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Diary 750 : 京华烟云姚木兰
京华烟云 姚木兰
我用一种很偏执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一次又一次,只专注着姚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这么看着,一次又一次,看着,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我喜欢称木兰女孩子,即便好多年以后的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一次次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间辗转,我还是爱叫她女孩子。木兰原本就该永永远远是个最美丽最聪明最幸福的孩子。
以前读红楼的时候独爱湘云,爱她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爱她活泼伶俐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矫柔之气。喜欢湘云的时候,爱看她打扮得似个假小子,爱看她大嚼鹿肉,爱看她联句的才思敏捷,爱看她醉卧芍药的妩媚天真,做女子本当如此,自自在在,坦坦荡荡,方显得可爱而不失本色。虽说温柔娴静是一种,可那率真自然却更附和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吧。于是便有了木兰,这个道家的纯真的女儿。
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才能造就木兰这样一位女孩儿呢,或许真的前无古人,来者也难追了。喜欢木兰,最先倾倒于她的幸福。我喜欢幸福的人生,喜欢到即便把自己升腾到空中楼阁,即便把所有的感情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关于美好的故事上,那也是甘愿的。林先生或许赋予木兰太多幸福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不幸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页一页翻过,充斥着的是时代的不幸和木兰的幸运,等到非要卷入时代洪流的时候,木兰已经为自己也为我们幸福了一生了。及至掩卷之时,我便明白,世间再也不会有比木兰更完美的女孩儿了。
钱是很重要的东西,若姚家不是那么富裕,木兰的一大半快乐的生活会随之而去。但钱在木兰的生命里却被放到了一个更巧妙一些的位置,不是财富造就了木兰完美,是木兰使得这俗之又俗的铜钱雅了起来。最羡慕木兰有这样一位仙风道骨的父亲,可以在她懵懂的年纪就告诉她:“这些个宝物,若你当它们是废物,它们便是废物。”生命里,只有摆脱钱的束缚,人生才能真正潇洒起来,而木兰做到了。最爱看木兰在曾府里适性愉情的生活着,冬日里,穿着鲜蓝的衣裳,摆弄花瓶里带着小果实的红石竹;春天里,慵慵懒懒的立在院子里整理牡丹花,夏日里一卷在手躺在凉椅上读小说,秋日里与荪亚去西山赏红枫……不是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却是个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聪慧女孩儿。
看到曾老太爷对这个“疯少奶奶”颇有微词便更觉木兰可喜可爱。木兰最爱和荪亚吃小馆子,也喜欢随荪亚逛公园,于是这“两大毛病”成了曾家二老很头疼的问题。他们的儿媳妇是那么开朗,那么愉快的生活着,远远背离了儒家循规蹈矩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牵着夫君的手,自由自在得溜达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这个漂亮极了的道家女儿自然不在乎孔夫子的框框,真是要人怎么喜欢才好哦!
曾经想,或许金庸笔下的俏黄蓉便有木兰的影子,看她充满浪漫的调调,看她精妙绝伦的手艺,读到杭州隐居时木兰烤叫花鸡那段,真是让人喜笑颜开。难怪林语堂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太叫人喜欢,太讨人喜欢。
关于木兰的不幸,我始终以为是时代的,而非木兰的。阿满与曼娘的死,阿通的离家从军,是时代不得不要木兰牺牲的,换做别人,也有一样的遭遇。看到木兰为阿满伤心欲绝,我也痛彻心扉,看到曼娘惨死,亦哽咽不能语。这一路走过来,情感上最深重的创痛莫过于此,但最终,留在记忆里的这份不幸终究不属于木兰,因为她是木兰,所以,她终会幸福,她有享福人的性情。
其实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再培育一个木兰的土壤。那份北京城古老而典雅的空气早已经烟化在文明的进化中,中国人传统含蓄的优美也早已经被嘈杂的都市生活搅得不留余地。于是便没有了木兰。木兰必须是生长在浓郁传统中的女孩儿,有着世俗的智慧,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美丽,聪慧,宽容。她会应付大宅门里的种种关系,巧妙而得体的周旋在缠着小脚的太太姨娘妯娌之间,懂得微笑的看着贪小的管家,让下人知道这位三少奶奶的心知肚明,懂得关于习俗和传统要求女子懂得的一切,这才能成就一个优美而典雅的木兰。木兰也必须是长在浓郁道家思想里的女孩儿,懂得道法自然,不做作,不刻意,率性并且接受新事物,明白人是需有能享福的德行才是福气,懂得腰缠十万贯不如骑鹤下扬州,可以轻易远离北京王府的富足生活,在杭州享受平淡而清静的幸福,这才能成就一个自然而纯真的木兰。而必须的这两种氛围,恐怕再不会有了,这世上便再不会有第二个姚木兰了。
读京华只为木兰,固执的只沉醉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或许世间根本从来没有过这份完美,可我宁愿相信,在一个动乱纷争的年代里,曾有这么个女孩儿,自然而幸福的过了一生。
