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第五千0三十七帖 读《幽僻的陈庄》
avatar

第五千0三十七帖 读《幽僻的陈庄》

中国读书达人
1楼
读书破万卷(5037)·《幽僻的陈庄》
《幽僻的陈庄》,现代长篇小说。儁闻(王林)著。北平文心书业社1935年1月1日初版。扉页上有作者的亲笔题字:“石萌先生指正作者(名下盖有“隽闻”两字的印章)一九三四年除日”。 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5037)·<幽僻的陈庄>》。
据儁闻的后人王端阳考证,鲁迅日记中的王相林、儁闻和王弢是同一人,即王林。
王林(1909—1984),现代作家。1909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县,1930年参加共青团,1931年转为共产党员,担任青岛大学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介绍黄敬入党。1935年12月和黄敬一起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8月到东北军学兵队做地下工作,亲身经历了西安事变。1937年回到冀中参加执日战争,曾任冀中文建会副主任,火线剧社第一任社长,冀中文协主任等职。1949年随部队入天津,历任市总工会文教部部长,天津文联党组副书记、副 ,作协天津分会副 ,河北省文联副 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批斗、劳改。1984年7月2日因病去世.
王林在三十年代初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发表长篇小说《幽僻的陈庄》。在抗日战争中写出长篇小说《腹地》和短篇小说集《十八匹战马》等作品。在解放战争中写出中篇小说《女村长》,以后又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站起来的人民》、《一二·九进行曲》和反映西安事变的长篇小说《叱咤风云》。出版有《王林文集》共 7 卷(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9 年版) 。
儁闻·沈从文·《幽僻的陈庄》
说到儁闻(即王林)和他的《幽僻的陈庄》,还得从他和沈从文的关系说起。
1931年8月,没有任何名份的沈从文觉得光凭写作难以生存,于是在好友徐志摩的介绍引荐下,应校长杨振声的邀请来到青岛大学中文系任讲师,主讲“中国小说史”和“高级作文”二门课。正在青岛大学外文系就读的大二学生王林,得知作家沈从文来校任写作教师,非常高兴。此时,他的文学兴趣正浓,也迫切希望得到名家的点拨以使他更快更好地领悟文学的奥秘。所以,他虽然不是中文系的学生,不能正式选上沈从文的写作课,但他还是以旁听生的身份走进了沈从文的课堂。此时的沈从文,虽然比在武汉大学任教时放开了许多,但据听过他的课的臧克家后来在《新文学史料》上回忆说:“他上课,声语低,说的快,似略有怯意”。为使学生明白创作是怎么回事,如何能提高创作水平,沈从文不仅用心去讲课,还常常以自己的创作为学生示范如何叙述平凡小事,如何从中看到文学的意义。这使得那些仅想着如何上课、如何简捷便利地获得分数的学生感到无利可图。沈从文告诉他们:“忘掉书本,忘掉目前红极一时的作家,忘掉个人出名,忘掉文章传世,忘掉天才同灵感,忘掉文学史提出的名著,以及一切名著一切书本所留下的观念或概念。”“忘掉‘做作文’‘缴卷’。能够把这些妨碍他们对于‘创作’认识的东西一律忘掉,再来学习应当学习的一切,用各种官能向自然捕捉各种声音、颜色同气味,向社会中注意各种人事。脱去一切陈腐的拘束,学会把一支笔运用自然,在执笔时且如何训练一个人的耳朵、鼻子、眼睛,在现实里以至于在回忆同想象里驰骋,把各样官能同时并用,来产生一个作品。我以为能够这样,这作品即或如何拙劣,在意识上当可希望是健康的,在风格上当可希望是新鲜的,在态度上也当可希望是严肃的。”沈从文将他对文学的真诚理解和创作的高境界严要求认真地向同学们传授着,但眼里只有分数也并不对创作抱有热诚的学生们,难以理解沈从文老师的良苦用心。25位来听课的学生,一年之后只剩下5位,其中包括两位旁听生。当然,王林是二位旁听生中的一位(另一位是李云鹤,就是后来的江青)。但沈从文并不失望,在他看来,只要有一位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揣摩,精心创作,就是希望,就是收获,就是成功。果然,外语专业的王林不仅至始至终认真地听着,还大胆地用沈从文课中所说的态度和方法努力地实践着。听课才一个月,他就将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岁暮》交给了沈从文老师。