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经济的癌变
avatar

经济的癌变

生于0715
1楼
编辑提示:
应作者本人申请,将本文标题由《2014 - 私企的末日》 改名为 《经济的癌变-2014中国实体走向末日》,并附一段前言:
“2014年初,我对中国私企做了个简单的分析预测,没想到关注者众多。既然开了头,就说个明白,帖子开篇比较简略,后面补充分析的部分行文仓促。现决定把帖子改名,接下来将继续更新,聚焦中国实体经济,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形势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
--------壹抹晴天---2014.01.17--------
【版务公告】本帖已于近期出版,我谨代表经济论坛的斑竹团队,对作者 生于0715 表示祝贺。感谢作者在社区的辛勤耕耘,同时也感谢众网友的支持。——By 专用马甲122 2015/06/28
以下为作者关于成书的相关说明:
本帖已由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出版成书,书名《中国实体经济走向末日》。 感谢天涯网友和天涯社区的长期支持。 成书在本帖的分析和预测基础上,增补大量内容。出版成书为我与王尚一合著。因为各种原因,本书只在香港公开发售。
中国社会已经浮躁到疯狂,实体经济在此环境中快速走向末日。本书从2014年初撰写并发帖,当时被认为杞人忧天甚至危言耸听,仅仅一年半后的今天,实体经济已经哀鸿遍野。中国新领导班子虽然一再强调扶持实体经济,反而加速实体末日。
目前,绝大多数人跟着社会疯狂,已经陷入贫困和负债,少数人仍有选择机会,可做客观冷静的选择(在疯狂的人们看来是偏激的选择)。在当前的关键阶段,选择的方向和方式直接决定个人前途和家庭未来。
本书主要起到两方面作用:
第一,辅助决策,不论实体业主、意向创业者、还是实体从业者,绝大部分人都需要快速收缩,停止一切非必需支出。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不知道经济危机的恐怖,所以需要强有力的系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支持以实施个人决策;
第二,帮助提高思考能力,对于长期只关注中微观环境的读者,本书将帮助读者静下心来,通过反复阅读本书,从更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
本书的实际意义:
在过去,大多数企业方向与本书分析相悖,盲目坚持运营甚至扩大规模,结果付出惨重的代价,很多老板倾家荡产,甚至跑路或自杀。在方向错误企业中工作的员工,也跟着遭受损失。在未来,与本书分析相悖的企业,更将快速遭遇灭顶之灾,而不是柳暗花明。
书的大概内容:
一、本帖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金融政策的核心思路与国际金融环境,中国市场的实质与发展方向,产业链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关键特点与生存状况、地方政府处境与对实体的政策,在过去一年半,这些内容已经得到全面印证;
二、出版书增补内容:对本帖内容精炼概括外企将发生全面溃败,红极一时的中国网络股的未来,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局预测。
总的来说,在2014年1月主要内容确定后,分析思路和预测方向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增加了概括总结部分和其他部分。

===================================================
以下为原帖正文: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私企的末日即将来到”。 2014年,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将面临倒闭;到2015年下半年,能够生存下来的中国私营企业将寥寥无几。“要钱不要命”的中国人总觉得,“经济”就是关于找机会赚钱,却看不到“经济”狰狞的一面-也就是真实的一面。
在未来1年多的时间中,私企作为中国人“要钱不要命”的集中体现,将开始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经济”。“真实”的意思是,无数私营企业主将发现,企业倒闭已经不仅仅是赚钱或者亏钱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自己失去未来的生存能力,很多人则连命都要直接搭进去。
总的来说,“投降”越早的企业主,及时进行“壮士断臂”的,并且以“击鼓传花”的方式将企业转给其他人,其损失金额往往也越少;而越拼命挣扎、坚持越久的企业,结果大都也会越惨。
avatar
生于0715
2楼

2010年,我做出关于私企的5年预测。 在《2010经济分析-11大难题》中,我分析道:“当人们因为收入越来越少、各种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焦虑的时候,不应该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认真分析这个社会的组织状况。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的组织结构决定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这个社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 具体来说,在大机器经济下的私营经济,本身也是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 大多数私营经济或者依附大机器生存,或者在大机器经济的“夹缝中”生存。 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大机器会毫不留情地通过“收编”私营经济而维持自己的运转,导致私营经济失去生存空间 …… 从这点来说,现在中国95%以上的企业,可能在5年后将会消失。” 从时间的角度,预计到2015年年中,这个预测目标将基本成为现实。 而2014年则是私企的集中倒闭期,而私企大规模倒闭之后,将引发相应的连锁反应。
什么是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简称“私企”)可以定义为,在市场上依靠企业老板自身运营能力实现生存的企业。 如果进行细分,中国经济中主要包括三部分:体制经济、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 其中,体制经济主要指掌控国家机器的人们开设的企业,依靠国家机器的力量获得收益,并且实现相应的开支。 体制经济主要分为两部分:1、显性体制经济,也就是所谓的“国有企业”,例如中石油中石化这种由国家力量维持的“国有央企”和直接与地方经济挂钩的企业 ;2、隐性体制经济,一些表面上是私营经济,但是由掌控一定国家机器的人控股或在背后操控。 根据掌控者在体制中的权力或者地位,依靠体制的力量赚钱,也就是实际上替体制中的权力者进行“洗钱”的工具。 由于权力者的权力不同,开设的隐性的体制企业的规模和形式也不同,范围可以大到号称数百亿的金融企业,也可以小到饭店和KTV等“服务单位”。 由于这些体制经济并不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作,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只是体制中的权力者进行利益输送的管道。 例如,有的人请权力部门的决策者吃饭,决策者选定某个小餐馆,两个人一顿饭吃几个普通的菜,结账的费用是几十万元。 外资经济则是在体制的邀请下,进入中国赚钱获利的外国企业,替体制“开发”中国资源和市场,与体制共同分享利益。 外资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自身实力强大,不仅资金力量雄厚,还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市场营销技术等等,二是享受“超国民待遇”,也就是拥有各自优惠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等等。 而既非体制经济,也非实力强、优惠多的外资经济部分,就是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根据统计口径不同,中国私营经济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差别。 例如,根据工商总局2009年年中的数据,截至6月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92.35万户,注册资本12.81万亿元,从业人员8212万人;实有个体工商户3063.63万户,资金数额9851.30亿元,从业人员6099.60万人;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91万户,出资总额1620.47亿元。 根据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也成为中国经济中越来越引人瞩目的力量。目前,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不论是国家工商局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还是中小企业协会所说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除了少数体制内权力者用于“洗钱”的单位,绝大多数都可以归为私营经济范畴。 从表面上看,中国私企像欧美国家的私企一样,对税收、出口和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主要的支持作用。 但是,如果对私企的实际状况进行解析,就会发展中国私企的关键问题。
中国私营经济先天“发育不良”,后天“缺衣少食”。 在欧美国家,私企老板是整个社会中,最具有创新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群,也就是整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从表面上,这些人主动建立企业,具有极强的进取精神,持续进行竞争和冒险;而在内在,这些人则更注重安全,更强调防范风险,并且采取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措施。 而普遍来说,中国私企老板的起家和发展,与西方私企老板完全不同。 中国企业老板因为各种原因,“被迫”建立企业。 从最初起家的方式,中国私企老板主要分为“中国特色”的三大类:一类是这些私企老板无法进入国企等体制经济,因此通过做小生意谋生。 结果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为私营企业。 这些企业很多都是服务业企业,包括餐饮、娱乐等企业。 第二类是有的私企老板看到中国开设“血汗工厂”、做出口产品能够赚钱,因此跟着做“血汗工厂”。 从国际市场的角度,这些“血汗工厂”的实质是“国际民工”,而这些老板只是“包工头”。 在21世纪的前十年,这些出口加工的“血汗工厂”迅速发展,产品卖到全世界,成为私营经济的“主干部分”。 第三类则是进行仿造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也被称为“山寨”。 “山寨”产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利用中国“血汗工厂”的环境,二是利用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保护,给这些老板以生存空间。 在这些私营经济的基础上,一些私企老板开始建立服务业企业“引进”西方的概念和管理模式,在中国建立模仿型“服务业”企业。 中国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试图通过研发创新获得发展,但是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这些人花钱研发的结果是被人偷盗或者模仿。 这些企业在研发资金打了水漂之后,很快倒闭。 当中国缺了以研发为导向的企业后,不论是“中国特色”的私企还是“引进西方”的私企,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凤毛麟角。
avatar
生于0715
3楼