读《京华烟云》原因有二。其一,《京华烟云》素有现代版《红楼梦》之称,而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是想要翻译《红楼梦》,因故未译成,决定仿照其结构写作一部长篇小说。我爱《红楼梦》,或许爱屋及乌,便对此书充满期待;其二,一九七五年,《京华烟云》曾作为候选作品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可惜的是最终没有获奖。我爱中国文学,却一直遗憾中国的文人无缘诺贝尔,林语堂曾距离诺贝尔文学奖如此之近,不免让我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好奇。于是,我捧起了《京华烟云》。
本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巧妙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小人物与大时代相互交融,彰显历史厚度与人性光辉.。它不是独独写给中国人的杰作,同时也是写给整个人类的杰作,因为它所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又让人震撼。
其实在我看来,《京华烟云》对《红楼梦》有着很重的模仿痕迹,从书中的人物身上总是能够看出“红楼”的影子,如莫愁如宝钗般的聪明贤惠、沉稳现实,红玉似黛玉般的灵气逼人、多愁善感。如果不拿去与惊世骇俗的《红楼梦》作比较,单是看这部作品,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宏伟巨作。书中着墨最多的三个人物,皆有其独特的魅力。姚木兰,一个语堂先生心目中儒道结合的理想女子,她兼容并包有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和道家的逍遥自由思想。木兰是浪漫的,活泼而充满生气,喜欢游历山川名胜,追求诗情画意的生活。妙想夫人,钟灵毓秀,潇潇然有林下之风,可敬可亲,然稍欠可爱;姚莫愁则不同,她比木兰更加沉稳而实际,她就像风筝的引线紧紧地拉住立夫自由驰骋的缰绳,维护一个家庭的温馨和平静。她谋事细致周全、眼光长远,在家庭财政计划上,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善于理财和投资,比姐姐更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更多的世俗的生存智慧。清灵慧俏,沉静大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清新却不失烟火气,入世却不掩赤子心;孔立夫,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博学刚直,善良孝顺,正义爱国。他穿着随意,却透着一种特别的气质,与众不同而气宇不凡。他天性偏于急躁,愤世嫉俗,对诡诈伪善的事不能容忍。
读罢全书,除了对书中的人物印象深刻外,对于书中所描绘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更是感触良多。浮生若梦应当是每个阅读《京华烟云》的读者的第一感觉,人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当它与整个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当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沧海桑田,在地域的无限空间和历史的无涯中,生活总是变得悲壮。
木兰在广大的缓缓移动的人群之中深深地震撼了,为军,更为民。为中国而担忧的故事中的人们,在姚老先生去世前问他,中国还能不能作战,姚老先回答说:“你问曼娘,曼娘若说中国非打不可,中国就会赢的。曼娘若说中国千万不要打,中国就会输的。”不能不说,姚老先是睿智的。曼娘,作为中国一个久居深闺的寡妇,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如果连她都说要打,那么中国的百姓就懂得要反抗,那么大家就能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与军阀力量斗争到底。曼娘说:“不管中国愿不愿打,中国是不得不打了!”而这场巨大的缓慢的逃难,不仅仅是一场逃难,更是一个民族深厚耐心和雄伟力量的体现,难民生活是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却每一个人都怀有坚强的抗战精神。不死不休,不把日本人赶下海誓不回家乡。他们缓慢地跋涉,在尘土飞扬中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林先生自己写到此处,情不自禁地恸哭。我读到这里,双眼也已被泪水无数次地湿润了,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这个悲怆的故事,更感动于中华民族伟大的精。
这里有繁华如梦的京城往事;这里有人间天堂的苏杭韵味;这里有最质朴和最诚挚的人间实感;这里有关于几千年中华文明和文化的精彩记录;这里有佛道儒精神在世间的具体阐释;这里有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这里有战火纷飞的动乱年月。。。。。。
合书长叹,浮生若梦。凡一本好书,读罢,皆有浮生若梦之感。觉得自己不过是苍茫天地中一粒微尘,而宇宙苍穹是如此广大无垠。繁华如过眼云烟,萧瑟后百废待兴,正如神奇化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这是一个时代的挽歌吗?间或有枯叶落地声那仿佛叹息一般的深沉,恍惚间也听到了新雨过后嫩根拔节生长的呼吸声。那一定是新时代的前奏吧。
