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无感的林清玄与恶心的董桥
avatar

无感的林清玄与恶心的董桥

巷底臭椿
1楼

林清玄我没有喜欢过,也并不讨厌,如果说他的文章有清凉散的功效,那么对于有内热的读者还是有些益处的,虽然那只是扬汤止沸。要釜底抽薪还是得去啃读原典,也就是让林清玄得清凉的那些,如果林清玄竟能成为读者与原典的桥梁,益处将远超过清凉散
昨天听了几段林清玄的文章,仅举《爆炒苍蝇头》为例,他重食材的原味,我最赞成不过了,但是他说“爆炒苍蝇头”这个名目有问题,我就不能赞成了,我想这个菜名自有它的幽默。食材也并不只有新鲜一途,否则便没有了腊肉腐乳们的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说这些进入化境的食材是自具生命了,肉的生命止于屠,豆的生命止于磨,腊之腐之则是新生,作为苍蝇头的豆豉也正是入了化境的食材,不能说它不好
林清玄的文章在我看来只是浮泛,因为他所说的东西我可以直接原典,有些东西其实是不大适合轻松谈的,一味轻松就失了本味
董桥的文章在我看来却是恶心,他有个集子,名曰《文字是肉做的》,有人就要问了,是什么肉做的呢,五花肉还是老腊肉
我说他恶心,为了不冤枉他,也聊举一例,《文字是肉做的》里有一篇文章《孔夫子视富贵如浮云? 》,开头是这样:
明朝思想家李卓吾认为人有私心是人的天性。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他说,孔夫子虽云视富贵如浮云,到了相鲁三个月,还是素衣麑裘,黄衣狐裘,缁衣羔裘,对这些华贵的安排显然并不抗拒。利己之心的确是人类秉赋之自然也。查先生当年在《明报》天天写社评议论世局国事,有口皆碑,不少人都想知道他判断政情为什么都那么准。查先生私底下总爱说,人是自私的,推测个人或政府的用心和行动,必须推己及人,先从其自私的角度衡量其得失,然后判断其下一步之举措,一定不会离题太远。这话大有道理。
标题里这个问号打得有多恶心,李卓吾是真儒,对夫子对富贵的态度是不会疑问的,董桥的依据成何而来
《续焚书》卷二有一篇《三教归儒说》讲到视富贵若浮云,文章如下:
儒、道、释之学,一也,以其初皆期于闻道也。必闻道然后可以死,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非闻道则未可以死,故又曰:"吾以女为死矣。"唯志在闻道,故其视富贵若浮云,弃天下如敝屣然也。然曰浮云,直轻之耳;曰敝屣,直贱之耳:未以为害也。若夫道人则视富贵如粪秽,视有天下若枷锁,唯恐其去之不速矣。然粪秽臭也,枷锁累也,犹未甚害也。乃释子则又甚矣:彼其视富贵若虎豹之在陷阱,鱼鸟之入网罗,活人之赴汤火然,求死不得,求生不得,一如是甚也。此儒、道、释之所以异也,然其期于闻道以出世一也。盖必出世,然后可以免富贵之苦也。
尧之让舜也,唯恐舜之复洗耳也,苟得摄位,即为幸事,盖推而远之,唯恐其不可得也,非以舜之治天下有过于尧,而故让之位以为生民计也。此其至著者也。孔之疏食,颜之陋巷,非尧心欤!自颜氏没,微言绝,圣学亡,则儒不传矣。故曰:"天丧予。"何也?以诸子虽学,夫尝以闻道为心也。则亦不免仕大夫之家为富贵所移尔矣,况继此而为汉儒之附会,宋儒之穿凿乎?又况继此而以宋儒为标的,穿凿为指归乎?人益鄙而风益下矣!无怪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
夫世之不讲道学而致荣华富贵者不少也,何必讲道学而后为富贵之资也?此无他,不待讲道学而自富贵者,其人盖有学有才,有为有守,虽欲不与之富贵,不可得也。夫唯无才无学,若不以讲圣人道学之名要之,则终身贫且贱焉,耻矣,此所以必讲道学以为取富贵之资也。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今之欲真实讲道学以求儒、道、释出世之旨,免富贵之苦者,断断乎不可以不剃头做和尚矣。
可以说董桥这段文字不但在污辱夫子,且污辱了李贽,当然了他其实只能自取其辱,顺便污辱一下不读书的读者罢了
其实用不着读书,有心人仔细琢磨一下,也能知道他那是胡扯
人对浮云是什么态度,是要抗拒吗,自己想想,窗外飘过一朵云,你抗拒吗,又或者恋著,一般而言,都不是的,那是意外之物,可有可无,这是视如浮云的态度,抗拒就压根儿不是对浮云的态度,可以说天下没有人会闲到或者蠢到要抗拒浮云,恋著倒是可能有的,那么聪明如董桥何以说出这么蠢的话呢,以为人人都是查先生似的透过私心看世局吗
夫子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因为他关心的只是一事,李贽曰:唯志在闻道。
李贽是不可能误会夫子的,这一篇董桥恶心了李贽恶心了夫子,真不知道是什么肉做的
1/28
avatar
巷底臭椿
2楼
这篇篇幅太大,不好意思跟在别人楼里了
订正:成何而来应为从何而来
人近四十,要注意保养了,读书如是,吃肉亦然:)
avatar
巷底臭椿
3楼
再找一篇挑挑字虱
----
听听张老先生的话
近日发愤读了不少张中行老先生的书,实在舒服。《砚田肥瘠》、《顾二娘》、《砚田漫步》、《佳砚的三用》这一路文章我固然偏爱,他那本《月旦集》六十六篇篇篇论人忆事,读来也兴味无穷。八十七岁的老人家阅历深、学问博,无一字无故事,不去细细拜读是对不起自己了。张老的《留梦集》里附了两张彩色照片,一张是九四年在嵩山少林寺一株大树下的留影,树是老而青翠,人则老而不衰,清清幽幽一片古意;另一张是跟编者徐秀珊在家里照的,两人翻阅书籍目录,老先生一脸平和慈祥的神情,跟他行文里的「奇」气大不一样。启功先生读张老的《负暄琐话》一鼓作气读到侵晨四时,写信说张老的文章「摸老虎屁股如摸婴儿肌肤」,旁加注云:「此喻不全,应增解剖狮子如解剖虱子耳」。启先生终於给《负暄续话》写序文。
