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th 美国住院医生申请辅导/网络老刀会
版权:老刀会及本讲座的各位医生 (仅用于教学用途) 8.4.2018 6th 美国住院医生申请辅导 网络老刀会 主持:何医生(老刀),Lisa 嘉宾:Dr. Na Liu (儿科),Dr. Huanyou Wang (血液病理),Dr. Hongzhi Xu (病理),Dr. Yue Jia (病理), Dr. Ruliang Xu (胃肠/分子病理),Dr. Xin He (病理), Dr. Mark Zhang (内科), Dr. Zenggang Pan (血液病理), Dr. Linsheng Zhang (Emory Pathology), Dr. Qian Zhao (内科心血管),Dr. Kevin Zhang (肿瘤内科), Dr. Lida Zhen (GI), Dr. Terry (纽约内科),等34位医生 感谢各位医生嘉宾的宝贵时间,帮助和付出! 何医生(老刀):今天主题针对今年准备申请的同学在申请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问题,怎样提高申请质量,获得更多面试的机会。申请过程除了基本要求之外还有一些技巧性的问题,对美国文化的了解等,认识的越清楚成功的把握越大就会越大。 今天主要邀请了内科和病理医生,尤其美国CMG中,很多在美生活时间长、有科研经历,申请病理比较容易成功,而且每年申请内科和病理人数多成功率相对高。科研背景对病理申请有很大优势,内科专业则需求量大。其他小专科有特殊性,但基本原则应该是一样的。 请听众们有知识产权意识,如果有个人录音可供自己和学友听,鼓励学习,但绝对不能用于任何销售,讲座等商业行为! 何医生(老刀)对同学问题的解答: 1. 妇产科和外科非常接近,培训也非常残酷,强度不亚于外科。如果想申请,一定要有在美国见习经历来了解专科医生工作生活情况,请有相应知识的医生给推荐信的支持。 2. 毕业时间长年龄大,分数低,没有临床经验,是CMG最常遇到的三座大山,以前我的讲座也经常提到。如何把所谓劣势转化为优势是重点。 3. 美国绿卡不需要。国内去年40多人用J1、H1b签证match进来。如果有美国绿卡公民身份,相对是优势。有些医院如cook county, 地理位置靠近贫民区的公立医院,美国医生不想去,经常会给H1b吸引外国医生;当然这种医院环境相对差,比较锻炼人。但是在美国只要match进去就是胜利,挑地点专业单位等是最大的忌讳。 嘉宾讲座 Dr. Na Liu (儿科):感谢何医生邀请和申请过程无私帮助,也希望回馈帮助大家。自我介绍:我已经practice一些年了,有自己的诊所,这次讲解一下儿科的内容及申请相关的问题。 大家都能看到whole package重要性,像刚才何医生提到的三座大山,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是已经有的问题,都会成为一定的障碍。但是肯定不是死穴。包括我自己也没有绿卡,国内没有临床经验,刚毕业就出国,但是我也match上了,所以最主要是通过努力从各个其他方面弥补自己的不足。面试是至少要准备一到两年的工作。首先,如果毕业年限长,要明白program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主要是关心:第一,你能不能给医院干活,胜任临床工作?否则对整个team都是damage;第二,作为coworker,面试的任何人不论是chief resident,attending都是要一起工作的医生,他们关心一起工作是不是很happy。如果英语不好说不清,比如ER接诊病人要report给team,如何能有效report?还包括交接病例等,不能有效沟通对自己,对别人对team都是damage。另外Personality问题,大家一起工作不能communicate,都是问题。所以跟research等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要communicate,需要teamwork。所以准备考试,interview等过程中,就要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比如参加各种活动让自己外向,到各种场合锻炼英语和public speaking。包括我自己的所有走过这条路的人都觉得,从准备申请到match,成功通过住院医培训,整个过程是一个人格重塑的过程。我以前也不太talk active、不太social,但因为需要这些基本skill,就会向这个方向努力。大家不妨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是PD,想找人来工作,希望什么样的人?PD还要考虑你能够给program带来什么,比如做fellow等。 