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释道言行及处事规范(儒家篇)有感
读儒释道言行及处事规范(儒家篇)有感
——学习、质疑与辩论
不久前在文学城的博客专栏里读到了由单亲妈妈俱乐部的成员们转贴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文章。正如标题所言,那篇文章侧重于介绍儒家学说的经典,据说是由大名鼎鼎的南怀瑾所著。
我不是儒家学说的崇拜者,因为我甚至根本就没读过这个学家任何完整的著作。尽管作为高中理科班的毕业生,我的高考古文部分几乎是满分,也就是说我阅读和理解孔孟的原文应该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但是,高中毕业近三十年过去了,我对孔孟学说的了解依然只是停留于在七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发起“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以8 ~ 12岁年龄段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片段式地接触到的一些孔孟说教之上,而且这些说教还是通过读听由使用汉字写作的成年人的理论家们在报刊杂志和广播上发表的猛烈批判文章里才略知一二的,内容也不过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学而优则仕”、“克己复礼”,等等;再后来上高中时也曾为鲁迅先生所批驳的孔孟之道乃是杀人不见血的文化而蒙蔽;于是,留在内心深处的便只有了“五四”时期就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口号了。不过,在大学时代曾读到一篇介绍德国古典哲学的文章,在其中发现了一句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后仔细掂量了几十年,直到最近才终于悟出了一点儿道道,例如,如果一个人不想被他人决定他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那么,每个人也都不想这样被他人决定,也不应该这样去决定他人。可是我们却常常被极少数中国人(准确地说可能只有那么一二个人)决定我们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于是深感自己时常处于一种被自己的同胞所奴役的境地。
没想到,在92年多前就被一帮激进的中国文化人和大学生打倒了的、40多年前又被毛泽东及其追随者踩在了脚下并发誓让它永世不得翻身的孔家店竟然在最近几年里又复活开张了,不但如此,还为这家破店取了个现代化的优雅的名字在全世界各地的大专院校甚至高级中学里设院布道;而不久前风靡全国的、情炽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女性文化人于丹则不辞辛劳地在全国各地大讲特讲孔孟之道,获得了满地赞美之声;更有甚者,当毛泽东的画像依然高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时候,当他的被保护良好的遗体依然躺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纪念堂里的时候,有人竟然在天安门广场上、在他的身边竖起了巨大的孔子雕像。尽管谁也不知道孔子长得啥样,但据说他的故乡为他制定了一个标准像,估计那个竖起来后不久又被悄悄地移走了的孔子就是按照那个标准像建造的。我不禁觉得这个世界真TMD(读作三个英文字母的发音)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了。想起中国人情有独钟的中医,其理论体系一千多年来竟然没有被改动过一个字,尽管里面充斥着胡说八道和无法证实的陈述。我又不禁仰天慨叹:中国人,世界在你面前难道真的就没有值得你探索的空间?难道你就不能大胆地说出事实和真相?执政党不是整天价地叫嚷着要有“科学精神”吗?什么是“科学精神”?你们的“科学精神”究竟在哪里?
这篇“儒家篇”上载后不久,飘侠于2012-02-08 12:09:52首先发言道:学习,收藏了!
FungFung 评论于:2012-02-08 14:00:36: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有很多智慧的。但是有两个点我希望和作者探讨:
1)文中“我们观察一个幼儿,同情人家的时候特别多,后来渐渐长大了,心里的厌恶也越大,仁心就不能够发挥。所以他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补充一句,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其实我不是很能同意作者这个观点。观察小孩子,他们在没有大人管教下,天生就是会抢玩具,抢好吃的,踢人,自私霸道,因为人本身不是生来善良的,就是基督教认为的“原罪”。我们在大人的教导下,因为要在这个社会生存需要有基本的道德,所以才会接受学习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在任何绝对的权力情况下就会有绝对的腐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具备自省自律的能力。
2)同在上边这一段落,我不认为人凭自身的努力就可以修炼成仁、成善。这就跟扯着自己的头发上天堂一样。这些道德修炼都是很好的教导和目标,但是我们人要是改变和成仁得道,没有动力。凭什么别人可以发不不义之财,我要守拙寻道?。。。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这些智慧但是都被束之高阁。我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完完整整地仔细读完这篇文章,估计大部分都是收藏起来就好了。更不要提在每一天行动中应用这么高的道德标准了。所以为什么我从中国文化背景来后来接受基督教就是,神才能做到真正的善和爱,只有神才能给我们力量和带领接近善和仁。
我并不是否定中国文化里的“儒释道言行及处事规范”,这里很多和圣经的教导是一致的。我只是指出,人有了目标但是没有力量来做到这些理想规范,答案在神。
人在异乡为异客评论于:2012-02-08 15:15:53:好文常读,温故知新,谢谢楼主!
尽管我真的不懂孔孟之道,我还是以笔名TNEGI//ETNI在人在异乡为异客之后于2012-02-08 17:01:29留下了我的第一个评论:只要我们明白了“人人有罪性”这一绝对真理,便可知儒家的所谓“为仁”之道乃是无稽之谈。
julienmum于2012-02-08 19:12:35不解地问:楼下,什么真理是绝对的?
TNEGI//ETNI于2012-02-08 19:44:03答julienmum:人人有罪性。从人类自身看到了普遍而绝对的有罪性,再从这一绝对有罪性的人类身上看到绝对无罪性的神性。这就是人类心智的开启和爆发。所以说,认识神性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反之便是永远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便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学说。
(本段为本文插入)是的,在我看来,在对绝对真理熟视无睹的环境下只能导致对绝对真理的偏离甚至背离,这样的文明可想而知会有怎样的结局。由此可知,儒家所提出和倡导的人类行为学说不是我们可以和应该接受和践行的准则,或者说,我们可以学习和接受甚至践行它们,但不能把它们作为一切时代一切环境下的“准则”,因为即使是儒家创立者本人也常常走向他所推崇的“仁义道德”的反面,更遑论要求他人遵此而行。
FungFung显然对我的上述评论无法理解,于2012-02-08 20:43:27说道:TNEGI//ETNI兄,你好!我拜读过你的一些文章和评论,我很喜欢你对神的见解,尤其是有一段文字说在我们争论神存在不存在之前,我们先要明白神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你对神的概念理解很深刻。我是基督徒,从读你的文章和评论学到很多,感谢你的。
我想跟你分享一下我在教会学习的一些关于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的体会。圣经上说,“我(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就像你说的神的概念一样。我们中国文化里也说“道”,说“无中生有”,和圣经里The Way, or The Word in Bible是一个意思。神就是创造宇宙万物的,祂就是宇宙中的真理。儒家也是提倡“仁义礼智信”,那和圣经里神的概念和爱的标准是相通的,都是要我们要仁爱,只不过我认为没有神的力量和引导,人本身很难做到罢了。
人自身有罪性,但是我们也有神性,因为我们是按神的样式造的。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空间,只有神能装满。我们都有追求神的大爱和智慧的愿望,所以不管中西都会不约而同的有这些经典,都是人类在追求真理和完美过程中的精华,所以不能同意你说的儒家是愚昧无知的学说。
haohao66也于2012-02-08 21:43:02说道:同意你说的“人人有罪性”,也能感觉到你对儒家学说的一些质疑,我也有。但是你觉得“儒家的所谓‘为仁’之道乃是无稽之谈”在我看来有点极端,“为仁”是做“仁”的事,人可以有恶念,有恶念同时也有善念,儒家叫人选择善念,最终做仁义之事,为什么是无稽之谈呢?
一直觉得“得理不让人的人,不得理也不让人”。很欣赏你的学识和独立思考出的见解。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让我们多探讨。
TNEGI//ETNI于2012-02-08 21:50:54回复FungFung和haohao66的评论:你只需承认儒家对神性完全无知,它的全部学说的起点和终点全部建立在人性这个概念上。如果你对圣经中的那句“敬畏神是一切智慧的开端!”中的每一个字有着深切的理解,你就会接受我的那个观点。
神性不是儒家学说里的“仁义礼智信”,而是“至真至善至美”以及其它几个方面。这两者不是相通的。如果你认为它们是相通的,那么说明你对神性的“三至”的信仰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
《圣经》的目的根本不是要帮助人行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它的唯一目的是帮助人认识到神的存在,并由此而信靠神。
FungFung于2012-02-08 22:18:20答TNEGI//ETNI:认识神,信靠神的表现是什么?不是就要爱人吗?基督也教导我们,只是象法利塞人懂一些经文但是不作出爱的行动是和祂无份的吗?听过一个基督徒的总结,我们基督徒读圣经是为什么?我们做基督徒是做什么?就是1.学神的爱;2.学爱神;3.学神爱人。
从你对神的的定义来说(我非常同意你的总结),那么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命的爱不就是追求神的体现吗?儒家没有说出神这个字,但是这种对仁爱的追求怎么会是“愚昧无知”?
“你对神性的‘三至’的信仰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什么是应有的境界?我们有谁到了应有的境界?你的应有的境界是神的标准“应有”还是你的标准“应有境界”?
我前面已经说过人有罪性也有神性。我们永远在在追求神的路上,至少在我个人体会中,越追求越感到祂的真理智慧高深不可及(你说三至,我说100至也不为过),我们永远不可能到达祂的高度。在这过程中我们在哪一站可以自己说,“我到了应有的境界了”?所以活过的人以及将来的,只有耶稣可以说是到了境界了。
你说“《圣经》的目的根本不是要帮助人行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整个圣经教义重点精华可以用罗马书来总结都是在说神的救恩,神让祂的独子为我们死,为了拯救我们脱离罪和死的辖制,这不是神的大爱和善吗?如果不追求爱和善,你罔说自己信神了,也不是信靠神的表现。
zqy68于2012-02-08 22:27:41引用我的原文“从人类自身看到了普遍而绝对的有罪性,再从这一绝对有罪性的人类身上看到绝对无罪性的神性。这就是人类心智的开启和爆发。所以
dlt于2012-02-08 23:19:28引用zqy68的“对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文明,随口就冠之以“愚昧无知的学说”,稍有常识的都会判断,到底是谁无知。”后说道:一针见血啊。
单亲妈妈俱乐部的成员之一翎珑在随后的时间里对飘侠、FungFung、人在异乡为异客等的赞同意见表达了欢迎和感谢,并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于2012-02-09 02:41:11对我的评论表达了自己的坚持:谢谢你费心评论。儒家提出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提出这样的理论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就是依草附木,他们都依赖于当时的君主来推行仁政而没有如舜尧能够以身作则取而代之来施行“仁”。
私以为既然是古圣人,我等俗人的理解就带有我们自身的局限性,一味的批判并不能显示出自身的圣德。
翎珑于2012-02-09 02:43:04对zqy68说:呵呵,多谢你的到访。圣人言不怕别人泼脏水。懂者无需解释,不懂者解释无用。接着又邀请dlt喝茶。
Fieps 评论于2012-02-09 03:49:57:这是整理得很好的一篇有关儒家思想的文章,能感受到作者积极学习的心态,欣赏了。但是,看了楼上的评论,有点不安,发点感想吧。
如果平视,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所以看法会截然不同,但不该因此认为自己所看到的才是绝对正确的。不过,如果我们俯视和平视用三百六十度转大圈观察所有的角度,心态就平和包容多了,因为,这样才能看到方方面面,上下左右,才能了解人类精神财富的整体。
如果是真理,用什么方式说出来都可以,关键是要悟道。其实,中国文化里精髓的东西,和各个宗教所提倡的真理是相通的。信教是好事,如果陷入咬文嚼字,自以为是的境地,以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心灵禁锢,见者左右开弓,一阵打杀,就走偏了,这不是宗教本身的意义。
单亲妈妈俱乐部的成员之二orange88于2012-02-09 04:33:20对haohao66和Fieps表达了感谢。
翎珑于2012-02-09 06:26:33对Fieps的评论感言道:高人啊。多谢你来访。
人在异乡为异客评论于2012-02-09 07:23:00:近人,美国纽约《求真理》(The Truth Seeker)杂志的编辑,史密司(CharlesSmith)先生,在《天平上的新旧约》里考证说:「在二百五十多篇犹太基督徒的著作中,只有六十六篇被基督教新教徒们武断的定为圣典。」又说:「在起初的一百五十年中,基督教的《圣经》,只容纳了些犹太人的神秘书篇。《新约》的完成则在第二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是由爱林那氏(Irenaeus)从四十多篇福音书及许多的《使徒行传》,一篇《启示录》和一百篇《使徒书信》中选择了二十一篇而完成的。(笔者注:《福音》四篇,《使徒行传》一篇,《启示录》一篇,《使徒书信》二十一篇,《新约》现有二十七篇)为什么这些怪异的作品被选中呢?四福音又怎能代表全部呢?爱氏说:「这是由于我们居住的大地,有四个方向及四个风位。实际上,彼得、保罗,以及早期的神父们,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福音书,这些书都是后来伪造的。」史密司先生又说:「一五六三年,特林议会(The Council of Trent)通过的罗马天主教圣典,一共包括七十二个篇章。……,一六七二年,希腊天主教在耶路撒冷会议中,终于接受了〈启示录〉。……,英国西敏寺宗教会议(The Westminster Assembly)在一六四七年,才赞成将六十六个篇章构成正式译本。」
(笔者注:《求真理》杂志创刊于公元一八七三年,系一具有悠久历史之刊物。引自“评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一文,
http://www.xynf.com/ly/wd/2011-10-03/1215.html
里面有很多关于基督教是否是西方科学文明的引导者,世界起源的耶佛之争,中国人的孝道在两教中的看法比较,儒家和基督教的比较,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阅读一下。
TNEGI//ETNI于2012-02-09 07:44:01引用FungFung的“我前面已经说过人有罪性也有神性。……”后说道:This is wrong. 人不具有神性,但却被神赋予了灵性,根据圣经第一章《创世纪》的陈述。
TNEGI//ETNI于2012-02-09 07:51:43回答zqy68:尽管你全文引用了我的那段话,但却在后面的评论里断章取义。我是根据《圣经》的语言来推论“儒教乃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因为它完全没有关于神性的认识,而是全部立足于人性。而按照圣经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观点,人性与神性是对立统一的两面,它们绝对不可能是同一个事物。因此,完全忽略神性的存在,便是对“神”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但对于“人”来说,它不是愚昧无知的。请你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个可能会搞某些死人的东西。(注:“搞某些死人的”应为“搞死某些人的”。原文如此)
TNEGI//ETNI于2012-02-09 08:12:58接着引用FungFung的文字“整个圣经教义重点精华可以用罗马书来总结都是在说神的救恩,神让祂的独子为我们死,为了拯救我们脱离罪和死的辖制,这不是神的大爱和善吗?如果不追求爱和善,你罔说自己信神了,也不是信靠神的表现。”后答道:不错,圣经也鼓励人们做一个“好人”,但圣经的唯一目的是要人首先相信神存在,也就是相信那几个绝对真理相对于人的有罪性而存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讨论人的道德追求,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追求某种有道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因为这时追求者将知道他可以做到何种程度,什么样的情形他做不到,什么时候他需要依靠神的帮助和救赎。
反观儒教,它没有至高的标准,却倡导一切人去践行它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这是一个空想,因为它既没有现实的人性基础,也没有可达至的方向和程度。其实,儒教所倡导的乃是要人与上帝比肩。这是一种荒谬的社会理想,因为它全然不知道圣经所指出的那个绝对真理:人人有罪性。无论一个人如何努力做到“有道德”,他依然是有罪性的。从而,如果没有那个彼岸的上帝作为标准和参照,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所处的状况;如果没有那个彼岸的上帝伸出援手,任何人也不可能从罪恶中得到救赎。
其实,上帝是被谁发现的,《圣经》中的上帝叫什么名字是一个无关痛痒的事情,就像相对论是否由爱因斯坦发现一样。
关于对上帝的信仰的境界。我想说的是,应该像圣经所指出的那样,全然相信神,而不是试图与上帝比肩做一个完人。
haohao66于2012-02-09 08:23:25对TNEGI//ETNI的上述评论仅留下了“哈哈”二字。翎珑认为这很逗人,并回应人在异乡为异客说:你提供的资料我会去阅读。谢谢。
2009999于2012-02-09 09:00:37就TNEGI//ETNI的前述言论发表了自己对基督教信仰的观点:一直以来,很多朋友劝我信基督教。去试了几次,最后总不能说服自己。其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无法认同它的排它性。西方几千年的战争史或多或少都和宗教有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彼此之间的排它。相比这下,东方文化就要兼容得多。这一点,单从LZ的标题就可以看出。世界是属于万物的,包括一草一木,何况人乎?如果有一个人说别人都不对,只有他一个人正确,想来没有一个人会同意。同样的道理,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不也是一样?!
