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学习讨论】运用语法知识分析石头记原文中的句子
avatar

【学习讨论】运用语法知识分析石头记原文中的句子

hls324
1楼
avatar
hls324
2楼
各位网友:
有精通语法知识的吗?
有表达水平特别强的吗?
有阅读能力特别高的,觉得没有看不懂的文章的吗?
请不吝赐教。
avatar
hls324
3楼
这句《石头记》的原文是: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avatar
hls324
4楼
这句话是在《石头记》开篇中讲的一段“四本书的故事”之中。
虽然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读这段“四本书的故事”,但由于过去的语法知识学得不好,没法用语法知识来解读这段故事,所以求教于各位精通语法知识的网友。
avatar
hls324
5楼
比如这句【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中的主谓宾的详细分析。
avatar
hls324
6楼
每当在阅读石头记原文时产生疑义时,就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
把作者想象为一位学问非常高的人物,比如是皇帝的老师。
这可以使自己用更高的要求来解读原文。
所以各位不是在解读一般的文章,而是在解读皇帝的老师出的题。
那各位岂不就相当于小皇子的学习待遇了吗?
所以请提高兴趣,运用你们精通的语法知识吧!
有事出去,希望各位踊跃参加。
avatar
hls324
7楼
看来各位都没有兴趣。(6楼除外)
不知是对石头记没有兴趣?还是对语法知识没有兴趣?
石头记是经典名著,我对石头记有兴趣,只是对语法知识没兴趣。
(过去学的那点不及格的语法知识到现在早就忘得差不多了)
avatar
hls324
8楼
要想看懂这句【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的意思,必须结合这句话的前几句话和后几句话(甚至前一段落和后一段落)来整体的阅读分析。
avatar
hls324
9楼
引用原文: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
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avatar
hls324
10楼
@hls324 2020-12-05 11:29:51
各位网友:
有精通语法知识的吗?
-------------------------------------------------------
宝刀早上好。
和“坏鸟”的讨论,就像健身的热身运动。
我对从开篇至此的“四本书故事”的理解比较详细,但由于过去对语法的逆反情绪学得不好,忘得也快。
现在想用语法知识解读“四本书”反而不会了,所以请求精通语法的帮我整理复习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
已达到能够用语法基础知识解释这段经典名著中的“四本书故事”。
简单的问题:【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对这句话的主谓宾进行划分。
请不吝赐教。
avatar
hls324
11楼
@宝刀未老11 2020-12-06 08:56:01
······
这是一个连动式单句。连动式单句,就是有两个以上动词做谓语。
-----------------------------
懂了,【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是有两个以上动词,是谓语。
主语就是曹雪芹。
宾语是《金陵十二钗》。
那以上和此句并列的三句分别是:
【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情僧录》】(前面的空空道人僧略):
空空道人是主语;改《石头记》为······是谓语;《情僧录》是宾语。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吴玉峰是主语;题曰是谓语;《红楼梦》是宾语。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孔梅溪是主语;则题曰是谓语;《风月宝鉴》是宾语。
avatar
hls324
12楼
前一个分句: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
----------------------------------------------------------------
@宝刀未老11 2020-12-06 09:29:23
这个分句,也可以看成是复句。
前一个分句: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后一个复句:(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易,为,都是动词。两个动词做谓语。这也属于连动式。)
遂,连词。连接上下句。
-----------------------------
按我现在的理解,此句的主语是空空道人;谓语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易名为)情僧是宾语。
avatar
hls324
13楼
谓语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易名为)情僧是宾语。
------------------------------------------
@宝刀未老11 2020-12-06 09:43:12
因空,是状语。见,是谓语。色,是宾语。以此类推。
-----------------------------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内容,它是空空道人的思维过程,也是空空道人的思维结果。
有了这个思维结果,产生了顿悟,才决定把原来的空空道人的名字改为情僧。
所以把名字改为情僧这一结果,是因为以前的顿悟和改名的行为的承受者,所改的这个名“情僧”是宾语。
avatar
hls324
14楼
hls324:举报 2020-12-06 10:52:21 评论
评论 宝刀未老11:【既然是从句,单独使用,就没有意义】太对了!再烦请宝刀分这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主谓宾及详细成分。
------------------------------------------------------------------------------
@宝刀未老11 2020-12-06 11:01:10
这个,可以看做是单句。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时),仍用《石头记》】。至,仍,都连词。关联上下句。
-----------------------------
我理解主语是作者;谓语是抄阅再评,仍用;宾语是《石头记》。
脂砚斋是地名(房屋建筑的名称),甲戌是时间(年代),二者作为时空,是对作者行为结果:《石头记》的修饰。这个时空应该是虚构的。
avatar
hls324
15楼
看视频老师讲语法提到“强调句”,突然觉得这段故事最后的结束语,就是一句强调句。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仍用《石头记》。】强调什么?强调《石头记》!
