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谈古论今:《满江红·谤佛者戒》
avatar

谈古论今:《满江红·谤佛者戒》

程咬黄金1
1楼
谈古论今:《满江红·谤佛者戒》
小小网络,有蝼蚁、叽叽谤佛。
奋螳臂,欲当大车,愚痴太过。
佛自汉明梦金人,白马驮经来中国(1)。
两千载,遍历骤风雨,又奈何?
昔武、宗,曾灭佛。佛犹在,帝皆折(2)。
尔曹灭,无损万古江河(3)。
井蛙语海诚不可,夏虫言冰徒增乐。(4)
冥冥中,恶业幽然生,自招祸。
注释:
(1),“佛自汉明梦金人,白马驮经来中国”,是指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与众臣议后认为金人即佛。次年,汉明帝派遣蔡愔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赴西域求法,其后以一匹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
汉明帝专门为之建立“白马寺”。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
“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范晔《后汉书》)
(2)“昔武、宗,曾灭佛。佛犹在,帝皆折”。
其中“武、宗”,指“三武一宗”,具体“三武”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指后周世宗。这四位帝王都灭过佛。
其中“帝皆折”,指上述四位“帝”在灭佛后不久,不是身死族灭就是亡国灭种,都遭遇了惨烈的现世报应。在中国历史上凡灭佛的统治者,都惨遭巨大的现世恶报。
具体:
第一位灭佛的是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于公元442年皈依道教。其后于公元444年和公元446年,两次灭佛。(《魏书·世祖纪下》)
六年后,公元452年,拓跋焘死于非命:为其宠宦“宗爱”谋杀,终年44岁。
第二位灭佛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公元574年,宇文邕始灭佛教同时灭道教,可谓佛道双灭。577年,宇文邕灭北齐后亦于齐境内灭佛。(《周书·武帝纪上》)
公元578年6月,宇文邕死于非命,年仅36岁。这还没完:
宇文邕死后,其长子宇文赟继位。
579年,宇文赟自称天元皇帝,杨丽华(杨坚之女)为天元皇后,下诏禅位于长子宇文衍,改年号为大象,住处称为"天台" ,对臣下自称为"天"。自此纵情声色、醉生梦死。
580年,宇文赟死于非命,时年二十二岁。
581年,左丞相、隋国公杨坚废黜宇文衍自立,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自此宇文邕族灭。
第三位灭佛的是唐武宗:李炎。
公元845年(会昌五年)李炎下令灭佛。(《旧唐书·武宗本纪》)
公元846年(会昌六年),李炎死于非命,崩于含风殿,终年32岁。
第四位灭佛的是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自小被其姑父郭威收为养子,故又称郭荣。公元954年,郭威崩,柴荣继位为帝,是为周世宗。公元955年柴荣始灭佛。
四年后,公元959年,周世宗在北伐途中死于非命:胸部发痈疽而亡,终年39岁。(《五代史·世宗本纪》)
柴荣死后不久,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大宋朝代周而立。
(3)“尔曹灭,无损万古江河”,出自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avatar
程咬黄金1
2楼
除了发表论文外,偶尔也可以搞点诗词。呵呵^_^
avatar
程咬黄金1
3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老夫当前颇有此感。
avatar
程咬黄金1
4楼
“冥冥中,恶业幽然生,自招祸”,这句多数大陆人难以理解。下面解释一下。
首先,这涉及到世界或宇宙真相的问题。
大陆人打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感性教育而非理性教育。所谓感性教育包括以感官标准为圭臬来判断、了解客观事物的理解方式或思维模式。
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以感官为标准的思维摸式,即是以眼耳鼻舌身意为标准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亦即笔者在《漫谈恨祖人士的前世今生》中指出的“简单粗暴的实证主义者的荒诞”:
【一切都要通过其感觉器官的检验与证实,否则就不信。也就是说,水中的细菌由于未经其感官(肉眼)检验与证实,因此是不存在的。——(简单粗暴的)实证主义者无法理解的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人类的感官以及理解能力所难以感知或无法理解的事物,不能把自己的感官没有感觉到的或者自己的理解力无法理解的事物,都说成“不存在”。】
感性教育的巨大弊端就是人为制造大量不会讲理的愚夫愚妇,理性者遇到这些愚夫愚妇就会大有“秀才遇兵”之感。
通过笔者在网络上跟愚夫愚妇们的争论可见一斑,愚夫愚妇们会硬生生把一个文明理性者拉低到他们的那种撒泼打滚儿的水准,于是乎所谓“讨论”就只能一地鸡毛了。
由于感性者对客观事物之判断和理解全凭感官标准,而这些感官标准又进而被抽象成各种“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感性者用以认知及判断事物的依据,而由于人的感官无法认识到世界的真相或曰“真相是超越感官的”,故尔感性者必陷入对客观事物各种误判,说白了,――他们只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
