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北风吹 我难道真被騙了这么多年
舞剧白毛女里的插曲《北风吹》《扎红头绳》是我熟悉并且喜欢的歌,近来听到一首新歌《又见北风吹》,里面有北风吹的旋律,很喜欢,于是就邀守望一起唱了,非常好听,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版本。
我发帖一般会找些背景知识,这样大家在欣赏歌曲时可以了解一下这首歌。没想到我看到这篇文章,感觉自己真是被骗了,艺术可以高于生活,那人物形象如果是用真人做模型的,这样反之的也太没情理了吧。这么多年来我是恨透了那个黄世仁的。现在却要我想黄世仁其实并不坏,我这个弯实在难以转过来,下面说的都是事实吗?
转帖:
對於白毛女、楊白勞和黃世仁這三個人物形象,許多人乃至全球華人都並不陌生。先說說這個題材的由來。據作家流沙河考證,晉察冀地區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白毛仙姑」的故事。民間傳說在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個山洞裡,住著一個渾身長滿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無邊,能懲惡揚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間的一切禍福,因此人們都前去上供。
在抗戰期間的晉察冀根據地,因為晚上人們常常去給仙姑進貢,所以「鬥爭大會」常常開不起來。西北戰地服務團的作家邵子南首先注意到了這個題材,為配合「鬥爭」需要,把村民們從仙姑廟中拉回來,他編了一個民間傳奇,主題是「破除迷信,發動群眾」,此為《白毛女》的雛形。
1944年5月,《晉察冀日報》記者李滿天給周揚寫信,講述了這一故事。1945年,經歷過延安整風運動後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人,在院長周揚的指示下,根據這個傳說以及河北地主的情況,創作出歌劇《白毛女》,並作為向「七大」的獻禮。
歌劇《白毛女》的主要內容是:佃戶楊白勞因還不起地主黃世仁的債被逼自盡,其女兒喜兒被用來抵債,被迫到黃家做工,遭黃姦汙。後逃進深山,以廟中供果充飢,頭髮因此變白,被迷信的村民稱為「白毛仙姑」。後來喜兒由過去的戀人,現已參加八路軍的大春救出,一起下山,召開鬥爭大會,分了土地,打倒了地主。
據說,毛澤東還親自示意戲的結尾要反應中共政策的轉變,即「土地要分掉,黃世仁要槍斃」。因為抗戰要結束,「減租減息」和「團結地主」的政策又要被「土地革命」和「打倒地主階級」所取代了。顯而易見,《白毛女》的主題就是要突出中共的「偉大」,突出一個「舊」中國結束,一個「新」社會的開始。
為了在藝術上博得人們的喜愛,《白毛女》不僅在情節上借鑒了民間文學中的冤冤相報、佳人落難以及英雄救美的模式,而且在音樂上大多取自河北、山西流傳很久的民間小調,比如《北風吹》和《扎紅頭繩》便是原調抄襲。
經過優美藝術形式包裝的歌劇《白毛女》在解放區上演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激起了人們對「新」社會的嚮往,對「舊」社會的仇恨,「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思想為人們不知不覺接受。
1949年中共建政後,其文藝工作者們不僅拍出了電影《白毛女》,還編排了京劇、芭蕾舞劇等藝術形式的《白毛女》。「白毛女」成為中國人最為熟知的虛構形象之一。
也許有人會反駁,雖然「白毛女」的形象是虛構的,但黃世仁不是真實的存在嗎?誰能否認其的罪惡史呢?好奇的不只你我,不妨看看某記者在對黃世仁的家鄉河北省平山縣考察後得出的結論:黃世仁比竇娥還冤。
黃世仁到底冤枉在哪裡?根據這名記者的調查,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黃世仁。黃世仁的爺爺黃運全,本是一個老實貧農,經過一輩子的省吃儉用艱苦創業在四十歲的時候買下了十五畝薄田,然後辛勤勞動慘淡經營最終將105畝地傳給了他的獨生子黃起龍。念過私塾的黃起龍知書達理,聆聽祖訓秉承父業,低調做人。幾十年來,將父親留下的田地擴大成千畝良田,並且有了名字為仁、義、禮、智、信的五個兒子。黃家五兄弟在當地名聲相當好。
黃世仁是長子,自然接了父親的班兒。他為人善良,經常賙濟鄰里,行善積德,在當地是有名的黃大善人。黃世仁有一妻七妾,兒女成群,家庭和睦。(當時的法律允許一夫多妻)
而楊白勞的父親楊洪業是當地有名的豆腐大王,人稱「楊豆腐」。楊家豆腐以質好價廉著稱。楊白勞和黃世仁自小就是結拜兄弟。楊洪業41歲去世,而楊白勞繼承父業後,因不耐辛勞,加之染上了賭癮毒癮,從而使家業衰敗。當地老百姓都很看不起他。
後來,楊白勞在欠下巨額賭債無力償還時,黃世仁借給他大洋1000元,並收留了其未成年的女兒喜兒。無臉見人的楊白勞外出躲債,最終誤喝鹵水不治身亡。又是黃世仁,厚葬了楊白勞,並收養了喜兒。
不過,各種藝術形式中的《白毛女》的創作者們卻罔顧事實,徹底將白毛女、楊白勞和黃世仁的本來形象顛覆。
原文:http://www.ntdtv.com/xtr/b5/2015/05/18/a1197590.html
我发帖一般会找些背景知识,这样大家在欣赏歌曲时可以了解一下这首歌。没想到我看到这篇文章,感觉自己真是被骗了,艺术可以高于生活,那人物形象如果是用真人做模型的,这样反之的也太没情理了吧。这么多年来我是恨透了那个黄世仁的。现在却要我想黄世仁其实并不坏,我这个弯实在难以转过来,下面说的都是事实吗?
