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什么打动了 – 看最新一期《中国好声音》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最新一期的《中国好声音》,就是汪峰组学员对阵的一期?最后出场的Simon 和毕夏这一组,是亮点。个人觉得这一季的好声音太矫情,有点太过了,观众的眼泪已变得吝惜,不过当这一组表演完,还是冷不丁地被打动到,泪奔了。
一个是60岁的摇滚老人,来自香港;一个是花样般的90后女孩,来自东北小县城 - 这样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人,竟演绎了那么和谐又感人的一幕。汪峰为他们选的Beatles的< Hey Jude>
不过后来才知道,原来我的猜想是错误的。唱完后听毕夏说起Simon的事,才知道原来他这晚很辛酸,他最大的遗憾,竟是他一直期盼出现的女儿,最终还是没有出现!那一刻才发现,这个老人的内心原来是孤独的。这是个有故事的男人,不知道他之前几十年经历过些什么事,不过在那短短的几十秒内,他让世人看到了这样一个心结:一个男人,即使赢得了全世界,但没有至亲的人一起分享,内心的孤独,实在是难以言状。
不过打动我的,并不是他背后的故事,而是他和毕夏之间的“一段情”。这个叫毕夏的女孩,一出现我就觉得她非常漂亮(没想到后来阿妹也有同样的感觉),她是那种天然无雕饰又毫不造作的女孩,当然喜欢她还有一点点私心,觉得她很象我大学时的一个女同学,一下子又勾起了那时候的一些回忆。记得那个女同学, 皮肤白皙、眼睛大大、睫毛很长、穿着很新潮,还总是与一群剃光了头捧着吉他的男同学混在一起,声嘶力竭地怪叫 – 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摇滚”了。说实话年轻时我一点都不喜欢摇滚,象崔健那种歇斯底里的呐喊,听了觉得很难受,一点都不欣赏,记得有一次一群人去看演唱会,我是中途仓决逃出来的 ……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又渐渐地接受了,可能人大了心也渐渐宽容了,开始去接受不同的东西,会去想能让大多数人着迷的东西,一定有它的原因。以前不喜欢那种群体式的激亢和宣泄,现在觉得,人无论在哪个年龄,其实都需要一个缺口,让体内的“毒素”(情感)排出,让身心更健康地前行,而音乐,尤其是摇滚,就是这样一个缺口,让人崩堤,或欢乐,或悲伤,淋漓尽致,这也是它风靡了几代人的原因吧!
Simon的事大多数都是从毕夏的口中说出来的,关于他的健康,他的家庭,他对音乐的执着…… 尤其让人深刻的是他怎样用心去教他的“对手”唱这首歌,从歌曲的背景到每个字的发音,都反反复复地向毕夏讲解、传授,也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想在Simon的这个人生阶段,舞台输赢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得到一些亲情般的东西,对他可能更加珍贵,可以想象这两人在这过程中真的建立了一种类似父女般的感情,可能也弥补了Simon 对女儿的一些思念。
对决的结果: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首歌是为Simon而选的,不过汪峰还是选了年轻的毕夏 - 秉着“音乐传承”的信念,看似出乎意料,其实又在情理之中。我一直觉得汪峰是一个心思细密又挺厚道的人,他选这首歌就是为了表达对这位音乐前辈的敬意,也是帮他完成年轻时的一个梦想。看Simon望着毕夏离去时的眼神,充满了不舍,既是向自己的音乐舞台告别,又向自己“半个女儿”告别 - 感觉他就是象父亲一样,无怨无悔地将一个年轻的女孩送上理想的舞台,传承自己的梦想,然后默默隐退…… 看宣布结果时Simon那边的助阵团一脸随头丧气的样子,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一刻,Simon心中有着另一份的满足。
看毕夏从后面追着Simon,然后抱着他痛哭的那一段,我真的觉得,那一瞬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超越了父女……
我为什么被打动了?这两人本是萍水相逢的两个陌生人,因为机遇巧合,在这段时间内建立了一种类似亲人般的微妙感情,然后又在舞台之上,演绎了那么感人的一个故事 - 桥段有点象电影里的情节,不过出人意料之处,在于真实。
音乐的舞台,往往就是人生的舞台 –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明明是亲近的人,内心却始终有一份隔膜;年少时的梦想,成年后的代价;成功与失败,其实与外界无关,那把秤只在自己内心;当有一天赢得了全世界,蓦然回首,或许才发现,内心的痛,是全世界也换不回来的。
我被打动,还因为这样的一对组合,总让人脑中浮现出朝阳与夕阳的画面,让人不期然地回想起人生的许多片段,然后发现,很多年少时认知的东西,原来都在不知不觉中,被重新地定义了:包括音乐,包括梦想,包括亲人,也包括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