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论语:本原与现代阐释
avatar

论语:本原与现代阐释

余一梦
1楼

论语:本原与现代阐释
2018年春,九江学院副校长陈春生得知黄瑞云教授《论语本原》出版,即向该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和“《论语》的公理化诠释团队”推荐。该中心负责人见书后,顿感兴趣,遂向陈建议,两地在近期组织一次《论语》学术研讨会。
6月3日,首届“庐山国学”论坛——“论语:本原与现代阐释”在九江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九江学院主办,该校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参会人员包括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和“论语公理化诠释团队”研究人员十多人,湖北师范大学和湖北理工学院古典研究者十人,还有九江学院国学班学员三十多人。
为了让黄石参会者感受当地悠久的文化历史,九江学院特意让大家会前赴白鹿洞书院考察。大家参观书院历代名人诗文碑刻、历史遗物,对陶渊明以来到朱熹等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名人的事迹有直观了解,充分感受到九江深厚的文化底蕴。

6月3日的研讨会,分上下午两场。
上午的活动,在文学与传媒学院举行,由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勤合教授主持。九江学院副校长陈春生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九江与黄石两地研究者研究《论语》,一从训诂法则,一重现代诠释,学术方法完全可以互补,共同促进研究的深入。他充分肯定本次文化论坛的学术意义,对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寄予极大希望,认为两地学术人员,可以此为契机,保持长久的交流。
致辞之后,《论语本原》撰者、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瑞云先生做主题发言。他回忆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说明他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几十年来人们对《论语》的误解,以恢复文本的原貌和原意为目的。以此为话题,他就今人对中华圣哲先贤及其著作应该持何态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其精神,而决不能数典忘祖、习非成是。
然后,李全修先生就《论语本原》的“还原”意义,从四方面论说,即为何要还原、从何处还原、还原的途径与方式、还原者应具备的学养和态度,对全书的思想和方法,做了全面分析。他认为,黄先生的“还原”,是旧注所没有或很少做过的,因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今后的《论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与基础。“还《论语》之本原”是此书最鲜明的特色和最重要的贡献。为此研讨会,李先生写了长达两万多字的论文,在文末列举了全书引用书目,以此可见黄先生写作参证之广(详见附录)。
最后,九江学院前校长甘筱青教授做了《中华传统文化可为现代工程伦理建设作出贡献》的报告。甘校长与他的团队一起,花了十年时间,对《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进行公理化诠释,并且出版了专著。他为便于大家理解,做了PPT演示文本。他从现代工程、工程师和工程伦理三个角度,指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现代伦理的关系,是至关紧要的。如果一味追求技术至上,而不考虑人类福祉,那么技术的畸形发展,到头来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安全,像智能机器人如果思想可自行复制,则有可能摆脱人类控制,其前景不可预测。因此,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可用来救现代化之失的工业时代的伦理原则,就成了重要的论题。在这方面,《论语》及相关古籍,可作为我们思想的渊薮。
在接下来师生互动前,黄瑞云先生情绪高昂,再次站立,以丰富的生活经历,重申如何对待古籍,实际是如何对待当下,因为人们无法挣脱传统,传统就活在当下。黄先生讲完,在场的同学因情怯,你我相看。黄先生外孙女黄景兰主动站出来,讲述爷爷写作该书的艰难历程。有了她的带头,同学们一下就活跃起来。一个化学系的男生,讲述了进国学班的体会。一个国学班的女生,把自己对经典的理解,也向大家宣示。另一个外语系的女生,落落大方,讲述学习感受,也代表大家,问一个现实问题:当今之世,学习国学有何用途?黄先生从个人的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得体,回答了她的疑问,而甘校长插话:你今天的仪容端庄,问话有理,这就是经典熏陶。难道不是国学的作用?一下把大家惹得笑了起来。上午的讨论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下午,与会人员移席校内的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基地——濂溪书院,就上午的主题座谈,进一步深入讨论。黄石与九江两地的《论语》研究人员,就黄瑞云教授对《论语》的学术贡献分别发言。
九江学院李宁宁教授,第一个发言。他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当下人们身处后工业化时代,已经远离经典产生的语境,如何将历史文本的真相还原,究竟能还原几分,这实在是一个两难话题。他立足新历史主义观,认为历史已消逝,人们所依据的历史文献,在后代不断被改写,如果过分强调还原,实际是不可能的。他以为,与其强调还原历史,不如以之为基础,激活经典,重构今天的文化价值,以充分发挥经典的潜在文化能量。
对此,湖北师范大学万世雄教授部分赞同,但同时指出,黄瑞云教授积五十多年功夫,希冀对《论语》文本的原始意义复原,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分析和合理推断基础上的,虽然历史真相已难完全知晓,但后人就所留下的文字,还是可做有益的还原,因为求真毕竟是历史研究的目的。
黄瑞云教授也对“本原”的意义,做了通俗化解释:本原之本,是动词,是推究其原,代表个人的学术追求。推本求源,首先是还原当时的语境,其次是还原语词的本来含义,最终是推断其文化蕴意。至于是否完全复原,则只能量力而行。
湖北师范大学徐柏青教授认为,《论语本原》在当今《论语》中,特色鲜明,新见迭出。该书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掘《论语》书中沉埋两千多年的奥秘,辨正历代注疏中许多误解,而且论证极为严谨,对部分章节的组合符合逻辑。作为注疏类学术专著,该书对疑难文字的训释、对章句义理的解说,有发前人之未发,是新训诂方法的大胆尝试。尤其是作者独创“星评”体,辨正影响较大的误解,评析古人突出的分歧,考证有关史实,时超逸乎前贤今学之上,给后来者以启迪。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胡光波,在众人言说黄瑞云先生学术贡献之外,还就九江学院《论语》的公理化诠释方法谈了自己看法。他认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创立的公理化方式,预设若干定义、公设和公理,以命题建立和证明,形成一个严密的演绎推理系统,对于训练人们思维的缜密,十分必要。在历史上,将这一方运用到社科研究,最成功的例子是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九江学院的论语公理诠释团体,借用此方法,设定十七个定义、七条公理,然后将全书划为立德、从政、为学和养性四大命题,以之总括全书。这种全面审视、整体把握的方法,给人耳目一新,但过分依赖数理思维结构,舍弃人文著作的情感因素,是否造成某种独断?
随后,湖北理工学院教授舒韶雄以书面形式,肯定了《论语本原》的学术价值,阐述了自己对《论语》及其章句的理解。九江学院的桑龙扬、李勤合、曹欢荣、宋道贵等中青年学者,在肯定黄瑞云先生学术贡献的同时,对书中的个别观点提出商榷,颇给与会者启发。
黄瑞云先生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质疑均表欢迎和感谢,并希望大家将其意见以文字形式寄给他,以利参证。
这次论坛,虽因时间限制,只进行了一天讨论,但是两地学者本着向黄瑞云先生深入研究经典这一精神致敬的目的,就共同的论题,交换了彼此意见,也加深了对《论语》这一经典文化意义的认识,会议在良好的沟通气氛中结束。双方表示,希望未来有机会,就经典的阐释做进一步交流。难能可贵的是,黄瑞云教授的女儿和外孙女,全程参与这次研讨,使研讨活动增添了温馨亲切的大家庭气氛。

