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侃侃明朝的边疆治理
avatar

侃侃明朝的边疆治理

俗人无语
1楼
(01)
历史是延续的。中国古代历经朝代更替,但中华文明和它的文化一脉相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国,领土和人民代代延续。中国的疆土可分为农耕区和游牧渔猎的边疆区二部分。农耕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中央政权实行直接统治,设置郡县。边疆地区一般实行羁縻管治的间接统治。
农业区和边疆区的划分,是地理气候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地理限制有二个,一个是从西到东地形三级跳;另一个是400毫米降水线。每年400毫米降雨量是农业种植的基础条件,达不到这个水平就没法农业种植,所以,在这条降雨线之外就是游牧民族,在这条线以内才是农耕文明。农业受地形和降水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胡焕庸线,即瑷珲-腾冲线(瑷珲现属黑河,故又叫黑河-腾冲线),把国土划分为东西二大区间。而在古代,东部地区还要去掉东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剩下来的才是农业区,即华夏核心区。东北大部气候湿冷,不宜农耕,经济以渔猎、游牧为主。西南云贵高原山陡谷深,经济落后,难以管理,长期都是自立为王,朝廷多以羁縻约束。
从地缘来看,中华文明处在东亚大陆大板块。这个版块覆盖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东起太平洋,西至葱岭,北达南西伯利亚,南临南海。
东亚大陆板块可划分为东部农业区、东北渔猎区、蒙古高原、西域农牧区、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六大版块。东部农业区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华夏文明从黄河中下游的一小块地带发展起来,不断滚雪球地越滚越大。秦汉统一了华夏核心区,此后长期归属中国。汉唐两度向广阔西北延续。
元代控制了蒙古、东北、青藏、云贵和西域的一大部分,初步实现了整个版块的统一。明朝初年借前朝的威势部分维系了核心区对边缘地带的影响力。清代基本实现了东亚大陆板块的统一。这个统一实质是中华文明在整个东亚地缘版块发展的长期历史趋势。
可以说,现代中国的领土是在元明清奠定基础。
让人扼腕痛惜的事是,清中叶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外来侵略势力打断了东亚板块的历史趋向。海棠叶遭受疯狂的咬啮和撕扯,大片大片的土地脱离了中国。领土缩水的过程延续了一百多年!
avatar
俗人无语
2楼


400毫米降水线

1935年的胡焕庸线
avatar
俗人无语
3楼
(02)
农业首先受降水和温度影响。细看上面的400毫米降水线和1935年胡焕庸线,二条线之间的地带虽然降水够,但温度不够,难以耕种。而且清中叶之前,东北大部分也不适合农耕。云贵则是用了很久时间才纳入华夏核心区。因此,我们所说的华夏核心区主要是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还有辽东、河西走廊等地。
avatar
俗人无语
4楼
(03)
世界历史的基本单元是文明,而不是国家。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通常是一个地缘板块)生活的族群创造的全部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文明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多面体,有多重属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时间属性和文化属性。文化是精神成果,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等。
历史上曾存在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面积人口和影响不大,生存时间短、疆域变动大,对世界历史没有什么意义。而文明一般覆盖范围更大,时间更长。
一个文明可以覆盖多个国家。小小的希腊文明含有很多个城邦国家。而罗马帝国就代表了罗马文明,是一种国家型文明。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国家型文明。中国国家的扩展就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扩展。
国家有二个含义,一个是强制的政治权力,另一个是指这个政治权力所控制的土地范围,领土。一般来说,文明有三条标准:城市、冶金和文字。而国家必定是有阶级区分的。通常文明三标准也可以看成是国家出现的标准。
avatar
俗人无语
5楼
(04)
大约2万-1万年前地球处于冰河时期。气候严寒,海水大面积下降,渤海、黄海俱成陆地。大约一万年前后,地球进入温暖期。温度大幅上升,海水迅速上升,大片陆地被淹没。
而在亚洲,由于印度板块冲撞,青藏高原持续隆起,也严重影响了东亚、南亚的地理和气候。
东亚的大部分,处于季风带,雨热同期,拥有世界最大的高产农业耕地。(南亚大部也处于季风带)。中国有二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条是分割东西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巴东三峡山区-湘西雪峰山脉;这条线以东是平原丘陵,以西是山地高原,不过四川盆地却是低洼平坦。另一条是区分南北的淮河-秦岭线。淮河以南是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与东南亚相近,都是水稻产区。水稻原产于华南,向北传播到中原和朝鲜日本。稻作农业稳定、高产。它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以北是半湿润的旱地作物。
从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开始,中国各地陆续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也就产生了。约一万至七八千年前出现原始农业和村落。氏族制度产生。约在公元前6000—5000年出现石斧、石刀、石锄、骨镰等石制农具。工具有石器、骨器、木竹蚌器等。种植植物、驯养家畜如狗猪牛羊鸡马等。搁荒制,一块土地种一熟或二熟就掉弃。
粮食作物,北粟(稷)南稻。北方以种植粟(小米)为主,南方多为稻作。手工业有制作陶器、骨雕、玉制饰品等。衣着为麻葛、蚕丝。房屋为土房、木屋。很早就用牲畜运输、耕种。
早在石器时代,中国的石质工具就与地中海至印度河的明显不同。中国远古的陶器,看不出与美索不达米亚及印度河流域有任何联系。小麦、葡萄和某些知识从西亚传入。马拉战车在公元前1500从西方传入中国。
avatar
俗人无语
6楼
(06)
*多源一体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独立发展、多源一体的的原生文化。也吸收了各地方以至境外的一些成果。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分布着石器时代后期、文明初期的文化遗址。它们各有特点同时又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四川和东北等多地都有不同类型、独立发展的文化遗迹。以华北为例,公元前5000-4500年,华北种植粟(小米),证明华北农业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养绵羊、山羊。到公元前1000年,来自西亚的小麦代替了粟。同时,水稻、水牛、鸡和猪从南方传到华北。而南方种水稻,养鸡、猪、狗和水牛,与东南亚远古农业接近。
早在这个时代,中国大地上诞生的种种原始文化,已经具有初步的华夏特色。例如粟、稻的种植,木质房屋,尤其是对玉的喜好,最初的龙的形象,都与西亚北非有明显的差异。
中华文化的根苗在上古就出现了。如重视“姓”的区分;氏族及祖先崇拜,对“天”的崇拜、气候、历法和农业生产的知识等。很早就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大一统理念。
到了4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率先进入古代文明世界。中华文明诞生了。黄河文明作为核心不断地发展,吸收各地的文化成果,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作为国家的中国也同时出现了。夏商王朝成为中国的主脉络。我们常说的“中华文明”和“中国”都是指称同一个实体,中华文明侧重历史和文化,而中国侧重领土和政治。
avatar
俗人无语
7楼
@徐惟隆
欢迎围观,欢迎拍砖
avatar
俗人无语
8楼
(07)
【讨论】质疑:
“华夏文明从黄河中下游的一小块地带发展起来,不断滚雪球地越滚越大......” 的说法也是罔顾历史,发明历史,华夏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早在5000年前,辽宁的红山,陕西的半坡,山东的龙山,陕北的石卯,浙江的良渚,山西陶寺,河南等的仰韶,甘肃的马家窑,四川三星堆,安徽禹会涂山,遍及辽河、淮河、渭水、长江、汾河、黄河,岂止“黄河中下游一小块”?