TNEGI//ETNI于2012-02-09 09:12:07答复2009999:谢谢您的参与讨论。关于基督教的排它性,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只有它认识或定义了神的全面而至高的属性,因而至高的神有且只有一个。于是,信者有信者的追求,不信者有不信者的人生。这就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源之一。
单亲妈妈俱乐部的成员之三露露花语 于2012-02-09 09:22:07就TNEGI//ETNI的前述言论转载了一个长篇大论并希望听到我对此的评论:TE老师,非常感谢你来我们的群组做客留言。很欣赏你以自己的观点直率地说出你对儒家文化和思想的认识和积极回复网友们的评论,即便是不同的思想和论点(虽然你的言辞稍微有些过于直率),但你的阐述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不久前,我读了这篇《圣经》和儒家文学经典化之比较,感到最深刻的获解就是,任何成为经典传世的礼教或信仰都有一定相通的地方。尤其是在人文科学或哲学的领域,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经典为什么可以流传百世?我们是如此渺小的一众,但为什么伟人、山外人、天外人都会崇尚这些信仰?甚至东、西方帝王将相们都会以此为治国之本?
很想和你交流一下下面这篇纪实性的研究报告。看后,我想,包括其他读者和网友都会被答疑解惑的。
无论哪一种文化都有其经典,超越了文化藩篱的普世经典也并不鲜见。那么,从“作品”到“经典”要经历怎样的历程?通过对不同历程的比较,又能让我们学到什么?从广义而言,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教义同样源出于希伯来《圣经》,而儒家文学经典,至今仍影响着地球上1/4的人口。对这两者经典化历程的比较,可以被视作一次文化深处的寻根之旅。
主讲人:Terje Stordalen
地点:北京大学中文系办公楼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Terje Stordalen,教授,1958年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1985年获神学学位,1998年最终获得挪威路德神学院神学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2002年在挪威路德神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其间,1998年在《会议目录》(Conference Catalogue)杂志担任编辑。2003年升任挪威路德神学院旧约方向教授。重要著作有:《圣经和文学——简析最新的旧约研究》、《注释和体系化的神学》、《保罗之前犹太教的罪过和死亡》、《圣经研究中的神话观念》等。另在瑞士、荷兰、英国等国际性重要出版物上发表过论著若干。
我很荣幸在北京大学演讲,也企盼同北大的同事们分享我的学术观点。虽然我要讨论的是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可我不是汉学家。我只希望借助比较的视角,让大家有所体会。
首先,我来简单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经典”(canon)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指“量具”或“标准”。在宗教学与神学研究中,这个词语被用来指一些被特定群体视为权威的作品。而“经典化”(canonization),则意味着特定作品被视为经典的历史过程。
本次讲座试图比较两种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即希伯来《圣经》与传统儒家文学。以前虽然也有西方学者做过这种寻找相似性的尝试,在这方面尤其显著的要数约翰·汉德森(John Henderson)和威尔弗莱德·C·史密斯(Wilfred C. Smith)。不过,比较的视角并未在《圣经》经典作品研究的主流中站稳脚跟,因为大多数西方人仍然将他们的宗教和文化传统看作是非东方的。我的讲座就是为了说明:谈到经典化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儒家传统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可能是唯一与希伯来《圣经》的经典化过程相接近的。
历史:经典化比较研究本身
●经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学现象,不应当只从某种宗教或文化的内部加以定义。
●学者们的关注点正由不同传统的独特性转向具有普世意义的现象。显然,具有普世意义的绝不是不同经典的内容。
我们看看最近学术界对“经典”和“经典化”做过哪些研究。
对某些《圣经》研究学者来说,“经典”是《圣经》文学中最排他和最特别的字眼。可是,在近来的人文主义学术研究中,“经典性”被视作在大多数社会背景下都可以看到的现象。威尔弗莱德·史密斯说,经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学现象,不应当只从某种宗教或文化的内部加以定义。乔纳森·史密斯(Jonathan Smith)也持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经典的定义是一种基本的文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的局限性在所难免,而这种局限性却又通过注解和释义得以超越。
综上所述,经典,指的就是任何被某一群体认可为权威或完美文本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集合了众多文章、作者、艺术品(常常是图像)、规则(例如艺术创作的规则)、教学内容、行动(往往是礼仪)或教规等。学者们既说文学经典、艺术经典或音乐经典,也说司法经典或社会学经典(例如法学或社会学的“经典作品”)。
从比较的视角来看,学者们的关注点,正由不同传统的独特性转向具有普世意义的现象。显然,具有普世意义的绝不是不同经典的内容。比较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经典是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和宗教等方面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比较的视角使得经典化(非经典化)的问题走到了前台。
通过比较,我们还会发现,经典的出现方式与作用方式不尽相同,经典性的形式也不大一样。可见,经典性是一种复杂且多样的现象。这样就提出了划分经典和经典性不同层面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人们进行一项历史性的比较研究时,会将经典文本与一些类似的其他现象,如社会和技术体制等进行对比,我不想沿着这样的套路走下去,我想说的是,将中国古代儒家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与希伯来《圣经》经典化的过程做一个对比,对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工作将大有裨益。不过,在我们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尚且需要对近来希伯来《圣经》及儒家文学经典化的研究作一个总结。
历程一:希伯来《圣经》成为经典
●我们可以说,希伯来《圣经》的经典化过程介于公元前250年到公元100年之间。这将作为我们此后讨论的基础。
●戴维斯觉得,经典化主要是抄经人阶层内部的现象。抄经人最终的产品并非神圣的文本,而是一样神圣的物品。
我们首先看看,近来在希伯来《圣经》的经典化研究方面有哪些重要观点。
对《圣经》经典之辨别和使用的讨论一直以来都在进行。不过,仅仅是在300年前,研究者们才开始认识到,《旧约》曾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被确定为犹太教堂或礼拜堂里所使用的形式。从那以后,对希伯来《圣经》的研究相继而来。我们在此无法展开那些漫长而复杂的讨论。
受时间和空间所限,今天,我不会过多地卷入学术性的论辩,我更愿意告知大家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随后,我会侧重于讨论关于希伯来《圣经》经典化的一次重要努力。
希伯来经典最初获得公众认可的证据出现在撰写于公元前2世纪的著作《圣经次经》(Ben Sira)的序言里。写作序言的时代,经典化的过程一定已经开始,虽然我们暂时无法确定,这种过程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另一方面,《密西拿经》(Mishnahic)与《塔木德经》(Talmudic)足以作为证据,表明犹太《圣经》的经典化过程到公元2世纪告一段落,基督教方面经典化过程的结束则并非如此显而易见。但我们还是可以说,希伯来《圣经》的经典化过程介于公元前250年到公元100年之间。这一观点将作为我们此后讨论的基础。
我们再来看看这一过程开始之前的情况。现在,包括希伯来《圣经》在内的书籍都属于传统文学,它们在确立如今的形式之前,曾经历大量的编修和解析。摩西、以赛亚和其他一些先知,最多只被视为延续众多世纪前传统的创始人。其实,有些《圣经》书籍在经典化的过程当中仍不断被修改。修改与经典化的过程可能相互依存,而且在实践中,它们无法加以辨别。
另一方面,有些《圣经》书籍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就已经具有了准经典的地位,这在《圣经》的引语和注解中有所体现。它们的内容广为人知,其特殊地位至少也已为有些人所认可。
因此,从已知证据中,我们可以合情合理地推断出:在希伯来《圣经》的经典化过程之中,存在着一个抄经人团体,抄经人以编修传统材料为公益事业(bonum commune)。而这一传统材料在被编修的同时,开始具有了准经典的地位,后来则取得了正式的经典地位。
来自谢菲尔德的菲利普·戴维斯教授对《圣经》经典化进行了一项最引人入胜的研究。他首次尝试在技术、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的框架之内观察希伯来经文的经典化。他还试图在古代东方的经典和经典化研究方面引入一些比较的视角。
戴维斯认为,传播和档案保存的过程对于经典化至关重要。他令人信服地提出,抄经人在《圣经》经典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戴维斯之后,有关《圣经》经典化的论辩就无可避免地落到了特定集团、活动以及社会动态等因素之上。但是,我也要指出一些戴维斯教授的不足。首先,我们对这些抄经人真实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知之甚少。另外,戴维斯的著作更多侧重于希伯来经典化的理论,而非可资撰写历史的材料。不过无论如何,他对《圣经》经典化研究的贡献巨大。
在戴维斯看来,一部经典首先是文化与社会控制的工具。因而,他认为希伯来经文主要反映了抄经人阶层的价值观,他们试图使自己的精英世界经典化。所以,戴维斯觉得,经典化主要是抄经人阶层内部的现象。他大致将希伯来文集正式出现的时间确定为公元2到3世纪,文集的出现主要得力于犹太教士和马索勒提派(Masorets)。公元70年,耶路撒冷沦陷之后,这些领袖一一接受过抄经训练,拿过来几篇同时并存并已在流通的经典文本,加以系统化。戴维斯也认为,抄经人最终的产品并非神圣的文本,而是一样神圣的物品,必须以特殊的方式加以保存和对待。所以,《律法书》、《摩西五经》并不是教规、伦理或教派的基本来源。
按照戴维斯的说法,那些使经典正式化的犹太教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哈斯曼(Hasmoneans)王朝时期(公元前160年)提出的一项倡议上。作为一项增进区域认同的政治行为,哈斯曼王朝最早在耶路撒冷教堂建造起中心图书馆,这一行为可能是在政敌焚书之后。戴维斯提出教会图书馆在经典化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这与前人不谋而合。
历程二:权威化的儒家作品
●公元前124年,五经博士被任命,他们在太学之中分别教授五经中的一门。这一举动标志着经书经典化的结束。
●尽管“五经”处在这样特别的位置上,可它们从来不是唯一的经典权威。
谈了半天希伯来经典化的过程,接下来谈谈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主要是周朝到汉朝这一段,也包括有唐一代。
儒家经典的历史,想必在座诸位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只是简单勾勒一下。我会重点讨论汉以前包括汉代在内的古典作品以及它们的经典化。此外,我也不会忽视儒家经典在唐以前包括唐代在内的发展。
这段时间包括了最初的儒家经典的产生,也就是周朝和汉代前期;儒家经典的巩固,也就是汉代后期;儒家经典的发展以及衰落,截止于唐代。而我所要拿来与希伯来《圣经》加以比较的,正是这最初的经典——儒家的古老经典。
在孔子之前的时代,许多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校里都已经使用不少传统材料,这些材料在当时的文人圈子里面广泛传播。孔子将这些材料加以编修并予以注解,可能还加上了一些篇章。他,或者是他的弟子,确定了“五经”的形式。这些儒家书籍在孔子之后的数百年间被不断整理和修改。
经书在战国时期的学校里被作为教科书。在随后而来的诸子百家哲学论辩当中,它们继续得到利用并被修改。据说,儒家书籍在秦始皇时代遭到焚毁。当然,如今有些学者对这一说法表示质疑。无论如何,重新构建起来的经书在汉代再次取得了太学教科书的地位。为了保护它们不再丢失,公元前175年左右有了石刻经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宣布将经书作为整个帝国教学的基础。公元前124年,五经博士被任命,他们在太学之中分别教授五经中的一门。这一举动标志着经书经典化的结束。在这段时期内,太学的课程表还会根据形势有些微调。
尽管“五经”处在这样一个特别的位置上,可它们从来不是唯一的经典权威,首先传授五经的学校也传授经书的注疏。据考证,从公元前5世纪起就有对《春秋》的评论。这些同经书结伴而行的文字,到唐代取得了经典性的地位,它们被作为“九经”之一。《论语》和《孝经》都在汉代后期加入经典之列;《孟子》自公元前4世纪出现,直至1500年后被奉为新儒家的经典。同样的情况对于《中庸》和《大学》也适用。这样显著的传承是这些书籍价值和权威的明证。
比较:我们将从中收获的
●抄经人不仅传授经文,还负责经典过程中的合法性、真理性和价值意义。
●一部经典能够在多大力量上增进社会控制力,实际上正是依赖于那些在某种程度上接受经典真实性或经典价值的团体。
●儒家经典的边界一直以来出人意外地由帝国命令加以界定;在希伯来和基督教经典化过程之中,有着比儒家传统中更为巨大的来自下方的力量。
●“形式”经典可能为“实际”经典中一系列的注解、信仰、观点等所围绕,后者指导着对“形式”经典的阅读。
●经典化常常是对经典在社会中所遭遇的威胁做出的反应。
分别介绍完希伯来《圣经》和中国儒家文献的经典化过程之后,我们开始对它们进行对比。可能有人会问我,为什么要对两者加以比较?
