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冰川时代和海侵时代看人类的发源地
avatar

从冰川时代和海侵时代看人类的发源地

谷得一以盈
1楼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以前,也就是大约在六亿年以前,我们并不清楚地球上的气候。从六亿年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巳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有四次冰川时代
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早期,海平面变化研究工作迅速地由定性阶段发展到定量阶段。大量14C数据表明,最后一次冰川作用始于70000年前,距今18000年左右达到最盛期,约止于10000年前。冰川最盛期的最低海面位置,随着冰盖厚度研究的深入而有较大进展:1950年以前估算值为-100米左右;1969年弗林特(R.F. Flint)根据1953年以后南极大冰盖厚度,修正为- 132米;中国黄、东海大陆架,距今15000 年前的最低海面为-150 ~-160米。对全新世早期海平面迅速上升运动,已获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3不同观点对近6000多年来的海面变化,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点:①大西洋期结束时海平面比现在高约3米;②全新世不存在高海面;③3600年来海平面是稳定的。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楼
第Ⅴ海侵其年代距今180万年~100万年。相当于第四纪第一温暖期。地磁测量结果表明,应属早更新世中期产物,
第Ⅳ海侵年代约为距今70万年左右,属于中更新世早期。第四纪第二温暖期的产物。古地磁测量表明,属于中更新世早期。
第Ⅲ海侵年代约为距今10万年~7万年。相当于第四纪第三温暖期期,该海侵层位于布莱克事件附近。
第Ⅱ海侵层形成于距今3.5万年~2.4万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
第Ⅰ海侵的年代为距今8700年~6000年,属全新世中期。
1、新石器时期古海岸线
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大约在距今8500年前后,江苏东部发生大规模海侵,距今7000年前后海侵达最盛,此后海面波动下降,岸线开始后退,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波动微弱,岸线基本稳定,
2、新石器时代晚期海岸线
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在稳定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逐渐东移。大约至距今4000年前后,海面又相对稳定,沿岸又发育一道新的古贝壳砂堤和长江河口两侧沙坝。构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海岸线。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楼
冰川最盛期,距今15000 年前的最低海面为-150 ~-160米。海陆架露出海面成为平原,有大量的动植物生长,人类也跟着来到在海陆架平原活动。
avatar
谷得一以盈
4楼
@怎么被注销了啊 1楼 2013-06-03 19:55:46
楼主,我来了
-----------------------------
欢迎!!!
avatar
谷得一以盈
5楼
@谷得一以盈 3楼 2013-06-03 20:08:38
冰川最盛期,距今15000 年前的最低海面为-150 ~-160米。海陆架露出海面成为平原,有大量的动植物生长,人类也跟着来到在海陆架平原活动。
-----------------------------
在更新世晚期,大约3万-2万年前,黄种人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洲并向南迁移,通过东南亚海陆架平原进入奥洲。
avatar
谷得一以盈
6楼
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至高出现在的海平面150米左右,即上图的绿色的土地都被海侵,人类只生活在上图黄棕色的地域。
avatar
谷得一以盈
7楼
按海侵的情况,亚洲和非洲有充分地理条件适合人类持续繁衍的宝地,海拔和气候证明亚洲更适合人类繁衍发展。看看欧洲国家那一大片绿色,海侵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没有适合人类持续繁衍的条件。另冰川期纬度40以上都被冰雪复盖,没有动植物长期繁衍发展的条件。
avatar
谷得一以盈
8楼
@春秋战国雄霸诸侯 7楼 2013-06-03 20:52:16
继续啊,我是来学习的
-----------------------------
谢谢!偶也是在找资料学习分析,水平有限,请拍砖!!!
avatar
谷得一以盈
9楼


avatar
谷得一以盈
10楼
大家看看:海侵时期绿色的地方是汪洋大海,冰川时期浅蓝色的地方是陆地。
avatar
谷得一以盈
11楼
地球北半球突然被来历不明的洪水包围,近千米高的洪峰,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着冲向陆地,吞没了平原谷地,吞没了这些地方的所有生灵。高山在波涛中颤抖,陆地在巨变中呻吟……
这是上古神话传说和早期宗教里的记载。有人认为它是人类传讹附会的记忆,也有人认为它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孰是孰非,千百年无定论。让我们抛开所有的争议,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些人类早期的记忆吧!
