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王小波逝世20周年,再看《非主流论》
avatar

王小波逝世20周年,再看《非主流论》

童天一
1楼

(画龙创作的王小波形象)
2017年4月11日,非主流作家王小波逝世20周年。王小波生前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时代三部曲》出版。
作为《时代三部曲》的责任编辑,钟洁玲曾经发表《三见王小波》一文。她与王小波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北京中国企协招待所,讨论《时代三部曲》的出版事宜,我是在场的见证者。
5个月之后,钟洁玲与王小波第三次见面,地点是在八宝山殡仪馆,他们阴阳相隔。
王小波没有单位,也没有加入作协,生前他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是一个局外人,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为自己的真理观服务的自由撰稿人。
为了纪念20年前逝世的王小波,“五十到一百”公众号连续发表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我的《非主流论》,第二篇是钟洁玲的《焦头烂额的王小波》。


王小波生前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时代三部曲》出版

( 钟洁玲与她责编的王小波《时代三部曲》)

(在王小波逝世11周年的时候,花城出版社曾出版《后王小波时代——中国非主流文学精选》,这是画龙设计的上册小说卷封面)

(《后王小波时代——中国非主流散文精选》,《非主流论》曾作为跋在此书发表)
作为一名非主流作家和学者,我试图总结人类社会的一切主流与非主流现象,并用最直观、最简洁的方式表达,这就是下面的《非主流论》。
我的研究方法是结构主义和话语途径的,或者叫“话语图式论”。我认为在一些常用话语背后,隐藏着一种集体的潜意识图式——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可能是康德所说的先验图式与我们后天经验的综合。通过揭示这种图式,可以找到话语背后的深层结构模式及众多基本特点。
本文找到四种图式,分别用“伍论”、“圆论”、“层论”、“话论”来介绍,最后进行综合,提出一些判断主流与非主流文学的定性指标。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一、伍论
主流与非主流现象,不仅有关文学,还涉及政治、艺术、科学、市场及社会诸多方面。我只好用全方位的视野进行分析总结,先从“伍论”开始。
我们讨论主流与非主流的现象时,经常会出现“先锋”(前卫)一词,比如“先锋文学”、“先锋艺术”,相对应的是“通俗文学”、“大众艺术”。人们经常会说,某某流派、某某款式“过时了”,“落伍了”。这些词语背后,在集体的无意识中,隐约可以看到一种直观的图式,那就是:一支行进中的队伍。如果我们将这种图式揭示出来,就会发现可以解释主流与非主流现象的许多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想象或假定:
有一支走向未来世界的队伍(可以是文学的、时尚的、政治的、学术的、社会的等等),少数走在最前面的是先锋,中间的大部队是主流,落在队伍后面的是后卫——文化保守者、落伍者。

1、多数即主流,少数即非主流。
2、先锋和落伍者,都是非主流。
3、行进中的队伍是动态的,大部分先锋可能永远消失,有的先锋可能成为主流,甚至成为落伍者。主流中某些人,有可能渐渐或突然变成非主流,成为先锋或落伍者。
4、主流与非主流,没有好坏、美丑、善恶之分。当然,主流因为人多,他们规定了什么是好坏、美丑、善恶,否则就不是主流,非主流自然不会认同。
5、队伍行走的路径——可以是直线向前,可以曲折前行,可以倒退,可以环行或螺旋上升——有文艺复兴、新儒家,也有重复过去的流行时尚。因此,过去落伍者,有可能成为先锋。
6、主流的变更,是范式的转变或替换,其方式可以是改良的、改革的,甚至是革命的。
7、悖论:现代社会有自为的先锋,不可能有自在的先锋。如果先锋不被主流认同,就不可能是先锋——队伍前面的人如果不能引领未来潮流,就说不上是真正的先锋;先锋一旦被主流认同,就可能成为主流,就不是先锋。
李敖大约这么说过:真正的英雄已经成为烈士,活着的英雄不过是政客。套用一下:真正的先锋已经成为先烈,活着的先锋不过是主流——逝去的王小波就是先烈,他的主体符号成了主流——甚至成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可见,现实中有挂着先锋名义的主流或落伍者。
“伍论”的优点:
1、伍论图式具有直观的动态性;
2、主流即多数,非主流即少数,定义简单明了;
3、成功解释了先锋现象,并将少数保守的落伍者也划入非主流,肯定了落伍者的价值,越超了简单的好坏之分——有人认为非主流是好的,有良知的,主流则相反——或者主流是好的,有良知的,非主流则相反。
4、可用来判断时尚或市场主流——主流产品必定是产销量最大的,因为最多人购买,人们用钱投票;
5、可以解释建立在多数人同意基础上的现代民主政治,即任何公平、公开、公正并且合乎程序的选举,主流的执政者是多数人认同的;非主流的在野者是少人认同的。
“伍论”的明显不足:
如果少数人垄了权力,控制了多数人,主流就不是多数,而是数垄了权力的少数—— 和专制社会就是这样。可见,“伍论”不能解释主流背后的权力关系。
二、圆论
人们谈论主流与非主流现象时常用这些关键词:“中心”、边缘”、“权力”和“民间”。在这些词语背后,在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同心圆的图式。因此我们可以这么想象:
存在一个平面或立体的同心圆(可以是文学的、时尚的、政治的、学术的、社会的等等),圆心是权力中心,是主流;圆周是远离权力的边缘,是非主流。


(中心的皇帝会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权力(中心)即主流,边缘(民间)即非主流。
2、靠近圆心面积小——人少,意味着主流人少;靠近边缘面积大——人多,意味着非主流人数众多。少数人在统治多数人。在专制社会和 社会,差不多是一个人在统治,多数人不是被恐怖手段吓倒,就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洗脑,成了帮凶——但仍有极少数边缘(民间)的异类。
3、“边缘—中心”存在着双向的互动:任何个人(或团体),同时被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控制,一个是向心力,另一个是离心力(自由的本能)。
4、越靠近中心,向心力越大,离心力越小;越靠近边缘,离心力越大,向心力越小;中心的皇帝会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边缘的民间百姓则回应:“山高皇帝远,你管不着。”
5、权力中心的主流特点:封闭,有序,稳定,保守,传统,成熟,缺少活力;权力边缘的非主流特点:开放,无序,自由,无助,创新,幼稚,但具有活力。
6、在今天的社会,中心权力不仅是行政、司法、立法权力,还包括暴力(武装力量)、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资本权力,知识权力,政党(社团)权力,体制权力,习俗权力,宗教权力,大众市场消费者的购买权力,等等。
7、权力的转移:传统社会的核心权力,是暴力;现代社会的核心权力,是资本;后现代社会的核心权力,是知识。
8、“边缘—中心”的结构转换,可能采用三种方式:改良、改革和革命。
“圆论”的优点:
1、成功解释了主流与权力的关系。
2、主流即中心,即权力;非主流即边缘,即民间;也算容易理解。
3、同心圆的图式具有地理直观性——可以解释:中国近代社会的重大变革为什么总是以边缘的广东作为发源地?康梁领导的改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广东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反,从权力中心到边缘地区的干部,往往认为广东没有文化,希望广东建“文化大省”。其实广东纸媒领中国媒体改革之潮流——以南方报系为代表,在建“文化大省”之前已经被普遍认同。王小波的《时代三步曲》,漫游过北京多家出版社,却不能出版,最终是广东花城出版社编辑主动上门要稿——小波逝世10年之后,北京三联生活周刊说成是王小波自己投稿,这种边缘与中心的文化关系耐人寻味。
有意思的是,边缘地区的人也往往缺乏文化自信,比如,现在一些本土广东人认为,广东人能干实事,但不会起名字,没有命名能力。事实不是这样,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到孙中山领导的三次北伐,其间广东人不知起过多少影响全国的名字。即便是改革开放之后,广东人命名的“读图时代”,就持续影响了中国新闻出版潮流。2008年3月1日,百度检索“读图时代”,找到相关网页约2,630,000篇;相比之下,同一天检索北京人命名的“红卫兵”,百度只找到相关网页约1,490,000篇,几乎少一半。现在许多博士和硕士的论文,题目就是 “读图时代”,或以“读图时代”为研究对象。
命名权,通常属于知识中心和权力中心,边缘的广东人命名了,许多广东人还看不见。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2018年是40周年),反思“读图时代”的意义,反思边缘的非主流创意,总结广东人近代以来领导的多次历史潮流,对解放思想非常必要。
“圆论”的明显不足:
“圆论”否定了“多数即主流”的主流指标。不错,“权力即主流”,但不能排除多数也是主流。
另外,“圆论”无法解释市场的主流现象——大众消费者用钱投票,背后可能有资本的力量在引导,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是“上帝”,是主角,任何权力都必须尊重。
avatar
童天一
2楼
@空山和尚 @聋子李耳000 @郑午然 @未有乡富翁_ @指難 @防忽悠顾问 @论金
欢迎各位理性批评、讨论!
avatar
童天一
3楼
作者:空山和尚 时间:2017-04-23 17:34:01
@童天一 2017-04-23 15:54:54
@空山和尚 @聋子李耳000 @郑午然 @未有乡富翁_ @指難 @防忽悠顾问 @论金
欢迎各位理性批评、讨论!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艺术是有范畴的,文学是艺术范畴内的一个版块。主流和非主流是在版块之内的细分,不在范畴之内的不存在你是什么非主流的问题。王小波的文字根本就进入不了艺术的范畴,哪来的非主流之说呢?如果仅仅只有政治诉求的文字,喊激烈的口号更直接更打动人,政治口号算非主流文学吗?
比如:食品是有范畴的,毒品或者垃圾你能说他是非主流食品吗?
再比如:唐诗,当时的大多数诗人都追求道家的理想,这个是主流,但王维的诗更多的是佛性,王维在当时可以说是非主流的。但他们的诗歌都很美,都在诗歌艺术的范畴之内。
王小波呢?你能拿出一段有点美感的文字出来吗?
你在茶社十几年如一日推介王小波,有一篇是从艺术角度去分析的文章吗?
哪一篇你不是先确定王小波是大作家然后扯一些跟艺术本身不搭界的东西,你从艺术的角度去认证过他的作品?除了吹捧的包装,内面装的呢?垃圾吧!
王小波的成名,完完全全的是商业化包装的结果吧。
你要在我面前说王小波如何的大家,你的从文学艺术本身的气质方面去说清楚,请吧!
不要在跟我说包装如何的精美,我要看的是包装内面的实质的东西!
——————————————————————————
哈哈,主帖讨论的是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不同的图式。
如我主文所言,这种图式可以是文学的、时尚的、政治的、学术的、社会的等等。
有关文学艺术,自然也包括其中。
《非主流论》是我的原创,我希望通吃所有主流与非主流的评价模式。
若想批评,欢迎老兄不好针对我文章所列出的图式及特点。
本文最后还提出一个综合指标,来评价王小波等作家,看谁是主流。
老兄有新的图式,不妨提出来讨论。
avatar
童天一
4楼
@空山和尚:
更正:若想批评,欢迎老兄不妨针对我文章所列出的图式及特点。
老兄有新的图式,不妨提出来讨论。
avatar
童天一
5楼
(接上)
三、层论
“底层”与“民间”,也是讨论主流的与非主流现象的关键词,它们背后隐藏的图式是什么?我们不妨这么想象:
有一个立体的金字塔(可以是文学的、时尚的、政治的、学术的、社会的等等),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主流,底层是非主流。
1、上层即主流,底层(民间)即非主流。
2、上层的主流人数少,下层的非主流人士多,少数压迫多数。
3、上层压迫底层,主要是通过暴力、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实现的;底层总是要争取翻身解放,想成为上层。
4、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和通迅不发达,也许会有自在的民间或底层,一切自供自足,与上层无关;但在现代社会,不会有自在的民间或底层。