附录一:
《论语本原》简介
《论语本原》,黄瑞云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发行。黄瑞云先生几乎用了五十年评注《论语》,这是他继《老子本原》《庄子本原》后推出的又一部“还原经典”力作。
本书是一部从训诂学角度,对《论语》文字解释的著作,全书40余万字,由三部分组成:正文之前,有《凡例》等五篇,介绍孔子家世、孔子生平活动、《论语》成书情况和自己的阐释策略;正文主要是校注和评论,前者疏通版本,就疑难字词注解,后者对人们习而不察的问题考证,并依据个人理解,对书中的若干章节合并,以求恢复原状;正文之后,附论文一篇,辨明过去横加于孔子的诬陷之辞,后记则说明著书的原由。
据李全修先生统计,《论语本原》全书(不含曾序)462000字,减去《论语》原文15900字,为446100字,约为《论语》原文的80倍。全书星评319则,1000字以上32则,最长2250字。其中有一百几十则曾以《论语管窥》的总名分散发表在各种杂志上。

附录二:
《论语本原》一书征引的文献(计8大类119种)
(节录自李全修先生文章《还其本原》)
一、孔子及《论语》研究类(13种)
1、何晏等《论语集解》
2、邢昺《论语注疏》
3、朱熹《论语集注》
4、刘宝楠《论语正义》
5、宋翔凤《论语发微》
6、黄式三《论语后案》
7、杨树达《论语疏证》
8、杨伯峻《论语译注》
9、《孔子家语》:
10、《孔子集语》
11、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
12、清•崔述《洙泗考信录》
13杜国庠《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孔子》
二、儒家经典及研究类(14种98篇)
1、《易》(7篇):
《序卦》《系辞》《象传》《鼎》《恒》《损》《贲》
2、《尚书》(14篇):
《尧典》《皋陶谟》《禹贡》》《汤誓》《洪范》《仲虺之诰》《梓材》》《无逸》《顾命》《泰誓》《舜典》《大禹谟》《武成》《冏命》
3、《尚书大传》(1篇)
4、《逸周书》(1篇)
5、《诗经》(20篇):
国风:《周南•关雎》《邶风•雄雉》《邶风•匏有苦叶》《邶凤•旄丘》《王风•葛藟》《郑风•叔于田》《郑风•溱洧》《齐风•卢令》《桧风•匪风》《豳风•东山》
小雅:《天保》《我行其野》《正月》《小旻》《宾之初筵》
大雅:《大雅•生民》《大雅•抑》
颂:《周颂•雍》《鲁颂•駉》
6、《韩诗外传》
7、三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8、清•毛奇龄《毛诗稽求篇》
9、清•李富孙《诗经异文释》
10、《周礼》(15篇):
《天官冢宰》:《太宰》《小宰》
《地官司徒》:《大司徒》《小司徒》《乡师》《乡大夫》
《春官宗伯》:《小宗伯》《大史》《龟人》《保章氏》
《秋官司寇》:《序官》《士师》《司刑》《条狼氏》
《冬官考工记》:《匠人》
11、《仪礼》(4篇):
《士冠礼》《乡射礼》《大射仪》《丧服•传》
12、《礼记》(21篇):
《曲礼上》《檀弓上》《檀弓下》《王制》《曾子问》《玉藻》《明堂位》《大传》《少仪》《学记》《乐记》《杂记》《祭义》《祭统》《仲尼燕居》《中庸》《缁衣》《三年问》《大学》《射义》《丧服四制》
13、《大戴礼记》(9篇):
《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制言》《曾子疾病》《虞戴德》《少间》《本命》
14、《孝经》(2篇)