感性者本质上处于一种失魂落魄的梦游状态。
avatar
程咬黄金1
5楼
当然,实证是必需的,笔者反对的只是“简单粗暴的实证主义”,亦即仅以感官之感知境界为判断标准的、对超感官事物一概否定的所谓“实证主义”。
事实上世界真相很多时候需超越感官的感知境界才能了知,一如用苍蝇的感官境界无法理解人类世界一样,――从无限宇宙的角度看,渺小的地球与人类又何尝不是一个大粪坑以及一窝苍蝇呢?抑或比粪坑与苍蝇还要渺小的比喻:蜗牛之角与细菌。
可见人类这种从无限宇宙角度看如细菌般渺小的生物却盲目自大的以其有限而狭隘的感官标准为圭臬而抽象出来的各种理论之荒谬。
真正的智慧决不会沉溺于感官觉受,相反要超越感官觉受,正如仅当超越了细菌或苍蝇的感知境界才可能理解人类世界一样,无限宇宙的真相必超越渺小如细菌苍蝇的人类感知境界。
故而真正的智慧会以“说**,即非**,是名**”的方式来防止人类陷入低等动物依其有限的感知境界而生的主观臆想。
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是此理。
avatar
程咬黄金1
6楼
而所谓科学标准的本质,仍是感官标准,正如用显微镜固然可以看到细菌而真正“看”的仍是人的感官(眼),――它没有超越人的感官。
avatar
程咬黄金1
7楼

所以理性者必定会承认:
在无限宇宙中,超越人类感知境界的事物是存在的,比如暗物质与暗能量,都是至少以当前科技水准难以认知的存在。
同理,业力,也是一种超越普通人感知境界的存在。神鬼,亦然。
avatar
程咬黄金1
8楼

由上可知,无神论,实在是一种以渺小苍蝇(或细菌)的认知水准为基础而生的无知谬论,这种谬论竟然认为人类已具备了知无限宇宙的能力,――包括了知宇宙中那占95%以上比例的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能力,――这又何异于痴人说梦?
avatar
程咬黄金1
9楼

事实上,任何一个理性者都不能排除那据当前科学认知水准而得出的“宇宙中存在着占95%以上比例的不为人所了知的暗物质与暗能量”之结论中的“暗物质与暗能量”本身就极可能是“神灵”的表现形式的可能性。
avatar
程咬黄金1
10楼
“暗物质与暗能量是神灵的表现形式”?很多人会一头雾水――神灵会是“物质的”吗?
其实正如佛教所言,人类的语言无法描述实在(即真实的存在)。比如,物质是什么?人类语言能讲清楚吗?有人说存在最小粒子,但被“波粒二像性”所否定。
何谓物质?何谓意识?其实都无确定答案,都是戏论。
因此,心物之论(如唯物论与唯心论),皆是戏论。
avatar
程咬黄金1
11楼

其实,正常的理性的社会,并不会将其主流意识形态限定在某个狭隘的框框中,相反正常而理性的社会必会有极其包容的意识形态,如此其社会才不至于陷入僵死境地。
所以对于神灵的科学研究早已不是新鲜事,比如在因本次新冠疫情而广为人知的科学刊物《柳叶刀杂志》上,就发表过对神灵(灵魂)的研究论文,――关于“濒死体验”的相关论文便是其中之一。
avatar
程咬黄金1
12楼
下面转载一段关于“濒死体验”的文章。
作者:苗兴壮
【苗兴壮,男,汉族,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工作室研究员,广州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来自网络)
苗兴壮教授自称是“唯物有神论者”,与以往的“唯物无神论”不同的是,他坦承神灵的存在,只不过他认为神灵也是“物质的”而已。
这种认识较“唯物无神论”无疑是有很大进步的。
avatar
程咬黄金1
13楼
濒死体验现象研究综述
作者: 苗兴壮
濒死体验(ND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雷蒙德·穆迪博士(Raymond A. Moody)提出来的。这种现象是指人在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脑电波消失的临床死亡状态下的一系列特殊体验,其核心体验是感到自己从身体里出来,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自己的身体,并看到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有些人会看到发光体并与其进行交流,并以生动的形象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
穆迪在他获得的大约150个有过濒死体验的人的线索中选取了50个案例进行了深入调查。他调查的案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一些被医生判定或宣布为临床死亡的而后来又复苏过来的病人,另一类是在意外事故中受重伤或因严重疾病接近死亡而经历了濒死体验的人。
穆迪将这些案例分析整理后于1975年出版了《生命结束后的生命》一书【1】,该书成为濒死体验研究的奠基之作。
濒死体验实际上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例如在塞波姆(Sabom MB.)的回溯性研究中,那些经历过危及到生命的严重疾病的成年人中有43%出现过濒死体验【2】,有的研究者的调查结果是48%【3】。而在经历过重病的儿童中,有过濒死体验比例则高达85%【4】。美国盖洛普公司在1980年做的一次抽样调查中发现大约有5%的美国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经历【5】。而在澳大利亚【6】和德国【7】的调查中,有高达15%的人可能经历过濒死体验。