一直以来,学术界存在着某种着重强调东西文化差异与宗教差别的趋势。而在希伯来和儒家的古代经典之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功能上,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首先,“五经”的创作、编修、结集和传授的过程与希伯来《圣经》甚为相似。两者都出现在抄经人团体中,而抄经人运用的材料则来自文人的公益活动。两者都结集,至少是部分结集。两者都作为教育用途。这些过程又都以大致相似的技术条件为背景。其次,两个团体,或者其中的一些人,赋予他们所抄写的篇章以宗教与占卜的性质。在这方面,两种经典的功能之间看来有不少重叠之处。再次,两个团体都对经典作了大量注解,这些注解的形式与功能在两种传统中确实部分重合。另外,在两个社会里,都出现了可以辨别的注经家集团(或者说学院或学派),他们显然是在确定和传授他们认为正确的经典注解。除此之外,也还可以发现其他相似之处。
接下来的问题是,从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些什么?让我们一一来剖析。
首先,关注一下经典化中的抄经机构。让·阿斯曼(Jan Assmann)和戴维斯都曾经指出,经典化需要一个或更多进行经典化的机构。希伯来《圣经》和儒家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中,也都存在这种机构,而且,它们肯定与抄经人团体有关。儒家史料暗示,抄经人在经典化过程中的角色非常独特,除了应付文本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之外,他们更多地关注经典赖以继续被认可和使用的社会力量,对于经典化过程中的政治权力相系则较少顾及。可见,抄经人不仅传授经文,还负责经典过程中的合法性、真理性和价值意义。
第二,看看经典化中的“上”和“下”。戴维斯最严重的缺陷就在于,他缺少对经典与那些接受经典者(即抄经人阶层以外的接受群)之间双向互动的充分认识。一部经典能够在多大力量上增进社会控制力,实际上正是依赖于那些在某种程度上接受经典真实性或经典价值的团体。简单说来,儒家学派之所以被视为正统,是因为他们的教条吸引了更多信众。它实际上参与塑造了整个中国文化。这里也体现出某种吊诡之处,那就是,权威式、精英化的儒家经典也可能拥有相当大众化、普遍性的一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经典化过程中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自上而下的权力分布。从历史上讲,这一分布明显地表现在这一事实中,即儒家经典开始以继承一项公益事业的面目出现。希伯来《圣经》也是同样的情况。
第三,论述一下改变、稳定和力量。一部经典中影响力的分布往往在某一点上表现得很明显,儒家经典的这一特征尤为突出。一方面,这部经典的边界一直以来出人意外地由帝国命令加以界定;另一方面,这部经典一直都在改变,部分内容的改变还相当之大,而大多数其他经典一旦定型,所显示的变动要小得多。当然,没有其他任何经典具有省略那些曾经被正式经典化的书籍的力量。秦家懿(Julia Ching)指出,正是国家对儒家经典的强大兴趣导致了这一特色。一方面,帝国的需要使经书得到十分细心的规范化与经典化;另一方面,不断发生改变的政治需求也导致了经典的改变。对经典的注解以及经典自身都受到了促其改变的压力,而这压力背后的推动力正是最初导致经典产生的力量。
希伯来经典以及其他大多数经典,并未经历这样一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改变,这一事实可能说明,它们拥有更为平衡的自上而下的力量分布。例如,基督教的《旧约》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这正表明了教会无力调整他们的经典。同样,希伯来第二圣殿时期(Second Temple Hebrew religion),宗教的不同分支大多认可相同的书籍作为经典,这也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我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就是,经典在某一时刻被正式确立之后,就连耶路撒冷圣殿都没有权威或者力量发布中国皇帝所能做出的那种有关经典化的决定。事实也是如此。在圣殿沦陷之后,显然没有任何希伯来或基督教机构能够处理希伯来《圣经》(Tanak)。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在希伯来和基督教经典化过程之中,有着比儒家传统中更为巨大的来自下方的力量。
第四,分辨一下“形式”经典和“实际”经典,即有关经典化的注解。社会因素决定了一部经典必须保持高度的可信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经典必须能够保持某种形式上的灵活性。实际上,经典的适应能力是普世的现象。因为正式的经典罕有更动,大多数经典传统都通过对经典的注解实现这一灵活性。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经典的评论性篇章实际上也是经典性的,尽管正式的程度不及经典。我们或许可以将它们称之为“实际”经典,以备与“形式”经典相区别。在较早的儒家文本中,这样的“实际”经典尤其在不同注经学派之间的论辩中表现出来。
因此,“形式”经典可能为“实际”经典中一系列的注解、信仰、观点等所围绕,后者指导着对“形式”经典的阅读。我们有理由认为,“实际”经典有时比“形式”经典的影响力更为巨大,不过其持久性自然不如“形式”经典。“形式”经典与“实际”经典之间的这种互动也出现在《圣经》时期。
最后,探讨一下危机与经典化。戴维斯以及其他一些人认为,希伯来《圣经》的经典化是由对经典传统的威胁所导致的,如塞琉王朝(Seleucid)时期的焚书。在此之前,学者的观点则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希伯来的经典化是一个由《圣经》文学内在权威推动的渐进性过程。
显然,儒家的资料更支持戴维斯的结论。实际上,比较研究表明,经典化常常是对经典在社会中所遭遇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因此,戴维斯寻找特殊事件作为《圣经》经典化的社会催化剂这一做法是合理的。他的观点还可以从另外两个角度加以点评。
第一,一旦经典产生,就不再有其他可供选择的“并置”经典存在的“自由市场”。于是,争夺的关键在于支持还是反对已经定型的经典,这一点在儒家论辩中也表现得很明显。
第二,秦代的焚书是因为皇帝希望通过管束思想和制约教育来控制整个中国社会。同样,塞琉王朝时期耶路撒冷圣殿的焚书也正好证明了所销毁的书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并且具有政治上的某种象征性。
我衷心希望我所说的能再一次表明,越过文化的界限进行经典之间的比较是有益的。同时,我也希望,我能够为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之间富有意义的交流和深入了解做出贡献。
翎珑于2012-02-09 09:22:56应和2009999道:你说的原因确实是我不选择基督教的原因之一。不过修行之人看这些已经无关乎宗教了,其中很多道理是相通的,这个我们也要看到。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09:27:09对TNEGI//ETNI说道:兄台,你和我在不同帖子里讨论过宗教,你的执着很令人吃惊,执着《圣经》所说的神的唯一性,而忘了神所指引的大道:真、善、美。
《圣经》的来源目前众说纷纷,但是犹太人的痕迹是很明显的。犹太人千百年保留自己的文化,和一意要返回耶路撒冷复国,因此而搞出来的中东血雨腥风,让人对《圣经》的很多描述抱怀疑的态度。我也赞同基督教和其他所有善教一样劝人为善的教义部分,但基督教只是通向永生的所有路中的一条而已,并非唯一。
何不放下了执着,才能得到真理,通向大道的路可以不同,但是彼案是相同的。愿和你分享《论教与经》:
见花未必花,
痴心执手拿,
待到明心性,
手中何寻他?
翎珑于2012-02-09 09:33:59对TNEGI//ETNI说道:我承认你说的上帝是神,但不是唯一的。
haohao66评论于2012-02-09 09:45:13:刚才才注意到(本贴所附的)这音乐好美好柔。
每个人经历不同,观点不同,“羊羔虽美,众口难调”。当我们批评别人“以一概全”的时候,为什么自己也犯这个错误呢?为什么以一两点的观点不同,而从根里把别人或一个渊源流长的理论经典/信仰否定掉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大家都懂吧!
露露花语于2012-02-09 09:48:16回复人在异乡为异客:就我个人而言,非常赞同你的观点。o(^_^)o谢谢你的来访和留言。
TNEGI//ETNI于2012-02-09 10:03:46回复露露花语、haohao66、人在异乡为异客: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我的几篇谈宗教信仰的博文,建议从以下一篇开始,
陈立功挑战无神论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8015/201109/28365.html
您将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所在的博客主页找到其它的几篇。待我略作思考后回答露露花语的长篇转载。
TNEGI//ETNI于2012-02-09 10:13:54回答露露花语的长篇转载:关于Terje Stordalen在北大中文系的演讲,简单地说,他没有指出基督教神学文明与儒教文明的立足点或各自的制高点的差异。
我认为与基督教文明所站在的至高神的“神性”这一制高点上讨论人类的问题相比,儒教所立足的“人性”的制高点太低了。这可能是两种文明最终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不得不承认,儒教文明可能(注:“可能”二字为本文所加,原文无)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文明。这可能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愿意面对的历史和现实。但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而是一个认知者,只陈述事实。
云中山于2012-02-09 10:18:53转贴了《圣经》中的一些经文:分享一些经文吧。刚才点错了,没写好就发出去了,抱歉。
马太福音第七章
1“不要判断人,就不会受判断。
罗马书14
1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
3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
4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
5 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
6 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神。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神。
7 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
8 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9 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
10 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神的台前。
11 经上写着,主说,我凭着我的永生起誓,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向我承认。
12 这样看来,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
13 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
14 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惟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
翎珑于2012-02-09 10:25:34对TNEGI//ETNI关于两种文明的制高点差异发表个人感受称:说实在真不愿意回复你的近乎偏执的评论。你不代表全人类!
FungFung于2012-02-09 10:27:42就TNEGI//ETNI在前面质疑儒教试图鼓励人们与上帝比肩做一个完人发表观点如下:T/E,儒家什么时候说是与神比肩了?你自己硬说一个论点自己来驳斥自己,跟猫捉自己的尾巴一样。
圣经上说神按照祂的式样造了人,所以人也有神性,所以我们才可能向往和追求神,神从来不是在遥远的彼岸,祂一直就在我们周围爱护引导我们,接受神的基督徒就是因为圣灵住在我们里边。
除去我们在这里对信仰的争论之外,在这过程中,我觉得你没有真正追求神的基督徒那种宽容、温和和爱心。信仰不是说出来的,就象法利赛人那样,而是活出来的,这才能让人看到我们是基督的门徒。但你出言不逊而且武断极端,即使你有价值的东西让人看到也都反感不愿意接受了。这是在追求神的人应做的事吗?这能让读你文章的人亲近神吗?基督的大使命是什么?你让人远离神的行为是神所喜悦的事吗?
FungFung接着于2012-02-09 10:31:15对云中山说:谢谢云姐妹的分享,这真是神的智慧!
露露花语于2012-02-09 10:39:55对TNEGI//ETNI说道:TE老师:您说的这句[儒教文明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文明]请收回!
