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直婆团成员们的逻辑让人笑掉大牙
avatar

直婆团成员们的逻辑让人笑掉大牙

微风之优雅
1楼
先过。
avatar
微风之优雅
2楼
嫁娶制婚姻框架内,高嫁妆风气会在社会总体上加重重男轻女,这根本都算不上逻辑的逻辑,这还用想吗?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物。这几乎都是常识性问题,只有白痴才会专门辩论这个话题吧?
avatar
微风之优雅
3楼
近代溺女风气中的嫁妆问题
田红湖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溺女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只是各个时期表现程度有所差异。近代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溺女之风也表现的极为盛行。嫁妆繁累是溺女众多原因中的一个,因此溺女与婚姻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婚姻嫁妆层面探讨近代溺女之风盛行的原因,继而分析其产生的后果及相关的拯溺措施,明晰嫁妆与近代溺女风气的关联。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8)001
【总页数】3
【关键词】溺女;嫁妆;性别比失衡
溺女,指婴儿一降生就被父母杀害的行为,因为多将出生女婴置于水桶、水盆等器皿中溺毙,所以泛称溺女(。这是中国以往贫苦家庭、甚至部分多子女的中等家庭中经常出现的事情。中国很早就有生子不育的记载,在近代愈演愈烈,女婴则是不育的首要对象。溺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家贫无力、或重男轻女、或生肖迷信。近代以来,嫁妆沉重则是溺女原因中不可忽视的原因。

嫁妆,为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的财物,亦称“嫁资”“妆奁”“奁具”等。近代社会,风气奢靡,嫁妆也竟变成夸耀的资本,往往给一个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成为溺女的一个导因。有的资料在谈到无溺女之风时,也常常与婚嫁不厚奁连在一起。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兹将一些因艰于嫁妆而溺女的事例汇列如下。
河北:“侈婚嫁不耻溺女。”[1]
山西:“溺女之风相沿成习……嫁娶又实厚奁,所以该省贫民养女视爲赔累。”[2]“溺女恶习,一由于足之劳,一由于装送之费。过费则贫者溺,太劳则富者亦溺矣。”[3]
浙江:新昌县“生女多溺而不育,恐厚奩之廢家也”[4];龙游县“纳彩率逾制,嫁则丰于妆奁,即富室惟艰,以故俗多溺女,有三举者,人争啧啧”[5];平阳县“虑难遣嫁而溺之”[6]。
安徽:“盖寜人生女不育则已,既育而嫁皆以无厚奁爲耻,往往有因嫁女而破産者,不忍于俭其妆而忍于戕其命,良可哀也。”[7]
江西:南丰县“富室治奁动以金珠罗纨,相夸耀习之既久。彼此责望,而孝友睦,婣由此遂衰。往往女生而溺之。丰邑遣女至有荡产者,故富室溺女尤多”[8]。
湖南:嘉禾县“俗因谓婚易而难嫁,此又溺女之祸所胎也”[9]。慈利县“盖遣嫁之物品,凡关日用细大所必备,以是种种,辄来溺女之反响”[10]。
福建:屏南县“溺女之弊有数,殷实之家恐养女则赔妆奁……故而溺女”[11,p404]。沙县“溺女之风,各处相沿成习,盖由女之父母生计艰难,不能赡养,且恐多此一块肉将来无以供妆奁之费”[12]。
广西:“嫁女者多厚妆奁,中人之家,其母预忧妆奁难办,因而溺女自生而自杀之。”[13]
广东:兴宁县“富者即侈费,固绰有余裕,中户亦欲争夸,遂有典田卖产以资奁仪者。于是育女苦于赔累,不仁者遂作溺女之计”[14,p520]。阳江县“婚嫁之费,动辄千金,甚或不惜破产以为美观。因之,以女为累,至有溺之而不举者”[15]。
上述材料远不完全,但也可以大致看出,近代溺女的严重化与嫁娶中奢侈之风的升温蔓延有着重要的关系。资料显示,因不堪嫁妆而溺女的,不仅限于贫苦家庭,有不少是中产之户,甚至还有富室。因为嫁女时“上户费千余金,中户费数百金,下户百余金。往往典卖田产,负债难偿”[16,p57],沉重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小家庭溺女,而富室则主要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正所谓“富者吝于妆奁而溺之,贫者艰于养育而溺之,中等之家仅留一二,余皆溺之”[17]。故三个不同的阶层,在面对妆奁上都深感无力,依据自身的资产和地位,都做出了“溺”与“少溺”的选择。