推荐写自己weakness和 strength的list,我当时自己反复研究怎样把自己的weakness转化为strength,如何让strength更加强。面试不是一个月的事情,PS, CV是过去长期经历的浓缩,千万不要到面试之前才准备。 儿科跟内科有什么不同?PD想听到什么? 除了weakness, strength等需要注意的和内科一样以外,儿科PD关心是不是把儿科申请作为backup,这是非常忌讳的。所以PD都会问为什么选择儿科,言外之意是否把儿科做为backup。我当年因为何医生说我的package适合儿科,之后我就思考,包括practice多年后的体会:首先是一定要喜欢小孩,经常主诉不明显,原因也不明确,比如fussiness,吐奶,需要有很大耐心跟孩子父母解释清楚。吐奶这种问题可大可小,即使happy spitter也要解释清楚为什么是正常的。所以需要很多耐心,与父母很好沟通。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话,小孩很敏感会感觉出来,父母也不会喜欢你。 第二,职业规划上,要有general idea。面试可能会问到,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将就program,很多时候不能predict项目的想法,但是自己要对整体规划有了解,大家回答的时候不一定要说必须做fellow或者general,但是要让program知道你是非常了解有哪些路可以走,至于以后有变化是可以理解的。项目主要关心你将来要面对的,career规划有没有。 关于具体规划,基本两条路: 1. Fellowship;2. General peds。fellowship非常好申请,中国人有research background,基本问题都不大。我当年想过申请fellowship,美国top 5 pulmonology program基本都很欢迎。所以申请,或者如果将来想做teaching attending research,比内科容易很多。我自己选择general peds跟儿科特殊性有关:fellowship找工作局限比较大:90%宝宝都是正常的,只有10-20%需要看专科,普通哮喘都是普通儿科医生manage,比如有先心病,celiac disease等稍复杂的才需要专科,相对病人比较少,找工作难挑location。我做出选择最重要就是家庭原因。 General peds也有很多选择:1.outpatient,自己开诊所或跟别人合作。2. Hospitalist 3. Urgent care。工作相对好找,儿科医生挺缺,如果挑location有一定难度,但是不至于找不到。关于毕业年限:有一定要求。有些毕业长的国内就是做儿科的。 何医生(老刀): 刘医生作为外国医生从加拿大申请来,也需要J1签证,她的经历对很多人都会有所启发,我曾给刘医生做过辅导,她做得非常好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Dr. Huanyou Wang (血液病理):我是2000-2004年做住院医,2005年开始工作。当时我是UCSD PhD毕业,想去东海岸,是prematch的。所以如果可以,问pd能不能给prematch,避免三月份再考虑买房买房等很多事情。 第二,推荐信方面主要要有美国临床医生写的,会更详细一些。第三,interview一定要问问题,不是网上查到的general的,而是根据schedule看哪些医生面试你,attending有什么爱好,发表什么文章,有的放矢。 Interview时候你的package硬件都已经定了,医生决定要不要你就是前5-10分钟就记下来,看喜不喜欢你这个人。这时personality,confidence都非常重要。中国人谦虚是美德,但是interview不能太谦虚,一定要有confidence,让对方更相信你。但是要注意不能傲慢。Interview之后一定给每个老师写信,表示兴趣和礼貌。 之前homework一定要做。比如有的research做得好,为什么又想回来做临床?一定要回答好。问到关于weakness,要变成strength,想好如何回答。我曾经找工作也被问过,chair问我what is your weakness?我一下就懵了,但是马上想好回答,我说我weakness就是兴趣很广泛,对pathology各方面都喜欢。当时chair听了就笑了,我想应该是比较好的回答。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做到有的放矢地准备。 何医生(老刀):Dr. Hongzhi Xu, Dr. Yue Jia两位医生都是现在住院医,典型的大龄CMG, 经历非常坎坷但都成功进入培训,对于大龄CMG如何申请有很多启发。许医生非常优秀,虽然申请很多次失败,但进去后做得很成功,第一年就拿到住院医生科研奖。 