荷兰心脏病医生隆梅尔(Pim van Lommel)等人专门对经历过心脏停搏后经抢救复苏后的病人进行了濒死体验的调查和统计分析【8】。在他们调查的344个这类病人中,有62人报告经历了濒死体验,占比18%。他们的调查发现濒死体验的出现存在着一定的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如60岁以下的病人中出现濒死体验的比例高于60岁以上的人,女性出现濒死体验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布鲁斯·格雷森(Bruce Greyson)的研究也证实比较年轻的人中经历过深度濒死体验的比例更高【9】。隆梅尔等人的调查还发现良好的短时记忆是病人能够回忆起濒死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些有记忆缺陷的病人较少能够记得这种体验。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心肺复苏抢救的病人由于对记忆功能的损害,他们报告的濒死体验的比例明显低于那些抢救过程较短的病人。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曾经在病重期间经历过灵魂飞到地球上空的离奇体验,他在自己的自传中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我似乎是在高空中。在下面,我望见了地球,它沐浴灿烂的蓝色光辉之中。我望见了深蓝色的海水和一块块大陆。脚下远远的地方是锡兰,前面远方是印度次大陆。我的视野不能包容整个地球,但是其球形轮廓却明晰可见,而且,在奇妙的蓝光之中,其轮廓线边缘闪烁着银光。在许多地方,地球显出彩色,或者有深绿色点,象氧化了的银器一样。在左边远处有一大片荒野,那是黄中透红的阿拉伯沙漠;似乎大地的银色都带上了发红的金色色调。接踵而来的是红海,而在后面很远的地方,正如在地图左上角一样,我可以约略看到地中海的一角。我的目光主要是伸向那里的。其他的一切,均不清晰。我也能看见盖满大雪的喜马拉雅山,但是,在那个方向上,一切都云雾蒙。我一点也没有向右看。我知道,我正在飞离地球。
后来我发现了要到什么样的高度才能有这么宽阔的视野:大约一千英里!在这样的高度上,地球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宏壮优美的景象【10】。
1.濒死体验过程的构成要素
通过对这些濒死体验案例的分析,穆迪发现几乎所有人描述的死亡过程都是十分相近的,他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概括。
(1)首先是这个人听到医生或在场的其他人断定他们已经死亡的声音;
(2)感到宁静和安详,不再感到任何疼痛;
(3)听到各种嘈杂的声音,有人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也有人听到悦耳的音乐声;
(4)被某种力量推入黑暗的隧道,或进入山洞、峡谷、井、烟囱、下水道等;
(5)脱离身体,似乎作为另外一个在一定距离之外看到自己的身体,并且看到在场的其他人的各种活动,如对他进行抢救等,这时有人感觉到自已具有另外一种特殊的“身体”,而有的人则觉得自己只是意识,感觉不到还有身体。这时如果他对其他人讲话则他们无法听到,周围的人也看不到他,各种东西和人都可以随意地从他的身体穿越而没有任何障碍,他也无法用手抓到任何物体或任何人。这个身体也没有任何重量,可以漂浮在空中。有人感觉到这个透明的身体和物质的身体具有相同的形状,有人则感到是球形或者像一团没有固定形状的云雾。这个身体的视觉变得非常好,可以看清任何他想看到的东西。他的听觉也很灵敏,但似乎并非真的听到人们的声音,而只是获得了人们的思想。由于无法通过任何方式与他看到的人交流,他会感到孤独。
(6)遇到其他生命体。有时会遇到已经去世的亲人或朋友向他致意,有人会遇到陌生的“施助者”,有的人看不到一个清晰的生命体,但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并能和他交流,解答他的疑惑。
(7)看到发光的生命体,一般会由远及近,从较暗过度到非常明亮,但这种亮光并不耀眼,不会导致人目盲,不会影响他同时看见其他东西。人们几乎都认定这是一个生命体,能感觉到从他那里传达过来的温暖和慈爱,继而被他环绕而进入其中并被他接受。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对这个光明生命体有不同的认同,基督徒大多会认为那是耶稣基督,犹太教信徒往往认为那是天使,没有宗教背景的人一般只认同那是一个发光的生命体。之后这个发光的生命体会与他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十分顺畅,不是通过声音,而是通过思想。交流的问题一般是问他是否已经准备好了肉体生命的死亡,他这一生做了什么以及他想向他(发光体)表明什么。
(8)回顾一生。光明的生命体在与人简单交流后会向他展示他的整个一生中所经历的事件,有的人说只回顾了那些重要的事件,而有的人说包括了他一生中全部的经历的细节。这一回顾过程按时间顺序展开,非常迅速,也有人感觉并非按时间顺序,而是在一瞬间完成。这一回溯过程会以非常生动的三维视觉形象显示出来,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回顾过程中有的人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也会随事件的显现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9)遇到边界或限制。不同的人遇到的边界或限制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是水体或岸边,有的是灰色的雾,或是一道门、一个栅栏等。有些人会看到界限那边的人,经常是他所认识的已经去世的人。