回复:
大约八千年前到五千年前是中华文明的萌芽期,这段时期是满天星斗的状况。而同时,黄河中游是一个中心地带。而在五千年前中华文明进入形成期(三代到战国末),在中心地带首先越过文明的门槛,同时出现了国家形态的夏、商王朝。于是,黄河中游就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并向四方辐射影响力。伴随着国家扩张的同时,中华文明也同步向外扩展。那么请注意,其他的星斗基本都停止了自行发展,而逐步和夏商周所代表的黄河文明融合了。就这样,中华文明和中国疆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黄河中游扩展到整个华夏农耕区,再继续向整个东亚大陆板块的边疆地带扩展。
avatar
俗人无语
9楼
(08)
夏商的管辖范围,主要是黄河中游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这几个地方的一部分。它们的疆土也就是那时中华文明覆盖的范围。
中国的制度文化并非起自孔孟,而是源自西周。“周公制礼”、分封诸侯、推行井田制。“天下”的概念随之而起。这个“天下”显然不是天底下的意思,那是全世界了。天下是指周王朝分封的范围,也就是中华文明的范围。不服教化的蛮人是被排除在“天下”之外的。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和中国的重叠。
文明和国家还是有一点分别的。国家的领土扩张几乎全部来自征伐。而文明的扩展也可以通过和平的长期的文化传播。西周春秋时候,秦、楚、吴越原先都是化外之地,接受中华文化之后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三代到春秋、战国,中国的版图如滚雪球般涨大。秦扫平六国一统天下,这个天下包含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方,可起初闽越岭南等还在天下之外。秦始皇南北征战,方才把华夏农耕区都统一都中国的版图。汉代进一步巩固了对农耕区的管治,此后历代都没有大的变化。、
avatar
俗人无语
10楼


商疆土图
avatar
俗人无语
11楼


秦版图大体相当于华夏农耕区。从长期来看,河西走廊也是属于农耕区。
avatar
俗人无语
12楼
(09)
我们以文明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史,把世界历史看作各个文明的演化史。以文明论的观点来看中国和周边的历史,也会有不同的着眼点。
中华文明和华夏文明不是同义词。华夏文明(汉文化区)是农耕文明,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和主体,同时包含游牧、渔猎经济的边疆族群,其中一些在历史上构成自己的文明。
在先秦,周-战国范围外,还有一个独立生存的巴蜀文明,后来被秦灭了。一个独立的文明体,不论大小,总是一个地理-政治体系,合符“国家”的条件。国家有二个含义,一个是社会形态,存在阶级分野,奴隶主和奴隶;另一个是指政治权力及其管控的地理范围。通常“国家”都符合文明标准。
秦汉之后,东亚各边疆板块先后出现多个文明。蒙古高原曾出现几个文明系统,匈奴、突厥,以及鲜卑、辽金等,可是受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都不稳定长久。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子系统。成吉思汗时候形成了蒙古文明,与中原互动紧密,也属于中华文明。对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文明,城市冶金文字三标准好像不太合用。不过它还是一个文明。蒙古高原始终保持游牧属性,没有接受农耕属性的华夏文明。可是它的历史和中原代表的华夏文明一直的互相纠缠,共同演进。到元代和清代,蒙古高原在政治和文化都归属中华文明。这是地缘-历史的大趋势。可恨近代被外来势力挖走一大块。
东北辽河-黑龙江板块,南部辽河流域半弄半牧,常常归属中原。这里曾出现农牧性质的高句丽文明,后来融入朝鲜文明。曾经存在的渤海文明,虽然地寒山陡,却也是农耕为主,接受中文汉礼。
而鲜卑、契丹、女真和满洲等北方族群,渔猎游牧,并没有持久的文明。他们先后进入中原地区,接受华夏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成分。
西北的甘肃河西走廊自西汉之后就基本属于华夏文明。北宋时西北出现西夏文明,采用汉字为基础创制出笔画繁杂的文字。这个西夏文明也可看作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
西域在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就有三十六国,它们可看成是西域文明。西域文明不持久,受外来冲击很大。先后皈依佛教和伊斯兰化。蒙元以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藏文明源自山南,似乎一开头就是农耕为根本。它一度受印度文化很大影响。然而藏文明从来不属于印度文明。它有自己的物质文化,自己的历史变迁。虽然时强时弱,长期分裂,但作为文明整体是独立存在的。藏文明和中原的关系很密切,远非印度可比。元代以后逐渐归入中华文明。
云贵高原的社会发展似乎比西藏更迟。在宋朝出现了南诏国,也可看成是中华文明的分支吧。元以后云贵就归属中国。
avatar
俗人无语
13楼
(10)
*元代领土
中华文明处在东亚大陆地缘板块。这个大板块的核心区是华夏农业区,周边的边疆地带有东北、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共五大地缘板块。华夏板块自秦汉以来始终归属中国版图。而边疆地带,在蒙元以前大都没有归属中央政权。到了元代,边疆五大板块基本都归属中国,只有西域的一大部分属于窝阔台、察合台汗国。
明朝继承元朝的大部分领土,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土地大国。农业地区设十三布政司,就是省,另外南、北直隶也是省级单位。边疆地带则为羁縻制度。由当地土司自行管理。
明初名义上从元朝接手了云贵青藏和东北,失去了蒙古和西域。明末实际上统治的只有华夏农业区和云贵。明初最强盛时领土面积据说约一千万平方公里,明末只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而到了清朝,所有边疆国土都划入中华帝国的范围。清中叶的国土1,350万平方公里,至清亡时还有1,100多平方公里交给民国。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许多的族群和平共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央政权维持有效的管治。这是历史上从未有的。
avatar
俗人无语
14楼


这张图比较清楚。
avatar
俗人无语
15楼



这两幅都是元疆域图。一张(谭图)北边一直画到北冰洋。感觉有点扯。西伯利亚南部素有居民,称“林中百姓”,从地缘上属蒙古高原板块。但西伯利亚北部古代是无人地带,人迹罕见,怎么管治?元代的北界,应该是贝加尔湖再往北一段,不会到北冰洋。
avatar
俗人无语
16楼
(11)
中华文明的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地缘、文明、国家和民族四个方面基本互相吻合。这对于体量大的文明来说是少有的。
东亚大陆地缘板块是个巨大的地理系统,它有层级,可以细分为若干子板块。中华文明也是有层次的大系统,同样包含若干次级的子文明。大体上,中华文明对应东亚大陆板块,次级文明对应次级地缘板块。
中华文明不等同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指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它是中华文明的主导核心。支撑中华文明的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和族群。
在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首先在黄河中游出现,它对应的国家形态就是中原王朝。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中国的领土也完成了初步的整合。以后经历汉唐的扩张和几次收缩,到元朝覆盖整个东亚大陆板块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疆土基本奠定。到清中叶,中华帝国的疆土达到极盛,囊括了东亚板块的各个子板块。这实质上是各次级文明和各族群长期互动的历史趋势。东亚大陆的各族群也汇聚成为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
avatar
俗人无语
17楼
(12)
蒙古帝国不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是重要的大事件。它在此前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了东亚-西欧的交流通道。各个文明和族群的交往空前密切。中国的科技发明和产品源源不断进入西亚欧洲。文化交流也是前所未有。最大的受益者是西欧,其次为阿拉伯。而中国的得益不算多。
而在东亚大板块内,各子板块和族群的交流互动也上升到新的程度。中原的吸引力大为提高,同时各板块之间,如蒙古高原和西藏,也变得十分紧密。蒙元帝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基本覆盖全域的中华东亚大帝国。这份政治遗产成为后来中国的传统,中华大帝国也成为东亚大陆的共同观念。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明帝国虽然军事上不算强势,但依然保有辽阔的土地,包含东北和西藏。
avatar
俗人无语
18楼
(13)
【讨论】蒙古帝国是不是一个完整的文明?
