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西游记之英雄迷途】
avatar

【西游记之英雄迷途】

野蘑菇2020
1楼


《歪哥闹西游》之英雄迷途
开篇
我们的话题要从一个实验开始。
实验对象:花果山的猴子。
实验器具:笼子、香蕉和一个装有探测仪的水龙头。
实验工作人员:月天正
准备。
倒计时……开始。
把五只猴子关进同一个笼子里。

笼子的上头安装了一串香蕉和一个自动装置,一旦探测到有猴子去碰香蕉,水龙头的水马上就会喷洒向整个笼子。而这一喷,就会使五只猴子全都浑身湿透。

刚开始,有只猴子看到了香蕉,它想要去拿。结果,每只猴子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第二只猴子也看到了香蕉,它也要去拿。五只猴子又被淋了个透心凉。
之后,每只猴子都争相地想要得到那串香蕉。当然,事后结果莫不如此。
于是,在猴群之中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碰那串香蕉,不然都会变成淋水的瘟鸡。

接着,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的猴子A。
猴子A进入笼子后,很快发现了笼子顶上的香蕉,它想要去拿。
没想到,却被其他的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的行为会害他们都被水淋湿,所以,必须马上加以制止。
猴子A尝试了好几次,每次去拿香蕉,都会被其他猴子打得满头是包。
当然,这五只猴子也就没有被水淋到。

接下来,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去另外一只新猴子B。
猴子B看到了香蕉,他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拿。
其结果,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狠狠地揍了B一顿。
需要强调的是,刚才那只猴子A打得特别用力。(媳妇终于熬成婆啦)
B猴子尝试了多次,每次都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
慢慢地,我们把所有的旧猴子一只一只都换成了新猴子,但是谁也不敢去动那串香蕉。
新来的猴子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谁去动那串香蕉,谁就会被痛扁。
实验结果出来了:这是猴子们定下的规矩。

安静!不要随便离开你的位置。
实验还没结束。
现在,我要准备两只大笼子,笼子里各装满一百只猴子,让它们世世代代在里面繁衍生息。当猴子猴孙薪火相传,新生的猴子会如何看待笼子里的香蕉?
答案是不是很耐人寻味?
笼子A:这群猴子很可能把笼中的香蕉当成了神奇的圣物,他们一起跪下来膜拜,祈祷供奉。久而久之,演变成对所有香蕉的膜拜。它们开始描绘图腾,崇如神灵。最后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禁止任何猴子吃食香蕉。就像回族穆斯林一出生就被告知不许吃食猪肉一样。
笼子B:这类的猴群却把香蕉描述成了可怕的魔鬼,谁碰了香蕉,谁就会倒霉一辈子。于是,故事慢慢传开了,并且被形容得越来越恐怖,猴子猴孙们只要一见到香蕉,就会立马惊散。

于是,神仙和魔鬼的故事就这样产生了。谁也不会知道,最初发生的那一切仅仅是因为一场闹剧。
神话,就是这么简单!
神话!一旦出现,她就会像影子一样,如风随形。
神话!一旦出现,她就会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在你身上播下永恒的种子。
神话!一旦出现,她就会像少女的胴体一样……(不许误会)
没有人知道当初发生了什么,也不会有人追根究底。
我们只知道神话就在我们身边。
依照老人们的话讲:“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avatar
野蘑菇2020
2楼
第一章 风雨飘摇三百年
一、猴王降世
心理历程的五个阶段
小时候,很喜欢看86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不仅喜欢看,还很喜欢演,经常会拿起家里面的烧火棍,去村外的小路上打野狗。看着烧火棍“呼呼呼”地在群狗面前威风起来,就好像故事里的猴子大王又回到了江湖。

美猴王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深刻的,大抵每一个喜欢看《西游记》的同学都会因这只猴子的存在而津津乐道。
你我都不例外。
好像《西游记》正是因为有了猴子的存在,故事才有了意义。
这话理解得有没有道理呢?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撇开孙悟空去理解这个故事的存在。
乍一看书名,“西游记”这仨字好像是在解读如何去西天取经。但细细品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既然是取经,就理应以肩负重任的唐僧为中心。然而通读整个故事,你会感到故事的主人公,并非是取经的唐僧,而是作为保镖队长的孙悟空。

把唐僧的重要戏份让给孙悟空,这样写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大闹天宫前后的孙悟空,实力悬殊相差巨大,这算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孙悟空敢做敢为,这种勇于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是应该深思?
为了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得先去笼子里探一探究竟。
花果山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只笼子。

avatar
野蘑菇2020
3楼
破除故事的情节内容不讲,我们先来看看花果山的重要地理位置。
书中开篇就说到,盘古自开了天地之后,就在地球表面制造了四大部洲,乃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
按理说,花果山作为东胜神洲的一个小岛,应该是隶属于东胜神洲,先有了东胜神州的存在,才可能有花果山的存在。可是《西游记》却说,这个花果山是十洲之祖脉。这相当于是在说,是先有了花果山,才有了四大部洲,最起码,花果山的存在不会比四大洲的出现晚。
小小的一个花果山为什么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呢?
把一个海外小岛描述成十洲的祖脉,这在整个故事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托名为东方朔著的《十洲记》中是这样认为的:以汉武帝主宰的中华大地为中心,周围列有各神仙居住的十洲三岛……
显然,此时的花果山就有主宰十洲之中心地位的战略意义。
这个意思是在说,花果山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代表,可以由小见大。我们看到了花果山,就等于看到了一个地球村,看到了整个孕育万物而生的中华大地。
“灵根育孕源流出”,花果山就是孕育“灵根”而出的源流之地。

正如熊培云写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那样,以一个小小的村庄为立足点,来述说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并由此折射出近代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兴衰更替。
花果山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折射作用,更是一种典型。“十洲之祖脉”并非向壁虚造,信口雌黄,其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一部人类社会演化的通史,一场场大历史和小时代的结合与交织。
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只笼子装着一个天地。

avatar
野蘑菇2020
4楼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把花果山比作中华大地,那么孕育在花果山上的“灵根”,岂不就成了集我们这些生在东方、长在东方的所有华夏子孙的英勇和智慧?
而孙悟空这个“灵根”其实不过是我们众人内心之中对“英雄”的缩影。
看到了孙悟空这个灵根,就等于看到了英雄化的自己。

为此,我把孙悟空的人生经历做了一个整体分析。
《西游记》中描写的取经过程既是一个求取物质的历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历程,它清楚地展现了美猴王孙悟空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这个心理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稚嫩无邪的童真阶段。按照孙悟空的说法,“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那时的他,心地纯朴,只知道在花果山逍遥自在。
2、少年轻狂的任性阶段。随着悟空的本事不断增强,他的脾气相应见长。他先是闯龙宫、探地府,对抗天廷,然后又自称齐天大圣,完全一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架势。
3、铁窗生涯的自省阶段。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之久,渐渐地对社会、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弄明白了社会存在的自然法则,最后终于说出了“知悔”二字,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悔悟的意识。
4、实践与摸索的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孙悟空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世界,不再认同“闹天宫”时的张狂,也懂得了走一条正大光明的西行之路远胜于回花果山当山大王。更重要的是,他在去西天路上,重新摸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渐渐变得越来越圆滑了。
5、心无挂碍的随心阶段。孙悟空到达西天,取得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斗”不是与天斗,不是与敌人斗,而是与自己斗,这时候的孙悟空已经能够战胜自己的内心,不再因为种种规则限制的“紧箍咒”而头痛,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巧妙的融合为一,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五个阶段看似是猴子一个人的内心历程,其实也是典型的所有人类的基本历程。
也就是说,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同样都可能会经历童真、任性、自省、成熟、随心等几个阶段。它代表着人类从个体到群体,在不断地实践磨合中,又从群体回馈到个体的心理表现。
《西游记》描写的内容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取经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心灵历程的史诗,为我们解释着每个人处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历程。
从这个历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从产生到发展,又从认识周围的世界到认识自己,历经九九八十一个磨难,逐步升级,最后慢慢开悟,达到孔子口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阶段。它代表的是一座生命发展足迹的里程碑。在它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涉及了人类自身那些根本性的东西。

avatar
野蘑菇2020
5楼
石头里爆出来的生命
孙悟空早期的心性如何,与他的出世过程不无关系。这位美猴王的出世很不简单,因为他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性。
这块石头有什么与众不同呢?
《西游记》中这样写道:“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石头的第一个不同寻常之处——规格很奇特。
一年分为三百六十五天,它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它是二丈四尺围圆。一看这块石头的尺寸,大有寰宇之气魄啊。

第二个不同寻常之处——造型诡秘。
“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这九窍八孔是什么意思呢?
《大戴礼记》上说:“龁吞者八窍而卵生;咀嚾者九窍而胎生”。 万物以形相生,古人把自然界的生物分为九窍,一窍如螺蛳,二窍如蚯蚓……八窍禽鳞类,九窍人兽类。
石头既有九窍,又是八孔,就说明猴子的出生时同时具备了胎生和卵生两个特点。
而在《西游记》第二回中,菩提祖师描述孙悟空“少腮而多素袋”,又再一次佐证了猴子同时具备“咀嚾者卵生”和“龁吞者胎生”的双面特征。具备了从低级生物到高等生物的两面性。

第三个不同寻常之处——历时久远。
虽说石猴出世的很晚,但这块仙石的来历,那可是古老了去了。它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就已经存在了。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雨,不管地壳运动发生了多少次毁灭与重建,这块仙石一直存在。
猴子在石头里育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个反复漫长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吸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日积月累,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脱胎换骨,遂成“通灵之意”。通了灵,他就不再是普通的动物了,而是成为了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级灵兽。

avatar
野蘑菇2020
6楼
以上三个特征,大概都是为了说明孙悟空诞生前的特殊性,以及诞生时所具备的高级动物和低级动物的双重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妖”。当然,不管作者的意图如何,在我看来,这里恰恰有太多的巧合。这块石头看似在为神话故事做铺垫,做了各种巧妙的预案,实质却是在探讨一个问题:生命的起源。
这一切的一切,说白了,都是在追溯一个久远而深奥的话题——最早的人类,是从何处而来?
是胎生?还是卵生?
还是从石头里爆出来的呢?

《西游记》开篇就提出石猴是从哪里来,特别是从“什么东西”中出生的问题,实际上都在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生命的源头在哪里?
我们可以说,石猴是从石头中爆出来的,但石头如何能够具有生命?石头本无生命,而石猴却是一个生命体,从无生命到有生命,这其实就是古人一直在猜测和关注的话题。因为,地球本来就是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
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开篇居然没有提到“女娲造人”之说,而是直接把它说成了“天地交合,群物皆生”的产物,认为地球上的生物是天与地之间的“阴阳相交”,是自然慢慢演化的结果。
把生命称为是“天地交合”、自然演化的产物,这实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又一大壮举。
当然了,《西游记》的主旨不是要讨论《进化论》,也不可能解答“生命因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但他却通过石头产生生命的想法,很形象生动地辐射出人们这一古老又深远的思考。
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确实无法解释这一高深的科学问题。他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当时的意识范畴之内,用有无相生的天道来解释石猴出世的“无中生有”。
不过,至少已经把“女娲造人”的说法彻底地谢绝了。

avatar
野蘑菇2020
7楼
美丽的花果山,美丽的童话
石猴出生以后,在花果山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的食物来自于大自然。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他的朋友也来自于大自然,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天黑了,就“夜宿石崖之下”,找个石头缝里歇息;天亮了,就在山脊上爬来爬去,在山谷里乘凉休息。他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过着一种不知其所来、不知其所终的原始生活。
这时候的石猴跟人类的早期一样,没有时间观念,没有社会观念,唯一的目的就是在自然界里寻求生存。他的行为习惯也跟其他动物一样,是属于纯天然的。

纯天然的东西就意味着他的行为不受任何社会蛮力的制约。
这个成长过程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迥然不同。
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一生下来就被一张大网罩住了。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我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七大姑八大姨外加舅公舅婆。除此之外,我们读书的时候会有老师和同学,工作的时候会有同事和领导,走在大街上会遇到交通警察,生病了要去看医生,出门总是遇到陌生人,回家还有一群微信朋友在等着跟你聊天。
当我们还只是一个孩童,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时,父母、学校就已经强行地把各种预备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规范方面的教育统统灌输给了我们。如果不照做,则很可能会被视为“熊孩子”,或遭到所谓“破坏规矩”的惩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很多观念就已经无意识地被周围的人捏造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先入之见以及许多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都被莫名其妙地收容、承认、打包和组装。至于我们的本性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反而成了一种很模糊的东西。

猴子所处的环境恰恰与我们相反。
花果山是一个纯天然的场所,没有王侯将相,也没有官僚体系和等级观念。是一个“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
这个花果山就像是圣经里的伊甸园,每天都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没有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没有生存资料来源的压力,唯一的麻烦也就是找个凉快的地方避避暑,理理毛发。
在作者的思维意识里,这样的环境大概就是所谓的人间天堂了。因为这里没有制度,也没有等级观念,所以,这里也就不存在着压迫、战乱和不平等。
跟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一样,这里到处洋溢着安乐祥和的气氛,乃至虎狼之间的关系都显得那么淳朴亲切。一边是浪漫的传奇,一边又是鲜花盛开的地方,童话般的伊甸园几乎寄托了所有人类的梦想。

avatar
野蘑菇2020
8楼
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曾经给我们描述过原始社会的制度,同样是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我当时就认为原始社会大概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时期了。那么,在作者和陶渊明的眼里,这样的社会同样是梦寐而不可求的。换句话说,每个中国文人都有对复古时期的美好念想。
然而,我们都忘记了一点,我们都只看到了事物美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美好背后的辛酸。
花果山的食物再充足,它也是有季节性的。季节到来时,满山遍野硕果累累,季节过去了呢?没有了果实,甚至到了冬天,树叶都掉得差不多了,这些猴子们吃什么?他们只有去啃酸涩的树皮。
动物们在自然界寻求生存,食物的获取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时间。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动物们为了获得仅有的食物,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一旦环境变得恶劣,周围的食物失去了应有的支架,他们很可能就要面临濒死的危险。鸟为食亡的例子为我们证明了,解决温饱问题绝对是生存的头等大事。
我们现在都很痛恨等级制度,甚至痛恨为我们设定条条框框的诸多“规矩”,但其实不管是等级制度还是规矩,都为我们的安宁和生存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护伞。

