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于解老 第 19 章
道德经第九章
道德经是一本用易懂的事物隐喻玄妙道德的书。
直观的领悟可以完整地掌握隐喻,但笼统含蓄的领悟需要推理加以梳理和解释。
直观和推理交替作用于章节中的隐喻才能让人完全理解和表达经文的意思。
一,用直观引导推理理解以下经文: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
二,通过直观和推理对于经文有了自己的领悟和解释之后可以参考以下的一种领悟和解释。
通达事理的圣及其驾驭的智慧是人最高的生活典范。断绝放弃这个典范人才能得到百倍的好处。断绝放弃仁义的典范人才能恢复孝慈。断绝放弃取巧获利盗贼才会灭迹。
这三种绝弃之论并没有加以充分说明,所以论及三论的根据,须要见素抱朴和少私寡欲。
一般人的心是分裂的,里面有两个彼此对立的阵营:一个是真实素朴的阵营,另一个是虚幻私欲的阵营。
真实的素朴就是一。
物质方面的私欲就是取巧获利。而精神方面的私欲就是实现仁义和圣智的理想。所谓私欲就是独立于人类整体的个人欲望。撇开物质方面的私欲不谈,虽然人们到了一定的时候多选择奔向理想的路,但由于追求个人的精神理与追求人类整体的精神理想水火不容而任何努力都只能制造矛盾而徒增苦恼,这两种理想之中必有一种是虚幻而站不住脚的。当然私欲的理想是虚幻而站不住脚的。然而这并非重点,重点是,与虚幻私欲阵营相对立的素朴阵营才是真实而唯一可靠的。这两个阵营既然势不两立,站在素朴的真实立场上自然要断绝放弃不可实现的空洞理想。
至于怎样断绝放弃这条几乎不可避免的路,老子在多处的论述中有所涉及。这里只重点地提出,圣智,仁义和巧利在真实素朴的光照之下现出人为的虚幻本色而被绝弃。
道德经是一本用易懂的事物隐喻玄妙道德的书。
直观的领悟可以完整地掌握隐喻,但笼统含蓄的领悟需要推理加以梳理和解释。
直观和推理交替作用于章节中的隐喻才能让人完全理解和表达经文的意思。
一,用直观引导推理理解以下经文: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
二,通过直观和推理对于经文有了自己的领悟和解释之后可以参考以下的一种领悟和解释。
通达事理的圣及其驾驭的智慧是人最高的生活典范。断绝放弃这个典范人才能得到百倍的好处。断绝放弃仁义的典范人才能恢复孝慈。断绝放弃取巧获利盗贼才会灭迹。
这三种绝弃之论并没有加以充分说明,所以论及三论的根据,须要见素抱朴和少私寡欲。
一般人的心是分裂的,里面有两个彼此对立的阵营:一个是真实素朴的阵营,另一个是虚幻私欲的阵营。
真实的素朴就是一。
物质方面的私欲就是取巧获利。而精神方面的私欲就是实现仁义和圣智的理想。所谓私欲就是独立于人类整体的个人欲望。撇开物质方面的私欲不谈,虽然人们到了一定的时候多选择奔向理想的路,但由于追求个人的精神理与追求人类整体的精神理想水火不容而任何努力都只能制造矛盾而徒增苦恼,这两种理想之中必有一种是虚幻而站不住脚的。当然私欲的理想是虚幻而站不住脚的。然而这并非重点,重点是,与虚幻私欲阵营相对立的素朴阵营才是真实而唯一可靠的。这两个阵营既然势不两立,站在素朴的真实立场上自然要断绝放弃不可实现的空洞理想。
至于怎样断绝放弃这条几乎不可避免的路,老子在多处的论述中有所涉及。这里只重点地提出,圣智,仁义和巧利在真实素朴的光照之下现出人为的虚幻本色而被绝弃。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明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