(10)往往在他要跨越这个界限的时候,就会有某种力量促使他转回。有些人说自己根本不想回来,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是回来了。有的则说如果出于他自己的本意他是不想回来的,但考虑到他承担的责任(如年幼的孩子等)他不得不选择回来。有些人感到在他们返回的途中也经过了一个黑暗的隧道。大多数人都没有感到有与自己的身体重新结合的过程,多数是感觉自己回到了睡眠状态随后在自己的身体中清醒过来。有人则在回到身体时感觉到一下颤动。
肯尼思·瑞(Kenneth Ring)则提出了一个濒死体验的五阶段模型【11】:
第一阶段:在死亡时刻出现一种宁静的感觉
第二阶段:感觉到从身体里分离出来
第三阶段:感觉到进入了黑暗
第四阶段:看到明亮的光
第五阶段:感觉到进入了光明之中
穆迪等研究者所概括的濒死体验的各个阶段是一个抽象的理想模型,穆迪本人也指出并非所以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都会无一遗漏地经历其中的每个阶段。所经历的阶段的多少,取决于所经历的濒死体验的深度。肯尼思·瑞提出了一个濒死体验的“加权核心体验指标”量表(WCEI:Weighted Core Experience Index),通过量表的测量,按照分数的高低将经历濒死体验的深度划分为五个等级,由浅到深分别为:
第一级:没有清晰的记忆(没有濒死体验)
第二级:能够回忆起一些片段
第三级:中等深度的濒死体验
第四级:较深的濒死体验
第五级:很深的濒死体验
后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对濒死体验深度测量的16因素量表(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Scale)【12】,该量表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以及较高的折半信度和再测信度,并且与肯尼思·瑞提出的“加权核心体验指标”有很高的相关度。该量表可以用于对真正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和只是声称有过濒死体验的人的辨别。
隆梅尔等人的调查也证实了并非所有的病人都经历过全部的情节。在他们调查的62个有过濒死体验的病人中,有50%的人知道自己已经处于死亡状态,56%的人有积极的情绪体验,24%的人有离开身体的经历,31%的人感到沿着黑暗的隧道移动,23%的人曾经与发光体进行过交流,23%的人看到了各种色彩,29%的人看到了天上的景象,32%的人遇到了他认识的已经去世的人,13%的人有过以往生命历程的回顾,8%的人遇到了一个边界。
2.濒死体验对其经历者的影响
很多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由于担心其他的人嘲笑和误解而宁愿不对别人提起自己的特别经历,但这种经历对他们自己的生活则会产生微妙的影响。如穆迪博士在调查中发现,有人觉得这种经历拓展了他们生活视野的广度和深度,他们会更多地关心和思考有关生命的意义等终极问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可能会发生改变,例如一个有过此经历的人说,他在决定做事时会更多考虑它的更广泛的意义,而不只是考虑它是否对自己有利;在评价一个人时会更多地考虑他所做的是否正确,而不是只考虑他是否对自己好。有的人在经历过濒死体验后感到自己开始更加关注精神生活,而对仅与身体有关的东西已经变得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有的人通过这种经历变得与其他人相处更加和谐,更愿意给有需要的人更多的帮助,更倾向于宽容和接纳他人。有的人变得更加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他们认为生命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学习,死后的生命是仍然需要继续学习的,所以即使老年人学习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经历濒死体验之后,多数人对生命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对身体的死亡会有新的认识,他们不会接受死亡如同无梦的睡眠或对所有一切的彻底的遗忘的观点,他们确信肉体死亡后生命会继续存在,他们大多都不再对身体的死亡有恐惧心理,有些人会显现出更加丰富的直觉能力。隆梅尔等人所做的对有过濒死体验的人2年后和8年后的跟踪调查也证实了这些转变。有些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甚至认为身体实际上是灵魂的监狱,死亡时他们就如同被从这个监狱里释放出来了。但他们也并不会去主动寻求身体的死亡,也不认为自杀是正当的,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身体的生命还有任务需要完成。
3.濒死体验的真实性验证
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经历过丰富而生动的声音和形象感受,这些感受中获得的信息包括不可验证的和可验证的两个部分。不可验证的部分主要是病人看到发光体、与发光体进行沟通、回顾自己过往的经历、见到美丽的景色及已经去世的亲人等,这些经历与当下现实发生的事情没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无法对这些感受的真实性加以验证。但另一部分信息的真实性则是可以进行验证的,如他们处于昏迷或临床死亡状态时看到和听到的周围的场景和发生的事情,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加以验证。穆迪博士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他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病人讲述的他们在昏迷或临床死亡状态中看到或听到的周围发生的事情都是真实的,都得到了当时在场的医生、护士或其他人的证实,病人讲述的情况与他们提供的情况大多高度吻合。有几个医生曾告诉穆迪博士,那些处于“死亡”状态的人并没有专业的医疗知识,但他们却能准确地讲述在对他们进行抢救过程中发生的各个细节,这令他们百思不解。