嫁妆,本是父母祈盼女儿幸福的心意,其丰厚程度原依家庭的贫富而定,正所谓“妆奁丰简,各称其家”[14,p1004]。然近代以降,婚姻论财之风日甚,“百余年来渐重财礼,光绪中,平家行聘无过五十千者;至光绪末,增至二百千;今则三四百千不足异矣”[18,p328],嫁妆成为各阶层相互夸耀的资本,嫁娶皆以无厚奁爲耻,无论给哪个阶层都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在具体的陪嫁上面,福建古田“陈于堂者:三仙爵、双弦桌类是也。陈于室者:蝙蝠座、台湾箱类是也。饰于首者:珍珠环、玛瑙笄、白玉钗类是也”[16,p57]。广西平乐“筹办嫁奁,大而床橱,小而杯箸,举凡服饰、器用,应有尽有,即供给客用之帐被亦为之备”[14,p1005]。更有甚者,在嫁奁外,会给以田产,名曰“养姑田”[14,p1005]。
在如此名目繁累的陪嫁下,不少中小家庭甚至不惜割产举债,“因嫁一女竟至破产倾家,一蹶而不可复振”[17,p625]的现象比比皆是,无怪乎世人发出“每有嫁女嫁穷人(谓人因嫁女而穷也)”[14,p1005]的感叹。而且除了女子出嫁时给以的嫁妆之外,其他的节庆花费也琳琅满目:“迨出嫁,则三朝也,满月也,令节新年也,家属生日也,总之,有一可指之名目,即有一不能少之馈赠,纷至沓来,永无已时。又或将生子,则有催生之礼,子生后,则弥月、周岁、上学等类,皆须备物赠送。甚至壻或分养,则细至椅桌碗箸,必取之妇家。”[19,p2193]可以看出,嫁女之累不仅在嫁时,嫁后亦酬应浩繁。因此,许多地方视女儿为家庭的累赘,把女儿看作家庭贫困的根源,从而有“盗不过五女门”之说。
因嫁妆而衍生出的精神担忧也促使了溺女的盛行。一是父母担心女儿因妆奁受婆家欺凌,“入门盛饰则翁姑喜,否则反脣相稽”[20,p208],为避免女儿以后生活的不如意,父母以期通过溺女来免除这份担忧。二则出于对自家声誉的隐忧。根据资料显示,当时嫁妆的多寡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女儿在婆家的地位“妆奁厚者,则骄其夫家而不执妇道,遂致辱及父母;而妆奁少者,则家人贱之,遂致女无顔色耻及父母”[21,p1116]。在一些父母看来,多寡与否,都会给自家带来或多或少的耻辱,为免后患,遂溺女。三是父母担心与女儿交恨,因为一些女子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体面,“亦必私取母家所有攜之而归,稍不遂意,怨恨交作”[19,p2193],从而使家庭失和。而一首把女儿比作家贼的诗,则鲜明表达了父母因嫁妆而对女儿的无奈之情:“嫁女曾经百计图,又来向我索盘盂。家逢贼入真堪笑,顿使爷娘长物无。”[14,p888]因此,在由嫁妆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精神担忧下,“民率以女爲劫,诞女则仇之”[20,p208]。

