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Netflix+韩剧”的组合正在成为国内观众追剧时的一个指向标,于上个月底播出的《少年法庭》在豆瓣的评分最高时达到了9.2。能在影视作品中展现并探讨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沉重又复杂的话题确实让人羡慕,在赞叹“敢拍”之余,其背后成熟的韩剧工业流水线也不应被忽视。
人们原本常用“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为犯错的青少年说情,但近几年,在很多未成年涉案的新闻热帖下,高频出现的一句评论是,他还是个孩子,千万别放过他。前者更在意的或许是对少年犯的教化,以及帮助这些“迷途的羔羊”回到正轨;后者则站在受害者和“性本恶”的角度,认为轻飘飘的量刑既对受害者不公,也不会帮那些“小恶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在《少年法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金惠秀扮演的陪席法官沈恩锡在全剧一开始便亮明了自己的态度,“我对少年犯厌恶至极,因为他们无法改过自新”。如此极端的态度背后隐藏的是,在法袍之外,沈恩锡还是一位痛失孩子的母亲。五年前,她的儿子被从高空坠落的砖块砸中。在一场仅持续了三分钟的庭审后,制造这起高空抛物的两名贪玩男孩笑着走出了少年法庭。
和女主角沈恩锡同为延和地方法院陪席法官的车泰柱曾是一名少年犯,在他最迷茫也最危险的年纪,他遇到了一位信任他、鼓励他的正派法官,他因此转变,后来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大人。车泰柱选择来到少年法院工作,也是希望能像当年那位法官帮助自己一样,去帮助那些少年犯。带着这样的初衷,车泰柱眼里的少年犯都是可以悔改,可以被挽救的。
可以说,两位陪席法官是带着各自的偏见在从事一份需要公正、客观、不掺杂私人感情的工作。他们的两任部长姜源中和罗瑾熙也分别有自己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处理未成年犯罪这个社会问题,姜源中打算告别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法院,进入国会。因为在修订《少年法》一事上,议员的身份要比法官更有用。
但在他处理法官生涯最后一件案子,闻匡高中泄题案时,他的儿子也牵涉其中。如果公正处理,不仅儿子会受影响,自己还未开始的仕途也会断送,最终参与修订《少年法》的很可能就是一些外行人。看起来姜源中是为了更崇高的理想才利用自己的职权包庇了儿子,直到沈恩锡点明他,手段不干净,目的也会变得污秽。
在姜源中离任后,新部长罗瑾熙上任,她对工作的态度是速战速决。如果她的工作是在流水线上做汉堡,那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没什么问题。但她面对的是每一个情况都不尽相同的少年犯,只追求效率的审判不仅不能对他们起到教化作用,还可能会让他们轻视法律,甚至是在《少年法》的保护下选择成为一个惯犯。
五年前,沈恩锡儿子被砸一案就是罗瑾熙在三分钟内做出的判决。五年后,涉案的两名顽童长大了,成了前科累累的少年法庭常客。剧中的最后一个案子里,两名少年所犯下的恶劣罪行类似于青少年版的“N号房”。这和东野圭吾的小说《彷徨之刃》有点像,不仅是少年犯犯下的罪行非常相似,大多数未成年女性受害者出于恐惧、羞耻和可以预见的舆论压力而做出不报警的选择也很相似。还有一点是,执法者们在面对这类未成年恶性犯罪时都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个人态度。
《彷徨之刃》书名中的“彷徨”可以看作是故事中警察的私人情感。警察的职责就是抓到少年犯,但他们也很清楚,按照日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少年犯不仅不会被媒体公布姓名,而且关不了几年就会被放出来。和他们所犯下的恶以及承受这些恶的受害者及其家属相比,这根本算不上惩罚。
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于1989年发生过一起“绫濑水泥杀人案”,这起案件被称为日本历史上最恶劣的未成年犯罪。值得一提的是,《周刊文春》杂志违背日本少年法,向大众公布了几名涉案少年犯的真实姓名。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禽兽是不允许以人类的权利被保护的。
不论是虚构作品中带着偏见的法官、彷徨的警察,还是现实中故意违法的媒体,争议出在人们心中朴素的道德正义和现代社会践行的法律正义发生错位的那一小部分。为了解决这种“错位”,本剧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先校正法官们原有的内心准绳。随着每起案件的审判,各持己见的法官激烈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克服了自身原有的偏见。另一个则是,让这些真正了解少年犯的人去推进相关法律的完善,修订《少年法》一事作为故事背景的一部分贯穿全剧始终。
也得承认,像沈恩锡说的,法律无法保护每一个受害者。剧里第四个案件是一起未成年人无证驾驶案,作为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我们能清楚知道,被撞身亡的外卖员和后来成为植物人的驾驶者都是无辜的受害者,那些站在少年法庭上,听到“无罪”“按少年保护事件处理”而欢欣雀跃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谋,但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切,最终他们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法庭。在正义和法律之间也存在灰色地带。
金惠秀在谈到沈恩锡这个角色时说,以前我个人在面对这类案件时是情绪化的,这次扮演的角色让我有机会深入地思考这背后更多的原因。从情绪上头到可以较为冷静地思考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执法者的判罚与量刑所起的作用,以及目前的《少年法》是否合理、公平……这可能也是本剧希望带给观众的。
抛开题材上的优势,《少年法庭》整部剧还体现出一种工整。全剧总共10集,每两集一个案件,每个案件都遵循“事件发生—社会因素冲突—结果的反思”这样的模式。女主角这个人物的成长路线也是影视剧中比较常见的:一上来先展现主人公性格上的某种缺陷或不寻常,然后伴随每起案件逐步告诉观众造成这种不寻常的原因,最后在某一起和主人公自身有关的重磅案件中,让他/她实现自我成长。男、女主角这种在观点上各持己见的工作搭档也算是一种经典搭配了。
结构上并没有太大新意,探讨的又是本就沉重、严肃的话题,在以“累计观看时长”为排名指标的Netflix平台播出,《少年法庭》为了留住观众注意力选择牺牲一部分现实逻辑。所以我们看到,女主角作为一名本职是“审判检方起诉的案件,而无权进行调查或起诉”的法官,全程都在越权查案,编剧是把警匪/破案类作品中最能吸引观众的部分粘贴到了女法官身上。第一集中,编剧也借角色之口吐槽了自己,“这年头法官也要出来抓人么?”
能不违和地将前人实践过的套路和模式为己所用,同时在抓人的题材、价值观输出和观赏性之间找到平衡,这部作品也许没有称得上神来之笔的地方,但各个环节都交出了超过及格线的成绩,最终的成品能看出缝合的痕迹,却也没有太多割裂感。韩剧近几年推出了不少这样的作品,它们大部分都是合格的产品,只有少数几个成为了《鱿鱼游戏》或高分佳作。
在羡慕“敢拍能拍”和全球爆款之余,韩剧能批量制造高于合格线的产品,背后那条成熟的工业流水线或许更值得我们研究。在一篇名为《构造韩剧工业:何以是,何以为?》的文章中,作者写到,“(韩剧)工业化生产首先指的是分工明确,从故事构想、剧本、拍摄、剪辑、后期,每个环节都下足功夫,打通规模化、体系化、专业化的链路,确保了影视制作各环节的高效高质运作。而面向大众生产作品的内容制作方,最基础的基因也是“一种制造业”——需要多个高度专业化和细分化的子系统,才能完成最后的高质量成品的行业。”
排版:踢踢 / 审核:小风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