说明开始讲的是《石头记》,中间讲的是《石头记》,到结尾强调的还是《石头记》。(这一点从没改变)
《石头记》是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这段文字的主题,是这段文字的关键字。
包含《石头记》内容主题的,当然就是这段文字的主句了。
百度汉语基本释义
主句[ zhǔ jù ]
1.即句子的主体,能单独使用或出现的句子。
2.指在转换生成语法中,包含有成分句的句子。与传统语法中的主要从句相吻合。
而和主句相配合的从句是否能单独存在呢?
现在知道原文中的主句是什么了,但从句在哪?
比如作者用他的语言叙事行为动词来讲述《石头记》,作者是主语;语言叙事行为动词是谓语;《石头记》是宾语。
那作为作者讲的宾语的从句,作者是使用了掰开了揉碎了的手法,把宾语(《石头记》)的从语拆开来,分别扩大化它们的叙述范围,变为四个单独的句子。这四个句子就是并列的四个句子:
1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指空空道人)
2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3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4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四个句子都是对《石头记》起修饰作用的句子,前面说了《石头记》是作者叙述的宾语,那这四个并列的句子就是宾语主句的从句。
它们(指四本书)是作者借助虚构的假书,来代替主句《石头记》的内容、主题。
四本书是假的,是虚构的,但被它们代替的主句《石头记》的内容、主题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这本《石头记》的原文之中。
只有依附于宾语主句,这四本书才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虚构的四本书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主题。
离开了《石头记》他们不能以四本书的形式存在,在原文中多次存在《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红楼梦》《情僧录》(只有情僧录只出现了一次),但没有一次是以书的形式出现的,它们都是《石头记》具体丰富的内容,及以此归纳概括出的主题。
所以并列的这四个从句,离开了主句(《石头记》)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这四个并列的句子,是宾语主句《石头记》的从句,只不过是作者用特殊的手法把它们分开了而已。
另一个特点就是这四个不能单独存在的宾语从句,它们每一句单独的句子又都有着非常分明的主谓宾结构,但它们只有回归到对宾语的修饰作用,其真正的修辞作用才会发挥作用。
所以读者看不到这并列的四个主、谓、宾交代的非常清楚句子,是不能单独解读的句子,只有和宾语《石头记》结合来进行语法的理解,才能看到作者运用语法知识展现的艺术效果。
avatar
hls324
16楼
假设一篇文章可以逐渐缩小的话,必须先找到整篇文章的主题,因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再缩小,到一句话时,这句话就是主句,主句中的中心语就是文章的关键词。
这是把文章缩小而尽量保持原有成分。
那作者在要表达主句中的关键词时,要想扩展开来,发挥来表达时,就不仅只用一个主句了,还要加上主句从句,用从句来修饰主句,使主句表达的更丰富更生动。
《石头记》的“四本书的故事”就是以这种思路来展开发挥表达的,主句的中心语就是:《石头记》——《石头记》的故事内容、《石头记》的主题。
为了生动的表达主题,作者采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也叫比喻修辞。
百度百科,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这里的本体就是《石头记》抽象的主题思想;喻词就是运用语法规律中的主句从句,各种不同的从句对主句的修饰;喻体就是四本书,打比方的喻体都不是真的。
比如打比方冬天小孩的脸冻得像苹果一样红,你还要真的去研究是什么苹果,是红玉还是红富士、红星苹果?也没有这种不懂打比方的人吧。
所以用虚构的四本书来比喻出石头记的内容及主题,我们就没有必要去研究打比方的虚构的四本书是什么样的?是谁写的?因为四本书都是假的,它们只是起到引出《石头记》的内容和主题的作用,它们只是修辞形式中的比喻的喻体素材而已,它们只是辅助主句的从句的修饰作用,关键是主句中的中心语——《石头记》。
随意打比方是很常见的,比喻也是很常见的,把比喻上升两个等级,就是比较复杂的比喻:借代修辞。
借代修辞也是很常见的修辞方法,不仅常见还很规范,是语言文字正规合理的的表达形式。
所以不要问为什么要借代修辞呀?很简单因为很常见、很规范、很合理,就这么简单。
作为文学大师、艺术大师、哲学大师的作者用这种很常见很规范很合理修辞方法,是符合语法逻辑规律的,没必要大惊小怪。
所以不要被那些所谓的专家的考证迷惑,如果那些主句的从句真的是在讲四本书四位作者如何如何,那些从句就根本没完成从句是对主句起修饰作用的任务,作者能犯如此低级的语法错误吗?
