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栏玉砌应犹在(4/4)
因为从小在这里长大,我对五大道这片区域可以说了如指掌。最近这些年,五大道环境的变化,也能感觉出不少:上面提到的很多围墙改成透明的花饰栏杆是一例。另外,睦南公园的栏杆拆了,改成开放式公园。很多小洋楼门前,都挂上石刻铭牌,说明房子的来历。这些改进都是我很喜欢的。
还有很多让人看了会心一笑的地方:上个月我在河北路上,给顾维钧旧宅拍照的时候,远远过来一辆四人自行车。这个在国内真不多见。车上一家四口,父母带着两个花季的女儿(也许有一个女孩是女儿的同学?)。笑着和他们挥手打个招呼,他们也知道路上行人都在看自己,但象我这样主动挥手打招呼的不多,于是也兴高采烈地回应。
看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背影,你不觉得这样的双人,四人自行车,和这住宅区的家居氛围很相配么?
某天傍晚,一个人骑车在五大道拍照的时候,看见这幕情景
当地社区的消夏纳凉晚会,就在马路边的一小片空地举行,忍不住驻足观看。节目没有什么高水平,多数是街道大妈们扭扭秧歌,大家唱唱歌,唱唱戏,可是气氛很好,觉得这里的生活很休闲,很放松。
还有很多新添置的城市街头雕塑,不时会给人惊喜。这是天津外语学院对过,街心小花园里的拔萝卜雕塑。
这是重庆道河北路口的铜马车雕塑,比真实的马车还大,平时总有游客爬到马背上,或者钻进车厢里拍照,等到没人的时候拍下来,还真不容易。
五大道这片,本就是二三十年代的英租界,这样的怀旧雕塑,和这里的文脉挺般配,可算是相得益彰。
很多小楼年久失修,原先作居民楼用,逐渐破败,随着近些年这片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被炒热,这些居民楼都被有钱的公司买进,整修粉饰,一般来说,还都能“整旧如旧”,大批私人公司进驻这些小洋楼,也有很多开了茶楼餐馆。前文的贵宾楼,狗不理都是例子。这栋楼,是我们昆明路小学附近的一处新开的茶园,看起来很有文化的样子。
这是大理道东端起点的旧宅,房子还是原先的房子,花式栏杆和“五大道”的牌子,是现在新加上的。
进驻五大道的公司多了,积极的一面是很多历史文化建筑整修和保护的成本,都由这些私人企业来承担。也有不利因素。一是有时候私营企业在整修旧楼的时候,不是忠实于原来的风貌,而是胡乱修改,比如粤唯鲜酒家在疙瘩楼北翼的立面和围墙上加装陶瓷装饰,就广受诟病。二是这些公司也为幽静的五大道中心这四条林荫道,带来了过多的私家车辆。
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这个核心区域,加上中间纵贯的云南路,桂林路,昆明路,全都不走公共汽车,我小学时候只有26路公共汽车走过大理道,后来也改了路线。这里平时车辆稀少,更少听见汽车喇叭声。现在,大量增加的私人汽车成为这个区域主要的交通困扰。另一些观光车辆却没那么讨厌,比如双人和四人自行车,人力三轮车,马车,不但方便了了游人代步,而且给林荫道增添了几许旧时风情。
搬离那片小区也有十来年了,最近三年回天津的时候,总会骑车回去看看,毕竟是从小长大的地方,也许喜欢怀旧,是开始衰老的标志吧?我想,自己毕竟是幸运的:在这个大兴土木,到处“开发”的年代,很多朋友儿时的家园,都已经不复存在,儿时的记忆,也已渐行渐远。而我长大的地方,直到现在,三十年后,面貌居然变化不大,还能看到那么多熟悉的景物。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去国日久,难免在“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时候,会从记忆深处,翻出那些点点滴滴,宛如挥手间袖底的一缕清风拂过,若有若无散在深深旧梦中。忆旧了么?还能每年回来看看,在这里安静地倾听周围的安静。----风物依旧。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全文结束)
还有很多让人看了会心一笑的地方:上个月我在河北路上,给顾维钧旧宅拍照的时候,远远过来一辆四人自行车。这个在国内真不多见。车上一家四口,父母带着两个花季的女儿(也许有一个女孩是女儿的同学?)。笑着和他们挥手打个招呼,他们也知道路上行人都在看自己,但象我这样主动挥手打招呼的不多,于是也兴高采烈地回应。
看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背影,你不觉得这样的双人,四人自行车,和这住宅区的家居氛围很相配么?
某天傍晚,一个人骑车在五大道拍照的时候,看见这幕情景
当地社区的消夏纳凉晚会,就在马路边的一小片空地举行,忍不住驻足观看。节目没有什么高水平,多数是街道大妈们扭扭秧歌,大家唱唱歌,唱唱戏,可是气氛很好,觉得这里的生活很休闲,很放松。
还有很多新添置的城市街头雕塑,不时会给人惊喜。这是天津外语学院对过,街心小花园里的拔萝卜雕塑。
这是重庆道河北路口的铜马车雕塑,比真实的马车还大,平时总有游客爬到马背上,或者钻进车厢里拍照,等到没人的时候拍下来,还真不容易。
五大道这片,本就是二三十年代的英租界,这样的怀旧雕塑,和这里的文脉挺般配,可算是相得益彰。
很多小楼年久失修,原先作居民楼用,逐渐破败,随着近些年这片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被炒热,这些居民楼都被有钱的公司买进,整修粉饰,一般来说,还都能“整旧如旧”,大批私人公司进驻这些小洋楼,也有很多开了茶楼餐馆。前文的贵宾楼,狗不理都是例子。这栋楼,是我们昆明路小学附近的一处新开的茶园,看起来很有文化的样子。
这是大理道东端起点的旧宅,房子还是原先的房子,花式栏杆和“五大道”的牌子,是现在新加上的。
进驻五大道的公司多了,积极的一面是很多历史文化建筑整修和保护的成本,都由这些私人企业来承担。也有不利因素。一是有时候私营企业在整修旧楼的时候,不是忠实于原来的风貌,而是胡乱修改,比如粤唯鲜酒家在疙瘩楼北翼的立面和围墙上加装陶瓷装饰,就广受诟病。二是这些公司也为幽静的五大道中心这四条林荫道,带来了过多的私家车辆。
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这个核心区域,加上中间纵贯的云南路,桂林路,昆明路,全都不走公共汽车,我小学时候只有26路公共汽车走过大理道,后来也改了路线。这里平时车辆稀少,更少听见汽车喇叭声。现在,大量增加的私人汽车成为这个区域主要的交通困扰。另一些观光车辆却没那么讨厌,比如双人和四人自行车,人力三轮车,马车,不但方便了了游人代步,而且给林荫道增添了几许旧时风情。
搬离那片小区也有十来年了,最近三年回天津的时候,总会骑车回去看看,毕竟是从小长大的地方,也许喜欢怀旧,是开始衰老的标志吧?我想,自己毕竟是幸运的:在这个大兴土木,到处“开发”的年代,很多朋友儿时的家园,都已经不复存在,儿时的记忆,也已渐行渐远。而我长大的地方,直到现在,三十年后,面貌居然变化不大,还能看到那么多熟悉的景物。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去国日久,难免在“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时候,会从记忆深处,翻出那些点点滴滴,宛如挥手间袖底的一缕清风拂过,若有若无散在深深旧梦中。忆旧了么?还能每年回来看看,在这里安静地倾听周围的安静。----风物依旧。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全文结束)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顾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