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上):双城记 - 永远的家乡
今年回国,正赶上中秋。和亲人们共望明月、同诉相思,真正是机会难得,倍感温暖。
每年回国都是老一套:北京和南京。一边是短短的三周假期,一边是殷殷期盼的亲人们,我总是舍不得匀出时间来过路游览或再去个什么地方游玩。好在,这双城记也有着道不尽的情缘和细碎绵长的乐趣,足以让我回来后细细品味,直到再次打起行囊。
北京,北京
1. 秋日晴空下的天安门,一如初见。
2. 逛逛大栅栏
3. 大红灯笼高高挂
4. 去天兴居吃包子和炒肝,必须的。
5. 大妈,小狗,狗不理。
秋高气爽,天蓝得透明。也许国内空气质量好转,也许我特别幸运,最近几年每次回国都赶上持续好天
6. 雾霾是不是一个传说?
7. 东三环
8. 西三环
9. 翠微大厦的肉食部和海鲜部
10. 啊,麻小的广告做到了北京。南京人对麻小的感情不是普通语言可以言表的。那啥,不要和我说不健康不卫生什么的,更不要追本求源告诉我它们不是虾是螯,怀疑是什么什么年代为了什么什么原因繁殖的等等......知道知道都知道,但偶尔的任性还是必须的。
中秋在故乡
11. 好吧,让我们坐上高铁,奔赴麻小的故乡。
12. 南京南站,据报是亚洲第一大。拍的只是候车大厅一个局部而已。确实敞亮气派。
13. 站台光可鉴人,标示清晰便捷。N年前大家拖着行李在站台如同无头苍蝇的乱象一去不返。
回到南京,必逛夫子庙。一个当地人,为什么挤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呢?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习惯;也可能,只有看到秦淮河,才觉得我回家了。
14. 母亲河(肉麻吧?)
15. 换个角度再看看
16. 挤一挤,接地气。
17. 天空飘满鱼鳞云
这次逛完夫子庙,侄女小俩口说我们去南京大排档吃小吃,然后去老门东看夕阳,再吃第二轮并看夜景。
以前就知道老门东,但总觉得是在老城南的基础上翻建的,不是原汁原味,也就没有太大兴趣。这次有人作陪,又是个彩霞漫天的好天气,于是兴致勃勃去玩。
看了觉得,作为展示老南京文化的一个窗口,并作为市民休闲吃喝的一个去处,老门东还是值得一去的。
18. 老门东的牌楼
19. 彩霞满天
20. 紫薇依旧,灯火阑珊。
21. 徽派木雕的骏惠书屋。整座建筑是细细拆开搬过来,然后在现址上组装的,费了大功夫了。
22. 看看屋宇细节
23. 精雕细琢的门窗
24.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含残月酒醒时。
25. 亲爱的旅人,你可安好?
26. 乡归何处
27. 掌灯时分
28. 夜的篇章
还有一个每次必去的地方是玄武湖,从家里走路就可以到。玄武湖现在免门票(当然一些园中园还是要收费的),是市民们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很多人在里面走湖、跑湖、滑滑轮、练功跳舞等,好不热闹。
29. 远眺紫金山
30. 隔湖相望南京站。一直觉得南京火车站位置极佳,旅客甫一抵达,出站就看到烟波浩渺的玄武湖,对南京顿生几分喜爱;若遇到火车晚点耽搁,在站前广场看看湖、吹吹风,烦闷心情一扫而光。是不是?
31. 又见荷叶连天碧
32. 荷田尽头是紫峰
再看几张都市化的南京
33. 新街口广场
34. 新百大楼
35. 德基广场一角
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接地气的那个故乡,出门便是密密麻麻的小店,小姑娘唧唧咋咋挤在街边摊头买好吃的;大妈大婶聊着闲篇,气定神闲地说:"矮油,多大点事啊!"