我用一种很偏执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一次又一次,只专注着姚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这么看着,一次又一次,看着,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我喜欢称木兰女孩子,即便好多年以后的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一次次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间辗转,我还是爱叫她女孩子。木兰原本就该永永远远是个最美丽最聪明最幸福的孩子。
以前读红楼的时候独爱湘云,爱她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爱她活泼伶俐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矫柔之气。喜欢湘云的时候,爱看她打扮得似个假小子,爱看她大嚼鹿肉,爱看她联句的才思敏捷,爱看她醉卧芍药的妩媚天真,做女子本当如此,自自在在,坦坦荡荡,方显得可爱而不失本色。虽说温柔娴静是一种,可那率真自然却更附和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吧。于是便有了木兰,这个道家的纯真的女儿。
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才能造就木兰这样一位女孩儿呢,或许真的前无古人,来者也难追了。喜欢木兰,最先倾倒于她的幸福。我喜欢幸福的人生,喜欢到即便把自己升腾到空中楼阁,即便把所有的感情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关于美好的故事上,那也是甘愿的。林先生或许赋予木兰太多幸福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不幸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页一页翻过,充斥着的是时代的不幸和木兰的幸运,等到非要卷入时代洪流的时候,木兰已经为自己也为我们幸福了一生了。及至掩卷之时,我便明白,世间再也不会有比木兰更完美的女孩儿了。
钱是很重要的东西,若姚家不是那么富裕,木兰的一大半快乐的生活会随之而去。但钱在木兰的生命里却被放到了一个更巧妙一些的位置,不是财富造就了木兰完美,是木兰使得这俗之又俗的铜钱雅了起来。最羡慕木兰有这样一位仙风道骨的父亲,可以在她懵懂的年纪就告诉她:“这些个宝物,若你当它们是废物,它们便是废物。”生命里,只有摆脱钱的束缚,人生才能真正潇洒起来,而木兰做到了。最爱看木兰在曾府里适性愉情的生活着,冬日里,穿着鲜蓝的衣裳,摆弄花瓶里带着小果实的红石竹;春天里,慵慵懒懒的立在院子里整理牡丹花,夏日里一卷在手躺在凉椅上读小说,秋日里与荪亚去西山赏红枫……不是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却是个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聪慧女孩儿。
看到曾老太爷对这个“疯少奶奶”颇有微词便更觉木兰可喜可爱。木兰最爱和荪亚吃小馆子,也喜欢随荪亚逛公园,于是这“两大毛病”成了曾家二老很头疼的问题。他们的儿媳妇是那么开朗,那么愉快的生活着,远远背离了儒家循规蹈矩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牵着夫君的手,自由自在得溜达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这个漂亮极了的道家女儿自然不在乎孔夫子的框框,真是要人怎么喜欢才好哦!
曾经想,或许金庸笔下的俏黄蓉便有木兰的影子,看她充满浪漫的调调,看她精妙绝伦的手艺,读到杭州隐居时木兰烤叫花鸡那段,真是让人喜笑颜开。难怪林语堂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太叫人喜欢,太讨人喜欢。
关于木兰的不幸,我始终以为是时代的,而非木兰的。阿满与曼娘的死,阿通的离家从军,是时代不得不要木兰牺牲的,换做别人,也有一样的遭遇。看到木兰为阿满伤心欲绝,我也痛彻心扉,看到曼娘惨死,亦哽咽不能语。这一路走过来,情感上最深重的创痛莫过于此,但最终,留在记忆里的这份不幸终究不属于木兰,因为她是木兰,所以,她终会幸福,她有享福人的性情。
其实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再培育一个木兰的土壤。那份北京城古老而典雅的空气早已经烟化在文明的进化中,中国人传统含蓄的优美也早已经被嘈杂的都市生活搅得不留余地。于是便没有了木兰。木兰必须是生长在浓郁传统中的女孩儿,有着世俗的智慧,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美丽,聪慧,宽容。她会应付大宅门里的种种关系,巧妙而得体的周旋在缠着小脚的太太姨娘妯娌之间,懂得微笑的看着贪小的管家,让下人知道这位三少奶奶的心知肚明,懂得关于习俗和传统要求女子懂得的一切,这才能成就一个优美而典雅的木兰。木兰也必须是长在浓郁道家思想里的女孩儿,懂得道法自然,不做作,不刻意,率性并且接受新事物,明白人是需有能享福的德行才是福气,懂得腰缠十万贯不如骑鹤下扬州,可以轻易远离北京王府的富足生活,在杭州享受平淡而清静的幸福,这才能成就一个自然而纯真的木兰。而必须的这两种氛围,恐怕再不会有了,这世上便再不会有第二个姚木兰了。
读京华只为木兰,固执的只沉醉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或许世间根本从来没有过这份完美,可我宁愿相信,在一个动乱纷争的年代里,曾有这么个女孩儿,自然而幸福的过了一生。
