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红楼作者为曹頫父子二人
avatar

红楼作者为曹頫父子二人

微尘土
1楼
红楼作者余二人
按蔡义江先生说,书中马甲为“畸笏叟”的批书人,他保存《石头记》的原稿,此人极有可能就是曹頫。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此则批语如是曹頫写的,那他就不仅是书稿的保存者,应该也是作者之一。如果仅仅是个书稿的保存者,不会对创作过程如此熟悉,并且视书稿为命根子。只有本人是作者,才会把“书未成”视为死不瞑目的终身憾事。
如果认定此批为曹頫所写,红楼作者之谜就能解开。
老头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能解开书中“荒唐言”背后真谛的人,即读懂书中真正寓意的人才是知音,才能跟作者产生共鸣。读不懂的人尽管你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说的头头是道,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因此“哭成此书”也有悲叹“能解者”很少之意。“能解者”只有批书的老头和写作圈内几个人。下文的“脂”即脂砚,是另一位批书者。当然也是知音,他也支持或参与了书的创作,有可能是“芹”的同辈。
“哭成此书”是说这本书是用眼泪写成的,“泪尽”是林黛玉的话,又照应第五回的《枉凝眉》,可见批书老先生就是作者。
从“哭成此书”一句,可以基本断定《石头记》已经写完了,没写完一般不会用“成”字。“十年辛苦不寻常”“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都证明书写完了。
avatar
微尘土
2楼


avatar
微尘土
3楼
这跟批语下文“书未成”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哭成此书”是指书稿已经写成,“书未成”是指书没有刊印成本。
“书未成”不是说书没有写完,到甲戌年乾隆十九年已经“披阅十载”了,到“芹”逝世时,二十多年时间了,书早写完了。
avatar
微尘土
4楼
既然写完了为什么说“书未成”呢?写书的目的是传给世人,不是为了死后往棺材里放。而私下手抄传阅是不可靠的,极有失传泯灭的可能,只有只有刊版印刷,才能有广泛的读者群,以至流传后世。因此把书稿付坊刻印是父子二人的终生愿望。
但是印书并非易事,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力,还要有承当社会风险的魄力。曹家是罪余之人,帮助罪犯家人写的书稿付坊刻印,弄不好会掉脑袋的,谁愿意担这样的风险呢?老头是名声臭了,只能由雪芹和脂砚两人四处奔走寻觅知音,谋求书的刻印出版,但都未能如愿。一直到甲午乾隆三十九年,书还只是手抄本,未能刊印。
“甲午八日泪笔”,联系第十九回耗子煮腊八粥的故事,有可能是甲午年的腊月初八。腊八节也是怀念亲人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老头想起逝去的芹溪,只写了“八日”把“腊月”省略不写了。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老头常哭他的儿子,想自己也是风烛残年,不久人世了。书未成印,终身遗恨。
“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还是说印书的事,一直到甲午年,儿子死了十多年了,书还没有刊印。他想起书中的癞头和尚带石头幻形入世,空空道人将故事拿去传人,那只是作者的艺术想像。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把《石头记》手抄本印刷出版?恐怕没有。这是多么令人惆怅的事!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一芹一脂”——“脂”即批书马甲为“脂砚”的人,此时“脂”“芹”两个年青人都死了。“芹”和“脂”在世时,曾四处奔走试图实现《石头记》刊印出版,但失败了(参看周汝昌《曹雪芹新传》第三十章)——只留下我这个将死的老头了,出书无望。如果老天爷有眼,再出来像芹溪和脂砚的一两个热心敢担当的人,把手抄本变成刻印本,那有多好!
“是书何本!”一般解为“幸”字写错了,大可商榷。“幸”与“本”字形相差很大,识字者决不会写“幸”为“本”。“是书何本”是“这书何时能出印刷本”的意思,因为写本人的内心活动,无需外人看懂,省略了几个字。书稿什么时候才能出刊印本?——希望渺茫。即使有那么一天,我这个老头估计不在人世了。
“余二人”,指老先生和死去的“芹溪”两人,当为父子两人。老先生估计自己有生之年是等不到书的刊印了。但死后如果老天有眼,“再出一芹一脂”,即遇到一两个《石头记》的知音把书付印。假如真有刊印出版那一天,我与芹两人在九泉之下也会欣慰,没有什么遗憾了。
“石头记”是用眼泪写成的。“余二人”就是两位作者。一位是“泪尽而逝”“芹”,一位是“泪亦待尽”的“余”。他写批语也是用“泪笔”,标明自己也是作者之一。批书人当是曹頫,“芹”是曹頫的儿子或侄儿曹霑曹雪芹。因此可以断定,红楼作者即“余二人”,曹頫父子二人。
可是红学家把“余二人”理解为夫妻两人。蔡义江先生认为是曹頫夫妻两人,老头的老伴也把书稿视为命根子,毫无根据。
周汝昌先生认为“余二人”是“芹”和“脂”夫妻二人,写批语的脂砚是曹霑的妻子,李煦的孙女,书中的史湘云。按周说,史湘云当过妓女,曹雪芹入过寺院,《石头记》是还俗和尚与从良妓女共同创作的一本书。
那“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就是“愿造化主再生出一个芹和我来”,自己活着还希望再生出一个自己,不像人说的话。曹霑死时还不到四十岁,曹霑的妻子也不会太老,“九泉之下”也不合情理。
批语盼望的“一芹一脂”两人,就是后来的程伟元和高鹗。他们在乾隆五十六年将石头记手抄本用活字印刷出版,书名用《红楼梦》。从此以后,红楼梦成为名著广泛流传。作者“余二人”在九泉之下,应该大快遂心了。
avatar
微尘土
5楼
第一回
1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真事隐于梦中石上。
第一回开篇把故事内容写为“石上。