在先天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私企发展还受到体制的多重盘剥,也就是后天“缺衣少食”。 体制的盘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在金融上,体制对私企的贷款条件极为苛刻,随时卡紧对私企的贷款,并且通过强制结汇和人民币升值的外汇政策,以及大规模印钞的方式,持续使私企的财富持续缩水。 在2008年底,中国货币总量M2的余额是47.5万亿元,到2013年11月底M2余额将近108万亿,也就是印钞额度超过60万亿,私企资金的实际价值贬值到原值的40%多点。 印钞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人们的的生活费用增加超过1倍以上,意味着私企用工的成本上涨超过一倍。 另外,2009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84,到2013年底人民币升值到6.05,人民币升值达到13%,也就意味着进行出口加工的私企收入减少了13%。 印钞和人民币升值的意思是,私企中与人民币挂钩的日常运营成本增加超过120%,生产出同样的产品,结果总收入减少13%(超过绝大多数出口“血汗工厂”的利润率)。 二是在税收上,私企没有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而且还必须承受各种税外费,而“费”的程度经常比税还重。 例如,一个企业可以通过贿赂税务部门的人员,减少一定的税收。 但是,在消防、卫生等等十几个到数十个环节上,必须足额缴纳费用,还得购买相应部门要求的昂贵设备。 当地方税收不足时,就会开始对私企追缴过去“欠”的税收。 三是在土地等费用上,国企和外企都可以免费获得地方提供的大量土地,而私企则很难拿到优惠土地,必须花高价购买土地,给私企带来沉重的资金压力。 很多私企从小企业开始一点点做,资金匮乏,因此因陋就简,租用场地。 随着印钞导致的通货膨胀,场地租金持续上涨,给私企带来更加沉重的成本负担。
随着经济日益恶化,私企面对更加沉重的生存压力。 我在《2010经济分析》中提到过,中国体制经济从2010年开始转变方式,开始从盘剥农村为主,转向对城市的盘剥为主。 这样的结果是上述内容提到的,“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大机器会毫不留情地通过“收编”私营经济而维持自己的运转,导致私营经济失去生存空间”。 随着体制经济对私企的压榨力度加大,导致私企的盈利空间日益减少。其中,“压榨”的意思是,除了印钞、各种税费和高房价之外,还有体制单位对私企的直接掠夺。在中国体制经济“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大量私企在为体制经济服务。 而体制经济利用自身的优势,随意对私企欠债“打白条”。 “打白条”小到镇政府对某个小餐馆欠债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到央企和地方政府欠私企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工程设备款。 另外,随着体制的资金越来越紧张,开始“放宽”私企投资的领域,在以前国企赚钱的领域吸引私企的投资。 而这种“吸引投资”的方式,是私企把钱投给国企,让国企去花钱,而同样坚持国企“一股独大”。 不少私企给国企投钱,结果钱“血本无归”。 当这些私企到法院上诉的时候,法院往往不受理,法院即使受理也不要求国企还钱,即使法院要求国企还钱,国企也毫不理会,私企还是拿不到钱。 可以说,当这些私企到法院提起诉讼的时候,说明这些私企竟然相信,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是基于私有制的法治国家。 所以,这些人投资血本无归,是其应得的结果。 另外,山西对中小私人煤矿进行大规模“国有化”,也让后进入买煤矿的浙江商人损失惨重。 在此前,山西舆论说某个美资公司在2004年之前、煤矿价格很低的时候,花极低的价格购入山西煤矿,等煤价翻了10几倍后,这个公司的价值翻了数十倍,从几千万翻到数十亿,因此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所以,国家应该收回煤矿,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口子”。 但是,美资公司丝毫不理会这样的舆论,山西也不敢对这家美资公司进行“国有化”(当然,如果山西敢这么做的话,那美国公司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让中国进行天价赔偿)。 所以,山西开始对没有“靠山”的中国私人煤矿下手,即使把私企的煤矿充公,私企也没处找回损失(这个例子我在不同方面提到过多次)。 另外,不厚在“西红市”轰轰烈烈展开建设和“唱红歌”的活动。 而这些活动的钱一方面来自于从中央的特殊贷款,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打黑”活动,实际上以“打黑”的名义对私企进行“杀猪”。 “杀猪”的意思是,不仅要私企的钱,而且为了名正言顺,还要私企老板的命。 当然,随着地方财政资金日益紧缺,“杀猪”已经成为各地普遍的行为。 只不过,“西红市”进行张扬地“杀猪”,而其它地区则是悄悄地“杀猪”。 不论被体制欠债、主动投资被国企侵吞、投资被国有、还是被“杀猪”,这些私企老板都得到了他们应得的结果。 在中国赚钱做富人,不看看整个环境的状况、不理解“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结果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就是“经济”的狰狞,用中国话说“匹夫何罪,怀璧其罪”。 “日益”的意思是,从2010年到2013年的4年间(总共有差不多1500天),如果按照天数进行平均,每天都有上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盈利转向亏损。
avatar
生于0715
4楼

进入2014年,私企在多方面的压力下,整体面临绝境。 私企的“油干灯尽”表现在多个方面。 其中,最关键的特点是,人们已经不认为企业本身值钱。 2011年开始,很多人感觉到市场的压力,开始退出市场。 在城市中,大量商业铺面和写字楼转让,是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 在最初,很多人都在争相接手这些转让的铺面,不少出让者还可以获得丰厚的转让费用。 在“新手”结果铺面后,重新进行装修,对赚钱充满信心。 但是,进入2013年后,更多的商业铺面转让,同时已经很少有人接手。 不少地区的商业铺面无法维持下去,租铺人只能亏掉所有的前期投资撤走,而房东找不到新的人租房,只能让铺面空置。 同样道理,在2011年,不少生产组装型的私人企业还能够找到人投资,或者还能够以企业的名义赚钱;但是到2013年,人们都已经看到这些企业不行,几乎没人愿意投资接手这些企业,人们宁愿借钱给高利贷、也不借钱给这些企业。 在资金市场,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的“集群效应”范围越来越大:一方面有的企业从其它企业进行大量借款后,或者因为无法偿还而破产,或者直接跑路,导致相关企业也被拖入“泥潭”;另一方面是“关联担保”贷款,以福建钢贸圈和温州企业圈为代表,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因为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拖垮其它关联企业,进而拖垮更多的上下游企业。 而且,随着资金链断裂到了“雪崩”的状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销售也变得极为谨慎。 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在支持不住的时候,不是自己关门倒闭,而是先加大赊货采购的力度,也就是借入更多的钱。 等到再也借不到钱的时候,这些企业直接关门跑路,将损失留给相对诚信、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高的企业。 很多企业因为上下游企业的跑路,导致自身也陷入困境。 而实在撑不下去的企业,也找不到下家来接手。 而这些企业只能将自己的机器设备,办公家具等进行贱卖。 由于在整个市场中,贱卖设备的人过多,同时很少人扩大生产,因此设备几乎以废品价格出售。 在这个时候,很多私企老板开始后悔,自己在2009-2010年不应该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应该把企业卖掉,拿到钱炒房,能够轻松赚钱。
在2014年,随着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私企将在最后的挣扎中大规模倒闭。 从2009年开始,体制强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引起广大私企老板的共鸣。 私企老板拿出真金白银,得到了体制强调的“信心”。 进入2014年,当私企老板们手里已经基本没有了黄金,而且羡慕炒房的人的时候,意味着“信心崩溃”,大家已经在心理上坚持不下去。 从心理上,中国人的普遍特点是从众、硬撑,这也体现着私企老板上。 2013年,私企老板们实在硬撑不下去,开始信心崩溃;到2014年,私企老板也都知道日子很难过,再强撑已经没有意义,也就意味着大家以“从众”的方式,开始掀起关门和跑路的“热潮”。 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大环境的恶化,则导致绝大多数私企面临灭顶之灾。 在2013年,整个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到“雪崩”的状态,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资金极度紧缺。 从2012年开始,印钞的目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变成“延展”资金,让地方体制“借新还旧”,掩盖全社会资金断裂的问题。 问题在于,虽然地方体制可以“借新还旧”,但是无法进行更多的消费。 在2013年,随着资金链断裂,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子已经销售困难,导致地方体制的资金更加紧张。 于是,地方体制开始“厉行节约”,一方面基本停止偿还外债,包括欠私企的债务,另一方面减少各种吃喝消费,直接引发中高端餐饮等行业的大萧条,让大量服务业私企倒闭。 另外,随着美国qe印钞的减少,流入中国的外资越来越有限,加剧中国资金紧张局面。 同时,由于社会民众基本将现金投入到房地产、理财产品和高利贷等领域,手上的资金已经极为有限。 而在2014年,理财产品和高利贷将出现大规模违约,让无数人“血本无归”。 同时,资金链断裂的结果是,通胀(而不是通缩)形势继续发展(我在《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中进行过分析),让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 总结起来,就是地方体制从私企进行采购,也会采取欠债不还的方式;而民众在买房之后,面对持续的通胀,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吃喝)之外,购买力也将基本消失。 或者说,2014年,整个国内市场还将大幅萎缩,很多需求将基本消失。 从国际上的角度,随着美国qe印钞减少,欧美实际经济持续恶化,加上人民币还在继续升值,意味着更多的私企失去订单。 当国内和国际市场因素相叠加,都意味着“最后一棵稻草”,导致2014年的私企大规模倒闭潮。 而2014年的大规模倒闭潮,延续到2015年年中,意味着绝大多数私企消失。
私企倒闭潮是“连锁反应”。 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私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极为显著,尤其对于整个社会就业起到决定作用。 当私企倒闭潮开始后,直接的影响是,无数人因为私企倒闭而失业。 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因为薪水低,很少有在大城市买房的,因此往往会因为没收入而回农村老家。 但是,在私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被称为“白领”,是收入尚可、贷款买房的人群。 这些人一旦因为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直接面对两个结果:一是无力供房,就需要将房子卖掉;二是立即停止除吃喝之外的一切消费。 一旦私企倒闭潮出现,这些人开始大规模卖房的时候,不论媒体如何忽悠“房价上涨”,都无法阻挡这些人的抛售浪潮。 这时候,房地产的“刚需买盘”就会直接变成“刚需卖盘”,也就是为了吃喝而把房子卖掉。 而一旦房地产抛售潮开始,就不会有人买房,也直接引发大规模的烂尾楼,进而导致建筑建材和相关行业的需求严重萎缩。 另外,当人们停止除吃喝以外的一切消费之后,各种家电、电子、纺织鞋帽、餐饮等等行业的需求严重减少。 另外,大量私企倒闭后,私企车和私家车也大量汽车停驶,人们开始纷纷卖车,汽车销量直线下降,汽车生产和维护等相关行业也严重萎缩。 而这些行业严重萎缩,进一步导致新一轮私企倒闭潮,再导致新一轮人员失业,形成“倒闭-失业-停止消费-更多倒闭-”的循环。 而这个循环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也就是通过“连锁反应”,形成绝大多数私企倒闭的局面。
avatar
生于0715
5楼
作者:刘孝天 时间:2014-01-07 10:57:27
观点一致,看法相同.不过偶只是理论上推导,难以以资料支撑.
作者:刘孝天 时间:2014-01-07 11:09:20
经济本如此,没有人刻意渲染崩溃.
只不过泡沫的盛世,掩盖了实体的末日.
实体经济是泡沫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灭绝泡沫经济必然破灭.
