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谶纬史(祥瑞史)
avatar

中国谶纬史(祥瑞史)

林中大路
1楼
谶纬chèn wěi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谶”的记载﹐以《史记·赵世家》所载秦穆公时的“秦谶”为最早﹐一说此事出于后人依托﹐不足据﹐当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卢生奏录图书之语为最早。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
avatar
林中大路
2楼
“代汉者,当涂高也”,是历史上很有争议,也流传很广的一句谶语。两汉的时代,汉武帝就感叹过“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太平御览)、公孙述和光武帝也为此进行激烈的讨论(《后汉书》)、袁术也曾说过“吾字公路,正应其谶”。(《后汉书·袁术传》),另外当时有女巫道人还对李傕说:“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
典略曰: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
这句谶语袁术大概很早就知道了,他是汉朝的将军,眼见着王朝气数已尽,总觉得该轮到自己了。后来讨伐董卓时,孙坚在长安得到传国玉玺,孙坚一死,他把孙妻拘留起来,逼她交出玉玺。 玉玺有了,于是,“四世三公”的这位袁大人诠释这条谶语就是指他袁术:我袁氏,盖出于舜帝苗裔陈胡公一系,正好是继承汉朝“火德”的“土德”;我又名术,字公路,正应此谶也。(涂者,路也。)
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建安二年,他便不顾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在寿春设置公卿百官,郊祭天地,自称“仲家”,自说自话地作起皇帝来了。
avatar
林中大路
3楼
袁术失败以后,又一个捡起这句谶语的是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有个叫许芝的太史丞就引用谶语,说
:“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原来古代的宫殿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台上又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个空阙的地方,这种建筑就叫阙、双阙或魏阙,后来成为朝廷的代名词(即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当涂而高”正是这个东西,于是就证明以魏代汉,正是“天意”了。
于是曹丕仿效王莽逼迫汉献帝禅位,堂而皇之做了魏文帝。
涂者,土也。涂高者,土堆的高墙,即阙也。袁术只看到“土”,没认真细看“高”!呵呵。
avatar
林中大路
4楼
曹丕却想不到“黄雀在后”:过了几十年,就有人玩起了“步步高”。这就是那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他曾被曹魏封为高都侯,当时的一些马屁精就解释说了:高都者,正应代汉之当涂高也。加上司马昭后来又成了“晋公”、“晋王”,“高都”再“晋”一步,那不表明比魏阙更高吗?
有个小问题,司马氏代的是“魏”,不是“汉”,不过这也好解决,一来,魏国祚不长,可以忽略不计;二来,总算还有个蜀汉撑着汉朝的局面,魏也不能说完全代了汉。最后一统三国的还是司马氏的“晋”。
到了这个时候,“当涂高”的历史作用应该结束了吧?可是就是这么怪,还有人觉得自己应该有份,这恐怕只能解释为这句含糊其词的谶语的杀伤力还没释放干净,或者人的贪欲和愚蠢还没表现充分。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幽州都督王浚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企图谋反篡位。为什么呢?他以为自己正是“当涂高”——他老爹王沈(这位王沈有两件主要事迹:其一,他是《三国志》中的魏书的编著者,其二,他就是那个背叛曹髦跑去向司马昭告密的侍中。)的字“处道”中有这个意思。他好像忘了,自己做的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官,以及在这个朝代,“当涂高”还管不管用。
avatar
林中大路
5楼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出生时候都必须有祥瑞。对于正史编造帝王出身祥瑞之事,隋唐史大家孟宪实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来说:“这样的事情,说了没人信,不说对不起皇帝的身份!”