张老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过中学语文教材,编过《古代散文选》、《文言读本续编》、《文言文选读》、《文言常识》,还写过《文言津逮》、《作文杂谈》、《文言与白话》等书。《古代散文选》我早年读过一遍,记得是精装本,天天当课本读,还背诵了不少句子,相信至今还在潜意识里。张老的文章有一点点像鲁迅,不同的是鲁迅摸老虎屁股真的是摸老虎屁股,张老摸老虎屁股像摸婴儿肌肤。启先生看文章绝不会看错。鲁迅文章不易学,学过火了徒见其「愤」,学不到家满纸「怨」气,层次都低了。张老不是绍兴人,是河北人,个性也不同,文章於是温润得多。
老先生主张语文以简为高;他举几个例子我真的受用不尽。他说「当」字是流行病,不加这个字有两利:简洁利落;后半句不缺主语。他说「了」字遍地皆是,十之五六可删。又说「之间」也是流行病,「夫妻之间的感情」不如「夫妻的感情」好。说了「目的」加说「为了」也多余;「只不过」、「而且也」、「而且还」、「但是却」、「看作是」、「除了…其余都」,全属叠床架屋的说法。「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予以」亦然。他说:「地很滑,我差点没摔倒」的「没」字可以不要,意思正好反了。这些都是文章的小处,犯多了难免误了大处。张老说过这样一段故事:皇清民国之际,一个江南人到北京办事,大街小巷跑了些日子,向北京土著发牢骚说:「北京真不方便,街上连个小便的地方也没有。」土著说:「怎么没有?很多呀。」江南人问道:「哪里是?」土著说:「你看墙角之类的地方写『此处禁止小便』,就可以随意小便。」这个故事发人深思,寓意甚多。文章实难,张老苦苦相劝,闻者偏偏小便。
----
这篇《听听张老先生的话》若真听张老先生的话的话,十之五六可删者见【】
近日【发愤】读了不少张中行老先生的书,实在舒服。《砚田肥瘠》、《顾二娘》、《砚田漫步》、《佳砚的三用》这一路文章我固然偏爱,他那本《月旦集》【六十六篇】篇篇论人忆事,读来也兴味无穷。八十七岁的老人家阅历深、学问博,无一字无故事,不去细细【拜】读是对不起自己了。张老的《留梦集》里附了两张彩色照片,一张是九四年在嵩山少林寺一株大树下【的留影】,树是老而青翠,人则老而不衰,清清幽幽一片古意;另一张是跟编者徐秀珊在家里照的,两人翻阅书籍目录,老先生一脸平和慈祥【的神情】,跟他行文里的「奇」气大不一样。启功先生读【张老的】《负暄琐话》一鼓作气读到侵晨四时,写信说张老的文章「摸老虎屁股如摸婴儿肌肤」,旁加注云:「此喻不全,应增解剖狮子如解剖虱子耳」。启先生终於给《负暄续话》写序文。
张老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过中学语文教材,编过《古代散文选》、《文言读本续编》、《文言文选读》、《文言常识》,还写过《文言津逮》、《作文杂谈》、《文言与白话》等书。《古代散文选》我早年读过【一遍】,记得是精装本,【天天当课本读,还背诵了不少句子,相信至今还在潜意识里】。张老的文章有一点点像鲁迅,不同的是鲁迅摸老虎屁股真的是摸老虎屁股,张老摸老虎屁股像摸婴儿肌肤。启先生看文章绝不会看错。鲁迅文章不易学,学过火了徒见其「愤」,学不到家满纸「怨」气,层次都低了。张老不是绍兴人,【是河北人】,个性也不同,文章於是温润得多。
老先生主张语文以简为高;他举几个例子我真的受用不尽。他说「当」字是流行病,不加这个字有两利:简洁利落;后半句不缺主语。他说「了」字遍地皆是,十之五六可删。又说「之间」也是流行病,「夫妻之间的感情」不如「夫妻的感情」【好】。说了「目的」加说「为了」也多余;「只不过」、「而且也」、「而且还」、「但是却」、「看作是」、「除了…其余都」,全属叠床架屋【的说法】。「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予以」亦然。【他说:「地很滑,我差点没摔倒」的「没」字可以不要,意思正好反了。】这些都是文章的小处,犯多了难免误了大处。张老说过【这样】一段故事:皇清民国之际,一个江南人到北京办事,大街小巷跑了些日子,向北京土著发牢骚【说】:「北京真不方便,街上连个小便的地方也没有。」土著说:「怎么没有?很多呀。」江南人问【道】:「哪里是?」土著说:「你看墙角之类的地方写『此处禁止小便』,就可以随意小便。」这个故事发人深思,【寓意甚多】。文章实难,张老苦苦相劝,闻者偏偏小便。
-----
【一遍】跟【天天】和【背诵】有点矛盾吧
「地很滑,我差点没摔倒」,这个「没」没毛病,老张是鸡蛋里挑出骨头了
「字虱」一大把,还真是虱子多了不愁:)
avatar
巷底臭椿
4楼
启功先生读张老的《负暄琐话》一鼓作气读到侵晨四时,写信说张老的文章「摸老虎屁股如摸婴儿肌肤」,旁加注云:「此喻不全,应增解剖狮子如解剖虱子耳」。
----
启功这个说法往等观齐物的方向去理解,倒是颇符合老张平和慈祥之神情,董桥往鲁迅的方向扯一点点,不成打死老虎了么
avatar
巷底臭椿
5楼
张老的文章有一点点像鲁迅,不同的是鲁迅摸老虎屁股真的是摸老虎屁股,张老摸老虎屁股像摸婴儿肌肤。启先生看文章绝不会看错。鲁迅文章不易学,学过火了徒见其「愤」,学不到家满纸「怨」气,层次都低了。张老不是绍兴人,是河北人,个性也不同,文章於是温润得多。
---
这段用的是当年论敌恶心迅翁的某籍某系的论调,可以说是一个陈年苍蝇
鲁迅不能温润么,匕首投枪可以温润么
这个地方扯温润,等于把个陈年苍蝇玩出了包浆,”一层芊眠的包浆,恍似涟漪,胜似涟漪。“
avatar
巷底臭椿
6楼