据说,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是世界上现存史料中对大洪水记载最完整的,因为它是由从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人口述而成的。在他的记载里,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让我们看看中国关于上古的这次大洪水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篇》记载:“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
《孟子·滕文公》记载:“当饶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淮南子·览冥训》曰:“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
有关那次大洪水的过程,《圣经》中有所描述。虽然《圣经》是一本宗教书籍,但很多学者认为《圣经》描述的是真实的人类历史。以下为《圣经》中关于那次大洪水的摘要:“洪水泛滥地上40昼夜,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山岭都淹了”;“5个月后,方舟停在拉腊山上;又过4个月后,诺亚离开了方舟,地已全干了。”那次洪水同时伴随着大陆的变迁完全摧毁了当时整个地球的人类文明,只有极少数人活下来了。近来考古学家发现的许多史前遗迹,如亚特兰第斯大陆、希腊文明及海底建筑物等等均可能因那次洪水而消失。
英国的民族学家弗雷泽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130多个印第安种族中,没有一个种族没有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事实上,记录大洪水的并不限于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世界各大陆上生活的民族中几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
大约1万2千年前左右,上一期人类文明曾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的袭击,那次洪水也导致大陆的下沉。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那次大洪水的直接和间接证据。人类文化学家也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关于本民族文明起源的传说则发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传说都普遍述及人类曾经历过多次毁灭性大灾难,并且如此一致地记述了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某一远古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造成全人类文明毁灭的大洪水,而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存活下来。
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600多则。例如,中国及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等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虽然这些传说产生于自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却拥有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对于这一切证据和现象,用偶然或巧合是根本无法解释的。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足够时间跨度的民族历史和传说中,都有着惊人相似的“大洪水”的传说。而且在传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一、 大洪水确实发生过,大致的时间是公元前8000年到14000年之间;
二、 一种巨大的能量的突然作用,导致了这次“史前大洪水”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史前全球性海浸事故”。而如此巨大的能量,目前看,应当而且只能来自于我们的星球之外。
avatar
谷得一以盈
12楼
几乎世界各地的神话,都谈到远古时代曾有过一段时期发生大洪水。内容大都说神因为人类犯罪,所以降大洪水来消灭人类,首先我们来看关于大洪水的记载。苏美人的洪水传说苏美人是西元前三○○○年中东地区的古老民族,从现代伊拉克的沙漠地区大量出土了苏美人的楔形文字的泥板,记载着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和传说──远古时代地球曾经发生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洪水。在泥板上有着神奇的记载:遥远的年代,四位神灵共同统治这个地球:苍天之神、大护法神、战争与爱的女神、水神。其中水神最关心人类,是人的守护神。在那个时代,地球上人烟十分稠密,人类不断繁衍,整个世界充满噪音,如同野牛吼叫,吵得天神不能成眠。大护法神听到人间的喧嚣,便对座上诸神说道:“人类的喧闹实在刺耳,吵得我们不能安宁。”于是众神决定消灭人类。水神怜悯世人。他来到王宫,站在芦苇墙外对殿内的国王说,人间即将发生一场大灾难,他得赶紧建造一艘船,保全一家人的性命。他说“拆掉你的房子,建造一艘船,抛弃所有的财物,赶快逃命去吧!莫依恋世俗的实物,拯救灵魂要紧……听着,赶紧拆掉房子,依照一定的尺寸,以均衡相称的长宽比例建造一艘船。将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种子贮存在船中。”国王不敢怠慢,立刻动手建造一艘大船。并把全部物品搬到船上,将所有生物的种子贮存在船舱里。一家大小上船后,再把牛马和其他牲畜及各行各业的工匠带到船上……那个曰子终于来临了。破晓时分,天际涌现一堆乌云,风暴之神策马驰骋,传出阵阵雷声将白昼转变成黑夜。一连六天六夜,暴风和洪水同时发威咆哮,波涛汹涌,洪水淹没整个世界。第七天黎明,暴风终于平息,海面逐渐恢复宁静,洪水开始消退。放眼了望一片死寂,大海一望无际,平滑得如同屋顶的天台。地球上的生灵全都葬身水中……周围触目所及尽是白茫茫的大水……约莫四十余里外,水中矗立着一座高山。船漂流过去,搁浅在山腰。