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他也是唐朝主要奠基人。按照惯例,他的出生的时候,必须有祥瑞之兆,这才有了《旧唐书》记载的二龙之符。这种情况,借用孟宪实先生的话说就是:“李世民出生的时候发生的怪事,说了没人信,不说对不起李世民的皇帝身份。”
《旧唐书.太宗本纪》的二龙之符,编造得太玄乎了。到了欧阳修编撰《新唐书.太宗本纪》时候,这件事情没有收录,而是给李世民编撰了另一个祥瑞,原文是:“母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相对来说,《新唐书》的这个祥瑞比《旧唐书》的二龙之符,更接地气。
avatar
林中大路
6楼
《隋书》记载隋朝开国皇帝普六茹.坚出生,就采用了这个套路。按照《隋书》的说法,普六茹.坚出生的时候,他们出生的地方般若寺被红光笼罩,说白了就是“红光灿烂迎圣主”。(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一回,普六茹.坚的妈妈抱着他玩耍,突然看到他头上长出了龙角,身上长满了龙鳞。(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隋书》还记载说,普六茹.坚“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大家看看《隋书》记载,是不是觉得普六茹.坚出生的时描述跟李世民的二龙之符,有异曲同工之妙?普六茹.坚的出生,能有这么多传奇色彩,说白了就是因为他得了天下,成了隋文帝杨坚。如果他没有开创大隋朝,他的出生别说传奇色彩了,恐怕就连姓氏都还得继续姓他的鲜卑姓氏“普六茹”。
avatar
林中大路
7楼
五代时,董昌督浙东。有一天,一位据说来自山阴县的老头,自称有大事,晋见董昌说:“大王您躬行仁政,让浙东的百姓人人受益,大家都盼着您早日登基,更好地为民造福!早在三十年前,浙东曾流传过这样一首民谣:‘欲识圣人姓,千里草青青,欲知圣人名,日从日上升。’千里草,是个‘董’字,日上日,是个‘昌’字,竟然与今日大王您的名讳完全相同,可见这不但是民心所向,也是天命所归啊!(唐代也将皇帝称为‘圣人’)”
董昌听罢,差点儿乐得合不拢嘴,敢情上天都认可了自己的伟大,早在三十前就预令自己当皇帝了!山阴的老头因为帮老天爷带信有功,董昌命令赏给他细绢一百匹,并免除其一家的赋税。
这消息一经传出,马上引起了哄动,这是多么便捷的一条致富新路啊!在吴瑶等人的组织策动下,各种各样的民间请愿团,很快挤满了董昌官邸的大门口。他们有的呈献据说是多少多少年前的民谣、谶语,有的送上各种不知真假的祥瑞,共同表答着一个心声:您要不当皇帝,我们坚决不答应!
董昌很慷慨,来的就有赏,开始每人赏钱百贯,后来因为请愿团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赏钱也只好遂步递减,最后改为每人赏钱三百文。
看到自己的“民意支持率”是如此之高,董昌非常欣慰,又经过与那几位宗教界的哈巴狗协商研究,董昌高兴地向请愿团的群众们宣布:“有句谶语说‘兔子上金床’,那就是在说我呢。我是卯兔年生人,明年(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就是卯年,到明年的卯月卯日(二月二日)卯时,就是我的登基之时!”
avatar
林中大路
8楼
三国演义中关羽年轻时,有一位老人对他说:"雨水盛,麦子亡”这句谶纬中暗示了关羽水淹七军与在麦城被谋害。
水浒传中鲁智深,一位禅师告诉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avatar
林中大路
9楼
唐朝贞观年间,太白星屡现于白昼。史官占卜认为是女皇登基预兆。民间又广传《秘记》中谶言:“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李世民对此深深忧郁。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宫廷宴请诸位武官,行酒令,要求讲各自乳名。李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李世民闻之一惊,遂掩饰笑道:“你既为女子,为何如此雄健勇猛?”李君羡官职(左武卫将军)、封号(武连县公)、属县(武安县),皆有“武”字又为“五娘子”。事情竟然如此巧合,让李世民不由得不怀疑,那个将来要取代唐朝的“女皇”,正是李君羡。李世民对此甚为疑忌,遂革其禁军职。
无端冤死
随后,李君羡外任华州刺史,华州当地民风崇尚修炼辟谷术,有个布衣名叫员道信,自称能够不进饮食,通晓佛法,李君羡非常敬慕相信他,多次与他形影相随,窃窃私语。御史借机弹劾李君羡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十三日,李君羡因此事定罪处斩,全家被抄没。
天授二年(691年),他的家属向当时的皇帝武则天诉冤,武则天为了证明自己有天命,下诏追复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
avatar
林中大路
10楼
谶纬是一种巫术,源自“天人感应”,又称为“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早是庄子提出的,汉代董仲舒发展成为一整套哲学体系。董仲舒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谶纬巫术的哲学基础!