举个例子,你的母亲告诉你:“陌生人的食物不能吃”。陌生人的食物不能吃,不是因为食物的本身有问题,它间接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的信息。其实大部分陌生人的食物我们都是可以吃的,但为了防止某些心地叵测之徒,而我们又不能及时加以分辨,所以只好采取最保守最安全的回避方式。
同样,剥削制度的成立也有他先进的一面。剥削的条件是要你有东西可以剥削,你没有多余的东西,我怎么剥削?它的前提是:必须在保证你最低的消费能够维持持续生存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剥削你,我首先要保证你能够维持生存,如果你明天就死翘翘了,那我的剥削也就毫无意义了。
当然,剥削制度本身并不先进,它是相对于生产更落后的原始社会而言的,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活水平不见得比奴隶们好到哪里。
正是因为如此,花果山的局面不会永远的宁静下去,很快,它将被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取而代之。
【我们是共产主义国家】
月天正:当美国人的月收入是5000美元时,我们的工资只有50美元。
三胖:我们是共产主义国家。
月天正:当德国人可以喝下午茶时,我们的同志正在日夜加班。
三胖:我们是共产主义国家。
月天正:共产主义国家到底有哪点好?
三胖:共产主义国家人人平等,不受资本家剥削。

avatar
野蘑菇2020
9楼
一份口头上的契约
石猴出世后做的第一件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事情,就是在水帘洞中称王。和某些部落的民主推选首领一样,这次称王并没有使用任何暴力,而是源于一个不大不小的游戏。
这一天,群猴来到山中之涧照常洗澡。见那股山泉奔流直下,水花似滚瓜一样涌溅,猴子们突发奇想:我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也不知这股水来自哪里?想着,想着,就带领众猴一起顺着涧流往上寻找,想要找出它的源头来。
猴子们在花果山世世代代繁衍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突然提出要看看水的源头在哪里,这件事情的确值得大家永生纪念。
这个寻找源头的冲动,实在是人性中一种深层次的追求,是人的探知欲望的表现。通过探索,人们可以了解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想要找出事物形成的源头。有时,我们不仅想追溯自然界事物的源头,还想追溯自己生命的源头。当然,真正的“源头”在哪里,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找出来的,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但是,想要去“找”和没有想要去“找”,那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它标志着花果山的猴子们第一次有了目的性的活动,出现了意识范畴的思考。换句话说,猴子们“寻找源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动物行为,他们开始朝着人类的方向发展了。

众猴子们一起拖家带口地往山上跑。跑到山腰处一看,上面的源头突然不见了,乃是一股瀑布直接从山洞里喷出来的,好像一张挂帘似的悬在半空,水流不断。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又有猴子提议:“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这些猴子也很会玩过家家,“那个有本事的……我等即拜他为王。”就像很多孩子里面总要有个孩子头一样;“谁的本事强,我们就认谁做老大。”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找个人来认老大呢?

请人来剥削是一种保护意识,认人作老大同样是一种保护意识,它的条件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为交换的筹码。猴子们本来都在花果山自由自在,平等相处的,怎么会突然想到要拜一个“王”呢?这个“王”的观念从何而来?
我猜想,这一观念可能是来自于花果山其他兽类的压迫,比如老虎、狮子什么的。这些老虎、狮子本是百兽之王,经常对猴子的生命构成威胁,也就是说,花果山的猴子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自由自在,他们的生活也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此时,潜在的“没有安全感”已经深入猴心。为了改变生存危机的这一现状,他们有必要找个头来把大家伙拧成一股绳。毕竟,团结起来力量大嘛!

avatar
野蘑菇2020
10楼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石猴自告奋勇,挺身而出,高声应叫:“我进去,我进去。”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再睁开眼睛看时,这水帘洞里哪里有水啊,分明是一座铁板桥。
再往里面走一段,哇塞,里面是“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真是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顾右看,只见正当中还立着一个石碑。石碑上赫然写着一行楷书大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好啊,好啊,原来楷书的发源地在这里呐!一笑。)

石猴在水帘洞仔细打探了一番,又重新跳出洞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众猴们早已耐不住寂寞,紧紧地将他围住问道:“怎么样?里面水深么?”
石猴回答:“没水,没水,我带你们进去。”随即领着一帮猴子猴孙跳进了水帘洞。
这水帘洞也真是奇了怪了,谁也没见有人出现过,就自然地生成了许多天造地设的家当。不仅里面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桥边还有花有树,活脱脱的一个人间仙境。(古人无法理解这些人为之物是如何形成的,只能把它设想成来自老天爷的眷顾。)这里没有地权,没有产权。作为无主之物,水帘洞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日后猴子们的“安身之所”。
不过,猴子们进了水帘洞后,却忘却了先前的承诺,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直闹得力倦神疲为止,竟然完全不记得先前说过要把那个“有本事的”拜为大王的承诺。

猴子们把这事忘了,石猴可没忘。忙活了大半天,原来你们都拿我开涮呢?
他找了一个制高点站上去:“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我说弟兄们啊,做人可得讲信用,没有诚信不得方圆,你们说过的话可得算数啊!你们刚才说哪一个有本事的进来又出去,身体不受伤的,就拜他为王。这些我都做到了,还给你们找了一个这么好的栖身之地,为什么还不拜我为王呢?
听了石猴的话,众猴子们这才恍然想起还真有这么回事。于是,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对于先前的承诺,众猴子们可能也就是信口说说,谁也没把它真当回事。毕竟,对于众猴来说,平白无故在自己头上安一个“王”,不见是什么好事情。没想到石猴当真了,还拿出来做文章,要猴子们一个个信守承诺。
这下玩笑可开大了。

avatar
野蘑菇2020
11楼
当然了,猴子们还是挺讲信用的。对于这样一个口头协议,众猴虽然不是出于自愿,但也没有提出抗议,他们最终以君子协定的方式履行了先前的诺言。
石猴成了美猴王,众猴子成了美猴王的下属。
一个社会就这样形成了。
通过大家的约定,猴群们从无政府的自然状态变成了有政府的等级状态。他们再也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了群体中的一分子。
随之而来的,还有政权的形成。

在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政权的产生可以通过武力征服、社会契约或者同时兼用这两者的方式产生。在花果山这片土地上,政权产生的方式是温和的,也是大家乐意接受的。通过这份社会契约,猴群们走出了自然状态,这可比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对社会契约理论的阐述要早得多了,算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的重要例证。
让人觉得有趣的是,这份契约的签订还是在一个没有第三者监督的情况下签订的。没有其他部门的行政干预,也没有法院的强制实行,靠的完全是每一个契约者的赤子之心。
在这样的环境中,众猴们完全可以拒绝履行协议,他们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否认这次君子协定。毕竟,石猴只有一个,是属于少数派,也没什么大能耐,在力量对比上是绝对弱势的一方。然而,猴子们都很守信用,这种品质非常难能可贵,花果山之所以保持了这么多年的祥和之气,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此。
不仅如此,群猴在拜大王的时候,还是“序齿排班”,按照年龄大小的顺序前后排队。显然,在花果山的这群猴子当中,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它并不随猴王的出现而出现,也不是猴子们突发奇想的产物,而是一个早已约定俗成的东西。大家早已明确了自己的位置:按照大小尊卑进行排序。
可见,即使没有石猴出现,这花果山的“猴王”也是早晚的事情,它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avatar
野蘑菇2020
12楼
多米诺骨牌效应
猴子们通过君子协定,实现了等级制度从观念到实践的跳跃,并把这种跳跃的模板按着从老及幼的标准进行排列。
至此之后,花果山不再是每个“公民”的共同财产了,它有了一个永久的主人,这个主人就是美猴王。
群猴拜“王”的场面清楚地表明,地位尊卑的等级观念时来已久。即使是像花果山这样的蒙昧之地,也无可避免。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社会契约之后,众猴子们给自己按上了“套”,并从此扭改了花果山猴群命运发展的轨迹。

政治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像弹射出去的炮弹一样,只能顺着既定的轨道不断向前,再也不可能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了。
对众猴来说,他们还是挺幸运的。石猴虽然称了王,但他只是掌握了指挥权,并没有过多剥夺他人的权利,更没有在猴群中称王称霸、鱼肉乡里。而且,石猴称王,靠的是众猴的信守承诺,而非用暴力手段谋取,大家你情我愿,在心理承受上也会好过一些。
从总体上说,石猴还算得上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他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养息政策,并没有折腾出很多诸如人头税、田亩税之类的麻烦事来。他的权力欲望也很有限,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只知道在猴子们中间当当老大,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者在写这段内容时,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
石猴称王,他的“王权”范围到底有多大?
换句话说,他对哪些猴子实行了“王权”?
这看似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其实却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
因为从这次参与制定君子协议的猴子数量来看,它是很有限的,具有非常局部的小范围性。花果山的猴子共有四万七千之多,显然这么庞大数量的猴群不可能全部聚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到山涧中洗澡,而能够跑到源头之处,跳进水帘洞里的猴子应该更在少数。
那么,这些为数不多的猴子是不是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他们能否代表花果山所有猴子的意愿?
从有限猴子的数据显示,在这次签约过程中,当时有很多其他猴子并不在场,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一帮猴子跑去水帘洞签订契约这件事,他们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别人代表了?
对于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王,他们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之间有没有发生过理论和争斗?我们一无所知。但不管怎么说,之后这个协议的波及范围十分有趣,它被毫无阻碍地越扩越大,从一小群猴子扩展到一大群猴子,再从一大群猴子扩展到整个花果山所有的猴子。
很快,花果山有了猴王的事实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定了下来。

avatar
野蘑菇2020
13楼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多米诺骨牌式连锁效应。
这种效应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存在的依据。
对于花果山的猴子来说,发现水帘洞不见得就是件好事情。在此之前,猴子们生活在花果山的丛林里面,朝食草木,暮饮山泉,采的是山花,觅的是野果。他们虽然各自为政,也经常发生局部争执,但对于花果山的所有权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
有了水帘洞之后,这一情况就发生变化了。水帘洞虽然为猴子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但麻烦也由此而生:他们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开始争夺资产。
从他们占灶争床的行为看,水帘洞的资源相对于猴子们的需求来说,并不显得很丰富。岂止不丰富,简直可以说是非常稀缺。石盆的数量是有限的,石床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让谁用不让谁用,谁用好的谁用差的,一时之间都成了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在众猴之间造成无穷无尽的麻烦。而要建立一个分配制度,就需要有一个等级体系的维护。特别是考虑到猴子们的数量有四万七千口之多,石盆、石床之类的物资数量远远不够,绝大多数猴子的命运并不会因此而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
其实,不仅是“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数量不够,就是水帘洞的本身也容不下那么多的猴子。
石猴在前面介绍说,水帘洞里很宽敞,容得下千百口老小,住进去后可以在刮风下雨的时节作为躲避之用,省得受老天爷之气。
“容得下千百口老小”,按人均一平方计算,至少也是1000多平方的容身量,这已经算是居住单位的大户型了,相当于一个学校的报告厅。但花果山的猴子实在太多了,光一次性的人口普查就有四万七千多只,这么多的猴子显然不可能同时都住进去。
这样看来,如何分配这些有限的资源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否则很多争斗将因此而起,猴群们的和谐局面也将因此而被打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猴子们拜石猴为王的选择也就成了迫不得已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猴子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在所有成员中的地位,并根据相约的标准进行秩序匹配。

avatar
野蘑菇2020
14楼
三、整装待发
一切为了住房
寻找花果山的水帘洞是猴子们从动物行为走向人类行为的一个认识过程。猴子们通过寻找水帘洞,有意识地感受到了住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实,不光是花果山的猴子需要住房,所有的神魔鬼怪都需要住房。
需要住房大概是所有具备思考能力的生灵所诉求的普遍现象。它形象地说明了不管早期的人类还是神魔鬼怪,在自然形态到社会形态的演化过程中,都是首先必须具备和解决的问题。
看来,找一个安身的所在实在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无论今天还是过去,住房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支架。无论社会进程走到哪一步,都离不开这一立身之本。
通过了解住房这一基本支架,我们可以判断和分析花果山的猴子们一系列的微妙变化以及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推测在遥远的那些年代里,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渐渐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在中学的历史课本里,我们了解到了关于人类最早的祖先“有巢氏”和“燧人氏”的相关传说。“有巢氏”发明了房子,“燧人氏”发明了火。
这是两位什么样的祖先呢?
我们的问题先从有巢氏谈起。
最早的时候,人类跟花果山的猴子一样,没有房子住。
《庄子》说:“古者禽兽众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庄子的话给了我们启发。
最早的时候,地面上到处都是野兽,人类一度成为弱势群体。
为了能够防御野兽侵害,人们开始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就栖宿在树上。
原来如此!
人和牛马一样,最早的时候原来都是在野外随地而卧的。
人类在地面上,经常会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这种恶劣环境的逼迫下,喜欢“徒步族”的人就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
他们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钻在洞里面,人会更有安全感。
有的人留在了那里,他们过起了穴居生活。
这就是花果山的猴子寻找水帘洞的真实原型。

猴子们住进了水帘洞,不仅可以免受老天爷的脾气,同时也避开了那些虎狼之类的野兽们的侵扰。水帘洞从此成为了猴子们的庇护之所。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担忧的那样,不是所有的猴子都能有足够的机会住在洞里面的。那些社会地位比较低微的猴子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可不可以人为地开辟几个安居之所?
陕北地区的气候干燥,适合打洞。花果山地处东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样的地理位置是不是也可以选择打洞呢?
地质学家被派出去了,他们计划在花果山上开出几个像水帘洞一样的洞穴,以便满足一时之需。
还不到一柱香的时间,地质学家就回来了,他用振振有词的口气道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结论:不可以!因为花果山气候潮湿,一打洞,水就出来了。