Dr. Hongzhi Xu (病理): 我现在pgy3刚开始,当时在老刀那里训练后,觉得自己整个视野和看法不同了。我以前在国内做5年半外科,来美国读PhD,毕业后一直想申请resident,一开始就申请外科麻醉科,但是因为不熟悉美国住院医系统,浪费了5年多时间。家庭安排也顾不上,非常低落,当时毕业年限21年。记得第一次纽约见到老刀,我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年限行吗?当时老刀还是鼓励我可以继续坚持。现在回过头看,讲一下哪些因素比较重要,有决定性作用,哪些看起来好像重要但是也不一定的。 第一申请方向:package是否有强的竞争力?不仅是分数,还有connection,认识的人是不是给你强有力的支持,家庭的支持等,要有现实的评估,找准方向。分数不是最重要的,我step1还不错,step 2只有80几分,对申请有影响,但是不是决定性的。另外毕业年限,尤其病理不是很看重,而是这么长时间中到底干什么。如果一直在做跟病理有关的,都是有利因素。但是对外科,clinical gap就是比较不利的。 第二,在老刀那里学到:申请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按模式,最重要如何跟program communicate,以不同方式做很多工作,通过系里朋友,research开会,老板,自己直接寄到系里等,有创造性的办法都是可以的。家里近的program都可以进去了解一下,增加communication。而ERAS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当时自己也思考,通过其他方式尝试。我当时有朋友在那里工作,去boston开会,我直接去找chair聊天,谈research。后来chair说起我的谈话留下很深印象,觉得我比较confident,proactive,之后也一直关注我的申请package。 何医生(老刀):去年会议见到Dr. Xu的chairman,他非常感谢我推荐许医生,为program做出成就。非常高兴看到他的成功!相信绝大多数CMG都会做得很好,但是关键怎么进去。许医生的努力,勇敢,主动,知己知彼而得到机会,“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培训过的最大毕业年限24年。另外贾医生也是大龄CMG, 现在PGY2, 做得非常成功,已经有三篇文章要发表。 Dr. Yue Jia (病理):关于考试面试自己以前没有经验,都是跟何老师在纽约学来的。我主要针对见习谈体会。分成两种见习:一种4个星期,到美国时间相当有限,要求短时间表现出特长,得到推荐信。我的体验偏向年龄大的人,我做的第二种见习,比较长期的。我做了两年多左右,每星期去3次,不限于在短时间给program印象,是持久战。 要注意的几方面问题:1.一定要诚实。要么不回答,回答一定要说实话。虽然面试官不应该问有没有申请其他项目,但是非正式场合有人问到,要么不回答,要么一定要告诉事实。为了一时遮掩,以后会是致命的问题。另外做ob的时间长,不要怕犯错。我自己有类似的例子,一个是在何老师那里实习,早晨5点起来到实验室处理蜡块,下午去签发报告,路上在车里睡着了,何老师指导另一位学员面试问题,突然听到何老师跟我说话,惊出一身冷汗。当天专门打电话给何老师,说对不起做错了,以后避免再犯。另一次是病理读片frozen slides当时就要出诊断,知道医生下一步操作,我当时读片不知道诊断,attending 一直问我,我一着急脱口而出做个染色,当时非常尴尬。但是犯了错过去了,之后回去继续学习,坚持下去。 2.交流方面:我个人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但应该与人多交流,保证基本交流水平,因为长期相处,不需要过于表现,要明白见习时教育资源是给住院医的,不要抢资源。 3. 推荐信问题,需不需要写底稿?通常推荐人希望你给个底稿。第一段是介绍推荐人自己,第二段介绍被推荐人,这时要给他素材。一般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时间紧,还要在电脑上读CV之类的再写出来,很辛苦。所以你可以列出优点,做了哪些工作,小故事等。有了素材以后可以写非常好的推荐信。我现在给其他申请医学院的学生写推荐信,也遇到过同样的困难,没有底稿,只接触4星期,也不够了解,只能写的比较干巴巴的。但是如果他给了我个故事,便于我回忆,会有素材可写。 其他:要着装正式,注意微笑。见习时大家都在观察你。比如住院医生很难帮助你进入program因为分量不够,但是如果留下坏印象会使申请收到负面影响。 何医生(老刀):贾医生经历再次证明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嘉宾们都谈到connection的问题,8.25.