基于您所有在这里的留言,看来您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持有全盘否定的态度。所以,我很抱歉地说,您和其他与你有分歧的网友在此议题上将无法讨论下去。请您止步于这篇博文吧。因为您的话可能会伤害很多良善的人,这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我们这里是一个善意的讨论源地,而不是用攻击性的词语伤害他人的地方。
我想,在你的神学观点的文章下,其他网友如果也用这样的攻击性言辞来和你言对,你也很不舒服吧。所以我们来这里是学习的,是找共鸣的,或者是讨论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不是来想压倒对方,或者使别人一定要听从自己的信仰的。
谢谢你这次的参予,但老师你仍然可以参加以后的研讨。
TNEGI//ETNI于2012-02-09 10:44:11答复FungFung:我想转载一点旁观者在“陈立功挑战无神论”一文中的评论如下:
旁观者论论战之二
lxinzheng (头发2mm长) (2011 Sep 24 03:35:18 2011, 美东):我有点领悟到非基们和大师的差距了。非基们认为神是客观存在(或否)的事物,人只能探索研究,分析总结,做出判断预测,以及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神的一切。由于直接感知手段的缺乏,人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等资料中了解神,寻找或质疑神的特点属性和所作所为的合理自洽性。因为圣经等材料的记述并不完善,以及缺乏客观事实证据,人对神的认知很难完全清楚,可能远远不如人对鸡蛋的认知,出现一些“神是存在并唯一的吗?”这种基本问题也不足为奇。
但是大师的神,是一个公理体系。大家可以对比欧几里德几何体系,其中各种概念(点、线、面等等)是人为抽象定义出来的,几大公理并没有推导证明。概念的现实对应,比如一块土地的表面,我们可能无法完全认知,但一个平面,我们的认知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大师的神,可以“被定义”,被赋予“一切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样的各种属性。这个抽象的神,已经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客观世界,极大地方便了人类对神的研究。你想知道神是唯一的吗?请看大师的定义;你想知道神要玩死谁吗,大师会给你一个满意的清单;而且这一系列结论,仅依赖于定义和公理,并不需要去圣经中找证据,是永远正确,不能被推翻的。这简直就是基督教发展历史上的一场革命,轻易把反基们打得落花流水。这层次,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我是想都想不到,在浏览了数篇雄文之后,经大师反复指点,才略微领会了一二,写出来给反基和在犹豫的弟兄姐妹参考一下,你们没有出路的,赶快投靠大师是正道。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说的不错,恭喜认识又加深了一步,虽然有些观点还是很偏离,但是能够有那个“公理体系”的认知的确是进了一大步。我也很赞同这个说法,其实所有的认识都是一个“公理体系”,都需要假设一定的无法证明的“公理”为前提,然后就都通了。所以说我们如何知道有一位神?因为圣经告诉我们圣经是神默示给我们的。这个并不是循环论证,而是事实就是如此。但是这位神不是基督徒自己定义的,而是他自己启示给人的,透过圣经我们就可以认识这位神给我们的启示,当然借着祷告和圣灵的光照,我们可以更明白圣经。不是个人自己定义的。也没有哪个人可以想想定义出来。圣经的40多为作者历经前后1500年写出的。圣经前后呼应,整齐划一,这就足以说明不是某个人可以做出来的工作。当然每个基督徒对于圣经的理解认识可能都会有偏差,但是教会即基督的所有的信徒构成的一个整体,总体上是可以有一个符合圣经的认识的,形成了正统的基督教信仰。
lxinzheng (头发2mm长):你说这些,怎么知道神,是陈述事实,怎么默示,圣经怎么写的,是古人说的,这些可以考证,圣经是不是前后呼应,整齐划一,可以推敲。你描述的神,还是现实的,一般基督徒会说,神是一切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是圣经说的,还有什么什么事情可以证明,底气不足的可能会说:我相信神是一切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个没办法证明。神已经被定义,我还从来没听说过这种说法,一个客观事物只能被描述,而不能被定义。我们对老虎非常了解,大家也就形容一下老虎,定义也不好下。而大师已经能定义神的概念了,所以我严重怀疑大师跟普通人不是一个层次的。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对他了解不多。有机会交流下。
akju (金斗爸):大师的体系没有比佛家的“色即是空”高明。大师不同于普通人的层次在于,既是辩论的一方,还是评委。
lxinzheng (头发2mm长):哪个体系高明不重要,关键是你只能在他的体系下讨论问题。反基们对神是否存在这种基本问题都有疑问,基督徒也在找证据,什么显灵啊,圣经几十个人写的都一致啊。但是大师从来不需要想办法证明这一点,因为这在他来看,已经是公理,被定义了,你们还争什么?
一个公理体系的建立,一般来说,要有数量巨大的研究工作作为基础,然后抽象提炼,透过现象寻找本质,提出自己的概念定义和基本公理。这些概念和公理,并没有什么严谨的证明,说起来都是“我觉得就是这样”,“你理解就好了”,这与大师“以信而知,以知而信”的说法是一个意思。
由此来看,大师对神的研究,已经过了调查取证,归纳总结,并提出理论体系的阶段。在这个理论体系下,我们已经可以用现代科学中的逻辑推理方法来研究神的问题,参考“以数理逻辑论证究竟谁是唯物主义”一文。所以,大师的发言,从不需要引用经文,更不屑于客观世界中的证据,而是以我为主,专注于逻辑推理,同时充斥着“你能看懂我的问题不?你能回答我的问题不?”这样反复的质问,“你的心智在神面前已经死了”这样深刻的剖析,还有“我今天就让神玩死你!”这样个人能力的爆发,更有“你本是沙漠之狐,该回到你的荒漠中去”这样信手拈来的幽默。
高人就是不一样,你懂了吗?
Nathan (Gift):嗯,说得好。——大师已有我思故我在的神采,已经达到人神合一的耶稣境界。乃我佛的〈山河大地皆出于自性〉的风度翩然也。
akju (金斗爸):我的意思是大师的真正对手是佛教徒,他的体系不如佛教的东西。而大师无敌是因为他即当评委还是辩论的一方。可惜waichi被赶走了,要不他应该有兴趣会一会这位达到耶稣境界的大师。
lxinzheng (头发2mm长):大师不关心佛教的体系。你和他辩论,必须要在他的体系下。现在的问题是大家还不熟悉他的定义和公理,辩到中途大师总要介绍这些基本东西,其实也挺无奈,挺辛苦的。
FungFung于2012-02-09 10:49:23对TNEGI//ETNI说:请看云中山姐妹贴的圣经话语,人再说什么都不如神的话。
TNEGI//ETNI于2012-02-09 10:49:38在引用了露露花语的“基于您所有在这里的留言,看来您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持有全盘否定的态度。所以,我很抱歉的说,您和其他和你有分歧的网友在此议题上将无法讨论下去。”后问道:我想请问,您是否认同我所指出的两种文明在各自的起点上所占据的制高点的差异?您认为我说的不是一个“事实”吗?
Fieps于2012-02-09 10:52:36评论道:哇,这里是武林高手层出不穷啊,博文已经写得相当不错了,这些高手的评论更是引人入胜,真长见识!至于有人偏执理解事物,相信有一天会反思自我,终于醒悟的。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1:10:33就露露花语的长篇转载说道:非常谢谢露露花语所贴出的信息,这和我所贴出的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的关于《圣经》的来源论述目的是相一致的,都是由严肃的学者或佛教高僧讨论到经典的来源,并非一定全是神所口述,而是特定时期,抄经的人的删加而来。
回到“低级”和“高级”之分,基督教也无修炼永生的具体方法,只是劝戒信徒“从善”和“信神”,从善这部分儒家也不让他教,基督教还有一个“信”的心力,念力,说简单点就是坚定信念。
儒家让人反复地反省,一般古代儒家弟子有静坐的习惯,这和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在这方面不谋而合,佛教和其他宗教相比,他有戒、定、慧的学佛方法,其中的“定”就是“禅定”,“坐禅”,从外面看就是“打坐”,这一点上基督教是没有的,反而是中国的儒道家一直都有,这种除了思想上相信,还有具体的修行的方法,基督教能说比儒家高明吗?
而至于目前基督教国家的科技发达,生活体面,不能全归功于基督教的“善”的教化,因为稍读历史的人都知,基督教徒的大规模迫害其他异教徒或其他教派的事情比比皆是(十字军东征200年,印地安人的几经灭绝,几百年的黑奴等等)。很有意思的是,西方科学的近代发达反而是来自反基督教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开发了人性的自由,开拓了人的思想去发现宇宙的——“真”,也就是科学原理,文艺复兴不是基督教徒所愿意的。他们是写着要打倒基督教会的专制黑暗,要复兴古罗马与古希腊的旧文化呀!
说到西方的革命运动,其目的无非是在争自由争独立,但是像法国革命的两位先驱,伏尔泰(Voltaire)与鲁索(Rousseau)都是反基督的,致使教会将伏尔泰视如蛇蝎,鲁索虽然不是伏尔泰的一派,但是在他所著《爱弥儿》(Emile)第四卷中,以萨茹洼副主教的宣言,说明他自己的宗教观念,他不讲神的权威,只以自然和情感作为他的宗教基础。同在法国第一次大革命以后,以公元一七九一年发表的《人权宣言》之中,就有明文规定:废除教士的特权。可见基督教对于争取自由革命运动,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了。杰斐逊说:「在一切处一切时,教士总是与自由为敌」呢!
TNEGI//ETNI继续于2012-02-09 11:15:02引用露露花语的文字“请您止步于这篇博文吧。因为您的话可能会伤害很多良善的人,这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我们这里是一个善意的讨论源地,而不是用攻击性的词语伤害他人的地方。我想,在你神学观点的文章下,其他网友如果也用这样的攻击性言辞来和你言对,你也很不舒服吧。”后说道:请不要被自己的民族主义情感淹没了理性而客观的探索,这不是一个认知者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如果您能够走出那种情感因素的困扰,请回答我前一贴的问题。这是我们是否能够继续理性地讨论下去的前提。
翎珑于2012-02-09 11:18:20发表感慨道:在这里发现了很多同道中人。太可乐了。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1:18:22代替露露花语回答那个问题道:我的帖子可以回答你的问题。无论从道德和可行性看。
翎珑于2012-02-09 11:20:19应和人在异乡为异客道:同道啊,无须再争论了。你已经很好的回答了你(你应为他,原文如此)的问题。继之转而对露露花语说道:谢谢你的资料,我们欢迎不同的声音。TE想说啥尽管说,开怀畅谈也可以的。不能因言废人,也不能因人废言。
2009999于2012-02-09 11:29:06就TNEGI//ETNI前面关于基督教的排他性评论道:看看今天的中东,看看今天的耶路撒冷,回望一下它的历史:只有基督教才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这就好比一个人,自己总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说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这难道不可笑吗?在旁观者看来,除了认为这个人浅薄,无知,狂妄外,不知还能作何解读?
又在引用了TNEGI//ETNI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儒教文明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文明。这可能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愿意面对的历史和现实。但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而是一个认知者,只陈述事实。”后说道:儒家文明,注意,不是《儒教》(五笔输入法里也没有儒教这个词组,可见这个词组不是国人的汉语)。
不知大家认不认同西方属于神本文明。儒家文明是人本社会的产物。它早就脱离了宗教的层面。如果说儒家文化与宗教有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它们都是规范人类的行为的。宗教是用在人类社会不存在的东西来规范,规劝人的行为。
看看中国社会,什么是神?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所以有妈祖庙,关公庙等。窃以为,禅宗的“众生皆有佛性”也是受了儒学的启示,才在中华大地上发展出来的。
如果非要给世界上的宗教排个序列,也许是有个什么至高无上的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中国,我们的先祖早就将《鬼神》并为一词。“神”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由此可见一斑。
云中山于2012-02-09 11:30:22继续悠悠然引经据典:印象很深的是《论语》中有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很谦逊,不评论神怪,那对他太过深奥。这点非常符合圣经。
德訓篇3
22 為你太難的事,你不要尋找;超乎你能力的事,你不要研究;然而天主給你所規定的,你應時常思念,在他的許多工程上,你不應懷著好奇心去追究。
23 因為,親眼觀察那些隱密的事,為你並不需要。
24 在超過你能力的事上,你不要勞神;在他的許多工程上,你不要懷著好奇的心;
25 因為,你已見到許多,人類不能理解的事;
但是人真的很渺小很有限,没有能力判断也不应该判断儒家是恶还是义,这是上主的工作。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1:35:32对翎珑说:谢谢,道不寡,握一下手。其实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博客的,慢慢知道一些年轻点(20几岁由国内出来的)也上文学城。鉴于大陆国内的问题多多,这里的很多人的观点我觉得较偏激,易于给年轻人单方面信息和单方面思考借鉴。虽然知道网上高手很多,有时也不得不出来喊两句,不对或不够完善的地方,请指教,再次谢谢。
haohao66于2012-02-09 11:47:34对TNEGI//ETNI问候道:对不起,还是想说句话希望你能高兴:亲爱的,你工不工作呀?烦不烦哪?
