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害死人之一,读书让正常人变成神经病 (转载)# Joke - 肚皮舞运动
s*l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nlinrong (安陵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读书害死人之一,读书让正常人变成神经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15 12:38:43 2012, 美东)
邓琳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但从小娇生惯养和被安排好一切的她,走向社会后面对挫折时
却不堪一击。最终,因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邓琳患上了精神病。
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树木枝繁叶茂,鸟声婉转动听。
这是邓琳的第二个“家”,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到这住上3个月。
她可能是这里学力最高的人——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但她不是在这里从事
科研、诊疗,她只是这里的病人,精神分裂症患者。
她曾经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复旦毕业留学美国,自然科学硕士、哲学博士,医
学院博士后。
天才
15岁被复旦录取
邓琳1967年12月12日,出生于西安。她自小就显得天赋异禀。
在父亲邓建平印象中,与同龄孩子相比,女儿的“鬼点子”明显要多。一个
例子是,1971年,当时女儿才4岁,和他一起去南宁旅游,在火车站出站口, 身高超过
1.1米的女儿被乘务员拦住要买票。他还在跟乘务员求情,希望免票,不料女儿趁乘务
员不备,一下子就溜出去了。事后,邓建平虽觉得不妥,但女儿的 “机灵劲”让他感
触很深。
尤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女儿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女儿5岁时,邓建平把女儿转
到西安读书。一开始,西安的学校不愿接收,但很快,这所学校就无话可说了——邓琳
入学考试得了两个100分。
在学习上,邓建平从来不为女儿操心。她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让同龄人和同
龄人的家长羡慕不已。“有一次,我们隔壁邻居家小孩想找家庭教师,最后担当这一任
务的就是我们家邓琳。”邓建平很自豪。
不止课堂学习,小时候邓琳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在母亲周云娟记忆里,小邓琳
最喜欢玩跳皮筋,邻居家小孩没有谁能玩得过她,“有一个高难度动作,邻家小孩尝试
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我们家邓琳观察了一阵,换了个角度,轻轻松松就跳过去了。”
邓琳的腰鼓、羽毛球都很不错。
邓建平一直认为,他的女儿是个“天才”。或许,这是继承了父母的“学习基
因”。邓建平和周云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1982年,年仅15岁的邓琳被复旦大学录取。
其实,父母并不希望邓琳去外地念书,他们给邓琳设计的人生规划是学医。
在父母的要求下,邓琳第一志愿报考了西安一所军医大学,最后,由于身高原因,邓琳
被第二志愿复旦大学昆虫学专业录取。
作为家中长女,邓琳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她赴上海读书那天,邓建平一路
跟到上海,帮她挂好蚊帐,买了很多生活、学习用品。邓建平还特意拜访了一位在上海
的老同学,请对方以后每次都要到火车站接女儿。到了周末,邓琳都会到这位叔叔家打
牙祭。
出类拔萃的学业成绩让邓琳有了不少优越感。一次,邓建平去复旦大学探望女
儿,但她说要出去跳舞,邓建平偷偷跟了过去,在舞会上,男伴由于舞技不太好,被女
儿当面骂“蠢蛋”。
或许是考虑到女儿的这种优越感,邓建平从来不让邓琳吃苦头。1984年,邓建
平调回老家工作,在衡阳市科委任职。女儿每次回衡阳,他都一定会到火车站守着,并
给她买好回程火车票。如果没有买到卧铺,邓建平就会上火车给女儿抢座位。
有一次,邓建平没有抢到座位,邓琳站着去了上海。这事后来成了邓琳向邓建