周末美国华人病理医生协会在flushing,NY有CAPA diagnostic pathology course, 希望尤其想申请病理的同学参加,建立联系,得到支持。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下面介绍徐教授,在美国华人病理医生中和纽约病理医生协会都做了很多工作。 Dr. Ruliang Xu (NYU, 胃肠病理/分子病理主任): 主要讲如何准备interview。我每年参加住院医面试,负责亚专科招生。 第一,硬件没法改,但是申请材料可以做得更好。三封推荐信不要小看,非常非常重要,一定找熟悉的人写,必须是MD,随便找人写没法写出medical background。实在是没有办法可以找PhD,但是一定要找美国医生。Network很重要,一定要搞好关系。如果不能评价medical方面,至少可以comment你怎么对医学感兴趣怎么努力。 第二,personal statement,中国人喜欢讲为什么要学医,同样的故事,家人得病等,都是通病。这说明没有下功夫。特别是cmg,十年以后回来,可以把心路历程写出来。比如有人写了自己如何在国内做外科医生,做研究又重新返回临床,展示对医学的热爱,是自己的真实心里写照。 第三,Be honest。我自己的亲身体会,1996年申请时,Chairman interview我,为什么做pathology?我说以前国内从来没做过医生,对内科不熟悉,但是我做过research,可以用于病理方面。第二个问题问我想做AP or CP? 我当时还没有概念,我回答我不懂,但是因为我不懂所以要来学习。说了谎,10个谎言来掩盖都瞒不住,一定要honest,错了也没有关系。 第四,准备的过程一定要准备好homework,了解interview的人和工作,喜欢什么。我导师讲了个故事,曾在Utah medical school,后到英国,后来想回utah,PD问到为什么又想回来?导师回答我“喜欢滑雪,utah有最好的滑雪场,除了这我哪也不去”。说明要告诉他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比如我的家庭,我喜欢chinese food等这种honest的回答, 很容易就改变谈话气氛。容易能打动人心的话题,对毕业年限更大的人来说,更有帮助。 何医生(老刀):徐教授肺腑良言。我个人也是如此经历。我在国内做了8年器官移植外科,我的导师是中国最好器官移植之父,我在芝加哥大学第一年外科intern唯一一个允许做导师assistant完成肾移植。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完成外科转到病理。被chairman问到问题,我实话实说,这个年龄再进外科很困难,但是作为外科医生非常理解病理的作用,病理医生是doctor’s doctor, guiding surgeon’s hands; 我上大学病理系主任第一次上课就讲,病理医生是马车夫,指着马往哪走的车夫。面试的病理主任听了非常高兴。另外说为什么选我们program?很多人说这个program非常famous,但是不一定appreciate。一个故事:一个大龄CMG申请中西部小城市,大农村,假如也说program如何famous,一听就比较假。但是他讲了个故事,说我知道这里出过著名的棒球运动员,并且改编成电影,我非常喜欢这个电影而且发现program就在这个地方,PD和chair高兴得聊起棒球,也就不会问weak point这些问题。 Dr. Xin He (病理): 我的毕业年限长,分数不高,CS fail过,但是我PhD是病理专业,我觉得这是优势,从兴趣,自己条件和 package看成功可能更大。当时申请全都是病理,interview问到这个问题,我也谈到了自己的passion。另外被问到为什么cs fail,是不是英语不好,我实话说因为我在北方,考试南方口音不适应。问到我想学什么?我说我想在pathology 领域建立connnection,以后更好地做patient care。Be honest,最后还是拿到offer了。 Resident要注意什么?1. Honest 2. Work hard 3. Humble。科研的问题:PhD毕业的问题在与花费的时间太多,但是如果有时间做对fellowship有帮助。但是pathology最终都是要practice,注意权衡。 关于学习方面的建议:经常总结cases,我当时每天Excel 表记录 gross和镜下review的case,每天花10-30min,3-4年下来能学到很多东西。书籍方面,WHO和Rosai基本就够用。另外Gross很累的时候,要注意休息,不要图快,切错了就不好恢复,不懂一定要找医生,technician等问清楚。要be nice to everyone, 秘书,PA,attending都会帮你。 Dr. Kelvin zhang (Boston, 内科): 我在boston run physician group,做hospitalist。