(“层论的图式”:金字塔层最稳定)
5、有底层人士,以一种坚守底层的姿态,强烈批评上层,心里其实是想成为上层;也有人从底层成功转型,占据了上层地位,手中拥有权力和公共资源,因底层“政治正确”,便说自己代表底层,或干脆说自己就是底层,他的声音就是底层民间的声音——这种现象不妨叫“底层秀”。最近一些年,有上层人士号召作家进行“底层写作”,其实是“代表底层写作”,不是底层人士在写作,也是一种“底层秀”。
6、底层想成为上层,往往采用革命的方式,成功之后,仍然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上层为了巩固或延长统治地位,常常采用改良或改革的手段,让一些底层人士爬上高层,缓和社会冲突。
7、更复杂的分层,可分多层:比如,分三层:上层、中层和底层:
A、中间层大——金字塔变成橄榄球,中产阶级多,社会稳定,但很有活力,滚动向前;
B、中间小,两头大,像哑铃,阶层冲突增加,不稳定。
“层论”的优点:
1、“层论”即“阶层论”、“阶级论”,好处就是将阶级斗争学说包括进去,得到经典冲突理论的支持;
2、上层即主流,底层即非主流,定义简洁明了。
“层论”的明显缺点:
过度强调冲突、对抗;主流与非主流的转换造成系统的强烈动荡,大批生命惨遭残杀,社会资源被严重破坏,代价太大。西方的民主政治,特别是美国的民主政治,为了减少底层颠覆上层的革命性破坏,设置了政党轮替和民主选举制度,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程序,底层用投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志,让在野的非主流成为主流,既使系统恢复生机,又保持长期稳定。相反的例子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式的改朝换代。
(未完待续)
avatar
童天一
6楼
今天王小波是真正的“在场的缺席者”!
avatar
童天一
7楼
(接上)
四、话论
“对话”、“话语”、“话语权”、“公共空间”,也是讨论主流与非主流现象的关键词,其背后隐藏着这样的图式:
存在着一个公共话语空间,或公共会场(可以是文学的、时尚的、政治的、学术的、社会的等等),不同的个体和利益团体在里面竞争发言机会,话筒有限,扩音器被人操纵,声音最大的、发言次数最多的是主流,声音最小的,发言次数最少的或没有发言权的,是非主流。

1、多话语权即主流,少或无话语权即非主流。
2、在现代社会的话语背后,是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资本权力、知识权力、暴力和政党(社团)权力以及各种文化习俗长期竞争、博奕或约定的话语规则。
3、在 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只有一种声音,或一个声音,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倾听的权力,没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或者,沉默的大多数被动员,被操纵,自己的喉舌变成 的喉舌,共同发出 的声音。
4、在西方:古希腊的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是分开的;在中世纪,话语空间是统一的、宗教的和公共的;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逐渐建立,话语空间不仅形成公共和私人的两种话语空间,并且由于高度的社会分工,形成了许多专业及社团的话语空间,给交往与对话造成了巨大障碍。
5、在中国:公共话语空间最活跃的是春秋战国时代,大批饱学及能言善辩之士,凭三寸不烂之舌,穿梭于诸侯各国,大谈公共治理——王霸之道,最杰出的代表是纵横家张仪和苏秦。秦统一中国之后,特别是普遍实行郡县制之后,话语空间高度统一,但仍有边缘民间的话语空间,有不同宗教信仰的话语空间;从晚清到1949年之前,公共话语空间十分活跃,私人话语空间也有;而到文革时期,禁止宗教信仰,消灭了私人话语空间,全民被动员起来,共同发出 的声音——连家庭生活也大公无私,父子间划分阶级路线,每天要早敬、晚汇报,饭前还要祝福领袖万寿无疆。从1979到2000年互联网兴盛之前,除公共话语空间外,私人的、专业的话语空间逐渐形成,并产生交往障碍,主流与非主流的对话非常困难。
6、2000年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一个全所未有的公共话语空间形成了——这是一个虚拟现实的话语空间。人人都有话筒,众声喧哗,你可以蒙面发言,也可以袒露真容,使主流与非主流的对话、对抗成为可能。
“话论”的优点:
1、跟上国际后现代潮流,有大量鲜活的理论资源支持;
2、“话论”比其余“三论”更具可操作性——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手机的智能化,微信、公众号、公共论坛、名人博客和凡人博客共济一堂,主流与非主流,可以在虚拟的公共话语空间实现哈贝马斯毕生追求的交往理性,也可以展示汉娜·阿伦特倡导的对抗性紧张关系。互联网是全球化的,不分种族,不分信仰,没有国界,没有社会阶层,没有身份识别,传统的主流精英身份完全失效,这使全球交往对话、全民交往对话成为现实。
为了有效交往和对话,不让网下的主流精英逃离网络公共空间,网友们也许需要共同约定一套网络交往规则,避免法国大革命期间那种“多数人的暴政”——在网络世界演变为“多数人的唾液”。
“话论”的明显不足:
相关理论艰涩难懂。
(未完待续)
avatar
童天一
8楼
作者:空山和尚 时间:2017-04-25 00:05:16
文学的白银时代是指沙俄末期前后(沙俄或者苏联)时期的文学一代,出现了大量顶级的文学大师,是人类文学的顶峰。
你是蒙的还是故意造谣抬高王小波,你怎么不在街上给踢球的孩子贴上【世界球王】的标签呢?
艺术家是工匠大师和思想(俗称灵魂)大师的合体,工匠大师的能力是艺术家必备的仅仅是基础的东西,明白吗?
你跟王小波在基础这块还差十万八千里,你能飞啊?
王小波的作品卖的不错,全靠商性的包装去骗,喜欢的都是些门外汉有想装文青的人抄热了,文青不买回觉得落伍,就好比某德鸡的垃圾食品进中国广告做的好,小孩抢着去吃。
————————————————————
哈哈,老兄是文学艺术专家吗?
请拿出证据。
avatar
童天一
9楼
接上