国王把船紧紧系在尼西尔山上……第七天早晨,国王打开鸟笼放出一只鸽子,牠在水面上盘旋了一会,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树木,飞回船上。国王又放出一只燕子,牠也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只好飞回来。国王再放出一只乌鸦,牠看见洪水已经消退,高兴得啼叫起来,四处飞翔觅食,转眼消失无踪。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记载并不是苏美古国流传下来的唯一文字记录,在伊拉克出土的其他泥板中,都有类似的故事,而且有些泥板的年代几乎有五千年历史。一九二二年,英国考古学家伦德纳.伍利(C. Leonard Woolley),开始对巴格达与波斯湾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地带进行考察挖掘,结果发现了苏美古国吾珥城(Ur)的遗址,并发现了该城的王族墓葬。在这个墓穴之下,伍利和他的助手们发现了整整有二公尺多厚的干净黏土沉积层。这层厚达二公尺的干净黏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对黏土的分析研究后表明,这层干净的黏土属于洪水沉积后的淤土。伍利认为这个发现说明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传说,以及圣经上记载的大洪水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圣经中的洪水在圣经中则是非常明确地记载着这样的神话:神耶和华看到人类的罪恶愈来愈大,终曰所想的都是恶事,就很后悔造人,于是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但是当时有位完人,名叫诺亚,他有三个儿子,神耶和华告诉他:“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外抹上松香。”又告诉诺亚方舟的造法,然后说:“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媳,都要进入方舟,凡血肉的活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保全生命。”诺亚便遵照耶和华的吩咐去做,过了七天,洪水开始泛滥,“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大雨降了四十昼夜,水面愈来愈高,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一切生命都从地上除灭,水势浩大持续一百五十天。然后水势渐消,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之后山顶现出来了,数个月后大地都干了。耶和华叫诺亚和家人们出方舟,带领所有一对对的生物,开始在劫后的大地滋生。 图片附件: 01.jpg (2005-11-8 11:09, 35.76 K) 大洪水过后,诺亚等人向上帝献祭。此图选自十九世纪初家用《圣经》。
希腊神话中大洪水在希腊神话故事里,也有一段这样的传说:天帝宙斯统治大地,看到人类愈来愈残忍无道,人心险恶,弱肉强食,正义和礼节渐离人而去,就说:“人类是世间祸源,若怜悯他们而让他们享乐,就会立刻繁殖,变得骄纵傲慢;如果惩罚他们而让他们受点灾难,固然会收敛,但转瞬又会堕落,无恶不作;因此,倒不如一次消灭了他们。”便召集诸神开会,结果决定下大雨制造洪水把人类淹死。盗火给人类而受罚的普罗米修斯,他有个儿子,名叫鸠凯林,正在世间和人类住在一起,鸠凯林不时劝人类向善,以免遭受神罚。有一天,鸠凯林到奥林帕斯山探望父亲,普罗米修斯告诉他:“天帝宙斯不久要用洪水淹死全人类,你快准备逃命方法。”鸠凯林下山后立刻造了一艘坚固的船,把生活必需品装到船上避难。果然,没几天,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下了数个月,洪水淹没整个大地,连高山都没入水中。数个月后,雨才停止,鸠凯林的船漂到帕那萨斯山山顶,不久水渐退去,大地又呈现出来,但举目茫茫,只有祈求神谕,指示他们怎么做,神说:“遮上你们的头,往山坡上走,一边捡你们母亲的骨头往后丢。”他们猜想母亲既是大地,母亲的骨头便是石头,便捡石头往后丢,果然奇迹出现,鸠凯林所丢的变成男人,他的妻子丢的变成女人,人类才再度重现大地上。
avatar
谷得一以盈
13楼

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谈中国大洪水前我们必须介绍女娲,传说天地开辟的时候,还没有人,女娲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黄土制作的是富贵的人,绳子抽出来的是地位卑下贫苦的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制定了嫁娶之礼,让人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太平御览》) 图片附件: 02.jpg (2005-11-8 11:09, 32.79 K) 中国神话里说共工将撑天的不周山撞断后,滚滚
浪花泻满大地,女娲忙炼五色石来补天,苍天补
好,四方也正了,人们才得以安稳的生活。在中国神话中谈第一次大洪水,是说共工和祝融大战。共工兵败,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谁知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经共工一撞便断了,于是半边天塌下来,天上露出大洞,大地也裂成沟痕,洪水从地底喷涌而出,滚滚浪花泻满大地,一片汪洋,人类在此情况中已无法生存。造人的女娲眼见此惨烈灾祸,便炼五色石用来补苍天,断了大鳖的四脚当柱子用来撑起四方,杀黑龙以救助冀州,堆积芦灰用以止住大水。苍天补好,四方也正了,大水干竭,天地才算又奠定了,谨慎善良的人得以存活。虽然这则神话故事里没有像其他的故事一样明确地指出当时的人类正在败坏,但是却也同样地告诉人们,只有善良的人才能被留下,进入新的历史中。另一则洪水神话是发生在尧帝时代,《书经.尧典》说鲧治水用了九年,《史记.夏本纪》说禹治水在外十三年,这次大洪水持续有二十二年以上。当时大地一片汪洋,人民没有居住之地,《孟子.滕文公下》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书经.尧典》也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可见这个大洪水肆虐大地,民不聊生。起先鲧被派去治理洪水,他用堵塞的方法使洪水反而愈高涨,九年下来,毫无所成(见《书经.尧典》“九载,绩用弗成”)。后来鲧的儿子禹被派去治水,禹时候的天帝是虞舜。禹治水之前,曾得到河神的帮助,授予他一张治水的地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他改堵塞为疏导,结果成功了,洪水平息,解救万民的痛苦,得到人民的爱戴。《书经.大禹谟》说“洚水儆予”(上天用洪水来警戒人类)说明了这场滔天洪水发生的原因。在中国历朝历代,君王就像是该朝的表帅,君王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臣民的道德举止。而大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德行相当崇高的君王,他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最为人称道。因此当时中国的百姓能在大洪水中得救,实在不能说与大禹使整个国家社会的民风转为纯朴高尚无关。