============================================================================================
思维角度不同,基本关注点差不多。 我更多关注关键事件和数据,试图进行更多一些的量化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因为人的思维局限性,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而中国泡沫的原理和变魔术一样,目的就是利用人们思维的局限,拼命吹大泡沫,并且反复强调泡沫,让人们只关注泡沫,而忽略了真实的生活。 例如,当中国人都关注房价,看着房价上涨的时候,就会忽略实体经济基本已经完蛋,食品几乎全部带毒,空气和水污染日益恶化,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等等等等。 这个就是典型的传销现象,人们已经进入完全的疯狂状态。 当然,等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候,整个社会就开始进入完全崩盘的状态。
avatar
生于0715
6楼
本来看到中国私企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节点,通过年初的文章进行预测分析,没想到引来如此多的争议。 接下来我从不同角度进行更多的论述,将私企的问题说清楚。
avatar
生于0715
7楼
“泡泡社会”
私营企业源于生活,归于社会。 -- 生于0715
私营企业是与人们的生活最为贴近的企业。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私营企业雇佣社会中最多的个人,做最繁杂、最具体的事,生产具体的产品和服务,“锱铢必较”地赚钱获利,“精打细算”地花钱,并且小心翼翼地投资和发展。 基于私营企业的内在特点,私营企业需要企业主了解社会中的具体需求,从实际的小产品和服务做起,找到认真钻研、踏实工作的员工,经过精心的统筹规划,实现最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供应。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仅需要私营企业主的个人特质,还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的支持。 只有整个社会文化具有踏实、诚信、敬业、节俭等特点,才能够支持私企的生存和发展。 而私企的生存和发展,反过来支持这样的文化特点。 瑞士、德国、北欧、日本等国的经济主要靠中小私营企业(家族企业)支撑,这些企业在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中,持续做同一件小事,并且获得相应的收入来源。 同时,整个社会文化也表现出相应的特质,与私营企业相互影响。 而中国社会作为典型的“泡泡社会”,与这些特点完全相反,对私企具有绝对的摧毁作用。
从表面看,中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而且中国人似乎都非常富有。 尤其在大多数中国人聊天的时候,总会涉及到“钱”。 而一旦涉及到钱,就会让人感觉到中国人非常有钱,处处是富人。 如果听人们聊天多了,就会发现这些富人的普遍特点。 有的人对这些富人进行总结,将之大致归为5类:“我亲戚、我同学、我朋友、我邻居、我同事(客户、供应商等等)”。 这时候,这五类人的中心就变成了“我”。 当无数的“我”们谈起这些周围的富人,总是津津乐道,对于富人的财产如数家珍,比如富人每月的收入是多少、有多少存款、多少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豪车、过年又去哪里度假。 从“我”们的描述上,仿佛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和“我”的关系很紧密。 而且,由于社会中的“我”非常多,而“我”周围又都是这样富人,所以让人觉得中国社会非常富有,甚至可以说太富有了,早应该超过美国和欧洲了。
但是,如果有人对“我”们进行提问:“我”到底收入多少、存款多少、有多少房子(贷款还是全款)、开始什么车? 这时候,“我”们的神情就开始明显变化,往往也开始支支吾吾。 如果深入追问,不论“我”们如何表达,都可以总结为“我很失败”。 其实,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如果自己收入比较高、或者很有钱的话,怎么会高谈阔论其他人的富有? 当然,还有很多年轻的“我”们,则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和渴望,认为“我未来也会成功,也会成为富人”。 而且,处于不同境况的“我”们,对于“成功”的概念也明显不同。 大致上,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边缘和“城中村”生活的“蚁族”们,连贷款买房做“房奴”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对于致富的概念比较现实。 因为,“蚁族”们一个月大致2000-3000多人民币,除去住在极为拥挤、条件很差的分隔间的房租外,只能保持最低消费,也就是吃最廉价的食品。 而进入2010年之后,最廉价的食品也就意味着地沟油、瘦肉精猪肉等等,也就是连相对健康的食品都吃不上,或者说吃不起。 对于“蚁族”们来说,一个月能够赚2-3万元人民币(现有收入的10倍),有机会买房(贷款)买车(10万元左右的外资品牌中档车),就等于开始跨入“富人”的行列,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
当社会中到处都是“我”,都在谈论“我”周围的富人时,整个社会就成为一个“泡泡社会”。 很多人都在说,中国房价“泡沫”过大,应该“挤泡沫”。 我则将中国房地产定义为“气球”(在《2010年经济分析》中,我对中国房地产的内在机理进行过系统论证)。 “泡沫”的概念来自于啤酒,也就是真实的啤酒上产生出很多泡沫。 只有啤酒作为基础,才有啤酒上的泡沫。 而中国房地产则是“气球”,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吹起来的、表面鲜亮、内在空洞的“气球”。而这个“气球”只能靠价格进行支撑,如果价格开始暴跌的时候,就像破洞而漏气的气球,被视为一堆垃圾-建筑垃圾。 同样道理,当社会中的“我”谈论周围的富人,并且让自己充满理想的时候,也像房地产“吹气球”一样。 但是,房地产“气球”还有房子的壳、还有价格做支持,也就是有形的存在;而“我”们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则像吹肥皂泡一样,随时可以吹,然后随时破灭。 “我”们一方面谈论着、羡慕着周围的富人,因为这些富人表面上非常光鲜,有房、有车、买高档奢侈品、出国旅游等等,也就是吹着富人“泡泡”。 当然,“我”们根本没有任何能力,辨别这些富人的钱是如何来的,这些富人到底是真的富人,还是通过借债充门面而表现出的富人,也就是实际上的“负翁”。 另一方面,“我”们畅想着为了,想着自己未来能够赚多少多少钱,也就是吹着自己未来的“泡泡”。 而“我”们不去思考,自己有什么思想、知识、技术、资历和机会等条件,让自己能够赚越来越多的钱,成为想象中的富人。 而当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在以羡慕妒忌的口气说着富人,当大多数年轻人都畅想自己未来成为富人的时候,整个社会都陷入自己给自己吹好的“泡泡”中。
avatar
生于0715
8楼
作者:三高的浪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 时间:2014-01-07 23:34:08
15兄 开新帖了啊
======================================================================================================
三高兄,跟你一样展望一下14年。 我认同你对美股顶部的看法,不过对黄金的反弹高度持保留意见。
avatar
生于0715
9楼
作者:潘兴华 时间:2014-01-07 18:25:40
王哥
中国经济正在孕育一场灾难,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要说2014就会大部分垮台,您也太猴急了点。。。。。。。。。。。。。。。
经济危机就是政治集团本届吃完下一届的饭,大家一届吃一届,最后透支了政治粮食,最后的政府就只有变本加厉,最后与全民决斗。。。。。。。。。。。
每一个朝廷都是这样崩溃的。。。。。。。。。。
但是它是历史周期,这个周期并非三两年可以下结论的。。。。。。。。
=====================================================================================================
老潘,主要现在是没饭可吃了。 想吃下届没戏,所以现在只能从开始就自己被迫节衣缩食了。 另外,私营经济的突变点已经形成,等达到突变临界点后,速度变化之快,将会让人瞠目结舌。
avatar
生于0715
10楼
作者:愚翁移错山 时间:2014-01-08 11:58:23
楼主,相比较“中国大物理”,很明显本贴更受欢迎(虽然我认为两个帖子不在一个层次),不妨年底作个比较,看哪个更受欢迎?也可以印证你的“要钱不要命”的观点。:)保重。
============================================================================================================
绝大多数人往往只看眼前,关注能够看到的利益,而不关注整个大系统的变化,没办法。 总的来说,迎合市场的短期利益,和看的更高更远,总是处于矛盾之中。
avatar
生于0715
11楼

从2003年到2013年后,印钞增幅显著降低,开始引发“泡泡社会”的破裂。到2013年11月,中国的货币总量达到108万亿,这个数字表面上非常可观;但是,与2003年底的22万亿相比,货币“仅仅”扩张不到5倍,比朱时代的印钞增幅大大降低。 在2009-2010年以“4万亿”为口号的2年大规模印钞期,中国货币总量从2008年底的47.5万亿,增加到2009年底的60.6万亿,再增加到2010年底的72.6万亿。 与之相对比,1994年底中国货币总量为4.69万亿,95年底为6.08万亿,96年底为7.61万亿,97年底为9.10万亿,连续的高速增长。 为什么2010年后,体制不敢像朱时代那样持续大规模增加印钞? 原因很简单,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朱时代已经通过各种资源调动,将中国的资源全面货币化,也就是能卖的都卖掉。 这种情况就像一个人标价卖自己,既卖血,也将身体中的器官都标价卖掉。而在朱时代进行的“房地产立国”政策后,体制通过持续权力操控和印钞支持,将资金集中在铁公鸡和房地产领域。 到了温时代,已经没有更多的资源可卖,只能顺延朱时代的轨迹。 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让温时代的日子相对好过。 而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私营企业开始体会到越来越沉重的压力。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体制推出“4万亿”,可以说是无奈之举,属于将“血”和“器官”进行重复销售。从2010年年中之后,出卖资源的“重复销售”已经难以维系。 因为,如果再继续大规模印钞,结果就是类似于前苏联解体前一年的将近150%的通胀,体制无法承受。 因此,体制开始严厉控制印钞速度,能拖一天是一天(在2010年-2012年,我用了数十万字,对中国的印钞状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都在说明相关问题)。 但是,体制还在通过各种政策、金融和宣传手段,将资金引入铁公鸡和房地产,继续支持房地产价格。对于大规模进行施工建设的各种工程和房地产来说,这种严厉控制印钞速度的结果是,迅速导致社会资金链断裂。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资金链从2011年开始的“冰崩”到“雪崩”,再到2013年底的社会资金开始全面枯竭,“泡泡社会”走到尽头。
avatar
生于0715
12楼
私企是否还有未来?