在穆迪调查的一个案例中,一个叫凯西的女孩在频死状态中感觉自己离开了身体,来到了医院的另一个房间,发现她的姐姐正在那里哭泣,嘴里一遍遍地念叨着“噢,凯西,不要死,不要死”。后来凯西把当时看到的情况告诉她的姐姐,姐姐感到非常诧异。
在一些后天致盲的盲人经历的濒死体验中,他们在脱离身体的状态下能够清楚地看到在他们的已经“死亡”了的身体上使用的医疗器械和设备,而有些医疗器械是在病人致盲之后才发明和投入使用的,在病人视力正常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器械,因而也根本不可能根据记忆想象出这些器械,然而当他们复苏之后却能准确地描述出这些医疗器械的情况【13】。
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天生就失明以及生命早期失明的人一般在他们的梦中都不会出现视觉形象【14】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并没有视觉色彩方面的概念。但肯尼思·瑞等人的研究发现,一些天生就失明的人在濒死体验中从自己的肉体出来后却能够体验的生动的视觉形象【15】,看到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颜色,也能看到自己“死亡”了的身体。这往往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看到各种事物。
例如美国西雅图一个叫维姬·尤咪派格(Vicki Umipeg)天生失明的女子曾先后经历了两次相互间隔大约十年的濒死体验。1973年她在一次交通意外中严重受伤,一块头盖骨破碎并造成脑震荡,脖子、后背、双腿等也多处受伤,她的心脏停止跳动将近4分钟。这时她觉得自已飘到空中,后背贴到了天花板而脸向下看到了抢救她的场面,她听到了医生在谈论她的病情,有个医生说她即使不死也会变成一个又瞎又聋的女人了,而另一个医生说她很可能会变成植物人。更令她吃惊的是这时她能够看清周围的一切,尽管她叫不出这些东西的名称。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看到周围的事物,当时她对此虽然感到有些欣喜,但更感到十分惊恐。她也看到了自己的已经“死亡”了的身体,看到自己左手上戴的戒指,她发现她原来的长发被剪掉了,她感到有些不悦。同时她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似乎由光构成的非物质的身体。之后她感到自己通过一个隧道,在隧道的尽头她来到了一个非常光明的地方,她在瞬间生动地回顾了自己从出生到22岁遭遇车祸时经历的一切,看到了那些曾经和她过吵架的人、曾经虐待过她的人和曾令她快乐的人。根据她自己的叙述,她平时在做梦时是根本梦不到视觉的色彩、光和形象的,梦中她也只是用身体来感知外界。
4.濒死体验的解释
自从穆迪出版了他的著作之后,有关濒死体验研究的论文的著作不断涌现,人们从多个角度对濒死体验现象加以研究,并尝试各种理论对其成因加以解释,包括药理学的解释、生理学解释、神经病学解释、心理学解释、意识转换解释等。
(1)药理学的解释
药理学的解释认为,一些药物可以让人产生错觉和幻觉,如二乙基麦角酰胺(LSD)【16】、大麻、氯胺酮(ketamine)以及其他一些麻醉药物都有可能让其服用者产生幻觉。但穆迪指出,在他调查的案例中,有很多人根本没有服用过这类药物,有的虽然使用了这类药物,但他们的濒死体验是在用药之前发生的。还有很多药物对神经系统没有明显的影响,与幻觉的形成无关。可见对濒死体验的药理学的解释的理由并不充分。隆美尔等人的研究也证实濒死体验出现的比例与药物的使用无关【17】,并且与抢救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出入导管、是否经历过电生理学刺激等都没有明显的联系。
(2)生理学的解释
生理学的解释认为濒死体验可能是大脑缺氧后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大脑接近死亡时的一种补偿性反应,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性努力的结果。但穆迪认为,在一些案例中病人并没有明显的生理上的压力,病人的身体并未严重受伤,大脑并没有经历过严重缺氧的状态,因而这种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隆美尔等人的研究结果也否定了生理学因素的作用,他们指出,如果是单纯的生理学原因导致了病人出现濒死体验,那么他们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都应该经历过濒死体验,但实际上只有18%的人有过濒死体验。虽然在癫痫手术过程中对大脑皮层颞叶的电刺激有时也会使病人产生类似濒死体验的幻觉【18】,可以引起时光倒流的感受,但这类幻觉都是片段性的、随意性很大的记忆,而不像濒死体验中有对他这个生命经历的回顾,而且也没有像濒死体验那样使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对生命的领悟发生明显转变,也没有使其对死亡的恐惧消失。可见这种幻觉与濒死体验有着本质的差别。病人的某些生理缺陷也并未影响到他们的濒死体验,如肯尼思·瑞等人的调查证实盲人同样会经历非常生动的濒死体验【19】,他们在离开身体的过程中同样看到了发生在周围环境中的真实事件。