FungFung于2012-02-09 11:49:35在引用了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并非一定全是神所口述,而是特定时期,抄经的人的删加而来。回到‘低级’和‘高级’之分,基督教也无修炼永生的具体方法,只是劝戒信徒‘从善’和‘信神’。”后说道:圣经是神的话语,抄经的人就是当时的文士,有一整套严格的方法来保证圣经的完整和准确,不可添加一字或删掉一字,因为抄经是极其神圣和严肃的事。这在近年发现的死海古卷里得到了很好的证实。我以前也有和你一样的疑惑,后来学习才知道,圣经是神的启示,通过先知和使徒的记载,因着圣灵的感动写下的。先知的预言要100%准确才可能是神的话,当时有一点说错的伪先知是要被处死的,没有人要冒这个风险来冒充神来讲话,而且圣经所有对于过去发生的事的预言都实现了,同时也是历代人通过人生体会证实了的。建议你看看Saddleback牧师Rick Warren的讲道,online:saddleback.com。近几周就是在讲为什么圣经是真理。
基督教认为人不可以靠自己修炼到达完美的善,只有神才能做到,所以我们要“因信称义”,通过耶稣才能达到天堂。人靠自身的修行永远到不了至善的境界。因为我们本身就是有罪性的,就象让贪官靠自省决定洗心革面一样不切实际。
你所说的基督教所作的迫害和杀戮,那是因为教会远离了圣经的教诲,这正是说明了人的罪性和神的义,所以才有后来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要以圣经为唯一和最高的准则。许多人都以此为借口攻击基督教,但是不知道这是人本身的罪造成的。圣经总结成一个字就是爱,是神对我们的大爱。从神来的爱,再通过我们每个人传到周围的人,恐怕每个人都不能否定,如果这个世界多一些真正的基督徒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吧!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2:08:52回复FungFung:谢谢分享,我会去看的。你所说的是因为基督教认为人只有一世,也就是一辈子,但是佛教认为人的灵魂本体是轮回不灭的,基督教的原罪论将人性的恶看成是与生俱来的,佛教认为是灵魂本体的过往人生积累而来的力量,也叫”业力“,而且人是能修成神的,释加末尼就是一例,而且神是有果位的高低大小的。这就是两教的最大不同,修行的实践方法不同,这些来自于两教对宇宙的真相的看法不同。
我少年时的乡人和亲人的一些灵异想象,让我成长中选择相信佛教。
FungFung 评论于:2012-02-09 13:04:45就人在异乡为异客的“你所说的是因为基督教认为人只有一世,也就是一辈子”答复道:基督教不是这样认为的,在追求神的过程中,我们不是只活在这个世界短短的几十年,基督教是追求灵魂的永生的,这只能从信靠耶稣来达到。欢迎你有机会到教会去参加一下基础信仰班,会有基督教基本教义的解释,我曾经也有很多误解和疑问,在学习过程中在不断的进步。圣经里讲到我们的很多问题困扰,又给出原因,还有解决办法,是十分实用的。
翎珑于2012-02-09 12:16:51回复人在异乡为异客:你的精神是我该学习的。我抱着“我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而去争论不会显得我懂得的更高尚,争与不争于我不会有影响”的想法,而没有考虑到年轻人可能被误导,这我会注意的。我也会一直致力于推广我们中华文化的。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2:46:34就翎珑的“我也会一直致力于推广我们中华文化的。”说道:向先生鞠一躬。无论男女,志在劝善,都可为人老师。
2009999于2012-02-09 11:57:14回复人在异乡为异客:看了你的评论,很受启发。学习了。在这个话语权被西方文化统治的世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概念,结论其实都有待商榷。譬如:西方人比中国人讲信用就是最常见的伪命题之一。贴一篇拙文,进一步说明一下:
从桔、枳;台湾,加拿大的选举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民主选举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样,换了土壤,结果也不一样。西方的国家领导人和议会议员是分开选举的。但这一次,台湾的选举是同时选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委员。这乍看起来小小的不同,在笔者看来却是大有玄机。
在西方,国家领导人和议员是分开选举的。2009年底是加拿大的市级领导人的选举年。在笔者所在的小市,某一竞选人的主要竞选口号是不增加地税。有过在北美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地税是大多数民众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可想而知,该竞选人如愿以偿地当选了。选举刚结束,新年就到了。市民从收到的地税缴费通知里得知,自己的地税又涨了。选举刚结束,大家对新市长的竞选承诺还记忆犹新。不难想像,群情激昂,地方报刊连日报道各方人士的评论,谈访。新当选市长也出面解释:主要的理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在市议会里,他所在的党只有三名议员。换句话说,不是他不信守诺言,而是他无能为力,左右不了大局。不久,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一切归于平静。新任市长继续当他的市长。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就会明白,猫腻在什么地方。因为选举是单独选举市长,并不是市长,市议员同时选举;换句话说,该竞选人在准备其竞选纲领和竞选口号时就知道不论谁当选,他所在的党在市议会都只有三席。说句不客气的大实话,从一开始,此人就在玩游戏。
政客,政客,西方人眼中的职业骗子,他们怎么做不是笔者关心的。笔者颇感兴趣的是社会大众的反应。人们虽然颇感不爽,但却能接受这一事实。
笔者设想,如果此事发生在中国,又会是怎样一番情形?中国老百姓会接受这样一个明显存在着游戏,玩弄,甚至愚弄色彩的选举结果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西方大众能接受,而中国老百姓却不能接受?答案是文化土壤不同。西方的法律,人文,强调的是程序上的公正。只要程序合法,结果不重要。但中国老百姓并不关心程序,他们关心的是结果。关心自己,大众是否受到公平对待(还有其它诸如竞选人的诚信等,但这不是本文关心的话题)。不难想像,此事如果发生在现在的中国,并经媒体曝光,闹的沸沸扬扬,当事人轻则下台,重则身陷囹圄。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事实,实质上的公平,正义;而西文文化则重于程序上的公平,公正。我想这也许就是诸多网友所说的西方文化具有的欺骗性的理由之一。
在我看来,倒不是西方文化要刻意去欺骗谁,毕竟,这个世界上的傻子还是有限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二种文化的发展水平上的不同。我们知道原始社会人是平等。后来就不平等了。再后来,人类努力的向平等方向努力。任何事物开始的时候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类向平等,公平的努力也是一样。都是由点滴的、基本的、外在的向全面、内在的发展。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二千多年前的刘邦是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可以想像,他的登基是无数前辈长期努力的结果)。而西方呢?200多年前写《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是法国波尔多地区的男爵继承人(注意,这里的继承是指实实在在地拥有金钱、土地、奴隶呵,可不是空洞的);众所周知,生活在200多年前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拥有众多的奴隶;1862年,也就是距今年刚好整整150年前,美国才在法律上废除奴隶制(请注意,法律可以一日制定,而现实,尤其是某种意识深入到民众的思想骨髓,成为民众日常下意识的行为习惯,那就不是一、二代人的事了)。所以,对西方普通民众来讲,能拥有程序上的,名义上的公平公正已经比生活在18世纪西方启蒙时期的先辈们幸运得多(写到这里,严重对那些认为中国需要启蒙的人表示不理解)。
而在中国,公平,公正是深入到每一个老百姓骨骼的意识。今天的“上访”是就昔日的“告御状”的延续,是老百姓对公平、公正的诉求的表述方式之一。换句话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不会满足于西方的表面的、程序上的公平,公正的,他们要求的是事实上的,实质上的、真实的、真正的公平、公正。
扯的有点远了,回到文章的开头。因为桔,枳效应,西方的选举,移植到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西方政客们刻意分开的二种选举在台湾就被合二为一。因为一旦操弄,你会死得更惨。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2:39:35回复2009999:哈哈,人生漫漫,互相学习。你的话题大了点,我就从我祖母教我的一句话谈起,老人出自乡村农家,从未上学堂读书(1988年90高龄去世),那是那个时代很多中国人的经历,她认字是从线装书一点一点开始,那都是些才子佳人的忠贞故事,慢慢能看懂了,那里面就是儒释道的为人道理在里面,她说“做人要将心比心,半夜不怕鬼敲门”,很简单一句,不需要读很多书,知道对的,就去做,一辈子照着做,受村里人敬佩,安详地过完一生。
中国小百姓的天地良心,就是善,就是慧根,就是让其他民族即使暂时征服中华最后被同化了的力量, 是让我们的文明回归理性的力量。
2009999于2012-02-09 13:49:25答复人在异乡为异客:大大的赞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曾士岩的启示》中也说过,不需要读太多的书,关键是要懂道理。
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冲击的主要是中国的知识份子。我的母亲大半辈子当小学教员,50岁后来因为种种缘故,到一个大企业的幼儿园当老师。在我的记忆里,从那以后,她才开始知道儿女回家当母亲的应该给儿女们准备饭菜。是幼儿园里的婆婆妈妈们教会了她为人母的最简单的一些道理。感觉我们太缺乏这些小小的人生道理,或者说是为人的智慧。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7:29:52回复2009999:您过奖了,伯母看来心胸开括,接受了同事的意见,你们也有口福了。
人间的学问大方面可分“人”之学和“物”之学。五四等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的“人”之学矫枉过正了。国力的贫弱而至外强入侵,国家更加贫弱加上战乱,主因是工业军事落后了,是“物”的学问落后了。而且一旦国门打开,社会的基本管理结构被破坏了(如国家的政令无法统一),就是存亡分裂的问题了。中国人的智商不低,只要社会稳定,科技是不难追上来的。中国文化儒释道中并没有反科学反自然的比较大的东西,只是长期将科技定义在“奇技淫巧”的作用上,认为过度重视器物的发达易于追求物质欲望和忽视人的修养的提高。
今天,当我们器物跟上来后,大家也越来越重视人之学,修身养性求得家安心宁,乃至于国家的道德水平提高。无它,两千年来器物提高了,发达了,人性却还是一样的善恶交加。我们还在追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古典还是古典。我心悠悠,万古同修。
orange88于2012-02-09 12:01:30提到了唐崇荣博士观点:关于中华文化之孔子思想,我来分享一下作为基督教牧师的唐崇荣博士的观点和看法。
孔子的道,比较注重人道。因为孔子论道,他的学生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孔子不能不退而求其次,专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人的责任,人与人的之间应当有的一切的礼节,仁爱这些的东西,就变成孔子论道德实际的内容了。
这样说来,当我们提到儒家的学说,提到孔子的思想的时候,他所谓的道就不外乎什么叫做君臣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昆仲的关系,或者夫妻的关系,还有朋友的关系。这五种关连的人伦之间的关系,把我们结成了一个有社会性的价值观的系统,这是孔子论道所用的层次与范围。
孔子非常注重道,是不是孔子完全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思想到永恒之间那生命的价值,那直线的与神之间的关系?不是的。孔子知道那太难了,没有办法做到,所以他不得不就只注重实践性的这一方面。
谁说,孔子观念中间没有上帝?谁说,中国人的观念是多神的呢?不是!非其神而祭之也,惨也。孔子说,他相信的那一位知天的上帝,如果你得罪他,没有办法向他祷告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那一位天是谁呢?到了宋朝的曾子就讲了,所谓天,按其形体而曰,叫做天;按其主宰而言,叫做帝;所以这非有二也。就是一位,按形体来看,就是我头上这苍苍无限的天;但是按掌管的权柄来看,就是天上那一位上帝也。
那么生命的道哪里找呢?孔子很诚实。孔子对我们说,真正的知识开端,就是知就承认知,不知就承认不知,这方面他很像苏格拉底。知为知,不知为不知者,是知也。你如果知就是知,不知说不知;不知乱说知,那就是无知。那么,孔子,请问天道,你懂不懂?他说,我如果懂,我死都甘愿。朝闻道,夕死可也。所以孔子的道,并不是一个不留余地的给他永恒性的真理。孔子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没有办法明白这个真理。
orange88于2012-02-09 12:02:17提问:除了主耶稣之外,请问唐牧师,可以相信其他的神吗?或者其他宗教的存在?
唐牧师回答:我是研究宗教的,我告诉你,宗教是存在。回教有六亿信徒,佛教有两,三亿信徒,印度教有六,七亿信徒,儒教有两三亿信徒,道教有三,四亿信徒。
我当然知道有别的宗教存在。但是,宗教是因为神创造人的时候,把一种永恒的观念放在人里面。但是人想出来的神就不是神,只有产生思想的,创造会想的人那一位上帝才是神。所以,你要把人为的宗教与神的启示分开来。其它的神即便不是神,但是其它的宗教是存在。
人的外在生活对普遍启示的反应产生了文化。人的内在生活对普遍的启示产生了反应就变成了宗教。宗教是很伟大的,因为宗教是人内在的生活,对上帝的普遍启示所产生出来的反应。
orange88于2012-02-09 12:18:13继续说道:我们群组博客,转载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探讨和辩论信仰之真理本来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这一点,从博文标题,图片和配乐的细节,大家都应该能感受到。因为无论我们个人的信仰如何,这个群组的博客,并没有宗教色彩。
我是一个年轻的基督徒。在我的信仰历程中,有一位华人基督教领袖,唐崇荣牧师,他的神学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唐牧师是一位思想深邃,思维精密,逻辑严谨的思想家,他对东西方哲学及宗教有着深入的研究。我在后面两个帖子里分享了唐牧师对于宗教,对于中华文化,孔子思想的一些观点。
后面分享的这两个评论来自唐牧师的布道会演讲。这位基督教的牧师,并没有全面的否定其它的宗教形式和中国文化,而是透过自己的认识,客观和深入的分析,指出它们的局限性。这也是我个人欣赏的观点和态度。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2:57:50回复orange88:谢谢分享,其实人生苦短,信啥教都是不太重要,只要劝人为善,不要去伤害他人就行。但是有的宗教能让你有修行的实践方法,不妨一试,可能会让你“见”到或“悟”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就如个人喝水冷暖自知,佛教就是这么个宗教。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3:09:47评论道:谢谢楼主的好贴和这里的朋友的讨论,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以此打油诗(步王润南兄新诗的韵)结束我的发言,期待着楼主的下面系列的精彩!
