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赠山河女儿兼音乐札记
avatar

赠山河女儿兼音乐札记

开心和
1楼
用赠山河女儿的一首七律作镇楼诗
湘土湘情读可亲,山中筑室与仙邻。
一朝嫁出廿年杳,半世劳勤五味珍。
所沐凤儿芹泮雨,将归青陌柘桑晨。
叶红若溯沅江歇,可赠新醪看鸽鹑。
avatar
开心和
2楼
音乐札记
1、所学第一首歌是样板戏《共产党员》,那时六岁(幼儿园的《丢手绢》、《找朋友》不算),父亲喜欢听京剧,有一个全套样板戏歌本,教会了我《共产党员》,现在还能记起第一句高亢激昂的的调子:“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紧接着学会了《扫平威虎山》,夏日晚上乘凉时给大人们表演,连唱带比活,很好玩儿。后来听赶大车的老汉用秦腔唱“早也盼,晚也盼,盼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非常痛快。
识简谱大概是一年级,母亲用《渔光曲》教我,还有《冰山上的雪莲》,都在歌本里。后来看电影,学会了《红星照我去战斗》,《洪湖水,浪打浪》,大段的《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也能唱下来,《长征组歌》也是那时候学会的。那个年代,唱歌是人们的主要娱乐形式,每首歌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和欢愉。
2、小时候晚饭后的活动挺有意思的,孩子们在楼外听大人讲故事,最喜欢听打仗的故事,比如进藏平叛,有邻居叔叔跟敌人拼刺刀并击毙了敌人,听得我们兴趣盎然。那时不知道战斗的残酷,只觉得好玩儿过瘾。再有就是跟大人学习二胡和笛子,院里什么人才都有。二胡学了两下放弃了,笛子倒是坚持了一阵。没钱买笛膜就用薄纸替代,后来干脆用不带共鸣孔的便宜笛子。
一年级入学后,教算术的老师看到我有一点点笛子基础,便教我提高。他给我做了示范后把笛子递给我练习,我一吹感到很大一股烟油子味,顿时兴趣大减。后来他还教过我打拍子指挥合唱,看到我手型僵硬,便示范两手中指要靠近拇指,其它三指稍微翘起来一点,也就是兰花状。我心里想这是女生才有的手型,便有些抵触,所以打起拍子手型还是僵硬。现在想想,指挥家们不用指挥棒的时候,手型都是很柔和的。
3、四人帮倒台后,院里有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人们可以看一些录制的文体节目了。记得播放过越南歌唱家唱歌,感觉挺好听;还有西方的花腔女高音,当时感觉很难听,用旁边大人的话说是鬼叫,以至于很长时间都不喜欢花腔,直到真正懂一点音乐了才开始欣赏。
77年恢复高考收回学院,单位迁移石家庄,全国政治经济形势开始正常起来,文艺活动也多了起来。广播里有一个节目叫“每周一歌”,从这个时候开始,大量优秀的歌曲在千家万户传播,记得有包美圣唱的《捉泥鳅》、远征唱的《岷江行》、于淑珍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泉水叮咚响》,李谷一唱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关牧村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苏小明唱的《军港之夜》,郑绪岚唱的《太阳岛上》,还有电影屈原插曲《橘颂》等等。李光曦的《祝酒歌》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真正受全国人民广泛关注的是80年代初“观众喜爱的15首歌曲”评选活动。
待续。。。
avatar
开心和
3楼
4、中国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二三十年代有贺绿汀、黎锦晖等人;三四十年代有刘雪庵、聂耳、冼星海、任光等人;五六十年代有罗宗贤、雷振邦、刘炽等人;七八十年代有施光南、王酩、王立平、谷建芬等人;80年代后期至今则是纷繁模糊,或许他们在“青年歌手大赛”的评委席上,但音乐个性已经不那么分明了。