蒙古高原先后出现几个文明系统,匈奴、突厥,以及鲜卑、辽金等,可是都不稳定长久。强则入侵中原,弱则举族西去,或者分裂成多个碎片。它们的文明程度没有多大进步,基本上是每次循环都回归落后,从头开始。
蒙古高原的文明和政权和华夏关系密切,历史互相影响,都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部分,子文明系统。成吉思汗时候形成了蒙古文明,也属于中华文明。
蒙古帝国疆域辽阔。怎样从文明的角度评价帝国时期?这恐怕是难以做出简单的结论吧。
在世界史上,希腊文明的世界,就是使用希腊文字的地区。同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是指采用阿拉伯文字的地区。而蒙古人文化很低,即使在蒙古帝国范围内,蒙古的文字也不是学术和宗教的语言。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蒙古帝国没有基本一致的文化,严格地说甚至不是一个单一的文明。
单考虑元代的中国,中华文明并没有中断。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例如农耕社会、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等没有根本变化。基本的文化要素,如采用汉字、尊儒、实用主义、书面文化发达等也一如往日。连科举也照样不误。
我不知道蒙古文字是否广泛使用,但起码在中国农区,汉字依然是官方文字、书面文化的文字。因此,元代的中国依然的中国,依然是中华文明,没有断裂。
而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蒙古帝国很快就分裂,各汗国实质上互不统属,争斗不已。尤其是,蒙古族群迅速地失去原有特性,被各地的不同文明所融化。很难认为蒙古帝国是一个完整的文明。
从较长的历史来看,蒙古族群只有在蒙古高原才基本保持它的族群和文化。而在其他广大地带,蒙古人没有留下什么文化遗产。他们被彻底地本地化和被融化。
【】
avatar
俗人无语
19楼
(14)
京城和正统
宋元时期,辽、金和蒙古都选择北京地区作为京城。这也成了新的历史惯性,被明清和现代中国继续。
京城通常代表了皇权的合法性,代表了正统。自商周到西汉,京城都是在伊洛和关中摆动,以关中为主。伊洛就是狭义的中原。中原的含义是可宽可窄。最初是伊洛盆地,稍后扩大到黄河中游,今河北、晋南、山东西部,有时还包含关中。而更大的时候,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即整个华北;最广义的中原,是泛指华夏农耕区,包括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以至东南沿海丘陵。
从地缘来看,中原指代河南的时候,“得中原者得天下”,定都中原就获得皇统了。我们把中国看成棋局,中原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欲得中原守中原,必先在边角地区取得牢固的根据地,然后再取中原,则可谓三分天下得其一。而且往往被天下人默认为天下正统。
《三国演义》痛骂曹魏和司马氏篡权奸贼,不知道当时的士民是不是真的仇视这些逆贼。不过既得中原,只要稳定二三代人,也就是五六十年,时间就会抹去伤痛。天下人心自然会向往中原,没有人默认成都或建业为帝都。中原不但有很大的地理优势,而且精神和心理的优势也是不少的。
南北朝之初,衣冠南渡。对于南渡的家族,还有滞留北方的许多人,心目中当然是以建康为正统。然而只要北方战乱渐平,就必然会产生帝王气象,而江南始终是偏安一隅,成不了大事。几千年历史,江南胜北方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而江南一旦灭亡,那皇统也就没了。
北宋定都开封,也算一统天下。而辽金定都幽州,也算是进入中原,接受中华文化。这也可以理解为被中华文明所吸收。而到蒙元定都北京,确定了大中国的格局,也确立了北京地区不可替代的地缘重要性。北京就是中国的中心。明朝以北伐取胜,到皇二代仍然无法逆转历史规律,重演北方胜南方败的老路,也不得不北迁京都。
近代的民国,北洋政府维持北京的京城地位。南京以江南为根基,终归难逃偏安败亡的老路。
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得皇统,这是不变的地缘-历史规律吧。
avatar
俗人无语
20楼
(15)
我们来看看明朝的疆域。还是蛮大的,据说有1000万平方公里。不过扣去羁縻地带就没这么大了。明末只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明朝的边疆治理,有一些和传统汉唐宋不同的特点。从地图可以看得很清楚,明帝国领土包含华夏农业区(即中国本部)和三大边疆板块:云贵、青藏和东北。明帝国军事不是强势,从没有在青藏用兵,东北的军事部署也没有超越传统的辽东范围。它为什么可以拥有辽阔的东北和青藏?我认为是历史的惯性,是和平地继承了元帝国的传统。
中华帝国向云贵板块渗透为时很早,秦汉就纳入中央帝国。不过主要是控制贵州湘西地区。而云南虽然在东汉到南北朝列入中国领土,但南朝后期就脱离了中原王朝。到了隋唐时候,是中原王朝的羁縻地区,不是直辖地区。这个羁縻局面也不能维持很久,到了8世纪中叶以后,南诏依附吐蕃反唐,根本就脱离了唐王朝。南诏之后是大理。总的来说,从6世纪脱离中原王朝,经过了差不多700年,到13世纪才由元朝征服大理,把整个云贵都纳入领土。明初洪武十四年明军攻占昆明、大理,接管了云南。从此云南就一直归属中国。
东北黑龙江流域纳入明朝领土,是源自奴儿干都司宣慰府。黑龙江潮湿苦寒,远隔万里,对中央帝国没有多大价值。明廷设立宣慰府,而当地头人也愿意接受,无非也是出于元朝养成的习惯。
西藏的乌斯藏也是同样道理。明军从没有上青藏高原。当地的宗教和俗世领袖是自愿接受明朝的羁縻。我不相信什么仰慕中华文物制度之类的赞美。归附中央只是为了经济利益。中原的物产和手工艺品历来都很有吸引力。接受中原封官许爵,就一定要有物质好处。
明朝的生产能力无疑很高,可以大量赠送给边疆头人。而且当时的陆路交通经过长期开拓,已经较为顺畅。这些是长期的历史进化的结果,类似量变到质变。
汉唐都很重视西域,而明朝并没有能控制西域。一个是战斗力不足,另一个是不很需要。汉唐开拓西域,军事上是要打击匈奴突厥的侧翼,经济上是为了商业贸易,丝绸之路。而明朝海上贸易活跃,西北陆路重要性就下降了。
海洋贸易活跃,是明代的又一个特点。它说明了当时航海和造船都上升到新的水平。海上交流足够安全而且很频密。
明代还有一个特点,是完备的羁縻制度和朝贡制度。羁縻和朝贡古已有之,而到明朝达到完备,羁縻地方特别多。府、州的长官是流官,是中央政府可以随时调动的。府、州秉承中央政府的政令进行统治,向中央缴赋税,服徭役。但羁縻府、州只是给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一个都督或刺史的名义,实际上是当地基本上自主的统治者,他的地位是世袭的。王朝动不了它,它只是归附而已,你要动他他就会举兵叛乱。羁縻府州和正式府州完全是两回事。
avatar
俗人无语
21楼


明朝版图。外东北方向画到北冰洋,并不妥当。东西伯利亚极寒之地是无人区。个人以为应以外兴安岭为界
avatar
俗人无语
22楼
(16)
*明朝领土变化