喜欢的人长这种样子,绝不油腻:)
avatar
巷底臭椿
7楼
转一篇妙文解解秽:)
----
净观/周作人
日本现代奇人废姓外骨(本姓宫武)在所著《猥亵与科学》(1925出版,非卖品)附录《自著秽亵书目解题》中“猥亵废语辞汇”项下注云:
“大正六年发行政治杂志《民本主义》第一号出去即被禁止,兼处罚金,且并表示以后每号均当禁止发行。我实在无可如何,于是动手编纂这书,自序中说:
“‘我的性格可以说是固执着过激与猥亵这两点,现在我所企画的官僚政治讨伐,大正维新建设之民本主义宣传既被妨害窘迫,那么自然的归着便不得不倾于性的研究与神秘泄漏。此为本书发行之理由,亦即我天职之发挥也。’云云。”
著者虽然没有明言,他的性情显然是对于时代的一种反动,对于专制政治及假道学的教育的反动。我不懂政治,所以这—方面没有什么话说,但在反抗假道学的教育一方面则有十二分的同感。外骨氏的著书,如关于浮世绘川柳以及笔祸赌博私刑等风俗研究各种,都觉得很有兴味,唯最使我佩服的是他的所谓猥亵趣味,即对于礼教的反抗态度。平常对于猥亵事物可以有三种态度,一是艺术地自然,二是科学地冷淡,三是道德地洁净:这三者都是对的,但在假道学的社会中我们非科学及艺术家的凡人所能取的态度只是第三种,(其实也以前二者为依据,)自己洁净地看,而对于有不洁净的眼的人们则加以白眼,嘲弄,以至于训斥。
我最爱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人,因为他们有一种非礼法主义显现于艺术之中,意大利的波加屈(Boccaccio)与法国的拉勃来(Rabelais)可为代表。波加屈是艺术家,拉勃来则是艺术而兼科学家,但一样的也都是道德家,《十日谈》中满漂着现世思想的空气,《大渴王》(Pantagruel)故事更是猛烈地攻击政教的圣殿,一面建设起理想的德勒玛寺来,拉勃来所以不但“有伤风化”,还有“得罪名教”之嫌,要比波加屈更为危险了。他不是狂信的殉道者,也异于冷酷的清教徒,他笑着,闹着,披着猥亵的衣,出入于礼法之阵,终于没有损伤,实在是他的本领,他曾象征地说,“我生来就够口渴了,用不着再拿火来烤。”他又说将固执他的主张,直到将要被人荼毗为止:这一点很使我们佩服,与我们佩服外骨氏之被禁止三十馀次一样。
中国现在假道学的空气浓厚极了,官僚和老头子不必说,就是青年也这样,如批评心琴画会展览云,“绝无一幅裸体画,更见其人品之高矣!”中国之未曾发昏的人们何在,为什么还不拿了“十字架”起来反抗?我们当从艺术科学尤其是道德的见地,提倡净观,反抗这假道学的教育,直到将要被火烤了为止。
(十四年二月)
《雨天的书》
avatar
巷底臭椿
8楼