“泡泡社会”的实质是:看上去很美,但是毫无未来。 从2011-2013年,私企普遍陷入困境,进而开始陷入批量倒闭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人们的认知形成巨大的差异。 私营企业主自身普遍陷入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对未来感到悲观。 但是,因为个人的巨大投入,总希望未来会有转机,让自己“转危为安”。 在这个时候,外界的信息则充满乐观,也给私营企业主以更多的信心,让私营企业主在困难中继续坚持下去。 而外界的乐观信息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来自于国家(体制),总是预测未来会更好,让人们充满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二是来自于社会民众,社会民众同样对未来充满乐观,看到周围的富人越来越多、街上的车越来越多,因此未来不可能出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私企能会更差吗? 不少私企基于这样的心态,在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没有果断退出,而是持续往里“砸钱”。 而砸钱越多,越发现形势险恶。 但是,因为投入太多,而感觉自己无法撤退,只能再往里砸钱,希望有所转机。 不少私企老板将自己手上的钱投入后,为了最后的“希望”,卖房子/抵押房子、和亲戚朋友借钱,继续往里投入。 而一些私企老板在心理上更加急迫,借高利贷往里投。 这些老板真心想把企业做下去,而不是借了钱就跑路的类型。 当他们的业务持续恶化,高利贷还不了之后,只能面对高利贷的讨债。 其中,有的自己逃跑(留下妻子儿女)、有的选择自杀,最终结果是家破人亡。
avatar
生于0715
13楼

“泡泡社会”是体制与民众共同维护的。 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体制是无法创造出“泡泡社会”的。 只有无数人在重复着“我亲戚、我朋友、我同学、我邻居、我同事”的时候,才能够让“泡泡社会”维持,才能够让人们觉得有希望,才能够让轻信的人上当。 或者说,不仅体制在重复着谎言,而且绝大多数民众处于自身的动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案例重复着谎言,才能够形成中国的“泡泡社会”。 例如,中国股市的真实价值为负,也就是实际上一钱不值(我在关于股市的文章中专门进行过分析)。 尤其是在最近数年,因为社会资金越来越紧张,股市形势越来越差。 我专门提到股市“衰竭”和股市“已死”,并且在反弹高点的时候,建议人们卖出股票,远离股市。 这时候,我的观点与整个社会中体制的观点和无数股民的观点背道而驰。 体制知道中国股市的真实价值吗? 当然知道! 体制鼓吹股市的价值,合情合理,因为体制要通过股市从民众手中圈钱,也就是从社会中“抽血”。 所以,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即使中国股市的价值为负,体制也要鼓吹股市的未来美好前景。 但是,如果只有体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民众都不认可,股市也无法生存。 这时候,无数股民出现了,也在鼓吹股市要上涨,或者未来不会差。 这时候,如果问这些股民,他们在股市里赚了多少钱。 这些鼓吹上涨和未来不会差的股民中,绝大多数都是亏钱,而且有的被深度套牢。 而这些股民在自己做受害者时,通过吹“泡泡”,成为体制的帮凶。
avatar
生于0715
14楼
遇到困难的时候,“泡泡社会”的人们腔调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有“信心(乐观、前景光明、正能量)”。 当私企遇到困难,甚至已经快到“灭顶之灾”的时候,人们还是会强调同样的概念。 大致上,人们强调的“信心”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形势不会那么糟,不可能到那样糟糕的地步,现在已经是很差了,未来事情总会好起来的。 这种态度就像“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需要说明的是,诗词等文学表现形式,经常缺乏逻辑。 人们可以用美好的诗句,寄托个人的希望和向往。 但是,在真实生活中,当冬天到了的时候,不是考虑春天来不来,而是需要进行足够的准备,让自己不在冬天冻死或者饿死。 而且必须进行最积极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最恶劣的情况。 如果个人没有做好准备,导致自己死在冬天,那春天来不来对个人都没有意义了。 而“吹泡泡”的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冬天”的问题,让人们觉得冬天刚来,春天也很快就要到了,仿佛漫长严寒的冬天根本不是问题。 第二,如果形势很糟的话,也要有信心。 因为,这时候会有两点“希望”:1,国家不会不管,会想出妥善的办法;2,个人不会“坐以待毙”,也会积极找出路。 落实到私营企业问题上,“吹泡泡”的人们会说,一旦私营企业真的大面积出问题,国家不会坐视不管,会找出相应的办法,将私营企业解救出来。2,企业不会等死,而是要想法开拓市场,积极进行转型,由过去的组装生产型企业,升级转型为创新制造企业。
avatar
生于0715
15楼
为了个人生存,不论私营企业主、还是私企员工,都需要完全改变思维模式,回到真实的世界中。 在“泡泡社会”中,人们普遍的思维模式是“乐观”: 首先,总觉得未来会越来越好,也就是认为情况不会变的很糟;甚至在已经很差的时候,还要“天无绝人之路”等话。 当人们有这样的思维的时候,就会忽略一个关键事实,其他很多人已经因为“乐观”而倾家荡产,有的甚至已经跳楼了。 其次,在情况变得很糟的时候,总是非常“主动”。 也就是上述的两方面:1、幻想别人来拯救自己,尤其希望国家救市。 尤其是当企业大规模倒闭的时候,希望国家“救市”。 在这样的心态下,人们还会在盼望国家“救市”的同时,持续进行投入、甚至加大投入。 2009年的“四万亿”后,很多私企老板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下,大量贷款扩大生产规模、或者进行“多元化”。 结果,越是贷款多的私企,倒闭越快、欠债的规模越大,私企老板越不可能翻身。 2、幻想着自己能够“升级转型”:不少老板看到组装加工处于“同归于尽”的竞争中,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升级转型找到活路,于是开始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或者加大对市场开拓的投入。 实际上,从2010年到现在,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做组装加工的私企,能够升级转型成功的。 反而大多数在2009年之前,通过打广告树品牌进行升级的运动服装企业,到2013年都已经亏得一塌糊涂。 所以,在当前的形势面前,首先要从个人思维上,停止给自己“吹泡泡”。 现在自己给自己“吹泡泡”的人,就像“掩耳盗铃”,“泡泡”吹得越大、越美好,将来会死的越惨。
avatar
生于0715
16楼
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个人需要将思维顺序颠倒过来。 其中,首要的是,进行最为冷静、甚至冷酷的“底线思考”。 这时候,只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当自己陷入严重困境的时候,1、自己能否救自己? 2、会不会有人救自己? 问题1的答案是:不能。 如果自己能够救自己,就不会让自己陷入现在的困境。 个人一旦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就说明自己面对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局面。 在这个局面下,如果个人想着自己能够进行“自救”,也就是给自己“吹泡泡”;结果不仅无力挽救企业,而且个人自身也被企业拖下“泥潭”。 “泥潭”的意思是,很多人试图挽救企业,于是花掉个人的所有存款、卖掉自己家的房子,利用个人信用到处借债,甚至去借高利贷。 而在2011-13年,已经有大量前例证明,这些人的结果因为“努力”程度有差异。 花存款、卖掉房子的人变穷;到处借债的人不仅倾家荡产,还负债累累,没脸见亲戚朋友和原来的生意伙伴;而借大量高利贷的人,结果是“家破人亡”。 问题2的答案是:不会,而且其他人会“落井下石”和“墙倒众人推”。 从道理上,每一个做企业的老板都知道,如果别人看到自己的企业将要垮台,结果必然是银行冻结账户、供货商和合作伙伴停止业务往来并且要钱、购买原材料需要现金、员工讨要工资等等。 即使一个健康的企业,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直接垮台。 而私企想得到国家(体制)的支持,更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在山西以低价对浙江商人购买的煤矿进行“国有化(充公)”的时候,浙江商人希望浙江政府出面解决问题。 结果,浙江政府的人到了山西,没人接待。 2012年,温州私营经济的资金链断裂,强烈呼吁给私营经济多一些贷款和宽松政策,甚至“震动中央”。 面对这样的呼声,温家宝亲自到温州“现场办公”,要求给私企宽松政策。 在温离开之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紧缩形势依旧。 而国家(体制)关注后,差别只是在于两点:一是温州私营经济盼望许久之后,完全失去了希望,只能回过头来“靠自己”;二是信息全面闭锁,外界不了解温州的实时状况,甚至不是私营经济圈子里的温州人,也不清楚具体的进展情况。 所以,体制面对私企困境的方式,就是继续“吹泡泡”,同时闭锁信息,让外界的人忽略困境。 这种情况就像地震后,房子都倒塌了,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得力部署,安排救灾。 至于为什么房子倒塌、以后灾民住在哪里,新盖起来的是不是直接是危房(新地震后会再次倒塌)等问题,“吹泡泡”的人是关注的。
avatar
生于0715
17楼
至于为什么房子倒塌、以后灾民住在哪里,新盖起来的是不是直接是危房(新地震后会再次倒塌)等问题,“吹泡泡”的人是不会关注的。
avatar
生于0715
18楼
@孤直城主 1005楼 2014-01-09 21:12:54
如果说楼主水平高而又预测错,那是因为他用正常人类的思维去预测,而我党是不能用正常人类思维去预测的。党敢于采取的手段,所掌握的资源,都不是正常人类可以想象的。唯一能让党倒下的,只有系统性风险的大爆发。私企危机不过是小菜。
-----------------------------
非正常人类思维的问题,我正在《中国大物理》里深入论述。 看了“大物理”,就很清楚现在体制的行为套路。
从系统利益的角度,体制现在用“吹泡泡”的方式,给私企们“信心”,让私企做炮灰,也就是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从这个角度,私企肯定是死在体制之前,当私企死掉了,体制才开始垮掉。
我写《私企的末日》,主要就是提醒私企,看到形势不妙,及早收手,不要做炮灰。 在一个社会中,只有首先做“老狐狸”,才能生存下来,生存的更好。 不要在乎企业的一城一池,而是要考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就是自己倒下,也要倒在体制之后。
avatar
生于0715
19楼
@文化De流氓 1048楼 2014-01-10 08:21:11
顶,分析的很透彻。尤其对世纪末的那段。农,工,商。商是不是只私企呢?