读《京华烟云》原因有二。其一,《京华烟云》素有现代版《红楼梦》之称,而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是想要翻译《红楼梦》,因故未译成,决定仿照其结构写作一部长篇小说。我爱《红楼梦》,或许爱屋及乌,便对此书充满期待;其二,一九七五年,《京华烟云》曾作为候选作品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可惜的是最终没有获奖。我爱中国文学,却一直遗憾中国的文人无缘诺贝尔,林语堂曾距离诺贝尔文学奖如此之近,不免让我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好奇。于是,我捧起了《京华烟云》。
本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巧妙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小人物与大时代相互交融,彰显历史厚度与人性光辉.。它不是独独写给中国人的杰作,同时也是写给整个人类的杰作,因为它所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又让人震撼。
其实在我看来,《京华烟云》对《红楼梦》有着很重的模仿痕迹,从书中的人物身上总是能够看出“红楼”的影子,如莫愁如宝钗般的聪明贤惠、沉稳现实,红玉似黛玉般的灵气逼人、多愁善感。如果不拿去与惊世骇俗的《红楼梦》作比较,单是看这部作品,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宏伟巨作。书中着墨最多的三个人物,皆有其独特的魅力。姚木兰,一个语堂先生心目中儒道结合的理想女子,她兼容并包有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和道家的逍遥自由思想。木兰是浪漫的,活泼而充满生气,喜欢游历山川名胜,追求诗情画意的生活。妙想夫人,钟灵毓秀,潇潇然有林下之风,可敬可亲,然稍欠可爱;姚莫愁则不同,她比木兰更加沉稳而实际,她就像风筝的引线紧紧地拉住立夫自由驰骋的缰绳,维护一个家庭的温馨和平静。她谋事细致周全、眼光长远,在家庭财政计划上,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善于理财和投资,比姐姐更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更多的世俗的生存智慧。清灵慧俏,沉静大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清新却不失烟火气,入世却不掩赤子心;孔立夫,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博学刚直,善良孝顺,正义爱国。他穿着随意,却透着一种特别的气质,与众不同而气宇不凡。他天性偏于急躁,愤世嫉俗,对诡诈伪善的事不能容忍。
读罢全书,除了对书中的人物印象深刻外,对于书中所描绘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更是感触良多。浮生若梦应当是每个阅读《京华烟云》的读者的第一感觉,人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当它与整个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当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沧海桑田,在地域的无限空间和历史的无涯中,生活总是变得悲壮。
木兰在广大的缓缓移动的人群之中深深地震撼了,为军,更为民。为中国而担忧的故事中的人们,在姚老先生去世前问他,中国还能不能作战,姚老先回答说:“你问曼娘,曼娘若说中国非打不可,中国就会赢的。曼娘若说中国千万不要打,中国就会输的。”不能不说,姚老先是睿智的。曼娘,作为中国一个久居深闺的寡妇,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如果连她都说要打,那么中国的百姓就懂得要反抗,那么大家就能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与军阀力量斗争到底。曼娘说:“不管中国愿不愿打,中国是不得不打了!”而这场巨大的缓慢的逃难,不仅仅是一场逃难,更是一个民族深厚耐心和雄伟力量的体现,难民生活是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却每一个人都怀有坚强的抗战精神。不死不休,不把日本人赶下海誓不回家乡。他们缓慢地跋涉,在尘土飞扬中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林先生自己写到此处,情不自禁地恸哭。我读到这里,双眼也已被泪水无数次地湿润了,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这个悲怆的故事,更感动于中华民族伟大的精。
这里有繁华如梦的京城往事;这里有人间天堂的苏杭韵味;这里有最质朴和最诚挚的人间实感;这里有关于几千年中华文明和文化的精彩记录;这里有佛道儒精神在世间的具体阐释;这里有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这里有战火纷飞的动乱年月。。。。。。
合书长叹,浮生若梦。凡一本好书,读罢,皆有浮生若梦之感。觉得自己不过是苍茫天地中一粒微尘,而宇宙苍穹是如此广大无垠。繁华如过眼云烟,萧瑟后百废待兴,正如神奇化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这是一个时代的挽歌吗?间或有枯叶落地声那仿佛叹息一般的深沉,恍惚间也听到了新雨过后嫩根拔节生长的呼吸声。那一定是新时代的前奏吧。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不忘中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