avatar
巷底臭椿
9楼


回家过年了,祝各位新年快乐:)
avatar
巷底臭椿
10楼




avatar
巷底臭椿
11楼




avatar
巷底臭椿
12楼




avatar
巷底臭椿
13楼
三毛致贾平凹的信
平凹先生:
现在时刻是西元1991年1月1日清晨2点。下雨了。
今年开笔的头一封信,写给您:我心极爱的大师。恭恭敬敬的。
感谢您的这支笔,带给读者如我,许多个不睡的夜。虽然只看过两本您的大作,“天狗”与“浮澡”,可是反反覆覆,也看了快二十遍以上,等于四十本书了。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与您的文笔最有感应,看到后来,看成了某种孤寂。一生酷爱读书,是个读书的人,只可惜很少有朋友能够讲讲这方面的心得。读您的书,内心寂寞尤甚,没有功力的人看您的书,要看走样的。
在台湾,有一个女友,她拿了您的书去看,而且肯跟我讨论,但她看书不深入,能够抓提一些味道,我也没有选择的只有跟这位朋友讲讲“天狗”。这一年来,内心积压着一种苦闷,它不来自我个人生活,而是因为认识了您的书本。在大陆,会有人搭我的话,说“贾平凹是好呀!”我盯住人看,追问“怎么好法?”人说不上来,我就再一次把自己闷死。看您书的人等闲看看,我不开心。
平凹先生,您是大师级的作家,看了您的小说之后,我胸口闷住已有很久,这种情形,在看“红楼梦”,看张爱玲时也出现过,但他们仍不那么“对位”,直到有一次在香港有人讲起大陆作家群,其中提到您的名字。一口气买了十数位的,一位一位拜读,到您的书出现,方才松了口气,想长啸起来。对了,是一位大师。一颗巨星的诞生,就是如此。我没有看走眼。以后就凭那两本手边的书,一天四、五小时的读您。
要不是您的赠书来了,可能一辈子没有动机写出这样的信,就算现在写出来,想这份感觉——由您书中获得的,也是经过了我个人读书历程的“再创造”,即使面对的是作者您本人,我的封闭感仍然依旧,但有一点也许我们是可以沟通的,那就是:您的作品实在太深刻。不是背景取材问题;是您本身的灵魂。
今生阅读三个人的作品,在二十次以上,一位是曹霑,一位是张爱玲,一位是您。深深感谢。
没有说一句客套的话,您新赠给我的重礼,今生今世当好好保存,珍爱,是我极为看重的书籍。不寄我的书给您,原因很简单,相比之下,三毛的作品是写给一般人看的,贾平凹的著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我的书,不上您的书架,除非是友谊而不是文字。
台湾有位作家,叫做“七等生”,他的书不错,但极为独特,如果您想看他,我很乐于介绍您这些书。
想我们都是书痴,昨日翻看您的“自选集”,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的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散文是那么直接,更明显的真诚,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那不是“黑氏”的生活告白,那是您的。今晨我再去读。以后会再读,再念,将来再将感想告诉您。先念了三遍“观察”(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二)。
四月(一九九零年)底在西安下了飞机,站在外面那大广场上发呆,想,贾平凹就住在这个城市里,心里有份巨大的茫然,抽了几支烟,在冷空气中看烟慢慢散去,而后我走了,若有所失的一种举步。
吃了止痛药才写这封信的,后天将住院开刀去了,一时里没法出远门,没法工作起码一年,有不大好的病。
如果身子不那么累了,也许四、五个月可以来西安,看看您吗?到了不必陪了游玩,只想跟您讲讲我心目中所知所感的当代大师——贾平凹。
用了最宝爱的毛边纸给您写信,此地信纸太白。这种纸台北不好买了,我存放着的。我地址在信封上。
您的故乡,成了我的“梦魅”。商州不存在的。
avatar
巷底臭椿
14楼