事后证明,花果山的水帘洞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构造使它一跃成为天造地建的稀罕物品,猴子们再也没能找到另一个与之相同的替代品。
花果山有四万七千只猴子,除了其中的一千只能够住在水帘洞里,其余的四万六千只仍旧过着日晒雨淋的苦日子。
和早期人类的情况一样,花果山的猴子也同样面临着住宅紧缺的严重问题。

avatar
野蘑菇2020
15楼
哥累了,只想睡个觉
这时候就需要有个智者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智者”实际上都是群体智慧的代名词,数量庞大,时间久远,但历史往往只需要记住一个。比如:文字是谁发明的?
“美猴王”就在这样一个重任之下应时而生。
之所以让石猴来做“美猴王”,是因为他比其他猴子更具灵性,在智力的开发和挖掘上也比其他猴子更彻底、更开阔。在缺乏数代人共同努力的条件下,为了快进,做好领头羊和解决其他猴子的生活问题,石猴单枪匹马,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历史的重担。
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
他指导花果山的猴子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让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掩,即可挡风避雨,又可防止其他禽兽的攻击。
从“美猴王”的出现,到解决花果山的住房问题,时间也许根本不存在问题。
感谢救世主!
猴子们终于不再过那担惊受怕的日子。
四万八千只猴子同时解决了最根本的生活问题。
建筑工程师很不服气:“啥?教人搭个破茅蓬也这么神气?还是搭在树上的。”
然而,这却是花果山早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为什么说它最重要?我们可以先从动物的需求中进行分析,总结出满足动物的三个最大的需求:睡眠、食物和性行为。
在动物世界里,除个别大型食肉动物外,所有动物睡眠都处于不安全状态,因而要寻找可蔽的藏身场所。
凡是长脚的,都需要睡眠。
在这方面,动物们可谓八仙过海,使尽了各种神通。
毒蜘蛛用的是警戒色,乌龟靠一身坚不可摧的装备,变色龙具有隐身能力,而刺猬则很好地利用了防守反击……
有一个好的法宝当然可以睡得安稳一点,不过大部分动物却没有那么幸运。
其中,个子较小的还可藏身于自己隐秘的巢穴里来躲避危险,个子较大的就难过罗!你只有一个办法:一天到晚不睡觉。
不睡觉?那怎么行?
谁叫你平时不注意减肥!

于是,大象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中两小时都是站着睡。
马可以一直站着睡,羚羊一出生就时刻警惕着。
长颈鹿每晚一般只睡两小时,短睡的时候,就将脖子和脑袋靠在树枝上。长颈鹿从地上站起要用时一分钟,使得其逃生能力大打折扣,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只得躺个二十分钟。这时候它的内心只有一个信念:唉!死就死吧。
花果山的猴子们早期的生活就与这些大型动物相似,睡眠实在是件很伤脑筋的事情。
我们可以设想,在花果山上,睡眠不足对猴子们来说是多么危险的事情,有了房屋,才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由此可见,住房问题,不仅是关乎到花果山的发展问题,更是命脉问题。

avatar
野蘑菇2020
16楼
开工啦,开工啦
石猴在花果山当上了美猴王,率领着猴子们快乐地生活了三百多年。
忽然有一天,大家正在喝酒聊天的时候,猴王潸然地流下了眼泪。众猴慌忙问原因,猴王回答说:我们现在虽然不受人间帝王法律的管辖,也不怕凶禽猛兽的淫威,但我们的阳寿终究有限。将来有一天老了,气血不活了,变成了鬼魂,还不是要受阎王老子的管制。一旦我们死了,就没有这么逍遥自在了,这好日子不就到头了?众猴听了这话,也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美猴王的这个想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好日子能够天天有,一直过下去。猴子的寿终正寝本来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死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在。长久以来,花果山的猴子们早已习惯了这个规律,他们生着来,老者去,生命在轮回中一代代地更替。谁也没有察觉到这个过程有什么不合理。
但是,美猴王却感到了忧虑。猴王为什么会突然产生这种想法呢?难道是他一时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猴王产生这样的想法是有原因的。
猴王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这种想法,这从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他这三百年的日子过得实在挺滋润。试想,如果他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且还相当不顺,经常感到生活的苦闷,怎么会因为自己的寿终而“忽然忧恼,堕下泪来”呢?只有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状态中的人,才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常常感叹:“唉,这日子过得真快呀!”担心自己的好日子就快要到头了。
美猴王的忽然堕泪,正是伴随着“每天喝酒聊天”进行的。所以,他的感受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今朝,忧的是将来。

很多专门研究猴子和猩猩的动物学家们指出,森林中的猴王(猩猩王)通常在它的任期之内,会受到猴群中其他个体的敬畏,享有最高的交配权和食物占有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从此养尊处优,寻找食物和获取食物仍然占据着它几乎所有的时间。
一只整天为寻找食物和获取食物不停忙活的猴子,是不会有时间来忧虑自己的寿命长短的。花果山的美猴王和普通的猴王不同,他的生活待遇是直接和地主老财挂钩的。
对他来说,参不参加劳动,那纯粹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可以脱离劳动群体,毫无顾忌地成为被敬奉供养的封建贵族呢?
——多余生产力。
也就是说,只有猴子们获取食物的能力提高了,产生了多余的生产力,才能使得猴王无需工作也能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
花果山的猴子原来都是人人平等的,每只猴子都需要参加劳动来获得生存能力。而人人平等同时也意味着,没有任何一只猴子可以指挥另一只猴子去从事某个专项劳动。每一只猴子都必须学会采野果、摘嫩叶、挖树根,掌握寻找各种食物来源的全部技能。
每一只猴子都必须参与劳动。
而现在不同了,猴王一声令下,谁去采野果,谁去摘嫩叶,谁去挖树根,都有了专项的指配。谁和谁一起干这个,谁和谁一起干那个,那都是猴王一句话说了算的事。

韩愈说的好:“术业有专攻”。有了美猴王的指配,花果山的生产资料很快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
好比说,我是专门负责摘野果的,什么地方出什么样的果子,什么季节产什么样的果子,什么果子比较好吃,什么果子不好吃,那都是我扳个手指头就可以回答的事。谁愿意一起采野果,只要跟着一起来就是了。
任务分工后的数据显示,猴子们的集体劳动远远超过了原有的个体劳动所带来的生产水平。
和花果山的猴子们相比,花果山的其他动物虽然也经常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出现,比如牛群、马群。但大多数情况下,动物们采取群居,主要是为了互相起到保护和警戒的作用,用来共同抵御敌人。而对于互相协作,有目的、有组织地获取生活资料,这在花果山还是第一次。
有了互相协作之后,花果山的资源就得到了充分的优化和重组。他们集体出门采野果,通过围捕的方式狩猎,共同制作水里的打捞工具,食物的获取相比较之前变得轻松多了。每个猴子的工作都有了具体的分配。特别是在猴王的英明领导之下,所有的猴子都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
手脚灵敏的去采仙桃、摘异果,爪子锋利的去刨山药、抃黄精,鼻子灵敏的去寻找一些芝兰香蕙、瑶花奇草,还有一些酷爱洁癖的就留下来打扫石凳石桌,管理水帘洞的清洁工作。
如此欣欣向荣,美猴王想不担心自己的寿命都很难。

avatar
野蘑菇2020
17楼
@腹黑兔2014 2020-09-13 12:59:35
西游记这本书实际写修仙的
-----------------------------
自娱自乐而已,切莫当真。
avatar
野蘑菇2020
18楼
黎明前的准备
花果山上的协作分工,不仅使猴子们的擅长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也使得平均社会劳动的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变高了,生活条件也就跟之变高了,猴子们从繁忙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终于有了自己的闲暇时间。
当然,猴子们的幸福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的自由状态之上的,相对于南赡部洲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任然处于野蛮落后的原始形态。
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取暖基本靠抖,
吃饭基本靠手。
没有来来往往的马车,没有嚣喧的集市,没有家禽,没有橱柜,除了水帘洞额外赠送的石盆石碗,甚至连一件像样的生产工具都没有。

不过,这样的生活已经够让猴王恋恋不舍了,因为至少目前来讲,他已经告别了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的劳动生活,一切的食物获取由其他猴子替为代劳了。
美猴王在花果山幸福地生活着,并且希望自己能够一直这么生活下去。如果此时有人送他一颗长生不老丹,说只要吃了这个就能得到永生不灭,估计他的下半辈子也就躲在深山里不出来了。

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正在猴王为长生不老苦苦发愁的时候,列席中跳出一只通背猿猴,高声叫道:“大王!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
猴王显然是急于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忙问:“是哪三等人?”
通背猿猴回答:“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原来,只要做成佛、神、仙中任何一类,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通背猿猴的话给美猴王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这个线索马上成为指导着美猴王接下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猴王说干就干,准备第二天就辞别众猴,“云游海角,远涉天涯”。
猴王能当机立断,果断地出发寻求长生不老之方,这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也要有个前提,凡事都得讲究客观条件,花果山地域偏僻,生产又落后,又与大陆地区隔着茫茫大海,猴王此时想要离开花果山出去寻仙,他出得去吗?

avatar
野蘑菇2020
19楼
我们来看看,三百年后的花果山到底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首先是信息来源。
花果山自古以来与世隔绝,从未与人接触,神仙们也不光顾,通背猿猴是如何知道天上地下这么多事情的?
这个通背猿猴是个什么人物,他怎么会知道做神仙可以长生不老?
只有一种现象可以解释。
在认识大自然的一系列过程中,花果山的猴子会碰到一些令人恐惧和难以解释的事情,诸如狂风暴雨和在漆黑的夜晚看见某种幻象,或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伴被未知的力量击垮等等,这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最终导致花果山里的一小部分猴子从劳动大军中脱颖而出,成为研究各种超自然力量的巫师。
这里的通背猿猴很可能就是花果山的首席巫师。
巫师不仅懂得如何观察星象,而且还会各种占卜,正是由于通背猿猴掌握了这样的能力,他对花果山之外的事情才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除了花果山的猴子和动物外,世界上还存在着佛、神、仙三等名色。
也就是说,此时的花果山不仅在改造自然能力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已经具备了认识宇宙万象的能力,不再只是采摘打猎这么简单了。
从某一刻开始,花果山的猴群已经不满足局限于花果山提供的内部资源,他们开始主观性地发现和探索外面的世界了。

从猴王“忽然忧恼,堕下泪来”的状态中,我们可以看出,猴王的生活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幸福之中,整日以“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为常态。而这个“仙酒仙肴”就成了花果山奔赴小康生活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花果山上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食物。
《西游记》第一回中提到,美猴王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永久的延续,决定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寻取长生不老之术。出行之日,群猴不仅为他准备了丰富的水果宴,还“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利用水帘洞的石锅石灶,熬了碗蔬菜汤给美猴王喝。
别小看这一碗蔬菜汤,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花果山上居然出现了炊事班!
这个炊事班是怎么形成的呢?
炊事班的形成条件首先是得有火。
大家都知道,此时的孙悟空还没有出去拜师,并不具备变火和用火的能力,而在此之前的花果山也一直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并没有听说过哪一个猴子在人类那里偷学了用火煮菜。那么,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猴子们是如何知道可以用火煮东西吃的呢?

我想,首先是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大火。
在自然界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燃烧现象。比如雷电,火山,流星,或者某种化学元素露出地面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燃烧现象的产生,这些燃烧现象一但碰触到秋高气爽的日子,就会变成森林火种,从而引发大面积的森林火灾。
这些猴子很可能在大火之后,将一些残留的火种带回了家,并且首先认识到了火所具有的那些最显而易见的功能。
猴子们发现,火可以通过不断添加柴火来得到延续,到了晚上,火可以驱逐野兽的侵扰和照明,天气冷的时候,火还具有取暖的功能。当然了,这些条件首先要基之于猴子们的社会分工,因为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专门的猴子来不断地用树枝“喂”火,从而也就无法保护火种了。
火种的使用和保护,是导致熟食产生的根本源泉。
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花果山的猴子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终于发明了用火烤制各种食品的方法,并通过“教人烹饪”,将这一发明传达给了其他的猴子。
熟食的食用,标志着花果山的猴子像野兽一样“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avatar
野蘑菇2020
20楼
天晓出发
文明一旦开始,所有的连锁反应就会如法砲制。
这不,花果山上又出现了两个新鲜的事物。而这两个新鲜事物的产生恰恰是导致猴王能够离开花果山的直接因素。
提起猴子,人们总能想起猴子调皮机灵吃水果的模样,好像它们除了水果,别的什么都不碰。其实,它们的主食除了野果、种子和嫩叶外,偶尔也会找些鸟卵、昆虫或者其他小型动物作为美食。但是不管怎样,像花果山猴子那样,带有攻击性地吃食大型动物,却是闻所未闻。
和普通的猴子不一样,花果山的猴子是非常喜欢吃肉的。

《西游记》中第二十八回,孙悟空和猴孙们有这样一句对话:“你们去南山下,把那打死的猎户衣服,剥得来家洗净血迹,穿了遮寒;把死人的尸首,都推在那万丈深潭里;把死倒的马,拖将来,剥了皮,做靴穿,将肉腌着,慢慢的食用。”
对于死去的马匹,猴子们的行为不是扔到沟里了事,而是剥了皮,将肉腌了,慢慢的食用。(这回连盐都有了)
花果山的猴子为什么喜欢吃肉,这里我暂且不作解释。不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猴子们能够利用海的优势,很快研制出腌肉的制作方法,这对于猴王乃至花果山将来的命运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
它反映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美猴王要离开花果山,光靠些易腐烂的蔬果、树叶肯定是行不通的。想要长途跋涉,远渡重洋,如何解决干粮的制作问题才是出海寻仙的关键。

