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青少年自我分化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avatar

青少年自我分化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tianya332019
1楼
青少年处于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婴儿出生时与家庭视为整体,伴随长大不仅身体逐渐生长为成人模样,而且情感也在不断成熟,自我分化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和家庭的关系。
为探究我国文化下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历程,在汉斯出版社《心理学进展》中文期刊中,有学者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深度访谈探索我国文化下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历程,对丰富自我分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青春期是分离–个体化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青少年在心理层面上从家庭依赖中脱离出来,摆脱父母的内在影响,才能在成人世界中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我分化发展首先强调个体成熟,自我导向、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及自我规划四个维度可以理解为评量青少年成长的指标。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听话,坚信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因此个体由取悦父母转变为自我驱动、从依赖父母过渡到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需要一个过程。
自我评价呈现从高中生积极错觉、大学生偏向消极到研究生相对客观的变化趋势,可能与经验限制有关,高中生尚未脱离家庭庇护,对社会的感知相对肤浅,容易高估自身能力并对事件做出积极预测,大学生因住校独自应对生活,不可避免地受挫经历有时会夸大自我与环境的冲突,而研究生不断积累经验,对环境有更加理性的判断,自我评价也更为全面。青少年在进入大学之后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逐渐由逃避、不确定变得有担当,能够区分自我需要与父母意见的分歧,开始学习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我国家庭文化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传承的纵向关系,在以孝至上的文化中强调服从,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发展对平等更为敏感,当子女认知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提升被父母看到,往往带来家庭地位及权力分配的改变,在家庭里得到的认可对青少年非常重要。此外,与父母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常让子女感到与父母的对抗和冲突是不对的,引发愧疚和自责,伴随长大更有能力区分人我界限,逐渐学会保持亲密关系与独立意识的良好平衡。
社会取向的自我是我国青少年自我分化发展比较独特的表现,反映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伴随长大个体思考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与社会群体的关系。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常常让子女背负压力产生亏欠心理,希望有所成就作为对父母付出的交代,用实际行动表达孝道。个体从家庭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对社会环境的融入与适应是个体成熟的重要标志,逐渐由家庭认同转向社会认同,当个体转向寻求社会参照可以促进个体更加广阔的自我成长,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接纳有助于个体承担社会角色,充分发挥社会功能。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