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小品看最牵动中国人神经的两件事
从春晚小品看最牵动中国人神经的两件事
年年都看央视春晚,年年看完了就拍砖,拍完了,明年接着看。这已经成了春晚带给中国人的循环往复的一道风景。春晚曾被誉为是咱中国人的一道文化大餐,可依我之见,它的风光已如昨夜星辰。随着湘文化和海文化在江南大地的日新月异,以北方文化为主打的央视春晚,正在逐渐失去它除夕之夜一统天下的优势地位。看看今年的春晚,许多节目已经完全不是什么精心打造的精品,倒更象是匆匆包装粉末登场的快餐宝宝。所以,这一回也忍不住说上几句。
小品一向是春晚的主打节目,今年也不例外。盘点一下今年春晚的小品:海清和黄海波的小品《美好时代》,讲述的是怀孕后的毛豆豆帮朋友买的彩票中了500 万大奖,她和丈夫余味对于是否要告诉朋友中奖产生了分歧,最后向现场观众求助。这是在讲人在金钱面前的姿态。
冯巩等四人的小品《还钱》,光听这题目,就知道又是讲钱的事。唉,怎么老是钱,钱的,都掉钱眼儿里了不成。
接着往下看,黄宏和凯利的小品《“聪明”丈夫》,哎,这个给力,肯定是说夫妻感情的,那是黄宏的拿手好戏。看完后,感觉不错。说的是黄宏这个“聪明”丈夫,为了得到单位的奖励房,和老婆合计好了闹假离婚的故事,这招够损的。好不容易不说钱了,说的是房子,可房子也是要拿钱买呀,所以,说来说去,还是没离开钱。
后面就是蔡明和刘威等四人的小品《新房》,讲的是刘威和儿子借了一套房子,为的是糊弄准亲家蔡明,使她能痛快地答应刘威儿子与蔡明女儿的婚事。瞧瞧,又是房子,房子。好象除了房子和票子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看了这四个小品剧,两个讲钱,两个说房,足见当下最能牵动中国人神经的两件大事,一是钱,二是房子。近几年国内的房价连年攀升,去年又加物价飞涨,人们想钱想房,谈钱谈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说到钱,谁也没有本山大叔讲得透彻一针见血,“人生最大的杯具就是,人还活着,钱没了”。所以人离开钱是绝对不行地,那人离开房子就更是万万不行地。钱是生存之本,房子是立足的家园,一个都不能少。不过想想看,世界上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国家,也无论你住在哪个角落,谁敢说自己能够离开这两样东西而生存呢?可为什么偏偏中国人对于钱和房子感受如此深切呢?
回想从五十至七十年代,在中国哪个敢随便谈钱,“钱”就等于私利,凡是和“私”字挂上钩的,那可不得了,还记得“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这些口号吗?那时提倡的口号是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革命利益。“谁发家谁光荣”的口号在小说《金光大道》中被当作典型批判。现在的人回头看过去那几十年,一定会觉得荒唐可笑,可那时的人们的确认认真真地每天重复喊着那些口号,不管是诚心诚意的还是虚情假意的。
物极必反,当中国从一个那样完全抹杀个人利益,不许谈论金钱的年代,忽然间跨越到如今的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在思想上观念上的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就是在所难免的了。很多人喜欢用“拜金主义”来形容今天的中国社会现状,的确,它道出了一部分社会现实。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四个小品虽然角度不同,但却是反映了同样一个主题---就是人与金钱。很明显,小品的创作者们试图给弥漫于整个社会的一味金钱至上的社会思潮浇几瓢冷水,给那些被拜金主义烧得发热的头脑一剂退烧药。
在这四个小品中,笔者认为以《“聪明”丈夫》最为成功。它的取材源于现实,但经过创作又高于现实。这个小品虽然从表面上看反映了房价问题,但它触及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问题,就是是否能够做一个老实诚信的人。而黄宏也秉承了他一贯的表演风格,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语言的运用也是惟妙惟肖,融入了诸多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使得这个小品不媚俗,不低级趣味,雅俗共赏。
经典的还是小品中的这一句,“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可一旦眼睛红了,心就黑了。”这句话真的很深刻。它也留给了我们一个话题,诊治社会“红眼病”的良药是什么呢?
2011 年 2 月 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