和其他朝代比较,明朝疆域的涨缩较为剧烈。明初(1368-)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的开创时期领土扩张,面积也最大,大约为1,000万平方公里。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就再也没有扩大疆域了。到了明中期,明宣宗从越南撤军开始,撤销奴儿干都司,加上后来的土木堡之变(1449年),领土就有了比较大的缩水。大约为七百万平方公里。明世宗(1521-1566年,嘉靖)时期,长城以内才算是实际控制住的国土。350万平方公里左右。
明太祖和朱棣两朝,势力扩张。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同年八月进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其后明军八次北伐。1388年蓝玉突袭捕鱼儿海大胜,彻底消灭北元朝廷。捕鱼儿海就是今天呼伦贝尔地区的贝尔湖。在西南方向,消灭四川的刘夏政权(1371年),1382年平定云南的梁王政权,攻占昆明、大理;1373年招降吐蕃。,攻打哈密,并于其后设置哈密卫等卫所。
在东北,1387年元朝丞相哈纳出投降,明廷收复辽东地区。可是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朱元璋把鸭绿江以东的铁岭卫内迁,失去了鸭绿江以东的大片土地。那片土地历来属于中国,此后就归属朝鲜了。
明成祖朱棣设置努尔干都司(1409年)、完善关西七卫、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以及收复安南,帝国疆域接近鼎盛。
二代开国英主之后,宣宗(1426-1435年,年号宣德)、英宗(1435-1464,年号正统)年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可是明帝国的国势不再强盛。1431年宣德六年,明朝与安南议和,明宣宗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1435年,明宣宗撤销奴尔干都司。蒙古部落开始侵占河套平原。
英宗正统时期,国力国势急剧下滑。1449年爆发的“土木堡之变”,更是使得明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后经爱国英雄于谦支持景泰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蒙古与明王朝通过和谈,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时期,但是双方的战略态势从此转变,明朝再也无力主动出击,控制蒙古草原。
明世宗(1521-1566年,嘉靖)时期,关西七卫被陆续放弃,朝廷退守嘉峪关。此时的西方殖民者已经纷至沓来,在澳门地区建立了殖民据点。加上对蒙古战争、明朝中期以来的倭寇进犯。明朝始终在内忧外患的状态下,疆域也随之不断萎缩。帝国的疆域已经萎缩到约为35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两京一十三省”,这一局面基本保持到了明朝末年。
avatar
俗人无语
23楼
(17)
【蒙古】
明代的边患,如同以往一样,首先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其次为东北渔猎部族。终明代一朝,始终未能有效解决。
明朝初年,太祖多次对北元用兵。捕鱼儿海之役后,北元衰亡,分裂为鞑靼和瓦剌。
1410年-1424年永乐先后五次亲征漠北。前二次分别破鞑靼、瓦剌,战功赫赫;后三次主要是驱赶鞑靼远遁,没有多大实际战果,瓦剌却乘机得到发展空间,成为重大威胁。
朱元璋陆续在长城以北数百里的地区建立多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广宁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组成牢固的军事防御体系。
可是靖难之役却陆续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一是绑架了宁王朱权。这使得宁王驻守的大宁城成为一座空城,大宁城的废弃使明朝长城以北防御体系出现巨大漏洞,为整个体系的崩溃埋下了祸根。
二是东胜卫的内迁直接使开平卫成为孤悬长城之外的独堡。开平卫位于北京的正北方向,对于巩固北京的防御,增加北京的战略纵深意义重大。但是15世纪后,蒙古再次强大。长城以北防御体系崩坏,气候转冷,农耕不济,加上腐败的横行,使得卫所逃户现象越来越严重。开平卫已经难以维持。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内迁开平卫到独石口。并整修长城,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先后设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苏州、太原、固原九个要镇,除辽东外大都在长城以内。现存的长城即是明中期修筑的。
这样长城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长城以北的土地也全部丢失,都城北京成为真正的国门。
明朝初期政府对蒙古族(包括色目人)采取了较为宽松,开放的民族政策,蒙古族较多的上层分子在明朝政府中做官,比较出名的任务包括任秦王府纪善(官职名)的答禄与权,翰林院蒙古编修霍庄(用火你赤)等。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明政府一次就迁徙了32860户蒙古族人民,在北京附近屯田,与汉族人民一起从事耕种,互通婚姻。而从朱元璋到朱棣时期,明军对蒙古贵族势力的不断军事打击,也使得蒙古草原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明王朝北方地区的统治得以进一步巩固。
到明英宗正统时期,国力急剧下滑,1449年爆发“土木堡之变”,瓦剌首领瓦先侵入,破大同,擒英宗,围北京。虽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瓦先与明朝和谈,双方关系较为稳定,但蒙古各部时强时弱,袭扰从未间断。战略态势从此转变,明朝再也无力主动出击。
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强大起来,又屡次南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骚扰京畿地区达八日之久,是为庚戌之变。到隆庆时期(1567-1572年),明朝大力整饬边军,屡次挫败蒙古部队。俺答汗与明修好。1570年明政府册封俺答为顺义王,世袭罔替,明确昭告:“汝是中国之臣,汝之部落皆我中国赤子”。俺答汗死后,其妻三娘子掌权,封忠顺夫人。从此双方和好,数十年没发生大的冲突。
双方议定通贡互市条款,在张家口,大同等开马市十一处,官民交易。蒙古族和内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了,汉族人民也大量进入蒙古草原。到了万历年间,俺答率部族筑板升(汉民族样式的房屋)建城廓,形成了今天呼和浩特市的雏形,当时明政府赐该城名为“归化”。
明清之际,漠南蒙古和漠北喀尔喀蒙古先后归附满清。
avatar
俗人无语
24楼
(18)
【西北】
西北、新疆地区主要是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回族。明朝初年西北疆界达到今哈密地区。洪武、永乐时期在新疆设立哈密、赤斤蒙古(玉门西北)、沙州(敦煌)等羁縻卫所,包括安定、曲先、阿端、罕东、罕东左卫等八个卫所。关西七卫(西北七卫):指明朝在西北的7个卫所。
