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彊之旅之九:红军团纪念馆, 新疆茅台酒, 库尔德宁自然保护区
新彊之旅之九一:红军团纪念馆
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四号
我们昨天下榻的酒店曾经是县机关,酒店餐厅的饭菜显然出自专业厨师,大家很高兴能享受县太爷的待遇,在此记上一笔。本来以为新疆饭只有馕和肉,错。这里各类新鲜蔬菜应有尽有。
我们上午九点多出发,第一站是兵团七十二团红军团纪念馆。七十二团的前身是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其历史从井冈山开始,南泥湾大生产,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南下西进新疆,直到放下枪拿起锄头屯垦戊边。我们群中多数是军二代。医生(现在从红眼改为尊称了)大哥自己就是军人。法官大哥养过十几年军马。可想而知,大家对军队的感情非比寻常,对军队的历史兴趣浓厚。大家一边看还一边问解说员各种问题。可是王牌司机刘总却一直在外面溜达。后来他说他一看这类展览就想掉眼泪,父辈们实在经历太多了,挫折太多了。
我自己难改旧习,到哪都要比较东西方的文化。我参观过美国的陆军博物馆、空军博物馆、还有海军陆战队的博物馆。那里面所有士兵的名字都刻在纪念墙上,军阶刻在名字旁边。军官并没有特殊位置。那里面记录了各场战争死亡的人数,以及战争胜与败的主导因素。这与今天所见的红军纪念馆非常不同。这个纪念馆里反复记录几个重要的头脑人物,除了英雄和模范,没有任何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
七十二团这个地方的建设明显地比我们在新疆走过的其它地方先进。我从内心敬佩所有兵团的战士们。
新彊之旅之九二:新疆茅台酒
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四号
从七十二团出来,我们到了肖尔布拉克酒厂。真是开眼!酒厂工艺总工程师黎贤淑亲自为我们讲解。当然了,这又得归功于江大哥。要知道, 诺大的新疆只有三个国家级白酒评委,她是一个。
首先开眼的是院子里四散部落有致的大酒坛子。黎总说厂内大大小小的酒坛子有3000多。每一坛都标明了日期和制酒人。用手去摸,上部酒空部分热,下部盛酒的部分凉。那些大坛子能装500公斤酒,放在日光下挥发,成为真正的沉酒。(坛盖密封)一般的酒损是6.7%,因为酒坛放在日光下,肖尔布拉克的酒损是10%。酒损高意味着酿酒厂的损失多,同时酒的质量更好。
来之前,我们做了一点功课。肖尔布拉克——蒙古语称为“圣泉”,世居于此的哈萨克牧民则称之为“碱泉”,含有钾、钠、钙、镁、锌等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这种略偏轻碱的天山冰川融水奇迹般地解决了白酒酿造发酵过程中需要抑酸的技术难题,使得酸碱综合达到最佳,酿出的酒产量高,酒质好,构成了与其它浓香型白酒的差异化,形成了独有的口感和风格特色。
院子里的酒神塔在蓝天下特别夺目,金色塔顶下,每一个塔阶都摆满了酒坛子。神气豪气浑然一体。酒文化博物馆里有一词条:水乃酒之血,曲乃酒之骨,人乃酒之魂。这里的酒之醇香浓郁首先得天助,院子里有一眼泉号称西域第一泉。黎总说这个地区的水pH在7.6 至7.8之间。pH7是中性。这里的农作物也得天助,日照时间长,水土丰沃。酿酒的五谷高梁小麦稻米玉米豌豆都产自本地。
黎总带我们参观酿酒车间,讲了浓香酒与酱香酒的工艺不同。浓香出酒率29% 存一年就能上市。而酱香出酒率12%,存五年以上才能上市。
接着黎总又带我们看酒文化博物馆,教大家品酒。她介绍说酒是人类发现,而不是人类的发明。还告诉众人猴子变人三千年,人变猴子三杯酒。千万不可贪杯。
我参观过很多酒庄,这次是最享受的一次。因为开车,被禁品酒。但江大哥从那里买了酒,晚饭桌上我还是趁没忘之前实践了一下黎总教大家的品酒方法。先闻,嗅觉疲劳的恢复。再品,舌面覆盖含着。芳香醇厚在一闻一品之中应有所体验。谈何容易!全新疆才有三个国家级酒评委。
新疆之旅之九三:库尔德宁自然保护区
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四号
库尔德宁的哈萨克语是“横沟”的意思。天山是东西走向,伊黎的大部分景区都是沿着天山山脉的走向,唯独库尔德宁各色,是南北走向,得了一个横沟的名字。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下午五点多了。老天爷还算给面子,南面蓝天白云,北面灰暗阴沉。大家都去走栈道上山,我决定不跟自己的膝关节较劲,休养生息,在山下自得其乐。
库尔德宁的哈萨克人比较多。我好奇地问他们与维吾尔族有什么不同?一个汉子十分肯定地说非常不同。我又问:你听得懂维族话吗?他说听得懂。我问:维族听得懂你的话吗?他说懂。我说:你看 ,我听不懂你的话,你是学过汉语才懂我的话,所以我们不一样。他反应很快,马上说:维族的话我也有不懂的,维族也不全懂我的话。我们和维族不一样。在民族的认同性上,各个民族都很固执。这点大家是共同的。
库尔德宁风景区的盘山路比较窄,多处路段会车都得停下来,好在天好,路面干燥,基本没有落石碎石。到了新疆,又在伊犁走了几天,再到库尔德宁就很难说风景这边独好了。我只能说:大美新疆,处处迷人。天上变换莫测的白云,远处千姿百态的山峰,直插云天笑傲江湖的杉,漂出乐曲歌声的毡包,不耐寂寞的河流溪水,老牛啃着石灰,还有老牛在石碑上蹭着痒痒,漫山的羊群马群,旁若无车护着小牛犊过马路的牛妈妈,一切一切,双眼不够用,头脑里刻下的画面已撂数尺。
途径花果山瀑布,百尺山水顺势而下,江大哥吊在树上玩险,凭添一道风景。一对哈族夫妻守着入口,拾级看瀑布每人交五元。他们四月中上山,九月就下山回村了。除了这个收入,他们还支了几个毡包,请客吃饭住宿,还兼着宰羊的外快。夫妻都是三十五岁。我问他们孩子在哪呢?答说上学住校。放了暑假才来。他们的自来水管是从井里挑来的水灌进一个高处的水箱,生活挺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