溺女带来的最严重的社会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男女的比例失调。“我溺一女,而丧人一妇,人亦溺一女,而丧汝一妇,辗转相溺,将来男数愈多,女数愈少,即不以因果而论。”[11,p404]女子数量的减少便导致许多男子无法及时娶到妻子,整个社会婚姻生活陷入絮乱之中,“有终身鳏居不能室者,岂女子之数少于男子欤?溺女子风,乡寍所无其嫁之异方者百之一二也”[18,p328]。而大量鳏夫的出现,则又导致了抢婚、童养媳等婚姻陋俗的泛滥。
另外,女子的大量减少,继而影响了整个社会人口的繁殖,影响了国家的长远繁盛,“长邑有十男之户,无五女之家,滋生不繁”[21,p1116]。鉴于此,政府和有识之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补救,包括立法禁止溺婴、设立育婴堂等。而从嫁妆层面,主要是通过规劝式的方法,从文化、经济、情感三方面来扭转奢嫁之风。
首先是对婚姻不论财古风的呼吁。“古人六礼之设,以重大婚,非财之谓也。婚礼论财,原非美俗”,并且从夫妻之道,家庭睦兴的角度,规劝世人嫁娶择良德而不择财钱,“夫则婿者,择门户,择年德也;使惟财之是问,则皂隶盗贼,何必非丰财之人,可以其子为婿乎?择妇者,择贤淑,择种类也;使惟财是问,则倡优下贱,何必无绮罗之资,可以其女为妇乎?”[14,p478],认为如果以财帛择偶、维系婚姻,那么夫妻之间、妯娌之间必定会有诸多烦忧,“夫或以无财轻其妇,妇或以无财轻其夫,焉夫妇之道必不能终”[14,p478],使家庭不得以和美。
再者,厘定嫁资。根据资料显示,浙江地区在嫁资花费上,从财帛和奴婢两方面,对上户和中户作了最高额度的限定:“一凡见任缙绅及家素可比封君者为上户,遣嫁首饰不得过五十两;冬夏纱衣袄不得过八;袭丝布袄中衣不得过八件;衾裯不得过八床;箱柜不得过十件;媵一僮一婢。一歳入倍出奇赢可比三百石者为中户,遣嫁首饰不得过二十金;冬夏紬纱衣袄不得过六袭;丝布袄中衣不得过六件;衾裯不得过四件;媵一婢。”[22]通过这种最高嫁资的厘定,也折射出了当时奢嫁之风的浮夸,世人以冀通过对妆奁的具体规定来杜绝奢嫁,回归礼制。
此外,从轻财帛重子女的立场,规劝子女的幸福与妆奁的多寡并无多大关系。“有女莫愁難遣嫁,裙布釵荆是佳話,婚不論財禮義存,擇壻安貧免牽掛”[23],财产并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进而要求父母量力嫁女,不必弄出许多无谓的妆奁,不仅给自家带来沉重负担,也扰乱了礼制。
民国初期,一些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出现“文明结婚”,一切传统的礼仪被弃置一旁,不索要彩礼,不陪送嫁妆。但这也仅限于沿海大城市中的部分人群,广大的农村和内地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
奢嫁之风所引发的溺女现象,不仅毫无体现出对女儿的骨肉之情,甚至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繁盛。因嫁妆而溺女的阶层,除了贫困阶层,富室亦溺,且是富室溺女的主要原因。嫁妆与溺女之风在经济、社会、文化诸多方面都产生关联,改变奢嫁之风则是抑制溺女的一种有效途径。
[注释]
① 溺女的方式多样,据文献资料显示,除“水溺”之外,还有“索喉”“活埋”“火焚”“刀刺”“石击”等,可谓残忍无情。
[参考文献]
[1] 洪家禄,修.大名县志卷十八“乡型”[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上海:上海书店,2006:1607.
[2] 申报[N].“光绪四年十二月初七日京报全录”第2075号.
[3] 张柳星,修.荣河县志卷八“土俗”[Z].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南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320.
[4] 余绍宋,修.重修浙江通志稿[Z].浙江通志馆编纂,1949: 1682.
[5] 余绍宋,修.龙游县志卷二“地理考”[Z].民国十四年铅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70.
[6] 符璋,修.平阳縣志卷二十“礼俗”[Z].民國十四年鉛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744.
[7] 杨虎,修.宁国县志卷四“风俗”[Z].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434.
[8] 包发鸾,修.南丰县志卷一“风俗”[Z].民国十三年铅印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203.
[9] 王彬,修.嘉禾县图志卷九“礼俗”[Z].民国二十七年刊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495.
[10] 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十七“风俗”[Z].民国十二年铅印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547.
[11] 何树德,修.屏南县志卷十九“礼俗志”[Z].民国十七年铅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04.
[12] 梁伯荫,修.沙县志卷八“礼俗志”[Z].民国十七年铅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707.
[13] 古济勛,修.陆川县志卷四“舆地类.风俗”[Z].民国十三年刊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79.
[14] 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478-1005.
[15] 张以诚,修.阳江志卷七“地理志”[Z].民国十四年刊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412.
[16] 陈盛韶.问俗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17] 陈朝宗,修.大田县志卷七“风俗”[Z].民国二十年铅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625.
[18] 赵祖抃,修.乡宁县志卷七“风土记”[Z].民国六年刊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19] 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0] 沈良弼,修.德兴县志卷一“风俗”[Z].民国八年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21] 孟昭涵,修.长乐县志卷十七“惠政”[Z].民国六年铅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2] 徐名立,修.开化县志卷十一“艺文志”[Z],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955.
[23] 王恩溥,修.上饶县志卷二十三“艺文”[Z].清同治十一年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2504.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avatar
微风之优雅
4楼
和直婆团辩论,就感觉好像和一群白痴辩论,连基本得常识和逻辑都得纠缠
avatar
微风之优雅
5楼
嫁娶制框架内新郎给新娘子聘礼应该的,但双方父母没有义务给他们财产,给是情分,不给是本份。
完全如此,关键如果男方父母去帮儿子,给儿子钱让儿子获得给聘礼的财富,不要把账算在女方身上,你是帮你自己儿子去获得嫁娶制婚姻,和别人啥关系?
avatar
微风之优雅
6楼
kaiser043 2020-12-27 14:15
评论 微风之优雅:彩礼也是一样,因为彩礼掰了的,每天都有报道。嫁妆,我很少听说。
微风之优雅 楼主: 2020-12-27 14:20
评论 kaiser043 :所以啊,你这不就更证实了我的言论,社会现实中老百姓一般对嫁妆没啥要求,都很随意。女方父母自由,少数不要脸的除外,主要在婆媳论坛直婆团大本营里。少数地方也有形成高嫁妆风气的,直婆癌团引导舆论成功大地方。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