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
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
avatar
俗人无语
25楼
(19)
【半岛】
朱元璋对半岛取退让之策。高丽及后来的韩国王朝于明初大肆向北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直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
1393年,朱元璋放弃了在前元朝双城总管府设立铁岭卫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将历代属于中国的咸兴以北地区让与韩国;从1416年至1449年,韩国强行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中国领土完全丧失。【】
avatar
俗人无语
26楼
(20)
【东北是明朝领土】
东北(含外东北)地理大体三部分。南部辽河流域,中原称作辽东,以农耕为主,通常属于中原朝廷。辽河流域地理位置重要,连接中原华北、蒙古高原、朝鲜半岛和东北中、北部,是必争之地。中部长白山、松花江和大兴安岭一带,是渔猎为主,兼事游牧和农耕。北部黑龙江以北气候湿冷,经济文化落后,以渔猎为主。
东北历来与中原关系密切。唐朝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设立安东都护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控制了整个东北。
东北地区在明代居住着朝之鲜、蒙古、赫哲、鄂伦、满等民族,其中最大的是满族。满族与金朝的女真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满族在明初仍称女真,因未进中原而没被同化,一直是在东北生活。
女真各部发展情况不同,形成了三部:最北部乌苏里江流域的称“东海女真(野人女真)”,中部松花江中游的称“海西女真”,南部长白山,牡丹江一带的称“建州女真”。明初女真三部均处在奴隶制阶段。女真各部之间及女真与汉族之间的经济都颇为密切。
明朝通过卫所制度控制东北。洪武二十年(1387)冯胜傅友德蓝玉征辽东纳哈出,纳哈出投降。洪武四年(1371年)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辽阳。永乐元年设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兀者卫。1442年英宗正统七年,设建州右卫,建州三卫之名始此。
avatar
俗人无语
27楼
(20-2)
永乐帝遣太监女真人亦失哈以钦差大臣身份招抚黑龙江流域各部落,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与库页岛。永乐七年(1409年)下诏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为流官,设治于特林地方,管辖约三百多羁縻卫所。特林即元“征东元帅府”旧址,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基,即庙街一带。奴尔干都司和建州三卫一起,统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抵外兴安岭,南至日本海的广大地区。明政府派兵轮番驻守奴儿干都司,并派使者巡视,如亦失哈二度巡视努尔干都司,在治所特林修永宁寺并立碑。明还在东北设几十个驿站,以传达政令。
朝廷派遣军队戍守奴儿干都司,每隔二年轮换一次。根据《重建永宁寺碑记》记“遂捕海青方物朝贡。”当地土著部落以海东青,也就是猎鹰,作为贡品送明朝政府。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阿尔谢尼耶夫滨海区出土了《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二碑。碑上记录了东北属于明朝领土的史实。辽东镇守太监亦失哈在永乐九年(1411)和永乐十一年、宣德七年三次巡视奴儿干。永乐十一年在特林立永宁寺,宣德七年重建。《永宁寺碑记》碑文记载:“永乐九年春(1411),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
明朝在东北修建道路,设立驿站,其干线经辽东都司直抵北京。设置“海西东水陆城站”,从底失卜站(今哈尔滨市双城区西花园屯大半拉子古城)起,沿松花江而下,经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两岸45个驿站,到亨滚河(又名恨古河、恒古河)口北岸的满泾站(奴儿干西五里)止,共55个城站。这是奴儿干都司联系内外直达北海的交通道路。“海西东水陆城站”路从满泾站渡过鞑靼海峡进入“苦兀”(今库页岛)北端,再南下到达“苦兀”最南端白主,将明朝的统治范围拓展到了库页岛。
东北还设有明朝军队的造船厂,据《明实录》记载,刘清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领军至此”并造船。今吉林市东南阿什哈达屯江岸上,仍保存两件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镌刻的摩崖文字。
未几明朝国势收缩,1434年废弃奴儿干都司,退守辽东。同时大量封赐各地部落首领,至万历年间东北的卫所由明初的100多个,增加至384个。可是女真各部互相攻杀,有时还与明朝冲突,朝廷并未能有效制止。
奴儿干都司持续了多久?史料模糊。没有明确说撤销,但也没有史料记载还存在。
【讨论】东北属于明朝领土,最重要的就是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既有流官,还有驻军。不过时间不长就撤销了。
【】
avatar
俗人无语
28楼
(21)
*满洲兴起
明末,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北部的统治,并进占辽东。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是明初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的后代。先祖历代受封明官爵。努尔哈赤亦曾受封赏为指挥使,龙虎将军,且颇受汉文化熏陶。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三年后擒杀尼堪外兰,为祖父和父亲报仇。接着又开始征服诸部、统一女真各部。前后三十年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以及附近的其它民族部落。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即汗位,建国号大金(后金)。努尔哈赤就是后来的清太祖。(继承女真金朝,“爱新觉罗”意即女真金朝的遗族,故称“大金”)。
势力扩展后,努尔哈赤开始进攻明朝。1618年以所谓“七大恨”告天征明,同年攻下抚顺城,掳掠人畜三十万而归。1619年“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十万明军。此战后明军在东北处于守势。不久,努尔哈赤占领沈阳,辽阳等七十余城。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第二年,努尔哈赤攻宁远,受到明将袁崇焕的抵抗,努尔哈赤受伤,半年后病死。其子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在1627、1636年两次出征朝鲜,迫使朝鲜称臣并断绝与明朝来往。