Schedule通常7 on+7 off,白天的shifts做145-150天就是fulltime,夜班shifts做120就是fulltime。刚毕业的年薪25-30万,夜班30万或更高。如果想申比如pulmonary/critical care fellow,hospitalist是很好的过渡。hospitalist唯一问题就是on的时候工作强度大,要连续工作12小时。关于private group和academia的区别, academic总会有各种大牛的会诊指点,private practice关注什么时候discharge病人,但是锻炼独自工作的能力。private收入比academic会高20-30%。 关于住院医生申请,我以前也参与过,个人的感觉是,在很短的半天时间中怎么impress program是面试的全部目的。面试一般1:10的比例,怎么能make yourself stand out。Interview前一天,医生拿到材料,可能连看都不会仔细看,也未必记得住。真正重要的是怎么让他记住你。比如说在相对小的偏远地方谈当地的故事和特点,面试者会非常引以为自豪;当然在大城市NY等可能就不一定适用。 下面讲什么样的话题可以谈?不可以谈?任何涉及到宗教,政治都不是好话题。医生是highly regulated的行业,越做越谨小慎微,比如有的病人经济条件不好,不能叫poor patient,而是less fortunate patient。文化的话题case by case,如果知道对方喜欢可以谈。比较保险的话题包括sports,跟任何人谈都能引起共鸣。平时积累,看看电视报纸,interview之前看看当天有什么趣闻。还有历史,过去现在,可以google一下,但是要慎重,比如面试你的来自Russia, Romania,如果观察到他们自己对此感兴趣可以谈,但是如果不感兴趣就不要谈。 特别建议不要谈academic领域,没人对你发多少paper感兴趣。能被选来interview说明已经达到标准了,面试希望选有趣的人,以后共事可以开心聊天,可亲可爱,可以依靠。比如内科选第二年住院医面试你,是直接带intern的,会选好相处的人。 细节方面,Pre-interview dinner一般是chief resident等,谈的完全是随意话题,但是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记住。他们会填checklist,你形成的印象很重要,包括家庭,将来的打算等问题,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斟酌。关于要不要喝酒:原则上不喝酒。但是如果大家都点了,可以点一下。点菜方面原则上不要最贵不要最便宜,价格适中自己喜欢。作为医生绝对不能给人留印象很能喝酒。从第一刻开始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打分,甚至诊所前台也可能会评价一两句,任何一件事都要注意,上电梯守门等。重要的是,之前把准备做好,面试当天就是充满信心,做你自己,注意细节。最后为何医生无怨无私无悔帮助中国医生点个赞! Dr. Zenggang Pan (血液病理):以前在UC Denver每年面试60-70人,差不多1:10比例。比较看重的方面包括:首先对病理有没有兴趣。第二,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实事求是,说空话没有用。比如sports,名人,program特点等。有时明显感到有些出色的申请者不想来这,所以不会rank 很高。第三,CMG相对保守,申请的时候,稍微active一些,甚至aggressive一些,但尺度控制好。可以定期找些方式与program interact,面试过程中与人们interact,conference可以问些问题,即使不对或简单,总比不问好。一但interview开始,申请者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不要特别自负,也不要不自信,既然邀请你就说明对你感兴趣,分数真的不重要。以前经验发现,double 99美国人中国人都有排的很靠后的。要把自己跟别人放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四,以前我们学校招住院医,6年内虽然有interview但是没有一个cmg进去。一方面因为midwest比较保守,但还有主要原因就是communication skill是很大的问题。国内和实验室语言文化氛围很不一样。Communication特别重要,至少要是ok level。这包括1. oral expression,要多练习,自己录音。2. Interaction的方式,要有eye contact,要smile,confident,注意body language。3. 