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甲戌侧批: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第一回)
介绍甄士隐时,正文和批文连用三次“石上”,强调这两字的重要。“石上”即石之顶部或石之头,所以书名叫石头记。
那块石在第一回里自称“蠢物”,僧道和甄士隐也叫它“蠢物”,共用了七八个“蠢物”“粗蠢”“质蠢”字样。此后在书中多次出现,多数情况下称为“蠢物。”
avatar
微尘土
6楼


avatar
微尘土
7楼
石既为蠢物 ,石上(或石头)就是“蠢物”二字之上,即“蠢”字,“蠢”字拆开是“三人日二虫”,最上是“三人”。
所以,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意为真事隐于“石上”,石上即“三人”,红楼故事主旨写三人。和尚说此三人都跟甄士隐有“一面之缘”。
avatar
微尘土
8楼
“石头”“石上”写的主题是“三人”。这“三人”与“日”相连,日是喻皇上的。这三人就指三位清帝。
先来研究甄士隐这个人物。脂批说甄就是真,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甄家就在江南。
甄士隐就是第一回自称“余”的那个批书人。甲戌本正文介绍甄士隐“姓甄名费”处,脂批指出“甄”就是“真”,“费”就是“废”。提醒看官,甄士隐这个人物是个真人,而且是个废人。
avatar
微尘土
9楼
在元妃省亲回中,有这样一则批语:
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庚辰本侧批)
这位自称“余”的批书人,说自己成了“废人”,可见他就是第一回的甄士隐。“先姊”真正是指先帝,即康熙。
因此第一回的甄士隐,其“原型”就是作者曹頫,跟写批语的老人是同一个人。他自称“废人”,暗合曹頫罹罪后的遭遇,政治生命完结了,过着不会亲人不通庆吊的隐居生活,社会上好像没有他这个人一样。
avatar
微尘土
10楼


avatar
微尘土
11楼
甄士隐梦中是在什么地方结识了“蠢物”呢?太虚幻境。
第一回甄士隐梦入太虚幻境,批语是“四字可思”,对这四个字要仔细研究。太者大也。虚清义近,后文有个清虚观,清字虚字一样看,太虚即大清。太虚幻境就是“大清换境”,大清皇宫换了个地方和名称,幻化在故事里,或者说石头记里的太虚幻境,其“原型”(取材于)大清朝廷。
avatar
微尘土
12楼


avatar
微尘土
13楼
甄士隐梦中太虚幻境跟“蠢物”有“一面之缘”,暗写作者在大清朝堂跟“三人”都有一面之缘。那此三人就是三位清帝。即康熙雍正乾隆。
总之。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真事隐于梦中石上。石为蠢物,石上(或石头)就是“蠢物”二字之上,即“蠢”字,“蠢”字拆开是“三人日二虫”。红楼主旨写三人。此三人都跟甄士隐有“一面之缘”。 “一日二虫”是对三人的评价:康熙像个君主的样子,称为一日,雍乾二位是虫。
因之,甄士隐不可能是曹霑,因为康熙时代,曹霑还没有出生,雍正时还是个小娃娃。所以甄士隐只能是曹頫,曹頫跟三位清帝都有一面之缘。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