《龙年春》
老子青牛去,道德化决尘。
四书成釜鼎,孔丘可返真?
一篙渡江草,佛陀觅传人。
飞龙眼望处,大地一年春。
orange88于2012-02-09 13:14:01答复人在异乡为异客:谢谢你。宗教信仰是文明社会的人类自由。真正的基督徒,不会无礼攻击别人的信仰。
这里的博主:露露花语,x潇潇,Orange88,FutureGlory以及全体俱乐部的姐妹们,同本文的分享者玲珑妹妹一样,希望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而不是为具体宣教某种宗教形式),尽我们的努力。谢谢大家的理解支持。
(晨曦)于2012-02-09 15:03:56询问博主:拈花微笑和小和尚断指到底是在讲什么,怎么说明悟到了道?这两个故事听到很多次,连叫宗教的教授也在告知学生,听的人也都云里雾里。由于本人悟性差总是似懂非懂,有哪位能够解释一下。另外,印度是英国人将十几个部落统一起来的,以前本不是国家,不过是一些分散的部落,犹如巴勒斯坦只是个地区并没有国家机构。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6:43:32答复(晨曦):见“拈花微笑,聖嚴法師著":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73&cid=94&page=18
我的理解是那是戒、定、慧的最后阶段——慧。佛祖手拈莲花,大弟子之一摩訶迦葉立而微笑,心领神会,明白了佛祖心里所指,因为佛教是自证自觉的智慧,摩訶迦葉明白了佛祖所要传的大法,只代表他自己明白了,到达了佛祖最后传法的要求,师徒在此时刻心意相同,无法言传,因为其他弟子还未修行到这一步。
如有出入的地方,这里的高手可指出。
(晨曦)于2012-02-09 17:29:03继续请教人在异乡为异客:我想知道是那佛祖心理是什么呢?怎么一笑就知道是理解了?谢谢!
人在异乡为异客 评论于:2012-02-09 18:08:07答复(晨曦):我想相当于,当我们还在学加减时,是不明白微积分的,需一步一步,需个人觉悟和体证。历代很多高僧和学佛的高人可能觉悟到了某个境界,佛教是一门相信加实践的学问,到达的高度因人而异。佛法修到一定阶段,修的人是有一定的神通的,即是超自然的力量。详见“学佛群疑”
http://www.hfsy.cn/book/62/shkx/ts062095.pdf
TNEGI//ETNI于2012-02-09 17:29:47引用主帖中的一句原文“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后说道:这句话的表达涉嫌随意拓展了仁的含义,也即
仁的境界 = 真善美的境界
即 仁 = 真善美
烦请楼主澄清一下。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7:51:00答复TNEGI//ETNI:我来试着回答兄台的问题。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仁的人间实现,其间的“善”不用争论了。
“真”是无假、真诚(科学界的科学原理也是真,另一类的真,物之真),推己及人,对别人的老幼等同于自己的老幼对待,难道不是真诚吗?这就是人性的真,不虚假。
至于“美”,心胸如此开阔,容纳其他人,不放弃任何一种人,难道不是一种人性的大美吗?这是大爱,也是大美,让人如饮甘醇。
TNEGI//ETNI于2012-02-09 18:03:02答复人在异乡为异客:如果文字都被如你这般随意解答,那就糟糕透顶了,因为将歧义丛生。
其实,在孔子的学说里,仁只有一个含义:德行或善义。而你在这里也说那个“真善美”中的“真”是真诚,而真诚是一种人的德行,而非求索外部世界的“真实、真理”;至于“心胸如此开阔,容纳其他人”也是一种做人的德行,即也是一种“仁”而非“美”。
所以,我说楼主随意滥用文字的含义表达其思想,因为她把仁定义为了
仁 = 真 + 善 + 美
而其实在孔子的学说里,仁 = 那三个字中的“善”。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8:13:34答复TNEGI//ETNI:和谐是一种美。就如我们见到有的女子长相一般,但她的举止,她对儿女的爱让我们觉得舒服感动。难道这种人于人之间的和谐感动不是美吗?不一定是自然风景的美、让你舒服的音乐才是美。
TNEGI//ETNI于2012-02-09 18:26:00答复人在异乡为异客:其实,我也不是太理解“美”的含义(我承认这对于我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能相当于英文里的“beauty”,而“完美”就是“perfect”。相比之下,“真”和“善”比较容易理解。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09 18:32:58答复TNEGI//ETNI:“‘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楼主的帖子里这几句话并非楼主的,而是引自现代儒释道兼修的一代大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我的理解是上面所帖的,善行到大处,是真,也是美,是人之真,人之美,犹如水到渠成,不言自明。而物之真,如科学定律,不是假的,并非人创造的,而是人发现的。物之美,如景色、音乐等,需人感动感应才能人产生一种感觉,叫“美”。无它,与心和谐吧。
人与物都有“美”和“真”。在人来说,善能带来“美”和“真”。这不过是中国文字的行文习惯而已。
至于beauty和perfect,在表达“美”的概念方面英文可能包含的意义不同。中文的“美”包含的比较多, 如下面:
美 měi,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味美。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翎珑于2012-02-10 01:45:46就“美”的概念评论道:说实在,其中归于“一”我自身还没完全悟透。很多东西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拿书《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一个比喻:冰激凌很美味,可是你怎么描述这个美味,没有尝过冰激凌美味的人一点概念都没有,可是尝过的人无需语言描绘就可知道。
其中很多东西悟了以后当真是很美妙,也解决了我以前很多疑惑烦恼,你让我描述怎么个美妙,我还真没那本事。
翎珑于2012-02-10 02:47:25就“仁”评论道:“仁”的境界,我只能说窥得冰山一角。俗人一个,那我拿俗人部分理解。
比如以前我很排斥基督教,甚至觉得它一无是处,现在我不会,能够理性对待,而且能够从中找出相通之处。
比如我有比较心:孩子,孩子学习,衣服,打扮,房子大小,房价等等,现在这些统统没有。
比如我好金钱,好权力,现在我也好这些,可是有钱我不会欣喜若狂,心定。如果有权力也内心也会方正,外在圆通。
比如婚姻,以前我总认为是别人造成了我的痛苦,现在会想自己错在哪里,不要求别人,自己做到就好,至于其它留给命运。
比如现在如果别人对我的观点不赞同,我不生气,也无意于争个输赢。输又如何,赢又如何。
很多理论特别是道家佛家里讲的,我说出来的东西有人觉得很消极,在我看来那不是消极,而是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抱着“仁”心才能走不走歪路。比如别人对我狠毒,我不同样回以狠毒。还有很多不一一细说,内省(内省不是自责)是我日常必做的功课。
TNEGI//ETNI于2012-02-10 05:14:17就“仁的境界”回复翎珑:因为您不认为有“天国”,所以您的人生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进天堂。所以,我想请问,您这样做有什么人生目的?是否想要做一切时代和所有人的道德楷模?想要被树碑立传或立贞节牌坊并由此映照出其他所有人的不仁?或者不追求什么个人的人生意义,仅仅只是个人在道德领域的爱好?
此外,您的所谓的“仁”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在不同的立场、时间和实践意义上对“仁”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您如何让所有人接受您对“仁”的理解和实践?
一句话,您有与上帝比肩的意图。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随着进一步的讨论,以下回答已经被楼主删除了)翎珑于2012-02-10 06:13:30回复TNEGI//ETNI:如果我的悟性足够好能够成佛,能与你的天父比肩也未尝不可!
我的回答到此为止,谢谢诸位来访。
Fieps于2012-02-10 06:29:29发言:真热闹啊,答辩还在层出不穷,这里是文学城这两天人气最旺的地方。
有两个人要大大奖励一下,博主,TNEGI//ETNI。没有博主的文章,不会有这么高手出山,没有TNEGI//ETNI的不放弃,不会看到高手们的绝妙回复,学到了。也盼望博主别放弃,有兴趣的话,继续给俺们上上中国文化课,先谢谢了。
zqy68于2012-02-10 09:15:15回复翎珑:赞一个翎珑妹妹!翎珑是有慧根的人,自然明白夏虫不可语冰的道理~~周末愉快!
orange88于2012-02-10 09:27:27回复人在异乡为异客: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本文所分享的是对其中一部分孔子思想的诠释和解说。比如这里大家所探讨的将“里仁为美”解释为:“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如你所指出,出自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论语别裁》。而所谓“别裁”,故名思义,作家也自谦地看到,这仅仅是一家学说,一种索解,虽为许多人欣赏喜爱,但并非是对孔子思想的权威之解。我个人也认为,将“仁”的思想,等同于现代的,非哲学的“真善美”的概念,是可质疑的一种解说。
其实已有学者这样指出:南怀瑾的书并不是都不可读,不过不推荐缺乏判断能力的人去读这套《论语别裁》。他写得不严谨,而且错误很多。为什么不去读读杨伯峻、钱穆,甚至李泽厚的...
应当看到,现今中国,于丹的《论语心得》正风靡一时,广为传阅……。总之,分享这篇博文,重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读者思考,学有所获。然而对孔子思想更深入更权威的探索,还不是我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境界。
再次感谢玲珑妹妹的分享。感谢各位的来访和留言分享。周末愉快!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10 10:33:22回复orange88:个人看法,儒释道思想皆有“实践”的方法,例如对“仁”,对一般人来说,行善而付诸行动,真是不需读太多的书,要知道,一个人是没法通读所有的书的(时间,经历,生计等等),比如一个小学程度的大妈一辈子行善,对我来说,她可比好多所谓的大师更值得我佩服和学习。南怀瑾先生的书和文章不是纯学术,是他实践儒释道的心得,具体可看他的生平和事迹,这不是一般停留在考据,研究的纯学术层面上的东西,不是光“说”不炼的东西,这是我同样选择佛教高僧圣严法师的文章的理由。举个小例子,南怀瑾先生是位武学大师,武术中的很多方法是和儒释道的打坐相关,相近的,是具体的体验。
一点浅见,让高手笑话了。
orange88 评论于:2012-02-10 10:46:07回复人在异乡为异客:没事儿,大家聊聊。还真希望多来一些高手分享分享文化知识。
(随着进一步的讨论,以下回答已经被楼主删除了)FungFung于2012-02-10 09:54:35回复翎珑的“如果我的悟性足够好能够成佛,能与你的天父比肩也未尝不可!”:玲珑,佛祖本身都没有自己说自己是神是可以和天父比肩的,他是修炼很高的导师,你自己倒说出这样的话来?
神造宇宙万物,也造了我们,我们这些被造的小人在地上,跳着脚说要靠悟性和天父比肩,你的幽默会搏天父慈爱的一笑。
悟得再透再不透,至少你可以悟出你我都创造不出宇宙万物真理和永恒吧!
(随着进一步的讨论,以下回答已经被楼主删除了)翎珑于2012-02-10 10:17:52自评:妄语。在回答TE时,最后我加入了自己个人评判:佛的境界比上帝的层次更高,这是我个人的妄语,这是我犯的错误,就是我有了分别心,大家可不能犯我同样的错误。桔子已经将之删除,谢谢。
(随着进一步的讨论,以下回答已经被楼主删除了)TNEGI//ETNI于2012-02-10 10:22:23回复翎珑的“如果我的悟性足够好能够成佛,能与你的天父比肩也未尝不可!”:你的第一句话道出了你的“野心”和人生追求的实质,而你的第二句话表明了你在我的质疑和质问面前已经彻底放弃,因为你已无话可说,无由可陈,无理可辩,否则,你断不会退缩,而是坚守你所信守的儒家教义。所以,你的退缩要么表明了你承认没有能力反驳我,要么就是儒家道德学说的虚伪和彻底破产。
(随着进一步的讨论,以下回答已经被楼主删除了)TNEGI//ETNI于2012-02-10 10:32:56回复FungFung:你既已信仰上帝,却念念不忘孔孟儒教的学说,你该作出裁决了。
TNEGI//ETNI于2012-02-10 10:45:07评论删帖行为:楼主已经不敢留下我的言论了。所以,建议你把我在这里的全部留言都删除。我不介意。
露露花语于2012-02-10 10:45:58解释删帖:☆☆楼主意见☆☆☆:
本博客留言功能就篇幅关系,在此议题上争议性的讨论请到此结束止步!如有个人对宗教的不同意见均属自我见解,不能代表群组和其他网友。如愿意讨论此议题和有良好争议需求者,请用☻☻[悄悄话]自行互相探讨和交流。
TNEGI//ETNI于2012-02-10 10:48:36回复露露花语:只要你们觉得不后悔,可以随意删掉我的言论。
露露花语重贴解释删帖理由。
TNEGI//ETNI于2012-02-10 11:00:38回复露露花语:请原谅我要略表愤怒。你们在此公开传播一种文化,我则在此问题上与你们公开辩论,费尽心思思考与反驳,并借此发表自己的思想,但你们却随意删贴。这是在干什么呢?心虚?