-----------------------------
私企遍布农、工、商,我后面会分门别类地分析。
avatar
生于0715
20楼
性命的问题悄然而至。
2009-2010年,是体制印钞的最后疯狂阶段。在这个阶段,印钞不仅提供给体制单位,还惠及到私营经济。
在之前的30年经济增长中,在金融管控的指挥棒下,印钞基本提供给国企、央企、地方体制单位,还有少量资金提供给隐性体制单位,私营经济得不到银行贷款,基本只能靠着自己从市场上赚钱,逐渐从小到大发展起来。随着外资进入和中国出口增加,私营经济才逐渐积累起来资金。在这个过程中,私营经济采取相对保守或者极端保守的策略,尽量不欠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最初宣传的纷纷扬扬的温州炒房团,也只是私营经济中的小浪花,代表不了私营经济的主要部分。
在2009年之后,体制印钞造成银行资金极度宽松,银行热情主动与私营经济建立关系,将低息贷款贷给私营企业。一直都在节衣缩食中艰难挣扎的私营经济,看到如潮水般涌入的白来的钱,突然间觉得钱似乎很容易赚到。因此,当时发展最好、最有实力、而且在金融危机中相对最稳固的私企,往往获得最多的贷款。这些企业本来不需要贷款,只要依靠国际市场,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但是,白来的钱冲昏了企业主的大脑,这些企业主开始大规模进行扩张。
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快。从2011年开始,体制突然间悄悄撤退,并且从私营企业中抽贷,私营经济的资金链断急剧裂变,一方面企业销售下降,同时企业因为加大投资而增加运营成本,导致资金匮乏;另一方面银行还持续抽贷,进一步加剧资金链的进展程度。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规模大、相对健康、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私企,在债务的重压下突然关门。而相对缺乏竞争的私企,在2011-2013年的资金紧缩煎熬中,因为国际国内市场日益萎缩,同时成本持续增加,也渐趋消瘦,不过很多依然在坚守,认为熬到其它企业关门后,自己还能剩下来,就是胜利,重新开始,机会多多。但实际上,这些大举借债的企业主,只不过重复别人已经无数次走过的、被证明失败的道路,而失败的最惨结果就是跑路或者跳楼。
跑路或者跳楼,更多是因为感情因素。私营企业主做企业,开始都是为了赚钱,获得更多的身家,能够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但是,随着日积月累,企业主的感情越来越倾注在企业身上。绝大多数企业主为了生存,天天待在企业里,没日没夜,在企业中的时间,远比在家时间长得多。 企业越是做的时间长,企业主对企业就越有感情。 因为,每个私企的生存和成长,都经历各种风风雨雨、面对各种困难挫折,有的企业曾经多次徘徊在倒闭的边缘,但是最后都挺过来了。可以说,这些企业耗费了企业主最好的人生时光。在2011年后,绝大多数企业主看到经营状况越来越差,但是觉得这次的形势可能和过去一样。过去多少困难挫折都挺过来,这次应该也能够挺过去。所以,企业主要不遗余力地挽救企业,让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在这个时候,企业主出现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两难中的顾此失彼。企业主人生的主次位置已经颠倒,将企业置于家庭和个人之前。当企业主习惯了天天呆在企业中,过度关注企业的时候,就已经在潜意识中忽略了家庭,忘记了自己的性命。 当企业主大量借债的时候,自然地将自己与企业的命运捆绑起来,为了企业而失去自己。 只要一线希望尚存,企业主就会用尽自己的力量,挽救企业。在这个时候,企业主就会在无意识中过度借债,为了挽救企业而让自己负债累累。
而企业的实质是什么? 不论一个人号称自己有多么远大的目标、高尚的道德,只要是做企业,企业就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赚的钱多才能说明企业好,亏钱的企业都是失败的。而这样的结果表现出来,就是企业主要钱不要命。为了维持企业而过度借债。
当企业实在挽救无望,企业主首先个人感情上不能接受这个惨淡的局面。人处于绝境的情绪化里,只能做出不理智的选择,结果就是大量的企业主跑路或者跳楼,个人家庭受到严重损害的同时,被借债的亲友和生意伙伴,也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最后,奋斗的结果是人财两空,众叛亲离。
avatar
生于0715
21楼
跑路和跳楼是典型的懦夫行为,是最大的不负责。需要强调的是,责任意识不是单纯的有担当的口号,不是盲目地担当;而是首先衡量自己的内在品质,冷静思考自己具体有什么用的能力、能够承受什么样的压力。然后,个人在自己的能力极限内,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做企业是为了赚钱,如果持续亏钱运营,就必然说明有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了解问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环境问题、自身能力问题,还是努力承担的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亏钱意味着外部环境变化后,企业能力或者企业主自身能力无法适应环境,也意味着企业主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个人已经不知道怎么减少企业亏损,就已经说明责任已经超出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时候,个人就应该迅速决定出售企业,不再亏损,而且可能还最后获利;如果无法出售,就想法以合理的方式关闭企业,以降低相应的损失。例如,IBM将PC部门卖给联想,就是IBM看自己无法盈利,找到联想接盘,IBM最后还大赚一笔。
但是,忽略环境变化、忽略自身能力局限,在亏损的时候还硬撑。等现金耗尽后,还变卖家产、到处借钱硬撑。这种行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还有一些机会;但是在外部环境日益恶化的环境中,硬撑的结果只能是亏损越来越大,欠债越来越多。从心理的角度,借钱的人从开始就害怕承认自己失败,害怕自己失败后,再也没机会爬起来,所以一直在硬撑,甚至负债累累还在硬撑。等到最后走投无路,又不敢见债主、不敢见家人,因此选择跑路或者跳楼。
必须指出,跑路比跳楼更加恶劣。艰难困苦是测试一个人内在品质的试金石。谢国忠曾经说过,一个日本企业主欠债破产,可能选择自杀;而一个中国企业主欠债破产,可能会突然消失,过段时间出现在太平洋对岸的夏威夷。而日本人和一些中国企业主自杀表示一种态度,也就是以死谢罪。虽然是懦夫行为,但是可以理解、有情可原。而跑路则完全是懦夫行为,在做出导致自己死亡的行动后,不敢面对债主、不敢面对家庭,因此选择了突然失踪。然后,让妻子儿女面对债主,面对各种纠缠、辱骂和恐吓。至于有准备的跑路则是完全卑鄙的行为,恶意欠钱之后,先让家人到达大洋彼岸,然后自己突然失踪,与家人汇合。
而在持续30多年的持续大量印钞,让人们在心理上习惯了追求金钱,支持了中国的泡泡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大都不再关注个人品质,也失去了责任意识。当一部分缺乏责任意识的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欠债和导致企业倒闭后,不仅自己想着不承担任何责任,而且还想法骗更多,以供自己逃跑后在国外的费用。
当这些人逃跑后,企业一夜之间关门,让员工、供货商、各种债主措手不及。尤其是员工和一些小供货商,可能因为这些恶意诈骗而跑路的企业,导致经济破产、生活无着。
随着经济越来越差,恶意诈骗并跑路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些跑路企业拖垮更多的企业,进而制造更多的自杀或者跑路,形成越来越广的波及效应。在每一波的波及效应中,更多辛勤工作的员工失业,很多人还拿不到工资,导致大量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更多的相关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直接倒闭,影响到这些企业的员工工作和家庭。 随着一波波的倒闭,企业间的诚信度也急剧降低,整个商业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让绝大多数企业更加艰难。
avatar
生于0715
22楼
专注是中国私企的致命陷阱
专注可以理解为聚焦、投入、持之以恒。从道理上,专注是做企业的前提。市场竞争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专注,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够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从行为表现上,企业是一群人共同聚焦,持续投入和努力的场所,一个人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适合进入企业,更不可能做企业主。
但是,专注自身也有致命的问题,就是视野过于狭窄,往往局限于局部环境,而对外部环境变化缺乏足够的敏感和关注。同时,专注的人很容易相信外界的谎言,被谎言所迷惑。因此,在中国泡泡社会中,专注就成为致命陷阱。专注让大多数个人生活的更差,很多专注的人艰难地生存;少数赶上机遇的人们,能够在年轻时生活得稍微好点,但是每况愈下。如果专注的人做企业,结果基本是逐渐没落;而如果想将企业做大,专注的结果就是企业加速垮台。 而很多企业主因为过于专注,为了企业的生存而过度投入、过度努力和过度借债,结果不仅不能挽救借钱,反而导致个人债台高筑,自己和家人的性命遭到威胁。
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专注的人面对越来越差的生活境况。例如,在1980年代有句话,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到1990年代,随着体制甩包袱,开始实施下岗大潮,并且把企业低价贱卖给私人。很多专注于技术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成为打工者,相对工作和生活条件更差,而且丧失各种保障。
如果当时中国采取撒切尔夫人采取的国企私有化政策,也就是将亏损严重的企业以股份的方式整体交给当时的企业所有员工,这些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将成为企业的骨干,领导很多企业走出困境。而朱镕基采取的措施,让善于拉关系、耍手腕的人独自拥有企业。同时,当时的大规模印钞,加上当时的转制企业压低工资,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专注于技术的人变成穷困的打工者。
1990年代后期,计算机编程人员是稀缺资源,月收入可以达到数千;到2013年,在货币贬值数十倍之后,计算机编程人员变成“码农”,月收入仅仅2-3万,与1990年代后期相比,实际工资贬值到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
在2005年之后,中国廉价机床生产和出口大幅增加,市场急需机械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不少企业开价达到每月1万元人民币。这时候,宣传开始鼓吹,专注于机械的人能够获得高收入。但是,宣传没有告诉人们,学机械的工程师在大学时都是非常聪明的一群人,这些人毕业后月薪长期停留在2000以下,连效益比较好的血汗工厂打工妹的收入都不如,连娶妻生子的经济条件都没有。而这样的人必须熬十年到十五年,才能够达到市场急需的工程师的能力。
与之相对比,欧美国家机械专业的工程师在大学毕业时,基本就是平均薪资最高的职位之一(5-6万美元);经过10-15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成为被认可的合格工程师之后,年薪在10-12万美元以上。
另外,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工厂的私营企业主,经过十几年的辛苦工作,最后赚的钱,远远不如开始按揭贷款买房、炒房的人获利高。
avatar
生于0715
23楼
如果专注于研发创新,企业的境况往往更差。在1990年代中期,广东一些私企老板为了吸引内地的技术人才,给这些人才以高收入、干股和利润提成。最初,不少广东老板舍得投钱,这种模式也受到推崇。但是,这些模式并没有发展起来,而是逐渐没落下去。
这种模式没落的原因很简单,一是研发风险高,二是成功后基本没有收益。任何一个研发都必须承担风险,也就是进行大量投资,以及长时间的研发努力。即使有的技术人员已经掌握了一些专门技术,其商业化应用也需要承担相当的风险。因此,很多企业在研发的过程中夭折,研发投资打了水漂。
另外,即使一些企业研发成功之后,将产品推向市场,开始实现盈利。其它企业看到这个产品好卖,立即进行模仿。在中国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所以模仿者与研发创新企业争市场,导致研发创新企业失去市场份额。不仅如此,模仿者往往采用劣质材料,生产出质量更差的产品,但是以价格战的方式竞争。这时候,客户就会进行以廉价劣质的仿制品,与质量稳定的原创企业进行讨价还价。如果原创企业降价,企业就会亏本;如果不讲价,客户就会购买劣质仿制品。而采购这些产品的企业,往往都是规模较大的国企。这些国企采购往往不以质量为导向,而是以价格和收回扣为导向。而这些国企很多都属于垄断企业,根本不在乎产品质量。例如,中国的家电整机企业大都是地方国企,都在进行激烈的价格战。 这些企业以廉价采购原则为导向,不关注产品质量,而是用所谓的服务来补救产品质量低劣的问题。