漓江版,网图,我那本封面与书脊上的字都磨灭了
avatar
巷底臭椿
15楼
<自在独行>目录
第一章孤独地走向未来
生命的睿智--从容是真/纺车声声/我的小学/西大三年/喝酒/(祭父)/【静虚村记】/敲门/等待/孤独地走向未来/读诗能耐热/(好读书)/生活一种/舍得/人病/(笑口常开)
第二章默默看世界
人世的悲心--宽释是福/看人/(闲人)/(弈人)/牌玩/吃烟/饮者/(名人)/朋友/说奉承/说请客/说花钱/长舌男/关于父子/说孩子/说房子/关于女人/说美容/说生病/说死/【读山】
第三章独自走一走
大地的魂灵--有敬无畏/【秦腔】/【商州又录】/【黄土高原】/【五味巷】/白浪街/在米脂/清涧的石板/【走三边】/龙年说龙/玩物铭
第四章独处的安宁
万物的情怀--乐以忘忧/狐石/三目石/【丑石】/关于埙/拓片闲记/【"卧虎"说】/动物安详/看好门户/残佛/树佛/坐佛/红狐/关于树/【自在篇】/【夜籁】/【落叶】
第五章自在的禅意
天空的禅意--行干天地/桌面/燕子/【云雀】/【文竹】/晚雨/【风雨】/(荒野地)/【月迹】/【一棵小桃树】/【天上的星星】/【一只贝】
----
注:
()内篇目见于《抱散集》
【】内篇目见于《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avatar
巷底臭椿
16楼
汪曾祺《蒲桥集自序》摘抄:
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不过我以为写任何形式的文学,都得首先把散文写好。因此陆陆续续写了一些。
(从《世说新语》《水经注》一直举到鲁迅周作人朱自清)
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事情很糟糕,不接受民族传统,简直就写不好一篇散文。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包括我自己。到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老年读书,过目便忘。水过地皮湿,吸入不多,风一吹,就干了。假我十年以学,我的散文也许会写得好一些。
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
1988/6/10
avatar
巷底臭椿
17楼
谈文字的实处
过年回老家,翻出《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漓江版),只见封面与书脊上的金字都已磨灭,书页时见汗渍,空白处涂满字迹,有些字迹看来尚觉清亮,有些则感脸红,其实也不必,故我已非今我了,在这本书上花的精力远非我翻看之前所能想像,可以说这些精力白花了,但也不必惋惜,因为那时也读过汪曾祺,觉得太难看,那时的我只长了一双看贾平凹的眼睛
年前翻了一下贾作家新近出的散文集《自在独行》,觉得不少篇目似曾相识,深感失望,我原想看看他二十余年后的风神,不料竟还在理那些年轻时的羽毛。或曰:“贾平凹老了只写长篇。都是大作。” 其实我虽不曾读其老来长篇大作,也知并非如此,耕堂为此书作序,有一句说:“他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在炎炎烈日之下,或细雨蒙蒙之中,头戴斗笠,只身一人,弯腰操作,耕耘不已的青年农民。 ”这话有极正面的意义,现在看来,从反面理解也很有意思
汪曾祺《蒲桥集》自序云:“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不过我以为写任何形式的文学,都得首先把散文写好。因此陆陆续续写了一些。”由此可见,认为因写长篇而偏废了散文是不大合理的,长篇也是散文,散文的质量不提高,长篇也就很难耐看
在从《世说新语》《水经注》一直举到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后,汪又云:“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事情很糟糕,不接受民族传统,简直就写不好一篇散文。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包括我自己。到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老年读书,过目便忘。水过地皮湿,吸入不多,风一吹,就干了。假我十年以学,我的散文也许会写得好一些。”又云:“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这段也颇能切中《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的要害,此序作于一九八八年,检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文风,贾文亦未能免此,我想补充一句,除了抒情的,那些讲哲理的抖聪明的文字也可以视作不知节制,伤感主义为文学大敌,喜感主义又何尝不是,这也就是说那些鸡汤文了,谁都知道,鸡汤是无辜的,勾兑而成的鸡汤味遂使鸡汤变得可疑,然而尝过真鸡汤的人哪能分辨不出勾兑品呢,可怜的是那些未尝真味者
散文是要让人生落到实处。一九四八年,废名说:“我从前写了一些小说,最初写的集成为《竹林的故事》,自己后来简直不再看牠,是可以见小说之如何写得不好了。牠原是我当学生时的试作,写得不好是当然的。不但自己‘试作’如此,即是说写得不好,我看一些作家的杰作也是写得不好的,是可以见写文章之难了。(散文《立志》)”又说:“我现在只喜欢事实,不喜欢想像。如果要我写文章,我只能写散文,决不会再写小说。所以有朋友要我写小说,可谓不知我者了,虽然我心里很感激他的诚意。”
又更为具体地说:“在《竹林的故事》里有一篇《浣衣母》,有一篇《河上柳》,都那么写得不值得再看,换一句话说把事实都糟踏了。我现在很想做简短的笔记,把那些事实都追记下来。其实就现实说,我所谓的事实都已经是沧海桑田,我小时的环境现在完全变了,因为经历过许多大乱。(散文《散文》)” 《浣衣母》《河上柳》都已经被视为经典了,这个检讨可谓至深
张中行《留梦集》自序亦有所检讨,说他的文章可分为写知见与写感情两类,而写知见好过写感情,前日随手翻及,原文已记不真,大意如此罢。感情未始不可以抒,直抒曲致皆可,难在落实耳
如何落实,则不当在文字上求取,如《孟》《庄》,如《史记》,文章的实处乃在人生的实处,于是情思风神也处处皆实了
二月十三日
avatar
巷底臭椿
18楼
香港的鸟
汪曾祺
早晨九点钟,在跑马地一带闲走。香港人起得晚,商店要到十一点才开门,这时街上人少,车也少,比较清静。看见一个人,五十来岁,手里托着一只鸟笼。这只鸟笼的底盘只有一本大三十二开的书那样大,两层,做得很精致。这种双层的鸟笼,我还是头一次见到。楼上楼下,各有一只绣眼。香港的绣眼似乎比内地的也更为小巧。他走得比较慢,近乎是在散步。——香港人走路都很快,总是匆匆忙忙,好像都在赶着去办一件什么事。在香港,看见这样一个遛鸟的闲人,我觉得很新鲜。至少他这会儿还是清闲的,也许过一个小时他就要忙碌起来了。他这也算是遛鸟了,虽然在林立的高楼之间,在狭窄的人行道上遛鸟,不免有点滑稽。而且这时候遛鸟,也太晚了一点。北京的遛鸟的这时候早遛完了,回家了。莫非香港的鸟也醒得晚?
在香港的街上遛鸟,大概只能用这样精致的双层小鸟笼。像徐州人那样可不行。我忽然想起徐州人遛鸟。徐州人养百灵,笼极高大,高三四尺(笼里的“台”也比北京的高得多),无法手提,只能用一根打磨得极光滑的枣木杆子作扁担,把鸟笼担着。或两笼,或三笼、四笼。这样的遛鸟,只能在旧黄河岸,慢慢地走。如果在香港,担着这样高大的鸟笼,用这样的慢步遛鸟,是绝对不行的。
我告诉张辛欣,我看见一个香港遛鸟的人,她说:“你就注意这样的事情!”我也不禁自笑。
在隔海的大屿山,晨起,听见斑鸠叫。艾芜同志正在散步,驻足而听:说:“斑鸠。”意态悠远,似乎有所感触,又似乎没有。
宿大屿山,夜间听见蟋蟀叫。
临离香港,被一个记者拉住,问我对于香港的观感,匆促之间,不暇细谈,我只说:“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并说我在香港听到了斑鸠和蟋蟀,觉得很亲切。她问我斑鸠是什么,我只好模仿斑鸠的叫声,她连连点头。也许她听不懂我的普通话,也许她真的对斑鸠不大熟悉。
香港鸟很少,天空几乎見不到一只飞着的鸟,鸦鸣鹊噪都听不见,但是酒席上几乎都有焗禾花雀和焗乳鸽。香港有那么多餐馆,每天要消耗多少禾花雀和乳鸽呀!这些禾花雀和乳鸽是哪里来的呢?对于某些香港人来说,鸟是可吃的,不是看的,听的。
城市发达了,鸟就会减少。北京太庙的灰鹤和宣武门城楼的雨燕现在都没有了。但是我希望有关领导在从事城市建设时,能注意多留住一些鸟。
avatar
巷底臭椿
19楼