平抱怨的由头,“她跟我说她好苦,我问为什么,她说站着去上海上学。”邓建平说。
本科毕业后,邓琳顺利考取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学的是昆虫病毒学。研究生快
毕业时,邓琳报考了美国的大学。尽管她以上海市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对方录取,但当时
出国手续办得不太顺利,邓琳一气之下,放弃了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回到衡阳。
之后几个月,邓琳几乎不出家门半步。父母劝她回校念书,邓琳的回答着实让
邓建平吃了一惊:“去不了美国就自杀。”
最后,在邓建平的帮助下,邓琳成功搭上前往美国的飞机。
压力
初恋无果而终
近10年留学生涯里,邓琳就读和工作的都是美国一流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自
然科学硕士、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邓琳32岁那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初恋。她认识了一个来自台湾的男
同学,很快坠入爱河。后来,男同学硕士毕业,考上了哈佛大学博士,邓琳放弃了在肯
塔基大学一所实验室的研究,和男友一同去了哈佛。
但是,邓琳并没有告诉父母自己交了男朋友的事。这让周云娟觉得很奇怪,在
她印象中,女儿之前读书时不是这样的,“每天放学回家,她都会跟我讲学校里发生的
事”。
邓琳去美国后,大约每两个月会写一封信回家。有一次,她在信中寄了几张外
出游玩的照片,邓建平发了火,他的回信说:我送你去美国是学习。没过多久,邓琳回
了信,里面是她刚刚发表的学术论文。
父母依然没有想到,邓琳这时候交了男朋友。
直到有一次,邓琳在信中透露了一点关于男朋友的信息。邓建平步步逼问,才
得知这名男同学比自己女儿大了8岁,且有高血压。
家里人强烈反对,邓琳的恋爱无果而终。
事实上,虽然邓琳32岁前的感情世界一片空白,但她不乏追求者。
在复旦大学,由于邓琳的学业、舞技出众,表达爱意的情书纷至沓来。与她同
宿舍的韩慧敏还记得,当时邓琳性格非常开朗,非常热心,“每次代大家收到信 后,
她都会一一把信送到每位舍友的手中”,不过,邓琳当时的心思全部扑在出国上,加上
年龄小,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谈恋爱。现在看来,邓琳初恋无果而终,造成 的影响不只
是失去了男友。
1999年6月,周云娟去美国探亲,一下飞机,就发现前来接机的女儿瘦了一大
圈,她还很惊讶地发现,女儿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像以前那样圆滑了。她不知道原因,也
具体说不出女儿到底哪里不对劲。
随后,邓建平赶到美国,也发现了女儿的反常之处。他当时只是认为,女儿在
美国的日子过得不畅快。
为了送女儿出国,邓建平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甚至连女儿最初去美国的机
票费用,都是周云娟特意跑到宝鸡找姐姐借了4000元。
其实,邓琳出国时就知道了家里的境况。但是,可能是之前的“优越感”养
成的习惯,她依然保持着精神上的“优越感”。
在美国,一般家庭的留学生都是和别人合租,有时还要外出打工。但邓琳希望
生活得体面些,她不愿意出去打工,还租了一套单身公寓,每个月租金接近1000美 元
。此时,她每个月的补助大约是2300美元,“要缴23%的税,除了租房吃饭,什么钱都
不剩了。”周云娟说。
尽管手头拮据,但邓琳从来没有开过口额外找家里要过钱。
挫折
找工作受挫
从美国探亲回来,邓建平感受到了女儿的变化,也为女儿在美国生活的窘迫感
到担心。
他希望女儿回到自己身边,联系了衡阳当地一家医学院,对方答应聘请邓琳为
特聘教授。
2001年夏天,在父亲强烈要求下,邓琳回到衡阳。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
媒体纷至沓来,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哈佛大学高材生回到衡阳,让当地组织人事部门非常关注。邓建平被组织部门
负责人叫去,征求他对女儿工作安排的意见。
邓建平说,女儿是高级知识分子,可能不愿留在衡阳发展。
其实,邓琳想留在美国工作。她的一个研究生同学在波士顿一家公司任职,该
公司想要招聘两名博士。
当时,周云娟正在美国探亲。她对女儿说,去一趟波士顿找找这名同学,看对
方能不能帮忙。但母亲的这个建议引起了邓琳的强烈反感。
邓琳认为,当年学校开运动会时,是她在前面骑自行车带着这位同学跑、给