面试你的每一个人都要count,比如10个人rank,9个人特别喜欢,只要1个说不好,强烈反对,也不能rank。千万不能随意,每个人都要一视同仁。Interview要表现的positive,不要保守木讷。 还要准备好问题,是express yourself的过程,体现水平。1.表现自己,2.防止冷场。 另一方面Faculty特别能说时,也要见缝插针表现自己,不要让attending完全主导谈话,要找机会sell yourself。面试之后的card,泛泛的不太有用,要有针对性。 何医生(老刀):有时候问一个好的问题,比回答一个好的问题可能效果更强,给人印象更深。介绍著名老军医张医生,在Emory血液和分子病理,当年被非常歧视外国人的单位录取,并在很好的单位完成专科。跟我和顾平医生号称“麦地三剑客”,最早最长时间现在还在帮CMG。 Dr. Linsheng Zhang (Emory病理): Emory去年面试了10个中国申请人没有进来,前年又一位match进来。我先讲一下,match business已经研究了很多年,有些基础问题已经有书出版。我2016年讲座上提过的比较有意思的点再讲一下。 病理专业比较特殊,在医学院学的和真正practice完全两回事。中国人第一概念不喜欢病理,但实际上可能并不知道喜不喜欢,有机会到病理科看看可能会改变看法。我自己内科血液科也都申请了,内科prematch没去,match进了病理,现在也不后悔。但是病理Job market有限是一个缺陷。病理对IMG/CMG比较友好,最近2013年数据91%都说会面试IMG。美国每年申请病理的人数不到50%,相当于有250个位置是给img。内科2013年match中国人45/117 match上,病理40/82 match上。另外病理对毕业年限要求比较松,实际病理中国人background应该是强项,但是每年250个位置给IMG, 其实不到60个CMG match上,所以这应该是很大的机会。 误区1: 从机会上说,分数越高越好,面试越多越好。面试跟分数有直接相关,但是NRMP统计显示面试并不是越多越好。15个面试的人也有没有match上的,有很多一个面试的也match上了。 误区2: 统计还显示,申请两个或多个科的成功几率大,其实是很错误的观念。只申请病理专业的match/ unmatch比例为 221/140, 申请两个专业的比例为38/33。 误区 3: 研究论文比较多有帮助,但是实际研究论文对病理申请帮助非常有限。但是有帮助的是工作经历,以前有任何相关经历都有很大帮助。 误区 4: 特别要强调一定要建立跟病理的connection。我们认为是找关系,实际上这也是错误的观点。Connection是你了解并喜欢这个专业,你能够跟病理人有效沟通。我在Emory见过好多见习的,中东,印度,中国。我自己给两个人写过推荐信都match了。伊朗人到分子病理实验室非常主动,说我有两个月见习,我希望不仅能见识,也希望能真正学些东西,参与临床project,我当时正在setup a test,他不仅参与临床service,业余时间还做课题。我可以写很强的推荐信。另外一个中国人,只有一个星期见习,前两天中国人习惯,就是听讲,后来我专门找他到我这里看东西,这样才有东西写在推荐信里。见习一定要参与进来,不能抢着讲,但是有很多机会展示。中国人有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很难主动发掘机会。中国人讲有内涵,有本事不表现,但是美国外向,是又机会要表现出来,要connect。要抓住任何机会跟别人建立connection,主动参与进来表现自己。 建议申请以前看一两本相关书籍,比如老刀推荐的Joan Rosai的“Guiding the Surgeon's Hand: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Surgical Pathology” 对申请有巨大帮助。内科的书,推荐癌症传(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中国人觉得自己专业做得很好就很自信,其实不然。我们都非常强调除了专业以外,读过什么书,看过什么电影,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和眼界。另外到书店里看关于面试的书,再找人沟通,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最后强调:病理是非常好的专业,大多数人都做非常好,很喜欢不后悔。建议去病理科看一看,也许你就会喜欢。一定要来病理科建立professional connection,对以后的professional growth都有巨大的发展。 