其时蒙古各部衰落分裂。皇太极恩威兼施,招抚科尔沁等部,征讨察哈尔部林丹汗,1635年漠南蒙古全部归附,编入蒙古八旗。1638年漠北喀尔喀蒙古也臣属满清。
另以抚顺汉人佟养性统率汉人降兵,后扩建为汉八旗。汉八旗对清取代明起了关键作用。佟养性选拔工匠铸红夷大炮,组成重火器兵。
1629年,皇太极避开袁崇焕,从喜峰口越过长城,直逼北京,又被袁崇焕击溃。这时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下狱,次年袁崇焕被害。袁崇焕死后,东北地区的明将耿仲明,尚可喜等相继投降,皇太极很快占领了山海关外的要地。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族名为“满州”。
崇祯十六年(1639年)松锦大战,金兵攻占锦州。
1644年四月,多尔衮率清兵二十万入关。五月顺利进入北京。
后金建立前后,女真各部仍处在奴隶制阶段。努尔哈赤整顿了各部,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如八旗制度,将全部女真人都编制在八旗之中。八旗制是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头目(固山额真)全由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儿充任,既是军事首领,也是行政头目,最后皆听命于努尔哈赤,与女真金朝的猛安谋克相似。八旗制度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本民族社会的进步。
皇太极建清前后,仿照明朝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权机构,如三院六部等官制。除原八旗外,又设蒙八旗、汉八旗、共二十四旗;同时将正黄、镶黄、正兰三旗称“上三旗”,由皇太极亲自管辖。
努尔哈赤统治时实行“计口授田”,每男丁授田六晌,每三丁合耕官田一响,二十丁抽一兵。皇太极予以改进,设立“庄田”,十三丁为一庄(后压缩为八丁),给田百响,牛七头,八十响白用,二十响交官。这是封建庄园的剥削方式。
avatar
俗人无语
29楼
(22)
【链接】清军的火炮
明军火器甚多。主力火炮“红夷炮”,号称“净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发可毙敌千人”,当时倭国和后金的大炮射程才一里(500米)。努尔哈赤就是被袁督师的红夷大炮炸毙的。据说他临死前对明军的大炮耿耿于怀,说:“我二十五岁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不到死在明军的大炮之下。”命令后人好好学习明军火器。
皇太极令抚顺汉人佟养性选拔工匠铸红夷大炮,组成重火器兵“乌珍超哈”,发挥重要作用。清兵入关,李自成的大顺军败退到潼关,被清军以装备精良的大炮攻破潼关。到了进攻扬州时也是用吴三桂的大炮轰塌了城墙才攻下了城池。
古代世界史,游牧民族一直对农耕民族拥有巨大军事优势。直到火器出现才扭转了这种状况。明军火器装备齐全,可以说看到了最初的曙光,却终于在黎明前倒下了。令人叹息不已。
明朝真是多灾多难。蒙古高原的部族历来是中原最大威胁。直到明后期,蒙古好不容易安静下来。不久,大概是历史宿命吧,蒙古各族分裂衰落,东北满清却迅速兴起。东北民族直接打败蒙古民族,也是历史第一次吧。
【】
avatar
俗人无语
30楼
(23)
*西藏
西藏在元代就已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从1288年开始在西藏设立宣政院辖地。
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于洪武四年至六年(1371年-1373年)陆续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乌斯藏卫、朵甘卫等行政机构。1374年升“朵甘卫”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升“乌思藏卫”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1375年于阿里地区再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
明代对于西藏的统治,不仅仅是名义上的隶属,而是还进行了行政区划,人事任免、收取赋税等宣示主权的活动。在西藏下设若干行都指挥使司、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等机构。朝廷委任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各级官吏的官阶品第由明中央统一规定,颁给印信、号纸,令其“绥镇一方,安辑众庶”,并直接向明中央负责,事无大小,均可启奏“大明文殊皇帝”。
明政府还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领袖酌情封赐。僧官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各等级。法王是最高级僧侣,奉明朝政府的封授,行使地方职权。但法王没有任命下级僧官的权力,法王以下各级僧官均由明朝中央政府任免。
西藏的地方官员和册封的活佛,也要定期应招进京朝觐明朝皇帝,比如:1373年,乌思藏帕木竹巴的第悉章阳沙迦应招遣使进京,同时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亦亲率使团来朝,向明廷荐举六十名藏地首领1374年十二月,炽盛佛宝国师喃加巴藏卜和朵甘行都指挥同知锁南兀即尔等遣使进京朝贡,上奏第二批举荐人员名单,请求授予赏竺坚藏等五十六人官职。
朝廷还在西藏地区收取赋税,于1383年开始,命各地藏族部落“输马作赋”, 现有明太祖敕谕松州指挥佥事耿忠的圣旨为证:西番之民归服已久,而未尝责其贡赋,闻其地多马,宜计其地之多寡以出赋,如三千户则三户共岀马一匹,四千户则四户共岀马一匹,定为土赋,庶使其知尊君守上奉朝廷之礼也。”
明朝还修通了从雅州(雅安)到乌斯藏的驿路。
法王是最高僧官。可见明朝对西藏一直是统辖的,这个毋庸置疑,但是明朝末年,西藏地区的和硕特汗国兴起,明朝失去对西藏的掌控。
avatar
俗人无语
31楼
(24)
【链接】从全球史认知明朝对黑龙江流域的开拓
1409年,永乐帝在特林设立奴儿干都司,以管辖黑龙江及松花江流域诸部落。1411—1432年,亦失哈作为钦差,率明朝船队,十次出巡奴儿干,所及之处远达库页岛。与郑和的航海类似,亦失哈沿河流的航行探险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商业动机。明朝的战略意图,是和女真部族建立宗藩关系,获得当地首领的支持,以进一步消除北元蒙古的威胁。明朝对这一广大地域的统治,沿袭了唐代的羁縻政策,依靠对地方首领的册封和赐予贸易特权,来获得政治归附。亦失哈在此地前后长达9年,不但和女真部族建立紧密联系,而且还接触了尼夫赫、阿伊努和其他本地部族。他的出巡明显强化了北京和奴儿干之间的政治、社会及商业联系。尽管奴儿干都司于1434年裁撤,但其辖下的200多个卫所大多延续下来,直到建州女真在17世纪统一该地区。