花果山的三百年是一部无言的史诗,它用短短的三个世纪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所经历的那些幽远的蹉跎岁月。
当然,这个初级过程并不热闹,它不像大闹天宫一样,在紧张激烈的喧哗声中被天庭日报登为头版头条,它的所有过程都是在悄无声息的状况下完成的。没有人关注,更没有人津津乐道,有的只是安宁和祥和。
然而,正是这个不紧不慢的过程,却使得猴子产生了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最终萌发了他寻访神仙的梦想。
这一天,美猴王早早地起来,吃过早餐,兴奋地把猴子们都叫过来:“小的们,替我折些枯松,编作筏子,取个竹竿作篙,收拾些果品之类,我将去也。”准备像哥伦布一样去发现新大陆。
原来,经过三百年的风雨飘摇,花果山已经发明了木筏这种水上交通工具。

木筏是怎样发明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也许是某只猴子的灵感突发,也许是一群猴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产生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决策:猴王给他们的任务进行了分工,一部分猴子被派到水里去寻找食物。
花果山的地理位置为猴子们的水产事业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地处大海之边,山中还有一股很好的涧泉。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里,如果不好好加以利用,那真是白白浪费了这块黄金宝地。
《淮南子·说山训》上说:“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在花果山,像木头漂浮在水中这样的事件肯定不在少数,猴子们很容易就会注意到这些浮性物体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他们会爬上去,把木头当做运载工具。当然了,这个时候的“舟”应该还只是一块简单的木头而已,没有进行过任何凿刳,与真正的舟筏还有很长一段差距。
不过没关系,花果山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通过漫长的时间摸索和研究,猴子们终究都会得出一个结论:一块木头的浮力有限,而且很容易失去平衡,但只要把几根木头一起捆绑起来,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于是,筏就产生了。
筏是一种较简便的水上运载工具,它的制作要比独木舟更容易。由于它易于取材,制作简便,能多载,行驶平稳,又不怕水浅急流,很快就成为了花果山最流行的水上交通工具。
有了水上交通工具,加上现成的干粮,猴王终于可以突破茫茫大海的险阻,扬帆远航,出去寻找神仙了。

avatar
野蘑菇2020
21楼
第二章 上学路上
一、出来混,都得交学费
人间生活的第一堂课
美猴王坐着木筏出发了,因为他计算着自己也该上学了。为了给自己谋求一个长生不老的福利,他决心漂洋过海去寻找他的神仙老师。
和每个上学的孩子一样,美猴王上学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暂时放弃他的王位。
有人说,暂时放弃王位有什么好纠结的,我要是孙悟空,我也会这么做。反正回来还不是一样当美猴王?
不,远非那么简单。
孙悟空回来后继续当他的美猴王是因为他学成归来了。如果没有学成呢?做生意是要有风险的,寻求长生不老又不能确保一定成功,如果他在外面找了十几年都没有找到,回去之后一事无成,这个王位还会给他留着吗?

花果山有了等级观念之后,猴子们对权力的欲望也变得不一样了,美猴王十几年都不在位,花果山上会发生多少的变故?俗话说,人走茶凉,当权者离开自己的岗位这么多年,谁还能保证大家一直对他这么重视?如果没有学到技压群雄的能力,石猴只身一人回到花果山,说不定就会轮到蹲冷坑的命运。
所以说,美猴王这个学费交的是不低的,不但不低,而且是相当的高。
对美猴王来说,此次学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可能什么都没有了。
美猴王孤身一人在外面闯荡了十几年,这十几年的风霜雪雨是怎么过的,只有他一人知道。出来没有介绍信,也没有亲戚朋友可以投靠,干粮很快全吃光了,口袋里瘪的只剩下布料。没有了众猴子们的拥护,没有了生活资料的供给,此时的石猴连一个手无寸铁的山鸡都不如。
我们都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过惯了好日子的美猴王来说,这苦日子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十几年在外漂泊,说不想家,那是唬人的,美猴王在外头漂了这么久,肯定也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可是不能回去啊,回去怎么面对江东父老啊。
美猴王九窍通灵,一定也对可能承担的风险深思熟虑过,可是他“拿得起,放得下”,对于去留的决定,一点也没有磨磨唧唧、留恋不舍的样子,事出第二天就整装出发了。
从中可以看出,猴子做起事来还是蛮有魄力的,至少不是优柔寡断的那种,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散发的魅力,使得在众多读者的内心深处烙下了一个永不退缩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猴王离开花果山后,在外面一直漂泊了十几年。此次出行,由于通背猿猴没有告诉他神仙的具体位置,美猴王的求学之路可谓充满了未知数。这个求学过程十分艰辛,猴子跑了很多冤枉路,辗转了那么多年,也一直没有探听到有关神仙的下落。寻访神仙的过程实在不怎么顺利。
当然,猴王在找到真仙之前,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这次出门远行,让猴子第一次接触到了人类,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花果山外,还有一个更庞大的社会群体。知道了什么才是“经济、哲学、艺术、贸易、农业、技术……”,什么才是复杂的社会网络体系。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已成为猴王入道之前的必修之课。
美猴王一直是在花果山长大的,从来没有接受过来自人类的各种行为礼仪或者举止方式。他刚到南赡部洲,就像个初生的孩子,什么都觉得好奇,什么都觉得新鲜。他见人捕鱼,他也学着捕鱼,他见人打雁,他也学着打雁,捣罐、淘盐,穿衣、作揖、说话,一切学习都从模仿开始。
他也很调皮捣蛋,走到众人近前,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学熊孩子那样把那些人吓得丢筐弃网,四散奔跑。他还“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
石猴此时的习人礼、说人话,只是从外在的层面模仿人的行为,是一种好玩的举动。正如小孩模仿大人的行为时,常常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只不过是跟着做罢了。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大人也不一定完全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石猴还不知道,他的行为其实已经无意中触犯了人间的律法。你想,随随便便地就剥了别人的衣服,这家伙的举动岂不是抢劫行为?

不过,不管石猴做过什么,或者说对他人的生活造成过什么影响,人类生活的影子已经深深烙印在猴王的心中,对他今后的人生之路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在这个人类社会中,他尝受到的是一种与花果山完全不一样的观念。有商品,有街市;有文化,有教育;有表演,有娱乐;有道德,有法规。生活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规矩”的原则,不管你是上街买东西,还是出门寻访朋友,你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的影响之下或影响他人之中。
举个例子,比如说撒谎。
人类的每一天都在撒谎。每当我们认为需要撒谎的时候,我们就会那样做。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并习以为常地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谎言。
比如,两人见面时通常会说,你好福气啊,你真年轻啊,你今天穿的衣服好漂亮啊。即便是人家长的很丑,见了面通常也是“帅哥”、“美女”这样的称呼。这个世界,我们需要谎言,并且能够适应谎言,因为那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与人交往,有时候是非常微妙的。经常说话拐弯抹角,需要察言观色,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问他:“吃过饭没有?”他说:“吃了!”其实他根本没有吃,因为你听到他的肚子一直在咕咕地叫。如果是选举,有人去请他,他一定会再三推辞:“唉!我不行啊!我哪里够资格?”其实如果你真不请他的话,他会记恨你一辈子。
美猴王在人群中学到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如何去把握人与人之间的社际交往。这是他步入人类社会的必修课。没有这种交往能力,估计即使到了神仙的山脚下,也遇不到真正的神仙,即使找到了神仙,也不一定能从神仙那里学到东西。
所以。必须得学。

猴王是聪明的,他在人间社会的时间没有白呆,很快,就学得有模有样了。
不仅学会了谦恭,还懂得了如何拍马屁。
譬如,在方寸山上,他遇到一个在林中砍柴的樵汉,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子,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
“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一句话说的人家樵夫心里屁颠屁颠的,乐得赶紧给他点道指路。
后来见到菩提祖师,美猴王毫不思索地就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美猴王在花果山时,只有别人拜他,没有他拜别人。如 了学,突然将身份转了180度的大弯,见了老师就倒身就拜,而且磕头不计其数,拜师虔诚之心日月可表。
可见,这几年他在市井乡里还真不是白混的。

美猴王在南赡部洲朝餐夜宿,蹿城郭,游街巷,足足呆了八九年有余,一直与神仙佛道无缘。
猴王一心想要访问佛仙神圣之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可是在南赡部洲转悠了这么久,也没听说过哪一个地方盛产神仙。
这些神仙到底都躲在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南赡部洲的人群里。
南赡部洲的人间生活是美猴王上学路上的第一站。通过对人间生活观察模仿,美猴王已经初步掌握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把握的尺度。这个尺度不仅可以帮助他顺利拜师成功,而且也是帮助他成功找到神仙的关键。
因为出来的时候通背猿猴没有告诉他神仙具体在哪里,而他又没有幸运的如八戒那样,受到哪个神仙眷顾,主动来找他。所以,要找到神仙的住所就必须通过世人们的指引。
而要通过世人们的指引,他首先必须接近人类。只有接近人类,并且亲近人类,才有可能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许多有关神仙的知识。诸如神仙喜欢说什么话啦,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啦,神仙们平时都做哪些事情啦之类的等等。
通过与人类的亲密接触,他最终意识到自己走错了方向。
经过街坊邻居们的详细介绍,他终于明白,原来神仙们都喜欢清静,不愿住在人烟嘈杂的地方。南赡部洲是一个闹区,这里不可能生产神仙,神仙只会住在海外小岛或某个深山老林里,只有到人烟稀少、清丽幽静的地方去寻找,才可能有机会碰到。
于是,他又独自做了个木筏,飘洋过海,跑至西牛贺洲去了。
有了前面八九年的来回奔波和总结经验,这次他吸取了教训,一进西牛贺洲就专门朝着高山林麓的方向跑。他用从人类那里学来的风水学,对所过之山进行了勘察,最后在一座千峰排戟,万仞开屏的高山处停留了下来。
他感到此处“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于是沿着山路风一样地往上跑。

avatar
野蘑菇2020
22楼
只是年少衣衫薄
这回猴王很幸运,不仅很快地找到了一个神仙,而且还是一个本事很大的神仙。
菩提祖师正巧在这方寸山上招弟子授学。
等到祖师收纳猴王为徒弟之后,就开始问他:“你姓什么?”
菩提本想问他的来历,猴王却把意思理解错了,以为师父要当着众人的面对他进行测试,考察他的性格脾气如何。他忙回答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猴王说自己性格很好,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果有人要打他左脸,他一定伸过右脸继续让他打。遇到他人暴脾气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跟人家道个歉,赔个不是”。

没想到啊,没想到,猴王竟然还有这么好的脾气!
这实在是跟我们印象中大闹天宫时的齐天大圣差得太远了。印象中的齐天大圣别说一生无性了,就算是勉强让他道个歉,说声“对不起”,那也是极为难得的事。他喜欢动不动就闹,稍有不顺心就跟人干架,王母的蟠桃宴他都敢捣乱,玉帝的凌霄宝殿他都敢闯,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的。这猴王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低调谦卑之人。
那么,是不是猴王为了通过菩提的测试,故意说谎呢?
也不尽是。猴王说自己低调还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
猴王不是普通人,与平民百姓不同,他的手下管理着四万七千多只猴子,要说一点脾气都没有,那是骗人的。但是猴王在外漂流了十年之久,失去了众猴子的拥侍,没有地位,没有势力,只身一个人在外,加上什么本事也没有,不低调又能干什么呢!生活渐渐消磨了他的本性,不得已,只能夹起尾巴做人。

猴王说自己“一生无性”,显然是有点托大,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会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实猴王特别爱面子,容不得他人口中的非议,就像在取经路上只要有人提起“弼马温”这三个字,他一定会很恼火一样,他说的“无性”并非他的本性,而只是暂时的。
猴王的“无性”充分地反映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他在南赡部洲的日子过得并不很好。
岂止不好,简直是非常糟糕。猴王的“无性”充分表明了他在经过很多挫折之后,为了息事宁人、少惹麻烦,不得不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对别人的侮辱和欺压视而不见。所以只能是“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
猴王并非一点脾气也没有,在他口中的“不嗔不恼”并非性格使然,而是长期迫于生活环境的压力。对于南赡部洲的人类来说,他既是异类,又是个弱势群体。搞不好跑到大街上还被人家当做妖怪追打,弄得到处抱头鼠窜。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下,他说话做事怎么还能够硬得起来?
所以,此时的“无性”并不能说明他修养有多高,脾气有多好,多半是一种无奈的表现,这与后来成为斗战胜佛时的“不嗔不恼”完全属于两种不同境界。

就像当年的吴承恩,父亲吴锐在世的时候,他是公子哥,从来不过问家里的收支状况,身上缺了钱直管向家里要。父亲死了之后,家境就发生改变了,为了想要继续考取功名,他不得不把自家上百年的老字号花边店转让出售,同时还得养活家中的三个女人(据说两母一妻,很可能还裹着小脚,没法干活)。
尤为糟糕的是,由于吴承恩的家庭都是几代单传,他根本得不到叔叔伯伯和兄弟们的资助。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势单力薄的家庭是最容易受到族人们的欺负。
吴承恩既不会干活,又没有做生意的头脑,连年的科举失败,让他的心境变得尤为悲丧。由于当时没有手机电话,每次落榜的消息还不能第一时间通知家人,使得这些失败的痛苦在回来的路上都要分几次来品尝。
看着自己的同窗好友一个个都做了举人进士,功成业就,自己却越来越像个穷秀才,当年的雄心也被一次次地消耗殆尽了。
此时的吴承恩哪里还有心思与人争强斗胜。