其他民族的洪水传说印度有则传说,有一个名叫摩奴的苦行僧在恒河沐浴时,无意中救了一条小鱼。小鱼告诉他,今夏洪水泛滥,将毁灭一切生物,让摩奴做好准备。到洪水泛滥时,小鱼又拖着摩奴的大船到安全的地方。此后摩奴的子孙繁衍成了印度人的始祖,而《摩奴法典》一书也由他传了下来。巴比伦人的神话说,贝尔神恼怒世人,决定发洪水毁灭人类。伊阿神事前曾吩咐一位在河口的老人选好一只船,备下所有的东西……大雨下了七天,只有高山露出水面。整个美洲一百三十多个印第安民族中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古代墨西哥文书《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说:“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洪水之中……”;玛雅圣书记载:“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在大洋洲的玻利尼西亚群岛的当地族人里,流传着大洪水的传说,甚至还掺杂有海洋突然上升的记忆。远古祖先的共同回忆英国的民族学家弗雷泽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一百三十多个印第安种族中,每一个种族都有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从这样遍布全世界的记载,也许我们可以说:上古时代人类确实经过毁灭性的洪水灾难。如此相同的回忆不可能是随意发明的神话,所以这些洪水神话其实都在表达相同的历史真实。那么除了传说之外,这些所谓的神话还保留了些什么真实呢?现代人往往一听到“神话”与“传说”就跟“迷信”两个字联想在一起了。然而大家如果愿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有更深的了解。想一想,为什么古人能说出这么精采的神话故事?怎么全世界都有类似的记载?在本次人类文明原始时期,人类非常落后。不要说没有今天的电话及无线电了,村落与村落间的联系都得靠人力往返,何况是跨洲的通讯呢。长距离通讯在那时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那么散居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类似的神话与传说呢?也许事情是这样的:上古时代人类确实经过毁灭性的洪水灾难。不同种族散居世界各地,毁天灭地的大洪水灾难一过,人们重新建立起文明。想一想,当年劫后余生的少数人类祖先,亲自看到了人类被毁灭的情况,心情沉重之余也会刻骨铭心的纪录下当时的情景,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后世子孙引以为鉴。以正式的文字语言记载流传,这肯定都是惨痛记忆与教训!那么这些祖先留下的话是要告诉我们什么?综合看看各民族的描述,我们发现发生大洪水的共同原因是:人类道德败坏了,失去了该有的善良本性,所以神降大洪水来消灭人类,只有极少数善良的人得以存活延续。这些劫后余生者,都是被“神”,像苏美人的水神、耶和华,直接警示灾难的发生,而少数被救对贿的共同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是当时少数相信神并照着神的要求去做的人。所以即使史前人类文明多么的发达,然而留给后代子孙的不是发达的科学技术,而是传说与神话。其实不难想像:经过惨痛教训,人类清楚地知道,物质文明再发达也敌不过天降灾祸。因此留下来的许多民族,他们的祖先最想告诉后代的就是大洪水的教训——人类要想过幸福的曰子,必须得注重道德,否则神是不允许的。但这些事实往往被今天的人们当作飘渺的传说与神话,除了发生的年代太过久远之外,更重要的是笃信现代科学的人们并不相信“神”的存在
avatar
谷得一以盈
14楼


avatar
谷得一以盈
15楼
第Ⅰ海侵的年代为距今8700年~6000年,属全新世中期。
人类文化学家也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关于本民族文明起源的传说则发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传说都普遍述及人类曾经历过多次毁灭性大灾难,并且如此一致地记述了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某一远古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造成全人类文明毁灭的大洪水,而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存活下来。
avatar
谷得一以盈
16楼


第Ⅰ海侵的年代为距今8700年~6000年,属全新世中期。绿色的地方被侵了2700年,六千年前海水才慢慢退去。
avatar
谷得一以盈
17楼
@谷得一以盈 18楼 2013-06-03 22:43:05

第Ⅰ海侵的年代为距今8700年~6000年,属全新世中期。绿色的地方被侵了2700年,六千年前海水才慢慢退去。
-----------------------------
第Ⅴ海侵其年代距今180万年~100万年。相当于第四纪第一温暖期。地磁测量结果表明,应属早更新世中期产物,
第Ⅳ海侵年代约为距今70万年左右,属于中更新世早期。第四纪第二温暖期的产物。古地磁测量表明,属于中更新世早期。
第Ⅲ海侵年代约为距今10万年~7万年。相当于第四纪第三温暖期期,该海侵层位于布莱克事件附近。
第Ⅱ海侵层形成于距今3.5万年~2.4万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
avatar
谷得一以盈
18楼
据现在的海岸线分析,今天的地球属于小冰河时期。接下来会是大冰河时期还是温暖期?会在何时来临?
