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原创连载《十三中》第二部分 相知
avatar

原创连载《十三中》第二部分 相知

决明子2019
1楼


说实在的,对学校的记忆无非是老师和学生,以及校里校外发生的一切事情。
要说对老师的崇拜,首当其冲的要数我们的“历史”老师了。
姓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他当年上课的样子还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
历史老师个头不高,但绝对精神,腰板挺拔,长相、气质与年龄都有点像现在的男明星“张译”。
哈哈
身穿绿色军装套装,剃个小平头,皮肤黝黑,一口标准的西安此地话。
他永远都是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左手拿一盒粉笔,右臂腋下夹一本教案和书本。健步走到讲台,把书本和教案整整齐齐的放到讲台中央,不偏不倚,粉笔盒放在讲台左上角。所有这些东西的摆放,没有一点多余的动作,干净利落整齐,然后开讲----
最令人佩服的是,一节课从头到尾,不带看一眼教案和书本的,他能边讲边告诉你翻到第几页,在第几段第几行第几个字下面画上横线。
当过学生的都知道,老师讲课是有重点的,在重点的地方,老师是要提醒学生画上横线,便于记忆,这也是考试的重点范围。
牛逼老师!
哎哟,
他好像就姓牛。
哈哈!
想起来了,叫牛老师!
牛老师真牛!
牛老师,把我最不爱听的历史课讲的生动有趣,以至于我后来学文科跟他有很大的关系。
牛老师,不仅课讲得好,还有一手绝活儿。
比如,他正在写黑板,听到有人在课堂上窃窃私语,他能不回头,在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把手里的粉笔头准确无误的砸向说话同学的脑门印堂处。
听明白了吗?
脑门印堂处,就是两条眉毛的正中间,发亮的地方,而且是从未失手过。
刚开始,班上男生不服气,故意说话,想考验老师的功力。怎奈,老师从来都是百发百中,不服气都不行。最后,只能被老师修理的服服帖帖的。
牛老师还有一绝,就是从不拖堂,每次在他讲:“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的时候,话音刚落,下课铃声就会响起。然后他掸掸手上的粉笔末,夹上书,拿起粉笔盒,昂首挺胸的走出教室大门,从没见过他的笑脸,就算是有同学向他请教,也没有见过他的笑脸,估计是军人出身吧。
牛老师的“三绝”是我最为佩服的。
对了,
令我佩服的还有一位老师,那就是带我们地理课的周老师,人送外号“周肥肥”。
这个可不是贬义哟。是同学对她的爱称,就好比香港的巨星“肥肥”一样。
周老师,应该是引领我从井底之蛙到大千世界的第一人。
听她讲课就是一种享受,是一场视觉盛宴。
周老师对吃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她能把各地的物产讲得天花烂坠,最为关键的是她能陶醉在其中。
记得有一次,她讲到东南亚的特产水果时,那个兴奋和激动,五官都挪了位。讲的她口水四溅,害得我们都直流哈喇子,情不自禁地用手擦嘴巴,吞咽口水那是常态。
那个时候基本没有什么水果,就算有,也是北方的水果。常见的就是苹果、西瓜等,更多的是罐头瓶子里的东西,就这,还轮不到我们这些小孩们的嘴里。
“芒果”二字,是第一次,从周老师嘴里听到的。
她把芒果形容的惟妙惟肖,听得我们都不由自住的长大了嘴巴。记不清她形容什么像马尿一般,全班都哈哈大笑起来,班上胆大的同学张三问老师:“老师,你喝过马尿没有?”正闭着眼睛自我陶醉的周老师,睁开眼睛“怼”了张三一句:“你傻啊,没吃过猪肉,还没听过猪哼哼?”
“哈哈哈”
“哈哈哈”
课堂上欢声一片。
张三撇着大嘴,也跟着大家哈哈傻笑起来。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想起来老师形容什么东西的颜色像马尿,是芒果的颜色?还是其他?几十年过去了,我都记不住了。
总之,是形容一个很美好的、我们从来没有看见、没有听过的水果。
为此,我还在放学以后,偷偷在马路上观察过马尿的颜色。那个时候,马路上汽车很少,马车,驴车,骡子在马路上随处可见。
以后的一次考试,我的地理得了全班最高96分,很荣幸当上了地理课代表,那时候最喜欢的课就是英语,地理和历史。历史本来不喜欢,只是因为牛老师,所以才爱上了历史课。男生一般都喜欢历史课。
这个周老师,长得也很有特点,个子小小的,身体胖胖的,头发又卷又稀。鼻梁上架一幅窄边眼镜。讲课的时候,喜欢一手插进紧绷屁股的裤兜里,一手拿着课本,激动之时,手舞足蹈,全身上下,滚圆滚圆的,像极了可爱的大熊猫。
就是这个可爱的周老师,打开了我的眼界,我那时就暗暗发誓,假如有一天能出国,一定要去东南亚看看,吃吃当地的美食和水果。天随人愿,若干年后,我第一次出国就去了东南亚。
说到出国,就想起周老师的话,“哎哟,你们可没有机会出国见世面了,我们那时,不说了,不说了,王班长,你说我说的对吗?”周老师嘴里的王班长就是我说的那个“蓝田猿人”,他们家是上海阿拉人,周老师也是南方人,所以他们有共同语言,王班长嘴里附和着,好在我们只羡慕不嫉妒,觉得他们都是高人一等的见过世面的人物。
但是,令周老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国成了中国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这也难怪周老师,那个年代,就没有出国这么一说,连所在的城市都出不了。
没钱啊,能吃饱就算不错了。