这位同学鼓劲,所以这位同学应该还记得她。“邓琳不愿意自己去联系,总觉得自己学
历高,别人应该主动找她。”周云娟说。
回国后,邓琳最大的希望是回复旦大学教书。她联系了复旦的一名教授,对方
同意了,但表示要等自己考察结束后面谈。邓琳信心满满,不料,没过多久,她就接到
教授的邮件,被告知不用去上海了。
邓琳很生气,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把怒火转移到了父母身上。
周云娟有时急了,也会颇带责怪意味地劝邓琳:“又不是只有复旦大学这一
条路,去别的学校不行吗?咱有学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邓建平和周云娟带着邓琳前往广州,他们联系了中山大学等名校,但邓琳的
态度很坚决:非北京、上海的大学不去。
让邓琳和父母没有想到的是,拥有顶级学历的邓琳在找工作道路上的挫折才
刚刚开始。
2002年,邓琳的档案被传至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时任生科院院长吴
秀山在电话核实了邓琳学历后,决定聘用。
此时,没有找好工作的邓琳正在上海游玩。最后,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她才
答应回湖南任教。
邓琳在湖南师大只待了两个月。
在吴秀山的记忆中,邓琳的形象相当模糊,“她没有参与教学,大多数时间是
在宾馆里过的,只有刚到时去实验室熟悉了一下情况。”
吴秀山说,邓琳入职不久,就表现出精神异常的症状,学院方面打电话给邓琳
的家属,要求解除聘用合同。
但是,周云娟不同意这种说法。她说,女儿在生科院时,曾对学院饲养白鼠的
做法提出异议,所以,有人在造谣说女儿有精神病。
邓建平跟周云娟的观点不同。
他接到学校电话通知后,害怕邓琳受气,立马赶到长沙,把邓琳接到衡阳,送
进了精神病医院治疗了半个月。
这件事,成为了现在邓建平、周云娟口角不断的由头。“你把女儿强制送往精
神病院,就算没有病也会逼出病来。”周云娟呵斥邓建平。
不料,一语成谶。
病人
精神状态越来越糟
打那以后,尽管邓琳找过多份工作,也先后多次出国,但挫折似乎跟她如影随
形:应聘西安一所医学院,原以为学院会提供一套住房,然而她去了西安才发 现,自
己预期的“套房”不过是一个单间,她大失所望,没有过多考虑,辞职回到衡阳;后来
,她去了一趟加拿大,工作没找到,身上的钱却花光了,只好悻悻地回 来……
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糟,进精神病院已成常态。家属们从医院
得知,邓琳真的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现在,邓琳治疗一个疗程是3个月。疗程结束,她的情绪能基本恢复平静,没
过多久,她又会进入“狂躁期”,所以,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安排她到衡阳市第二精
神病院接受治疗。
在家里情绪不好的时候,邓琳会朝从楼道里经过的邻居瞪眼,甚至开口骂人
。她总是觉得房子里很脏,会不停地从厨房倒水冲洗,一边倒水一边说:“是谁在门口
吐了这么多痰?”
这引起了同一单元邻居们的不满。楼上住户老蒋说,孙子放学回家,都要先打
电话叫他下去接。半个月前,老蒋实在受不了,就找到邓建平抱怨,邓建平只好再次将
邓琳送入精神病医院。
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的医生王倩知道邓琳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精神病患者,
他给邓琳下的临床结论是:精神分裂症,而这种疾病很难根治。
在邓琳情绪最不稳定时,连王倩接近她都要小心翼翼。王倩知道,邓琳正在产
生幻觉,总认为有人在她耳边大声说话,作为回应,邓琳会一个人自言自语。
王倩对邓琳做过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邓琳是由于情感、事业等多重挫折导
致思想受到刺激。这也印证了吴秀山的说法:“智商高的人神经往往特别脆弱。”
反思
亲自责害了女儿
从哈佛博士后到精神病患者,邓建平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是我害了她。”在
邓琳的成长过程中,一切都由邓建平夫妇安排,导致社会经验极其缺乏,加上从小就在
周围的人群中出类拔萃,遇到挫折就受不了,没办法接受。所以,邓建平喟然长叹:
“一切包办的孩子没有出息”。
周云娟从邓琳床底下拖出那个装有学位证原件的红色书包,用手拍打两下,
灰尘往下掉,周云娟感慨:“整整十年没碰它了。”