转帖:
對於白毛女、楊白勞和黃世仁這三個人物形象,許多人乃至全球華人都並不陌生。先說說這個題材的由來。據作家流沙河考證,晉察冀地區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白毛仙姑」的故事。民間傳說在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個山洞裡,住著一個渾身長滿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無邊,能懲惡揚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間的一切禍福,因此人們都前去上供。
在抗戰期間的晉察冀根據地,因為晚上人們常常去給仙姑進貢,所以「鬥爭大會」常常開不起來。西北戰地服務團的作家邵子南首先注意到了這個題材,為配合「鬥爭」需要,把村民們從仙姑廟中拉回來,他編了一個民間傳奇,主題是「破除迷信,發動群眾」,此為《白毛女》的雛形。
1944年5月,《晉察冀日報》記者李滿天給周揚寫信,講述了這一故事。1945年,經歷過延安整風運動後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人,在院長周揚的指示下,根據這個傳說以及河北地主的情況,創作出歌劇《白毛女》,並作為向「七大」的獻禮。
歌劇《白毛女》的主要內容是:佃戶楊白勞因還不起地主黃世仁的債被逼自盡,其女兒喜兒被用來抵債,被迫到黃家做工,遭黃姦汙。後逃進深山,以廟中供果充飢,頭髮因此變白,被迷信的村民稱為「白毛仙姑」。後來喜兒由過去的戀人,現已參加八路軍的大春救出,一起下山,召開鬥爭大會,分了土地,打倒了地主。
據說,毛澤東還親自示意戲的結尾要反應中共政策的轉變,即「土地要分掉,黃世仁要槍斃」。因為抗戰要結束,「減租減息」和「團結地主」的政策又要被「土地革命」和「打倒地主階級」所取代了。顯而易見,《白毛女》的主題就是要突出中共的「偉大」,突出一個「舊」中國結束,一個「新」社會的開始。
為了在藝術上博得人們的喜愛,《白毛女》不僅在情節上借鑒了民間文學中的冤冤相報、佳人落難以及英雄救美的模式,而且在音樂上大多取自河北、山西流傳很久的民間小調,比如《北風吹》和《扎紅頭繩》便是原調抄襲。
經過優美藝術形式包裝的歌劇《白毛女》在解放區上演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激起了人們對「新」社會的嚮往,對「舊」社會的仇恨,「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思想為人們不知不覺接受。
1949年中共建政後,其文藝工作者們不僅拍出了電影《白毛女》,還編排了京劇、芭蕾舞劇等藝術形式的《白毛女》。「白毛女」成為中國人最為熟知的虛構形象之一。
也許有人會反駁,雖然「白毛女」的形象是虛構的,但黃世仁不是真實的存在嗎?誰能否認其的罪惡史呢?好奇的不只你我,不妨看看某記者在對黃世仁的家鄉河北省平山縣考察後得出的結論:黃世仁比竇娥還冤。
黃世仁到底冤枉在哪裡?根據這名記者的調查,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黃世仁。黃世仁的爺爺黃運全,本是一個老實貧農,經過一輩子的省吃儉用艱苦創業在四十歲的時候買下了十五畝薄田,然後辛勤勞動慘淡經營最終將105畝地傳給了他的獨生子黃起龍。念過私塾的黃起龍知書達理,聆聽祖訓秉承父業,低調做人。幾十年來,將父親留下的田地擴大成千畝良田,並且有了名字為仁、義、禮、智、信的五個兒子。黃家五兄弟在當地名聲相當好。
黃世仁是長子,自然接了父親的班兒。他為人善良,經常賙濟鄰里,行善積德,在當地是有名的黃大善人。黃世仁有一妻七妾,兒女成群,家庭和睦。(當時的法律允許一夫多妻)
而楊白勞的父親楊洪業是當地有名的豆腐大王,人稱「楊豆腐」。楊家豆腐以質好價廉著稱。楊白勞和黃世仁自小就是結拜兄弟。楊洪業41歲去世,而楊白勞繼承父業後,因不耐辛勞,加之染上了賭癮毒癮,從而使家業衰敗。當地老百姓都很看不起他。
後來,楊白勞在欠下巨額賭債無力償還時,黃世仁借給他大洋1000元,並收留了其未成年的女兒喜兒。無臉見人的楊白勞外出躲債,最終誤喝鹵水不治身亡。又是黃世仁,厚葬了楊白勞,並收養了喜兒。
不過,各種藝術形式中的《白毛女》的創作者們卻罔顧事實,徹底將白毛女、楊白勞和黃世仁的本來形象顛覆。
原文:http://www.ntdtv.com/xtr/b5/2015/05/18/a1197590.html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yuanyua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