六月鹌鹑何处家,天津桥上小儿夸
一金且作千金事,传道来春对菜花
avatar
巷底臭椿
20楼
“香港鸟很少,天空几乎見不到一只飞着的鸟,鸦鸣鹊噪都听不见,但是酒席上几乎都有焗禾花雀和焗乳鸽。香港有那么多餐馆,每天要消耗多少禾花雀和乳鸽呀!这些禾花雀和乳鸽是哪里来的呢?对于某些香港人来说,鸟是可吃的,不是看的,听的。 ”
---
搜了一下“禾花雀”,想看看它长什么样子,跳出来一条2017年的新闻

avatar
巷底臭椿
21楼


avatar
巷底臭椿
22楼


古貌新颜
avatar
巷底臭椿
23楼
作者:青鸟123454Lv 10 时间:2018-07-02 18:15:34
无原文无真相
王朔:我看金庸
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按我过
去傻傲傻傲的观念,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
和武侠,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尤其是武侠,本是旧小说一种,80年代新
思潮风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卫,看那个有如穿缅裆裤戴瓜皮帽,自己先觉得跌份
。那时我看人是有个尺子的,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琼瑶是牢
牢钉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拥戴者一直没超出中学年龄,说起喜欢的话也是嫩声嫩
气,也就是一帮歌迷捍卫自己的偶像。她是有后来者的,大陆港台大批小女人出道
,把她那一套发扬光大。现在那些玩情调的女人说起琼瑶都撇嘴,全改张爱玲了。
金庸可不一样,读的人越来越多,评价越来越多,有好事者还拉下茅盾添上他
,把他列为七大师之一,两方面发生了一些口角。像每个偏执自大的人一样,我也
对发生在新闻纸上的评论不屑一顾,只重视周围小圈子朋友的判断,并不在乎他们
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名声。他们中已然有了一些金庸爱好者。有一个人对我说:金庸
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这是他读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有一个人讲:金庸
的武侠对人物的塑造是有别于旧武侠的,像韦小宝、段誉这等人物在旧武侠中是根
本不可能出现的,近于现代小说中的“反英雄”。更多的人出差带着一套金庸,晚
上睡不着就看,第二天眉飞色舞与同好聊个没完,言谈之中也带出一二武术招数,
俨然两大高手切磋武学,遇到我们这种金庸盲便讪讪笑道:看个热闹,换换脑子。
接着往往也要再三相劝:你也看看你也看看,没那么差。被人劝的次数多了,我也
犹豫,要不就找来看看,万一好呢,也别错过去。第一次读金庸的书,书名字还真
给忘了,很厚的一本书读了一天实在读不下去,不到一半撂下了。那些故事和人物
今天我也想不起来了,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文口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
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
从天下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
靠这个推动着。这有什么新鲜的?中国那些旧小说,不论是演义还是色情,都是这
个路数,说到底就是个因果报应。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开始怀疑起那些
原本觉得挺高挺有卤的朋友的眼光,这要是好东西,只能说他们是睁睛瞎了。有时
不经意露出这怀疑,朋友反唇相讥:你才看半本,没有发言权。
再读金庸就是《天龙八部》电视剧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无聊的晚上也看了几
眼,尽管很难容忍从服装到道具到场景到打斗动作的糊弄和得过且过,有几天还是
被剧情带着走了。金庸迷们也不满,说比小说差远了。电视剧糟蹋原作是有传统的
,这话我也就信了,看到书店摆着这套书就买了,准备认真学习一下,别老让人说
没看过人家东西就乱说话。
这套书是7本,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也看不动了,一道菜的
好坏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我得说这金庸师傅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都算是没熟,而
且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都透着一股子搁坏了哈喇味儿。除了他,我没见一个人敢
这么跟自己对付的,上一本怎么,下一本还这么写,想必是用了心,写小说能犯的
臭全犯到了。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
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他
是真好意思从别人的作品中拿人物,一个段誉为何不叫贾宝玉?若说老金还有什么
创意,那就是把这情种活活写讨厌了,见一女的就是妹妹,一张嘴就惹祸。幸亏他
前边还有个《水浒》,可以让他按着一百单八将的性格往他笔下那些妖魔鬼怪身上
贴标签。这老金也是一根筋,按图索骥,开场人物是什么脾气,以后永远都那样,
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正的邪的最后一齐皈依佛门,认识上有一提高,这是人物吗
?这是画片。
就《天龙八部》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老金大约
也是无奈,无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
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按说浙江人尽是河南人,广
东话也通古汉语,不至于文字上一无可为。
中国旧小说大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
下诲淫诲盗,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看得很明显。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
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他们为私人恩怨互相仇杀倒也罢了,最不能忍
受的是给他们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杀人这种事也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为了正
义哪怕血流成河。金先生大约是纯为娱乐大众写的这类读物,若要你负起教化民众
的大任你一定不肯,那又何必往一些角色脸上苦苦贴金?以你笔下那些人的小心眼
儿,不扯千秋大义家国之恨他们也打得起来。可能是我不懂,渴望正义也是大众娱
乐的目的之一,但我觉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
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我指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
人性那一部分。什么小说,通俗的、纯的都是人类自身的写照,荒诞也是因为人的
荒诞在先,总要源自人体的一部分真实,也许是梦魇,也许是幻想,也许是病态,
可能费解,但决不是空穴来风。只有一种小说跟这都不挨边,那就是坏小说,面儿
上看着别提多实了,骨子里完全是牵线术,跟著作者的主观意图跑,什么不合理的
事只要情节需要就硬干,说起来有名有姓,可一点人味儿没有。
我一直生活在中国人之间,我也不认为中国人有什么特别的人种气质和超于世
界各国人民的爱恨情仇,都是人,至多有一些风俗习惯的讲究。在金庸小说中我确
实看到了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狭隘,粗野,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严重
障碍,差不多都不可理喻,无法无天,精神世界几乎没有容量,只能认知眼前的一
丁点儿人和事,所有行动近乎简单的条件反射,一句话,我认不出他们是谁。读他
的书我没有产生任何有关人、人群的联想,有如在看一堆机器人作业,边读边问自
己:这可能吗?这哥们儿写东西也太不过脑子了!一个那么大岁数的人,混了一辈
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莫非写武侠就可以这么乱来?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
的广泛播映,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以为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都说张艺谋的电影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我看真正
子虚乌有的是金庸,会些拳脚,有意见就把人往死里打,这不是热血男儿,也与浩
然正气无关,这是野生动物。
我尽最大善意理解这件事也只能想到: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活得太累,很多
人活得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再一条,中国
小说的通俗部确实太不发达,除了老金的武侠,其他悬疑、科幻、恐怖、言情都不
值一提。通俗小说还应该说是小说家族的主食,馒头米饭那一类,顿顿得吃。金庸
可算是“金馒头”了,一蒸一屉,十四屉,饭量再大也能混个饱。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并
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这么个俗法。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
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创作现在都萎
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也许在中国
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
中国资产阶级所能产生的艺术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们可以学习最新的,但精
神世界永远浸泡、沉醉在过去的繁华旧梦之中。上述四大俗天天都在证明这一点。
我们自己的那些艺术家呢,莫非他们也在努力证明他们都是短命的?有时,我真不
知道该不该相信进化论。
金庸首次书面回应王朔批评
一、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訾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养,我当然做不到。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有时会得到意料不到的赞扬,有时会遭到过于苛求的诋毁。)那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人们随随便便,那是他的品格、个性,不必重视,不值得去责备他。”这是俞曲园的解释,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二十世纪小说选》,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讲《金庸小说研究》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国际会议,都令我感到汗颜。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三、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耽一段时候,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识。几年前在北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演讲(讲中国文学时,有一位同学提问:“金庸先生,你对王朔小说的评价怎样?”我回答说:“王朔的小说我看过的不多,我觉得他行文和小说中的对话风趣幽默,反映了一部分大都市中青年的心理和苦闷。”我的评价是正面的。
四、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金庸(写于 1999年11月4日)
avatar
巷底臭椿
24楼