明朝的东北探险应当置于全球的和区域的框架下认知。首先,以全球史框架看,和郑和下西洋一样,亦失哈巡奴儿干也是明代中国扩展政治影响力的一项举措,它将东北欧亚整合进了一个联系更为紧密的世界中。以朝贡和边市为形式的商业往来,强化了大黑龙江流域与中原、朝鲜和西伯利亚的社会经济联系。东北出产的马匹、西伯利亚的皮毛、中原与朝鲜出产的食物和铁器,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不同女真部族间为了获得与明朝的边贸特许权而相互争夺。努尔哈赤建州女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正因其逐渐垄断了这一特权。
其次,从东北亚区域角度看,在亦失哈巡查的同时,朝鲜也北拓领土至图们江中下游,室町日本则扩张至北海道南部。三个东亚国家都以北拓来填补蒙古势力收缩后留下的地缘权力真空。最后,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和维护,实际是由本地女真部族建议,并由自身为女真人的亦失哈监督实施的。这说明在边疆和首都的关系中,地方主动性是关键的因素。东北欧亚门户的设立,从来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强加的,而是国家和地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
avatar
俗人无语
32楼
(25)
【讨论】羁縻和疆域的分界线
古代长期实行羁縻制度,在明朝羁縻制更广泛完备。羁縻地带的官员通常是任命当地原有的地方首领,世袭,朝廷没有严格的直接管治。
羁縻地区算不算领土?这个好像没有明确的分界。记得是李鸿章曾对外国人说过羁縻土地分为“内藩”“外藩”二种,内藩属于领土,外藩不属于领土。虽然是针对当时情况,不过以往朝代也是差不多的。我个人认为,羁縻地区是否算领土,主要看几个条件:流官、驻军、行政管治活动、与朝廷和内地的联系持久密切。这几点要综合分析。
流官是一个明显的标准。流官是中央设置的官署衙门以及派驻官吏。他们受朝廷直接任命和管理,不是终身制更不是世袭。
第二个是驻军。驻军标志着军事占领,可以有其他的行政管理活动。
第三,行政活动。行政活动的范围很广,包括划定行政区、发行货币、税收等行政管理工作。
第四条当地与朝廷和内地的联系是否持久密切,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其中,朝廷有没有在当地出兵打仗,有没有实施管辖。我觉得也是重要的参考条件。如果只是短时性出兵,然后撤回了,没有后继管辖,那就不算领土。
羁縻地方也有不该划入领土的。山高皇帝远的土皇帝,拿了个官衔,有时也会来进贡朝拜一下,平时根本不看朝廷脸色,这种情况很多。
所谓“外藩”和羁縻的分界也是模糊的。一般来说,古代对周边臣服的藩属国实行册封,藩属国的君主继承要由宗主国册封,按时向宗主国进贡,受宗主国保护,这类册封不是疆域。被册封的蕃属国有自己的主权,但有些主权不十分完整,外交也一定程度上受宗主国制约。
朝廷封给属国的头衔是“王”,如越南朝鲜琉球等。属国类似近代的“被保护国”。日本也曾得到“王”的封号,不过它全不当真,连属国也不算。其他一些,如蒙古、缅甸,只是虚衔而已,当不得真。
【】
avatar
俗人无语
33楼
(26)
【链接】
羁縻地带不是领土。如新疆蒙古缅甸。蒙古吗,也封过顺义王。缅甸也封过王,还设过宣慰司。但是古代策封不等于领土,最多算属国,甚至属国都不算。因为属国是外交上受控于宗主,而像蒙古,封了王,该打明朝还是打,有明粉恬不知耻说这是中央与地方矛盾,你对比下唐,唐藩镇也打中央,但人家打中央都说清君侧,出兵也以唐军自居,惟一自立的朱沘,唐政府一直没赫免,自立为叛军,所以藩镇只有节度使,没有王,你看看蒙古可汗有几个没被封王自立为可汗(注意,与皇帝同级有可汗,赞普)。藩镇之民认为自己是唐人,你觉得蒙古人对明认同有多大。
还有缅甸设宣慰司,也是扯,这种宣慰使也是羁摩头衔。另外,在古代有个商场叫榷场,专指边境贸易,榷场就是边境区,你们明朝榷场都在家里。举例唐宋,唐曾数次封吐蕃赞普,但吐蕃却是唐最危险的敌人(很像蒙古)。南诏王是唐策封,还兼任云南安抚使,一样曾屡犯剑南。而宋,西夏战胜后向宋称臣,宋赐岁币,宋朝谢谢你们。
至于西南入海口,更扯,明朝只是收回了元代云南行省,并没有任何看见大海记载,郑和下西洋也没有经过西南入海口补给记录。
其实明朝能够长期实际控制的也就是长城以内的地区。【】
avatar
俗人无语
34楼
(27)
*越南
明初,朱元璋正式封赐诏书陈暭为越南(安南)国王。1400年,陈朝宰相黎季犛(lì)推翻陈朝,国号大虞,改姓胡,建立胡朝。陈朝宗室陈天平来到北京,乞求明朝永乐皇帝出兵恢复陈国。朱棣派遣大军护送陈天平回越南复国,卷入越南内争。1407年,张辅率明军打败胡朝军队,消灭胡氏政权。明朝平定越南,得到红河流域豪强大族支持。张辅占领越南北部,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置交趾布政司,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越南再次成为中国领土。另扶持陈氏宗室恢复权力,统治清化以南地区。
当时的越南并非是普通的“蕞尔小邦”,多年以来四处征伐老挝、泰国、占城,年年骚扰广西、云南。他的部分火器装备,比明军还要先进,之后明朝神机营的部分火器,就是从安南之战缴获越军的火器里改良而来。
胡元澄(一作黎澄)到中国“献神枪法”,明廷任命他“专督造兵仗恳局统箭火药”,后官至工部尚书。交趾人阮安在北京营建官殿贡献重大。
然而仅过了半年,越南陈氏王朝旧臣陈简定聚众造反,陈简定自称日南王,立其侄儿陈季扩为帝。陈简定在安南生厥江迎战征剿的明军,明军全军覆没。数年交战之后,明军平定简定之乱。
为对付蒙古,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大力营造北京皇城,疏通京杭大运河,各精锐部队也陆续北移,对于最南方的越南,就没有那么多精力和资源。
然而朱棣用人不当,派亲信太监马齐镇守越南。马齐等明朝官员“重科厚敛”、贪婪暴虐,百姓怨声载道,民众反抗四起。1418年,安南清华府(北越南部清化省)土官巡检黎利召集各部在兰山会盟。再次举起了反抗明王朝的大旗,这就是越南历史书上至今大为宣讲的“兰山会盟”。
明朝屡次派遣大军南下,却屡遭败绩,被围困在东都(河内)。1428年明宣宗册封黎利拥立的原陈氏王朝宗族陈蒿为安南国王。废除明朝设在安南的三司,明朝驻安南各级文武官员,军队,以及家属总计8万3千人尽数撤回。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以失败结束。
黎利病死后,其子黎元龙被明英宗正式册封为“安南国王”。黎氏在河内建立黎朝(后黎朝,国号大越)。
【讨论】
越南是朝贡秩序的一个实例。道理上,属国应定期朝贡,朝廷有责任保护属国。一般不干预内政,必要时应维护其正统的王室。实际上一切以实力和战场胜负来决定。越南长期向中国称臣,但也长期袭扰中国边疆。黎利起兵,当属叛乱。明军兵败,双方还是要恢复藩属状态。
越南国王对明朝自称“王”,国内却称帝。不断向南扩张,内政外交根本不容中国干预。
【】
avatar
俗人无语
35楼
(28)
*西南
西南边疆,包括广西云贵和境外中南半岛的一些地方。西南地形复杂、族群繁多,领土的界线也很模糊。