这样的结果最终就是,劣质仿冒企业持续成长,让创新企业毫无生存空间。而且,劣质仿冒企业也越来越做出名声,最后理直气壮地称自己为山寨。当山寨的这个词随着山寨手机迅速在中国走红之后,中国人终于意识到,中国本身就是山寨国。人们宁愿购买劣质廉价的产品,也不多花少许的钱购买好的产品。而愿意花很多钱购买优质产品的人,则主要购买外国品牌的产品。
最终,在国产山寨和外国品牌的双重夹击下,专注创新的国内企业基本没有生存空间,大量的研发投入也打了水漂。
avatar
生于0715
24楼
实体经济的专注结果
专注做实体的人对于宏观环境的缺乏基本的理解能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之后,人们开始为中国的大国崛起而欢呼,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而自豪。很多人跟着宣传在重复地强调,改革开放只用来30多年的时间,中国就走过了西方200-300年走过的路。这时候,很多专注做事的人也跟着感到高兴,觉得自己未来也有希望。
而在这个时候,专注做事的人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弱智,因为连基本的思考能力已经丧失。如果一个人专注做事,就会知道在本领域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当听到快速、赶超等词时,专注做事的人应该感觉到恐惧,而不是希望。
中国30年做发达国家200-300年的事情,实际上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另外一种说法。这也意味着,中国不可能靠着认真做事、更不可能靠研发创新进行发展,只可能通过引进、仿造、山寨的方式达到。
而国家越是以这样的思维为导向,社会越是支持这样的思想,专注做事的人就越没有生存空间。因为,人们会支持技术引进,直接购买外国的技术,将本土的研发企业挤垮;人们会支持山寨和假冒伪劣,将真材实料做产品的企业挤垮;人们支持投机取巧、坑蒙拐骗,使踏实做事的人陷入生存困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都会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随时出卖自己的良知,甚至直接卖掉自己的未来。在美国已经有一些例子,在美国高技术企业工作、准备拿绿卡的中国人员工,为了很少的钱,将企业的技术偷走,卖给中国企业。这些人被抓住后,以商业盗窃罪被判刑,不仅进监狱后失去收入,出了监狱也要被驱逐回中国。而在中国,这种技术盗窃更加肆无忌惮,人们只要找到赚钱的机会,就会偷盗或者出卖他人。
因此,当一些专注做事的人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等结果出来之后,很快被相关人员偷走,自己一无所获。 也就是说,越强调经济增长、吹泡泡的人越多的时候,整个社会越没有诚信,专注做事人状况也越差。尤其是当这些人做企业的时候,资金投入越多、个人的赌注越大,结果也越惨。
avatar
生于0715
25楼
@生于0715 2楼 2014-01-07 10:24:11
在先天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私企发展还受到体制的多重盘剥,也就是后天“缺衣少食”。 体制的盘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在金融上,体制对私企的贷款条件极为苛刻,随时卡紧对私企的贷款,并且通过强制结汇和人民币升值的外汇政策,以及大规模印钞的方式,持续使私企的财富持续缩水。 在2008年底,中国货币总量M2的余额是47.5万亿元,到2013年11月底M2余额将近108万亿,也就是印钞额度超过60万亿,私企资金的实际价值贬值到......
-----------------------------
@doworld 569楼 2014-01-08 12:38:43
Mark低先.
这个看似或宣传得像太平盛世的世道,其实危机重重.
与其生活在"新闻联播"中,不如早日意识到危机,所谓居安思危,或者早定良策,或者能比别人领先一步,就会成为胜利者.至此,想起那个奋力跑在前头的朋友说的那样,我并不是要跑得比老虎快,我只要比你快就安全了.
私营企业的日子确实如王小二过年那样,所接触的私企小老板其实都在观望,等等看.
他们以前用过的节约成本的方法,现在都不能用了.以前可以大幅......
-----------------------------
实体经济情况更不乐观。 你的回复里有两个假设,第一个是实体经济假设,第二个是出口实体经济假设。
第一, 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是虚拟经济。 总体上,实体经济日益下滑,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一些虚拟经济部分则相对乐观,甚至有些虚拟经济企业迅猛扩张。
一些虚拟经济企业看好的原因有两点,
1, 做实体的人看到状况变差,纷纷开始转型,而转型的方向主要是虚拟经济。 例如,很多人做实体不行了,拿着钱去投资高利贷公司,导致高利贷市场极为火爆。高利贷的融资局面越来越火热,虽然高利贷一个个在爆掉,但是还有很多人奋不顾身往里冲。
2,是市场本身的变化,年轻人行为的虚拟化,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 而且,网络化世界的特点是,只需要很少的固定成本,就可以做出很多收入,利润率极高。 例如老牌门户网站,还有新发展起来的游戏公司,还有吸引年轻人的玄幻小说网站,这些公司和网站正在赚越来越多的钱,积累越来越丰厚。
因此,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的一些企业,生存能力更强。 等实体经济基本倒闭之后,这些企业才会倒下。
第二,在你的回复里,主要考虑的是出口型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又分为不同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点。 从你身边的实际角度,思考现在的整体的出口实体局面。 你认为困难重重,但是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从目前的情况上,这些道理都没错,看上去也很有道理。
不过,在未来1年到1年半的时间里,出口实体经济将面对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这些变化包括 金融领域变化,外部市场变化,各种国家经济政策变化引发的税费变化,用人状况变化,以及出口实体经济产业链变化等等综合变化,
当这些变化发生后,上述几个因素中的一部分发生显著变化,就会对现在困难重重的出口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在未来1年到1年半的时间里,当大家回首去年底到今年初,就会发现,出口经济因为这些变化而面目全非。
而且,现在的实体经济企业主存在重大的思维误区,包括“比其他人跑得快”的误区。 这个误区会让很多实体企业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行错误的重大决策(或者不决策),导致事关生死存亡的错误行动。
avatar
生于0715
26楼
背景分析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专注是私企的生存基础。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企业是中小私营企业。中小私营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特点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往下传。这些中小企业既是家族的生存手段,也是家族的生存方式。
瑞士手表驰名全球,而瑞士手表由500多家手表厂和3.3万名从业者组成,构成了瑞士的第三大产业。这些手表企业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经过300多年,十代以上的人逐渐积累起来的。瑞士手表是典型的家族传承式的企业,一代代的拥有者和员工都在这些手表企业中工作。 在这些手表企业中,人们不是懒懒散散,而是持续在努力做事。
19世纪建立的比20世纪建立的手表企业,普遍在卖价上显著高一个等级;18世纪比19世纪的,显著高一个等级。而不同等级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员工的传承,而这些传承的本质是专利和技术秘密。每一代企业主和员工都在持续学习过去的技术秘密,并且创造新的技术秘密。每个高档手表包括数百个零部件,从零件生产到手表组装的过程中,都由成千上万个技术秘密组成,所以能够卖上万美元。同时,这些手表厂形成产业集群,就是既进行内部竞争,同时通过自身组织工业协会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外部市场竞争,建立和维护瑞士制造的地区品牌。
在私企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家族企业发展起来,成为世界上的大公司,相互之间进行竞争。 例如,美国福特汽车、日本丰田汽车、德国大众-保时捷汽车,虽然都是上市公司,但是实质上扔属于家族企业。福特家族仍然保留者特殊的投票权股票(比其它普通股票投票权高数倍,1股顶4股),也对福特汽车保持根本的发展决策权。
欧美日私营企业的特点是,时刻面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面对风险把控两部分:在风险发生前,随时警惕风险、并且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果没有预见到风险,在面对艰难困境的时候,也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以知识和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依靠借债为主导,让自己生存下来。
从预见风险方面,福特汽车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数次面临破产,但是由于家族企业专注和投入的特点,每次都起死回生。尤其在2006年前后的一段时间,福特卖掉路虎、捷豹、沃尔沃、马自达等品牌筹资,甚至连福特自己的品牌也拿到银行抵押,大量筹集现金。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都申请破产保护,股东的权益丧失。而坐拥大量现金的福特汽车还能够独立生存、避免破产,福特家族再一次保住了自己的财富。
在二战后,日本手表曾经用电子表占领市场,对瑞士机械表造成严重冲击。瑞士手表在看似即将全体倒闭的时候,内在的雄厚积累表现出来,重新进行市场定位的高端化,并且开发一定的低端品牌和产品(例如Swatch)。瑞士手表将自身从计时器为主的功能,变成饰品为主的功能,再次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而日本手表在最初推动电子表普及化的胜利后,很快被东南亚和中国的廉价电子表生产所取代,自身也开始陷入萎缩。随后,日本手表开始仿效瑞士手表,试图进行饰品化发展,抢占高端市场。但是,进入2010年代,瑞士手表仍然牢牢掌控着高端市场(市场份额95%以上)和部分中低端市场,用10%左右的世界手表销量,卖出50%多的世界手表工业总产值。
专注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专注而专注!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专注,也就是赚更多的钱而专注。当发达国家的私企通过专注,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术,并且赚更多的钱,逐渐发展起来。而这种发展不是单独发展,而是集群式发展。
当丰田汽车发展起来后,通过零部件采购,形成稳定的产业链系统,并且支持了产业链周边的服务业发展。在这个系统中,有数百万人在为丰田汽车提供服务,包括丰田汽车的直接雇员和丰田服务商的雇员。而且,当丰田汽车通过一代代往下传的时候,为丰田汽车提供服务的数百万人也在一代代往下传。当丰田和供应商专注于各自的工作时,大家能够共同赚钱;而每一代员工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给自己的孩子时,也就让孩子在更高的知识起点上工作,将企业做得更赚钱,员工个人也能够赚更多的钱。从这个角度,就是日本企业的忠诚文化:企业对员工忠诚,只要员工积极工作,企业尽可能提供终身工作,并且提供相应的住房教育等家庭生活支持;员工对企业忠诚,持续为企业做贡献,保守公司秘密,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瑞士日本等社会相对封闭,人口流动较低的国家,就通过这种持续的努力、相互忠诚的企业/社会模式,保证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
avatar
生于0715
27楼
@公民灌水权 1179楼 2014-01-14 11:23:53
关于预测是否准确,请各位看看这些更坏的情况是否在发生和延续。
明确说哪一年哪一月出问题那是不可能的。
但当更坏的事情正在发生和延续的时候,病菌不断侵蚀肌体,就在不断靠近临界点。拖得越久爆发也是越厉害。
有人认为,天草承受力无限,所以人类世界的规律不适合天草,那是明显的以偏概全。
几次技术崩溃,天草确实撑住了,但难道没有人买单?