和吴承恩的心境一样,此时的猴王好像被别人欺负惯了,入了师门之后仍然保持着不嗔不恼的作风。师兄们叫他扫地他就扫地,师兄们叫他锄园他就锄园,师兄们叫他挑水他就挑水,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在方寸山上一连呆了七年,一直干着养花修树,寻柴燃火的苦差事。
要说菩提祖师也真齁得住性子,眼睁睁看着小徒弟一天天被大伙儿欺负,既不阻拦,也不劝止,每天只管教他些坐禅论道,习字焚香的法门,专授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不过还好,虽然猴子在方寸上的日子并不洒脱,但三星洞里的硬件设施还是是一应俱全的。猴子自从拜了师,加入了这一大家庭,基本上也就告别了挨饿乞食的生活,不仅有了自己的卧寝,还能每隔一段时间领一套校服。
生活条件渐渐好转,自己也从言听计从的入学新生慢慢混成了老油条。原来的师兄一个个都毕业出去了,留下来的几个也被自己混成了老相识,再加上又有一些资格比自己还嫩的新生不断涌进来,孙悟空的身份地位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他再也不用那么卖力地去挑水砍柴,再也不用以仰视的角度去看师兄们的眼色,高兴的时候就去烂桃山上摘摘桃子,不高兴的时候就冲着新来的同学指指点点:“小样,你新来的吧!”
生活的境况在不断变化,他的性格也在跟着不断变化。“不嗔不恼”似乎离他越来越远,随之而替的乃是桀骜不驯的猢狲性格。
很快,他的本来面貌将一展公众于前。

avatar
野蘑菇2020
23楼
@tugye 2020-09-17 12:39:23
写得不错,留名。
-----------------------------
多谢鼓励
avatar
野蘑菇2020
24楼
@古一成 2020-09-17 18:50:38
赞一个
-----------------------------
开心!飞一个。
avatar
野蘑菇2020
25楼
二、又爱又恨的七十二变
菩提老祖的哑谜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忍辱负重的孙悟空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一日,菩提祖师登坛高坐,召集弟子们绘声绘色地上了一堂公开课。菩提讲课也真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不分文科、不分理科,一堂课的时间夹杂着三节课的内容,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
这老头一会儿讲道,一会儿讲禅,一会儿又秃噜什么儒家思想。
啰哩吧嗦地讲了一大堆,徒弟们都被弄懵了,谁也没搞懂他在讲什么。也不知道这菩提老祖的肚子里到底装的是哪家的墨水。
弟子们被这三个不同学派的知识弄糊涂了,听着听着就觉得两眼发困,哈欠连天。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猴子居然再一旁听得眉花眼笑,手舞足蹈。

他这一“不规矩”动作惊动了师父,老人家不高兴了:“悟空,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臭猴子,你怎么可以在我讲课的时候,像个白痴一样癫狂,也太不注意课堂纪律了吧?!
孙猴子慌忙解释:“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孙悟空说,师父啊,你把三个课程的内容混在一起讲,虽然有点让弟子脑袋吃不消,但是仔细想来,句句“精微万法”,能够“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说真的,这是我听过的最精彩、最有内涵的一堂公开课了。
菩提老祖点点头,看着悟空会意地笑了笑。
不错,不错,马屁拍得到位,悟性更是绝佳。小伙子前途无量!
知道吗,将三家之精髓合并一处,浑如天成,乃是我菩提毕生的心血。天下虽大,却未曾有几人能够识得。你小子居然也能摸懂一二。难得!难得!
看来,是上天有意要安排我有个传承人了。
菩提祖师心花暗暗怒放。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徒弟找师父不容易,师父求徒弟也一样难得。今儿终于等来了一个心慧手巧的。得,得,得,我这里正好有一套“菩提酿酒神功”,今后就传授给你了。

菩提心中窃喜。他对自己收到一个高徒表示非常满意。
不过,菩提是个有讲究的人。
“光能听懂高深的学问还不行,我还得考考你的心志如何。”
于是,祖师分别向孙悟空介绍了“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和“动”字门中的道学。
悟空最后的反应是,哪一门都不学。

孙悟空的回答很出乎师兄弟们的意料,他们觉得这猴子百般挑剔,惹恼了师父,实在太不像话了。
菩提祖师爷似乎也表现得很生气,“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拿着戒尺指着悟空说:“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还走上前去,在悟空的头上打了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祖师这一走,可把一班师兄弟们给吓坏了,他们纷纷责怪孙悟空,报怨他把师父气走了。不仅抱怨,而且言语之中还带着鄙贱嫌恶。
“你这猢狲也太不识相了吧,竟然敢公然顶撞师父,他老人家这一去,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来。”
师兄弟们的这番话充分说明,菩提祖师曾经是不止一次生过气的,而且每次生气之后都会跟女孩子一样,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不出来就不出来吧,关键是影响了大伙儿学艺。你想啊,大家都是交了学费的,说不定学艺之前家里面还有老婆孩子,专等着自个儿学成一招半式之后,回去能够点石成金,补贴家用呢。这要是祖师真的生气不出来了,大伙儿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avatar
野蘑菇2020
26楼
此时的猴子是什么反应呢?
猴子的反应与众师兄弟截然不同。
书中的原话是: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
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孙悟空此次学艺是带着明确目的来的,目的没有达成,绝不甘休。他能放弃舒适的王位,漂洋过海来到异地,并忍辱负重地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漂流十数年,为的就是要学一个长生不老之术,不再受阎王的管辖和约束。如今,祖师虽然答应了教他一些道中之术,可这些东西根本与他的所求不一致。既然不一致,又怎么能欣然将就呢?
所以,对于师父提出的每一门道,他都要不停地问一句,“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的回答也很奇妙,忽悠来,忽悠去,归根结底就两字:“不能”!
既然不能,那我当然要学更好的。

孙悟空在方寸山上呆了那么多年,菩提祖师到底有多少神通,他应该还是知道一些根底的,可是这位老先生像是故意藏着掩着,明明自己有那么多厉害的法术,偏偏就教自己一些无大用处的偏门,这不明摆着消遣人嘛。
悟空的态度很坚决,我到这里来是跟你学真本事的,你别拿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糊弄我。我告诉你,你不教我真功夫,我就不答应。所以,孙悟空的每次回答都是直切主题,对于那些认为没用的法术毫无例外地都是“不学,不学!”
孙悟空的回答看似无礼,反衬出他要学长生不老之术的坚定之心。
相比而言,师兄弟们的意志就没有他那么坚决。他们也许只想学个一招半式,挣得些许本钱,能回去混个日子就可以了。又或者千辛万苦地投入师门,却不知自己为何而学,学成之后所为何事。这些师兄弟们宁愿把自己的命运交出来,师父让他们学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从来也没有自我的主见,只等着哪一天上天眷顾,能够让他们不白白跑一趟,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让人称道的是,菩提祖师并不是一个小气之徒,对于孙悟空的所作所为,他并没有真的生气,而是另有深意。他走的时候故意在悟空的头上连敲三下,倒背着手,将中门关闭,意思是叫他“三更时分存心,从后门进入”,秘密传授他高深法术。
也亏得孙悟空天资聪慧,一时之内参透了玄机,所以这档儿也用不着与众人做口舌之争,只是强忍住了不说话,在暗中独自偷乐。
菩提祖师连扳几道“术”、“流”、“静”、“动”之类的法门,与其说是想教悟空一招半式敷衍于他,不如说是在暗中试探他的志向。

剧情的选择竟有如此的相似。
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登基继位。
由于连年战乱,此时的秦国又破又穷,不仅受不到周围各国的重视,就连权力早已被架空的周天子也不愿搭理秦国。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年轻的秦孝公愤然喊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悲壮豪情。同时,颁布了“求贤令”。
卫国人公孙鞅(商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孝公的身边,变法强秦。
公孙鞅通过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引荐,三次面见秦公。
和菩提祖师的做法一样,商鞅也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法家精髓倾囊而售,而是采取了投石问路的办法。
第一次见面,商鞅还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等他说完,秦孝公就拂袖而去。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
景监将秦孝公的话转述给商鞅,并责备商鞅,商鞅却高兴地跳起来:“原来秦公之志不在帝道。”
第二次见面,商鞅又效仿孔孟,从儒家的王道仁义讲起,这次秦孝公比上一次更加愤怒了,觉得眼前的这个白衣书生除了嘴巴能说之外,根本不着边际。商鞅明白了:“秦公之志不在王道。”他要求景监无论如何都要为他安排第三次见面,并保证这次一定说服秦公。
于是,第三次见面,商鞅开篇就论霸道强国之术。这次秦孝公来劲了,激动地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
通过前后三次试探,商鞅终于知道了秦孝公变法决心之坚,为自己在秦国变法成功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使自己的才华能够顺利施展。
商鞅的三见秦孝公,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让别人的思想与自己同步,就要首先弄清别人在想什么。找一个靠得住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菩提祖师看出了孙悟空有聪明才智,有意要收他做关门弟子,但又搞不清他的心志如何,所以故意拿些“术”、“流”、“静”、“动”之类的东西来试探悟空,目的就是要知道他学习的目的明不明确,态度坚不坚决。
祖师的这一做法很有意思。
一方面,他在众人面前责罚了孙悟空,惩戒了这种行为;另一方面,他又偷偷地给孙悟空开小灶,暗中向他秘密传道。面对不同的两类人,他能用同一个行为表现出两层截然不同的含义,并且能把这两层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不同类别的弟子,这正是菩提祖师的高明之处。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祖师爷爷能不能别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直截了当行不行?
我的回答是:不行!
我们试着想想,如果祖师不责罚悟空,而是笑着对他说:“悟空啊,我听了你刚才的话,觉得你想法坚定,是一个可造之才,这样吧,我就传你几招我平生最厉害的法术。”
其结果会如何?不但失去了做师父的尊严,还会让别的徒弟觉得师父偏心,更有甚者会让其他弟子错误的认为菩提祖师喜欢胆大妄为,敢于顶撞师父,挑战权威的学生。反正顶撞师父有好处嘛!
现在不同了,菩提祖师对猴子这么当众一“责罚”,无形之中就等于发出一个信号:机会是同等的,但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却不一样,能不能打破这“盘中哑谜”,那还要看看你们各自的造化。
孙悟空具备这样的造化,所以他有资格得到我的真传。你们其他弟子都没悟到,所以你们也就没有这个资格。
三年之后,孙悟空学成一身本领,在众多师兄弟面前显摆的时候,他们都只能望而空叹。再回过头来把当年的事情一回忆:唉!都怪自己缺心眼,当时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avatar
野蘑菇2020
27楼
你这去,定生不良
孙悟空得了菩提祖师亲口密授的心法,暗暗修持,子前午后,自行调息。跟《射雕永雄传》中郭靖学习马钰的心法口诀时一样,孙悟空也充分利用别人睡觉休息的时间,苦心修炼菩提传授的神功法诀。经过三年的长期坚持,他的根基终于稳固,于是菩提祖师进一步向他传授七十二变化与筋斗云。
听说师父要教悟空筋斗云,一个筋斗就能十万八千里,师兄弟们可羡慕了。
他们听了后,一个个恭喜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哪里,都寻了饭吃!”
师兄弟们觉得悟空学会了这本事好处可大了去了。可以给别人跑跑腿、送个报纸、文件什么的,还可以混个特快专递的差使,到哪都能找碗饭吃。
原来,师兄弟们学道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掌握些本领混口饭吃,看来祖师收的这些弟子可真不怎么样,也难怪这帮师兄弟参不透这盘中哑谜了。

孙悟空得了菩提祖师的真传之后,身份就变得跟别的师兄弟不一样了,心理上有了明显的优越感,他再也不记得当年曾经跟师父说过的话:“人若骂我我也不恼,人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开始渐渐将自己的本性暴露出来。
祖师说:“我这里有一个天罡数的变化,一个地煞数的变化,你要学哪一个?”
悟空回答:“弟子愿学多的,就学一个地煞变化罢。”
孙悟空选择地煞变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只是觉得地煞变化的数字比天罡多了一倍。
原来,天罡数三十六般变化,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孙悟空也没等问清楚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何为天罡数,何为地煞数,囫囵吞枣地就选择了数字多的一项。在他看来,数字越多,变化也就越多,变化越多,自然也就越厉害了。

那么天罡数和地煞数相比,真的只是少了一半变化这么简单吗?
我们且看一下天罡三十六法和地煞七十二术的具体内容。
1、天罡三十六法:
斡旋造化、颠倒阴阳、移星换斗、回天返日、呼风唤雨、震山撼地、驾雾腾云、划江成陆、纵地金光、翻江搅海、指地成钢、五行大遁、六甲奇门、逆知未来、鞭山移石、起死回生、飞身脱迹、九息服气、导出元阳、降龙伏虎、补天浴日、推山填海、指石成金、正立无影、胎化易形、大小如意、花开顷刻、游神御气、隔垣洞见、回风返火、掌握五雷、潜渊缩地、飞沙走石、挟山超海、撒豆成兵、钉头七箭。
2、地煞七十二术:
幽通、驱神、担山、禁水、借风、布雾、祈晴、祷雨、坐火、入水、掩日、御风、煮石、吐焰、吞刀、壶天、神行、履水、杖解、分身、隐形、续头、定身、斩妖、请仙、追魂、摄魂、招云、取月、搬运、嫁梦、支离、寄杖、断流、禳灾、解厄、黄白、剑术、射覆、土行、星术、布陈、假形、喷化、指化、尸解、移景、招徕、迹云、聚兽、调禽、气禁、大力、透石、生光、障服、导引、服食、开避、跃岩、萌头、登抄、喝水、卧雪、暴日、弄丸、符水、医药、知时、识地、辟谷、魇祷。
很多人看了电视剧版的西游记,就觉得72变比36变厉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拿孙悟空和猪八戒做了对比。因为猪八戒的36变显然没有孙悟空的72变厉害。
其实不然,天罡数的层次远比地煞数的层次要高。
比如在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里就记载着这么一段话:
那处女道:“我好的是天罡三十六变化之法,略晓些本领,未曾炼就。”圣姑姑暗暗地吃惊道:“他学的更胜似我。”便道:“老拙会的是七十二地煞变化。”处女道:“这地煞法乃是左道,学之无益。”
处女认为圣姑姑的七十二地煞变化乃是旁门左道,根本无法与天罡三十六变化相提并论。而圣姑姑听了之后,也是立马一个反应:原来她学的法术比我的要高强多了。
处女和圣姑姑的对话印证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天永远大于地。
而在《水浒传》中,梁山108将利用天罡三十六星和地煞七十二星进行排名,又再一次印证了天罡与地煞的地位和层次。
天罡虽然看起来数量少,实质则是以不变应万变。就好比镇元大仙,姑且不论他变化能力,就一招袖里乾坤便把唐僧师徒几个温柔搞定了。孙悟空变化再多,他也敌不过对方温柔的一招。所以,变化是不能光凭数量的,还得看看质量如何。观音菩萨、文殊、普贤,也没见过他们几个耍手段像孙悟空一样变来变去的,基本都是简简单单的一招,但威力却是不容小觑的。
像二郎神跟孙悟空两个比斗时那样,误以为谁变的戏法多,谁就越神通广大,其实是逃离了法的本质,反显得有些哗众取宠和轻浮。
当然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层次高并不代表学了之后就一定法力高强,具体还要看各人的境界修为。就说猪八戒吧,本来在高中里就各门功课都不及格,现在突然让他去清华大学读书,能够保证上课不睡觉就算是祖上烧高香了,更别提拿毕业证书了。而孙悟空虽然只是读了普通的大学,但他稳扎稳打,实际学力肯定要比猪八戒大的多。
作者虽然没有在《西游记》里明确表明天罡一定大于地煞,但从道家口中的:“天罡数变化者,上德者无为之事;地煞数变化者,下德者有为之事”,也能依稀判断出,天罡要比地煞高明。傻子都看得出,道教注重的是“无为”的境界,这“上德”自然要比“下德”强的多了。

