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间小食杂锦(20)
广州民间小食杂锦 |
陈邦 欧翠琼整理 |
炖禾虫 禾虫生长在禾田里,大小如蚕虫,身上的颜色较奇特,可以说是五颜六色,往往密集地浮游在水田中,用笊篱一捞,便可捞到一大堆。禾虫一年两造,每年的4月和中秋节前后出产。禾虫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被认为是较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兼有治脚气功效,广州人很喜欢吃,亦有人将禾虫晒干后寄给国外的亲友。炖禾虫要费一番功夫才能制出美食来。首先用盆盛满清水,放禾虫入内,任其蠕动,再用一条线或一根草绳放在盛禾虫的盆内,便有许多禾虫依附在绳上,将绳上的禾虫放在另一盆清水,过水再洗,这样捞几次洗几次,禾虫就被除去了泥垢漂洗干净,在清洗时要避免触破禾虫成浆。将洗干净的禾虫放在高身的碟里,用生油捞一下,不久,禾虫就会一条条地爆浆,再用剪刀剪几段,就可烹调了。隔水炖前,用瓦钵盛禾虫,放入油、盐、蒜头、鸡蛋搅拌,使禾虫成为糊状。炖熟后,再将瓦钵放在炭炉上烘干水份,烘到香气扑鼻时,便可食用。如果在家中吃剩了炖禾虫,不用倒掉,翌日用绿豆芽菜炒禾虫,便又是一味可口菜了。禾虫虽是有营养 的食物,但含有异性蛋白,有些人吃了会过敏,皮肤反应出红点。但由于禾虫味道鲜美,仍有许多人津津乐道。 虾春 每年春夏之交,有一种浮游生物产于水泊的地方,此种细微生物,俗称“虾春”。当地人将它捞起,作为水产出售,价钱较便宜。清末民初,小贩提着装虾春的小铁盒,沿着小户市民聚居的地方叫卖,几个铜钱便有交易。人们买回家后,用些油盐姜茸捞虾春,蒸熟后,虾春转为红色,作咸淡小食佐饭,味道很鲜甜。 啫啫鸡 这个小食本来是街边小食档的煲仔鸡,由于制作过程有啫啫之声,因而以声音得名。制法是:选用肥嫩鸡项,净斩件,捞上味料豆粉,放入瓦煲仔内,煲底加适量猪油,盖上煲盖,炭炉明火烹制,姜葱起煲,熟时原煲送到食客面前,由食客自行揭盖,煲盖揭起,便有倒汗水滴落鸡油上,发出啫啫声音,马上鸡香扑鼻,诱人食指大动。赞美之余,听声会意就称为啫啫鸡。广州解放前一二年,杨巷路有一间小食档梁万记,人称店主为豆皮万,设档于杨巷横街口,专做夜宵生意,他的啫啫鸡是最出名的。当时是金融最为波动时期,梁万记的啫啫鸡每煲是基数一元五角,所谓基数即香港钞票,由于市面交易对当时政府发行纸币失去信心,因此产生基数这个词。几年间梁万记的啫啫鸡不胫而走,生意大有收获,他把摊档扩充为饭店,迁入铺位营业。但啫啫鸡仍在铺位的旁边继续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