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择菜(八)闻香识颜色
什么算红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划分,子集各不重合。维基或百度从主题上定义,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歌词内容是看得见的。但只能算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时代特征,情感取向,演唱形式,甚至演唱者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共同决定红歌的辨识度。特别是演唱者的理解和诠释,直接影响红味的浓度。不信看看这新天上人间的刘小姐,一样的词一样的曲,如何将一首红歌生生唱成了黄歌。
个人的选择,也一样不是完全自由的。媒体就时刻参与,比如Youtube上没有的,这里就不方便谈了。我认为红歌作品要体现真感情,否则就没有感染力。歌曲歌词的作者,也许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激情就能搞定一首。但一大批有共性的作品的同时出现,应该是共同分享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激情。所以大部分好听的红歌都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就绝迹了,毕竟“激情燃烧的岁月”过去了。因而作品的时代可以是其中一个坐标。
也有极少例外,这首《回延安》出现很晚,味却挺足。这作品和五十年代贺敬之的同名诗有共性或者就是模仿。当年小才子贺敬之,十六岁与伙伴们从四川徒步走到延安,然后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美好青春时光。他这些当年延安的文艺兵,对延安是有真感情的。听到第一句: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艾玛,红到骨头里了!
红歌能表达出强烈的情感渲染力,还在于歌词淳朴,有实在内容。虽然常见运用比兴等手法,却不过份铺垫铺陈,也不迂回影射。一两句比喻后,立刻回到实话实说。这体现了作者的内心想法和词句高度一致,或者说营造出了这种效果。这是符合歌曲这种艺术形式的规律的。唱歌不是写论文,说得再多不如能听进去一句,能让人在不知觉中就哼唱几句,效果更好。能被广泛传唱的红歌都有这个特点。
有些歌虽然主题上符合,但表现手法上不像。爱国歌曲本是红歌的一个大类,窃以为七零年后没出过一个让人满意的,包括《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旋律非常优美,虽是美声,但韵律较强节奏较快,能迎合中国听众口味。大家喜欢我也喜欢。可我就觉得这不似红歌。最主要原因是这歌词不实在。虽然美得像诗篇,却一直飘在空中不落地。风花雪月,每一句都在我爱你,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彷佛歌唱的人在苦苦追寻,想要找到一个能让我爱你的理由。自己都不确定,怎么感染别人?虽然红歌并不都是斩钉截铁般的,这种寻寻觅觅确实不是红歌的风格。
对于爱国主义,列宁说的有道理:是一种天生的情感。也就是说,与生俱来。具体每个人多些少些甚至没有,都属正常。这种感情既是天生的,也就不需要理由。一旦开始找理由,就显出虚假。祖国是好是歹,是穷是富,是大是小,是美是丑,我都爱,胳膊肘向里拐的不讲道理的爱。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爱。《我爱你中国》词作者也许文字上精致,但在感情表达上是隔阂的,让人觉得忸忸怩怩。请大家再听一遍《歌唱祖国》,体会那种毫无保留的直白。歌唱祖国,没有片刻多想,不找任何理由,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正是这种单纯让人觉得真情动人。
既是天生,就不是能教育出来的。所有的爱国主义说教,不仅无效,还显得荒唐。像《歌唱祖国》的艺术高度,不是人为努力能达到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后来有极力模仿者,如《爱我中华》,在节奏歌词等方面形式相似,试图能达到《歌唱祖国》的效果一二。只是味道差远了,像一颗红皮花生。因为《爱我中华》的歌词,显然不似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在大喊大叫地努力说教。手法上的生硬,主题先行,急于达到宣传效果,却意识不到走到意图的反面,强调突出了“对立”和“分别”。
《歌唱祖国》的歌词不露一点斧凿痕迹。可以坦然地唱出: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
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觉得有些过于政治过于理想化?面对同样的歌词,今天一代人首先想到的会是个人的“独立人格”“思想自由”。但是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激情下,写的人和唱的人都没有歧义,这是指国家和民族免于被压迫被侵略的独立自由。正是近代百年屈辱悲惨的民族史,让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潮高涨到一个极点,是那个时段的主流。当然有不认同的,他们选择离开了。认同的,哪怕远在重洋之外,也赶回去参加救亡与建设。他们不是不知道国家的状况,既贫穷落后又战乱危险。但是在集体主义民族主义意识强的那些中国人看来,个人的生活与学术前途,与能为国家民族尽一份微薄力量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而喻。他们是为了国家的兴旺,自愿让渡了个人自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总之,形势变了,激情褪了,人心疲了,中心移了。我们这一代尚能借助经历去理解这些歌。再下一代可能就完全莫名其妙了。现在的当红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就是典型的例子。词作者说自己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可我从第一句就听到了此地无银。作者用各种比喻阐述,试图去解释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弥合那条可见与不可见的隙缝。在朴素的爱国者那里,根本就不会想到有这些花花肠子,我是祖国的一分子无需多言。作者反复强调的不能分割,其实正透漏了心中的分割。除了那些词句突兀尴尬,整体效果上成功地“越描越黑”。
当然,我说到的这些不像传统红歌,不是在说这些歌不好听,也不是说这些新歌的作者就是不爱国。只是主观感受味道差距太大,在表现手法上,有一个明显的断层,足以区分两个时代了。有人觉得这标准苛刻,其实我的要求不算高。对歌曲作者来说,作品和真心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的重合,就算满分。对,半心半意就是十足。既然以文艺为职业,有情无情总要出些工作成果。但若是一点也不走心,连一成的真感情都没有,那作品无论如何用技法来弥补,都不足以打动人。完全是为了应景或任务出来的作品,其味道一听便知。
至于今天翻唱的年轻歌手,同样反映出体验和理解力的缺失,所以我尽量找原版原声,哪怕音质已经失真。降央卓玛的歌喉是我的心头爱,她也偏爱翻唱老红歌。但我听一次就丧气一次,驴唇不对马嘴。唯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抱歉,废话多多,给大家上个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