随着文化的解放,许多曾经被批为毒草的电影和歌曲都播放出来。《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柳堡的故事》、《东方红》等等,其中的歌曲《湖水清湖水长》、《一朵鲜花鲜又鲜》、《冰山上的雪莲》、《怀念战友》、《蝴蝶泉边》、《九九艳阳天》、《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松花江畔》等等深受人们喜爱。有的歌曲跟影片一样出名,例如《地道战》里的插曲《太阳出来闪金光》、《铁道游击队》插曲《微山湖上》;还有影片不太出名而歌曲家喻户晓的,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
5、文革期间创作的歌曲,作曲也有很好听的,只是作词都比较拘束。有词作家在谈论歌曲创作时提到:一般第一段歌词都很优美,但担心不能通过,便在第二段歌词中加些口号,为整首歌曲能顺利通过打掩护。由此可见,在政治挂帅的年代,歌曲创作有多么艰难。当然,纯粹的口号歌也不少,比如“天大地大。。。爹亲娘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就是好,就是好!”,令人捧腹。常香玉唱的郭沫若作词的《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也甚搞笑。
值得一提的是样板戏,这种形式的歌曲将京剧传播到千家万户。其词通俗干练,朗朗上口;其曲激越悠扬,回肠荡气。样板戏,大人小孩都能来上两句,对群众文艺活动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6、院里放过一部50年代拍的黑白故事片《白毛女》,开头是杨白劳在山上放羊的镜头,响起深沉悠远的歌声:“青青的山,蓝蓝的水。。。”,这是一首十分朴素而优美的歌曲,与后来很多用夸张的声调表现黄土高原的“西北风”相比,这首歌更具西北山岭苍劲深厚的气质。可惜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完整的词曲,颇为遗憾。
76年郭兰英的一首《绣金匾》唱彻大江南北,而她早已是中国第一女高音歌唱家了,之前她演唱的歌曲也被大家所知,诸如《我的祖国》、《南泥湾》、《人说山西好风光》等等。如果说六七十年代郭兰英是最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王昆就是第二著名,而她最大的影响力是作为东方歌舞团的团长为中国歌坛培养了众多后起之秀,诸如:远征、郑绪岚、朱明瑛、沈晓岑、牟玄甫和索宝莉、谢莉丝和王洁实、成方圆、程琳、朱晓琳等等。
avatar
开心和
4楼
7、东方歌舞团是大陆文化开放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台湾歌曲很多是由东方歌舞团传播开来的。成方圆因电视剧《虾球传》的主题歌为观众所知,一曲《童年》奠定了她大陆流行歌坛开拓者的地位。程琳在16岁的时候演唱了《酒干倘卖无》、《妈妈》,惊为天才。牟玄甫也唱了《鹿港小镇》,非常动听。
那时电视里有一个专栏节目叫作“群星璀璨歌唱晚会”,连续播出了几期后中断。一些外国民歌就是从这个节目中听到的,例如日本歌曲《芭蕉树》、巴基斯坦歌曲《美丽祖国真主保佑》、印尼歌曲《梭罗河》等等。朱明瑛有着美妙的中音嗓子,演唱过大量的外国民歌,可以说是中外歌曲交流的使者。
随着各种音乐的兴起,东方歌舞团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对中国歌坛的意义是值得珍藏的。
8、83年春晚,李谷一应观众要求一共唱了七次《乡恋》,人们对流行歌曲有着超乎想象的惊喜和热情。84年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打动了男女老幼,随后他的一组乡村歌曲也流行开来,像《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垄上行》等等。在怀念邓丽君的时候,张明敏谈到他是邓丽君的粉丝,在一次欢迎邓丽君的集会上,张明敏给邓丽君献花,邓丽君摸摸他的头说:“小弟弟,谢谢你”。
知道邓丽君大概是上初一的时候,在一次音乐课上,老师在上面讲《团结就是力量》,我在下面偷偷看从女同学那里借来的邓丽君的手抄歌本,不幸被老师发现了。他走过来没收了,随后撕掉几页还给我,我一看撕掉的是《何日君再来》、《香港之夜》、《美酒加咖啡》,气愤但不敢出声。我把歌本还给女同学时,她也没有埋怨我。她在小学跟我也是同学,她会弹月琴,对音乐比我更爱好,手抄了很多歌,初中毕业后就再也没见过面了。疫情期间,我发了一首歌到初中同学群,她看到了,非常惊讶和欢喜。她说她已经放弃了音乐很多年了,但会关注我的歌。她有时会在网易上给我留言,真好,将近40年了,还是那么热情真诚。
