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扯(25)- 两本好书
《所罗门之歌》[美]托尼•莫里森 讲述一家三代黑人的故事,时间跨越20世纪初至六十年代。这本书号称是奥巴马最喜欢的书。 小说首句,“北卡罗来纳互惠人寿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承诺于三点钟从慈善医院飞往苏必利尔湖对岸。”小说尾句,“因为如今他悟出了沙理玛所懂得的道理:如果你把自己交给空气,你就会驾驭它。”一头一尾,似已点出小说飞翔和慈悲的立意,也似表达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即怀着慈悲的心,任由笔端驰骋飞翔。 主人公奶娃因小时候吃奶时间过长, 因而得了这个外号。 奶娃姓戴德,即Dead,死亡, 中文音译过来的名字看起来还不错。这么生猛的姓, 原来是奶娃的爷爷当初登记时被工作人员搞混了姓名栏和父母状况栏, 结果就阴差阳错地姓了Dead。小说里还有个好玩的姓,博德,英文原是Bird,哈哈,如果叫一个人叫伊人•博德, 中文意译该就叫小鸟伊人吧。 感觉小说明显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行文之中,时不时冒出个生活小魔幻, 例如奶娃的爷总阴魂不散,一有空就和奶娃的姑姑派特拉聊一聊身后的事儿,而派特拉自己,也似神秘的化身,和女儿丽巴和外孙女哈格尔三个女人孤居一处让人感觉诡异的房子里。 至于她们身后的男人则似有似无,模棱两可。另外,小说的文笔也颇具南美文学的泼辣风格,在描写奶娃初见哈格尔时就有这么一句,“可是奶娃没必要去看她的脸,刚才看到她的屁股时他就爱上了她。”文笔粗野带劲儿而不失文学的调调。 俺一贯喜欢拉美文学,这书读起来非常顺畅,每天地铁站里一开一和,没几天就读完了,总体感觉,这是本充满深情的好小说,除了上述几点,这里不再更多书透,至于小说所反映的“所谓”深刻思想内涵,俺更力所不逮,云里雾里。 不过,有一处翻译的地方似值得商榷一下,书252页提到“印第安夏季“,注释里说,“这是晚秋的一种情暖宜人的气候。”呵呵,还整得挺有情调。 我猜所谓“印第安夏季“的英文原文该是indian summer吧,它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秋老虎”,并非那么宜人,而属反常的秋天里的大热天哈。似乎有点挑剔了, 知道翻译该是个苦差事, 又需理科般的严谨,方可达到“信”字, 这里的小缺憾,瑕不掩瑜哈。 *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美]纳博科夫 小说虚构“我”的哥哥——一位作家——的故事,貌似是“小说式的自传”,其实就是小说。 小说很好看,纳博科夫的风格尽情展现。 文字优美处,有“她突然离开了丈夫和孩子,就像雨点突然滑下山梅花的叶尖。刚才还承载着晶莹雨珠的叶片突遭遗弃,微微地向上颤动……”,又有“雨滴在窗玻璃上慢慢向下流淌:它们的细流不是笔直的,而是曲曲弯弯成“Z”字形,时不时地暂停。”调皮幽默处,有“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它的晦涩,而它的晦涩之处又很有趣”,又有“我走进古德曼先生的书房时如履薄冰,必须小心翼翼地迈好每一步”,再有“你想画什么? 画我的思想的波纹。”讽刺辛辣处,有“一只苍蝇飞过去审视他的秃额头。”又有“你所谓的真正含苞待放的作者一辈子都含苞待放”,思想深刻处,有“他知道得很清楚,故意显示自己对道德准则的蔑视,无异于表现自己自命不凡,无异于亮出自己的偏见。”,又有“空间和时间都是人类发明出来作为谜语的谜语”,文学调调处,有“一束康乃馨插在一个自惭形秽的花瓶里”,又有“我们吃着饭,有几分钟没说话。然后我们喝咖啡。”,还有“不知怎么回事,我不太喜欢我从窗口看见的那些光秃秃的树枝。”等等这些好玩的,这里仅摘之一二。 这部精妙的作品是纳博科夫首部用英文写的小说, 在1941年出版。书虽好,但出版之后寂寞多年,无人问津,直到1955年纳博科夫抛出《洛丽塔》,这才撬开世俗的大门,纳博科夫以前的作品才慢慢受到广泛的注意。 既然说到《洛丽塔》,就多说两句。感觉纳博科夫写《洛丽塔》也许是无奈之举,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赌气的成分。在纳博科夫众多的作品中,《洛丽塔》是唯一的特例,挑战伦理,线条粗糙。挑战伦理博得眼球自不必多说,小说的结构线条确实也有些粗糙,例如小说主人公的两次开车出行基本上就是重复,小说完全可以砍去一半而依然可读,这一反作为文体家的纳博科夫一贯坚持的精致的小说结构和超然的文学审美。 我这么瞎猜其中的缘由,原来他 “选择最容易走的伦理道路和荆棘最多的美学道路”好像越走越窄,于是来个一百八十度大掉头,彻底来个俗的,倒要看看大家是不是还敢忽视他的作品,于是在《洛丽塔》里用挑衅式的伦理关系在文学的芦苇塘里扔了一块大石头,结果如愿以偿,波澜四起,泥点子四溅,众多看客游离的目光一并收拢齐刷刷地看将过来。继而在好奇之余,挖掘出纳博科夫更多其他作品。不得不说,《洛丽塔》是纳博科夫一次赌气的尝试,一次对小众纯文学不服气的尝试。 但是我也觉得,在高傲的纳博科夫眼里这也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尝试而已, 因为在《洛丽塔》之后,我发现纳博科夫又溜溜达达回到小众的纯文学里来,并最终成为作家中的作家,飞机里的战斗机。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一提到纳博科夫最著名的作品,一定会是《洛丽塔》,不知道纳博科夫当年听到这个是高兴呢,还是苦笑呢。 |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啊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