avatar
林中大路
11楼
「汉高斩白蛇起义」便是刘邦众多故事中的一个。
一些对于汉初历史不熟悉的读者常常不明白,你起义就起义,像陈胜吴广一样,喊两嗓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行吗?为什么要斩白蛇呢?像项羽似的,喊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不行吗?为什么要斩一只无辜的白蛇呢?
最初,刘邦只是大秦帝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沛县需要他做亭长,他便做亭长,帝国需要他到咸阳送徭役,他便到咸阳送徭役。某一回,帝国又需要他送徭役,这一回不是去咸阳,而是去骊山,给秦始皇修坟墓,他又按照帝国的要求上路了。
只是这一次,路途没有那么顺畅,出沛县不久,便有徭役趁刘邦等看守不注意的时候,成功地溜掉了。
当刘邦和徭役走到丰县西边的大泽中时,溜掉的徭役已经不少了,刘邦估摸着,这样跑下不,不等到骊山,徭役们就跑光了。刘邦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喝闷酒,喝完酒,刘邦大手一挥,把徭役们都放了,跟徭役说,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找个地方躲起来。
一些徭役不愿意就这么撇下刘邦,决定跟刘邦一起闯荡江湖,于是,留下来陪在刘邦身边的,都跟刘邦在芒砀山间隐藏了起来。
他们在芒砀山隐藏期间,有一条大白蛇挡住了刘邦他们的去路,前边负责探路的跑回来向刘邦报告,刘邦借着酒劲,提着三尺剑,就冲了过去,过去后一剑,便把白蛇砍成两截,道路就此打开。
avatar
林中大路
12楼
刘邦砍断蛇以后,继续往前走,没走多远,就在路边醉倒了,睡着了,后边的人走到刘邦斩白蛇的地方后,见到一个哭泣的老太太,老太太说自己是白帝的妻子,自己的儿子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说完,老太太便不见了。
这时候,人们便认为,那条白蛇是白帝之子,刘邦是赤帝之子。
几个月后,刘邦成功占领沛县,称沛公,聚集了三千丰沛子弟。
这三千人,多是西汉日后的脊梁。
三千人在沛廷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祭司,他们祭司了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和战神蚩尤,用祭司用的牲口的血染红了鼓和旗子,都穿上红色的衣服,扬起红色的旗帜。
总之,刘邦的军队「尚赤」,也就是以红色为尊。
之所以尚赤,就是因为刘邦曾在芒砀山间斩白蛇,尚赤响应了刘邦乃赤帝之子的传说,可以招募、激励乡勇。
这便是「汉高斩白蛇起义」的由来
avatar
林中大路
13楼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在周朝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玩玩《易》这种巫术,到了汉代,能够玩巫术的人就多了。虽然能玩巫的人多了,但创造一种新玩法,也只有极高智商才能办到。董仲舒就是这种人!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董仲舒创造了“天人感应”的玩法。不过董仲舒生前没被赏识,只做了小官,差点把命玩没了。董仲舒死后,他的思想(玩法)才被很多人继承,发扬光大。
avatar
林中大路
14楼
汉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带病坚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结果奏章还没上,正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见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武帝看后大怒,决定将董仲舒斩首。后怜其才,又下诏赦免,但江都王相却被罢免,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干起了老本行,从事教学活动。
avatar
林中大路
15楼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大董故庄村在衡水东南,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avatar
林中大路
16楼
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得意弟子,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在《史记》中,司马迁大量使用了“天人感应”来叙实述事,“天人感应”也借着《史记》而流传广布。
avatar
林中大路
17楼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avatar
林中大路
18楼
