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脂砚斋是怎么吃人饭不拉人屎的
avatar

脂砚斋是怎么吃人饭不拉人屎的

弹指123
1楼
脂砚斋是怎么吃人饭不拉人屎的
一,旁证。
1,淘书生网友非常鄙视脂砚斋。
@淘书生 网友红学打假语录(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1089-52290-1.shtml
2,欧阳健,曲沐,克非,吴国柱,都看不起脂砚斋。
3,俞平伯,王蒙,早年为脂砚斋所蒙蔽;晚年,发现脂批是扯蛋。比如,王蒙晚年,大骂脂砚斋,是曹雪芹的扫帚星。
二,旁证。
迷惑周汝昌,邓遂夫,梁归智,刘心武,科学红学网友等人,闹出笑话。
1,周汝昌。
2,邓遂夫。
3,梁归智。
4,刘心武。
5,科学红学网友。沉溺。
6,微尘土网友。沉溺。
7,芹圃画石网友。误入歧途。
三,直接证据。
1,该批的,不批。
2,不该批的,批。
avatar
弹指123
2楼
8,童力群。丑态百出。
avatar
弹指123
3楼
设置黑名单
piscator315
添加
输入搜索的黑名单ID
搜索
已添加黑名单
batsbird315
piscator315
avatar
弹指123
4楼
8,童力群。丑态百出。
举报童力群放屁(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23839-1.shtml
avatar
弹指123
5楼
脂砚斋是怎么吃人饭不拉人屎的
一,旁证。
1,淘书生网友非常鄙视脂砚斋。
@淘书生 网友红学打假语录(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1089-52290-1.shtml
2,欧阳健,曲沐,克非,吴国柱,都看不起脂砚斋。
3,俞平伯,王蒙,早年为脂砚斋所蒙蔽;晚年,发现脂批是扯蛋。比如,王蒙晚年,大骂脂砚斋,是曹雪芹的扫帚星。参见王蒙晚年文章“一辈子的红楼梦”。
二,旁证。
迷惑周汝昌,邓遂夫,梁归智,刘心武,科学红学网友等人,闹出笑话。丑态百出。
1,周汝昌。周晚年露馅。周晚年,说脂砚斋是女的,理由是喜欢哭。并说,脂砚斋是史湘云。贾宝玉爱情三部曲,第三部曲,是晚年,与史湘云结为夫妻。这是周汝昌取得的“探轶学”成果。周放了很多屁。成为“泰斗”。其早年的“新证”,也是从旁证角度,解读红楼梦的。因此,本质上,也是放屁。
2,邓遂夫。邓学历比较低。初中?因此,不得不自称“草根”。脂批往往是做作的。于是,显得费解。于是,邓这样的低学历人员,就必然栽跟头。比如,“如何消檄?”这句脂批,邓就瞎考证了一番。露馅。栽了跟头。参见文化子的博客文章。
关门打狗(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23360-1.shtml
3,梁归智。梁也相信“探轶学”。放屁曰:世上有两个半人都懂红楼梦了。一个是胡适,一个是周汝昌,半个是鲁迅。这显然是放屁。梁有前科,就是,他好像是山西知青出身。梁根据“探轶学”去解读红楼梦。
4,刘心武。刘笑话就更明显了。“秦学”,无知无畏续写的后28回,都是笑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晚节不保,声名狼藉。
5,科学红学网友。沉溺。科学红学网友,喜欢穿名牌衣服。比如,他说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但是,沉溺于脂批,露馅。比如,让他完整翻译一下那句脂批“如何消檄?”他就傻X了。诸如一芹一脂,他也别出心裁。殊不知,是笑柄。笑柄累累,不缀。
6,微尘土网友。沉溺。微尘土网友,最专业。目不旁视。整天价玩脂批。不亦乐乎?