所以从修辞角度讲作者就是在打比方,从主句从句讲从句是给主句修饰的,用虚构的四本书来比喻修饰出《石头记》。
avatar
hls324
17楼
这段“四本书的故事”最后的结尾的一句话,是一锤定音的结论性的总结,就是【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就是在强调全文从开篇的第一个字开始到这句为止,都是在讲《石头记》,没有讲别的。
四本书的故事也是在讲《石头记》,作者只是在打比方,用什么打比方?用四本书。
所以四本书是打比方用的,是假的!
故事不是故事,是什么?“四本书的故事”是作者打比方的一种表达形式,简单说是比喻,正规一点就是借代修辞,是借助四本书来代替《石头记》。
四本书的故事内容都是假的,它只是作者在表达他的《石头记》主题时采用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中的脂砚斋是书斋名不是人名,那这句话中就没有主语,被省略了。
这段原文中还有一句没有主语的,就是【并题一绝云】,谁并题一绝云?也是被省略了。
看原文(在14楼),其格式书写【并题一绝云】的上面紧挨着的就是四本书故事的最后一句,【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难道这个主语是曹雪芹?
当然不是!四本书是假的,四位作者当然也是虚构的,让一位虚构的作者【并题一绝云】?逻辑不通。
不是曹雪芹写的这首诗,再往上找,是孔梅溪吗?是吴玉峰题吗?是空空道人吗?当然都不是。
其原因和曹雪芹一样,四本书之一的《金陵十二钗》是虚构的,是假的。那写这本虚构的书的作者也不存在,也是虚构的。
其他三本书也是虚构的,其他三位作者当然也是虚构的了。
四本书的四位作者都不是写这首诗的作者那找是呀?再往上找,再往上就只剩两个人了。
一个是和空空道人谈论自己写的《石头记》的顽石,也叫补天之石,自嘲“蠢物”。是原文故事中的作者,《石头记》原文的每一个字都是顽石写的。
一个是原文开头的【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这句话中的【在下】。
“在下”是谁?是作者,也是顽石,是作者给自己更正式一点的称呼。
原文中《石头记》的每一个字都是顽石写的,那顽石可不可以自己写顽石自己?可不可以写蠢物石头如何如何的言行?当然可以了!顽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所以“在下”是作者,顽石是作者,“在下”作者就是顽石作者。
所以这句【并题一绝云】被省略的主语就找到了,是顽石,是“在下”,当然就是《石头记》的作者自己写的。
同样【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被省略的主语也找到了,是顽石,是“在下”,当然也还是《石头记》的作者自己写的。
这解决了很多读者的疑虑。
avatar
hls324
18楼
【并题一绝云】和【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主语找到了,都是《石头记》原稿作者(是补天顽石,自称“在下”,自嘲“蠢物”)。
再看原文: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
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那么,【并题一绝云】就与前面的并列的四本书的叙述分开了(所以我的格式是空格两行)。
前面的并列的四句讲的是四本书和四位作者是作者打比方的,打比方用的喻体(——四本书、四位作者),没有用真的,都是假的!这只是在打比方,是在比喻,比喻都是用一个假的比喻一个真的。
只不过作者是大艺术家,这个比方打的太认真,认真到什么程度?
几百年后的国家级别的大师专家(比如国家社会科学院院长)都没看懂,至今还当真了,把四本书四位作者当真事了!
所以这句【并题一绝云】以前的并列四句的文字是打比方的文字,所说的事物都是打比方用的事物,打比方用的事物都是假的(用假的比方真的)。
这个比方是作者打的,那么现在比方打完了,回归原题(又开始说真话了),就是这首著名的五言绝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大艺术家作者自己写的诗,说的是真事,所以要和以前的四本书、四位作者打比方用的假事物分开。
同样,和【并题一绝云】同样没有主语的,是这段对《石头记》比喻修辞含蓄抽象的叙述的总结,是结尾的这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也不是打比方、比喻、借代修辞,是作者说的真话,是从开篇的第一个字至此的这段文字的学术总结。
所以这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学术总结,也要和前面打比方用的假的事物(四本书、四位作者)分开来看!