我的博客里保留着所有人的所有言论,即便是谩骂、羞辱性的言语也绝不删除一个字!你们的心底要是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你们也会像我那样行。
不管怎样,多谢你们提供的这次交流机会。顺便告知楼主,我复制拷贝了我在这里发布的全部留言,所以,你是删除不了的。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10 11:00:48发言道:本想替翎珑说几句公道话,大门关上了,试一试能否挤进去?
向翎珑的态度学习,但在佛教中,每个人都可修到佛祖的果位的,这个果位到底比基督教的上帝高还是低,从佛教高僧圣严法师的这段话可看出,佛祖的果位是高于“基督教的上帝”,因为佛祖已没了“慢心”,不需用唯一性来增加信徒的信心来引导信徒,而且从看宇宙众生的态度来比的话,佛教的“众生平等”,已是不言自明的胸怀。
“可是,依据佛法,宇宙是由众生的共业所完成的,不是由一个全能人格的上帝所创造,所以,佛教被称为「无神论」。但是,无神并非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说上帝没有创造宇宙的事实,因他也是宇宙间的一分子,是众生之一,非如基督教所说是宇宙的根本、开始和最后。所以,佛教不否定上帝的存在,只认为不是仅因上帝而有宇宙的。
既然如此,是否意识上帝说谎了?一神教的信徒们受骗了?不,上帝没有说谎!因为凡是神都有慢心;福报越大品位越高的神,自信心和我慢心也越高越大,这在密教称为「天慢」或「佛慢」。某些心理脆弱的众生,需要强有力的神的保护和恩赐,给予他们希望与安慰,而神因人的需要,也必须表现出坚毅无限的自我价值。因此,不论神或人都有这种本能或需要,在此情况下,神造宇宙就成了宗教的真理。”
露露花语于2012-02-10 11:09:34答复TNEGI//ETNI:TE老师,对不起,让您多虑了。这个“止言”不是只针对您的,而是所有带有对他人宗教信仰的不尊敬的留言而已。楼主对事不对人的。
即便是我们群组里的姐妹的留言,对他人的信仰不能接纳而说出的比较用语,也被通知将不可在这里发表,而是此人将和和您私下里讨论。
谢谢老师带给我们的很多关于圣经和神的知识解读,其实在这几天的讨论中,我这个暂无信仰者,通过你们的讨论,感到了非常的享受和对宗教的认识。
谢谢您的来访和对事物的认真态度,大家都受益匪浅。
祝您周末愉快!♪(′ε` )
orange88于2012-02-10 11:18:42应和露露花语:谢谢露露花语的说明。这是我们代表群组博客的利益而共同决定的。我们分享文化知识,但如果存在人身攻击,宗教信仰攻击的倾向和可能性,我们有权采用措施,保护群组利益。谢谢各位的来访留言分享。周末愉快!
TNEGI//ETNI于2012-02-10 11:19:32回复露露花语:在我看来,没有什么言论应该被删除,除非是重复的东西。即使是错误思想的表达也可以为正确思想的确立带来机会。
剥夺他人表达言论的自由权或封杀他人的思想是千恶之首恶和万谬之极谬,因为人类社会一切进步的根源乃是思想的突破,没有思想的突破便没有任何进步的可能性 ——陈立功语。
露露花语于2012-02-10 11:22:49回复TNEGI//ETNI:老师,对不起,让您愤怒了。。。实在抱歉。
我认为您说得很对:在这里花费了那么多时间,想把不同的思想探讨一下而已,我们却不让老师留言,真的不对啊。
但是,这篇博文不是楼主写的(我们是个群组,四个楼主:露露、潇潇、桔子和Glory),而是一个她人的转帖。
我们才疏学浅,无法和您的知识水准相比,在儒家思想和神学的领域里很多知识点上无法和您齐肩并论。
所以,我们研究了这样的一个办法,我们四人中,三个都是基督教徒,只有我是无教徒,我们将在群组里开展一些课程,当然是关于宗教的,当知识足够多一点时,届时想请TE老师来群组做客,一起探讨并请教您,您说好吗?
人在异乡为异客于2012-02-10 11:31:26力劝TNEGI//ETNI:兄台,放宽心,我刚才的最新两帖子也被删除了。个人感觉没攻击其他宗教,只是一点引述。但还是入乡随俗吧,一帮女先生已经很了不得了,传播善书,善行,我们也就让一步。
露露花语于2012-02-10 11:31:51回复TNEGI//ETNI:其实我还真不会说话,干嘛要我们在群组里自学,而TE这末知识丰富、又立场明确的好老师就摆在这里,我们不用呢?
关于神、上帝和圣经,老师可不可以专门针对我这类的初学者,传授一些知识。但您不要把这末好的东东留在跟贴里,就发悄悄话转给我们群组行吗?我们将会好好转载学习的。
谢谢老师。o(^_^)o
TNEGI//ETNI于2012-02-10 11:37:01回复露露花语:我并非如你所想象的有着多么艰深的知识,我只是在凭常识说话而已,与他人不同的仅仅在于好关联概念,因而可能会说出一些他人所想不到的言论。仅此而已。
当然,我愿意与任何他人交流任何思想,因为这对我是有益的,不过,我不是太喜欢悄悄话,而是喜欢公开说。谢谢邀请。
露露花语于2012-02-10 11:38:55回复人在异乡为异客:异乡老师,真的万分抱歉。您的留言真的很好,而且对我群组的姐妹善意劝解,令我感动。
是呀,凡人怎能和天人齐肩呢。谢谢异乡老师的理解和对我们这群“小女人”的这种小德行的大度和谅解。祝老师周末愉快!并希望您常来做客!(⌒▽⌒)。
orange88于2012-02-10 11:44:00发信息称:各位被删的留言,我们已用悄悄话归还给各位原作者。请查收。这些观点里有你们的心血,我们理解和尊重。谢谢大家的支持。
原文如下: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5860/201202/8038.html?page=1#mark
【本文由翎珑分享】
我们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大脑里对言行的中心思想,没有主心骨、没有方向,形成自私自利的自我为中心。因为我们缺少自己的东西,更无从知晓怎样才找到自我价值。我一直认为中华文化与当前的中国人基本无关的原因是缺少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道教、佛教中如果不按教中要求的言行去实行,就得不到所追求的,甚至受到相应的惩罚。而儒家就没有这些的严厉规定,孔孟只是把道理讲出来,至于怎么决定就在于个人自己了。
过去儒释道的这些言行要求早已远离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所以我才说“中华文化与中国人基本无关了”。
对于儒释道的这些言行要求,今年的大多数中国人基本是看不懂或看了也不明白更体会不了,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无从知晓。
道德经是哲学上的经典,当然看得懂的人视为宝贝,看不懂的人就骂是垃圾、腐朽、祸国殃民。
下面对比儒释道提倡的言行规范,这样你可以更好的看清人的面目,有个衡量依据。
一、儒家:
先看看儒家论语的核心精华,看过的也再熟悉一下。
《里仁》篇第一段(南怀瑾讲):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这是第一原则。
第二段: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假使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约不是订一个契约,约的意思和俭一样。就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所以人的学问修养,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不改其乐,不失其节。换句话说,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候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贫穷困苦的环境就忘了形,也是没有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照临万类的仁道
所谓“仁者安仁”相当于仁的体,“知者利仁”相当于仁的用。我们研究孔子学说,他的主要精神是“仁”。对于仁的道理,我们最好不要拿自己的意见来作注解,要把有体有用的道理把握住。前面提到唐代韩愈拿自己的意见作了注解,说“博爱之谓仁”。我们现在不用自己的意见作注解,拿接近孔子的,或拿孔子本身的意见作注解。孔子对于仁的注解全部都在《里仁》这一篇中,本篇里都是谈“仁”;谈它的用,比谈它的体来得多,正如孔子在《易·系传》中所说的:“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再其次,我们可以从《孟子》的资料中找到一些有关仁的界说,现在我们看《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章的上章里所提到:“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这几句话,上面讲到“根于心”是讲体,以下是讲用,这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作学问的办法,最好以经注经,以他本身的学说,或者本人的思想来注解经典,是比较可靠的事。然后,把古人的学说消化以后,再吐出来,就是你自己的学问。有些人作学问,对古人的东西没有吃进去,即使吃进去,也消化不了,然后东拉西扯,拼凑一番,这方法是不能采用的。我们要真的吃下去,经过一番消化,再吐出来,才是真学问。正如雪峰禅师所谓:“语语从胸襟中流出,盖天盖地。”
现在我们继续看下去。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里孔子说有“仁”的修养的人,是真能够爱人,也真能够讨厌人。但孔子的话,假如说到这里停住了,像宋儒一样把它圈断了,那么我们研究起来,对孔子思想的“仁”还是无法有清晰的认识。现在我们把下面一句: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与上面的话连接起来就懂了。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好比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要设法改变他、感化他,最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下面讲仁的重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是儒家仁的修养,一个人要在心地上下工夫。刚才我们提到《孟子·尽心》篇,就是讲研究孔子“仁”的学问,我们应该读读《孟子·尽心》上下两篇,对于仁的涵义会有更深切的领会的。
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接着他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说一个人去了“仁”字,就没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学高的,不过是一个才子风流而已,知识渊博的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没有“仁”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思想,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所以做学问的人,“无终食之间违仁”,就是说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就是创造、作为,次就是这个情况。这句话是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楣的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换句话说,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安稳。
兼收并蓄见仁心
因此他说明达到仁的修养: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他说我没有看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那个不仁的人,看不起那个不仁的人。拿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他是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为什么呢?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实在很难得;可是,他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但有些人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宋儒的解释,认为爱好道德的人,讨厌、看不起不道德的人,就是仁的境界。这样一来,宋代以后的儒家,意见纷争,越来越多。我们看《论语》的原文,并不是这样解释。因为接着下面就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付人家,我们这个仁还是不究竟。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我觉得冷了,想到别人也怕冷,要别人快去加衣服;想到自己,就联想到别人。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别人不仁就讨厌,那我也是不仁。
下面跟着是讲“仁”的用:“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是他假设的话。他是说,仁是很难的修养,人本来有爱人之心。我们观察一个幼儿,同情人家的时候特别多,后来渐渐长大了,心里的厌恶也越大,仁心就不能够发挥。所以他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补充一句,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这篇从开头的一节,到这里为止,都是讲仁的体与用。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如何做到仁、爱人;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这是仁的用。
讲了仁的体用之后,下面引伸讲仁的修养方法: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这个“党”不要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为政党之“党”。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儒家思想,时常用到这个乡党的观念。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看到一个人的过错,譬如某人作人的态度非常坏,而我们看得清楚,那么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过错,假如有,就改过来,假如没有,就更加勉励。所以看看人家的过错,可以引发仁的修养。
了知生死不相关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个“道”就有两个研究了。前面曾提到过,在《述而》里头,孔子真正的学问精神是讲“仁”,他的根基则在于“道”。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门学问的四大原则。那么这个“道”是什么道?这是很难讲得清楚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来了,我们前面稍微提过,研究上古时代的“道”字与“天”字,都有几个意思。同样是个道字,用处不同,有时“道”是代表形而上的所谓本体,就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也是指人生宇宙万有最初的那个本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指那个本体。“可道”说可以用一个方法,一个原则把它假设说明。“非常道”,但毕竟不是平常的假设可以表达得出。就在这两句话中,三个同样的道字,意义都不同。中国文字有假借用的。碰到这些问题就很讨厌。例如“道”有时表示形而上的本体,有时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则、原则、守则,如治道。又如《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因为军事思想是活动的,用兵是不厌其诈的,一切为了打胜仗,这个“道”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又完全是两回事。还有时候是道路的道,一条路叫作道。有时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体,也就是理性、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
那么孔子在这里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究竟是形而上的那个道,还是形而下的那个心性的法则呢?无法定论,这个问题很大。在本篇里,后面有孔子对曾子传道的话,到那时再来研究,可以连贯起来解释的。如果在本起来讲: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所以他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闻道。
富贵不淫贫贱乐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人如果真正立志于修道,这个“修道”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个“道”,也就是说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一个人如果志于这个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讲到仁的用世,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无适也”是说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发多大的财,作多大的官。虽然这样没有成见,也不是样样都可以。“无莫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应该走哪一条路呢?“义之与比”,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义作比对。推之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讲仁的修养条件。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在这里讲君子与小人在仁上的分野。他说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干了。古时的土地,相当现代的财富。有钱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君子怀刑”,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违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法律和门锁一样,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锁是没有办法的。法律也是一样,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所以要有道德作基础,才能补救法律之不足,因此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怀思福惠——处处讲利害,只要有好处就干了。中国过去商场上有句话:“杀头的生意有人作,蚀本的生意没有人作。”就是这个道理。这里孔子是说明仁义之道。但说起来很容易,真正的修养却很难做到,因此下面补充一句: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这个放,就是开展、放任。一个人基于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怼;对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当心,这种利害的结合,不会有好结果,最后还是怨恨以终。
敝屣功名尊道义
以下讲到仁人对社会做大事业的原则: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古代的诸侯立国的大原则,是要谦让就位,最后又功成不居,所以老子就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上古文化的传统思想,后来儒道两家都奉为圭臬。而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的事实,每当拨乱反正的时候,都是道家的人物,用道家的思想来完成大业的。等到天下太平了,才由儒家的人物出来大讲治平之道。道家的功成身退,而又退得不大好的有两人,一个张良,一个诸葛亮。比较退得可以打八十分的是姜太公,诸葛亮大概可以打六十五分到七十分,因为欲罢不能,只好鞠躬尽瘁了。
道家的人不求名不求利,隐显无常,所以更觉亲切可爱。这与西方文化的观念大相异趣。我们看历史上道家的人物,要去考证他们可真要命,他们学问再高,功劳再大,最后还是隐掉了,修道去了。修道以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要了,最多报个代号叫什么子、什么老的就算了,有时还装疯装癫,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近世的西方文化可不然,一个人如果成功了,就要拿什么什么奖金,名要大,利要多,越大越多越好。由此看来,中西文化的确在基本上有所不同。中国文化真诚谦虚的精神,是孔子非常赞成的事,他大加赞扬身退之道。尤其他对吴泰伯、伯夷、叔齐等不肯当帝王,最后逃走了的这些人,称扬得不得了。这并不是他鼓励人不要当皇帝,不要搞政治,而是说你有才干的话,就好好干一番,成功了就退隐而不居功。所以孔子在这里感叹,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用争夺来的,或用手段起来的,那么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谈了。司马迁就根据这个道理,写了一部《史记》,大谈其历史哲学的观点了。