7,芹圃画石网友。误入歧途。芹圃画石网友,也像个专业人士似的。看名字,就是个红迷,或红学家。以前,写文章,曾经获得精品鼓励。近年,缩着了。
8,童力群。丑态百出。童考证,红楼梦全璧共160回。多少回,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参与诋毁后40回,用各种卑鄙的手段。
当然,160回,显得受文革浮夸风的影响,好大喜功。
童的依据,是脂批。第3回,有一句脂批,给了他灵感。
举报童力群放屁(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23839-1.shtml
三,直接证据。
1,该批的,不批。
2,不该批的,批。
3,瞎批。
avatar
弹指123
6楼
三,直接证据。
1,该批的,不批。
难懂的地方,不批。比如,贾宝玉说出的那个药方,难懂不难懂?周汝昌,冯其庸,刘心武,科学红学网友等人,都认为难懂。于是,考证。于是,周汝昌放王八,冯其庸和刘心武,都放乌龟屁;科学红学网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放了大王八屁。成为笑柄。露馅。
2,不该批的,批。
不难懂的地方,批。比如,贾宝玉说出的那个药方,脂砚斋也批了,但是,批的是不难懂的地方。而难懂的地方,没屁。
3,瞎批。
比如,第75回,脂批:“缺中秋诗,俟雪芹。”这句,是放屁。因为这里,从语境来看,并不缺中秋诗。并且,若真缺中秋诗,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肯定会给补上的。
avatar
弹指123
7楼
修正:
脂砚斋是怎么吃人饭不拉人屎的
一,旁证。
1,淘书生网友非常鄙视脂砚斋。
@淘书生 网友红学打假语录(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1089-52290-1.shtml
2,欧阳健,曲沐,克非,吴国柱,都看不起脂砚斋。
3,俞平伯,王蒙,早年为脂砚斋所蒙蔽;晚年,发现脂批是扯蛋。比如,王蒙晚年,大骂脂砚斋,是曹雪芹的扫帚星。参见王蒙晚年文章“一辈子的红楼梦”。
二,旁证。
迷惑周汝昌,邓遂夫,梁归智,刘心武,科学红学网友等人,闹出笑话。丑态百出。
1,周汝昌。周晚年露馅。周晚年,说脂砚斋是女的,理由是喜欢哭。并说,脂砚斋是史湘云。贾宝玉爱情三部曲,第三部曲,是晚年,与史湘云结为夫妻。这是周汝昌取得的“探轶学”成果。周放了很多屁。成为“泰斗”。其早年的“新证”,也是从旁证角度,解读红楼梦的。因此,本质上,也是放屁。
2,邓遂夫。邓学历比较低。初中?因此,不得不自称“草根”。脂批往往是做作的。于是,显得费解。于是,邓这样的低学历人员,就必然栽跟头。比如,“如何消檄?”这句脂批,邓就瞎考证了一番。露馅。栽了跟头。参见文化子的博客文章。
关门打狗(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23360-1.shtml
3,梁归智。梁也相信“探轶学”。放屁曰:世上只有两个半人读懂红楼梦了。一个是胡适,一个是周汝昌,半个是鲁迅。这显然是放屁。梁有前科,就是,他好像是山西知青出身。梁根据“探轶学”去解读红楼梦。
4,刘心武。刘笑话就更明显了。“秦学”,无知无畏续写的后28回,都是笑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晚节不保,声名狼藉。
5,科学红学网友。沉溺。科学红学网友,喜欢穿名牌衣服。比如,他说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但是,沉溺于脂批,露馅。比如,让他完整翻译一下那句脂批“如何消檄?”他就傻X了。诸如一芹一脂,他也别出心裁。殊不知,是笑柄。笑柄累累,不缀。
6,微尘土网友。沉溺。微尘土网友,最专业。目不旁视。整天价玩脂批。不亦乐乎?