金庸的字
avatar
巷底臭椿
25楼
《离娄上》廿二章: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
赵岐:“人之轻易其言,不得失言之咎责也。一说人之轻易不肯谏正君者,以其不在言责之位者也。”
朱熹《集注》:“人之所以轻易其言者,以其未遭失言之责故耳。”
杨伯峻《译注》:“俞樾《孟子平议》云:‘无责耳矣,乃言其不足责也。孔子称君子“欲讷于言”,又曰,“仁者其言也讱”,若轻易其言,则无以入德矣,故以不足责绝之也。’案赵岐及朱熹解此句都不好,惟此说尚差强人意,姑从之。”
avatar
巷底臭椿
26楼
一、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訾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养,我当然做不到。
----
关于这个八风不动,立刻就想到“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笑话,金庸承认自己做不到,还如此详实地转述,是为了弘扬佛法吗
avatar
巷底臭椿
27楼
一、.......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有时会得到意料不到的赞扬,有时会遭到过于苛求的诋毁。)那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人们随随便便,那是他的品格、个性,不必重视,不值得去责备他。”这是俞曲园的解释,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
----
再来两句孟子,“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或指杨伯峻
俞樾原话:无责耳矣,乃言其不足责也。孔子称君子“欲讷于言”,又曰,“仁者其言也讱”,若轻易其言,则无以入德矣,故以不足责绝之也。
又不知道金庸引这一段为何,若照做,就“以不足责绝之”吧,不回应即可
为八风所动又从而责之,是不是有点说嘴打嘴的意思
avatar
巷底臭椿
28楼
一、......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二十世纪小说选》,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讲《金庸小说研究》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国际会议,都令我感到汗颜。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
这几行是冲着“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而发,不虞之誉落实到两个教授头上,求全之毁,不言而喻
avatar
巷底臭椿
29楼
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三、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耽一段时候,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识。几年前在北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演讲(讲中国文学时,有一位同学提问:“金庸先生,你对王朔小说的评价怎样?”我回答说:“王朔的小说我看过的不多,我觉得他行文和小说中的对话风趣幽默,反映了一部分大都市中青年的心理和苦闷。”我的评价是正面的。
----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王朔的批评是在谈文学,金庸这两条跟文学批评没有任何关系了
难道文学批评是拉关系吗,你说我好,我就得说你好
avatar
巷底臭椿
30楼
四、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
享受不虞之誉的幸福,就得承受求全之毁的折磨,佛法是如此啊,虽然说“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这里没有明言,也已把王朔的批评定性为骂了,这是含沙射影之术,做报纸的人是深通这一手法的
avatar
巷底臭椿
31楼
作者:巷底臭椿1Lv 12 时间:2016-03-16 14:04:28
我对武侠素不感冒,从小到大买过一些书,从来没想到过买武侠,这算是一个纪录。
小时候在破烂杂志上看过几回连载的《射雕英雄传》,后来哥哥借阅的《天龙八部》《绝代双骄》《倚天屠龙记》我趁哥哥不在的时候也一一给看了,当时有瘾,找不到书的时候便疑心哥哥把它给藏起来了,这应该是上小学时候的事,初中时期看过几本《陆小凤》,此后就没有看武侠的意思了,就连电视剧也是觉得小儿时看到的那几集好,有一回重播老版《射雕》,看到老毒物被冻在冰里,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小时候没看过那一集。
从前,武侠上不了台面,几乎跟黄书并列,给小儿看武侠添了一点犯禁的乐趣,而今,武侠登了大雅之堂,那堂也早已经不雅,我觉得天下最无趣的事就是几个成年人在那儿谈武侠,比讲牌经还要不可耐。