所以,当孙悟空提出要学七十二地煞变化的时候,才有了菩提祖师那句话:“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
这里的“既如此”大概有两层含义。一是贬义藐视,认为地煞不及天罡来得光明正道。二是无可奈何之意,因为以猴子目前的状态,要他循规蹈矩,每天诵经炼丹学习高深法术,肯定是行不通,他现在只能练就地煞之术。
菩提祖师是看着猴子成长的,也是看着猴子的性格在慢慢变化。经过了十年的学习生涯,猴子身上的“不嗔不恼”已经完全看不到了。祖师很明白,要同时练得天罡地煞,不仅需要非常高的资质悟性,同时也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猴子的资质还可以,但这修养却实在拿不出手了。
菩提本来是可以把天罡地煞之术两个都教全的,但是不行,以孙悟空的现状看,他只能选择地煞的七十二般变化。
以菩提祖师的能察善断,他应该早已知道了这个结果。不过,为了确认,他还是给了悟空一次AB选择。
猴子的选择坚定了他的判断。
所以,孙悟空作为菩提祖师的得意弟子,却在学艺有成之日突然被赶走,绝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因为一时在人前卖弄,而是菩提祖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正确决择。
菩提在大力培养悟空的同时,已经做好了驱逐他出师门的准备。

avatar
野蘑菇2020
28楼
@darwindu 2020-09-19 12:14:48
仅就原著而言,没有说明天罡变化与地煞变化之区别。这里仅仅只变化数量,恰好等于72地煞之数,36天罡之数。就如同说,我有64般变化,恰和卜卦之数。
一家之言。请楼主更新!
-----------------------------
努力中……
avatar
野蘑菇2020
29楼
在赶走悟空的时候,菩提祖师还顺便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你这去,定生不良”。
孩子,你这一去,肯定不会干好事啊。
这话说得真让人费琢磨。
凭什么说我这一去定生不良啊?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在人前卖弄了一次吗?
一般来说,学生容易犯错误,而做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谆谆教导,通过教育改造使他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至少也应该给学生一次洗心革面的机会。况且,从人的品性上讲,在人前卖弄也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过错,没有哪个学校规定学生在人前卖弄是必须得开除学籍的。
就好比一个学生考了100分,然后在同学面前炫耀说:这些题目对我来说小菜一碟,简直就是小儿科,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就来问我吧!校长听到了,赶紧把家长叫过来,说:你的孩子以后定生不良,赶紧办理退学吧。
这也忒开玩笑了!

那么,是菩提祖师未卜先知,知道猴子迟早要惹祸,怕日后殃及自己吗?
如果真是这样,他完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选择:1、不收这个徒弟,这样就避免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2、收做徒弟后不传授其真正的法术,这样猴子也就无能力去惹祸了;3、就算是传了法术,他完全可以不准猴子下山,留在自己的身边慢慢调教,让他没有机会去惹祸。
何必非要逐他出师门呢?
把一个破坏分子赶到社会上去,无异于“放虎归山”或是“流毒社会”,祖师是个大智慧的人,怎么会做出如此愚行?
以常理度之,任何一个师父都不希望自己的徒弟做出败坏师门的事情,所以总要有几句狠话来吓唬徒弟,一般都会警告弟子们要行善积德,光大门派,若有败坏门规的事情,定然清理门户之类的话语。
然而在这里,祖师却不是这么说的。他不是说如果你作恶行凶,我便叫你万劫不复,而是说“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否则就把你给碎尸万段了!
真是耐人寻味。
事实上,猴子的口风并不严谨,他在第十七回遇见黑熊怪的时候,大胆地透露了自己的师承来历:“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
还不止这一次,在第五十二回中与那兕怪自报家门时,又说道:“立志拜投方寸地,虔心参见圣人乡。学成变化无量法,宇宙长空任我狂。”
到了第六十七回驼罗庄上的时候,猴子又自豪的跟人提起说:“我祖居东胜大神洲,花果山前自幼修。身拜灵台方寸祖,学成武艺甚全周。”
猴子出师之后,得意忘形,很快就把祖师的警告当做耳边风了,但令人神奇的是,祖师并没有因此追出来把猴子给废了。
是祖师他老人家耳朵不好使?还是压根记不住自己说过的话?

在这里,我大胆猜测了两种可能,或许可以解释祖师在说这话时的心情。
1、失望。菩提给猴子进行双向选择的时候,猴子已经前前后后起码听了好几年的菩提悟道之禅。猴子能听懂高深的理论知识,却参不透这些知识的本质含义,终究还是因为“贪多”的欲念选择了地煞数。可以说,当时的孙悟空悟道不深,慧根太浅,无法再修炼更高更远的上乘法术,即使继续在方寸山上呆下去也是徒劳无益。如果强行硬教,就会教成猪八戒那样,即使学了高深的法术那也只是半路出家,与真正的天罡之法相去甚远。
2、历练。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通过在社会生活中的磨练,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思想能够顿悟,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这也是祖师给猴子取名为“悟空”的真正用意。也就是说,只有让他闯了祸,经历了各种磨难,才有可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到真正的“悟空一切”,到时候再传授他更高级的法术就变得水到渠成了。毕竟,这个机灵而有悟性的弟子在师父这里一呆十年之久,师徒之间还是有感情的。
孙悟空变成松树,在众师兄弟们面前卖弄只是一个导火线,它加速了菩提祖师原先做出的决定,却永远不是驱赶的真正原因。
最后,他把孙悟空叫到跟前,道出了不太情愿但又琢磨已久的心声:“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这一切都是你的宿命!

avatar
野蘑菇2020
30楼
图片又传不上了
avatar
野蘑菇2020
31楼
三、絮絮叨叨话菩提
修道者,先修其身
孙悟空得到了菩提祖师的传授,但他却并没有得到菩提祖师的全部真传。
菩提祖师似乎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孙悟空拜师的时候曾说过“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菩提知道这不是他的本性。
从人的修为层次来说,无性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这句话从孙悟空的嘴里说出来,似乎显得不太匹配,菩提大概也不太相信,所以入门之后并没有教他什么本领,只是一直让他干着砍柴烧饭的粗活儿,磨练他的耐性。
孙悟空那时候大概也是新生刚入学,不敢跟祖师提出什么非分的要求,加之他的师兄们也并没有学到过多的本领,所以心态也一直摆得很好。
而这段期间,其实也是孙悟空读书识字、学习理论知识的大好时光。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猴子慢慢掌握了对宇宙道法的认识,并且养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力。
忽然有一天,他为菩提的妙语所打动,终于慧根大开,苦尽甘来。

那么,慧根大开后的孙悟空,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
说起来,三分欢喜,三分忧愁。
冥冥之中,上天已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怎么回事呢?
说它“三分欢喜”,是因为猴子的慧根开了,菩提觉得授他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时刻已到。
说它“三分忧愁”,是因为冥冥之中还有定数,此时的猴子还未真正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道”,而要深刻理解这一内容,非要有他去世间里走上一遭,感同身受,历经磨难之后才能从根本上真正领会“道”中的大意。
也就是说,此时的猴子还不具备学习三十六变天罡数的条件。
文中用了一个有趣的选择题,来表明这个结果。
菩提祖师说,我有能力同时教你天罡数和地煞数,一种三十六般变化,一种七十二般变化,你现在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而不是单纯地说,我只会七十二变,现在全数教给你。
祖师用一个二选一的方式,轻描淡写,巧妙地隐含了话中的寓意。
这句话正好反证了其后的结果:传授猴子七十二变之日,正是意欲驱赶猴子之时。
开除你的学籍,那是早晚的事。

而在另一方面,也正是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这样的判定,反成了猴子一生最大的幸运。
菩提是个在世良师,他的高明不仅表现在神秘莫测的高强法术,更是体现在他的境界修为,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力上。
众所周知,菩提在孙悟空到来之前,已经收过无数个徒弟,可是这些徒弟修为境界都不高,所以菩提也就没有教他们那些厉害的法术。而孙悟空虽然学到了七十二变,但由于悟道修为中存在软肋,他也没有将天罡地煞一并学全。
相比之下,猪八戒的师父虽然也是一等一的高强,可是在授徒方面却表现出境界修为上难以弥补的漏洞。
《西游记》第十九回中对猪八戒是这样介绍的:
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
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朝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
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业。
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
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
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
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缀。
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
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
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
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
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
“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猪八戒从小就生性贪闲爱懒,也不知道修身养性,每天就知道混混沌沌地过日子,可就是因为自己生得九窍,并非凡胎,他的师父就囫囵教了他三十六变天罡之数。
显然,猪八戒的师父在传授他真功夫时,并没有强调修心在自身成长中的重要性,稀里糊涂地就把天罡数教给他了。
其结果,天罡数不但没有发挥出原本的威力,还让猪八戒变成了连七十二变都敌不过的二流选手。
菩提祖师将孙悟空踢出师门,让他带着理论知识归根本原,到现实生活中去历练,去打磨,从而体现出一个至高的教学理念:修道者,先修其身。
要想学得好本领,先要过得了心性这一关。

无独有偶,在《天龙八部》的四十三章中,金庸借用无名扫地老僧的话也说出了同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无名老僧说:“佛门子弟学武,乃是在强健身体,证法伏魔,修习之时,总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若不是这样,练武一定伤及自身,练的越是上乘的武功,便越具这个效果,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越陷越深。”
其实,不但武功,任何学识技术都是一样。一个人所学的,总不免影响别人,而在影响别人的过程中,转回来会影响自己。科学家、医生、商管学家,都是一样。学识越高,越有力量影响世界,但也越容易堕入妄念的深渊,若不以慈悲仁慈之念平衡,则必然害人害己。
“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中的戾气。”正是这种意念,把《天龙八部》的老僧提升至极高的境界。
无名老僧所指出的,不但是越高武功越需以慈悲之心化解的这个看法,更深的用意旨在,由参悟佛法而来的慈悲心是最可贵的,武功是下乘的东西,武学修为才是上乘的。世人不了解,往往舍本逐末,但可惜的是,就连才智超卓之辈如萧远山、慕容博及鸠摩智这样的,也一并掉进了这个泥潭,执迷不觉。
无名老僧的现身说法,目标就是在为他们指点迷津。值得留意的是,无名老僧对这些大道理的讲解并非通过谆谆教导,反而是以身试法,教育过程显得轻描淡写。
它透露出一种信息:智慧不是供在殿堂、为高人一等的人所宣扬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所实践的一点一滴。
高深佛法,于这位无名老僧,就如呼吸一样。
和无名老僧一样,菩提祖师也是一个极注重身心修养的人。他既看中了孙悟空的妙灵慧根,同时又为孙悟空的顽劣性格感到深深惋惜,他将自己的得意弟子踢出门外,并非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是为了能够让这位亲传弟子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而事实上,孙悟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砺之后,最终大彻大悟,在佛祖的手下进入到“无性”的境界。

avatar
野蘑菇2020
32楼
是孙悟空遇到了菩提,还是菩提遇到了孙悟空
孙悟空遇到了菩提这样的高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不过反过来说,菩提也因为有了孙悟空的存在,他的价值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如果没有孙悟空,菩提祖师就算是在方寸上再呆上1000年,授的都是一些凡夫俗子,估计他的名声也传不了那么远。
可以说,菩提造就了孙悟空的威名,孙悟空点亮了菩提的明灯。
它再一次展现出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母以子贵,师以徒尊。
就好像最近电影里风靡一时的叶问。李小龙成名之前,叶问的名字无人问津,李小龙成名之后,叶问的名字响遍大江南北。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之前,还有一个以授徒出了名的人物,更值得大家研究。这个人就是王禅,人称鬼谷子,又称王禅老祖。
鬼谷子先生早年曾出任过楚国宰相,后来归隐在卫国授徒,找了一个僻静之所,位于现河南省淇县淇谷云梦山一带修行。因为此人授徒之名实在太响,反倒没人提起他在楚国任相的那些日子。
鬼谷子常年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据说,著名的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徐福等都是他的弟子。
孙膑、庞涓主修兵法,兼通武术、奇门八卦。孙膑后来被公认为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兵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而张仪、苏秦主修纵横术(游说、外交),也一样毫不逊色。被认为是纵横家鼻祖的张仪,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曾经两次为秦国丞相,两次为魏国丞相,屡次破坏讨秦联盟,帮助秦国开疆拓土,被认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而苏秦也是兼佩六国相印,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正是孙膑、张仪等人的丰功伟绩,烘托起一个绝代的师父,被原国防部副部长伍修权题字为“天下第一军校”,旨在对鬼谷老先生教育出的杰出人才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致以崇高的敬意。
现在,方寸山三星洞也应被提上几个大字:天下第一武校。
不管菩提曾经做过什么,有过什么惊业伟绩,这些都不重要。我们只要知道,他有过一个闹过天宫的亲传弟子——齐天大圣孙悟空,这就足够了。

不过,话也说回来,为了将孙悟空招揽门下,菩提可算下了一番苦功夫。
跟元始天尊不一样,天尊他老人家开办的是国立名牌大学,用不了什么宣传,门下的弟子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什么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灵宝大法师等等等等,都争先恐后当了元始天尊的徒弟。而这些人出师之后,又广收门徒,以天尊高徒为名,在各地名山办起了“985工程”。
菩提祖师不一样,他的方寸山是个以个人名义创办的私塾,算到顶了也不过是所民办学校。菩提祖师为人实诚,既不懂得宣传,也不知道如何招生,只得在方寸山上寻得一方偏安,收授一些没大用的徒弟。
西游记上说“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可是这么多出去的弟子没一个是有出息的。要不是孙悟空病急乱投医,误打误撞地投了他的门下,估计这会儿菩提的民办学校还是一个螺蛳壳呢。
也算孙悟空时来运转,30多所985重点院校没人替他介绍,却瞎猫碰到死耗子似的闯进了菩提的私塾。在南赡部洲几经周折之后,终于在西牛贺洲遇上了厉害的神仙。

神仙不是那么好遇见的,得有个接引人,所以猴子首先遇到的是一位樵夫大哥。
这个樵夫大哥其实就是个托。
樵夫的歌声很好听,用的是雄壮、明朗的C大调美声唱法。
樵夫的作词水平也很高,出口成章,合辙押韵。
一个砍柴的农夫居然赛过嵇康,横跨音乐、中文两大行业,猴子吓了一跳:这是个文化人呐!于是纳头便拜。
樵夫大哥谦虚地表白:老子就是神仙——的那个什么邻居,那段顺口溜也是神仙教的,我只有朗诵权,版权是属于别人的。
这里所谓的樵夫,通常指砍了柴拿去换钱的人。乍一看,这身份很稀松平常,可仔细一想就不对劲了:这方寸山上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烟,你个水货,背着那么一捆柴,想卖给谁去啊?