(未完待续)
avatar
童天一
10楼
作者:力挽雕弓如满月 时间:2017-04-26 11:39:24
哈哈哈,老童,你的 阻碍了你的文学理解。小波和所有作家和读者(不是虚假的),写下或读每一个字,心中不会有你罗列的,,,主流非主流,,。文学是有关智慧的,远距功利世俗,,,。警醒吧,又活了20年的人们。
————————————————————————————
哈哈,《非主流论》是一种理论,不是文学作品,当然不等于任何文学作品本身。一切文学评论,必须有一种依据,一种理论或标准,本文讨论的是元标准。
本文总结的五种模式,既是方法论,又是本体论。
avatar
童天一
11楼
作者:老家雄安 时间:2017-04-27 13:20:22
老童,贤伉俪炒作王二算来有二十年了,总共赚了多少钱?
倘收获巨丰,不妨说出来,这东西最具说服力,会让一切质疑者和反对者顷刻闭嘴的。
放心,你算不上贪官,纪委不会顺手把你抄了去的。
————————————————————
哈哈,欢迎有关方面公开查一查。注意,一定要公开查,秘密查会有冤案。
只怕查完之后,我们只有贡献,没有收入。
钟洁玲在公家单位工作,赚钱也是公家的。我只是做义工而言。
我在此用真实身份发言十几年了,发帖加回帖,可能有几百万字了,若拿这个精力去赚钱,相信也会有一些的。
可我偏偏喜欢这种义务劳动——或许这是我的在场方式吧。
老兄敢用真实身份发言吗?
avatar
童天一
12楼
作者:老家雄安 时间:2017-04-27 13:20:22
老童,贤伉俪炒作王二算来有二十年了,总共赚了多少钱?
倘收获巨丰,不妨说出来,这东西最具说服力,会让一切质疑者和反对者顷刻闭嘴的。
放心,你算不上贪官,纪委不会顺手把你抄了去的。
————————————————————
哈哈,欢迎有关方面公开查一查。注意,一定要公开查,秘密查会有冤案。
只怕查完之后,我们只有贡献,没有收入。
钟洁玲在公家单位工作,赚钱也是公家的。我只是做义工而言。
我在此用真实身份发言十几年了,发帖加回帖,可能有几百万字了,若拿这个精力去赚钱,相信也会有一些的。
可我偏偏喜欢这种义务劳动——或许这是我的在场方式吧。
老兄敢用真实身份发言吗?
avatar
童天一
13楼
作者:空山和尚 时间:2017-04-28 20:10:18
王小波经典语录
6、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
这个句就很妙!!
avatar
童天一
14楼
高晓松的歌词答: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其实,正是因为生活的苟且,我们才渴望诗和远方。
写作是人生被N次抹除后的剩余快感!
avatar
童天一
15楼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4-29 10:57:22
童天一在另一个贴子里喷先锋文学脱离现实,没有介入改革开放后的当下社会,而这个贴子里居然又大谈“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
哈哈,老兄还曾经与我讨论拉康精神的分析,看来对拉康精神分析了解不深。
主体被苟且的现实抹除,怎么叫脱离现实?
avatar
童天一
16楼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4-29 10:57:22
童天一在另一个贴子里喷先锋文学脱离现实,没有介入改革开放后的当下社会,而这个贴子里居然又大谈“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
哈哈,问题是我以文学的方式,深度“介入改革开放后的当下社会”,这有我的长篇小说《返祖》为证。
而且,我写作出版《返祖》,恰恰是因为自己前一本纪实文学《一千万孤独的灵魂》出版失败——面对“眼前的苟且”和抹除,我为了“诗和远方”——为了出版《返祖》,我宁可辞去公职,下海打工赚钱,自费出版。
我用自己人生和作品,
解释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解释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不是一两句网络辩论的轻率之语,为此我付出了人生的沉重代价。

avatar
童天一
17楼
小说《返祖》自序
钟健夫(童天一)
先祖之梦萦绕不去,我的理性渐渐演化成感觉。
当我第三十次修改这部小说时,一本新版族谱出现在眼前,那是台商送给我的。此前,我对祖先的追忆总是弥漫着千古烽烟止于西晋末年,而这本海峡彼岸印制的族谱却让我遥念起商汤时代。历史的真实已经在似水流年中嬗变为神话,可我坚信商汤天乙之子、纣王之长兄乃我的祖先微子。
生活比神话更荒诞。
约旦河西岸隐秘的恐怖活动是整个世界返祖情结的全息缩影。当伊拉克的苏制坦克向科学科威特边境隆隆开进的时候,我看到阿拉伯帝国之梦的又一次开始。时光的涓滴不断浸蚀达尔文式的进化原则。返祖情结无处不在。它诠释了原教旨主义的遍地流泛。进即退。戈尔巴乔夫一直以为往前走,俄罗斯的国土却挂上了沙皇的国旗。萨拉热窝上空浓密的硝烟,又一次证明这个城市是全球无序的生长点。索马里几在一夜之间由国家形态退化为部落社会。我的理性在历史的张力面做了一个鬼脸,这是2000年的表情。我们仿佛正向过去走去。过去即将来。而现在却失踪了。
生活比艺术更荒诞
一位英俊的青年从精神病院出来向发出呼救,那是1989年的初春。这位前银行职员突然心血来潮,竟立下宏愿要从广州倒行至北京。单位自然不允,声明若3个月不来上班便开除他的公职,妻子闻讯即闹离婚,父亲也威逼他脱离父子关系,如果他执意倒行的吧。但所有要挟均告失败,他主意已决,不久他便进了精神病院。从精神病院出来后他向我呼救。我爱莫能助。一年这后,《中国青年报》上出现了一张他的照片。我看见他长发披肩神情疲惫,那是360多天露宿风餐日夜倒行的历史痕迹。这就是4年来不断激发我创作修改这部小说的动力之一。
但是文学大门早有各式人物把守,并且不断更换通行证。近几年除流行的通行证除唯美式的技术主义外,还有一种感觉学派。如果你的旅行包里塞多了一些理性少放了一些感觉,前景将十分危险。你的登机证往往被拒签,因为你有可能将文学座机劫持到利比亚去。失去信仰的时代理性是一头怪物。不过,我知道有一种登机证已经按国际流行的标准签好,那就是后现代,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国内乘客。我害怕去签一种几年前流行的寻根护照,更害怕去冒充中国的后现代乘客。
我深信,理性是智慧的感觉。


avatar
童天一
18楼
原标题: 周梅森:文学不能总做时代的缺席者
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崔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之际,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文学分享会昨天在十月文学院佑圣寺举行。作家周梅森与文学评论家贺绍俊、白烨、胡平、解玺璋、刘琼及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等相聚畅谈,和各界读者分享了本书的创作故事与文学特质。
《人民的名义》今年年初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潜心8年、六易其稿的小说是在反腐题材作品沉寂10年之后横空出世的首部长篇,被誉为“一部揭示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现实主义力作”。3月8日,根据本书改编而成的同名话剧作为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参演剧目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首演。3月28日,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登上荧屏,更是引发全民热议。
从今年1月至4月,从原著问世到登上话剧舞台再到呈现于电视荧屏,这部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正面观照国家现实政治生活的文艺佳作成为2017上半年度最受读者关注和欢迎的现象级作品。截至4月18日,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已先后印刷7次,累计发行达138.3万册。《人民的名义》电子版也同时登陆亚马逊、腾讯、网易、百度、咪咕阅读、爱奇艺等各大平台,收获亚马逊电子书全品类销售排名第一、微信读书热度榜第一名、网易云点击次数破2亿等佳绩。
在分享会上,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说:“周梅森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入手,真正认识到了今天我们党反腐的政治意义在哪里、整个官场政治生态的问题在哪里。他通过一个省的惊心动魄的反腐故事告诉读者:反腐其实是跟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也认为,《人民的名义》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小说,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周梅森谈及创作体会时说:“我是一个文学在场主义者,30多年来我不断追随着中国社会变化的过程。随着我人生经历的不断积累、丰富,我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一部分作家站在社会的前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在它崛起的过程中,文学总不在场,文学总是站在圈子外面,那它会与人民越来越远,起码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作家。我希望尽我所能,可以记录一个伟大国家、一个伟大民族的艰难崛起的过程。我想讲述一个大中国的故事,从官场的高层到底层的弱势群体都有涉及。同时,借人物、故事,把自己对中国十几年来巨大社会变化的思索都容纳进去。”
来源:http://epaper.ynet.com/html/2017-04/19/content_246008.htm?div=-1
——————————————————————
有人主动讨论另一帖的主题,我欢迎,将周梅森的观点转过来,
讨论作家和文学如何在场。
avatar
童天一
19楼
作者:伏牛山石 时间:2017-05-01 15:06:23
@童天一 2017-04-25 22:32:09
我的问题是:改革开放快40年了,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主流文学为什么缺席?
-----------------------------
敏感词太多,接地气的发不出来。
——————————————
转自另一帖
avatar
童天一
20楼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5-01 17:40:14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4-29 17:49:34
@童天一 2017-04-29 17:33:19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4-29 10:57:22
童天一在另一个贴子里喷先锋文学脱离现实,没有介入改革开放后的当下社会,而这个贴子里居然又大谈“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
哈哈,问题是我以文学的方式,深度“介入改革开放后的当下社会”,这有我的长篇小说《返祖》为证。
而且,我写作出版《返祖》,恰恰是因为自己前一本纪实文学......
-----------------------------
@童天一 2017-05-01 17:09:32
也许这就是老兄和余华的差距,老兄已近不惑之年,却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青情怀,甚至用高晓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聊以自慰;而余华却懂得“现实比小说更荒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写出了《活着》这种中国当代文学的杰作。
————————————————————————————
哈哈,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最为开放,批判“文革”、人民公社和历次政治运动是主流。
许多被冤屈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命运高度一致,在政治上甚至达到“同谋”的程度。
反思和批评“文革”等一度成了文学的主流,没有任何风险,因为可以配合老干和知识分子的评反。
作家王蒙当上文化部长,就是老干部和知识分子高度“同谋”的具体表现。
1992年或1993年出版的《活着》,不过是“同谋”运动的末声,根本称不上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没有丝毫风险可言。
@高隐
avatar
童天一
21楼