avatar
谷得一以盈
19楼
如果是大冰河时期,纬度40以上的国家会被冰川复盖,北部的国家的人类就的南迁,南部的国家如果接纳,就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很大的负担;不接纳北部的国家,他们为了生存就会发动战争,世界大战就会爆发。
如果是温暖期时期,人类文明将受到毁灭,海拨200米以下将是一片汪洋大海;幸存人类只能拥挤在高原高山狭隘的地带。届时,民族战争和民族融合轮番上演。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0楼
第四纪以来,由于地壳升降运动较强烈,加上频繁的古气候周期性冷暖变化,使得江苏沿海地区发生了多次海侵和海退,经历了反复出现的沦海变化。根据多年来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特别是100多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孢粉及古地磁测量等资料的分析,发现江苏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中至少发育5个海侵层,反映第四纪以来该地区至少发生过5次海侵。海侵层的发育分布,标志该区曾沦为海的环境,但实际上海侵高峰期的海岸线应比海侵层范围更要远一些。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1楼
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2楼
在第四纪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分为4个冰期(glacial epoch)和3个间冰期(interglacial epoch)。第四纪大冰期在国际上的划分以阿尔卑斯山为标准,根据对阿尔卑斯山第四纪的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
1909年德国地貌学家彭克(A.Penck)和布吕克纳(E.Brunckner)在阿尔卑斯山建立了由老到新的贡兹(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武木(Würm)等4个冰期。1930年埃伯尔(B.Eberl)和I.谢弗发现了贡兹冰期之前的冰川作用遗迹,又补充了较老的多瑙(Donau)冰期和更老的拜伯(Biber)冰期),并将各个冰期划分成若干亚期。
在我国,这一时期也相应地出现了鄱阳亚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在距今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15℃。
而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其中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内,气温比现代高。北极等高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5.5℃左右。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甚至极地冰盖整个消失。在每个亚冰期之中,气温有波动,例如在大理亚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称副冰期),而其间为相对温暖时期(或称副间冰期)。每个相对温暖时期一般维持1万年左右。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3楼
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在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纬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估计当时整个地球有24%—32%的面积为冰所覆盖,冰川面积达4700万—5200万平方公里,还有20%的面积为永久冻土层,许多地区冰层厚达千米,海平面下降了130米。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4楼
第四纪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为改观,但并未造成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物种可以退却到少数“避难所”中得以生存。东亚和美国东部都是这样的“避难所”,保存了比较多的古老物种,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阻碍了物种的南迁,因此欧洲的物种比中国要少得多。第四纪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动物在地球上消失,现在很多学者相信,它们的灭绝不是冰期的结果而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5楼
第四纪冰期的遗迹很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洲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的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整个加拿大和北欧都在冰盖的覆盖下,冰川消退之后,留下了大规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兰都成了“千湖之国”。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6楼
@下山的西西弗斯 26楼 2013-06-04 12:27:45
请问楼主,你的这些说法,有什么根据和实证?
-----------------------------
有很多科学实据,偶在思索整合中。谢谢关注!!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7楼
现在,我们的地球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亚冰期与间冰期之间。一旦地球又进入大冰期,那现在的温室气体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缺乏能源的人类将面临死亡的威胁。与温室效应造成的沿海城市被淹相比,这是比魔鬼还凶恶的死神。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8楼


一直到1. 65万年前,全球的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的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第四纪大冰期比前两次时间要短,现在的气候也比历史上很多时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纪大冰期的冰川运动虽然暂时结束了,但是第四纪大冰期并未结束,一般认为现在的地球正处于间冰期。
avatar
谷得一以盈
29楼
@老杨桃树图 32楼 2013-06-04 13:38:09
只能说,这真的不是巧合。
-----------------------------
人类的历史不结合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的现的情况来研究,是不清晰。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0楼