这樵夫显然是受了菩提老祖的指使,乔装打扮故意来给猴子引路的。
因为猴子在人间呆过那么长时间,实在也没见过那样有气质会唱逍遥歌的樵夫。而通常能唱出这般词调的,不是风流名士,就是会打“虚假广告”的,以便推出一个更具神秘性和传奇性的人物。比如《 三国演义 》中刘备在寻访卧龙的时候,就有类似的情节。
樵夫先用歌声把猴子引到跟前,然后告诉他具体的情况,这一招果然有效,猴子顺着樵夫指的方向一路向前,没过多久就找到了菩提老人家的洞府。
猴子入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有了自己的姓名,法名“悟空”。啥是“空”呢?简单理解就是,将一块泥巴捏成圆的,你说它是圆吗?它立刻又变成方的。那么你眼前的形状到底是圆的还是方的呢?都不是。一切事物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今天你认为有意义的东西,明天也许毫无意义,这就是空。
为了能够让猴子明白“悟空”的含义,一开始,菩提祖师并没有教授猴子任何东西。连续七年,每天只是让他挑水劈柴干杂活,安心当一个免费长工(谁叫你身无分文呢,先攒够了学费再说吧)。不过在菩提嘴里,就不是“免费长工”这么低俗的话了,美其名曰:试探你的向道之心,顺便磨磨你的火气,加强身体素质,准备迎接接下来的魔鬼特训——想起了电影版的《少林寺》。
七年之后,魔鬼特训开始了,孙悟空聪明过人,自身的天分加上菩提的小灶,技能水平很快一步登天。长生不老之术,躲避三灾之法,还有地煞七十二般变化,一溜烟统统学到了手。外加附送筋斗云一朵,不用加油,不用充电,随停随靠,随时可以变转方向,一个来回十万八千里,比最先进的F35战机还方便。

avatar
野蘑菇2020
33楼
@tugye 2020-09-22 11:52:46
从这个角度解读还是很有意思的。
-----------------------------
多谢捧场!
avatar
野蘑菇2020
34楼
特训结束之后,孙悟空光荣地回到了老家。啊,不,是中途辍学被赶回了老家。不过,虽然毕业文凭没有拿到,但还是凭借自己的一身功夫闯出了一番事业,在花果山的地头上降龙伏虎,威震一方。随着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猴子紧跟着又扩充军备,收编了七十二洞洞主,每日点卯操练,俨然一副地头蛇的模样。
乐极生悲,一个人事业到了最颠峰的时候,很可能离低谷甚至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也不远了。
死亡的期限突然到临。
这一年,美猴王孙悟空因为饮酒过量,突然猝死.享年三百四十二岁。
咦?不对啊!猴王忽然出离愤怒了:老子跟菩提祖师学了那么多法术,明明已经长生不老了,怎么还说挂就挂了?
猴子也不多想,直接冲进幽冥界大闹地府,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上一笔划去,划的时候还不忘一身仗义,顺便也把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字一起勾销了。
苟富贵,勿相忘嘛!

生死簿是勾了,可是却留给了我们一个问题。
这菩提老祖教给猴子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到底是个啥东西?
首先,长生不老的字面意思,就是去除了生老病死,不用进医院,不用进棺材。可是,不用进棺材怎么会被牛头马面突然勾魂了呢?
这里可能有两种解释:
A: 猴子学的是长生之术,但还差一个步骤,那就是最后需要下地府去勾销自己的名字。
这种说法显然很离谱。难道每个仙人炼成长生不老之后都要像猴子那样,下地府凭借武力为自己勾销名字?那些有这本事也就算了,可是万一有人打不过阎王怎么办?比如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人吃了人参果,难道,他也要到地府去闹吗?显然,这种说法行不通。
B:猴子学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长生不老之术!
我们不妨来看看猴子的本事:72般变化,筋斗云,以及方寸山的修炼法门和五行之术,当然还有纯粹为了战斗而存在的物理攻击力。但,不管猴子本身的战斗力如何,这些手段都跟长生不老扯不上关系。
菩提祖师曾对猴子这样说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
猴子不解,沉吟了良久,问道:“我尝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
菩提回答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会有天降雷灾打你,再五百年后,会有天降火灾烧你,若再五百年,就会有风灾来吹你。此三灾,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所以,要想长生,必须得躲过三灾。
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望祖师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
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
“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这说明菩提此时还没有传授猴子真正的长生不老之术。而之前所学的法门,也只是基础的修行之法,跟长生不老没有半毛关系。
而后,孙悟空问:“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何以比人不同?”
菩提回答:“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
悟空又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
接下来,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
说完,菩提祖师便撇开长生不老之术不谈,直接教人家七十二变化了。
一个“也罢”,或许隐喻出菩提此时做出的折中之法。那意思大概是:直接防三灾的法门,我是没法教你了,不过却有个七十二般变化可以代替。
怎么代替呢?当然是以地煞之术获取长生不老之术的能力。
事实上,猴子并非一开始就学取了长生不老之术,他的长生不老,都是后来一次一次叠加起来的。划掉了生死簿,偷吃了蟠桃和仙丹,又在取经的路上附加了人参果……
所以,菩提很可能至始至终都没教过他长生不老之术,他教的只是七十二变地煞术。
至于长生不老嘛!嗯……嗯……恕为师无能为力!

猴子拜师的时候目的很明确,我跟着你就是要学长生不老的,可是偏偏上天不长眼,自己与常人不同,菩提没法子教他长生之术。最终,只传授了他取得长生的代替品——七十二变。
言下之意就是:反正技术活我都教给你了,要想长生,自己弄去吧。
难怪菩提给猴子办退学手续的时候,那么斩钉截铁地说:你这去,定生不良。
不良不行啊,一良你小命就没了。既然你没有学到长生不老之术,阎王肯定会派人来勾你;阎王派人来勾你,你就不得不闹地府;你闹了地府,就会有天庭的人来抓你;有了天庭的人来抓你,你就得闹天宫;你要是闹了天宫,我这预言不就灵验了嘛!(一笑)
【取决于斧子】
孙悟空:师父,您拿着斧头做什么?
菩提祖师:教你长生不老之术啊。
孙悟空:教我长生不老之术?这跟斧头有什么关系?
菩提祖师:悟空,你可看见前面那棵千年老树?
孙悟空:看见了。
菩提祖师:树可否长生?
孙悟空:树当然能长生了。长这么大,还没听说过哪棵树是老死的。
菩提祖师:那……如果我用斧子将它劈倒呢?
孙悟空:那还用说吗,当然是立马嗝屁了!
菩提祖师:悟空,树既能长生,为何还要惧怕斧子?
孙悟空:师父我明白了,树能不能长生,关键不在于树本身,而是要取决于斧子。

avatar
野蘑菇2020
35楼
@darwindu 2020-09-23 20:34:47
有个比喻和这个类似,很早以前就想过。假设,某种王八的自然寿命很长,在动物界算是长生。但这种王八防御能力很差,所以基本就会很快做成“双冬扣甲鱼”或者“盐焗山瑞”。这张长生是毫无意义的。
在西游记里,长生,不是哪个可以马上教给你的,更不是一学就会的。是靠不断修行,各种机缘巧合才能得到的。然后还要学本事防御各种天灾、人祸、魔怪伤害、神佛惩罚,才能续命。这本小说中,谁生存下来,都不容易。百姓经常......
-----------------------------
avatar
野蘑菇2020
36楼
菩提祖师到底有多大神通
菩提祖师不是《西游记》的主角,也不是《西游记》的配角,他顶多只能算是跑龙套的客串人物。
但这个客串人物却对整部《西游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由于孙悟空在方寸山上只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凌霄宝殿闹了个底朝天,因此有很多人对菩提祖师的身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个菩提祖师的本领到底有多大?
有的人认为他的本领应该接近如来,还有的人认为他的本领甚至高过如来,原因无外乎一点:他教了一个很厉害的徒弟。
也就是说,很多人对菩提实力的判断不是基于对象本身,而是建立在其徒弟“孙悟空”这一评价基础来衡量的。

那么,孙悟空的本领到底有多大呢?
孙悟空的本领其实也不大。
有人说孙悟空的本领连太上老君都拿他没办法,只有如来佛祖能制服他。这个说法其实是缺乏依据的,我们且看大闹天宫中二郎神同孙悟空的决斗。
在“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一回中,我们看到二郎神跟孙悟空斗得天昏地暗,从天上斗到地下,从地下又斗到天上,实力匹配几乎不相上下。不仅不相上下,而且从综合实力上来说,二郎神似乎还略胜一筹。
为此,我做了一个有趣的数据,一起来比对一下二人的各项指标参数。
1、比武艺。二郎神稍强,但也奈何不了猴子。两人单挑,三百回合内不分胜负。三百回合之后猴子败逃(重要原因是花果山群猴溃逃,孙悟空慌了神)。但孙悟空水里功夫不行,甚至不如猪八戒,二郎神却是水神,住灌江口,曾经水下擒蛟,水性比孙悟空强。这一局,二郎神10分,孙悟空9分。
2、比变化。二郎神与孙悟空在比赛七十二般变化时占有明显优势,完全压着孙悟空,一边倒的追杀。孙悟空虽有七十二般变化,但在《西游记》中的每次表现却是很不成熟,稍不留神,什么猴尾啊毛腿啊全露相了。这也归于他在方寸山跟菩提老祖学道的时候,魔鬼训练时间太短,过早结束了学生时代的生涯。等到菩提祖师将他赶出来时,真正的火候还没有娴熟到家。这一局,孙悟空9分,二郎神10分。
3、比兵器。孙悟空的金箍棒绝对是高级货,可如意变化,比两刃三尖刀稍强,但二郎神有远程杀伤性武器——弹弓,曾弹打双凤凰,也曾把悟空变的鸨鸟打个楞踭。一个以质量取胜,一个以数量取胜,所以,这一局,各得8分。
4、比速度。孙悟空会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二郎神能与孙悟空比拼时跟上孙悟空,驾云速度应该不慢,但没有证据说明比孙猴子的筋斗云更快。所以,这一局,孙悟空10分,二郎神9分。
5、比眼力。此时的孙悟空火眼金睛还没有炼成。二郎神却是三只眼,额中的神眼能辨别妖气,还能日看千里,夜瞧八百。这一局,孙悟空0分,二郎神2分。(火眼金睛不是菩提教的,暂时不算)
比智慧。孙悟空聪明伶俐,颇具慧根;二郎神胆识过人,谋略超群,这一局,各得10分。
比召唤能力。二郎神有鹰有犬,特别是这只哮天神犬,在西游记中曾追上孙悟空,并咬住他摔了一跤,猴子对此没有招架能力。他的毫毛只能对付行动较慢的妖怪,对哮天犬这样的急速神兽不起作用。所以,这一局,二郎神5分,孙悟空4分。
综上所述,孙猴子50分,二郎神54分。二郎神以微弱的优势胜出。