三、诸子百家及研究类(24种81篇)
1、《老子》(9篇):
第二章,第十七章,第二十五章,四十六章,五十三章,六十章,六十五章,第六十七章,第七十九章
2、《墨子》(2篇):
《墨子传略》《兼爱》
3、《管子》(7篇):
《心术上》《五辅》《轻重乙》《山至数》《小问》《地图》《小匡》
4、《孟子》(8篇):
《万章》《离娄》《告子》《梁惠王》《滕文公》《万章》《公孙丑》《尽心》
5、《庄子》(10篇):
《盗跖》《渔父》《养生主》《人间世》《天地》《逍遥游》《秋水》《则阳》《外物》《应帝王》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7、《荀子》(12篇):
《侑坐》《大略》《性恶》《非十二子》《劝学》《礼论》《致士》《不苟》《赋篇》《儒效》《子道》《尧曰》《王制》
8、《列子》(1篇):
《周穆王》
9、《韩非子》(3篇):
《五蠹》《显学》《八说》
10、《吕氏春秋》(9篇):
《察微篇》《察贤篇》《当染篇》《慎大篇》《用民》《论威》《审己》《务本》《富分》《重言》
11、《淮南子》(10篇):
《人间篇》《主术篇》《要略篇》《说林》《诠言》《修务》《氾论》《本经》《《览冥》《原道》
12、刘向•《说苑》
13、刘向《新序》
14、刘向《列仙传》
15、刘向《列女传》
16、贾谊《贾子》:
17、杨雄《法言》(3篇):
《问道》《学而》《问神》
18、桓宽《盐铁论》(1篇):
《刑德篇》
19、班固《白虎通义》(4篇):
《礼乐》《谏诤》《封公侯篇》《社稷》
20、王充《论衡》(2篇):
《率性篇》《问孔篇》
21、应劭《风俗通》
22、葛洪《神仙传》
23、干宝《搜神记》
24、吕本中《紫微杂说》
四、史学类(17种177篇)
1、《左传》及杜预注孔颖达疏(61篇):
《隐公元年》《隐公六年》《桓公元年》《桓公二年》《桓公六年》《庄公九年》《庄公十年》《庄公二十二年》《庄公三十年》《闵公元年》《僖公四年》《僖公十三年》《僖公二十一年》《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四年》《僖公二十六年》《僖公二十八年》《僖公三十年》《文公十年》《文公十三年》《文公十七年》《文公十八年》《宣公四年》《宣公十五年》《宣公十七年》《成公二年》《成公十六年》《襄公四年》《襄公九年》《襄公十年》《襄公十九年》《襄公二十三年》《襄公二十五年》《襄公二十六年》《襄公二十九年》《襄公三十一年》《昭公二年》《昭公七年》《昭公十二年》《昭公十三年》《昭公十七年》《昭公二十年》《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三十二年》《定公元年》《定公四年》《定公六年》《定公八年》《定公九年》《定公十年》《定公十二年》《定公十三年》《定公十四年》《定公十九年》《哀公元年》《哀公三年》《哀公五年》《哀公十一年》《哀公十二年》《哀公十四年》《哀公十六年》
2、《公羊传》(5篇):
《隐公元年》《文公六年》《襄公五年》《襄公二十一年》《昭公三十二年》
3、《榖梁传》(6篇):
《《庄公二十七年》《宣公元年》《宣公十年》《成公元年》《成公五年》《哀公十二年》
4、《国语》(4篇):
《周语》《晋语》《鲁语》《楚语》
5、《战国策》(5篇):
《齐策》《西周策》《宋策》《秦策》《燕策》
6、《世本》(1篇)
7、、董仲舒《春秋繁露》(3篇):
《五行五事》《玉英篇》《度制篇》
8、《春秋元命苞》(1篇)
9、《史记》及索隐、集解(32篇);
本纪:
《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始皇本纪》
表:《十二诸侯年表》
世家:《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越王勾践世家》《郑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