有人认为人在频临死亡的状态时大脑会分泌出更多的安多芬(endorphin,也叫内啡肽),这是一种体内自己产生的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肽类物质,不仅能够起到调节体温、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而且还像吗啡一样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引起各种美妙的或可怕的幻觉。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在心脏停止工作后,大脑因无法得到氧气的供应而处于缺氧状态,当大脑中残留的氧气被用尽之后,脑细胞的工作就会发生障碍,最先出现功能障碍的是小的细胞,其中就包括抑制系统的脑细胞,当抑制系统丧失功能后,其他系统的工作就处于失控状态,大脑就会出现各种不受控制的幻觉。有的研究者通过过量呼吸方法使一些健康的志愿者处于大脑缺氧状态,出现短暂的昏迷,这些志愿者也能够体验到类似濒死体验的感受。
这种生理学的解释显然也是很不充分的,它的缺陷在于,它只能解释濒死体验者所经历的愉悦感和幻觉的出现,但却无法解释在感官已经确定无疑地停止了工作的情况下,他们的“幻觉”为什么可以和现实的场景和发生的事件高度吻合,而这恰恰是濒死体验的最关键的部分,用大脑缺氧及安多芬等化学物质来解释濒死体验的人却回避了这一点。有的研究者也指出,如果大脑缺氧是造成濒死体验幻觉的原因,那么大多数经历过心脏停止跳动的人都应该有过濒死体验,但实际上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有过这种经历,可见大脑缺氧显然是不足以解释濒死体验的。
(3)神经病学的解释
神经病学的解释认为濒死体验的产生是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的结果,这种解释经常把自体幻觉(autoscopic hallucination)与濒死体验联系起来。自体幻觉中病人会在眼前看到自己的形象,进行着各种活动,这些活的可能是他以前做过的。这种由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的幻觉虽然与濒死体验中的感觉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生动的三维视觉形象,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如自体幻觉中的事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出现的,也不是在一瞬间内完成,更不是他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事件,而大多是些琐碎的事情和场景。
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的劳伦森大学(Laurentian University)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波辛格(Michael Persinger) 曾经进行了一项称为“上帝头盔”(God helmet)的实验。这种装置最初由斯坦利·科伦(Stanley Koren)发明,用于研究超低频磁场对人大脑颞叶活动的影响【20】。他们将摩托车头盔进行了改装,安装上了能够产生磁场的构件。波辛格认为通过头盔中的磁场刺激人的大脑的颞叶,可以让人产生类似濒死体验的感觉,如光感、各种幻觉等。在波辛格的实验中,一些亲身参加实验的人也的确体验到了多种幻觉,有些人甚至报告说体验到了神的存在【21】,但这些幻觉仍然与真正的濒死体验有很大的差距。尽管他在发表的一些论文中强调他是实验并非心理暗示的结果【22】,但他的实验还是受到了很多质疑【23】,人们怀疑这些幻觉更多地来自对被试者的暗示,更依赖于被试者的性格特征,并且同样的头盔在给其他人使用时并没有产生相同的效果【24】。一个自己有过濒死体验经历的人也曾经参加过“上帝头盔”实验,他在实验中体验到了一些琐碎的幻觉片段,事后他只承认这种实验的体验和濒死体验有“一点点”相似。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马里奥·博勒加德(Mario Beauregard)通过对5个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的脑电波的测试发现,在濒死体验中经历过与强光交流的人在大脑结构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当他们在大脑中再现他们与强光交流的情景时,他们的脑电波与其他没有经历过这种体验的人有很大的差异,脑电波的图案十分奇特。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他们的脑电波也与普通人有显著的差异,有很多三角波和纺锤形波,而博勒加德只在进行深度祷告的修女的大脑检测到过这种脑电波。大脑结构的这种变化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濒死体验具有和普通的幻觉完全不同的性质。
avatar
程咬黄金1
14楼
(4)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学对濒死体验的解释一般会强调病人的特殊心理状态的作用,如个人的愿望和期待等。有人将濒死体验与处在隔离状态下的人经常出现的幻觉类别,如在船只失事后被隔绝在荒岛上的人常常出现各种幻觉。但在穆迪看来,这种解释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对隔离状态下的幻觉的解释本身就不清楚,这种解释只不过是用一个迷来解释另一个迷。通常与某种愿望有关的幻觉、梦、错觉等也不会像濒死体验那样使经历过它的人在很多方面发生改变,也很少像濒死体验经历那样与一些古典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死亡的过程高度吻合(如柏拉图的描述、西藏死亡书中的描述等)。隆美尔等人的研究也证实濒死体验是否出现与病人对抢救过程的恐惧、以前是否有过濒死体验、是否事先知道有濒死体验这回事等心理因素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5)意识转换解释
