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崇:傲博庐装修笔记之六——见报
【我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写了一本书稿,近50万字,记录我自己的人生,书名是《结庐在人境——两境人生》。目前正在修改并联系出版社,暂时不想把全文贴到网上来。现摘录其中有关修房的一部分,发回家坛。穿插的几张照片纯属为吸引网络上的读者,与正文关系不密切。有关修房的部分至此连载完毕,以后如果有机会,再选一些其他部分贴上网。无关修房的部分,其实更有意思。】
更多博文请看: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41949/
上网开博那算是上天,虽无远弗届,却是虚拟空间。其后续发展是又落地了,先后有三家中文报纸连载我的文章。最初读者限于多伦多当地的华人,后来发展到在北美的五六个大城市同时发表,每周一期,连载时间超过三年。我本来在中国是个报人,没想到在北美又因为修房与报纸结缘。
2009年三月底,在我开博20天以后,一天我的博文登上了网站首页的新闻栏目。那篇文章的点击量超过5万,是造成最大影响的一篇。一个生活中的朋友打电话问我:那篇“12天买了两座房,倒房演义之走麦城”是不是你呀?经她介绍,我认识了本地小报《地产周刊》的主编,一拍即合,他愿意连载我的文章。这第一家是我自己找上门去的,以后我们合作愉快,成了朋友。连载持续了两年多,先登演义,再登修房,名义是本报特约。据说有很多人想找我,但是我一直不愿露面。我参加过一次该报的作者联谊活动,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自称我就是房崇,很多知名地产经纪对我刮目相看。
在地下室原来空旷处,凭空修建了第二厨房。
第二家报纸是《明报》(香港《明报》在多伦多的分社)的地产金页,他们有个栏目叫网友DIY,编辑到访了我所在的那个网络论坛,先后选登了几个人的文章,我的用得最多。他们登文章不是按我的原顺序,而是随意挑选,所以抢了先机。但是不征得作者的同意就予取予求,这不像大报做法,而是小报作风。一个小姑娘编辑给我打电话,要求我为他们另写某方面的文章。我说文章可以写,报酬怎么算?她说稿费肯定没有,必须给我首发,我这既不是约稿,你也不是专栏作者。我想这也太不尊重作者了吧?好像登文章就是看得起我,恩赐一般。我又不是但求发表的初学者,仰望报社如天阕,咱什么样的大报没见过?于是我说,那就算了,我的什么文章你也别登了。这下是他们那边急了,又换了一位香港的资深编辑来求我,直道对不起,是小姑娘年轻不懂事。我勉强同意登完了修第一个浴室告一段落,然后主动要求停了。这样也好,免除了与另一个大报的冲突。
地下室里的第三浴室,在这里曾拆墙扩大,挖地埋管。
地下室的吧台部分。
2010年1月,我在那个网站里收到悄悄话,意外地是《世界日报》多伦多版的总编辑先生来信,说他们即将创刊《多伦多周报》,希望连载我的DIY文章,每周一版,并付薄酬。是总编亲自出马,从一开始就让作者感觉舒畅,我当然痛快地同意了。等他们的报纸出来一看,真是专业水准,编辑排版独具匠心,可称是一种再创作。我20多年前也曾是专业的报纸编辑,作为内行很佩服他们的版面,我不能也。后来得知,版面设计是台北《联合报》社里的专业人员所作,反正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在网上发来发去很便捷。我修房是低科技,但成文就有赖于高科技了。
上图是2010年3月创刊号的第一篇,也是我在网上开博登坛的第一篇,内容是“适本堂”的旧貌新颜。本来准备连发三次,但第一篇刚出来,就接到那位也曾当过报人的台湾经纪的电话,代表前房主台湾某银行质问,认为文中有损他们形象,甚至提到违法的高度。我只好息事宁人,要求报社不要再发后两篇,连累得报社仓促应对,临时换稿,让我觉得很过意不去。
