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藤”秘笈
常春藤是一种常绿木质藤本植物。而常春藤盟校则是指成立于1954年的美国七所大学和一所学院组成的一个大学联合会。
1936年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的校刊学生编辑们提倡建立一个顶级学院的体育竞赛协会,以代表社会精英群体。1937年纽约的《先驱论坛报》第一次用长在墙上的常春藤来比喻这些参加美式足球的学校。1945年八所大学的体育教练们签署了首个常春藤协议,为八支参赛的美式足球队设立了学术、财政和运动标准。这八所大学在美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学,历史悠久,治学严谨,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界要人、商贾巨子都毕业于此。因此今天,常春藤学院被作为顶尖名校的代名词。所谓ǒ爬藤ō则是指如何录取到一所如此这般的好学校。
估计是受咱老祖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及什么“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等思想的影响,我发现只要是有咱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要拼了老命般的狠读书;只要是家有上了高中的中国父母,肯定就要考虑如何帮助孩子整个好大学的问题;很多人家更是恨不得从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抓起。
只可惜美国的大学入学又不象中国的大学入学那样仅凭一次升学考试,而是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所以那些原本凭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父辈们,一改他们往日在中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迎战高考的态度。转而带着孩子们今天赶钢琴班,明天跑舞蹈课,后天又是什么棒球场,拼才艺、拼体育、做义工,目的只为一个:申请到好大学。
不过据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入美国,中国学生在美国申请名校的优势也在慢慢减弱。太多的中国学生都拥有同样的优点,比如SAT都通通接近满分,都有小提琴过几级,钢琴过几级这样那样的才能,但是据说因为大部分申请名校的中国学生都优秀,校方只好把选择放在了这些优秀的中国学生之间,许多名校在每年录取新生的比例上都有规定,比如亚裔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等。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估计就录取不到其它族裔的学生了。所以升学的竞争变相地还是在中国学生之间进行。
我认识几个读藤校的中国孩子:一个女孩,哈佛。另一个,男孩,被哥仑比亚大学录取。如果就从这两孩子的待人接物上来看,都是木木讷讷,绝对不是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的那种。
但这两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各自的高中都有很完美的GPA,是各自学校的好学生,因此他们都申请到了一所大学举办的针对高中生的summer school program。这个summer school program的大体情况是,这些从当地高中挑选来的十多个优秀高中生,每一个都会有一个专门的指导老师,通常指导老师都是具有博士学位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到两个月的学习,一般情况结束的时候会有一个研究结果,然后再把这个结果送去参加科学奖比赛,前者进了决赛,后者进了半决赛,而被腾校录取的。
通常情况课题是由指导老师事先挑选好的,学生来了以后指导老师是想要他们能象研究生一样的做出一些结果。但说实话仅仅一个来月的时间,其实真的做不了多少。因此基本上是用指导老师编好的程序一类的,教学生使用和计算,然后出结果,再由指导老师教他们分析结果,写报告,送比赛。
这样的结果其实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依赖于遇到什么样的指导老师?
我在想如果换了别的任何一个学生来做获奖的同样课题,都会是这个结果吗?
我的爬藤秘笈您看懂了吗?
由此我就在想,这样的“爬藤”及“推藤”有意义吗?据观察有些来做课题的孩子其实兴趣并不大,对将来做科学其实也并不感兴趣,只是被父母推着逼着,所以来了。不过获奖的孩子真的比较幸运,然而这样的结果似乎就代表着他们一定在将来就会很成功呢?我看未必!
所以有时候看我们作父母的,辛辛苦苦地为了自己给孩子设定的一个目的,一会儿折腾孩子学这样,一会儿折腾孩子考那样,我就在想到底有没有这种必要,如果孩子本身具有这样的天赋,有那样的兴趣,那么理所当然,作父母的自然是要竭尽全力提供帮助,但如果孩子本来就没有这样的天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孩子,大人却非得要把他/她往天才的方面折腾,我觉得就大可不必了。读哈佛的女孩,据说压力很大的,上了哈佛后也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
再联想到了以前我们国内相当流行的少年班,据后来的一份调查显示,当年少年班的很多人,都没有继续从事在科学的道路上,很多都变成了像你我一样的平常人,有的据说结局还比较让人叹息。
其实我觉得,真正的天才并不是靠父母的折腾,折腾出来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大师笛拉克的学生时代正是二十世纪初,英国工业化蓬勃发展时期,他的做工程师的父亲觉得做工程师会很有前途,于是也要求他学工程,但他对工程却没有兴趣,苦于父亲的压力,他的本科只好选择读工程,但他却是觉得十分没有兴趣,好不容易等到本科毕业,摆脱了父亲的控制,他义无返故地去学他的物理,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1932年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据说他的发奖大会没有邀请父亲出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还生气当年父亲硬要干预他的缘故。
我还知道另一个读藤校耶鲁的中国男孩,与前两个不同,他在十岁的时候,母亲就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他家也没有住在中国人喜欢的所谓好学区,他的成长与一般的中国孩子相比,就宽松了许多,他也没有很高的SAT分数,但是他以他自身经历的申请作文,深深地感动了录取的人,他想成为一名医生,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他文章的观点,要做一个好领导,首先要做好一个好仆人。据他的家人讲,他上中学的时候,就比较主动地喜欢去做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比如帮助穷人造房子什么的,在学校也比较活跃。他的家人最近才参加完他的本科毕业典礼,他还会继续他的医生梦,但他会中断一年,他要用这一年去非洲作义工。
其实这样的“爬藤”才是我所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