此时,它的主人,正在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第三病区的病房里,叠被子,或
者拖地……
发信人: anlinrong (安陵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读书害死人之一,读书让正常人变成神经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15 12:38:43 2012, 美东)
邓琳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但从小娇生惯养和被安排好一切的她,走向社会后面对挫折时
却不堪一击。最终,因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邓琳患上了精神病。
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树木枝繁叶茂,鸟声婉转动听。
这是邓琳的第二个“家”,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到这住上3个月。
她可能是这里学力最高的人——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但她不是在这里从事
科研、诊疗,她只是这里的病人,精神分裂症患者。
她曾经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复旦毕业留学美国,自然科学硕士、哲学博士,医
学院博士后。
天才
15岁被复旦录取
邓琳1967年12月12日,出生于西安。她自小就显得天赋异禀。
在父亲邓建平印象中,与同龄孩子相比,女儿的“鬼点子”明显要多。一个
例子是,1971年,当时女儿才4岁,和他一起去南宁旅游,在火车站出站口, 身高超过
1.1米的女儿被乘务员拦住要买票。他还在跟乘务员求情,希望免票,不料女儿趁乘务
员不备,一下子就溜出去了。事后,邓建平虽觉得不妥,但女儿的 “机灵劲”让他感
触很深。
尤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女儿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女儿5岁时,邓建平把女儿转
到西安读书。一开始,西安的学校不愿接收,但很快,这所学校就无话可说了——邓琳
入学考试得了两个100分。
在学习上,邓建平从来不为女儿操心。她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让同龄人和同
龄人的家长羡慕不已。“有一次,我们隔壁邻居家小孩想找家庭教师,最后担当这一任
务的就是我们家邓琳。”邓建平很自豪。
不止课堂学习,小时候邓琳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在母亲周云娟记忆里,小邓琳
最喜欢玩跳皮筋,邻居家小孩没有谁能玩得过她,“有一个高难度动作,邻家小孩尝试
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我们家邓琳观察了一阵,换了个角度,轻轻松松就跳过去了。”
邓琳的腰鼓、羽毛球都很不错。
邓建平一直认为,他的女儿是个“天才”。或许,这是继承了父母的“学习基
因”。邓建平和周云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1982年,年仅15岁的邓琳被复旦大学录取。
其实,父母并不希望邓琳去外地念书,他们给邓琳设计的人生规划是学医。
在父母的要求下,邓琳第一志愿报考了西安一所军医大学,最后,由于身高原因,邓琳
被第二志愿复旦大学昆虫学专业录取。
作为家中长女,邓琳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她赴上海读书那天,邓建平一路
跟到上海,帮她挂好蚊帐,买了很多生活、学习用品。邓建平还特意拜访了一位在上海
的老同学,请对方以后每次都要到火车站接女儿。到了周末,邓琳都会到这位叔叔家打
牙祭。
出类拔萃的学业成绩让邓琳有了不少优越感。一次,邓建平去复旦大学探望女
儿,但她说要出去跳舞,邓建平偷偷跟了过去,在舞会上,男伴由于舞技不太好,被女
儿当面骂“蠢蛋”。
或许是考虑到女儿的这种优越感,邓建平从来不让邓琳吃苦头。1984年,邓建
平调回老家工作,在衡阳市科委任职。女儿每次回衡阳,他都一定会到火车站守着,并
给她买好回程火车票。如果没有买到卧铺,邓建平就会上火车给女儿抢座位。
有一次,邓建平没有抢到座位,邓琳站着去了上海。这事后来成了邓琳向邓建
平抱怨的由头,“她跟我说她好苦,我问为什么,她说站着去上海上学。”邓建平说。
本科毕业后,邓琳顺利考取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学的是昆虫病毒学。研究生快