天草死掉99%的人还是天草,还是能撑住,人类从......
-----------------------------
每次技术崩溃,都要有人买单,而不是可以无痛度过。 这次的情形是,首先让私企-实体经济买单。 所以,体制越强,越有办法手段,实体经济就死的越快。 这个进程已经开始,在今明两年达到高潮。
avatar
生于0715
28楼
@晋惠帝2013 1195楼 2014-01-15 12:33:07

除了那块牌子楼主说的瑞士表牛在哪里?

-----------------------------
精确度,也就是走起来之后,差异很大。
假冒伪劣的最核心问题,就是虽然表面仿得像,但是真用起来就完全不一样。 中国各种假冒世界名牌,都是这个问题。
avatar
生于0715
29楼
@只为跟上时代 1227楼 2014-01-16 20:19:25
楼主是天涯名人,个人非常敬佩楼主
不过,不太认同楼主对2014年私营企业的判断
在危机下,往往就是转机
甚至,转机已在发生
通过最近几年不断调高基础工资
社会消费已快速提高份额,解决危机正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房地产交易已明显疲软的情况下,汽车销售继续高涨,就是明证
房子,正不在是全部
14年,私营企业去芜存菁年,而不是凋零年
......
-----------------------------
@西门南宫2008 1230楼 2014-01-16 20:38:37
很明显,您不是实体中人,雾里看花。
实体的死因之一就是人工,劳动力在减少已经增加了实体招工的难度,薪资不断提升
加重了实体的负担,国内人民币持续贬值,通胀加剧,原材料价格也急剧上涨,对外人民币又持续升值,终端产品价格是持续走低的,如此夹击下,实体的利润空间在哪里?
政府“最近几年不断调高基础工资”,正是在加速实体的死亡。
-----------------------------
上述这些条目,基本都决定了 实体经济 的末日已经近在眼前。
因为铁公基、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的火爆,导致大规模通胀,结果是大规模通胀,从各方面压制实体经济,导致成本高昂。
更重要的是,从2013年开始,除了铁公基、房地产、汽车和吃喝,其它消费已经快速消失,决定了实体经济的末日。
avatar
生于0715
30楼
@喵4a2s0d1f4891喵 1212楼 2014-01-16 07:04:43
经济的癌变:泡沫盛世,实体末日
-----------------------------
你好 看到你的回复 谢谢关注和支持
"经济的癌变:泡沫盛世,实体末日" 的总结非常好
我想把帖子换成这个题目 请问你是否同意我使用
avatar
生于0715
31楼
聚焦中国实体经济
2014年初,我对中国私企做了个简单的分析预测,没想到 实体经济的关注者众多。既然开了头,就说个明白,帖子开篇比较简略,后面补充分析的部分行文仓促。现决定把帖子改名,接下来将继续更新,聚焦中国实体经济,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形势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
avatar
生于0715
32楼
实体经济的绝境
2014,中国实体经济开始面对生死存亡。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后,沿海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倒闭,内地的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行业也进入寒冬。在经济急剧萎缩和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压力下,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暂时挽救了危机。但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实体经济进入新的倒闭潮,而且逐渐深化。进入2013年,生存危机全面笼罩在实体经济领域,绝大多数实体经济的企业主和管理者感受到空前压力。
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交织作用,导致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在2009年之前,实体主要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而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产生直接的作用。在以4万亿为代表的大规模货币印钞之后,国内经济对实体形成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同时,国际经济日益恶化,让实体状况雪上加霜。从整个过程的角度,可以总结为路线图:“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大印钞-房价暴涨和通胀-国内金融危机主导-国际经济危机助推”由于实体从业者普遍不了解金融系统,因此不理解上述路线图,无法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正确评估。
实体经济开始陷入失败循环,并且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失败循环可以总结为:孤岛效应 (思维偏差/错误,迷失方向 – 恐惧/冒险行为 (做出错误行动)– 期待奇迹(陷入越来越大的损失)-下一循环的孤岛效应。在失败循环过程中,行为越激进的实体企业,欠债越多、关门倒闭的越快。
而且,关键问题还不仅仅是实体企业倒闭,不少企业主由于欠债(尤其是欠高利贷)过多,被迫开始跑路和自杀,并牵连家人和孩子。
面对生死存亡,实体经济首先必须看清楚、想清楚。 看清楚的意思是,看清楚未来的方向,具体做法是包括了解真实的金融形势,并且以此透视国际和国内经济方向;想清楚的意思是,清醒认识自己的处境、思考明白自己的实力,防止重大错误,避免陷入失败循环。只有看清楚、想清楚,个人才能够在危机四伏、处处陷阱的环境下,通过合理的决策和行动,保护自己的利益。
avatar
生于0715
33楼
金融指挥棒(一)
2012年3月18日,“山西煤老板7000万嫁女”传遍中国。山西柳林首富、联盛集团(以煤矿为主)董事长邢利斌在三亚丽思卡尔顿酒店为女儿举办大型婚礼,婚礼总费用超过7000万。 婚礼从北京请了专业的婚礼策划,包下丽思卡尔顿等几家顶级五星级酒店。而且,婚礼还专门举办演唱会,请来了诸多明星助阵。演唱会由朱军、周涛主持,冯巩、宋祖英、周杰伦、王力宏等现身表演。事情发生后,网友在互联网上反应极为强烈,纷纷谴责煤老板的奢侈行为。
2013年底,新闻再次爆出,同样事关这位柳林首富。根据柳林县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联盛集团的金融负债接近300亿元,财务费用居高不下,严重缺乏债务清偿能力。不仅如此,2013年以来,联盛集团还面临着欠缴税款、职工养老保险金、工程款、材料设备款等诸多欠款问题,此外,还有10多家民营企业与联盛集团有担保关系,涉及信贷资金200多亿元。
山西柳林首富的行为,反映出中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在中国的体制环境下,赚钱发财的实体经济,往往都非常低调,而且是尽可能低调,也就是闷声发大财。 而一旦某个首富开始高调,往往说明身处绝境,折腾不了几天了。高调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强调自身的社会贡献和社会地位,往往是因为首富在政治中“站错队”。这些人并不是本身缺钱,而是因为给失利方进行金融输送,因此在斗争中被清洗。二是进行宏图规划,进行炫富型奢侈消费,显得自己非常有钱。 这种情况往往是实际上缺钱的结果,希望从银行贷款、或者通过其它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为了显示自己有实力,因此需要通过奢侈消费充门面。
凡事不合常理即为妖。不论采取哪一种高调的方式,都是违背常理。另外再打个比方:猪吃食的时候,虽然吃相难看,但是不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只有快被杀的时候,才开始尖叫。所以,当高调的事件发生,都说明情况异常,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这时候,人们就应该在金钱上警惕,尽快与不合常理的人切断金融关系,包括直接借钱和货物赊账。但是,绝大多数人因为缺乏对于真相的分析和思考,很容易受骗上当。例如,柳林首富显然属于第二类,其企业本身早已经难以维系,陷入实际破产的状态。因此,他通过“7000万嫁女”的方式表示自己有钱,给借出方以信心,让自己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后来,柳林首富自己澄清,实际上只花了1500万。而这种将花费金额膨胀数倍、再进行实际自我炒作的方式,更表现出其高调表现的意图。“7000万嫁女”虽然遭到社会的广泛谴责,但是有钱的形象建立起来,多借钱的目的达到了。柳林首富通过多贷款和从其它渠道筹资,又坚持了将近2年,直到最后再也借不到钱,突然之间轰然倒下。
所有实业的发展都是在金融指挥棒的指导下,被金融推动的结果。金融如同经济的血管,从多个角度控制实体经济。在中微观实体经济范畴,金融直接影响某个行业、并且直接决定实体经济的经营状况、进而决定某个企业的生存状况。一个行业受到的金融支持力量越强,行业的扩张能力越强、扩张速度越快;反之,如果金融支持弱、甚至一直被抽掉资金,行业往往处于艰难生存,或者萎缩和崩溃状态。而且,任何实体企业都受到所在行业的约束和影响,不可能跳出本行业的成长极限。在分析实体企业是,只需要分析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就可以看出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潜力。所以,如果从金融的角度分析经济,可以清晰地看到实体的生存状况,并且进行相应的预测。同时,实体经济往往看不到金融和实体的关系,或者不重视金融的决定作用。在金融环境宽松,实体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的时候,实体企业往往产生错觉,认为自己的成绩是自己聪明、努力的结果。 很多企业在自认为聪明的情况下,过度借债进行扩张,认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前途更加远大。 而当金融卡紧贷款、甚至抽走资金,控制该行业和企业的风险时,企业才知道自己已经欠债过多,随时将面临死亡。 柳林首富的破产结果,就是这种环境下的一个典型案例。
avatar
生于0715
34楼
金融指挥棒(二)