所以作者的叙述特点是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叙述,考验的是读者逻辑分析判断的能力。
avatar
hls324
19楼
整理:
一大段文字的中心思想用一句话表达的话,这段原文的这句主要语言就是其结束语: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这句话什么意思?
就是说,到某一个地点的某一个时间,(作者)抄阅再评仍用(这本书的原名)提名为《石头记》。
其中的“脂砚斋”是地名(书斋名),甲戌是时间。“脂砚斋甲戌”是时间地点,是比较正规的介绍这本书的学术专用语的形式,
因为“脂砚斋”是书斋名不是人名,所以这句话没有主语。主语是作者,被省略了。
这句话的谓语是“抄阅再评,仍用”,是动词。
这句话的宾语是《石头记》。
宾语是对主语(人物)的行为也就是谓语的承受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主语)行为(思维、思辨)的最终结论(承受者)。
那么,这句话的宾语就是这句话包含的学术思辨内容的结论。也就是说从《石头记》开篇的第一个字,到此“四本书”故事的结束语【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段著名的文字的学术价值就是这句主要语言中的宾语:《石头记》。
开始一段文字是讲顽石是怎么产生的、怎么“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怎么“复苦求再四二仙”,才有了顽石下基层体验生活采风的十九年机会。
开始讲的是根由,非常重要,和《石头记》有关吧!
中间讲的是顽石完成了体验生活的采风之后,回到了仙境这段时间,经反复斟琢思考把这段经历篆刻在补天顽石之上。
这是说《石头记》写成及经历的时间,多长时间?原文说“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大概有几千年时间吧?这段经历描写和《石头记》有关吧!
最后一段文字是说,写成《石头记》还要流传吧?还要宣传吧?还要做广告推销吧?怎么做?(这很重要)
这就是本楼重复引用两遍的这段“四本书和四位作者的故事”。
怎么推销宣传才能使《石头记》流传下去?
作者采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也叫比喻修辞,还叫借代修辞方法。
作者用虚构的四本书来比喻出《石头记》,用四本书比喻出《石头记》从不同层次看到的内容,用四本书比喻出《石头记》不同层次的主题。
这就是在最后阶段作者采用打比方的方法说的内容,说的还是《石头记》吧!
所以作者在这三个阶段没有说别的东西,只说了一句话中的宾语,就是【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句话中的:《石头记》。
avatar
hls324
20楼
对结尾的这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有不同的解读。
大部分认为脂砚斋是人物,我觉得脂砚斋是书斋名。
这样就产生了这句话有没有主语的分歧。
站在作者的角度看,这句话起什么作用?(认为脂砚斋是真人的观点我就不解释了)
在本楼引用的原文中,作者非常具体生动直白的叙述了并列的四本书,以及四本书流传的先后顺序,使人根本就想不到这是在打比方。(哪有这么生动逼真详细的打比方的?)
和云山雾海神仙玄幻的顽石能写书的荒唐故事来比较,哪是真哪是假?
明明四本书才是真的呀!
但是作者的本意恰恰相反,生动具体直白逼真详细描写的四本书仅仅是打比方,玄幻荒唐的石头写书反而是真的!
这是艺术大师作者在谋篇布局中的构思(齐白石、毕加索也有这种构思),很少有读者能看懂。
只有在这种叙述中以不同的形式含蓄婉转的提供线索,以启发提醒读者,使其发现真相,享受艺术效果。
在结尾具有结论总结性质的这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就是具有启发提醒的结论。(这句话是启发读者的线索)
那作者这种比较明显的总结性的启发提示,是不是影响文章含蓄写意抽象的艺术效果?确实有一点。
很多大艺术家画的画,主题非常突出,逻辑性很强。但却偏要画的含蓄婉转写意抽象,使人一眼看不懂,最好看多少年都看不懂,给观赏者留有悬念,这才是好的写意抽象画。
所以作者最后这句总结的结论,把以前创作中的悬念,把这种艺术效果变淡了。(即使如此现在读者还没看懂)
所以对这句话,又出现了第二种分歧。
就是有这种总结性的结论的这句话的版本是作者写的呢?还是没有这句总结性结论的这句话的版本是作者写的?
应该两种都是作者写的!
有这句话的是对读者的提醒,读者看懂了,也享受到了其中的艺术效果。
没有这句话的,让读者自己体会,其艺术表现更含蓄写意抽象,更具有悬念,艺术享受的时间更长。
所以两种不同版本的原稿,都是作者写的。
不要太当真,这只是个人体会。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