最后用海尔公司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总结:“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Match越来越难,但是只要你条件好,一定会match上的! Dr. Qian Zhao (内科心血管): Be yourself很关键,美国临床跟国内不完全一样,有机会见习要去看一下不同专科。要看你喜欢什么,申请最好focus在一个专科。我自己的经历:当时申请内科,但是也申了10个病理。面试时就被反复torture,问到是不是想做内科。我觉得自己不适合病理,后来就没有再去interview。 内科项目尤其纽约不会请吃饭,另外有的项目PD很powerful,一个人可能说了算。或者有时有chief resident参加面试等,很少有一二年级的。面试之前必须要读面试书,我当时看了wallstreet interview,behavior/manner等完全是一样的。以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会用到。要系统学习然后才能自己发挥。 Be yourself,你觉得合适的话题可以很自然地谈。比如我自己申请内科,有的program就是primary care,几乎不做专科,但是你强调你想做并不是坏事,表现了你的兴趣,也想做得更好。 Show interest, future plan,会让人觉得你比较determined。比如可以说愿意做clinical trial的工作,有决心参与,也是证明自己可以努力工作。以后对任何专业有兴趣都可以提。Fellowship同样,不可能同时申请两个。另外中国人cardiology 有一种2+2 track,是 clinical+research。毕业后很可能找academic工作,但是可能很辛苦,要有grant,presentation,语言要求比较高。我见到有做4年的,但是真正工作完全选择在academic的不多。 如果有机会做observer,尽量多参与,但要有想法思考,做事情合适。Prelim track的问题:prelim surgery 如果没有后面专科follow up,不是很好的选择,内科也不太喜欢要。有时候是dead end,必须抓住时间继续找下面的专科。 Dr. Mark Zhang (肿瘤内科):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在新乡医学院,后来美国。首先材料准备:1. 很多program要求5年限制,为了突出自己,我后来想了办法把自己内科经历突出出来,我把自己内科经历和research写了精简summary,加上照片,给director发过去。这样可能会增加interview的机会。2. Interview一定要知道他们要什么?从吃饭到见面到最后结束,要的不是knowledge,而是teamwork,have fun to work together,是不是喜欢,舒服,有趣。性格很重要,比如sense of humor。还有非常关键为什么想选这?业余爱好? 特别是Interview少的时候,要用心准备。比如我们做过mock interview,穿着西服,跟真正面试一样,握手表情都录下来,看有哪些不足。这是个艺术,1. 注意eye contact,说明你是good listener;2. 不要打断别人的话。3. 准备问题:即使是一些简单问题也可以,比如:do have a PET scan?有问题说明你think,participate,care。 进项目之后要注意注意:你和医生,护士的关系。中国人的优势:Nice,勤奋。劣势:不善于交际。可以开合适的玩笑。 尽量多申请,没match可能是没有把位置摆正,原则是一旦进去就好,不要想非要进哪个program,不想离开家,这样行不通。尽量多申请纽约program,因为他们了解外国人,喜欢要分高有能力的。当时招我就是看到我有经验。 Dr. Lida Zhen (GI): 我以前写过文章介绍自己的经历:35岁参加速滑比赛,在旅馆遇见一个owner是中国人,曾经是纽约州神经科医生。台湾毕业后到美国成立家庭做妈妈,50岁才开始考医生,天资虽不高但几年时间终于考过,做了10年之后开了小旅馆。我问她如果生命重走是否还选这个道路?她非常坚定:是。当时激励我35岁的时候开始考医生。真正做住院医时我40岁了,跟小青年比非常累,每周 100多个小时工作,但是也走过来了。 最深刻体会:一个是语言关,一个是文化关。一定要懂美国文化,这是脱胎换骨的变化,必须转变才能生存下去。当时在baltimole做大内科,就考虑下一步做什么。做了很多rotation过程中发现GI很有意思,以操作为主,收入多一些。分析自己年龄大是劣势,但phd是优势,应该继续申请专科。当时GI专业很难,到处面试。大家要注意任何小机会都不放弃,把面扩大。加州基本很局限。当时进大内科也相似,分不太高,当时申请很多地方没成功,有一天接到电话说有一年的机会是否接受,我毫不犹豫说一定要去。当时transitional year还没念完,program 8个人terminate了4个,就把我补了进去,走了捷径。