7,芹圃画石网友。误入歧途。芹圃画石网友,也像个专业人士似的。看名字,就是个红迷,或红学家。以前,写文章,曾经获得精品红脸鼓励。近年,缩着了。
8,童力群。丑态百出。童考证,红楼梦全璧共160回。多少回,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参与诋毁后40回,用各种卑鄙的手段。
当然,160回,显得受文革浮夸风的影响,好大喜功。
童的依据,是脂批。第3回,有一句脂批,给了他灵感。
举报童力群放屁(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23839-1.shtml
三,直接证据。
1,该批的,不批。
难懂的地方,不批。比如,贾宝玉说出的那个药方,难懂不难懂?周汝昌,冯其庸,刘心武,科学红学网友等人,都认为难懂。于是,考证。于是,周汝昌放王八,冯其庸和刘心武,都放乌龟屁;科学红学网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放了大王八屁。成为笑柄。露馅。
2,不该批的,批。
不难懂的地方,批。比如,贾宝玉说出的那个药方,脂砚斋也批了,但是,批的是不难懂的地方。而难懂的地方,没批。
3,瞎批。
比如,第75回,脂批:“缺中秋诗,俟雪芹。”这句,是放屁。因为这里,从语境来看,并不缺中秋诗。并且,若真缺中秋诗,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肯定会给补上的。
avatar
弹指123
8楼
本版热帖
从亚里士多德弟子到鸵鸟弟子139
脂砚斋是怎么吃人饭不拉人屎的115
avatar
弹指123
9楼
芹圃画石网友伟大“红学”思想(转载) 弹指123 144 5 09-10 08:00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606914-1.shtml
avatar
弹指123
10楼
科学红学网友的电脑露馅。因为它,帮科学红学网友,放出了大王八屁。
avatar
弹指123
11楼
我和关粉儿版主在艺术审美上的意见分歧
1,后40回水平高低问题。
2,周汝昌水平高低问题。
3,钱钟书书法水平高低问题。
4,黄裳水平高低问题。
5,施蛰存水平高低问题。
6,郑午然网友水平高低问题。
7,歧视妇女问题。
avatar
弹指123
12楼
资料:
为什么大作家看不懂《兰亭集序》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600662-1.shtml
茶侃 说说兰亭序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606246-1.shtml
avatar
弹指123
13楼
郑午然网友de小辫子 弹指123 11 2 09-14 16:33
童力群网友的小辫子 弹指123 12 0 09-14 14:20
冯其庸de道德败坏 弹指123 357 8 09-14 14:04
avatar
弹指123
14楼
85周岁施蛰存仍然瞎放屁(转载)_闲闲书话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
的标签>> 天涯论坛 > 闲闲书话 [我要发帖] 85周岁施蛰存仍然瞎放屁(转载) 楼主: zhongguoxuezhe 时间:2017-05-30 06:56:15 点击:0 回复:0 脱水 打赏 看...
bbs.tianya.cn/post-boo... - 百度快照
avatar
弹指123
15楼
85周岁施蛰存仍然瞎放屁(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590355-1.shtml
avatar
弹指123
16楼
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之我见
甘泉子 张全义
施蛰存先生《批》之我见_教师_论坛_天涯社区
2012年2月5日 - 85周岁施蛰存仍然瞎放屁 用这个标题,没有哗众取宠之意。文革时期,假货泛滥,比如...转载: 作者:郑午然 时间:2017-05-30 23:31:32 闲闲书话,是一个读...
bbs.tianya.cn/post-140... - 百度快照
avatar
弹指123
17楼
本版热帖
芹圃画石网友de小辫子129
施蛰存85周岁仍然没能读懂“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真伪问题的统计结论
说明:
转载这篇文章,是为了说明文革时期(泛指),我国的专家,水平高,也不是特别高;高,也高不到哪里去。也就是说,达不到顶尖水平。时代使然?时代造狗熊?与当时的红学专家,比如,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周思源,林冠夫,邓遂夫,等人,形成互证关系。互为旁证。表明,时代造狗熊。
另外,有些学术问题,不能一味扯皮,为了一些人的面子,拖延;该给出确切结论,要给出切确结论。该表决,要表决。不能只议论,不表决;议而不决。应该重视统计结论。不能为了一些人的面子,拖延下去。
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不是把问题堆积起来。学者,高级专家的职责就是对学术问题,给出明确的结论。投出自己的一票。比如,王国维,对后40回作者问题,投出了自己的一票。比如,林语堂,对后40回作者问题,也投出了自己的一票。这应该是有效投票。通过这种有效投票,进行统计,进而得出统计结论。
原文:
批《兰亭序》
施蛰存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我在中学时,国文教师已经给我讲过这篇文章,可惜我早已记不起老师如何讲法。自己当国文教师时,也给学生讲过几十遍,也记不起当时我如何讲法。大约都是跟着各种注释本,一句一句地讲下去。讲完之后,赞不绝口地,对学生说:“好!好文章!”
解放以后,我没有讲过这篇名文,不过,我学会了用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讲古文。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嘉定劳动,住在卫生学校。一天,有一位卫校语文教师拿这篇名文来问我,她说:“这篇文章上半篇容易懂,下半篇难懂。特别是其中一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底是什么意思?”经她一问,我把全文又读了一遍。禁不住发愣了。怪哉!怪哉!从前讲得出的文章,现在讲不出了。
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题思想所在,可是经不起分析。我和那位女教师逐句讲,逐句分析,结论是对这段名文下了十二字评语:“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请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一瞬之间,一切都过去了,使人不能不感伤。
底下接着却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说:何况寿命长短,都随大化(自然)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同归于尽。这一节的思想是和上一节对立的,既然知道人寿长短,同归于尽,为什么还会感伤于人生之短促?这个“况”字怎么加得上去?