沐英等明将率兵讨伐云南,在1382年平定昆明的元残余势力梁王政权、大理本土的段氏酋长。沐英子孙世袭镇守云南。洪武设云南布政使司,明成祖增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云南、贵州、广西地区在明朝时为苗族、彝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明初中央政府仍沿袭元代实行的土司制度,设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这些世袭的土司之间战乱不断,自永乐直至万历时期,朝廷在平叛之后,往往外调“流官”代替土司,是为“改土归流”。可是到了清代才展开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明朝在西南地区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
avatar
俗人无语
36楼
解封了。真是躺着中枪。还是要多谢涯叔。
avatar
俗人无语
37楼
(插播)小麦
小麦原产地在两河流域,向西传到了欧洲,向东传到了中国。小麦进入中国的时间,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证据是在新疆通天洞遗址发现的,距今五千年。传入内地大约是在三千五百年前左右(那就是公元前1500年,商末周初吧)。虽然这么早就进入到了中国,在文献中也有记载,但一直食用不多。小麦皮硬,不易消化。粟比小麦更耐旱、更抗病虫害,用的种子比较少。而且粟春种秋收,但是冬小麦却是秋种夏收,农民不适应。
战国末期,中国出现了上下两扇的圆形磨盘,大大地提高小麦磨粉的效率。面粉口味比用来煮饭煮粥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麦种得多了。面粉的用途也越发的被开发出来,除了馒头还有面条、面点等。南北朝发酵(发面)技术的出现也让面食变得可口和易于消化。
中国人的口味最终胜出,越来越喜欢吃面粉。小麦的栽培也迅速扩大开来。唐朝后期小麦成为北方的首位主粮。
avatar
俗人无语
38楼
(29)
【链接】明朝领土面积
个人认为明以传统界限算为一千一百万(永乐年间),包括东北至外兴安岭,西藏,安南。这也是中国社科院版本。大致有三种。
一,一千万,不包括安南,河西一带,大致为仁宣时巩固领土后地图。
二,七百万,不包括东北大部,安南。即奴儿干都司解体之后。
三,三四百万,仅汉地十八省,以实际直接控制来算。
【】
【链接】
个人认为明朝最大领土范围六百万平方千米左右,多数时间三四百万平方千米。
中国历史上实际控制领土多数时间都是从朝鲜半岛到河西走廊,从长城到越南这三四百万平方千米,汉唐增加了西域地区控制也不是很稳。唐朝短暂统治过漠北地区。也就辽,金,元,清这几个朝代能够相对长期稳定的控制周边气候恶劣地区。
宋朝又把西域,朝鲜和越南北部失去了,明朝也没能恢复。
所以汉唐盛世这两个朝代最牛是千年来共识,宋朝的繁荣也是共识,元朝庞大也是共识。加上秦朝首创之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加成吉思汗作为五个最伟大朝代的代表。
这这里再阐明我两个观点,第一中华民族是多元一统,黄帝,炎帝,蚩尤本身就不是一个部族,夏商周也不是一个部族,秦楚在没有融入之前均被视为异族,刘邦本身就是楚人,夏朝王族按记载是匈奴祖先。中华在血缘上,文化上,本身就是各个民族各个文化融合成的,我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只要能够长期稳定的统治中国,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贡献,认可中华文明,就是中国正统。如果真的论血缘,汉族恐怕不是最纯正的炎黄后裔,起码藏族,羌族血统比所谓的南方客家人更纯正,中华文化不是靠血缘来辨别的。
avatar
俗人无语
39楼
(30)
*旧港宣慰司
明朝曾有一个“旧港宣慰司”,明粉说是属于中国领土。其实只是羁縻而已。讨论一下。资料来源主要是@徐惟隆和网搜。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永乐年:1403年-1424。
【链接】早在派郑和下西洋之前的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就派梁道明的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 ,梁道明在接受明王朝的敕书后和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觐见明成祖朱棣,旧港则由梁道明的副手施进卿治理。而且明朝在旧港是有军队、仓库和常驻机构的,还有明朝设立的“官厂”。
从1405年旧港纳入明朝版图,一直到1440年的被满者伯夷吞并,一共35年。一个地区被明朝统治35年,有机构、有驻军、有明朝的正式官员,因此旧港宣慰司是明朝的领土,证据确凿。
而且明朝任命的旧港宣慰司使,不是当地土人呦,都是纯正的中国人,而且是汉族,梁道明是广东南海,施进卿也是广东人,而且还是鲁国施父后裔。
旧港宣慰司:明朝任命的第一任宣慰使为施进卿,于1407年设立时就任;1424年明成祖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继任宣慰司使。(有人说是次女施二姐)。
《明太宗实录》载,永乐二十二年春正月“甲辰,旧港故宣慰使施进卿之子济孙遣使丘彦诚,请袭父职,并言旧印为火所毁。上(明成祖)命济孙袭宜慰使,赐纱帽、笈花金带、金织文绮袭衣,银印。”【】
我个人认为,旧港不是明朝领土。旧港没有流官,统治者是当地世袭的首领。他们是华人,不是中国明朝臣民。其实明初禁海,华人出海就犯禁了。中国一贯鄙视歧视海外华人,不认为他们是中国的国民。@徐惟隆说明朝在旧港是有军队、仓库和常驻机构的,还有明朝设立的“官厂”,这个不了解具体情况,深感怀疑。
明水师也没使用武力去维护这个宣慰司。最后,和内地的联系时间短而且不紧密。所以我认为旧港不是明朝领土。
有网友说,“旧港开始就有记载,它同时是明与爪哇地盘,向明进贡,但是爪哇臣子,天无二日,领土具有排它性,绝对不算领土,因为人家是爪哇之臣。”是否属实无从查证。
【】
avatar
俗人无语
40楼
(29-2)
第二点恐怕要挨明粉骂了,明朝和朱元璋是我认为最糟糕的皇帝和朝代。朱元璋是个很厉害的皇帝,但对中华文明的伤害恐怕也是最大的。经济上摧毁泉州,松江,苏州等海外贸易,国内工商业中心,对工商业实行竭泽而渔政策,实行农本位和工匠世袭制,而宋元工商业社会退步到明朝农业社会。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郑和下西洋,郑和做太监就是因为是海外贸易集团的后人,海外贸易集团被灭,郑和年龄小没杀但是阉了。文化上实行文字狱,明朝的文字狱远承秦朝的焚书坑儒,清朝也继承了这个糟糕的政策,所以李贽被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些有点思想的人也只能在明清混乱间隙昙花一现。也就王明阳一个像样大家。
政治上皇帝极端专制,与太监特务共治天下,明朝的大臣,哪怕是张居正这些的牛人,也得仰太监鼻息。还有个糟糕透顶的皇族制度,不做官,不当兵,不生产,待遇丰厚,纯粹的社会寄生虫。哪怕非常差劲的清朝好歹旗人也顶个军人帽子,有做官从政的,起码有一点积极作用。
还有一个就是明朝恢复了在周朝都废除的殉葬制,这点能比的也就是边境少数民族未开化阶段。我都怀疑朱元璋是某个跟中国有深仇大恨的人混进来的。
整体上讲,明朝建立是中国历史重要转折点,中国从进步,进取,开放,包容转向极端,专制,封闭,保守。清朝也是明朝的学生级别,虽然在太监特务制度方面有小修补,但基本制度没变,根本还是一回事。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