一定敞开面,不要放弃任何机会。 选Fellowship,主要操作多,收入高,需要短时间支持家庭,但是非常辛苦。Fellow时上面只有attending,优点缺点完全暴露,只有两个fellow cover,另外我每天要commute一个多小时,经常吃不上饭。晚上刚到家就电话叫到医院consultation。所有具体操作都要自己做,把各种仪器摆好,再等attending来,继续我自己操作,之后attending回家,我还要写报告清理仪器,夜里两三点,就是在医院里随便睡一会儿,非常stressful。 另外医生可能一点不留情面。有一次做morning report,找不到录像带,后来终于找到,是一个病人5年前做过常规检查,现在突然发现肿瘤,我就汇报了 case,但是其他医生的反应截然不同:质问你做这个说明我们以前工作不到位漏掉了肿瘤吗?我才恍然大悟,非常想找地缝钻进去。进电梯的时候旁人都看出来了,突然说tomorrow is another day,a better day,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这个过程中非常辛苦,体力和心理上,非常难但是终于做下来了。总结:文化语言上要积极学习。我兴趣很广,跟病人讲解时用他们的语言和角度出发,口音也尽量改正。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现在行医之路越来越难,但是这个行业仍然是非常高尚的行业。 何医生(老刀):再次强调功夫在诗外! Dr. Zhen兴趣极其广泛。各位从今住院医开始,都是一直在跟人打交道,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之前很多嘉宾也是强调这个,新毕业生更要注意。 Dr. Terry(内科,纽约):1. 美国临床经验方面,如果经济上不是问题,找一些商业经验也可,或者尽量跟医院联络找externship program。经验很重要,可以增加自己的机会。2. 关于internship, board passing rate非常重要,要多念书。Program太忙,第一年成绩都很好,第二年之后都下降了,PD就非常担心。program都会尽量保证自己resident通过率,要读书充实自己。3. 如果要做fellowhsip,之后需要更努力,要多参与专科的活动,尽量互动。比如我们医院本身有cardiology,heme/onc等programs,想做这些fellowship的住院医每天下班都有去scope room,echo room等。4. 面试方面机会要尽量把握,一定要诚实不要说谎。我自己的经验,当时面试有医生问我有几个interview?本身不是一个恰当的问题,我回答:sorry I cannot tell you that. 医生笑一笑也没有追究。虽然我当时觉得可能没有机会了,但最终还是match到这个program。 何医生(老刀):关于面试选择人数,一般program分三类,top 25,25-50,50以后。第二类以后还要注意是academic,community hospital,communit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academic institution。申请时自己要衡量最大可能落在那个范围内,少花钱,目标更集中,命中率更高。一般top 25选三五个人面试就足够,因为本医院和同水平足够满足需求。第二类比较复杂,想要top 10 students,但知道学生未必把programrank高,所以会找更多backup,比如5-10:1 的比例筛选后补。第三类尤其偏小的社区医院没有竞争力,想用prematch把优秀的人录进去,但现在越来越少。另外讲座是义务的,希望给大家带来很多信息和帮助!见习实习培训是付费的,现在很少有免费项目。另外关于见习实习有些错误的观念,比如说只到top的大学等。见习实习是很难得的机会,HIPPA造成大学几乎拒绝接受observership,并且observership不属于临床经验。请国内同行毕业生理解尊重任何一个在美国行医的医生!经常有面试同学提到医生说起我的推荐信,因为实习生们做得很好,我要求也非常严格,我知道来这的都是很困难的大龄毕业生,但是还有这个梦愿意跟着我培训,我会尽全力帮助。大家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圈,请大家增加对美国文化的理解,不了解文化,只看分数是不行的! 8/6/2018 美國病理會診中心: http://ampathology.com [email protected] 美中醫學教育網/網絡老刀會: http://physicians.cmgforum.net http://dok.cmgforum.net 微信號:dok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