多靠墙立在地上(现在一审已改为在电脑上浏览数码图片),让你匆匆从头看到尾,从这么多画中选出200幅作品作为一审,能保证它们一定比没选上的好吗?
实际上,看下来已属不易,更难谈掌握好统一的“标准”,只好全凭评委“个人口味”的眷顾了。
可见评奖之难和发奖中偶然性之大。
9)作为一个13亿人口、5000年历史,名人辈出、同样有着自己肖像画传统的泱泱大国-中国,在未来,是不是也可能出现一个供大家免费参观学习的“国家肖像画廊”呢? 恐怕很难。
不是钱的问题,是“政治标准”难拿,不定因素太多。有了肖像画廊,画谁不画谁,挂谁不挂谁;谁为主,谁位次;今儿挂,明儿摘;有些事,怕文化部长都做不了主,何必惹此麻烦呢?
2016年二等奖作品 作者 Bo Wang(中国)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伯乐山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