司马迁祖上出过很多历史学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负责在宫中编纂史书,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司马迁从小就阅读了大量典籍名著。年轻时的司马迁,喜欢到处旅游,目的不在于游山玩水,主要是想收集资料,顺便开阔一下眼界,还曾跟着汉武帝到各地巡游。
父亲去世后,司马迁子承父业,进宫做了太史令。如此一来,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查阅皇宫图书馆里的书籍,其中很多典籍是他从未见过的,畅游于书海的司马迁,如饥似渴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利用超强的记忆力,几乎一目十行,将大量的知识储存在脑海之中。
avatar
林中大路
19楼
司马迁之所以这么做,除了兴趣使然,最重要的是想完成一部史学巨作。有梦想的人是快乐的,通宵达旦的读书,从不会感到疲惫,当他准备着手创作时,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打击。大将李陵奉命出征匈奴,差点全军覆没,而且李陵兵败被俘。
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长安,汉武帝愤怒不已,有听说李陵不仅投降于匈奴,还帮他们训练士兵,更是几乎气吐血,下旨夷灭李陵三族。群臣都了解汉武帝的脾气,吓得不敢说话,而司马迁却站了出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李陵并非真心投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日后肯定会寻找机会戴罪立功。
avatar
林中大路
20楼
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压根就听不进去任何劝谏,觉得司马迁在为李陵求情,立马命人把司马迁押入大牢,随后处以宫刑。此刑罚对司马迁的打击相当大,还不如直接被砍头,至少心理上好受一些。司马迁痛哭过,也不止一次想过自我了断,好在他战胜了自己,想到了周文王、屈原等人落魄时的做法,他没有自暴自弃,在狱中开始创作鸿篇巨作《史记》。
太始元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因此得以释放,为了补偿司马迁,汉武帝任命他为中书令。九年后,汉武帝病重,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而司马迁的《史记》也已经完成,且被汉武帝一字不落的阅览。他在宫中单独召见司马迁,两人进行了很久的谈话,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对话。
汉武帝谈到《史记》中的内容,里面有不少批评他的话,但并没有责怪司马迁,也没有让其删减,可见其胸怀之宽广。当谈论到处死钩弋夫人一事时,汉武帝问司马迁有何看法,司马迁很诚实,直接说自己不太明白。随后,汉武帝说了“子弱母壮,必乱天下”八个字,司马迁听后哑口无言。司马迁不理解汉武帝,其他大臣也不理解,但之后近两千年发生的一些事,证明了汉武帝独特的眼光。
avatar
林中大路
21楼
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后代修史的典范,所以帝王们出生时都来个“祥瑞”,来一段“异象”,取好再加一个“谶纬”,哈哈。
avatar
林中大路
22楼
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后殿第二间屋里。 他出生的当晚没有灯火,却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父亲感到奇怪,立即召来功曹史充兰,派他去问会占卜的人。充兰与马下卒苏永一起去卜人王长孙的住所。王长孙卜卦后,对苏永和充兰说:“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说了。”这年,在刘钦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长了出来,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小米要长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亲刘钦因此为其取名为“秀”。
avatar
林中大路
23楼
刘秀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当时大家看到谶书中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的有些人说:谶书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当时新朝的国师公刘歆恰巧刚刚改名为刘秀)。可当时在场的刘秀却说:“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哄笑!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从容的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刘秀听后大笑!