通过分析,隆梅尔指出:医疗因素(如麻醉药物等)、生理因素(如大脑缺氧)、神经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如期望。恐惧)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濒死体验。隆梅尔承认现有的理论难以对濒死体验中的某些现象做出解释,如病人为什么在大脑和心脏都停止工作(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下能够有清醒的意识并能准确地感知外部发生的事情,甚至先天的盲人在濒死体验中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周围的情况,而且她描述的情况与实际完全相符【25】。
“意识状态转换(超越)”理论(a changing state of consciousness (transcendence))的解释是,认为濒死体验出现的机理是人的意识处于一种转变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的感觉、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等功能已经独立于处于无知觉状态的身体,与身体的感觉分离,人的自我认同感与其主流自觉意识部分或全部地分离,但人的意识保持了感觉能力,这种感觉能力可以不依赖于身体的感官【26】【27】【28】【29】。例如格雷森通过对精神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与濒死体验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后认为,濒死体验包括了人的注意力从物质环境向另外一种意识状态的转移,这种状态似乎并不是一种病理学上的分离性障碍,它们似乎更是一种非病理学的经历,其中包含了某种心理机制【30】。隆梅尔也指出:“研究应该聚焦于濒死体验的某些具体要素,如离体经历及其他可以验证核实的方面。最后,作为对这些经验的解释框架的一部分,‘超越’的理论和背景应当引入”。可见,他们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可以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灵魂”这一概念,而使用了“超越”这一概念,但已经认可这一独立于有形身体的存在是对濒死体验的较好的解释。
5.结论及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濒死体验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该现象的药理学的解释、生理学解释、神经病学解释、心理学解释等都不能成立。
虽然这些解释中涉及到的某些因素也有可能与濒死体验的出现有关,或许是濒死体验产生的前提条件,但这些因素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在病人身体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显然已经丧失其感觉功能的情况下他们能够“看到”和“听到”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而且在事后可以得到准确的验证。
在我看来,只有“意识状态转换”这种解释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尽管他们并未直接说明这种转换的实现机理实际上就是灵魂离开了身体。处于昏迷或临床死亡状态的人显然是无法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看到或听到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对这一现象最直接的解释就是病人的灵魂脱离了他的身体而直接感受到周围发生的一切。只是对于无神论、无灵论者来说这样的解释当然是不可接受的。
但按照“唯物主义有神论”的观点,生命体存在着由某种物质和能量构成的灵魂,灵魂在肉体失去功能的时候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只是目前我们对这种构成灵魂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什么还不清楚。一旦将来人们知道了这种物质是什么,那么也就不再需要所谓“超越”的理论了,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Moody, Raymond. 2001. Life After Life: The Investigation of a Phenomenon--Survival of Bodily Death.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 Sabom, Michael. 1982. Recollections of Death: A Medical Investig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3 Ring, Kenneth. 1980. Life at Death: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New York: Coward McCann and Geoghenan.