从金融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2014年将是中国实体经济开始面临灭顶之灾的一年。而柳林首富破产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案例。柳林首富牵涉到高达500亿元的贷款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经济变化相对同步。 同步的意思是,实体经济的垮塌并不是一天造成,而是从2010年开始显出苗头,随后持续加速恶化的结果。
实际上,金融市场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控制和推动了恶化的过程。从2011年开始,社会资金链快速发生断裂,预示着中国实体经济已经开始走向末路;2012年下半年开始,实体经济已经开始陷入全面困境。(相关机理我在“2010经济分析-11大难题”、“2011的波澜壮阔”、2011年初“关于shibor上涨的联想<社会资金链即将断裂>”、2011年四季度的“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 、2012年中的“中国经济的自由落体”等多篇分析文章中,以多个角度进行反复分析)。 而在“煮”的过程中,实体企业并不是同时死亡,而是以多米诺骨牌的倒塌方式,一层层进行传导,渐进走向死亡。
而且,大量实体企业通过融资借债的金融方式,试图让自己多活一段时间。这些企业因为个体融资能力的差异,死亡的时间和方式也和其它企业不同步。这种方式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实体企业不是进行壮士断臂,而是在耗尽所有力量,甚至企业主倾家荡产、负债累累之后才死亡。
大致上,实体企业死亡时间进程的主要由两个标准组成:一是外部市场和资金环境状况,二是企业自身实力和个体借债状况。按照这两个标准,在外部市场缓慢变化、资金状况相对宽松,而且企业自身实力强,行为保守的企业,能够生存得长久一些,这些企业可以称为优质企业。而在外部市场急剧恶化、金融进行大量抽贷的行业中,个体自身实力弱,还过度借债、过度折腾的企业,将最早倒下,这些企业可以称为劣质企业。而且,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越是劣质企业,越倾向于过度借债。而当这些企业再也借不到钱的时候,往往是以突然之间关门的方式结束。在2012年,劣质企业逐渐关门倒闭;进入2013年,形势加速恶化,劣质企业成批倒闭,并且向优质企业蔓延。柳林首富则在2012年风光无限,通过不到2年的时间,变成无法收拾的企业,就是劣质企业在借不到钱之后,突然倒闭的典型代表。
avatar
生于0715
35楼
金融指挥棒(三)
金融业还是传导阀和扩散器。随着劣质企业的倒闭,问题将通过金融系统向优质企业蔓延,金融起到主要的传导和扩散作用。一个负债过多的劣质企业倒闭,可能会通过金融机构,将影响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柳林首富破产倒闭之后,牵扯到500亿左右的贷款问题,而他的集团几乎已经失去大部分偿债能力。在正式宣布之前,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呆坏账,早已经被提走花光,这时候传导阀尚未起作用。这些钱里面,既有民众的储蓄,也有相对自身实力较强、行为保守的优质企业的存款在此之前,存款者并不知道银行的状况、银行把钱贷给谁,因此等于实际状况被屏蔽;而当这些钱成为呆坏账,钱要不回来之后,民众和相对优质的企业也遭受严重损失。
而随着劣质企业一个个倒掉,银行面对大规模的呆坏账无法解决,或者面临破产、或者大规模印钞稀释坏账。所以,当劣质企业倒闭的浪潮持续进行传导,优质企业也将难以生存下去,跟着被拖入泥潭。而且,传导过程是从点到面、进行逐级递进的过程。每传导一层,影响就通过金融机构,显著扩大一层。金融系统是扩大器,扩大和推动整个变化的过程。随着相当一部分实体走向死亡,在金融系统的传导和扩大的作用下,整个宏观经济也将发生全面的变化。
在宏观经济中,金融更对实体经济起到指挥棒的作用。由于中国的集权特点,因此国家政策对于经济操控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所有的经济状况和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柳林首富涉及贷款500亿的问题,也与国家政策有直接关系。
在国家政策和中国经济之间,金融系统起到桥梁作用。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信托(包括理财)、股票、债券、租赁等等细分行业部分。在社会经济中,民众往往只关注其中的某个部分,将这些金融行业作为攒钱和赚钱的工具。而在国家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这些行业就成为经济操控的主要渠道。
国家通过操控金融市场运作,进而决定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国家制定一个重大经济政策(点),必须具体通过金融系统的扩充效应,也就是上述行业的运作,才能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而当国家制定或者改变一个重大的金融政策,等于改变金融系统的传导和扩散方式,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而且影响更加持久。而经济的角度,金融业就成为主导行业,引领宏观经济的走向。
avatar
生于0715
36楼
@cyhotman 1295楼 2014-01-19 21:43:36
各个行业都不成吗?哪个行业能延缓一些
-----------------------------
@五陵闲人 1297楼 2014-01-19 21:50:06
我认为出口型企业,会得到ZF的大力支持,不会倒闭。。
这些企业真要倒闭了,那就要没饭吃了,ZQ堪忧。。。
-----------------------------
我在后面的内容里,会对企业进行具体分类,进行相应类别的分析总结
avatar
生于0715
37楼
金融指挥棒(四)
从整体经济的角度,可以将金融的传导作用可以总结为“国家政策–金融系统–具体行业发展或者经济事件–金融系统–整个宏观经济”。从这个传导系统可以看出,金融业在整个经济中,起到两个层面的桥梁作用:一是底层的桥梁作用,也就是具体行业或者经济事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柳林首富倒闭是劣质企业倒闭,是具体行业的经济事件,通过金融系统的坏账,逐级传导到宏观经济。二是中层桥梁作用,就是金融业将国家政策与经济结合起来,起到关键的金融作用。这个层面的金融业运转和传导,是决定行业和宏观经济方向的部分。
在金融领域,发生在中层桥梁的任何重大事件,都会在未来一到两年的时间,影响相关实体经济。例如,而柳林首富的各种相关贷款能够达到500亿(能让劣质企业借贷如此多的钱),是金融系统在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下,做出的相应决策;而柳林首富再也借不到钱而倒闭,也同样是金融系统在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下,做出的相应决策。
因此,不论具体企业、行业、还是宏观经济,都需要通过金融系统的中层桥梁作用。而鉴于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作用,金融市场成为宏观经济的先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ator),或者叫做“指挥棒”。
2009年后,中国的金融指挥棒主要体现为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在这个政策中,4万亿是核心,而金融系统则起到关键的承接作用。而4万亿的起因,则是美国的次贷危机。
2008年的次贷危机属于典型的金融危机,从投资银行亏损开始,扩展到整个金融业。次贷危机从美国爆发后,美国银行业实质处于破产状态,成为典型的整体金融危机,也就无法给社会提供金融支持。一到两周的时间内,大量其它国家金融机构爆出巨亏,世界金融业处于风雨飘摇中,也就是金融危机席卷世界经济。 在一个月内,世界房地产价格暴跌,市场上基本已经没有买盘,引发建筑业停工,各种建筑材料和家电生产销售停滞;汽车销量暴跌,整个汽车配套产业链运转急剧减缓;另外,其它大量行业销售停滞,生产也相应停滞。到了这个阶段,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破产,大量实体公司陷入破产危机。中国大多数出口加工厂都面临订单锐减或消失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加工厂关门倒闭。在次贷危机之后,实体经济的人们才开始着急,想知道次贷危机到底怎么回事,具体发生了什么,未来怎么样。这时候,大量专家出现在世界的银屏上,以马后炮的聪明,告诉大家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中国CCTV2的“直击华尔街”节目,更连篇累牍地综述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
avatar
生于0715
38楼
金融系统的作用:“国家政策–金融系统 (中层桥梁)–具体行业发展或者经济事件–金融系统 (底层桥梁)–整个宏观经济”
avatar
生于0715
39楼
@吃吃喝喝小鸡鸡 1320楼 2014-01-20 10:43:13
楼主,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成熟或是高度发达的金融业必定会引起泡沫,是泡沫就必定会破裂,全世界都有泡沫,越是早破裂,越是危害小,越是能早日复苏,我们的泡沫越是晚破裂越是危害大,顶峰往前一步就是万丈悬崖!
-----------------------------
是的。
avatar
生于0715
40楼
@swb333 1321楼 2014-01-20 10:46:34
楼主 可是一直关注你的文章三四年了,还记得你要发的颜色预警,现在什么颜色奥?
-----------------------------
不好意思,我最初对问题认识有偏差,所以贸然弄了几盏灯。当时,我将最后的节点定在红灯,其实不是这样。 从“2012-大物理的开端”到最近整理成为《中国大物理》 开始,我调整一下灯的颜色,最后的节点应该被称为“黑灯“。主要节点变了,我后来没有再强调。
经济红灯实际上已经亮了,不过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从经济的角度,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是红灯了,就是做什么什么亏,钱投到哪里都要打水漂。不过,绝大多数人没意识到,还在做最后挣扎. 所以,现在理财产品和高利贷特别火。
真正重要的是黑灯,也就是“大物理”。我在帖子里反复强调过,中国人要钱不要命。而经济什么灯,其实人们并不关心。只有经济不再是问题,灯灭了,也就是死到临头的时候,人们才真正有意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