西汉末年,谶书极为流行,王莽代汉就是用谶书中的话语作为其理论依据,实际上谶书乃是统治阶级欺骗天下百姓的一个工具而已,其荒诞不经,毫无依据可言。新朝末年,天灾不断,人心思乱。而新朝的国师公、古文经大师刘歆精通谶纬,刚刚改名叫做刘秀,故大家猜测谶书中所说的“刘秀”乃是国师公刘歆。刘歆乃是西汉末年的大儒,才学渊博,德高望重,为王莽代汉立下了大功。
avatar
林中大路
24楼
西汉末期汉室的大权是由王莽掌控,他治理国家的目的不是为刘姓皇室服务,做大汉王朝的周公,他是要取而代之的。王莽精通祥瑞的“学术”造诣及其制造的谶纬技术的含量相当高。当时,谶纬盛行,王莽大加利用、赏赐献祥瑞的人。他任大司马时,暗中命益州蛮夷进京贡献白雉,而后又指使群臣把白雉说成是感化蛮夷的祥瑞,把王莽比做当年贤德的周公。朝廷自然“顺应天心”,给他升官晋爵,后又成为“假皇帝”。谄媚之徒见王莽喜欢谶纬,便疯狂向朝廷猛报祥瑞。这里的猪崽长了两个头,那里的母鸡生了双黄蛋,都要跟王莽扯上关系。总之,要一切“神灵”替他代言,为接替汉祚做舆论准备。王莽做了大量前无古人的工作,他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还篡改了正史中记载上古帝王世系最完整的《世经》,硬是将自己的生辰八字跟三皇五帝搭上关系。
avatar
林中大路
25楼
到了公元5年 ,王莽可能觉得祥瑞这种含糊象征的东西似乎已经不能明确表达“天意”了,便更加直截了当地玩弄起了所谓的“符命”。武功县的县长孟通疏浚水井的时候挖得一块白石头,上头是圆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红文字写在石头上,说是“宣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王莽如获至宝,支使各大臣把这件事上报皇太后王政君。虽然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姑,但是人家是刘家的媳妇。于是,皇太后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不过,王政君清楚,她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制止王莽了,就退了一步,晋封王莽为“假皇帝”。平民与臣下称其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为“予”。于是,这类的符命就自此泛滥开来了,甚至到了连王莽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地步了。
avatar
林中大路
26楼
王莽随后令其亲信王舜等人制造一些牛、石符命和图文,为其当皇帝制造舆论。但是,他经过反复思考,觉得虽然有这么多符命、图文,但还缺乏一些主要的、过硬的材料。比如,没有天帝的策书,汉室也没有让位给他。这样,朝野必然会说他是篡位夺权。因此,他还不敢贸然称帝。他的这个心思被广汉梓潼人哀章敏锐地觉察到了,哀章觉得机会来了。
当时,哀章在长安求学,虽习读了两年经书,对五经仍不得要领,却喜爱吹牛,擅于钻营。哀章的政治嗅觉十分敏锐,知道王莽急切想当皇帝,又“相信”符命,就动起脑筋来了,决心来一次政治冒险。
哀章制作了一只铜柜,做了两道策书,盖上私刻的玺印,一道写上“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道写上“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这里的“某”,就是指高皇帝刘帮。策书上说王莽是真龙天子,皇太后应该遵照天意行事。同时,哀章在图和策书特别写明了王莽的大臣八人,又极其狡猾地虚构了两个根本不存在的人,还为其编造了两个好听的名字“王兴”和“王盛”。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哀章乘机把自己的名字也塞进其中,一共是十一个人,都写明了官职和爵位,作为王莽的辅佐。
avatar
林中大路
27楼
哀章于十二月一天,连夜将这两只盒子送至高庙,并对管庙的仆射说:“这是天上来人叫我将金匱送来的,请即交安汉公。”仆射那敢怠慢,第二天上朝,立即将哀章交来的金匱呈递给王莽。王莽通过前一段的苦心谋划,有了牛、石符命,现又获得哀章送来的天帝授玺图画和赤帝传位策书等,当皇帝的证物一应俱全,大喜过望。群臣也都一齐附和,同声要求莽至高庙受禅。王莽于是就把伪装全部卸下,“名正言顺”的登基了,改国号为“新”。王莽按符命策书,由十一人组成核心领导班子,但朝中并无王兴、王盛,是哀章在策书中虚构的,这可怎么办呢?王莽为了验证符命,乃在京城内寻觅,终于找到了一个卖饼的王盛,一个守城门的兵卒王兴。于是请巫者看相,认为就是策书上所说的这两个人。王兴、王盛因而一步登天,当上了将军。这两人接到任命书以后,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还以为自己在做梦……