由欧洲10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科研小组,在经过8年之久的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地球的下一个冰河期在1.5万年后才能出现(暂且忽略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在今后的1.5万年期间,地球还是处于温暖时期。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杂志上(第429卷623页),他们发表了相关的论文,披露了这一结果。  这些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科学家,对南极的冰川进行了钻探,获得了深达2800米的冰核取样。这么深的冰核可以反映出过去74万年来地球气象的变迁。他们发现,在这74万年中,地球分别经历了8个冰河期和温暖期。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1楼
根据对冰核的分析,他们断定目前的温暖期与40万年前的一次温暖期很为相似,那次的温暖期持续了2.8万年,而目前的温暖期是在1.2万年开始的,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下一个冰河期最早应在1.5万年后开始。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2楼
间冰期气候间冰期气候是指两次冰川活动期之间比较温暖的气候。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上最近而公认的两次大间冰期为: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3~6亿年),共经历了3亿年;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亿~200万年),共经历了2.2亿年。在大间冰期中,整个世界气候温暖,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退缩,气候带和生物群落向高纬推移。在大冰期内也有时间尺度大体与亚冰期相当的亚间冰期,在亚冰期中还有时间尺度与副冰期基本相当的副间冰期。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3楼
气候寒冷,这时期称为冰期(又可称大冰期);冰原或冰川以较大幅度向低纬度地区推进时,也称为冰期。介于两个冰期之间的比较温暖的时期,冰川消融退缩,称为间冰期。这种寒暖波动的时间尺度大约为106-108年。前寒武纪以后,90%以上的时间,两半球的极地无冰。但全球至少出现过三次大冰期,比较公认的有:前寒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二叠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和第四纪大冰期(距今200~300万年至1-2万年)。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那时的年平均气温在两极附近为8-10℃,赤道为25-30℃。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4楼
第三纪
地质地貌
(距今0.67亿年至200~300万年)的主要气候特征是:中纬度地区气温缓慢降低,大约在140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温急剧下降,在南极首先出现了冰盖,在250万年前,冰岛出现过山岳冰川,紧接着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也形成冰盖。
第四纪
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开始直到现在。第四纪气候以极地冰川和中高纬度地区的山岳冰川的覆盖为主要特征,又称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第四纪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温度振幅,海上约为6℃,大陆上的温度波动较大,在冰盖的边缘地区如欧洲,约为12℃,但高山雪线处则为4-6℃。
冰后期
距今一万多年,全球气温逐渐上升,冰川覆盖的面积相应缩小,海平面随之上升,地球气候又进入较为温暖的时期。有关各种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许多种假说。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①天文学假说。认为天文因素的变化将引起气候变化。②大气物理学假说。认为太阳辐射能的变化或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可以引起气候变化。③地质地理学假说。认为极点的移动、海陆分布的变迁和地质构造运动等,可以引起气候变化。其中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气候变化,最为人注意。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5楼
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
雨带分布的变化
。冰期时,冰盖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迫使行星极锋带(见锋、急流)移至中、低纬度地区,导致中、低纬度地区低气压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例如,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时均为湿润地区。但在间冰期时,上述地区的气候常很干燥
雪线的升降
。冰期时,全球山岳雪线普遍下降,大多数山岳雪线下降1000~1400米,热带地区雪线下降700~900米
海平面的升降
。冰期时地球表面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盖而留在陆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武木冰期,海平面比现代低约100米。在间冰期最暖时期的海面,可能比现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多。
生物群落的迁移
在冰期时,冰川扩张,气候带向低纬度地区移;间冰期时,冰川退缩,极区气温升高,气候带向高纬地区移。与气候带相应,生物群落也随之南北迁移。例如,克里米亚(里斯冰期)的地层里发现过北极狐、北极鹿;在南高加索,从冰期的地层里发现过猛犸象化石,这些都属于极地动物。而在间冰期,北冰洋沿岸有虎、麝香牛等喜温动物群活动。冰后期气候 冰后期距今一万多年,全球气温逐渐上升,冰川覆盖的面积相应缩小,海平面随之上升,地球气候又进入较为温暖的时期。
从气候变化的角度看可以发现地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冷暖、干湿时期交替出现。根据研究,气候存在着10-108年的不同时间的尺度变化,现在为科学界所公认的变化有:
河流影响地质
1、大冰期气候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100~1000百万年。
2、亚冰期气候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10万年。
3、副冰期气候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10000~1000年。
4、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为100~1000年。