9:人们也许有过这样的感觉,当心里哼起一首歌时,脑子里会浮现出第一次听它时的情景,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大一入学后,因为宿舍紧张,作为篮球队的我和一位足球队的同学暂时住在体育教研室,每晚铺开弹簧床,早晨再收起。那段日子,我俩听遍了邓丽君的歌,还有张行的、张蔷的。现在一哼起邓丽君的《春在岁岁年年》便浮现出我俩在电炉上子煮挂面以及半夜在操场上踢足球的情景。如同中考前一天在家,为了缓解压力,对着窗外高唱《满江红》,现在一想起“怒发冲冠”便浮现中考的情形。
都说文体不分家,确实这样。我们班唱歌好的都是学校运动队的,秦皇岛的同学教会我吉他弹唱西班牙民歌《我的吉他》,石家庄的同学喜欢唱日本歌曲《星》和《草帽歌》,邯郸的学长教会我弹英国民歌《多年以前》。我们经常在一起高唱《我的太阳》、《桑塔露琪亚》、《三套车》、《在银色的月光下》,还有钟镇涛、童安格、齐秦、谭咏麟等人的歌。邯郸的学长擅长吉他,是学校乐队的队长,他借给了我一本《美国流行歌曲101首》,基本上包括了当时市面上可以听到的美国流行歌曲。我们在一起弹唱《科罗拉多河上的月光》、《世界之巅》、《安妮之歌》、《绿袖子》、《美丽的梦神》、《情感》、《月亮河》、《故乡之路》等等。可惜了,邯郸的学长好哥们已经不在了,现在每次翻起这个歌本我都会想他好一阵子。
待续。。。
avatar
开心和
5楼
10、生活中能有几个谈音乐的朋友是幸福的。高中时正是流行音乐在大陆兴起的时候,班上一哥们也喜欢抄歌本,他向我推荐郭蓉的歌,这是比朱晓琳还晚一些天才少女,但好像昙花一现。前几年看到已是中年的郭蓉在舞台上将二胡绑在腰上边唱边演奏,还是很美的。
为了宣传深圳,本地音乐人创作了一组通俗歌曲,还记得《夜色阑珊》和《行路人》,好多都忘了。高中毕业的联欢会上,一位同学唱了《夜色阑珊》,当唱到“问声美丽的姑娘,你的心是否和我一样”的时候,“姑娘”二字干脆没敢发出声,脸上红彤彤的,全班都笑着鼓掌。
刘欢也是大陆流行音乐的开拓者,电视剧《便衣警察》中的插曲《少年壮志不言愁》是继成方圆唱了《虾球传》之后,又一个深入人心的通俗歌曲。后来《雪城》中的两首插曲奠定了刘欢在大陆通俗歌坛的地位。刘欢也唱过一些英语歌和法语歌,听过他唱的《德黑兰1943》,回肠荡气。成方圆也翻唱过一些英文歌,她在90年代初翻唱《爱的力量》很好听,比几年后席琳迪翁在《泰坦尼克号》中的翻唱一点不差。这首歌的原唱盒带我在大二时买过,歌手英年早逝。盒带没法长时间保存挺遗憾的,现在很多美国流行歌曲在网上都找不到原唱版。
11、说到流行音乐,不能不提到日本。谷村新司可以说是日本流行歌坛的教父,他写了那首世界著名的歌曲《星》。谷村新司比张国荣、谭咏麟他们大十岁左右,香港一些流行歌曲有着谷村新司的影子。听过一些日本民歌,很纯净优美,《海滨之歌》、《初恋》、《美丽的知床半岛》、《蝉蜕》。《红蜻蜓》、《故乡》、《荒城之月》、《芭蕉树》。
非常幸运上学时自己能够在宿舍静静呆在上铺读歌本和乐理,了解各个国家的民歌。电影《怪圈》中几个女人打趣唱的那首《妈妈要我出嫁》给人的感觉很新奇,后来在歌本上看到这是一首匈牙利民歌。从50年代的歌本到80年代后期的,读了不少流传较广的国内外抒情歌曲,很多歌自己都能唱下来,却从没听人在舞台上唱过。我有一次在宿舍里对着歌本唱美国民歌《夏威夷小夜曲》,同学们说很好听,以前都没听过。二十多年过去了,直到几年前才在电视上的一个晚会节目中看到男中音胡宝善老先生唱起了这首《夏威夷小夜曲》。早年胡宝善唱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广为流传,同学聚会去歌厅,这首歌是要唱的。
12、侯德健与罗大佑是改开后最先进入大陆的创作型台湾音乐人,侯德健的《捉泥鳅》、《龙的传人》、《酒干倘卖无》、《熊猫咪咪》,罗大佑的《童年》、《鹿港小镇》、《光阴的故事》、《是否》,这些歌都是青少年的美好记忆。程琳演唱的侯德健的《信天游》和崔健演唱的自己创作的《一无所有》代表着大陆摇滚乐的开始,因为这两首歌都带有西北民歌的风味,影响了后来流行音乐的创作,以至于在一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上刮起了猛烈的西北风。客观地说,西北风盛极一时并没有给乐坛带来值得称道的内容,其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音乐的美感少了。当时,大陆流行音乐之路并不明朗,90年以后诞生的各个摇滚乐队,能坚持到现在的几乎没有。目前给人印象较深的只有郑钧、田震、许巍、李健、汪峰、那英等少数几位歌手。周杰伦刚开始在大陆流行的时候,因为听不清他的歌词,也就不喜欢他的歌曲了。后来他唱了一些慢节奏咬字清楚的歌,觉得挺好听的,他也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创作人。香港歌手中,黄家驹给我的印象最深,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天才,可惜天妒英才。