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就让人哭笑不得了,搞得王莽好不难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据记载,“莽之谋篡也,吏民争为符命,皆得封侯。”人们争先恐后地伪造符命呈献,都被封侯。那些没有伪造符命呈献的人,就相互戏言说:“唯独你没有接到上帝的任命书吗?”……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王莽立即采取措施,进一步缩小符命发布的范围。他派官员负责审查处理,凡不是五威将、帅发布的符命而自行制造的人一律逮捕入狱。
avatar
林中大路
28楼
不过,王莽以玩弄谶纬上位,别人也会有样学样,也就是所谓的耍猴的终会被猴耍。当初,大司空甄丰是王莽的心腹死党,为王莽的上位不遗余力,总觉得王莽对其封赏太低,就闷闷不乐。同时,甄丰一向性格刚强,平时难免会冒犯王莽。所以,王莽就假借符命,把甄丰调任为更始将军,与卖饼的王盛处于同等地位。甄丰的儿子甄寻垂涎汉平帝的皇后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想必是他真的以为王莽真相信符命之说,于是决定在符命上做文章。甄寻出于谨慎,先借别的事试了一试。他制作符命说:“新室应当在陕地设立二伯,甄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仿效周公、召公的旧例。”这道符命呈进去,竟得到王莽的批准。甄寻见符命有效,就趁热打铁又制作了一篇符命,说:“原汉氏平帝的皇后应当成为甄寻的妻子。”满心期望王莽再次批准,把黄皇室主下嫁过来,自己好做个乘龙快婿。这一次,王莽实在是忍不住了,估计得气晕过去好几次。他觉得必须得采取断然措施了,坚决刹住这股“歪风”。 史书上说,“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王莽大发雷霆,怒气冲冲地骂道:“黄皇室主是天下之母,这是什么话?”于是,他下令马上抓人。甄寻吓得逃跑了,被抓后遭到流放,其父亲甄丰自杀……
avatar
林中大路
29楼
后来的统治者借谶纬上位,一旦确立自身的正统性之后,就会对民间谶纬严加防范,全力打压,彻底掐断这条路径。他们除了防内院失火、防军阀借谶纬起事之外,更是严防防民间谶纬,称其为“谶谣”。《魏书》甚至将民间的童谣都视为“妖言”,说是有种“诗妖”,在国家垂危之时幻化成儿童,四处散播流言童谣,妖言惑众。
avatar
林中大路
30楼
王莽掌权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知己刘歆。刘歆为了报答王莽知遇之恩,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推广古文经学。利用自己经学领袖的身份,为王莽代汉大造舆论。什么祥瑞啊,谶语啊都冒出来了,为王莽代汉打下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如愿以偿登上帝位,建立新朝。老伙计刘歆被任命为新朝国师。完成这一切后,王莽与刘歆意气风发的站在高高的长安宫殿上,王莽说:“歆,准备好了吗?”刘歆回答:“莽,可以的。”
avatar
林中大路
31楼
地皇四年(23年),农民起义军已逼近长安,新莽王朝行将覆灭。但王莽不肯认输,组织残余力量继续反扑。当年七月,一件令王莽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国师刘歆造反了!由于谋事不密,政变很快失败,刘歆在家中自杀。王莽不明白为何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刘歆也会背叛自己,在他的眼中谁都可以造反,唯独刘歆不行!刘歆自杀后,王莽一直拒绝承认刘歆参与谋反的事实,不公布刘歆的罪行。一个人躲在深宫中读书,读累了就靠着书案睡会儿,终日潦倒。当年十月,起义军杀入宫中,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刘歆造反时已年过七旬,从结识王莽时起,二人已并肩作战四十余年,结成了深厚的情谊,为何会在最后选择了背叛。有人认为刘歆是早有称帝之心,因为当年流传一句谶语“刘秀当为天子”,而刘歆在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就已改名刘秀。所以他有称帝的野心。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刘歆在王莽篡位过程中制造了大量舆论。所以,刘歆对王莽篡汉的伎俩知根知底,从而遭到了王莽的猜忌和防范。刘歆被逼无奈,只好造反。个人认为,从王莽的行为反应来看,他既没有怀疑刘歆,也没有压迫。刘歆是一个学者,而非政治家,他对理想比王莽还执着。因为这一点,王莽非常放心,因为他们的理想是一致的。刘歆不会背叛理想,也不会背叛他。但是王莽忽略了一点,刘歆对理想的执念高于对自己的情谊。当刘歆看到王莽改制改的乱七八糟,把共同的理想糟蹋的不像样子的时候。刘歆不能忍了,不顾年逾古稀的高龄,毅然造反。因为共同的理想,曾经的王莽与刘歆是至交知己。同样是因为共同的理想,王莽与刘歆在生命的最后成了仇敌。