在发了几个月之后,我意识到修房文章也可能引来法律责任问题。在报纸上写文章,不能像在网上那么匿名随便瞎说,我得负责任啊!就在多篇文章的结尾处,加了如下一个注,以策万全。
注:作者并非房地产或装修业界从业人员,文中所述只是个人经验,虽尽其所能遵守规范,但难免疏漏,不足效法。读者在进行装修工程时,请注意遵守地方建筑规范(code)和申请必要的建筑许可证(permit)。
在《世界日报》上连载了两年之后,2012年3月,我在网上蒙好几个网友告知,才知道拙文不仅在本地见报,而且也在有《世界日报》的北美五六个城市同时刊载。老房不才,能在网上和报上同时与读者见面,不招人讨厌,而对众有益,深感荣幸,聊慰我修房和码字贴图的辛苦。关于稿费嘛,象征性地有一些,按我投入码字的时间算,还不如最低工资。得知多地同刊后,我厚着脸皮问了一下当初联系我的报社老总,试探能不能涨一点稿酬?老总回答说:我们北美诸报版权共享,还在亏损经营,所以不能涨。再说,我们多地刊登,对作者也是一种推广和荣誉呀。
可也是呀,我还能说什么呢?只有继续努力,为人民服务吧!
这个连载持续到了2013年4月,因《世界日报》改版而终止,前后共3年零一个月,具体负责的编辑都换了三位,约刊160个整版。其实我还有文章没发完呢,并不是我没话说了啊!
巧合的是,我在“傲博庐”的室内修房工程也在差不多同时完成,记录修房的系列博客发了156篇(后来又补上两篇)。这时我在博客里聊发了一点感想:连我自己都惊讶,一座房能修这么久,耗费如此长的生命;一件事能写这么多,吸引如此广的读者。本来是关起门来干活,变成了名声在外;本来是台下一个不起眼的看客,变成了舞台上众目睽睽下的表演;本来是人海一隅的芥豆之微,被网络和媒体虚拟地放大了,似乎成了个人物。
其实我还是我,走到哪谁也不认识我。修了这么多,写了这么多,也没变成经济效益,还是个只能省钱不会赚钱的业余汗滴曼。名是虚的,要是能把网上的知名度变成实际点的好处该多好,我不是不想啊,只是不知怎样做到。说到底,我还是个俗人。
大约也是在2010年,本地的一家中文电视台找我,想拍一个人物专访,他们是从网上发现我的,但是被我婉言谢绝了。这有几个原因。一是自从上网开博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想出头露面,既没有经济利益,又可能招来麻烦,我何必要露真容呢?对个人上电视我没有兴趣,那么拍房呢?这就是其二,修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当时的房里还是乱糟糟的工地,拍出来也不好看。修房的过程不是偶尔来一次就能拍好的,需要有摄制组经常造访,连拍几个月才能显出成效,就像是HGTV里那些修房专题片一样。可是像我这样一个小人物,怎么值得电视台花那么多时间追踪拍摄、连续播出呢?就是我同意,人家愿意奉陪吗?第三,我的长处是能干能写,短处是模样不帅也拙于口才,如果出镜,必不如读我的博客那般叫座,这样的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于是,上电视之议遂寝。
到了2014年夏秋之间,正是我写作本书期间,我从网上看到,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一个房屋改造节目很火,那节目叫《梦想改造家》,我几乎每集都看了。节目中记录了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十几家房屋改造工程,并且在物质改造的同时关注了人情冷暖。我觉得自己的修房过程与他们倒有相似之处。区别一是我的房子大多了,不必螺丝壳里做道场;区别二是我的时间拖得太长了,节目组跟我耗不起;区别三是那些节目中都有屋主、设计师、施工方和摄制组四方人马,而我是一身而四任,这几个身份都由我一人兼了。从几年来的效果看,我还完成得不错吧。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房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