列传:《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张仪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李斯列传》《田叔列传》《游侠列传》《滑稽列传》《货殖列传》
10、《汉书》(25篇):
纪:《高帝纪》《文帝纪》《武帝纪》
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
志:《历律志》《礼乐志》《刑法志》《地理志》《儒林传》《艺文志》
传:《张禹传》《刘向传》《刘歆传》《孔光传》《王嘉传》《吴祐传》《公孙贺传》《张延寿传》《谷永传》《贾山传》《梅福传》《董仲舒传》《薛宣传》《货殖传》
11、《后汉书》(21篇):
纪:《章帝纪》《和帝纪》《和熹邓皇后纪》
列传:《马融传》《郑玄传》《张衡传》《蔡邕传》《李固传》《刘梁传》《郑均传》《冯衍传》《刘般传》《胡广传》《王龚传》《伏湛传》《延笃传》《皇甫规传》《许杨传》《桓荣传论》《儒林传》
志:《祭祀下》
12、《三国志》(8篇):
《三少帝纪》《陈群传》《王朗传附王肃传》《鲍勋传》《曹真传》《何晏传》《卢毓传》《管宁传》
13、《晋书》(2篇):
《郑冲传》《王尼传》
14、《北史•儒林传》(1篇)
15、《魏书•张普惠传》(1篇)
16、《隋书•刘炫传》(1篇)
17、江永《春秋地理考实》
五、诗文集类(8种14篇)
1、《楚辞》王逸注、蒋骥注(4篇):
《离骚》《天问》《涉江》《九叹》
2、《文选》(李善注)(4篇):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张平子《东京赋》,陆机《文赋》,
成公绥《啸赋》
3、《汉乐府》
4、唐《古文苑》
5、曹操《求贤令》
6、《文心雕龙•明诗》
7、《韩昌黎集•读荀》
8、清•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
六、学术笔记类(22种)
1、宋•王应麟《困学纪闻》
2、金•王若虚《误谬杂辨》
3、元•潘荣《纲鉴总论》
4、明•杨慎《丹铅录》
5、清•顾炎武《日知录》
6、清•毛奇龄《稽古篇》
7、清•臧林《经意杂记》
8、清•李光地《榕村语录》
9、清•陈祖范《经咫》
10、清•赵翼《陔馀丛考》
11、清•孙志祖《读书脞录》
12、清•汪中《释三九》
13、清•朱彬《经传考证》
14、清•孔广森《经学卮言》
15、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多次)
16、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17、清•曹之升《四书摭馀说》
18、清•吴嘉宾《说数与疏对》
19、清•宋翔凤《朴学斋札记》
20、清•翟灏《四书考异》
21、清•管同《四书记闻》
22、清•俞樾《群经平议》
七、类书类(3种)
1、《北堂书抄》
2、《艺文类聚》
3、《太平御览》
八、字书辞书韵书类(13种)
1、《尔雅》
2、《广雅》
3、《说文》
4、《玉篇》
5、《释名》
6、《方言》
7、《广韵》
8、《集韵》
9、《经典释文》
10、《类篇》
11、《慧琳音义》
12、刘淇《助字辩略》
13、《甲骨文编》
九、其他(5种)
1、《谒者景君碑》
2、《幽州刺史龟碑》
3、苏轼《答王庠书》
4、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史》
5、赫尔岑《往事沉思》

avatar
余一梦
2楼





avatar
余一梦
3楼






avatar
余一梦
4楼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