avatar
林中大路
32楼
汉光武帝都利用图谶称帝﹐取得政权以后﹐发诏颁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谶纬。谶纬说,正式成为东汉王朝认定的意识形态与正式的神学、儒学的思想。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又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定为功令的必读书﹐“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称为“外学”。谶纬的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
avatar
林中大路
33楼
谶纬之学,自哀帝、平帝至东汉,在帝王的提倡和支持下,加之儒家的附和,盛行于世,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但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如桓谭、尹敏、郑兴、张衡和王充等则坚决反对,揭露和批判谶纬的荒谬无稽。张衡还提出了禁绝的主张。南朝宋大明中,始禁图谶,隋炀帝加以禁毁,但唐代仍断续流行,不仅《唐书》和《新唐书》中有“经纬”和“谶纬”之目,就是《九经正义》也仍遵信谶纬。直至欧阳修作《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劄子》,魏了翁作《九经要义》删去了谶纬之说后,谶纬才无人信从,此类书籍遂至散佚。
avatar
林中大路
34楼
哈哈,很多人来看谶纬,是想从正面看的,抱歉了!这里是从负面看谶纬,即看谶纬的虚假性、人为性的。
avatar
林中大路
35楼
谶纬、祥瑞都是人为的,与事实不符,是捏造的事实,为政治服务的巫术。
avatar
林中大路
36楼
除了谶纬、祥瑞,在战国时代往后,还流行“五德终始说”。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终始”。“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指这五种性能从始到终、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邹衍以此作为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的根据。
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选》李善注引)。又说:“代火者必将水”“数备将徙于土”(《吕氏春秋·应同》)。他认为虞(舜)、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按照始于土、终于水、徙于土的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而这种五德相胜又是被机械的周期律预先决定的,“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认为王朝的兴起必有天意符瑞作为象征和验证。这种天人感应论是为周秦之际的新兴统治势力服务的,故“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五德终始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封建王朝的一些最高统治者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继承某一“德”运。
“天人相应”、“五德配五行”。呵呵。每个朝代、哪 一个王朝兴起都是由 五行决定的!
avatar
林中大路
37楼
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属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按照邹衍的说法,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是以相克的关系传递的,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
avatar
林中大路
38楼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德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avatar
林中大路
39楼
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木)→商(金)→周(火)
木克土,所以夏代虞;金克木,所以商代夏;火克金,因此周代商
avatar
林中大路
40楼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