《岭南文报》:京城评论界讨论《返祖》
(原载1995年3月3日出版的《岭南文报》)
《岭南文报》本报讯:荣获第九届新人新作奖的长篇小说《返祖》在京引起反响,出版该书的作家出版社在京召开《返祖》作品研讨会,参加讨论会的有作家出版社副总编王文华,《世界文学》副总编申慧辉,著名中青年评论家和文学研究工作者季红真、陈晓明、吴秉杰、潘凯雄、于晓丹、黄梅以及编辑记者二十余人。该书作者童天一(名称钟健夫)参加了作品研讨会。
与会者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王文平认为,这是一部好书,一部极有特点的长篇小说。作品在彩色、层次、散文化的笔法和对人生状态的关注方面,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陈晓明认为,这是一本他期待以久的小说,证明文坛之外写的小说要比文坛之内的人写出的小说要高出一筹这样一种日益明显的趋势。黄梅认为,这部作品有创新意识,作者找到了一种形式,即包罗万象的形式,能够在这么短的篇幅中,融进这么多的内容,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季红真认为,二十世纪文学的主题,十九世纪几乎全部囊括了,十九世纪的某些作家病态地感觉到二十世纪作家的普通感受,只是十九世纪作家还没有命名的癖好。而《返祖》作品的主题设计,超越了当代所有的精神范畴,可以说主题是最先锋的。对当代人类精神空间进行了大幅度开拓。陈晓明认为,《返祖》作者摆脱了意识形态和文学写作制度化的双重压迫,直接面对生活的事实去把握,去追问,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背景结合起来。他将这部小说命名为“后理性主义”的作品。会上有人试图用荒诞主义、象征主义来概括这部作品。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任何命名都无法涵盖作品的主题思想。
关于积极的主题和作家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申慧辉把这部小说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霍华德别业》(由该改编的电影为《霍华德庄园》)进行比较,认为那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现象,而国内现在相当多的作家在创作中却缺乏这种勇气,只会调侃,靠小聪明,丢弃了社会责任感。《返祖》是一个例外,它关注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甚至涉及到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季红真也认为,写作虽然是以私人方式,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但终究是人类的事业。《返祖》关注到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精神状况,说明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和焦虑,内心极为痛苦。
不少人在发言中都谈到作家的知识背景对于当代创作的意义。申慧辉认为,《返祖》的许多想象成份是和自然科学相联系的,这显然得益于作者的理工科知识基础。《中国文化报》的王洪波认为,作家的知识背景显然是非常需要的,因为今天已经进入科学时代。陈晓明认为,具有非文学专业背景的作家进入文坛,是对业已形成的文学写作制度化的一种冲击。吴秉杰认为,这部作品涉及到寓言性、科学性、荒诞性及理论的关系问题,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角度。
关于作品的形式问题,多数发言者都肯定了《返祖》有较强的可读性,故事精彩,结构紧凑,语言轻松活泼。季红真认为,这种现象是和二十世纪文学借鉴了通俗文学的某些因素有关系。第一是性,第二是暴力,第三是悬念。陈晓明认为,小说的故事结构显示出作者的才气和气魄,不是现在一般小说能够达到的。申慧辉认为这部作品能够接近读者,尤其能够为年轻读者所喜欢,因为它选择的语码容易为年轻读者所接受。
与会者也对《返祖》的缺点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吴秉杰认为,小说的题目迁就了故事线索,这个题目不能概括作品的精神实质。季红真把《返祖》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进行比较,认为前者还缺少心理深度,在个性张扬方面不够。王文平认为,作品的篇幅稍短,限制了作者把作品写厚实,如果作品增加一些篇幅,把一些细节和场面完全展开,效果可能会更好。
《返祖》的作者童天一(原名钟健夫,就职于广东太阳神集团公司),在会上谈了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和创作过程,他承认自己在创作这部小说过程中思考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答案,也许正像有些评论家在发言中指出的那样,人类所面临的处境本身包含无数的精神悖论,他认为,每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作家,不仅要关心我们今天的现实生存,而且还要关心下个世纪的人类精神走向。(杨德华整理)
与会主要专家简介:
陈晓明,著名文学评论家,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导师,现为北京大学当代文学教授
季红真,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研究员;
申慧辉,外国文学专家,原《世界文学》副主编,现移居加拿大;
吴秉杰,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副主任。
黄梅,留美外国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1995年3月3日出版的《岭南文报》(广东作协主办)

作家出版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举办《返祖》作品研讨会邀请函

与会专家和京城媒体文学编辑签名
avatar
童天一
22楼

常青指路与“诗和远方”。这是我和钟洁玲今年2月去澳洲旅游的照片。
钟洁玲是中国知名文学编辑,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作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她编辑出版的。
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是她出版的。
张承志的《心灵史》是她出版的……
avatar
童天一
23楼


感谢和怀念作家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杨德华先生。他是《返祖》的责任编辑。
也是《岭南文报》那篇《京城评论界讨论<返祖>》报道的整理者。
中国社会科院外文所《返祖》作品讨论会结束后,杨德华给我一张银行卡,里面是我自费出版钱,他退给我了,希望我以后不用说自费出版。
avatar
童天一
24楼
《返祖》印象
文学评论家 季红真
《返祖》这部小说我用一天时间读了一遍,不能说完全读懂了,因为一部长篇小说真正要读懂,总要读个两遍三遍。
我觉得这部小说有一点很棒。首先从形式上说,二十世纪文学不管什么主义,不仅仅是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觉,它是私人化的东西,但纯粹私人化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它作为对抗制度化的集体要求时,有它文学史上的意义。归根结底,写作是一种人类的事业。二十世纪的文学主题十九世纪的文学中全都有,十九世纪个别天才病态的想象,到了二十世纪成了人们普遍的感觉,所以人们才不断地去给这些文学现象命名。比如荒诞,果弋理的《鼻子》就很荒诞。还有《死灵魂》,充满了对旧俄时代荒诞的讽刺。写作是个体进行的工作,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但作家一定要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纯文学要赢得读者,就要借鉴通俗文学的一些要素,向十九世纪文学回归。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一种潮流。本世纪初像《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写作具有经典性,但它只是文学史的经典性。这个时期由于心理学、哲学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生存的追问,找到了一种新视野,有了新发现。但是,比如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比如像托里森的《所罗门之歌》,还是追求可读性,这些能列入当代经典性的作品,都借鉴了通俗文学的很多因素,第一,性;第二,暴力;第三,悬念。这三点《返祖》都充分具备。主人公和师姐朦胧的爱恋,龟村发生的多种涉性故事,这些使得这本书很好读。但写作时,作者采取一种带有现代性的写作。从结构上说,作品结尾部分显得较弱,后半部给人草草收尾的感觉。书中所有的故事、场景都很精彩,这可能和作者对人类学的兴趣有关系,可读性很强,节奏感很强。节奏感是很重要的,西方的枪战片、商业片要求五分钟一个高潮。武侠小说也讲究情节绵密,不能有冗长的心理描写。节奏感使这部作品的结构紧凑。
从主题角度看,这部小说是最先锋的一部小说。它超越了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范畴。在我看来,寻根文学也可以说是精神返祖文学,是从正面肯定文化回归的价值。新写实主义就是被现实挤压的一种东西。另外还有一部分作家对现实生存展开一种批判,或者是一种感觉的批判。这部书的主题设计超越了我们现实的生存,关注二十一世纪,关注到整个人类的一种精神处境,在人类精神空间上是一个大幅度的开拓。一系列现实荒诞地情节,重心不是放在现实批判方面,而是放在对现实进行全面的嘲讽。这种嘲讽是基于个体处于历史迷宫的困惑和无奈以及价值感的丧失。
《返祖》一书的作者是无处皈依的,内心实际很痛苦,被祖宗的牌位压得喘不气来。不想回归,但同时又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长着尾巴,找不到通往健全的人或理想的人的出路,全部价值体系在这部作书里崩溃了。这部作品写出了所有价值体系崩塌于一旦。享廷顿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主要的冲突是文化冲突。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四大冲突是经济冲突、文化冲突、贫富冲突和男女冲突。《返祖》除男女冲突没有涉及外,其它三大冲突都涉及到了。这种荒诞与其说是一种形式,不如说是作者对这个时代人类精神关注之中的一种忧虑,一种焦虑。几乎每一个命题之中的包含一连串的悖论。例如是勤劳推动人文明呢,还是懒惰推动文明,是以现有民族建立国家还是现代国家建立已经完成,等等。这里涉及到对人类未来前途的焦虑。而结构带来主题方面一个很大的缺陷,即这是一个隐喻,但作者本人恐怕也没有吃透。作者所有的思考,所有精神的困惑全部囊括在故事中了,可是缺少心理深度。这是文学性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作者没有答案。
这部书的长处超越了当代文学界所有表现的范畴,把民族的生存现实和整个人类精神处境联系在一起,看到了世界性的文化回归运动。这是需要胸怀和气魄的,不是某一学科的问题,而是具有国际的视野和敏锐,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文学报》,1994年11月17日)