语文课本上除了有我们常见的记叙文,诗歌,散文,还有议论文和说明文以及实用的电文。
记得有一次,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根据他所出的题目,用最简洁的语言写一段电文,字数越少越好,但意思还要让人看了明白。
题目是这样的:
地点:上海。
内容:张老师暑假要回上海探亲休假,坐237次火车,23号到上海,需要提前告诉家里人,让家里人知道他的行程安排,因为拿的行李多,需要家里人去火车站接他一下。
题目一出,鸦雀无声,全班同学都傻了眼。
连一些平时“话唠”的同学,“能不够”的同学,个子大坐后排无人敢惹的同学都不再“张狂”。
“哎呦喂”!
老师这一招还挺狠。
电报?
谁听过?
什么是电报?
电报长啥模样?
为啥要给人拍电报,写封信不就完了吗?
全班同学都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总结。正在焦灼状态,老师点名了。
“班长,你起来,把你写得给大家念一下。”
“23 237次 到 沪 接”。
“很好,坐下。大家明白了吗?啥叫电报,这就叫电报,就是花最少的钱,用最少字,把意思表达清楚。”
妈呀,
太牛逼了!
这么聪明!
上海怎么叫“沪”呢?什么意思?大家交头接耳,用羡慕和崇拜的眼光看着这个班长,此时班长也是牛逼的不像样。原本就厚大的嘴唇,因为得意,张开的更大,离八丈远都能看见他的小舌头。
老师让他的得意弟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出了一把风头。
哈哈
七七、七八年的时候,几乎很少有人听过电报二字。
那时候的通信工具就是书信,人们靠写信传递消息,表达情感,通过绿邮筒把信寄给老家。老家的来信更是通过写信传递他们的诉求和愿望,那时候老家来信多半是要钱要粮票和诉苦。
那时候,满大街都能看见绿邮筒和绿邮箱。人们看到它,就知道有信可以往里面放,而且特别安全,不用担心被偷
这冷不丁的,老师来个电报,当然也是教学要求,让大家熟悉书写电报和熟悉了解我国各省的简称,这还真把人给拿住了。
陕西的简称是秦,这个当然大家知道,可是其他地方就不太了解了。
老师让班长坐下以后,说的什么我都记不清了,总之,那天的语文课后来讲的什么,我一点都没有听进去,同样的脑瓜,人家咋这么聪明,我咋这么笨呢?我这个这么喜欢上地理课人,居然不知道上海简称叫“沪”。
丢死人了!
不服输的我从书包里掏出地理课本,直接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全国各省名称和简称,我开始认真的默念起来。
后来才知道,这个班长是个上海人,家里有上海的亲戚,自然是有书信往来的,信皮上一定会有“沪”这个字,他的胜出也在那个“沪”字。
而我们这些孩子,家里父母都是北方人,而且大都是本省人,就算老家有信,也都是本省内的相互通信,本省的简称当然知道,但外省的一般没人上心,更何况父母都在本地上班,也没有出差的机会,所以我们的眼界跟人家没法比。
眼界与见识是成正比的,眼界越宽,见识就越多,反之,眼界越窄,见识就越浅。
说实在的,七八十年代,上海在我们心中还是一个很“洋活”的地方,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神秘的天堂。
因为,那时我们嘴里嚼的什么大大泡泡糖,吃的方便面,以及穿的什么红都牌的裤子啊,什么漂亮的衣服啊,都是托人从上海捎回来的。所以,上海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花花世界。
这个上海籍的班长,就是人送外号“蓝田猿人”的那位。当然是背后叫的,没有人敢当面这么称呼。他的嘴巴配上他的眼睛,特别像历史书上的蓝田猿人画像。
哈哈!
后来,这个班长在初三的时候转学了,转到了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学,简称“八十二中”。
据说,
这可不是八卦哟。
据说,转学的原因,是因为他暗恋班上的另一个女生。
因为这个女生在初二下班学期先行一步,转到了八十二中。所以他紧随其后,也让父母给他转到了八十二中。这只是个小道消息,不知是真是假,因为当时这两所学校风气和教学水平大致相当。他家离十三中很近,在常人眼里他没理由转到八十二中,除非,像人八卦的那样,他追随着暗恋者的脚步,满足内心的饥渴。
十三中多是公路局,中央设计院(交通部设计院),邮电大院,张家村,中原新村以及省公路设计院以及西大子弟和西工大子弟等。
因为十三中与西大仅一墙之隔,距离西工大也很近,所以生源的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单位的孩子在此读书上学。
那个被班长惦记着的,念念不忘的是一位娇小玲珑,伶牙俐齿、脸上有俩酒窝的聪明女人,只可惜若干年后,他俩并没有走到一起,不过两个人现在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人。
一个是阿庆嫂式的人物,一个是左右逢源的企业领导。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