毕业时,邓琳报考了美国的大学。尽管她以上海市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对方录取,但当时
出国手续办得不太顺利,邓琳一气之下,放弃了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回到衡阳。
之后几个月,邓琳几乎不出家门半步。父母劝她回校念书,邓琳的回答着实让
邓建平吃了一惊:“去不了美国就自杀。”
最后,在邓建平的帮助下,邓琳成功搭上前往美国的飞机。
压力
初恋无果而终
近10年留学生涯里,邓琳就读和工作的都是美国一流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自
然科学硕士、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邓琳32岁那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初恋。她认识了一个来自台湾的男
同学,很快坠入爱河。后来,男同学硕士毕业,考上了哈佛大学博士,邓琳放弃了在肯
塔基大学一所实验室的研究,和男友一同去了哈佛。
但是,邓琳并没有告诉父母自己交了男朋友的事。这让周云娟觉得很奇怪,在
她印象中,女儿之前读书时不是这样的,“每天放学回家,她都会跟我讲学校里发生的
事”。
邓琳去美国后,大约每两个月会写一封信回家。有一次,她在信中寄了几张外
出游玩的照片,邓建平发了火,他的回信说:我送你去美国是学习。没过多久,邓琳回
了信,里面是她刚刚发表的学术论文。
父母依然没有想到,邓琳这时候交了男朋友。
直到有一次,邓琳在信中透露了一点关于男朋友的信息。邓建平步步逼问,才
得知这名男同学比自己女儿大了8岁,且有高血压。
家里人强烈反对,邓琳的恋爱无果而终。
事实上,虽然邓琳32岁前的感情世界一片空白,但她不乏追求者。
在复旦大学,由于邓琳的学业、舞技出众,表达爱意的情书纷至沓来。与她同
宿舍的韩慧敏还记得,当时邓琳性格非常开朗,非常热心,“每次代大家收到信 后,
她都会一一把信送到每位舍友的手中”,不过,邓琳当时的心思全部扑在出国上,加上
年龄小,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谈恋爱。现在看来,邓琳初恋无果而终,造成 的影响不只
是失去了男友。
1999年6月,周云娟去美国探亲,一下飞机,就发现前来接机的女儿瘦了一大
圈,她还很惊讶地发现,女儿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像以前那样圆滑了。她不知道原因,也
具体说不出女儿到底哪里不对劲。
随后,邓建平赶到美国,也发现了女儿的反常之处。他当时只是认为,女儿在
美国的日子过得不畅快。
为了送女儿出国,邓建平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甚至连女儿最初去美国的机
票费用,都是周云娟特意跑到宝鸡找姐姐借了4000元。
其实,邓琳出国时就知道了家里的境况。但是,可能是之前的“优越感”养
成的习惯,她依然保持着精神上的“优越感”。
在美国,一般家庭的留学生都是和别人合租,有时还要外出打工。但邓琳希望
生活得体面些,她不愿意出去打工,还租了一套单身公寓,每个月租金接近1000美 元
。此时,她每个月的补助大约是2300美元,“要缴23%的税,除了租房吃饭,什么钱都
不剩了。”周云娟说。
尽管手头拮据,但邓琳从来没有开过口额外找家里要过钱。
挫折
找工作受挫
从美国探亲回来,邓建平感受到了女儿的变化,也为女儿在美国生活的窘迫感
到担心。
他希望女儿回到自己身边,联系了衡阳当地一家医学院,对方答应聘请邓琳为
特聘教授。
2001年夏天,在父亲强烈要求下,邓琳回到衡阳。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
媒体纷至沓来,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哈佛大学高材生回到衡阳,让当地组织人事部门非常关注。邓建平被组织部门
负责人叫去,征求他对女儿工作安排的意见。
邓建平说,女儿是高级知识分子,可能不愿留在衡阳发展。
其实,邓琳想留在美国工作。她的一个研究生同学在波士顿一家公司任职,该
公司想要招聘两名博士。
当时,周云娟正在美国探亲。她对女儿说,去一趟波士顿找找这名同学,看对
方能不能帮忙。但母亲的这个建议引起了邓琳的强烈反感。
邓琳认为,当年学校开运动会时,是她在前面骑自行车带着这位同学跑、给
这位同学鼓劲,所以这位同学应该还记得她。“邓琳不愿意自己去联系,总觉得自己学
历高,别人应该主动找她。”周云娟说。
回国后,邓琳最大的希望是回复旦大学教书。她联系了复旦的一名教授,对方
