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我们忘掉了中医
最近,很少跟风大陆电视剧的我突然发现有一部电视剧值得一看,那就是《老中医》。余以为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看点不在于剧中所描述的主人公翁泉海医术多么高超,医德多么高尚能够医治一些疑难杂症,而在于它提醒人们不要小看了中医这门传统医学,它的确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中医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了几千年,并曾经长久地主导了整个民族的医疗医药行为,为上至官僚富贵,下至平民百姓带来了健康与长寿的希望。
小时候我长住奶奶家,偶尔发生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之类的小毛病时,奶奶总是给我煮一碗“姜糖水”。她把生姜洗净切成碎末,从邻居家摘来几片竹叶,切一两块葱根,取一个白菜疙瘩,放几粒绿豆,再加上一大勺红糖,一大碗水,在砂锅中用慢火炖半个来小时,就熬成了一碗热腾腾的“姜糖水”,然后让我趁热喝下去。别看这一碗又甜又辣的水,作用绝不亚于我们现在使用的退烧药,很快就在我的体内发生作用,一场大汗涔涔之后,神清气爽,症状全消,第二天就可以上学去了。
还有,小时候的我十分顽皮,摔伤扭伤胳膊腿脚时有发生。一旦自己的脚或胳膊那里被扭伤了,奶奶就去邻居家采一些俗称“顺筋枝子”的枝叶来,连杆带叶地煮一大盆水给我烫洗,几次之后肿痛就消失痊愈了,疗效堪称神奇。
此类“姜汤水”和“顺筋枝”就是中国民间最简单的“中药”,普通百姓家里都广泛传承和使用着这样的一些“偏方”或“秘方”之类的东西。这些材料极其普通便宜,来源广泛,制作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深受大众的喜爱和推崇,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流传甚广,久经不息。
儿时我们家附近有一家中医院,位于闹市,总是熙熙攘攘的,门庭若市。文革以前,在西医医疗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中医依然深受大众的崇拜,在大陆国民医疗体系中占据着不可获缺的重要地位。
可是,曾几何时,中医好像渐渐淡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人们嫌它疗效缓慢,烦它煮药麻烦,还有服药的不爽,携带和保存的不便等等。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西医的普及和技术设备的迅猛发展,中医甚至有被排挤出医疗保险体系的可能了。前不久还听报道说,著名中医中药的旗帜“同仁堂”,还被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摘掉了某某“优质产品”的牌子呢。丢人哪!惨不忍睹啊!中医发展到了这一步,究竟是什么原因?
中医中药的确有过辉煌的历史,可那只代表过去。近代以来,中医严重地落伍了,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当那些中医的老学究们还在扳着手指诵念着某某古籍,某某名人的某段经典论述时,西医已经发展出了B超,CT机等等精确高效的诊断仪器,以及微创手术等先进的治疗方法,还有层出不穷的高效药品。反观我们的中医呢,还在使用传统的大包小包的熬药方法,还在让患者喝那难以下咽的苦药汤,服用那怪味的大药丸子,更有缓慢和令人失望的疗效,中医啊,让人们爱你真不容易呢!
除了在屠呦呦的带领下,他们的团队发现并提取出了用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之外,中医还有什么值得世界公认的医学成就呢?好像没有吧(恕我孤陋寡闻)。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大力提倡所谓的中成药走向世界。可是据相关资料,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中成药出口价值,还远远不及我们小小的邻国-南韩和小日本。可是,大众医疗最需要的治疗肝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抗癌症等等的药物,却要常年花费巨资大量从国外进口。唉,我们的中药啊,很不争气呢!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目前中医中药正受到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排斥和堵截。不仅是中医学的许多理论让他们难以接受和理解,中医的许多陋习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尤其是那大包大锅鱼龙混杂的煎熬方法,更兼那大碗大腕的黑药汤,谁来证明那汤里没有重金属等有害元素?那里面都是治病所需的成分吗?还有,出于反恐和反毒品的要求,任何携带大粒中药丸的旅客恐怕都难以通过各国进出入海关的安全检查,怎样才能证明那不是用“啥啥”制成的呢?
中医中药曾经是让我们国人引以为豪的国宝国粹,可是,当国宝变成了包袱也就离被历史抛弃不远了。作为炎黄子孙,何尝不希望祖国的中医发扬光大?何尝不希望看到中医技术传遍全天下?可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体国人的努力,尤其是那些从事中医中药事业的人们,决定国家医疗方向的人们,要下大决心,费大气力,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像屠呦呦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该做的事。否则的话,继续像过去和现在的样子,不去创造新的医疗方法和手段,不去改变传统的中药药剂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与时俱进,而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死抱着传统不放,躺在老祖宗的产业上美哉美哉地混日子,偶尔为治愈了一两个疑难杂症而沾沾自喜,即使那些中医院校,中医院,中医科学院的大楼盖的多么高大上,中医师的收入跟世界接上了轨,还是摆脱不了要被历史大潮所淹没的命运。也许,老祖先传下来的这一瑰宝,从此褪掉光彩,再也传不下去了也说不定呢。
我想,看了《老中医》这部电视剧,许多人会跟我有一样的感想。
2019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