avatar
童天一
25楼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5-01 22:41:04
赶时髦,卖弄后现代名词儿,介入社会时事热点,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确立小说的文学价值,反倒显露出作者的矫揉造作、识虑肤浅。
————————————————————
哈哈,我用文学评论家季红真教授的话回应老兄。
季红真在《文学报》发表了《<返祖>印象》,她在文章中说:

《返祖》这部小说我用一天时间读了一遍,不能说完全读懂了,因为一部长篇小说真正要读懂,总要读个两遍三遍。
我觉得这部小说有一点很棒。首先从形式上说,二十世纪文学不管什么主义,不仅仅是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觉,它是私人化的东西,但纯粹私人化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它作为对抗制度化的集体要求时,有它文学史上的意义。归根结底,写作是一种人类的事业。二十世纪的文学主题十九世纪的文学中全都有,十九世纪个别天才病态的想象,到了二十世纪成了人们普遍的感觉,所以人们才不断地去给这些文学现象命名。比如荒诞,果弋理的《鼻子》就很荒诞。还有《死灵魂》,充满了对旧俄时代荒诞的讽刺。写作是个体进行的工作,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但作家一定要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纯文学要赢得读者,就要借鉴通俗文学的一些要素,向十九世纪文学回归。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一种潮流。本世纪初像《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写作具有经典性,但它只是文学史的经典性。这个时期由于心理学、哲学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生存的追问,找到了一种新视野,有了新发现。但是,比如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比如像托里森的《所罗门之歌》,还是追求可读性,这些能列入当代经典性的作品,都借鉴了通俗文学的很多因素,第一,性;第二,暴力;第三,悬念。这三点《返祖》都充分具备。主人公和师姐朦胧的爱恋,龟村发生的多种涉性故事,这些使得这本书很好读。但写作时,作者采取一种带有现代性的写作。从结构上说,作品结尾部分显得较弱,后半部给人草草收尾的感觉。书中所有的故事、场景都很精彩,这可能和作者对人类学的兴趣有关系,可读性很强,节奏感很强。节奏感是很重要的,西方的枪战片、商业片要求五分钟一个高潮。武侠小说也讲究情节绵密,不能有冗长的心理描写。节奏感使这部作品的结构紧凑。
从主题角度看,这部小说是最先锋的一部小说。它超越了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范畴。
avatar
童天一
26楼
@郑午然: 黑名单 举报 2017-05-01 15:37:29 评论
王小波蹲过“学习班”,那是比信访办更难受的地方。:)
——————————————————
不错!
很多伤痕文学控诉文革,是站在道德高坡上——主体是老干部、知识分子,总之是好人受到冤屈,崇高的主体受到冤屈,这就为平反和官复原职提供合理性和正义性。
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受冤屈的是普通人,他是站在人性的底线讲黑色幽默的故事。
普通人在文革中的悲惨遭受,更能揭露文革的黑暗。
@空山和尚
avatar
童天一
27楼
作者:jerrywolf1984 时间:2017-04-29 13:40:37
世界文坛里面中国文学自己就是非主流
——————————————
说得好1
avatar
童天一
28楼
作者:zhengsw68 时间:2017-04-28 09:22:37
对大众社会有效的“洗脑”就成了所谓的“主流”,而无效的“洗脑”就成了所谓的“非主流”!
————————————————
老兄这种是权力中心论的同心圆图式。
avatar
童天一
29楼