同意了,但表示要等自己考察结束后面谈。邓琳信心满满,不料,没过多久,她就接到
教授的邮件,被告知不用去上海了。
邓琳很生气,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把怒火转移到了父母身上。
周云娟有时急了,也会颇带责怪意味地劝邓琳:“又不是只有复旦大学这一
条路,去别的学校不行吗?咱有学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邓建平和周云娟带着邓琳前往广州,他们联系了中山大学等名校,但邓琳的
态度很坚决:非北京、上海的大学不去。
让邓琳和父母没有想到的是,拥有顶级学历的邓琳在找工作道路上的挫折才
刚刚开始。
2002年,邓琳的档案被传至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时任生科院院长吴
秀山在电话核实了邓琳学历后,决定聘用。
此时,没有找好工作的邓琳正在上海游玩。最后,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她才
答应回湖南任教。
邓琳在湖南师大只待了两个月。
在吴秀山的记忆中,邓琳的形象相当模糊,“她没有参与教学,大多数时间是
在宾馆里过的,只有刚到时去实验室熟悉了一下情况。”
吴秀山说,邓琳入职不久,就表现出精神异常的症状,学院方面打电话给邓琳
的家属,要求解除聘用合同。
但是,周云娟不同意这种说法。她说,女儿在生科院时,曾对学院饲养白鼠的
做法提出异议,所以,有人在造谣说女儿有精神病。
邓建平跟周云娟的观点不同。
他接到学校电话通知后,害怕邓琳受气,立马赶到长沙,把邓琳接到衡阳,送
进了精神病医院治疗了半个月。
这件事,成为了现在邓建平、周云娟口角不断的由头。“你把女儿强制送往精
神病院,就算没有病也会逼出病来。”周云娟呵斥邓建平。
不料,一语成谶。
病人
精神状态越来越糟
打那以后,尽管邓琳找过多份工作,也先后多次出国,但挫折似乎跟她如影随
形:应聘西安一所医学院,原以为学院会提供一套住房,然而她去了西安才发 现,自
己预期的“套房”不过是一个单间,她大失所望,没有过多考虑,辞职回到衡阳;后来
,她去了一趟加拿大,工作没找到,身上的钱却花光了,只好悻悻地回 来……
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糟,进精神病院已成常态。家属们从医院
得知,邓琳真的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现在,邓琳治疗一个疗程是3个月。疗程结束,她的情绪能基本恢复平静,没
过多久,她又会进入“狂躁期”,所以,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安排她到衡阳市第二精
神病院接受治疗。
在家里情绪不好的时候,邓琳会朝从楼道里经过的邻居瞪眼,甚至开口骂人
。她总是觉得房子里很脏,会不停地从厨房倒水冲洗,一边倒水一边说:“是谁在门口
吐了这么多痰?”
这引起了同一单元邻居们的不满。楼上住户老蒋说,孙子放学回家,都要先打
电话叫他下去接。半个月前,老蒋实在受不了,就找到邓建平抱怨,邓建平只好再次将
邓琳送入精神病医院。
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的医生王倩知道邓琳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精神病患者,
他给邓琳下的临床结论是:精神分裂症,而这种疾病很难根治。
在邓琳情绪最不稳定时,连王倩接近她都要小心翼翼。王倩知道,邓琳正在产
生幻觉,总认为有人在她耳边大声说话,作为回应,邓琳会一个人自言自语。
王倩对邓琳做过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邓琳是由于情感、事业等多重挫折导
致思想受到刺激。这也印证了吴秀山的说法:“智商高的人神经往往特别脆弱。”
反思
亲自责害了女儿
从哈佛博士后到精神病患者,邓建平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是我害了她。”在
邓琳的成长过程中,一切都由邓建平夫妇安排,导致社会经验极其缺乏,加上从小就在
周围的人群中出类拔萃,遇到挫折就受不了,没办法接受。所以,邓建平喟然长叹:
“一切包办的孩子没有出息”。
周云娟从邓琳床底下拖出那个装有学位证原件的红色书包,用手拍打两下,
灰尘往下掉,周云娟感慨:“整整十年没碰它了。”
此时,它的主人,正在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第三病区的病房里,叠被子,或
者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