再接下去,却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古人是谁?是孔仲尼。不是真的孔仲尼,真的孔仲尼没有说过这句话。“死生亦大矣”,见《庄子?德充符》,作者抬出一个假设的孔仲尼来和一个跛脚驼背的王老做论辩的对立面。王老的思想代表庄周,对于人的生命认为无论寿夭,同归于尽。孔仲尼却认为人的死生,关系很重大,尽管长寿和短命,同是终尽,但这是从同的现象看,如果从不同的现象看,死生的意义就不同了。
“死生亦大矣”,虽然不是孔仲尼真的说过,但在一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注释。“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在生死之间,更重视“生”。他要解决、求知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无暇考虑死亡问题。“仁者寿”,可见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颜渊早死,孔子哀恸道:“天丧予。”天使我大受损失。可知人的生与死,有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得失问题。
把“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的意义讲明白,就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更奇怪的是,接下去又来一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们再看上文: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一种兴感之由。“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又一种兴感之由。
“死生亦大矣。”这也是一种兴感之由。明明是三种兴感之由,至少包括庄、孔两派的人生观,怎么会“若合一契”呢?
再读下去,见到一句“不能喻之于怀”,刚才读过一句“不能不以之兴怀”,只隔了一行,就出现重复句法,亦是修辞学的毛病。前半篇文章中有“丝竹管弦”,已经被宋朝人批评过,这里一句,还没有人指出,顺便在此批一下。不过,这不是大问题,姑且存而不论。
下面来了一个惊人的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为妄作。”上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句用的是肯定语气,这不是“一死生,齐彭”的观点吗?隔了二行,却说这个观点是“虚诞”和“妄作”,岂不是自相矛盾?
接下去,又避开了上文的论点,说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我们无法揣摩作者“悲”的是什么?因为今昔二字在上文没有启示。今是什么?“已为陈迹”吗?昔是什么?“向之所欣”吗?或者,“今昔”指“死生”吗?一般的注释,都说:今是今人,昔是古人。那么,作者所悲的是:一代一代的人,同样都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哀。大约作者之意,果然如此,不过应该把今昔释为今人今事与古人古事。但这两句和上文十多句毫无关系,连接不上,依文义只能直接写在“向之所欣”四句之下。因此,这中间十多句全是杂凑,迷乱了主题,岂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我和那位女教师讲完之后,她也同意我的讲法。她说:“我就是觉得‘死生亦大矣’这一句上下都接不通。你一分析,挑出了整段文章的杂乱。以后怎么办?怎样讲法?”我说:“照老样子讲,不要改变。这些文章已成权威,碰不得,只好人云亦云地讲,明哲保身。”
这件事,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看神龙本《兰亭帖》,忽然想起旧事。因略有空闲,故秉笔记之。反正我已快要“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用不到再“明哲”了。
1990年9月20日
按:
施蛰存没提到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金圣叹是古文点评高手,对兰亭集序表示肯定。姚鼐也是古文高手。“古文观止”也没提出异议。
施蛰存的明显错误,是他把“终期于尽”,解读为“同归于尽”。
天涯论坛 > 教师 > 教师文苑 [我要发帖]
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之我见
http://bbs.tianya.cn/post-140-616458-1.shtml
楼主:张子衿 时间:2012-02-05 12:29:09 点击:1201 回复:2
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之我见
——兼与张瑞田先生商榷
甘泉子 张全义
张瑞田先生在《书法报》(2011年12月28日)发表《施蛰存如何批评<兰亭序>》一文,转引施先生文章的观点及主要论述,提出:“对名作、名人的再认识,再评价,是每一个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对一代人智慧的考量。施蛰存对《兰亭序》的批判,让我们懂得了对文化经典需要持什么样的态度,又需要从什么角度进行解读。”
对于张先生的上述意见,笔者完全赞同,但对于张先生所认同的施先生的批评意见,笔者颇不认同。
从《兰亭序》进入高中教材以来,笔者已经与学生有过四次深入的交流。以下就施文的主要观点,逐一予以辨正。
其一,施先生据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以及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都不选此文,认为《兰亭序》并不入文章家的法眼,进而指出,“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笔者以为,诗文集的选编,受多种因素制约,文本水准、历史评价、时代风尚、选家的文学观念是其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某文本的选与不选,与其水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钟嵘无疑是古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其《诗品》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选梁代之前五言诗人一百二十余人,分三品九级评价,为后世所公认的大诗人陶渊明仅列中品,而诗艺平平的张协却名列上品。这样的情况,在后世的各类选本中屡见不鲜。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在权威选本中的落选,留给时人与后世的,往往是争议与启示。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不选文天祥的《正气歌》即是一例。
其二,施先生评价《兰亭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一瞬之间,一切都过去了,使人不能不感伤。底下接着却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说:何况寿命长短,都随大化(自然)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同归于尽。这一节的思想是和上一节对立的,既然知道人寿长短,同归于尽,为什么还会感伤于人生之短促?这个‘况’字怎么加得上去?”
