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亚裔被误认为是另一名亚裔的事件时有发生。虽然每次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疏忽大意,不是恶意为之,但对亚裔还是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位被认错身份的亚裔说:“我认为人们在很多方面误解了‘微歧视’这个词,因为‘微’不适用于这一行为产生的影响。”
波士顿市长吴弭。(图片来源:美联社资料图片)
NBC报道,上月,在一名抗议者质问马萨诸塞州投票权活动人士贝丝·黄(Beth Huang,音译)时,将其误认为是波士顿首位非白人市长吴弭(Michelle Wu)。不过,这已经是贝丝第3到4次被误认为是吴弭了。
“人们经常会把我和很多其他亚裔女性误认为吴弭,”贝丝说,“他们会把越南裔的州代表误认为是吴弭。他们会把韩裔的州代表误认为是吴弭。他们大概以为吴弭到处都是。”
对于贝丝和全美各地的许多亚裔来说,这类事件往往会悄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她表示,这类事碰巧成为头条新闻,是因为它公开出现在了新闻中。
上月ABC报道了因亚裔女性李有娜(Christina Yuna Lee)在公寓中遇害而举行的守夜活动,错误地将纽约市社区组织者李荣恩(Grace Lee,音译)称为高慧民(Michelle Go)。而高慧民是1月被推下地铁身亡的亚裔女性。
ABC发言人表示,该公司立即意识到了这个错误,并在该节目在其他地方播出前纠正了它。在给亚裔记者协会(Asian American Journalists Association)的一份声明中,ABC表示,认错人是“不当的技术错误,而不是由麻木引起的。”
“每次发生这种情况,都不是出于故意。或者我认为这不是故意的,”贝丝在谈到自己被误认的经历时说,“但这确实让我觉得,人们往往认为我们不如某些领导人那么有价值。”
民权活动家米娅·艾夫斯·鲁布利(Mia Ives-Rublee)常常发现自己被误认为其他亚裔女性。这类事件发生得是如此频繁,以至于有人邀请她参加演讲时,鲁布利不确定他们是否找到了合适的人。“这真是令人沮丧的经历。如果人们不能区分我和其他人时,我的工作是否产生了我以为的影响呢?”
据专家们表示,像这样的简单错误通常是毫无恶意的。但亚裔熟悉在美被排斥的痛苦历史,如今这样的错误一再重复令他们回忆起了被忽略的历史。
尽管亚裔自19世纪以来就在这个国家居住,但公众的敌意促使他们以及其他非亚裔群体形成了唐人街这样的文化飞地。亚裔移民最初还被描绘为廉价、可有可无的劳动力。
虽然认错人的现象有时可能会被归因于跨种族效应,即所有种族的人都更容易辨认自己种族的面孔,但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亚裔历史教授黄玉智(Scott Wong)表示,这种现象在亚裔身上的普遍存在,是源于美国历史上这种长久以来的异化现象。黄玉智认为,虽然认错人的事件或许“没有恶意”,但它们是美国人习惯性疏忽的产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