待续。。。
avatar
开心和
6楼
13、说起雅俗,斯波索宾在《音乐基本理论》中引用了一段高尔基的话,抨击了“近代资产阶级形式主义音乐”。“非人的声音冲进来,使人想到马嘶;猪的呼噜声、驴的号泣、蛙鸣都传过来”,“非人声的男低音吼着英文,狂野的喇叭声震耳欲聋,使人想起受迫害的骆驼”。这让人想起了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这是一首基于爵士乐的钢琴协奏曲,我听后感觉晕晕乎乎,颇有高尔基说的那种情况。我不喜欢爵士乐,猫王的歌也只喜欢那首《love me tender》。有人非常喜欢爵士乐,听着比喝酒都过瘾,在“中国好歌曲”节目中,张岭就是这样的一位创作歌手。我周围也有人对爵士乐痴迷不已,认为除了爵士乐其它音乐不值一提。
对音乐的共鸣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有一次在下班路上看到一个人在弹吉他唱歌,我走过去看到他谱架上的歌本都是外国民歌,也都是我经常看的,于是跟他一起唱,《伦敦德里小调》、《甜蜜的家》、《最美的音乐》、《春之歌》、《纺织姑娘》,一个多小时过去,两人都非常愉快。还有一次半夜在山上吹口琴,也是《山楂树》、《纺织姑娘》,还有一首南斯拉夫的曲子,大老远跑过来一哥们说真好听,当时觉得很温暖。
14、EN兄让我知道了《当我遇见你》、《窑洞里》那些之前没有听过的好歌,我非常感谢他,他在音乐欣赏上跟我有很多交集,网络中能遇到这样的朋友真乃幸事
南老让我唱《渔光曲》,我非常开心。以前听过王人美原唱,后来听过罗天婵唱。李谷一、关牧村、宋祖英唱的之前都没听过,我自己根据乐谱简单编曲唱录后才搜了她们的比较一下,发现自己唱得还行。这要感谢南老的鼓励,否则不会认认真真唱完这首自己非常喜欢的歌曲。
亭长问作曲的思路是怎样的,我也认真捋了一下。很多歌都是开门见山,例如《黄河颂》、《我的祖国》、《长江之歌》、《晴朗的一天》、《小夜曲》、《夜歌》、《天鹅》,这些歌一开始便动机清晰明确,旋律高屋建瓴,立意难度很大。而《今夜无人入眠》、《告别时刻》,优美激越的高潮在后半段出现,旋律的进行受前面牵引,相对容易一些。我感觉写歌第一句最难,如果写大调,几种和弦形式都尝试一遍,淘汰撞车的和过于平庸的,即使做不到精彩,也要立得住。第二句、第三句是体现个性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将歌曲贴上唯一的标签。至于以后的旋律如何进行,八个字:顺势而为,异军突起。如果写小调,可以充分考虑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的使用,这样可以增加婉转性,也可以增加独特性。
15、看过帕瓦罗蒂和通俗歌手同台演出,感觉就像大人带着孩子逛街。美声歌曲,只要有简单的钢琴伴奏就能表现得非常好;而通俗歌曲,往往需要强烈的电声伴奏才能出效果。就声乐而言,美声和民歌要比通俗歌曲更加纯粹一些,然而社会的发展似乎并不需要特别纯粹的东西,人们更需要快速简单的激情展现,是曰“与时俱进”。
创作一首美声歌曲,一般会遵循传统和声学,在和弦的进行上避免出现逆行的情况。对旋律的要求也非常深致,大音程的跳跃、适当的变化音、以及充分的长音都能令旋律宛转悠扬、深入人心。认真创作一首通俗歌曲也不简单,特别是节奏上的独特性很难把握。我在《初秋的月季花》和《莺啼序》中都使用了跨小节的切分音,就是为了增加音乐的美感和情感。
我喜欢唱歌,也写了一些歌曲,其中有几首是跟写词的朋友们合作的,自己非常喜欢,只是唱不好,但愿能通过专业歌手的演唱表现出来。
很多歌曲的旋律中都有变化音,最著名的就是那首《印度客商之歌》。适当的变化音能够提起精神,甚至成为“乐眼”,比如《海滨之歌》;而刻意加入变化音有可能会干扰旋律的流畅,使乐思不稳,应不可取。有朋友戏言我的音乐跟他有代沟,我说代沟是人为划分出来的,自然中并不存在,这其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全文完)
avatar
开心和
7楼
谢谢 老徐、小玉、冰冰、绕地、清角、江南雨 诸兄捧场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