36. 比如,这个离家不远的步行街,曾经有着热闹的湖南路夜市、马台街夜市,儿子小的时候是他的天堂,因为在这里可以淘到各种碟片、各种动漫书。可惜,现在圈地要盖什么商厦,已经没有什么人气了。
37. 巷口买水果的大妈。沙瓤西瓜用刀轻轻一磕就裂开,晚饭后散步,买半只回家解暑。
38. 小区爆米花的大叔。我们小的时候,和妈妈讨要一杯大米,去排队爆米花,就是我们的节日。大叔说现在生意不怎么好,不过还是有人来,为了怀旧,也为了健康。毕竟,简单的米花吃着放心,有人喜欢用来泡牛奶当早餐。
再上几张吃的。我要单独写吃喝篇(吃货必须的功课),这里只是一些杂片而已。
39. 月饼啊月饼。既有北京的传统月饼,也有南京的改良西饼,两边通吃,不亦乐乎。
40. 麻小来啦!每年的保留节目是我哥每天(几乎)中文去华江饭店打包一份十三香麻辣小龙虾,儿子从小吃到大,20+年了。对我而言太辣了一点,我有时去饭店吃饭会点一份其他口味的吃。比如这里是酱香和蒜蓉两种。我哥哥自家烧的也好吃,口味不输店里。
41. 国内餐饮业竞争激烈,除了屹立不倒的老字号,其他餐馆得不断推陈出新方有立足之地,所以时不时会发现有些新鲜玩意。这个云南草帽石锅鱼据说是近年比较受欢迎的新菜色。吃到的都是新鲜活鱼,但那白白的鱼汤还是有勾兑之嫌。不管了,眼不见为净吧。
42. 这几个都是侄女的工作餐。她在新街口上班,地下商城非常繁华,吃喝购物坐地铁都不用出街面,底下全通了。每天午休她就从工作的商厦直接下去,各色餐馆轮着吃。我去逛街中午就找她一起吃饭。
讲几句题外话,聊聊国内一些年轻人遵从的"小富即安"生活方式。
我接触到的有自家的小辈亲戚、姻亲的小辈亲戚、老同学老朋友的孩子等,有本土孩子、有学成回国的小留、有海归的1.5代,自身条件都不错,工作也稳定甚至很有前途。但是呢,他们不那么拼,如果有一个拼力上进前景辉煌但非常累的机会和一个稳中见长的工作,他们会选择后者。
当然,他们都是大城市的孩子(外地漂来的年轻人还是很辛苦的),拜目前房价疯长所赐,人人身价不菲(即使是纸面上的)。他们结婚,男方家长会准备婚房、女方家长会给予陪嫁,这样小俩口在大的方面就有保障了,剩下的只需要两人的工资应付日常开销而已。有了小宝宝也不愁,会有两边老人加保姆阿姨帮忙。于是,平常的业余时间吃吃玩玩、练练瑜伽跑跑步;周末去父母家聚聚,有事搭把手;年假长假找优惠deal出去旅行,涨见识开眼界;他们不疯狂拜金或奢靡,但也绝不节俭苛刻,日子过得风调雨顺。
我喜欢这种一家人作为一个team的活法,我认为这样很温馨很合理。有些海外华人不知怎么咬定了自立、奋斗等概念,好像帮衬一下小辈就是他们啃老,并梗着脖子预示自己老了也不用孩子管,似乎两代之间互助就是越界了一样。自己一穷二白两只皮箱起家(我自己也是的喔),也要狠命推孩子-小时学才艺,大了去"奋斗",恨不得把自家孩子也踢出去从零开始。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何必。
再说"奋斗",在有安身立命本领的基础上(这个前提不能错过),是使出十分力气还是八分力气,只不过是option A 和option B的关系,没有对错。日子是用来过的,不是用来拼用来比的。
剑走偏锋,怎么扯到这里了?打住吧。
下集预告:《母校情缘,不负年华》。
谢谢大家临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