这两节文字文意上根本不存在施先生所谓的对立。联系上文,两节文字是说原先所欣喜者俯仰之间变为陈迹,尤且不能不让人因此产生感慨,更何况个体“终期于尽”。“尤”与“况”用得极为精准,它们的呼应,使两节文字逐层推进且环环相扣。
之后,施先生对“死生亦大矣”提出质疑,以《论语》中的“未知生,焉知死”为例指出:
孔子在生死之间,更重视“生”。他要解决、求知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无暇考虑死亡问题。“仁者寿”,可见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颜渊早死,孔子哀恸道:“天丧予。”天使我大受损失。可知人的生与死,有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得失问题。把“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的意义讲明白,就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紧随上文的“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同样紧承上文,逻辑清晰。这儿的“死生”属偏义复词,偏于“死”。人不免一死,焉能不痛!施先生之所以面对此句“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是因为忽略了这篇文章产生的独特时代背景与思想世界。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瘟疫流行,使得生命极其脆弱。“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因传染病于同一年英年早逝。司空见惯的非正常死亡,使得生者对于死亡,既痛且惧。这就像同样是丧亲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要远胜于黑发人送白发人;经历过灾难的幸存者,对于死亡的惧怕,要远胜于常人。
施先生论文忽略了知人论世的原则,所以才会脱离文本,花较多的笔墨去阐发“孔子重视‘生’”,“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
至于施先生对《兰亭序》之后语句的指摘,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因对前文的误读,使得这种指摘完全没有道理。笔者以为,在之前的关键问题厘清之后,再理解后面的文字,其实并不困难。鉴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史上,越是经典的作品,越容易引起争议,这正是经典文本的魅力之一。鲁迅先生有言:“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意大利思想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更有极端的说法:“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不盲从成见,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严谨治学,才能有所发现。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我们非常欢迎论据充足、论证严密的新颖观点,但这种观点的产生,应该立足于立论者严禁的治学态度,忠实于文本,而又能够知人论世,以历史的观念去阐释,否则,很容易流于误读、过度阐释,甚至是恶搞。时下许多所谓的惊人之论,之所以经不起时间的考量,其原因正在于此。
施先生治学宏福,学贯百家,而又以长于属文、立论严谨著称。这样的大学问家,不轻易立论,一旦立论,往往很难有所纰漏,所以容易为学界信服。但是,智者千虑,或有一失。在独立思考的道路上,不盲从质疑权威的权威,更能考量一个思想者的智慧。
2012年2月1日初稿,次日定稿。
附:
为什么大作家看不懂《兰亭集序》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600662-1.shtml
茶侃 说说兰亭序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606246-1.shtml
avatar
弹指123
18楼
施蛰存的明显错误,是他把“终期于尽”,解读为“同归于尽”。
因为施蛰存水平不是特别高,所以,与当时的郭沫若,就兰亭集序真伪问题看法,一拍即合。所见略同。
avatar
弹指123
19楼
施蛰存85周岁仍然没能读懂“兰亭集序”。
语云: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avatar
弹指123
20楼
指难与我在红楼梦上,看法是一致的。比如,看不起脂砚斋,也看不起脂批。比如,认为后40回,是原作。但是,她千方百计反对统计数据,因为统计数据显示,妇女们欣赏水平不高。这让自命不凡的她无法接受。
其实,统计结论,是重要的。前人已经投票了,就差进行统计了。现在,不缺谁再发表高见。因为这不影响统计结论。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