季红真(百度一下)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是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黑龙江大学萧红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妇联执行委员,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作家。代表作有: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忧郁的灵魂》;日文译着《简明文化人类学》;作家印象记《众神的肖像》、《世纪性别》;随笔集《女性启示录》;文学传记《萧红传》;散文《古陵曲》、《孩子,你是妈妈的世界》等。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的“1988年当代文学研究奖”、首届全球华语文写作“萧红文学奖”等十一项奖励。
1961年至1967年北京大兴县黄村二小读书。
季红真
1978年至1982年吉林大学中文系读书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文学硕士学位(以本科三年级优等生身份报考),师从谢冕先生。
1984年至2005年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现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忧郁的灵魂》、《众神的肖像》、《世纪性别》、《女性启示录》、《萧红传》等。
著作八部、译著一部、编著十余种。《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获1988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散文《古陵曲》获吉林省1980年散文创作奖、1984年《散文》杂志奖,另获有5项奖。
2005年起至今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相关著作
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日文译著《简明文化人类学》(1988年作家出版社);
文学评论集《忧郁的灵魂》(1992年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家印象记《众神的肖像》(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世纪性别》(讲演随笔集:199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
随笔集《女性启示录》(1998年,珠海出版社);
文学传记《萧红传》(2002年时代文艺出版社)等。
《世纪性别》(讲演随笔集:199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
《众神的肖像》(作家随笔集,1998年珠海出版社);
散文《古陵曲》获吉林省1980年度创作一等奖,1984年获《散文》杂志奖。
散文《孩子,你是妈妈的世界》获1988年《作家》851文学奖。
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1988年获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布的当代文学研究奖,获1998年“当代女性文学建设奖”。
论文《从乡土走向世界》获1992年“芙蓉”文学奖。
论文《晚晴的风景》获“芒种”文学奖(1996),获“当代女性文艺建设奖”。
《人生的节气》 文化随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 现代出版社 2011年版
评论文章
永恒的迷恋 人民文学 1991/03
无主流的文学浪——论“寻根后”小说(一) 当代作家评论 1990/02
朦胧的古典精神 文学自由谈 1990/04
形式的意义 上海文学 1990/06
历史的命题与时代抉择中的艺术嬗变——论“寻根文学”的发生与意义(续) 当代作家评论 1989/02
《新时期文学荟萃·散文卷》编后 文学自由谈 1989/04
小说蜕变期的形式研究——读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01
神话的衰落与复兴——读《探索非理性的世界》有感 文学评论 1989/04
君子坦荡荡——王信印象 当代作家评论 1994/03
旧作新评三篇 当代作家评论 1994/
色彩斑烂的女性世界 文学自由谈 1994/04
短评两篇 文艺争鸣 1994/04
男性心灵的隐秘激情——读贾平凹的《五魁》 文艺争鸣 1993/01
短评两篇 文艺争鸣 1993/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恋乡与怨乡的双重情结 文学自由谈 1993/01
短论二题——重读《冈底斯的诱惑》和《爸爸爸》 上海文学 1993/12
文化“寻根”与当代文学 文学自由谈 1991/01
耕种灵魂的憩园 文学自由谈 1991/04
叛逆者的不归之路 读书 1999/09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宗教意识 文学评论 1996/05
世纪末的回顾 读书 1996/07
寻找民族原始的思维方式 作家 1996/07
旧作重评六篇 当代作家评论 1995/06
又是青草芳菲时——四十岁祭 人民文学 1995/09
女人与战争 天涯 1995/06
女人与文学 飞天 1995/07
被囚禁的灵魂──读《山上的小屋》 当代作家评论 1994/01
萧红与张爱玲之比较——以女性主义视角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记忆中的公木先生 新文学史料 2006/02
神话结构的自由置换——试论莫言长篇小说的文体创新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6
遛电影 中国作家 2006/24
高邮记 人民文学 2006/06
汪曾祺与“样板戏” 书屋 2007/06
祈祷钟声 黄河文学 2007/03
历史文化反思中的伦理质询——论汪曾祺社会政治理念中的道义担当 扬子江评论 2007/01
汪曾祺与“样板戏” 读书文摘 2007/09
小说:城市的文体 文艺争鸣 2006/01
民间传奇中的历史、文明与性别想象——读赵本夫的短篇小说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2
民族危难时刻的集体记忆——漫谈抗战文学 南方文坛 2006/02
对着人类的愚昧——序《萧红作品集》 小说评论
流逝与追忆——论试王安忆小说的时间形式 文艺争鸣 2008/06
读注释 鸭绿江(上半月版) 2008/07
穿越历史烟尘的女性目光——论凌力的历史写作 文学评论 2008/06
冥想中的精神跋涉 当代作家评论 2007/02
论汪曾祺散文文体与文章学传统 文学评论 2007/02
母系家族史的写作与焦虑 文艺争鸣 2007/04
汪曾祺与“五四”新文化精神——汪曾祺小论 文艺争鸣 2009/08
一场瘟疫之后的病理报告——“样板戏”的美学理念 读书 2009/08
全球文明交汇时代的文学——关于世界文学的随想 当代作家评论 2009/06
当代性·先锋性·世界性——关于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对话 学术月刊 2009/10
从反叛到皈依——论“80后”写作的成人礼模式 文艺争鸣 2010/15
“文革”中的民间故事 天涯 2010/05
衰败文化中的家族、历史与自然——论叶广芩的小说创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循环历史与宿命人生——读郭文斌、韩银梅的长篇历史小说《西夏》 当代作家评论 2011/04
溃败:现代性劫掠中的历史图景——论萧红叙事的基本视角 文艺争鸣 2011/05
萧红身世之谜 新文学史料 2011/02
萧红小说的文化信仰与泛文本的知识谱系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2011/06
哀祭:悲苦灵魂的庄严凭吊——论萧红文学的基本文体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2011/04
错动历史中的文学飞翔——对萧红的再审视 Nankai 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1/04
归去来——论王安忆小说文体的基本类型 文艺争鸣 2010/03
女性历史写作成熟的标志 长篇小说选刊 2010/01
人物评价
季红真是当代文学评论界具有突出成就的女性评论家,其文学批评受时代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偏重从文化角度进行文学批评,关注民族精神的重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注意到文学自觉,致力于新的批评理论的尝试,内在情感倾向也略呈变调,关注人的普遍真实的生存和人性的被压抑,但创作数量明显减少。其文章充满知识意味,气势恢宏又流畅舒卷,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
季红真以文化学者身份每年以若干篇散文、十几篇有影响力的评论文章的速度产生影响,2009年预计出书三本。
参考资料
avatar
童天一
30楼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5-02 12:27:24
我没读过《返祖》,也不会浪费时间去读,问题在于,从童天一老兄自己认为和引用专家评论认为《返祖》有文学价值的地方来看,恰恰是肤浅的。
介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和关注时事热点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价值;而季红真在评论中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地谈后现代观念,就更加低级无聊了。
还是拿余华来说,余华不会在作品里刻意露骨地卖弄后现代名词儿,反而是用平实的文风讲故事,评论余华也不需要牵扯大量时髦的后现代思想,但余华作品的意义却是不懂后现代理论的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的,这才是小说艺术的魅力所在。
——————————————————
哈哈,老兄何需先读他人的作品后再来评价?
老兄是天才,一切早就预先知道。
一切早有定论,早有结论。
你已经准备了所有评价和答案,给任何中国人。
avatar
童天一
31楼
@童天一 2017-05-02 16:17:42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5-02 12:27:24
我没读过《返祖》,也不会浪费时间去读,问题在于,从童天一老兄自己认为和引用专家评论认为《返祖》有文学价值的地方来看,恰恰是肤浅的。
介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和关注时事热点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价值;而季红真在评论中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地谈后现代观念,就更加低级无聊了。
还是拿余华来说,余华不会在作品里刻意露骨地卖弄后现代名词儿,反而是用平实的文风......
-----------------------------
@关大蝈蝈 2017-05-02 16:25:05
哈哈,我仅是就老兄的言论谈我的看法吧?从老兄的言论可以看出,老兄对文学价值缺乏根本性的认识。所以老兄吹嘘起自己的小说来,都不得要领。
-----------------------------
哈哈,再看看专家怎么说:

《岭南文报》:京城评论界讨论《返祖》
(原载1995年3月3日出版的《岭南文报》)
《岭南文报》本报讯:荣获第九届新人新作奖的长篇小说《返祖》在京引起反响,出版该书的作家出版社在京召开《返祖》作品研讨会,参加讨论会的有作家出版社副总编王文华,《世界文学》副总编申慧辉,著名中青年评论家和文学研究工作者季红真、陈晓明、吴秉杰、潘凯雄、于晓丹、黄梅以及编辑记者二十余人。该书作者童天一(名称钟健夫)参加了作品研讨会。
与会者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王文平认为,这是一部好书,一部极有特点的长篇小说。作品在彩色、层次、散文化的笔法和对人生状态的关注方面,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陈晓明认为,这是一本他期待以久的小说,证明文坛之外写的小说要比文坛之内的人写出的小说要高出一筹这样一种日益明显的趋势。黄梅认为,这部作品有创新意识,作者找到了一种形式,即包罗万象的形式,能够在这么短的篇幅中,融进这么多的内容,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季红真认为,二十世纪文学的主题,十九世纪几乎全部囊括了,十九世纪的某些作家病态地感觉到二十世纪作家的普通感受,只是十九世纪作家还没有命名的癖好。而《返祖》作品的主题设计,超越了当代所有的精神范畴,可以说主题是最先锋的。对当代人类精神空间进行了大幅度开拓。陈晓明认为,《返祖》作者摆脱了意识形态和文学写作制度化的双重压迫,直接面对生活的事实去把握,去追问,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背景结合起来。他将这部小说命名为“后理性主义”的作品。会上有人试图用荒诞主义、象征主义来概括这部作品。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任何命名都无法涵盖作品的主题思想。
关于积极的主题和作家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申慧辉把这部小说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霍华德别业》(由该改编的电影为《霍华德庄园》)进行比较,认为那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现象,而国内现在相当多的作家在创作中却缺乏这种勇气,只会调侃,靠小聪明,丢弃了社会责任感。《返祖》是一个例外,它关注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甚至涉及到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季红真也认为,写作虽然是以私人方式,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但终究是人类的事业。《返祖》关注到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精神状况,说明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和焦虑,内心极为痛苦。
不少人在发言中都谈到作家的知识背景对于当代创作的意义。申慧辉认为,《返祖》的许多想象成份是和自然科学相联系的,这显然得益于作者的理工科知识基础。《中国文化报》的王洪波认为,作家的知识背景显然是非常需要的,因为今天已经进入科学时代。陈晓明认为,具有非文学专业背景的作家进入文坛,是对业已形成的文学写作制度化的一种冲击。吴秉杰认为,这部作品涉及到寓言性、科学性、荒诞性及理论的关系问题,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角度。
关于作品的形式问题,多数发言者都肯定了《返祖》有较强的可读性,故事精彩,结构紧凑,语言轻松活泼。季红真认为,这种现象是和二十世纪文学借鉴了通俗文学的某些因素有关系。第一是性,第二是暴力,第三是悬念。陈晓明认为,小说的故事结构显示出作者的才气和气魄,不是现在一般小说能够达到的。申慧辉认为这部作品能够接近读者,尤其能够为年轻读者所喜欢,因为它选择的语码容易为年轻读者所接受。
与会者也对《返祖》的缺点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吴秉杰认为,小说的题目迁就了故事线索,这个题目不能概括作品的精神实质。季红真把《返祖》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进行比较,认为前者还缺少心理深度,在个性张扬方面不够。王文平认为,作品的篇幅稍短,限制了作者把作品写厚实,如果作品增加一些篇幅,把一些细节和场面完全展开,效果可能会更好。
《返祖》的作者童天一(原名钟健夫,就职于广东太阳神集团公司),在会上谈了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和创作过程,他承认自己在创作这部小说过程中思考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答案,也许正像有些评论家在发言中指出的那样,人类所面临的处境本身包含无数的精神悖论,他认为,每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作家,不仅要关心我们今天的现实生存,而且还要关心下个世纪的人类精神走向。(杨德华整理)
与会主要专家简介:
陈晓明,著名文学评论家,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导师,现为北京大学当代文学教授
季红真,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研究员;
申慧辉,外国文学专家,原《世界文学》副主编,现移居加拿大;
吴秉杰,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副主任。
黄梅,留美外国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avatar
童天一
32楼
@关大蝈蝈:
《世界文学》副主编说:
关于积极的主题和作家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申慧辉把这部小说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霍华德别业》(由该改编的电影为《霍华德庄园》)进行比较,认为那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现象,而国内现在相当多的作家在创作中却缺乏这种勇气,只会调侃,靠小聪明,丢弃了社会责任感。《返祖》是一个例外,它关注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甚至涉及到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

avatar
童天一
33楼


申慧辉(百度一下)
编审。主要学术专长是英语国家的当代文学,现从事外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197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1978至1981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中文名 申慧辉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56年1月 性 别 女 籍 贯 山西垣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981至1985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1985年至今在本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其间,1988至199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常务副主编,编审。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理事、澳大利亚研究会理事。曾被评为社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笔名:多多、泰戈。
主要代表作有:《世界文坛潮汐录》(独著)、《语言的研究与语言的表现》(论文)、《现代主义的文学巨人语言魅力的实验大师》(论文)、《斯泰因文集》(主编)、《文学的出路在何方》(论文)、编辑《文学讲稿》、《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合作)等。《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获全国图书奖,《仿中鸟》(合作,主编)获全国3项图书奖,其作品还获全国第一届青少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995年《海上文坛》优秀作品奖。