国人应该有智慧用一部反武侠来结束武侠,就象西方用一部《堂·吉诃德》来结束骑士小说那样,让人痴迷于武侠时觉得出其中的可笑,可惜到现在也没见到这样的书,这部书不可能由我这种不曾沉迷于武侠的人来写,而世人一醉再醉,以至于玄幻盗墓,语云: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叫亦痴也,权作一声鸦鸣。
祝金老头高寿,让武侠去死。
3/16
avatar
巷底臭椿
32楼
作者:巷底臭椿1Lv 12 时间:2018-11-22 16:18:15
饶宗颐先生借用苏东坡的话,四句话,十六个字,高度评价金庸小说:“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这评价,可不是一般的高了。
很可惜,香港文化界的两大重镇,饶宗颐与金庸,都去世了,都在今年逝世。饶先生是今年年初逝世的。一年之内,迭坠双星。
金庸安葬于大屿山宝莲禅寺海会灵塔。安葬当日,宝莲寺祭坛的横幅上,写着“查公良镛荼毗大典”,两旁挂着挽联,写着:“身如芭蕉心如莲花哲人远去 百节疏通万窍玲珑天笔回归。”用的就是饶宗颐先生用过的十六字。
----
身如芭蕉是佛经里常见的比喻
维摩经云: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这个比喻挽逝者很得体,讲活人呢更通脱:)
举报 | 29楼 | 点赞(3个赞,53.33分) | 打赏 | 回复 | 评论(2)
巷底臭椿: 举报 2018-11-22 16:28:37 评论
用来评价小说,可能是空洞无物的意思吧
作者:巷底臭椿1Lv 12 时间:2018-11-23 11:56:24
东坡题跋一则
“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来时一,去时八万四千,此意出楞严,世未有知之者也,元符三年九月二十日书赠都峤邵道士。”
芭蕉和莲花是佛家常用比喻,芭蕉,其叶层出不穷而除去叶子中无一物,喻空,喻无常,莲花则喻不染著。
从文句上看,苏大胡子可能是在开玩笑,因为他不可能不知道佛家的芭蕉莲花是在说什么。
“百节疏通”承“身如芭蕉”,芭蕉并没有什么节,疏通到没有,可见其疏通了。“万窍玲珑”承“心如莲花”,心和莲都是有窍的,这里说万窍,若是算上每一毛孔,则还说少了呢。
“来时一”,人生皆始于婴儿。“去时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尘劳也罢,八万四千法门也罢,都是万千造作同归于尽。
“此意出楞严,世未有知之者也”,《楞严经》在宋时是难得一见的书么,何况《楞严经》也不可能说“百节疏通,万窍玲珑”这样着相的法,所以我觉得苏大胡子是在这里和邵道士开玩笑,道士与和尚隔教,拿定他不读楞严也是可以有的。
“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如果不考虑两个比喻的佛家背景,这倒可以是对文艺的大赞:元气淋漓,心手相应,是第一等境界。以我所见,鲁公草稿,东坡闲文,天池泼墨皆可以当之。
昨日偶见有挽金庸先生联用此典:“身如芭蕉心如莲花哲人远去,百节疏通万窍玲珑天笔回归。”且不说它成不成个对子,挽联是可以这样开玩笑么,不知道是真是假。 这倒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有户人家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贴在大门上的事了:)
avatar
巷底臭椿
33楼
作者:素心人语5Lv 15 时间:2018-11-04 20:20:06
更多的话也不必说,借董先生字字着力的评价:
董桥悼金庸
“金庸先生是當代中國文化界獨一無二的風雲人物,
也許也是中國歷史上靠一枝筆成功影響幾代人的稀有傳媒人物。
他創辦的報匯一紙風行,統領一九四九年之後兩岸三地憂國憂民的思想潮流,朝野注目。
他創作的武俠小說風靡讀書界,傾倒數代人,讓他的廣大讀者或深或淺消受了中國文學的薰陶。
金庸先生的成就不是奇蹟,是他的用功他的博學和他的毅力的成績。
我跟隨他做事十數年,領受他的教導也目睹他的行止,
在時局風湧雲起的時刻,他的政論始終抱持知識人的良知和傳媒人的天職,不亢不卑,字字入骨。
金庸先生一生讀書,晚年還去英國讀博士,那是他的抱負他的心願。
其實、金庸坐在那裡不說一句話依然是金庸,不必任何光環的護持。”
(上世紀80年代初,查良鏞邀請董橋出掌《明報月刊》,董橋後來轉任《明報》總編輯。)
avatar
巷底臭椿
34楼

每见书话捧董桥金庸辈的臭脚而亵渎经典,便觉斯文挡地,这两种行为可以说一脉相承,审美出了问题,也就不知其丑了,书架上敢放这两位的书的人以后请离我十丈
舒愤懑就到此吧:)
avatar
巷底臭椿
35楼


avatar
巷底臭椿
36楼
@东化村 2019-02-21 16:03:24
六神磊磊谈金庸,还上了新一期《新华文摘》,可见元首如果有空闲,也会搂一眼的。
除了题目外,楼主好像也越说越像假道学了。
-----------------------------
我在书话因为读过几部古籍被人说假道学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这一次有点不同以往,使用了“好像”二字
给人扣帽子而用“好像”,跟“莫须有”有什么分别呢,正可谓不知其丑了
avatar
巷底臭椿
37楼


avatar
巷底臭椿
38楼
举两个栗子

avatar
巷底臭椿
39楼


avatar
巷底臭椿
40楼


《汉典》不错,推荐一下http://www.zdic.net/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