说到这里,想起我以前的一位老师,他是逊清最后一次科举的探花。我学习旧体文写了一篇文章向他请教,他许以在满清时考一名举人、进士没有问题,我当时也很傲慢,心想前清进士的文章,也不过如此而已。后来碰到一位老师,我把写的诗文拿给他看,他派头十足,瞄一眼,往旁边一搁,响都不响。我心想这是什么道理?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再给他看,又是往旁边一摆,他说:“你怎么会写文章?”我说:“人家还说写得不错哩!”我这个人狂妄得很,我说:“老师,你说哪点不对?不对的,帮我改。”他说:“《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我说:“当然读过呀!《古文观止》上都有,我还背得呢!”他说:“你背过了《伯夷叔齐列传》,你就懂吗?”我说:“那么!要请老师再加指点。”他说,“你回去。再倒背一百遍,背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这位老师真了不起,我心里很不服气,气得不得了,其实他这种教育法,当时是要刺激我。我回去再看,后来看出道理来了,我去看他,我说:“老师!我看出道理来了,我讲给你听。”他笑着说:“好!你真懂了,不需要再讲了。你也可以写文章了,这样才能懂历史文化,文中才另有一只眼呢!”这位老师的教育手法是这样的好,实在终生感激不尽。
《伯夷叔齐列传》真难懂,司马迁的全部思想的纲要都摆进去了。在《史记》中,帝王的传记叫“本纪”;诸侯、宰相等,有功业成就的人的传记叫“世家”;再其次为“列传”,为某人的传记。讲列传,大体上应该和我们现代的传记一样,某人,某地人,家世如何,出身什么等等。可是《伯夷叔齐列传》中,叙述伯夷、叔齐的话没有几句,初看起来,还真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他说些什么,越说越远。
文章一开头是:“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等等,一路下来,乱七八糟,东一句,西一句,伯夷、叔齐的事情,倒是没说几句。可是他把历史哲学全部的观点,都放在这一篇里。他同时讲到,上古中国文化,以礼让为国,但告诉我们,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不是说句:“你还不错,由你来做。”这样简单,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都经过“典职数十年”,叫他跟着做事做了几十年,做部长,又做行政院长,都做了。考察他,认为他实在行了,然后才让位给他。“传天下若斯之难也”,中国文化公天下个个让位的过程,是这样不容易——德业的建立,需要经过这样长久的考察。他说从此以后没有了,不是你拉过来,就是他抢过去。他说得很明白,因此他说从此以后就有问题了。武王统一天下,“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把武王的马拉住,告诉武王:“你不能这样做”。原因如何如何。武王以后,礼让为国的精神就更没有了。不过说得没有这么明显而已,必须你自己去体会。所以有人说《史记》是汉代的谤书。实际不止是汉代的谤书,是对中国历史严厉批评的一部谤书。但是司马迁有一个把握,他说要把这部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个牛可吹大了,换句话说,他把当时的学者骂尽了。他等于说:“你们还能看懂我的书吗?只有把它藏起来,将来会有人看得懂我的书。”
由此再回转去看孔子所说的“礼让为国”的精神,在春秋之世已经没有了,于是接着说下去为什么要礼让为国的政治哲学。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话来说: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认为三不朽的事业,这是很难的成就。上古之人首在立德,后世则重立功——到周秦以下,就只讲功业了。再其次就重立言,如退隐的老子,后世儒家尊奉为“素王”的孔子。这个“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也可以说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养。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同《学而》篇最后的结论,是一样的道理。
孔子四字禅
讲到这里,刚才提到过的一个问题又来了,上文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大问题。现在呢?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千古以来一个大问题、一个大疑案。孔子说“一以贯之”以后,现在便有什么“一贯道”等附会的宗教团体出现,成了问题中的问题,真有匪夷所思之感了。
曾是曾参。孔子对曾参说,为什么不对别人说?这就是人的问题了,怎么是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很讨厌。我们现在姑且把他剧本化来说,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经过他的前面,于是孔子便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但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了。”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又默然不语了。同学们奇怪了,等孔子一离开,就围着曾参,问他跟老师打什么哑谜呢?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给曾参呢?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作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
就此便可以入道了。曾参讲的对不对呢?有问题!那不叫“一以贯之”,该“二”以贯之了,因为一个忠,一个恕,岂不是二贯?明明孔子告诉他“一以贯之”,为什么他变出两个——忠恕来?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说我们研究孔子的心法,这是一个讨厌的问题,因此只有借用别家的东西,讲几个故事给大家听,作为本题的参考。
我们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禅宗,现在社会上一般都称为“禅学”。禅宗有一个故事,在文学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说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梵文的译音,释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译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灵山——也叫灵鹫山。释迦是十九岁丢开了王位出家,三十二岁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岁才过世,有四十九年从事于教育,现在我们暂且不用宗教的观点来研究它。)有一天上课,在禅学里叫“上堂”,后来我们的理学也用这个名词。下面有很多学生们等他,都不知道他这天要讲什么,结果他上去,半天没有说话,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讲,下面的学生,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所以这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释迦拈花后,他有一个大弟子迦叶尊者,(叶,根据旧的梵文译音,音协。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释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与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轻一辈。释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纪大。佛经上记载,迦叶尊者在释迦拈花后“破颜微笑”。什么叫做破颜呢?因为宗教的教育集团,上来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都很严肃。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作破颜,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等于说管理制度,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那么两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拈花微笑”。
此时释迦牟尼讲话了,这几句话是禅学的专门用语,等于孔子对曾参讲的“一以贯之”是一个道理。解释起来是很麻烦的事情,“拈花微笑”这几句话译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音玛哈,意为大,大成的意思。)迦叶。”就是说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现在已交给了这位大弟子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所以又称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法门。说它不须要透过文字言语,而能传达这个道的意思。现在我们不是讲禅学,暂时不要去研究它。只是引证这样一件事,比拟于“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类似相同。孔子讲的一贯是什么?而佛家又为什么一个拈花,一个微笑?等于我们有两个人,一个举起一支粉笔,另一个说:“懂了!”除非这两个人有“黑道”术语、暗号,才知道彼此讲的是什么。对吗?
现在我们再引第二个故事加以说明。禅宗到了中国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时,(这个教外别传的法门,就是脱离了佛教的经典之外,不限用文字,而以另外的方法来传心,后来宋儒理学讲“孔门心法”,也就是套用这个名词的意义而来。)一个印度籍的达摩祖师(所谓祖师,就是有别于教主),他也是王子出家,禅宗的传心法门,到了他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八代了。我们知道,到了我国宋朝的初年,印度的佛教,整个没有了。阿拉伯文化的侵入,伊斯兰教权力统治了印度。所以宋朝以后,印度连佛教的文献都没有。今天要研究佛教思想,老实说,只有中国保留的文献最完整。十七世纪以后,英法等国才开始由印度找到残缺的、遗留的佛教文化资料,译成外文而产生了西方的佛学系统。但到现在为止,他们不承认中国的佛学系统,这是西方人有意的,尤其是有些人有意制造的。实际上宋代以后,印度的佛学系统已经全部到了中国,非常完整,且具规模。印度本土的佛学则可说是销声匿迹了。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佛学系统,是另外一个系统,那应该说是西方人的后来的佛学系统。这是世界学术史上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去管它了。
达摩祖师是在隋唐以前,梁武帝这个阶段,从印度把禅宗带到了中国。后来流传下来,到唐代传至禅宗的六祖——广东的惠能,就是中国的第六代禅宗祖师,他没读过书,却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里,这一段相当于是佛教的革命,推翻了依文解义的经典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六祖下来,后来有一个和尚“俱胝禅师”,我国禅宗“一指禅”故事就是由他而来——不过要注意,有一本书名为《三指禅》,是研究按脉的医书,不要误认作禅宗的书。怎么叫“一指禅”?禅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语文字传道的。六祖以后的这位大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道”?他回答得很简单,每次都是举起一根食指示人,说道,“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
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不在家,一个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弥在守庙。这天有个人来找老和尚问道,小沙弥说师父不在,你要问道问我好了。问道的人便请小沙弥告诉他什么是道,小沙弥学师父的模样,举起一根食指向那问道的人说:“这个!”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跪下来了,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这个小沙弥可真不懂。等师父回来了,小沙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师父听了报告进去了,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沙弥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沙弥再比划着伸出一根食指说,“这个!”师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弥的那根食指砍断了。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唉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
禅宗像这类的故事很多,我们不管禅宗的道。这里所提到的几个故事,跟孔子说的:“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仁义值千金
再接下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如果拿孔子这个观点来看今天的世界就惨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于利,处处要把利欲摆在前面才行得通。不过,满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单纯了,麻烦的是,始终还有小人与君子的分野存在,这就很难办了。
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上面曾经讲到过,真正“仁”道的人,一定能爱人,不会讨厌人。即使讨厌,也是要把讨厌的人改变过来,使他同样地能达到“仁”的境界。在这里又补充这个道理说,我们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想达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最好当作自己的借镜,藉以自我反省。上面一句话就是说明上文仁者爱人不能恶人的道理;下面一句话,就是解释上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的道理。
孝子仁人不二门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现在又讲到孝道中仁的范围,他说对于父母的过错必须“几谏”。什么叫“几谏”呢?我们好几次提到孔家店被打倒,都由孔家店的店员搞错了观念而出的毛病。宋儒以后论道学,便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名训出现。因此“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时,这些也成为罪状的重点。其实孔子思想并不是这样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对,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的劝阻。“见志不从”就是说父母不听劝导的话,那么就“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只好跟在后面大叫、大哭、大闹,因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是不对的。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去了这条命可能送掉,因为我是你的儿子,只好为你送命,不过我还是要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这种孝道的精神,也并不是说父母一定会不对,只是说如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即使反抗也要有个限度。总之,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把道理明白地告诉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养育的,必要时只好为父母牺牲,就是这个原则。
因此: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古人讲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要远游,也一定要有个方向。这种解释,我不大同意。有哪一个人出门会没有一定方向乱走的呢?到月球去也还是个方向。我认为“游必有方”的方是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方”者应是方法,不是方向。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但本篇到这里,为什么又单独的提出来呢?这是接到上面一句“游必有方”所引起。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这就是孝子。同时,对于古人在上面解释这句话的错误,也有了明证,而可以纠正过来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呢?两种心理,一种因为知道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站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以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
以上是由仁讲到孝,现在要由孝重返于仁的道理。
仁者之言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这是讲到用仁之重要。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轻易发言。我们历史上有句话——“重然诺”,这就是说不肯轻易的答应一句话,答应了一定要做得到。我们又在历史上看到“轻诺则寡信”的相反词,这是说随便答应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兑现守信,所以孔子指出了这个道理。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因此个人的修养也好,处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最好注意“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就是约束、检束、小心、谨慎,意思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个人行为道德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失败的事情就少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最后又讲到仁的言行之重要。“讷”,是嘴巴好像笨笨的;利嘴除了教书、吹牛、唱歌以外,没什么用。真正的仁者,不大会说空话,做起事情,行为上却很敏捷。换句话说,先做后说,不要光吹而不做。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依我对《论语》的研究,认为每篇里面的章句是连贯而不能拆开的,二十篇前后次序也是连贯不能拆开的,现在这里又可以证明。这篇《里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个仁爱路去住。古人的解释,即是选一个住处要找一个仁里,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里?到哪里去找?孔子自己的家乡,当年也不一定是仁里。哪里是仁里?假如我们的故乡是不仁统治的世界,我们就不管他了吗?我们正要把他恢复回来,把罪恶打垮。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实那个“里”字,就是“自处其中”的意思,脚跟站得稳的地方就叫“里”。“里仁”,是我们作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讲到这里,最近读了一本清人的笔记,提到有一个人很清廉,告老回乡,一天在门前看到乡下人卖一条新鲜的鱼,问价以后,摸摸口袋中没有钱,没有买成。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说你何不写一张条子给他呢!他问写什么条子可以买到鱼?太太说你写上“清官”两字,他就把鱼给你了。太太幽他一默,这个老头子被逗得笑了。这说明什么?就是说明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认为如果寂寞能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讲到这里是一个结论了,上面全篇几乎都是孔子的话,最后这两句则用子游的话: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讲仁爱之“行”,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乱干。对君子尽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
(Posted by Orange88)
2012-02-08 1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