国外戏剧大师来中国演出,排练时申慧辉帮助翻译和说戏
avatar
童天一
34楼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5-02 16:25:05
@童天一 2017-05-02 16:17:42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5-02 12:27:24
我没读过《返祖》,也不会浪费时间去读,问题在于,从童天一老兄自己认为和引用专家评论认为《返祖》有文学价值的地方来看,恰恰是肤浅的。
介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和关注时事热点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价值;而季红真在评论中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地谈后现代观念,就更加低级无聊了。
还是拿余华来说,余华不会在作品里刻意露骨地卖弄后现代名词儿,反而是用平实的文风......
-----------------------------
哈哈,我仅是就老兄的言论谈我的看法吧?从老兄的言论可以看出,老兄对文学价值缺乏根本性的认识。所以老兄吹嘘起自己的小说来,都不得要领。
————————————————————
哈哈,我一直在用材料和事实说话,老兄一直用偏见说话。
avatar
童天一
35楼

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
——————————
《返祖》:一本当代奇书
陈晓明
广东作家童天一的《返祖》199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之后没有引起文坛强烈的反响,这确实是一件奇怪的事。这不仅仅归结为当代文坛由来已久的冷漠,而且可看出人们感觉力迟钝。这部12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它敏锐的思想观察力,精彩而锐利的叙事故事,对当代生活进行了一次有力的穿透。
童天一(原名钟健夫)长期不在文坛内,他却奇怪地洞察文坛的一切,这使他有一种难得的清醒,不为行规所囿的洒脱,也使《返祖》能以它怪模怪样的姿态嘲弄着文坛业已疲惫的套路,被无数玩弄的过的技巧,被咀嚼滥了的感觉和深沉。《返祖》精致而放浪,离奇却实在,尖锐且又快乐,狂怪又不失温情。这是一本奇特的小说,并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一种离奇的故事,而且,它本身的叙事,它的风格同样令人惊奇。
人类学硕士岳秋在一个小报工作,竟然异想天开要倒行穿越中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不料倒行途中竟在东经九十九度与北回归线的神秘交点误入长尾部落,当他九死一生逃出原始部落,向世人宣告他的伟大发现时,人们却将他送进精神病院。
这部小说在捕捉一个古怪的现象:世界性的返祖情结。文明的进化,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却出现了返祖现象,这种返祖是生理的,更是精神性的。在童天一的叙事中,生理性的返祖现象背后隐藏着人类精神非理性化的返祖。“返祖”而不是寻根。这是童天一眼界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敏锐的地方。那个东方一正教授,他的职业爱好在于每天度量人的尻骨,而他自己就是一个返祖儿,也许他的学术活动出自于对自己生理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他的逃避与认同之间来回摇摆。他抑制恐惧的办法不得不变成迷恋,他年轻时斩断自己的长尾未果,年老时以斩断白鼠的尾巴来象征性地完成对长尾族身份的逃避。他的企望不得不落空。斩不去的动物尾巴,不过隐喻式地表示着人类这个物种面临的困境。也许在理性的意义上,童天一想写出人类最内在的自我,最内在劣根性是如何顽强而不可抗拒地支配着人的生存现实,使人的理性陷入迷狂。
童天一尤为直接地表现了反进化论的生存现实,他以犀利的笔调描写了各种人物的情欲,现代人是如此狂热地陷入对动物的模仿。富有反讽意义的是,那个龟村迅速风靡的“后背式”动作,是由一个西方人类学家引起的,这个来自“高等文明”国度的人,同样,也许是更深地落入了理性的迷狂。在这个末世图景中,主角岳秋一直温情脉脉的理念之爱——他对师姐的恋母般的迷恋,与对菲菲的诱惑逃避之间徘徊,作者以大胆直露的笔法写出现代人在爱欲方面的二种状况:未成年的恋母情结与纯粹爱欲的狂欢。而菲菲是最实现的欲望化对象,这个纯碎的爱欲符号,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期待已久的欲望化的公共偶象。“菲菲”在童天一的小说叙事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她不仅仅以生动的无所顾忌的姿态,满足人们的想象,而且她带动了一种现代都市生活,一种随心所欲的青年亚文化生活状况。她是物质与精神发展到一个极端形式的产品,这个产品离人类原始存在只有一步之遥。在菲菲与孙寡妇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
童天一这部小说笔力深刻之处在于,他一方面可以在最形而上的层面去现表这个时代面临的理性困惑,一种世纪病和世界性情结。另一方面他的描写又非常准确地抓处当代公众的无意识。那种最现实化的欲望是如何侵入了人们的全部生活,龟村在这一意义上不过是现代都市的缩影而已。
强烈的反讽手法,使这部小说给人以极大的理性冲击力的同时,又令人极度快乐。对当代文化的虚假性,对文化掮客和文化商品化的新闻的消费性,作者都给予出色的表现。
当然,这部小说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他以广博的当代人类学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揉进小说叙事。从这里可以看到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趋势,地缘政治,种族争端,原教旨主义和恐怖主义活动,这一切都为人类的返祖冲动构成一个巨大的场景,它们掩饰不住人类的内在困境。这些文化和政治资源,被童天一信手拈来,加以反讽性的运用。在这里,文化与商业,国际政治与人的日常行为,思想与情欲,学术与怪癖都被随意混杂,相互颠覆,构成反差性极强的叙事单元和描写场景。那些锐利的嘲讽和无边的快意,从各个场景随时涌溢而出。
说到底,《返祖》是对当代生活和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进行非常偏执的探索,人们尽可以不同意作者的立场观点,但不得不赞赏作者的勇气、才情和想象力,这样一种偏执,这样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以及这种广泛运用文化政治资源的叙事手法,是当代中国小说所欠缺的。正因为此,《返祖》这部奇书,会给当代中国小说注入必要的兴奋剂。
1995年11月于北京
(此文发表于1995年的南方日报,具体日期末查)
avatar
童天一
36楼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5-01 17:40:14
哈哈,我没读过老兄的《返祖》,但从老兄在论坛的言论来看,我觉得老兄应该写了一本没有什么文学价值的小说。
小说的文学价值并不在于小说介入了当下社会、关注了时事热点,如果小说的文学价值是这样,那么这就是说小说的价值会因为时间而转瞬即逝,然而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经典恰恰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当老兄不停强调自己的小说的价值在于介入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在于直面了1989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时,这意味着老兄对文学的价值缺乏根本性的认识,这样的老兄写不出有价值的小说,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晓明,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
——————————
《返祖》:一本当代奇书
陈晓明
广东作家童天一的《返祖》199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之后没有引起文坛强烈的反响,这确实是一件奇怪的事。这不仅仅归结为当代文坛由来已久的冷漠,而且可看出人们感觉力迟钝。这部12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它敏锐的思想观察力,精彩而锐利的叙事故事,对当代生活进行了一次有力的穿透。
童天一(原名钟健夫)长期不在文坛内,他却奇怪地洞察文坛的一切,这使他有一种难得的清醒,不为行规所囿的洒脱,也使《返祖》能以它怪模怪样的姿态嘲弄着文坛业已疲惫的套路,被无数玩弄的过的技巧,被咀嚼滥了的感觉和深沉。《返祖》精致而放浪,离奇却实在,尖锐且又快乐,狂怪又不失温情。这是一本奇特的小说,并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一种离奇的故事,而且,它本身的叙事,它的风格同样令人惊奇。
人类学硕士岳秋在一个小报工作,竟然异想天开要倒行穿越中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不料倒行途中竟在东经九十九度与北回归线的神秘交点误入长尾部落,当他九死一生逃出原始部落,向世人宣告他的伟大发现时,人们却将他送进精神病院。
这部小说在捕捉一个古怪的现象:世界性的返祖情结。文明的进化,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却出现了返祖现象,这种返祖是生理的,更是精神性的。在童天一的叙事中,生理性的返祖现象背后隐藏着人类精神非理性化的返祖。“返祖”而不是寻根。这是童天一眼界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敏锐的地方。那个东方一正教授,他的职业爱好在于每天度量人的尻骨,而他自己就是一个返祖儿,也许他的学术活动出自于对自己生理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他的逃避与认同之间来回摇摆。他抑制恐惧的办法不得不变成迷恋,他年轻时斩断自己的长尾未果,年老时以斩断白鼠的尾巴来象征性地完成对长尾族身份的逃避。他的企望不得不落空。斩不去的动物尾巴,不过隐喻式地表示着人类这个物种面临的困境。也许在理性的意义上,童天一想写出人类最内在的自我,最内在劣根性是如何顽强而不可抗拒地支配着人的生存现实,使人的理性陷入迷狂。
童天一尤为直接地表现了反进化论的生存现实,他以犀利的笔调描写了各种人物的情欲,现代人是如此狂热地陷入对动物的模仿。富有反讽意义的是,那个龟村迅速风靡的“后背式”动作,是由一个西方人类学家引起的,这个来自“高等文明”国度的人,同样,也许是更深地落入了理性的迷狂。在这个末世图景中,主角岳秋一直温情脉脉的理念之爱——他对师姐的恋母般的迷恋,与对菲菲的诱惑逃避之间徘徊,作者以大胆直露的笔法写出现代人在爱欲方面的二种状况:未成年的恋母情结与纯粹爱欲的狂欢。而菲菲是最实现的欲望化对象,这个纯碎的爱欲符号,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期待已久的欲望化的公共偶象。“菲菲”在童天一的小说叙事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她不仅仅以生动的无所顾忌的姿态,满足人们的想象,而且她带动了一种现代都市生活,一种随心所欲的青年亚文化生活状况。她是物质与精神发展到一个极端形式的产品,这个产品离人类原始存在只有一步之遥。在菲菲与孙寡妇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
童天一这部小说笔力深刻之处在于,他一方面可以在最形而上的层面去现表这个时代面临的理性困惑,一种世纪病和世界性情结。另一方面他的描写又非常准确地抓处当代公众的无意识。那种最现实化的欲望是如何侵入了人们的全部生活,龟村在这一意义上不过是现代都市的缩影而已。
强烈的反讽手法,使这部小说给人以极大的理性冲击力的同时,又令人极度快乐。对当代文化的虚假性,对文化掮客和文化商品化的新闻的消费性,作者都给予出色的表现。
当然,这部小说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他以广博的当代人类学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揉进小说叙事。从这里可以看到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趋势,地缘政治,种族争端,原教旨主义和恐怖主义活动,这一切都为人类的返祖冲动构成一个巨大的场景,它们掩饰不住人类的内在困境。这些文化和政治资源,被童天一信手拈来,加以反讽性的运用。在这里,文化与商业,国际政治与人的日常行为,思想与情欲,学术与怪癖都被随意混杂,相互颠覆,构成反差性极强的叙事单元和描写场景。那些锐利的嘲讽和无边的快意,从各个场景随时涌溢而出。
说到底,《返祖》是对当代生活和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进行非常偏执的探索,人们尽可以不同意作者的立场观点,但不得不赞赏作者的勇气、才情和想象力,这样一种偏执,这样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以及这种广泛运用文化政治资源的叙事手法,是当代中国小说所欠缺的。正因为此,《返祖》这部奇书,会给当代中国小说注入必要的兴奋剂。
1995年11月于北京
(此文发表于1995年的南方日报,具体日期末查)
avatar
童天一
37楼