再拿哪吒的各项参数与两人对比。
与二郎神和孙悟空相比,哪吒的综合指数可能要稍微差一点,但绝不会和他们两个相差太远。
1、比兵器,哪吒有A、火尖枪——枪身一丈八长可随意变化,共有两挺,能够合二为一,其内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为斩妖除魔的神器。威力不下轩辕剑。B、乾坤圈——金色镯子,会变化,可大可小。投掷攻击,力量巨大,百发百中。C、混天绫——红绫,七尺长,能自动捆绑敌人。即使剪断了也能自动修复。D、九龙神火罩——太乙真人传授。罩内腾腾焰起,烈烈火生,有九条火龙盘绕,放出三昧真火。(孙悟空最害怕的武器,但哪吒从来没对他用过。)另外还有阴阳剑、斩妖剑、金砖、火枣等共八种兵器。哪吒的兵器繁多,且都是一等一的极品,在威力上还胜过二人一筹。这一局,哪吒9分,孙悟空和二郎神各得8分。
2、比变化,三人都是七十二变地煞数,如果说二郎神的变化指数是10分,孙悟空的变化指数是9分,那么哪吒的变化指数至少也能拿到8分。
3、比速度,哪吒脚上有风火轮,双轮暗藏风火之势,上天入地,速度极快。位在二郎神和孙悟空两人伯仲之间。如果孙悟空有10分,哪吒至少得9分。
4、比记录。《西游记》中作者曾用这样的一段话形容哪吒和孙悟空的争斗:“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发狠两家齐斗勇,不知那个刚强那个柔。”花果山一战,哪吒和孙悟空几乎棋逢对手。
再看到了六十一回对付牛魔王那一节,哪吒的神通就大显光芒了。
哪吒太子厉声高叫:“大圣,衣甲在身,不能为礼。愚父子昨日见佛如来,发檄奏闻玉帝,言唐僧路阻火焰山,孙大圣难伏牛魔王,玉帝传旨,特差我父王领众助力。”
行者道:“这厮神通不小!又变作这等身躯,却怎奈何?”
太子笑道:“大圣勿疑,你看我擒他。”
这太子即喝一声“变!”变得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那牛王腔子里又钻出一个头来,口吐黑气,眼放金光。被哪吒又砍一剑,头落处,又钻出一个头来。一连砍了十数剑,随即长出十数个头。哪吒取出火轮儿挂在那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烧得张狂哮吼,摇头摆尾。
牛魔王是孙悟空的兄长,也是72变地煞数,武艺不在猴子之下,却被哪吒收拾得连连求饶。
由此看来,这几人的水平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二郎神略微优胜,孙悟空姑且第二,哪吒位居第三,牛魔王姑且游离于三人之间。他们都是属于同一级别的难兄难弟。其明显的通性是:都掌握七十二变,水平各半斤八两。

那么,二郎神和哪吒这两位属于什么级别的神仙呢?
二郎神是玉鼎真人的徒弟,哪吒是太乙真人的徒弟,他们都是元始天尊的徒孙。
可见,孙悟空虽然大闹天宫,号称齐天大圣,但实际水平也就在元始天尊的二代弟子这一水平(不可否认,他们都是同辈弟子中的佼佼者)。
孙悟空无论如何是没有实力能够跟“祖师级”的太上老君相提并论的,他连太乙真人的坐骑九灵元圣都敌不过,又如何敌得过这位元老级别的武林泰斗呢?
显然,把孙悟空作为衡量菩提祖师强大与否的依据,非但抬不高菩提老祖的地位,反而还会降了他的身份。
一句话,菩提的修为高低多少是无法从孙悟空那里推断获得的。
(我估摸着,如果天尊的二代弟子都擅长72变地煞数的话,那么他的一代弟子可能更适合36变天罡数,这也比较接近该代弟子的形象:不喜欢那么变来变去,威力却招招都比72变更加骇人;他们中很少有人会像二代弟子那样喜欢“大战三百回合”,因为高手过招,胜负往往只需一两回合。当然,像元始天尊、如来、菩提这样的,基本上也就不过招了,因为一过招就是动用核武器。)

avatar
野蘑菇2020
37楼
@tugye 2020-09-25 15:56:19
ding
-----------------------------
感谢有你!
avatar
野蘑菇2020
38楼
@神仙小布丁 2020-09-25 13:34:14
真的很好看
-----------------------------
好看谈不上,但很受鼓励,谢谢。
avatar
野蘑菇2020
39楼
猜不透的菩提,猜不透的山高水深
菩提祖师的真正力量并不是通过孙悟空来得到体现的,而是存在于环绕自身的强大的气场。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作者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描写菩提祖师的这段台词。
1、“大觉金仙没垢姿”。大觉金仙是什么意思呢?大觉金仙就是佛的另一种称谓。明朝《野获编补遗·释道·废佛氏》中这样记载:“宋宣和中除佛教,改佛为大觉金仙,佛寺为神霄宫,僧加冠簪为德士。其事皆徽宗独断”。
2、“不生不灭三三行”。“不生不灭”四字很容易理解,就是佛语中的不堕轮回;“三三行”,这显然又是道家修行的象征说法,意思就是“三三行满道归根”,修炼圆满了,得道归真。
3、“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这两句话就描写得特别有意思了,它实际正好是对“如来”一名的阐释。因为如来的本意就是“如者本性,应所从来”。
可以想象,孙悟空一见到菩提,就被一个强大的气场感化到了,而这个气场几乎就同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一般无异。孙悟空后来大闹天宫,见到老君和如来,敢于对他们厉声高叫,一点也没有惧怕的意思,大概是心里在想:嗨!这两个老家伙,也就跟我当年学艺的师父差不多嘛!

菩提之名本应是西方佛教的说法,但这里的菩提祖师显然并不能等同于西方佛教徒。因为,此中的菩提除了会讲西方的佛学以外,还对儒家、道家的文化精髓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个儒道释三者皆通的神奇人物。也是整部《西游记》中唯一被正面描述成连通三教的高人。(另外一个可能是太上老君,曾化胡为佛,应该对儒家思想也造诣不浅,但没有被正面提过。)
没有人确切知道他的身份来历,就连法力高强的如来佛祖也对他闻所未闻。
于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各种猜测应运而生了。
大伙儿一直觉得,菩提祖师法术高强,却在方寸山上活动如此神秘,之前从未听闻此人,之后又完全销声匿迹,这一点有违常理。他会不会是某个神仙故意扮演的呢?
猜测居多的,无外乎这么几种:
1、如来佛祖说。
2、太上老君说。
3、太白金星说。
4、准提道人说。
众说纷纭,自圆其说,真可谓百家争鸣。
我原本也想试着在原著中找找此类线索,可是找着找着就越发糊涂了,先别说他老人家的真实身份了,就连他的模样我都搞不明白了。
在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中,菩提祖师总是以一个老道的形象出现,我们也都渐渐习以为常了,没感觉出有什么不对劲,但仔细一回想之前的那段描写:“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咦?这不更应该是个佛陀的形象吗?
还有,他给孙猴子起名字时,这样说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这排辈的十二字均是从佛教经典中来,而孙悟空用的也是“法名”而非“道号”。
这么一看,菩提祖师似乎不应该是道士形象,而更像是佛门中人啊!
那菩提祖师就是佛陀或和尚吗?
好像也不是。
他门下的弟子全是道士打扮,他行事的风格、说话的样子也更接近道士。
看来看去,总觉得菩提祖师这个人又像和尚又像道士,但又既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反而应该更接近周星驰《大话西游》里那种无厘头的形象:光着头,穿着睡袍,脖子上挂一串念珠,手中却捋着一把拂尘,嘴里面总念叨着七七八八的歪话。
而他所授的教学内容,就更是盘错复杂了,不仅有儒家、释家、道家,还有阴阳家、墨家、医家……
好家伙,一个人撑起一所综合性大学啊!何止是佛和道,菩提祖师几乎什么都会,只要你想学,什么都能教你。他是“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上通天文,下行地理,全宇宙没他不会的。
感觉菩提老爷子就是一个“琅嬛福地”无敌综合体,好像所有的教派在他一个人身上融合了。(汗颜)

实际上,任何一种猜测都有其存在的可疑性,但仔细推敲起来又全都靠不住。
文中有一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在文中的倒数第二句里有四个字——“闻言暗喜”。
听完猴子的回答,菩提为什么要暗喜呢?显然,菩提祖师之前不了解猴子,听完猴子对自己的描述,才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他是个天生石猴,心情由平静转为激动。
请大家注意,“闻言暗喜”这一心理活动发生在两人对话之后,而不是在之之前。
一个“暗喜”发生在对话前后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当然有很大不同。
因为如果菩提真是如来或者其他什么神仙扮演的话,那他应该早就有心理准备,在一听说猴子来拜师的时候就该暗喜了,又何必等到猴子介绍完自己才有这一心理活动呢?(内心的东西,用不着脱裤子放屁,装给别人看。)

诚然,祖师在猴子拜师之前,就已经算到他的行踪了,知道有一个毛猴样的正在山中寻仙访道。可这掐指一算的本事也没有什么特别,有点实力的神仙都会有这个能力,若要把这点非说成是“祖师演好了戏在等待猴子”其实是很牵强的。而实际上,由于菩提祖师对新招的弟子并没有抱以完成重大任务的幻想,使得孙悟空在入门之后连续七年都只是干一些挑水砍柴的笨活粗活,与其他弟子没有什么区别。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菩提被扮演的可能性极小。

那么,既然菩提没有被扮演的可能性,以如来的法力,他为什么会探测不到此人的存在呢?还大言不惭的说什么“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难道是菩提开启了防护罩,用屏蔽电子信号一样屏蔽了如来的脑电波?
哇,这下闹大了,居然连佛祖的法力都探视不到菩提的存在。
试想一下,以如来的本领,竟然不知道一个牛叉哄哄的人物在自己眼皮底下办学传道,而且还教的不是一年两年,那菩提祖师的实力该有多恐怖!
不,大哥,这其实并不奇怪。
如来虽然神通广大,能知过去未来,但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在他掌握之中的。比如,哪家的媳妇跟人掐架骂街,哪家的屁孩上床尿炕,谁家的母鸡被偷了,谁家的老公在外面偷人,天上地下上亿口人,这些事情佛祖难道都清楚得很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真该佩服他的大脑储存容量了,估计没有几万亿个G肯定是搞不定的。
这一点很快在《西游记》的第七回中就得到了验证。
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
如来那么大法力的人,居然问起悟空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
看来,佛祖对世间的了解,也并非凡事尽知。
也就是说,佛祖的能知过去未来是具有一定主动性的,对于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他可以推算出来,而对于自己不关心的事情,他未必都一一晓得。否则,世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那么多事,要是全部记录在案,他的脑容量也不够用啊!
既然如此,菩提祖师常年躲在方寸灵台山中不问世事,佛祖他老人家有所不知也就不奇怪了。
涟漪不似波澜壮,寒潭如镜水流深。菩提祖师的这潭静水到底有多少深,仍然是个未知数。

avatar
野蘑菇2020
40楼
昙花一现尽化空
《西游记》为孙悟空在方寸山上找了一个绝顶厉害的世外高人,这个世外高人只教了孙悟空些浅显的皮毛功夫,就让他在江湖上闻名遐迩,从此左一个孙大圣,右一个孙大圣,敬慕之情不绝于耳。
高人教徒弟的方法也很特殊,他贯彻的教育理念是:一切法术传授必须依个人的自身修行而定。
以前有个朋友开玩笑地跟我说,要是自己也能成为菩提祖师的门下弟子就好了,他就可以学成跟孙猴子这样的通天本领。
不!你一个凡夫俗子是在菩提那里学不到东西的。你自身修行不够,人家不会教你东西。菩提门下那么多庸徒就是很好的见证。你还不如找一个像猪八戒师父那样的,什么都肯教,多少还能学个一招半式。
孙悟空当年遇到的就是这样。当他能忍辱负重,并努力参透其他弟子无法参透的妙音时,菩提就开始传授他心法口诀;当他苦心修炼心法三年,根源渐渐稳固,菩提又传了他72变。可是,一旦猴子的修行达到了瓶颈,人家又不教了,一脚将他踢出了师门。
菩提的这一脚踢得实在太重。这一脚不仅取消了孙悟空的学徒生涯,也从此关闭了自己传教布道的心门。

菩提祖师就像昙花一现那样,从此在人间永久蒸发了。
自打孙悟空从方寸山走出来后,这个菩提祖师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菩提的这个人设,像极了《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
这两位前辈,都是传功前闻所未闻,传功后销声匿迹;都是绝顶高手,行事说话不拘小节、礼不下庶人;都是主动收徒,却又严禁高徒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然而实际上这两个门徒都没有严格遵守……不知道这样的设定,是通性,还是属于巧合?
菩提从无中来,又到无中去,至此之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如此安排,意欲何为?
个人认为,菩提的出现和消失很可能是一种隐喻,具有现实意义。
菩提祖师乃是世外高人,虽然波澜不惊,却是深不可测。同时,他又是一个品德高尚,口碑甚好的人民教师,传授徒弟的理念也高过一般人之水准。然而,即便高如菩提这样的大德贤师,也对当时的统治力量无能为力,只能隐居在方寸山上过过小日子,办办私塾。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无奈。
孙悟空的内心充满着敢打敢拼的精神。菩提祖师知道孙悟空意味着什么,也知道他将来会闯下怎样的弥天大祸,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传授给了孙悟空72变的本领,这说明菩提祖师对释放自我也是很向往的。
虽然向往,却无能为力,这正是他的痛苦之处。
在一个巨大的时代背景压力之下,本领再高的人也只能化为一个悲剧,只能面向现实服从。
所以,菩提祖师只能是昙花一现。

在教授孙悟空本领之后,菩提的使命已经完成,他大概猜到孙悟空要走的道路行不通,迟早会被扼杀,因此就在《西游记》第二回中,匆匆地赶走了孙悟空。
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
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师兄弟挥泪相别。
祖师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若说出半个字来,我就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悟空应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菩提祖师之所以这样交代,一是说明了祖师很了解孙悟空的脾性;二是说明祖师不愿意孙悟空闯祸,但又无法改变事实,因为一切都已成定数。定数就是一个即使你知道也不得不去做的一个东西。
菩提知道,个人能力永远无法跟一个时代抗衡,你只有去适应这个时代,但无法改变这个时代。
既然如此,还是装糊涂一点的好。

菩提祖师的做法似乎给予我们一个启示。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这位老先生虽然不能与之所处的时代抗衡,做到“兼济天下”,但他还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封建士大夫的理想和追求。
他长年隐居在西牛贺洲的方寸山上,向弱者传道、布施;又对身为神仙却处处包庇、徇私的诸天仙佛,不同流合污,苟且于道。他用他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高清亮节的士人典范。
菩提祖师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不是因为他软弱,而是因为他睿智。如果他允许孙悟空拿自己撑腰,以孙悟空的性格,必然会更加天不怕、地不怕。其结果很可能就是“万劫不得翻身”。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来,既成全了孙悟空,又成全了自己。
成全孙悟空在于不让孙悟空连累自己,以至于背上毁师灭祖的不仁不义之名;成全自己在于让自我继续远离俗世,长隐于孤山老林之中,不受丝竹扰耳。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