4 Morse, M. 1996. Parting Visions: A New Scientific Paradigm. In Bailey LW, Yates J, (eds.).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A Reader.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p.299-318.
5 Gallup, G., & Proctor, W. 1982. Adventures in Immortality: A Look Beyond the Threshold of Death. New York, NY: McGraw-Hill.
6 Perera, M. et.al. 2005. Prevalence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 24:109.
7 Knoblauch, H. et.al. 2001. Different Kinds of Near-Death Experience: A Report on a Survey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in Germany. 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 20:15-29.
8 Lommel, Pim van, et al. 2001.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survivors of cardiac arrest: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Lancet. 358: 2039-2045.
9 Greyson, B. 2000. Dissociation in people who have near-death experiences: out of their bodies 1or out of their minds? Lancet 355: 460-463.
10【瑞士】荣格,1988,《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辽宁人民出版社,476页。
11 Ring, Kenneth. 1980. Life at Death: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New York: Coward, McCann & Geoghegan.
12 Greyson, Bruce M.D. 1983.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scale. Construc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71(6):369-375.
13 Long, Jeffrey, and Perry, Paul. 2010. Evidence of the Afterlife: The Science of Near Death Experiences. New York: HarperOne.
14 Kirtley, D. D. 1975. The Psychology of Blindness. Chicago: Nelson-Hall.
15 Ring, Kenneth and Sharon Cooper. 1999. Mindsight: Near-Death and Out-of-Body Experiences in the Blind. Palo Alto: William James Center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
16 Grof, Stanislav and Joan Halifax. The Human Encounter with Death. New York: Dutton, 1977.
17 Lommel, Pim van et al. 2001.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survivors of cardiac arrest: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Lancet 358: 2039-2045.
18 Penfield, Wild
avatar
程咬黄金1
15楼
苗兴壮是以他的“唯物有神论”角度来解释“濒死体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
总之,正常社会一定要具开放性、包容性,如此才会有融合力,这样的深具融合力的社会才能称得上“大熔炉”,而中国在数千年历史中始终都是世界级的大熔炉的原因也在于此,――中国文化的意识形态本就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这也是中国历史能始终存在而没有象欧洲历史那样出现断层的根本原因。
avatar
程咬黄金1
16楼
当一个社会能象《柳叶刀》杂志发表“灵魂的科学研究”那样正常的发表各种学术见解的时候,其社会才能称得上“开放、包容”,才能称得上“自信”,也才可能有进步。
avatar
程咬黄金1
17楼
苗兴壮的唯物有神论存在看一个与唯物无神论同样的问题,以后再深入分析。
avatar
程咬黄金1
18楼
所以,所谓“冥冥中,恶业幽然生,自招祸”,指的就是上述超感官存在的东西,或曰能量或曰神明,皆可。毕竟,神明可以是另类的能量,这个见解是没问题的。
avatar
程咬黄金1
19楼
@[email protected]
avatar
程咬黄金1
20楼
→_→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