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古代科举制度下考个进士有多难?
avatar

古代科举制度下考个进士有多难?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1楼
科举开始于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是正史中首次明确提出分科取士,可视为科举选官制度的发端,此举打破了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下的门阀士族选官制度,对我国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孝廉科为明经科,并增设进士科,至此科举在隋代的考试科目基本上固定为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考试,进士这一称谓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2楼
唐代的进士科
公元618年,唐朝以长安为都宣告建立,在政治上继续沿袭隋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曾下贡举敕,沿用隋代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考试入贡士子。等到唐太宗即位,出于对以文治国的高度重视,太宗皇帝在秀才、明经、进士此常科外,另设制科考试,即根据国家的实际需要随时开设专门的人才考试,此举极大丰富了科举的考试内容,适应了国初人才匮乏的局面,无怪乎唐太宗会高兴的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3楼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4楼
不管科举名目如何增加、变化,自唐高宗时期明经、进士两科逐渐成为主要的科举考试科目,之后随着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规范的不断完备,最终进士科成为唐代最主要的考试科目。
进士科也是最难的,分为三场考试,先考贴经,经义精通方能通过,通过后再考文赋,再过者考策问,只有三场皆通过者才能成为“进士”。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5楼
有唐一代,每年明经与进士及第者名额一直在一百五十人左右,贞元年间唐德宗曾下敕:“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此后进士名额虽略有增加,却一直维持在三十人左右。每年各地送往京师参加进士考试的往往在千人以上,应考者三、五十人中方有一人被录取。因此相较于明经科的高录取率,唐人常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6楼
正因为进士录取低,地位崇高,玄宗开元以后,士子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成为飞黄腾达的捷径,士人趋之若鹜。
也正是得赖于进士科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催生了进士第一名“状元”这个被国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称呼。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7楼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8楼
宋元时期的进士
历经五代十国大半个世纪的纷乱,宋王朝相继灭亡诸国结束战乱,成为统一的中原政权。鉴于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长足发展,趋于成熟。
也是从宋代开始进士科正式固定为三年一考,并分为三级考试,即州试(各州地方主官主持)、省试(礼部主持)、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科举程式不仅发生系统的变化,录取人数也随之扩大,太宗、真宗朝每科录取人数也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人,而到了仁宗朝录取数量突破了三百人。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9楼
录取人数的增长,一方面是大宋朝廷为了笼络读书人,力行以文治国的国策决定,一方面也是宋代对唐以来的科举科目进行大规模变革,甚至北宋后期进士科成为唯一存在的科举科目,录取人数自然要随之增加。
虽然录取的人数多了,但进士含金量却没减少,反而提高,大宋朝廷将进士分为三等,第一等进士及第,第二等进士出身,第三等同进士出身。并规定考中进士可免去吏部的铨考直接授官,而第一等的进士及第者,很多人日后都宣麻拜相,因此宋人也称进士科为宰相科。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10楼
有宋一代对科举是大力提倡,宋真宗就有著名的劝学诗,诗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如此社会风气极大刺激了宋代的文教昌盛,各地私学林立,催生了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11楼
故此宋代读书人赴试求取功名者不计其数,全国读书人每三年为争三百的进士名额挤破了头,毕竟成为进士那就可以授予官身了。
到了元代,蒙古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对汉族士子重视程度并不足够,纵观元朝九十多年历史,科举考试仅仅开设了16科,共录取进士1100多人,其中为保证蒙古人和色目人录取名额,还对汉人名额进行半数的限制。因此科举在这一时期整体处于低迷,汉族士大夫对元王朝离心离德。
不过在经历短暂低潮期后,科举制度随着大明王朝的崛起而达到了历史的鼎峰。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12楼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13楼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建国号“大明”,随着南征北战,追亡逐北,新的大一统王朝再次屹立东方。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开科取士,虽多有反复,但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钦定“三年大比”制度,明确三级正试,逢子、午、卯、酉年各省举行乡试,选拔举人,乡试次一年,也就是逢丑、辰、未、戊年由礼部举行会试,殿试与会试同一年。
在乡试、会试、殿试三科正试外,还有童生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只有通过童生试获得秀才功名成为生员,在乡试前的科试合格后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14楼
正是通过六道科考的层层选拔,能考中进士更显得尤为不易。就拿童生试的生员名额来说,明初各县、府的生员都有定额,不过二三十人,之后历朝多有增添,每科数量大致控制在一百多人,有多少读书人为成为秀才而蹉跎科场,从少年郎变为垂垂老者。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15楼
即使早早通过了童生试,乡试也未必能过,乡试的录取率更低,各省名额不定,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除两京乡试名额维持在一百多人外,其他诸省并未满百。拿南京所在南直隶来讲,每科乡试参加考试的生员多达两万多人,为争那一百来人的录取名额是何等惨烈。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16楼
乡试中举后,举人可以进京参加会试,这可国朝盛典,朝廷上下尤为重视,录取贡士的名额达三百多人,基本上维持在十三取一,相较乡试和童生试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会试容易了许多。通过了会试基本上就完成了科举之路,殿试只是定三甲名次并不黜落人。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17楼


avatar
一起去海里抓螃蟹
18楼
正是明代对科举的重视,吸取历代经验不断改良科举制度,使之达到鼎盛,也使文官制度发展为历朝最为成熟完备时期。进士出身成为为官正途,明代官场常有这样的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些从科举中产生的进士们已经成为维系帝国稳定的基石。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