(百度一下)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汉族福建光泽人,民盟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早年上山下乡知青,在福建求学任教,师从李联明教授和孙绍振教授。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十多年。[1] 199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8年起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院高评委员等职。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至1998年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院(IIAS),德国鲁尔波鸿大学东亚系做访问研究和讲学。2003年起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等。著有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评论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1993,2004修订版),《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1994)、《剩余的想象》(1997),《不死的纯文学》(2007),《现代性的幻象》(2008)《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2012修订版)、《守望剩余的文学性》(2013)等。[2]
陈晓明
陈晓明
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 ”2002年度评论家奖,2007年度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等奖项等若干。专著《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后现代性》获1993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奖、中国社科院首届优秀成果奖,《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获中国社科院第二届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获2010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德里达的底线》2011年获第北京大学十一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兼任民盟中央委员,北京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中华英才》杂志称其为“领军后现代”。
工作简历编辑
1990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8),博士生导师(1999),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院高评委委员(1999年起)等职。
2003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陈晓明
陈晓明
主要社会任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 月,23万字。2004年,广西师大出版社,修订再版,38万字。
2、《本文的审美结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27万字。
3、《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 月,23万字。
4、 《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华艺出版社,1997年 7月,29万字。
5、 《仿真的年代》,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8万字。
6、《文化超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18万字。
7、《移动的边界――多元文化与欲望表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9万字。
8、《后现代的间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8万字。
9、《陈晓明小说评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26万字。
10、《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40万字。
11、《无望的叛逆——从现代主义到后—后结构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35万字。
12,《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主持并撰写部分章节。44万字。
13、《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与杨鹏合作),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12月,31.5万字。
14,《思亦邪》(短论集),山东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
15,《批评的旷野》,花城出版社,2006年。16,《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26万字。
17,《现代性的幻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32万字。
18,《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58万字。
19,《审美的激变》,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25万字。20,《向死而生的文学》,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21,《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2013年10月(修订版),59万字。
22,《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陈晓明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47万字。
23,《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人文丛书,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31万字。
获奖情况
1,《无边的挑战》获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成果奖;
陈晓明
陈晓明
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1994年度优秀成果奖。
2,《无边的挑战》(2004年修订版)获2007年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
3,《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年第二届优秀成果奖。
4,《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获得首届2002年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获得2005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获2010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德里达的底线》2011年获第北京大学十一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2014年获腾讯首届文学大奖年度批评家奖等奖项。[3]
合作编辑编辑
1、编选《中国先锋小说精选》,《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
《中国女性小说精选》,《中国城市小说精选》,
《中国新本土小说精选》,《中国超情感小说精选》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4年,1995年出版。
每本书前附有本人写的长篇序言,每篇小说后附有本人写的三千字左右的评论。
2、主编“晚生代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 ,“中国女性文学”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等。
3、 参与主持编选《当代潮流:后现代主义经典丛书》(五卷),并编选《抚摸的纯粹感觉--新表象小说》,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
主要论文编辑
* 1、《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福建论坛》,1985年第3期;《新
陈晓明
陈晓明
华文摘》,1985年第9期全文转载,第22-26页,12000字*
2、《作家群与读者群的文化反应》--《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第57-63页,12000字。
3、《觉醒与蜕变》--《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5期,第4-10页,10000字* 4、《文化冲突与文学张力》--《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6期,第4-10页,16000字。
5、《自然美发现的历史透视》--《美学新潮》,1986年第2期,第123-145页,18000字。
6、《论文学视界--文学的文化形态学研究》--《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3期,第88-95页,14000字。
7、《文学的苦闷》,《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2期,3500字。
8、《论象征的审美特性》--《美学新潮》,1987年第3期,第42-61页,14000字。
9、《复调和声的二元变奏--论<金牧场>》--《当代作家评论》, 1987年第5期,第16-22页,10000字。
10、《超越粗陋理性》--《上海文论》, 1987年第5期,第67-73页,13000字。
11、《论艺术表现的个体敏感性》--《艺术广角》,1987年第6期,第3-10页,14000字。
12、《理解的艰难》--《文学研究参考》,1988年第3期,第22-25页,5000字。
13、《在现代精神边缘的选择》--《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2期,7500字。
14、《悟性的空间》--《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第162-165页,8000字。
15、
陈晓明
陈晓明
《论文学本文的语义蕴涵》--《艺术广角》,1988年第5期,第17-26页,15000字。
16、《幽暗国度里的光明--论文学作品的深度性》--《花城》,1989年第4期,第192-206页,23000字。
17、《文学:向着亚文化形态开放》、《百花洲》、1989年第2期,3000字。
18、《边缘的萎缩:从现代到后现代》--《艺术广角》,1989年第2期,第4-10页,12000字
19、《拆除深度模式》--《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第32-41页,14000字。
20、《无边的存在:小说语言的临界叙述》--《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21、《理论的赎罪》--《文艺报》,1989年5月12日,4000字。22、《文学的巴比伦塔已经倒塌》--《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7000字。
23、《现代主义意识的实验性催化》--《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第13-20页,第4期,第18-24页,24000字。
24、《后新潮小说的叙述变奏》--《上海文学》,1989年第7期,第66-73页,14000字。
25、《先锋派与文明解体》(与靳大成等合作)--《上海文学》,1989年第5期,第65-72页,15000字。
……
avatar
童天一
38楼
@郑午然:
老兄有关汶川地震的小说出版了吗?
avatar
童天一
39楼


陈晓明的《剩余的想象》,1997年出版,专门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的。
对我而言,写作是人生被N次抹除后的剩余快感!
没有钱也写,不出版也写。
avatar
童天一
40楼


钟洁玲昨天微信转给我的。这场景代表了中国非主家作家的困境。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