5、世纪和世纪以内气候变化:时间尺度为1~100年。
有关各种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许多种假说。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
天文学假说
。认为天文因素的变化将引起气候变化。如南斯拉夫数学家M.米兰科维奇综合了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黄道倾斜和岁差等天文因素可能出现的变化,计算出北纬45~70地带60万年以来夏季辐射量变化的曲线,并把辐射量变化换算为相应的纬度变化。计算的结果,同彭克建立的阿尔卑斯第四纪温度变化的模型颇为一致。地质公园
大气物理学假说
。认为太阳辐射能的变化或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可以引起气候变化。由于太阳活动强度的变化,使到达地球的总辐射能(包括电磁波和微粒流能量)发生变化。当辐射能减少时,地球上的气温下降,出现冰期。辐射能增加时,气温升高,进入间冰期。另一种设想是,由于地球上的火山有明显的静止期和活动期,由此引起大气透明度变化,从而导致气候变化。例如火山爆发时喷出大量的熔岩、烟尘和各种气体,在平流层内形成灰尘幕,影响着大气的透明度,使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一次火山大爆发可影响其后10~15年的气候,如果火山频繁爆发,灰尘幕的累积效应可导致气候趋冷。
地质地理学假说
认为极点的移动、海陆分布的变迁和地质构造运动等,可以引起气候变化。其中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气候变化,最为人注意。依此观点,任何地方温度的降低和冰川的积累,都是由于该块大陆漂移到较高纬度所造成的。例如科伦坡现在位于北纬7附近,属于热带气候,但在石炭纪它位于南纬82附近,故出现过极地气候。又如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现在位于北纬79附近,为极地气候,但在石炭纪它却位于北纬24,为热带气候。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6楼
有关各种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许多种假说。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
天文学假说
。认为天文因素的变化将引起气候变化。如南斯拉夫数学家M.米兰科维奇综合了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黄道倾斜和岁差等天文因素可能出现的变化,计算出北纬45~70地带60万年以来夏季辐射量变化的曲线,并把辐射量变化换算为相应的纬度变化。计算的结果,同彭克建立的阿尔卑斯第四纪温度变化的模型颇为一致。地质公园
大气物理学假说
。认为太阳辐射能的变化或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可以引起气候变化。由于太阳活动强度的变化,使到达地球的总辐射能(包括电磁波和微粒流能量)发生变化。当辐射能减少时,地球上的气温下降,出现冰期。辐射能增加时,气温升高,进入间冰期。另一种设想是,由于地球上的火山有明显的静止期和活动期,由此引起大气透明度变化,从而导致气候变化。例如火山爆发时喷出大量的熔岩、烟尘和各种气体,在平流层内形成灰尘幕,影响着大气的透明度,使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一次火山大爆发可影响其后10~15年的气候,如果火山频繁爆发,灰尘幕的累积效应可导致气候趋冷。
地质地理学假说
认为极点的移动、海陆分布的变迁和地质构造运动等,可以引起气候变化。其中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气候变化,最为人注意。依此观点,任何地方温度的降低和冰川的积累,都是由于该块大陆漂移到较高纬度所造成的。例如科伦坡现在位于北纬7附近,属于热带气候,但在石炭纪它位于南纬82附近,故出现过极地气候。又如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现在位于北纬79附近,为极地气候,但在石炭纪它却位于北纬24,为热带气候。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7楼
由间冰期的气候特征我们可以推断出地球气候的发展变化。
5千万年后——地质气候特征:按照冰川期变化规律,迎来新一季冰川,一些现存的脆弱种群消失。北半球亚欧大陆覆盖着茫茫积雪,南美洲雨林退化成大草原,北美洲则由针叶阔叶林变为大沙漠;非洲板块的向上挤压,直布罗坨海峡闭合,地中海由内陆湖变为大盐场。亚欧大冰川:由于一些现存的脆弱种群消失,它们的位置被现存的一些生物取代,并在这个时期得以进化。地中海盐场:科斯特地貌和大盐场,两套互嵌并干扰的小生态系统。一些生物依赖两种环境,一些生物却只能在自己的环境中生存。南美大草原:环境的改变进化出一批新的猎手和猎物。北美大沙漠:地上和地表下两套不同的小生态系统。南美大草原的种类在这里进化出地域近似种,形态和习性也有很大不同。
地球未来地貌
一亿年后——地质气候特征:冰川期过去,南北极冰雪融化,加上海底大量岩浆喷发,海平面上升,地球气候进入新一轮温暖湿热期,造就了大片的浅海区、沼泽和雨林;同时由于地壳板块移动,板块之间的挤压产生了比现在更广袤的高原区。湿热沼泽:新沼泽的特点使其可能进化出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生物,并促使新一批水生生物登陆。两套小生态系统,沼泽上层和水下部分。温暖浅海:新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一批高度分化的合作生物群落。巨大雨林:假设的雨林是位于现在南极洲,因为推算这个年代南极洲板块正好向北移动到大约赤道的热带位置上。岛屿性质使它具备一套独立的生态体系;这个年代氧气含量的升高还可能会使一批节肢类动物的体型变得很大。广袤高原:澳洲板块向北移动,撞击亚欧板块后向东又去撞击北美板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山脉在这里诞生了。强紫外线、气候恶劣、食物贫乏的特点使这里生活的生物进化出特有生存方式。
两亿年后——地质气候特征:根据现有地壳板块移动情况,这个年代的大陆又会合为一体,类似地质年代上的泛大陆。同时大量的火山爆发造成了新一轮生物种群灭亡。由于内陆受海洋影响小,形成大量的沙漠,并产生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沙漠生态系统,内陆自给式和沿海依赖式;某些沿海地区的雨林则可能进化出新的智慧生命。泛大陆中部沙漠:围绕水源展开。两套小生态系统,地表上层和地下水部分。地表上层典型特征是自给,一些动物进化出了藻类共生,或更复杂的耕种培养藻菌的能力;地下水部分则勾画了一个极端环境中的生态系统,主有机质来源为硫化细菌而非光合作用。泛大洋:大灭绝使一批新的海洋生物取代了原灭绝生物的位置或变化角色,同时又有一些原有的海洋物种得以进化,新的海洋生态系统诞生。泛大陆沿海沙漠:这里的沙漠生态系统要显得脆弱得多,有些完全是依赖性的,这些生物的主要有机质来源来自大洋风暴带来的生物尸体,因此具有很强的季节周期性。一些植物则进化出掠食性。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8楼