这是一篇表现农村劳动妇女不幸命运的小说,充满着北方农村底层妇女无尽的悲哀,文中的选材与创作方式,正师法着沈从文在写作教学中所倡导的“用各种官能向自然捕捉各种声音、颜色同气味,向社会中注意各种人事”的指导思想,作品所透露出的健康意识,纯朴的风格和严肃的态度,也正是沈从文美学思想的自然展现。他非常高兴,将这篇小说推荐到当时颇有名气的《现代》杂志。1932年夏,王林因领导同学罢课被学校当局除名,但这篇署名为“儁闻”的短篇小说依然刊登在1932年12月1日第2卷第2期的《现代》杂志上。这是王林的第一篇小说处女作。从此,他与沈从文,与《现代》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在《现代》杂志1934年7月1日第5卷第3期和11月1日第6卷第1期上又发表了短篇小说《怀臣的胡琴》和《二瘾君》,继续展示着他文学创作上的才华。而1933年7月就已离开青岛大学的沈从文,也仍然记着这位认真听讲并开始入道的文学青年,时刻关注着他在创作上的发展与进步,也将他寄来的作品如《这年头》等发表在自己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可以说,王林的每一点进步,沈从文老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因此,当《幽僻的陈庄》1935年1月由北平文心书业社出版后,王林携带着他四百多页的书稿来到沈从文家,再次希望老师能给予教诲时,他欣然写下了《〈幽僻的陈庄〉题记》,记下了这段令人难忘的珍贵的师生情谊,也写下了他对文学青年王林的真诚感言。文章刊于1935年3月10日第1卷第6期的《水星》上,署名:沈从文。他说:“他是北方人,所写的也多是北方乡下的故事。作品文字很粗率,组织又并不如何完美,然篇中莫不具有一种泥土气息,一种中国大陆的厚重林野气息。他已明白如何把握题材,所缺少的,不过一种处置题材的精巧技术而已。几年来在《现代杂志》、《文艺副刊》、《国闻周报》用笔名儁闻发表的一些短篇创作,读者只要稍加注意,得到的印象,必与我意见相差不远。中国倘如需要所谓用农村为背景的国民文学,我以为可注意的就是这种少壮有为的作家。这个人不独对于农村的语言生活知识十分渊博,且钱庄、军营以及牢狱、逃亡,皆无不在他生命中占去一部分日子。他那勇于在社会生活方面找寻教训的精神,尤为稀有少见的精神。”而当下软弱的文坛,“是应当用这个乡下人写成的作品,壮补一下那个软弱的灵魂的”。
小说写游手好闲的田成祥在父亲病入膏肓之际,却将心思拴在村妇小白身上。父亲原来想让儿子学个功夫挣家业,反倒养成了成祥土棍子的性格。父亲死后,有恃无恐的成祥得知小白的丈夫也病死后,往小白家跑得更勤了。白寡妇每次都将他拒之门外,但他并不死心。这天,他听到村里首户陈老仲在小白家,知道他也在打她的主意,就放火烧了他的麦秸垛。这一来,也让陈老仲有所收敛。成祥替白寡妇做地里的农活,将自家的麦子卖掉后替白寡妇还清了欠陈老仲的钱,无依无靠的白寡妇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一天,正逢集市,成祥知道白寡妇也来赶集,就特意在她面前摆场,显示他的武功,引起了白寡妇内心的波动。当晚,成祥翻墙进了白寡妇家,满足了自己的欲望。陈老仲知道后,非常愤恨,借兵税一事告了成祥一状,警察以成祥拒交税款一事将成祥带到警察局,不料成祥刚刚交了款,警察只得放了他。他猜想这一定是陈老仲干的,就反告陈老仲侵吞村公款,县里没告成,又去天津告。到了天津看到都市的繁华,他决定离开村子去天津经商谋生。
这是王林模仿沈从文创作风格的一部习作,通篇可以感受到沈从文老师在写作教学中所倡导的“用各种官能向自然捕捉各种声音、颜色同气味,向社会中注意各种人事”的指导思想,作品所透露出的健康意识,纯朴的风格和严肃的态度,也正是沈从文美学思想的自然展现。这也是这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小说语言朴实,人物清晰可感,但田成祥最后的转变有些突兀。此外,结构上有些散,个别情节如母子一齐淹死、蓉华哭闹等,游离于情节之外。小说原计划写四部,此为第一部,后未续写,颇为遗憾。
王林是幸运的,在他迈上文坛之初,就遇见了深知创作甘苦又好提携青年的沈从文,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充盈着用各种声音、颜色同气味交织的健康的文学品格。这是王林不断探索的结果,也与沈从文老师精心点拨分不开。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沈从文就没有后来的王林,也就没有后来的《幽僻的陈庄》,是不过分的。
这也算是文坛的一段佳话了。( 原载2008年4月29日《天津日报》)