地质时期气候的研究主要包括寻找古气候证据和确定证据年代(称为断代技术)两个步骤。前者可采用地质学方法、地理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物理学方法)等。地质学方法是根据生物生存的条件、岩层和沉积矿床的形成与气候的关系,通过对地层中生物化石和沉积物等特性的研究,阐明地质时期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例如,煤层的存在,可以推断为湿润气候;出现珊瑚礁,可推断为温暖气候;有石膏、岩盐,可推断为干燥气候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地层中植物孢粉(指植物在繁殖期间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的分析推测气候。当孢粉离开母体后,就撒落在土壤表面,并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
古生物圣地泥河湾
由于孢粉数量巨大(例如,一棵山毛榉树一年可撒出4亿粒花粉),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可长期地存留下来,所以,可根据孢粉的形态来判别母体植物的种属,成为推测古代植被及其相应气候的依据。例如,在中国辽宁南部距今8000~10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而现在桦木林已退缩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是喜冷耐旱植物,表明那时辽宁南部的气候比现在干冷。同位素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其中以氧的同位素方法应用最广。例如,利用氧的同位素比值可以测定极地冰原的不同冰层形成时的温度状况。自然界中的氧有氧-16、氧-17、氧-18三种同位素。在冰层形成时,气温越低,其中氧-18和氧-16的比值越高,因此,可以根据氧-18和氧-16比值的变化,换算成当时的温度。分析洋底抱球虫软泥的氧同位素比值,可以了解第四纪海面温度的变化,氧同位素方法同样可用来测定钟乳石和树木年轮形成时的温度。利用碳-14和碳-13的比值,也可以推测古代的温度,但应用还不广泛。地理学方法主要是用来考察各种自然地理因子的变迁,如海平面的升降、河流和湖泊水位的变化、冰川和雪线的进退、沙漠和冻土以及森林等界限的推移,用以估计相应的气候演变。
断代技术是确定各种证据形成的顺序和年代。可分为相对断代和绝对断代。相对断代只说明证据在形成时间上的新老顺序,主要依据古生物方法加以划分,如孢粉断代、地层学断代等。绝对断代是明确给出证据形成的绝对年代,主要是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加以测定的。
avatar
谷得一以盈
39楼
1500年的气候周期
《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否定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暖是人类造成的重要证据有很多,包括地球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太阳活动。
有证据表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只不过是一个次要角色,如果追溯有100万年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温和、适度的全球变暖只是1500年(加减500年)气候周期中自然变化的一部分。得出这个结论的重要研究来自1984年丹麦的威利·丹斯加德教授与瑞士的汉斯·奥斯切格教授的研究。
他们首次公布了格陵兰岛冰芯的氧同位素研究内容。这些冰芯提供了一套地球25万年气候变化的历史档案。他们发现,在冰期和间冰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温和的气候周期。这一周期大约每隔1500年发生一次(加减500年)。
根据这个发现,无论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偏高还是偏低,气候变化总是粗略地按着时间表周期性地出现,在过去150年,地球进入了一个温和的气候温暖期,而且这一温暖期将持续几百年时间。所以,现在人类面临的地球变暖是一种正常的周期现象。
与1500年周期相关的证据是太阳活动影响气候,如太阳黑子的辐射。古海洋学家杰勒德·邦德在2001年11月16日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份报告阐明,在过去的1.2万年里,北大西洋北部气候随着太阳活动的消长已经发生了9次冷暖更替。一些科学家认为,杰勒德·邦德等人的数据十分充分且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这样的假说:从上一个冰河时代以来,包括17世纪的小冰期,太阳活动主导着地球大约1500年的气候波动周期。
avatar
谷得一以盈
40楼
16万年前,地球是多雨还是干旱?温暖还是冰冷?16万年来,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迁?科学家通过两根洞穴石笋寻找答案。
中美科学家联合对贵州省荔波县董哥洞的两根石笋进行了科考,通过氧同位素年代测定,揭示16万年以来亚洲季风和低纬度地区的气候特征。
寻找回来的世界
一个时期以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科学家科研的重点。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珊瑚、树轮、沙漠、黄土等都成为科学家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证据,但这些不稳定和不精确的测定物总给科学家留下遗憾。1952年,美国人莫尔用钟乳石来测定洞穴碳酸钙,人类开始认识到石笋与树木年轮、珊瑚一样,可记录自然环境变化,石笋能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更精确的地质载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说,石笋所涵盖的时段对人类理解地球气候变化非常重要。洞穴石笋是古气候环境演化的理想载体,它时间跨度大,生长机制对环境敏感,蕴含着丰富古气候信息,能全面记录古气候环境演变规律。如果人类能对其正确解译,就能为大陆气候指标提供独特而准确的数据。
破解16万年以来古环境密码
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为科学家开展研究提供了地质条件。袁道先说,喀斯特洞穴中能找到十万年以前就开始生长的石笋,也就能获得数十万年来比较连续的古环境信息。
通过分析,这个地区距今16万年-12.78万年是干冷严寒气候,属早大理冰期;距今12.78万年-9.1万年,是冷湿间温暖(凉)气候,属中大理冰期;距今9.1万年-5.12万年,是干冷间冷湿气候,属晚大理冰期;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距今5.12万年-936年,石笋沉积突然消失,让科学家们对这段时期的气候无从考证。距近936年以来为温暖间湿、凉或干凉气候,属冰后期。
袁道先说,科学家还惊奇地发现,在距今12万年-13万年全球处于温暖时期时,在这两根石笋上反映出的却是我国南方出现了大量降雨。通过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太阳辐射强度增高所致。
未来猜想
人类今天赖以生存的地球在46亿年漫长历史中,曾经多次遭遇冰期,如今地球正处于两个冰期之间温暖的“间冰期”。在最近100万年里,地球大约每隔10万年就要进入一次冰期,这时气候寒冷。而间冰期相对较暖和,持续1万年左右,我们恰恰生活在这次间冰期的末期。
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冰期,但冰期的原因却是一个还在争论的问题。即使距我们最近的第四纪大冰期,从什么时期开始,不同地区是否同时开始,同一地区又有多少次冰川作用等,都存在着争议。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