《幽僻的陈庄》以地主陈老仲和富农浪荡子弟田成祥对贫困而貌美的小白寡妇的争夺为线索,不仅巧妙地把农村中的生产、劳作、天灾、人祸、人情、世态以及乡村风俗穿插其间,构成一幅颇具北方特色的农村风俗画,而且还调动起贫雇土双牛、二起、二流子杨三镰子、经纪人老斗、地保金生、土圣人陈二黑、商铺掌柜胡尽臣、警官马得标、讼棍刘二嘎古等各色人物,在这个“幽僻”沉闷却纷扰不断的陈庄村里组成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社会。王林在极力塑造和描绘“田家生活”画卷同时,特别展示了他在乡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表现上的才具,并以乡村日常生活的描绘和再现成为小说表现的主要方面。罗烽在《评(幽僻的陈庄>》一文中指出,“这部作品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那少’一幅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在这上面,作者一显示了那种对日常生活的丰富兴味和不懈努力,这是一个巨大的创造源泉,这预示了作者一可能成为一个坚实力强的现实主义作家”,不过,他同时批讳“在这部作品,作者一所描写的日常生活,差不多只是照原样的誊录。作者一没有能够发掘到日常生活的深处,从这里找出形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的要素”。从现代小说观念和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罗烽的批评不无道理,王林的小说确实存在“只写了日常生活的平面的现象”和“只描写了他们的表面的性格”的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罗烽批评的短处恰恰是王林小说创作的长处,它反映了王林独特的小说观念和历史意识。
作为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任教时的学生,王林走上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沈从文的提携和帮助。减克家在回忆文章中指出:“沈先生对爱好文艺的同学诚心提携,王林同学写了一篇小说,经沈先生介绍,在《时代》月刊上发表了,笔名儁闻。当时在这样的大刊物上发表一篇作品,就会惹起注意,渐渐成名。减克家所说的小说即《岁暮》。沈从文不仅从提携后进的角度推荐王林发表小说,并欣然为他的长篇小说《幽僻的陈庄》作题记,更是以同道者一的眼光看待王林的创作而引为知己。从王林的创作中,沈从文看到了他在课堂上“所说及的态度和方法”的运用,看到了另一个“乡下人”的出现,从而让他感到在青岛大学两年的教学中“并不失望”。
课堂上沈从文谆谆告诫王林等五名学生:“我要他们先要忘掉书本,忘掉目前红极一时一的作家,忘掉个人出名,忘掉文章传世,忘掉天才同灵感,忘掉文学史提出的名著,以及一切名著一切书本所留下的观念或概念。末了我还再三说,希望他们忘掉‘做作文,‘交卷’。能够把这妨碍他们对十‘创作’认识的东西一律忘掉,再来学习应当学习的一切,同各种官能向自然捕捉各种声音、颜色同气味,向社会中注意各种人事。脱去一切陈腐的拘束,学会把一支笔运用自然,在执笔时且如何训练一个人的耳朵、鼻子、眼睛,在现实里以至十在回忆同想象里驰骋,把各种官能同时并用,来产生一个作品。我以为能够这样,这作品即或如何拙劣,在意识上当可希望是健康的,在风格上当可希望是新鲜的,在态度上也当可希望是严肃的。……倘若作者一不以失败为意,有魄力,有毅力,能想法多多认识社会各方面,了解他们的语言,爱和憎,悲哀或悦乐,一支笔又学会大胆态肆无所畏忌的写下去,这个人所读的书即或不多,还依然能写出很完美很伟大的作品。
这一告诫无疑是沈从文自身创作经历的总结,是其创作过程的真实写照,正是去掉一切前验性经验而依据感官的自然体验,沈从文表现了湘西边民那种质朴自然而又活泼泼的生命力,再现了一个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原生态的“湘西世界”。遵从沈从文的教导,王林一开始就用一种自然的眼光观察冀中封闭幽静的乡村世界,以自己的感官来触摸和体验这个世界中人和事,表现他们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环境及其自然人性,因此他放弃了对事件的抽象和对人物的综合,而以自然的真实和原生态的日常生活场景结构故事,在再现现实和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以“幽僻的陈庄”为中心的乡村世界“陈庄世界”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王林艺术观念和历史意识的成型,而且为《腹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评:游手好闲田成祥,父亲重病入膏肓。有恃无恐土棍子,心思拴在小白上。
村里首户陈老仲,也对小白情独中。放火烧他麦秸垛,又替小白账还清。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